植物保護的重要性范文
時間:2023-12-18 17:40: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植物保護的重要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植物保護;農業可持續發展;農藥
植物為人類提供了衣、食、住、行等社會必需的來源,有害生物的猖獗危害往往造成極其重大的損失,人們為了自身的生命安全及生活改善的需要,必然要求農作物有更高的產量和更好的品質,所以與有害生物做斗爭是曠日持久的事情。那么,各種防治措施與方法都會用上,特別是化學農藥的使用就顯得尤為重要。化學農藥的大量使用必然會帶來好多副作用,這與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乃至人類社會的可持續是相悖的。這里就植物保護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系進行探討。
1植物保護對環境的影響
1.1農藥的使用帶來的危害
農業有害生物是影響農業生產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農作物的產量不斷增加對農藥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同時也改變了農作物原有的生存環境,主要表現為:農藥不僅殺害了影響其生長的有害生物,也傷害了它的天敵,破壞了自然生態平衡,這也違背了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宗旨;農藥的大量不合理、不科學的使用帶來環境的污染,導致農副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下降,特別是農藥殘留超標問題嚴重,給人類社會的生存和持續發展造成極其嚴重的后果;惡性循環的產生,農藥雖然能夠有效的控制農作物有害生物,保護農業生產免受重大損失,但是這種保護是短暫的,如農藥不科學合理使用,很多農業有害生物會產生一定的抗性,勢必在防治過程中增加農藥的使用量,隨之帶來的防治成本增加,抗藥性更強,有害生物猖獗發生,農藥壽命縮短,研發難度、成本增大,環境污染加重,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下降等一系列的惡性循環。這樣的惡性循環不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影響了原有的生態平衡,造成人類生存環境的惡化。因此農業可持續發展離不開科學、綠色植保技術的支撐。
1.2植保機械的落后
目前,我國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植保機械還處于比較落后的狀況。植保機械還是以背負式機動、電動、手動噴霧器為主,噴霧效果不佳,跑冒滴漏現象嚴重,農藥利用率較低,用藥量大等,加上操作者文化素質較低,不注意防護,導致農藥中毒、作物藥害、殘留超標等現象發生。中大型的植保機械近幾年來從研發到使用取得一定程度的進展,但是受土地分散種植,農藝與農機不配套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利用率很低。
1.3施藥水平低,方式不科學
由于我國土地分散經營以及農民素質普遍較低等原因,多是一家一戶分散防治,集中統防統治面積較小,農藥過量使用,濫用現象嚴重。再是,施藥方式單一,不能根據不同作物、不同時期、不同防治對象等科學合理選用施藥機械、噴頭、藥劑、劑量等,無形中造成農藥的單位面積使用量增大,各種副作用顯現。
2加強植物保護,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2.1提高農民素質和植物保護知識水平
經過大量的調研得知,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與農田產量成正比,但是目前我國農民大多數只有中小學水平,甚至還存在文盲。因此要加大農民的培訓力度,不斷的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和植物保護知識水平,增強科技意識,大力發展科技農業,加快植保現代化進程,才能克服制約植保可持續發展的不利因素,保持農業可持續發展。
2.2合理使用和農藥研發推廣
為了確保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植保的可持續發展,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要做好農藥的科學合理使用。做到因時、因作物、因防治對象選對藥、械,選對施藥方式及劑量,最大限度提高農藥利用率,發揮防治效果,減少副作用;通過合理混用、交替輪換等技術最大限度延長農藥的使用壽命。加大生物農藥以及高效、低毒、低用量、低殘留農藥的研發、開發力度和推廣步伐,加快“綠色植物保護”技術知識普及,加強農藥市場監管力度,確保用藥安全。
2.3加強綠色植保技術集成融合
在國家越來越重視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的背景下,生物防治技術越來越受到重視,物理防治、農業防治也備受關注,但化學防治仍不可缺少,只有把成熟的各種植保技術進行合理的集成融合才能最大限度保護農業生產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環境安全、生物安全,保持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
2.4大力推進農作物有害生物統防統治
農作物有害生物統防統治是解決農藥使用不合理、不科學的重要措施之一,不僅可提高防治效果,減少用藥量,降低防治成本,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還可促進土地的流轉,集中統一規模化、規范化種植管理,增加農民就業,顯著增加農民的經濟效益,一舉多得。是植保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2.5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
生態循環農業是以農業生態良性循環為前提,以最低的成本獲得最高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以及生態效益,有利于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環境保護,可減輕農作物有害生物的發生和危害,降低農藥、化肥等化學合成物的使用量,對保護農業生產、環境、生態安全必將發揮巨大作用,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障。
3小結
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和科技的進步,以及我國步入小康的步伐加快,人們對物質文化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農業生產方式已從單純追求產量開始向產量與質量并重的方向轉移,生產模式也逐漸由粗放型向精致農業發展。所以植保工作要跟上時代步伐,要努力創新發展,變單純的保產為保產與增產并重,確保農業生產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環境安全,最終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駱敬明,徐庶,陳海彬.農藥使用對植物保護的危害[J].西北植物學報,2013(04).
[2] 龐洋洋,周鑫,賈明.植物保護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J].吉林農業,2012(04).
[3] 李明,蘇虹.樹立植物理念、促進可持續發展[J].現代農業科技,2014(18).
篇2
【關鍵詞】潰瘍性結腸炎;錫類散;地塞米松;慶大霉素聯合灌腸;護理
【中圖分類號】R4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515(2011)02-0073-01
潰瘍性結腸炎(ui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種病因不明的直腸和結腸炎性疾病,在我國發病率較低,但近期呈上升趨勢。目前治療UC主要是柳氮磺胺吡啶、5-氨基水楊酸的口服用藥及直腸用藥。但口服用藥量大,副作用多,且口服用藥療效不盡人意。我院采用錫類散、地塞米松、慶大霉素保留灌腸治療UC有療效顯著,副作用小的特點,其近期療效較好。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病例選擇:同時符合下列條件作為病例選擇對象。
1.1.1 符合1996年全國慢性感染性腸道疾病學術會議制定的潰瘍性結腸炎診斷標準。均有腸鏡及組織檢查、鋇餐檢查。
1.1.2 活動期:輕、中、重型病例,符合上述條件者25例。按病情輕、中、重三型。輕型16例、中型6例、重型3例;按病變范圍:位于直腸8例、乙狀結腸3例、左半結腸4例、初發者10例。
1.2 藥物組成:入選者停用其他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藥物。應用地塞米松5mg+錫類散0.6g+慶大霉素8萬u保留灌腸。每日一次,療程10~14天,間隔5~7天,可重復治療。用藥期間記錄治療癥狀改變及藥物不良反應情況。癥狀改善后行纖維腸鏡檢查及鋇餐檢查。治療前檢查肝、腎功能及血糖等。
2 結果
2.1 療效綜合評定:25例患者中,近期治愈15例(60%)、有效8例(32%)、無效2例(8%),總有效率92%,除2例無效外。其余患者用藥3~5天后起效,便血及大便頻數等臨床癥狀明顯改善。10例初發者潰瘍性結腸炎用藥3天后臨床癥狀得到明顯改善。病程長病情重者則療效差。
2.2 不良反應:所有患者未見不良反應。
3 護理
3.1 心理護理:由于反復發作,病程長,患者精神、經濟負擔較重,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心理,要了解患者的思想、生活、工作情況,耐心幫助患者提高自控能力,保持愉快心境。相其介紹治療過程、方法、藥物作用、用法、副作用及注意事項,請成功病例現身說法,消除其不良心理,增強其信息,使其積極配合治療與護理[1]。
3.2 飲食護理:急性期及時糾正水、電解質平衡紊亂,知道患者進營養豐富、易消化的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低脂肪流質飲食,保證每日蛋白質、維生素及無機鹽的供給。禁冷飲、水果、含纖維素多的蔬菜及刺激性食物,如蔥、姜、蒜、辣椒及不潔食物,忌濃茶,戒煙酒。本病可能與過敏因素有關,應詢問有無過敏史,并限制乳制品的攝入。嚴重者予以完全腸外營養治療,減輕炎癥反應,控制癥狀。
3.3 藥物局部保留灌腸的護理。
3.3.1 一般護理:根據病變位置選擇合適,病變在直腸、乙狀結腸、降結腸者取左側臥位,病變在橫結腸、升結腸者取右側臥位。每次灌腸前囑患者排尿排便。臀部及床尾抬高10cm,交替翻轉2~3次,使液體在腸腔內保留2~3h或更長時間。選擇質地柔軟、無破損的導尿管,插管動作要輕,插入約20~25cm,避免損傷腸粘膜[2]。保持及周圍皮膚清潔、干燥,減少機械性刺激,必要時肛周涂抗生素軟膏以保護皮膚。如患者出現便意,囑其大口呼氣,放松腹肌,降低腹內壓,解除腸道痙攣。根據病情指導休息與活動,為患者創造安靜、舒適的休息環境,做到勞逸結合。
3.4 用藥護理:灌腸液溫度要適宜,39℃~40℃為宜,若過高,患者可感覺不適,加重腸粘膜水腫充血,過低則腸蠕動過快造成腹痛,藥液不易保留。灌腸時搖勻藥物,延長有效存留時間,利于腸粘膜吸收。
4 討論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非特異性結腸炎,在實際工作中該病發病率低,病例數較少,本組病例采取自身觀察對照。所有病例曾口服柳氮磺胺吡啶、抗生素、糖皮質激素等,都不能維持一定時間,短期復發副作用大。地塞米松為特異性抗炎及具有抑制免疫反應的藥物。目前已公認對UC急性發作有較好的療效。而錫類散由牛黃、青黛、硼砂、珍珠象牙膏、冰片組成。有清熱解毒去腐生肌、消腫止痛之功能。慶大霉素有學者等人研究發現,UC患者的血清中存在抗自身結腸上皮細胞抗體與大腸桿菌出現交叉反應[3]。慶大霉素對大腸桿菌有較長的殺菌作用。而且采用地塞米松保留灌腸一般不采用減量使用。通過治療觀察錫類散+慶大霉素+地塞米松保留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療效明顯優于口服藥。上述三種藥物聯合應用,對于活動期,輕中度以左半結腸、直腸為主的UC患者有較好的療效,且無明顯的副作用,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王秀彩,周健,王玲。錫類散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03,9(07)
[2] 任偉。保留灌腸治療老年潰瘍性結腸炎插管深度的探討[J].齊魯護理雜志,2000,6(03)
篇3
[關鍵詞] 植物保護;農產品;安全
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已成為當今社會人們普遍關注的熱點,如何進行植物保護,科學合理安全用藥,確保農產品無農藥污染,保護廣大人民的身體健康,這是今后農業生產上要解決的問題。特別是我國加入WTO后,農產品的國際貿易額度飛速增加,國內外對農業產品的需求日益增長,發展無公害農業,促進農業產業化升級,保護生態和農產品安全,打破農產品國際貿易的綠色堡壘,已成為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目標之一,搞好新形勢下的植物保護對實際這一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一、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涵義
我國從2006年11月1日起執行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其中明確定義,農產品是指在農業活動中獲得的植物、動物、生物品質量安全,是指農產品質量安全符合保障人的健康安全的要求。《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中還明確規定含有國家禁止使用農藥、獸藥或者其他化學物質的農產品,不得銷售;農藥、獸藥的化學物質殘留或者含有重金屬的有毒物質不符合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的,也不得銷售;含有致病性寄生蟲、微生物或者生物毒素,不符合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的農產品不得銷售;防腐劑、添加劑等材料不符合國家強制性的技術規范的農產品不得銷售;其他不符合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的農產品不得銷售。
二、植物保護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基本保障
1.植物保護的目的
主要目的在于保護植物產品(即農產品)在生產儲藏過程中不受有害生物如病原菌、蟲害等的侵害,應用農藥進行化學防治作為其主要技術難以避免。植物產品處于食物鏈的最頂端,除工業污染外,多數污染物直接或間接與農藥這種植物保護的重要生產資料有關。
2.植物保護宗旨之一是保護植物產品安全
植物保護技術和措施作為農業產品基本保障,平均每年挽回大量的糧食損失,在解決人類的溫飽問題上,幾十年來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都建立了不朽的功績。據統計,目前世界上約有8億人還沒有足夠的糧食保障。不斷增加的人口和不斷減少的土地使世界糧食供應日趨緊張。全世界為害農作物的害蟲有10000多種,病原菌有8000多種,線蟲1500多種,雜草2000多種。在農業生產中如果不進行植物保護,即不進行病蟲草鼠害的整治,產量損失可達70%,農作物僅有30%的收成。據統計,在植物保護的貢獻中,化學防治可挽回產量損失28%以上,其中除草劑挽回16.4%,殺蟲劑挽回7.1%,殺菌劑挽回4.2%。由此可見,植物保護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基本保障,也是農業生產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
三、植物保護技術與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監測管理
1.植物保護的技術
包括法規防治(植物檢疫)、農業防治、物理防治貫穿于套個農業生產的全過程。生物防治以安全、有效、持效、無污染而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中具有特殊重要性。新型安全且高效低毒的農藥開發和科學使用,大幅度降低了對非靶性生物和環境的危害,又為化學防治展示了樂觀的前景。“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物保護方針與農產品質量安全評價體系的思想是一致的。 。
2.植物保護技術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都強調防患于未然
植物的保護技術著眼著生態系統,管理對象為有害生物,注重減小農藥等有害化學物質對環境的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中對農產品安全管理進行全程化管理,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不僅僅局限于農產品生產環節,也包括農產品銷售環節即市場流通環節,突出源頭治理,加強全程監控,嚴格市場準入,強化責任追究,區別不同主體,實行分類指導。
四、植物保護面臨的新形勢
篇4
關鍵詞:植物保護;植物檢疫;監測;管理
中圖分類號:S49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209
植物保護工作是保證食品質量的重要工作,也是關系到農業生態環境的重要工作。其中,做好植物保護工作可以采取以下幾點措施:
1 加強植物檢疫工作
在植物保護工作中植物檢疫最為主要的環節,植物檢疫工作不僅可以提高植物的生存率,并且能夠避免危害性物體在植物中的傳播與蔓延。
1.1 構建高素質的植物檢疫團隊
眾所周知,植物檢疫條例是國務院所制定,其中涉及到各項法律法規以及對檢疫性病蟲草的鑒別、預防等知識。植物檢疫人員需要掌握法律法規,對檢疫性植物的基本特征、發生規律、預防與處理措施進行掌握,才能真正做好植物檢疫工作[1]。所以,積極構建高素質、高水平的植物檢疫團隊是實現植物保護的基礎。
1.2 加強對農業有害生物的普查
近幾年我國植物中出現新的病蟲害,像小麥全蝕病、蘋果綿蚜、毒麥等,這一類病蟲害的出現對我國農業生產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2]。
1.3 加強對檢疫法規的宣傳
植物檢疫作為一項公益性事業,主要的目的便是杜絕檢疫性病蟲害的傳播與蔓延,以此用來保證植物的健康成長。
2 加強農業有害生物測報工作
病蟲害測報工作能夠向農民宣傳病蟲害的防治方式與最佳預防時間,對于重大農業有害生物的作用明顯。但是由于受到機構改革、測報經費欠缺、測報工作量大等因素的影響,很多鄉鎮中并沒有設置測報點,或者部分鄉鎮雖然存在測報點,但是測報人員數量少、知識素養低、積極性不高,導致測報工作還處于“用眼看、用手數”的水平,無法保證測報工作的準確性[3]。那么,如何做好農業生物測報工作呢。
2.1 加強技術培訓
農業部門需要對測報人員加強教育與培訓,其培訓內容包括病蟲害知識、測報工作的重要性、測報工作的方式等,以此用來提高測報人員的理論水平。
2.2 組建測報團隊
測報人員在做好重大有害生物測報工作,還要嚴格按照種植業的基本發展結構與規律,組織優秀測報人員組成有害生物研究團隊。
2.3 提高匯報制度
保證對農業有害生物的調查、匯總方法能夠在全省、全國范圍內得到傳播,真正實現監測系統的規范化與系統化。
3 構建植物保護技術服務網絡
自我國農業實施度之后,我國農業推廣體系現狀不容樂觀,如何真正實現農作物的保護,避免農業受到有害生物的影響,筆者認為需要積極構建植物保護技術服務網絡。
3.1 加強對植物保護技術服務網絡的宣傳
植物保護技術服務網絡是完善植物保護工作的重要內容,需要加強宣傳,對于村級植物保護技術服務站可以采取技術與服務結合的方式進行宣傳與推廣,并采取新技術、新方法、新手段對農業有害生物所造成的危害進行控制。
3.2 加強領導與管理
要采取站員嚴格把關制度。要保證所選用的站員熱愛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并且具備農民技術員的職稱,對植物保護、農業發展有所了解與認識。要采取例會制度。需要根據當地農作物的栽種時間、成長階段易發生病蟲害的種類與范圍進行總結,制定植物保護時間表。站員需要根據植物保護時間表對農業有害生物的防治時間以及措施進行宣傳。要采取培訓制度。在農閑的時候需要對村站人員進行植物保護知識的培訓,提高農民以及站員植物保護意識。
4 其它植物保護策略
4.1 采取大規模種植
當前我國農戶主要采取的種植方式為每家每戶種植模式,這種方式雖然可以提高人們的農業積極性,但是技術單一,種植方式比較集中,無法真正實現農業的產業化與現代化。很多地區的農戶外出打工,土地資源被閑置。所以可以將田地進行集中管理,實現大規模種植。
4.2 采取綠色植物保護技術
所謂綠色植物保護技術主要是指對生態環境無任何副作用的技術,綠色植物保護技術的應用不僅可以保護生態環境,并且能夠對植物加以保護。值得注意的問題包括2點:避免使用含劇毒的農藥,大力推薦不破壞環境、低毒的農藥;采取生物防治,或者建設多樣性農田,保證植物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 金正久,宋國有,孫鳳海等.當前形勢下植物保護策略分析[J].科技傳播,2012(24):106,111.
篇5
關鍵詞:珍稀植物;現狀調查;植物名錄;保護建議;石林縣
中圖分類號:S757.2X3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3168(2011)03-0057-04
Rare Plants Survey and Protection Recommendations in Shilin County
DAN Guo-li【sup】1【/sup】,YIN Lu-xi【sup】2【/sup】, LI Zhu【sup】1【/sup】, WANG Kun【sup】1【/sup】, LIU Shuang【sup】1【/sup】
(1.Ecology Branch of Yunnan 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 Institute, Kunming 650031, China
2.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Shilin County is located in karst area, harsh environment is difficulty for variety protection plants growth. Taking measures to protect rare plant species is urgent and have potential value. With methods of looking up relevant information, consulting, visiting, accessing to general and typical investigation, status of rare plants have been surveyed.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total 24 rare plans species in Shilin County, among which 17 species are key protected plants of national lever. Protection recommendations like listing 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s, building nature reserves and rare plant cultivation base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rare plants status survey list of plants protection recommendations Shilin County
收稿日期:2011-03-23.
作者簡介:但國麗(1965-),女,云南賓川人,工程師.從事林業調查規劃工作.
石林縣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區,是世界自然遺產保護地,也是馳名中外的旅游景區,調查縣境內的珍稀植物,對保護喀斯特地區的生物多樣性、生態立縣以及提高旅游景區地位都具有著重要意義. 1調查目的和意義
生物物種及其基因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植物物種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對于提供人類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基本物質至關重要.尤其是要著手保護并研究已經受到嚴重威脅而又對人類有重大價值的珍貴、稀有、瀕危植物,以為人類合理利用野生植物資源創造條件.【sup】[1]【/sup】
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植物物種已成為人類面臨的共同課題.在維護地球的生態環境和物質循環中,植物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物種一旦滅絕,就不可復得,人類將永遠失去利用它的可能性,而一個物種的消失又常常導致另外10~30種生物的生存危機.特別是珍稀植物,不僅稀少而珍貴,又常常生長在極端環境中,面臨著絕種的威脅,而恰恰就是這些能抵御極端環境的物種中存在著人類特別需要的遺傳物質.有時候一個基因可以影響一個國家的興衰,一個物種可以左右一個國家的經濟命脈,一個良好的生態系統不僅能改善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的生存環境,而且還可以使生產和經濟向良性循環方向發展.保護住一個物種就保護了其許多基因資源,為今后的競爭多了一分主動.因此,保護珍稀植物物種不僅具有緊迫性,且有著十分重要的潛在價值【sup】[2-3]【/sup】.
石林縣屬喀斯特地貌區域,多種保護植物生長在惡劣的環境中.近年來,石林縣掀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美縣、創世界一流景區、打造世界旅游勝地等.在此,為公眾提供處于瀕危狀態而有待保護的具體植物種類及其特征的知識,教育公眾保護植物,充分理解“沒有植物就沒有人類”、“保護植物就是保護人類自己”的重要性與意義,號召人們共同參與珍稀瀕危植物的保護、開發和利用,為保護環境、保護物種和發展生物產業、旅游業等盡一份責任. 2瀕危物種保護級別分類
按IUCN地方瀕危標準評價,將物種保護級別分為9類,根據數目下降速度、物種總數、地理分布、群族分散程度等準則分類,最高級別是絕滅(EX) ,其次是野外絕滅(EW) ,“極危”(CR)、“瀕危”(EN)、 “易危”(VU)、近危(NT)、無危(LC)、數據缺乏(DD)、未評估(NE).其中:“極危”(CR)、“瀕危”(EN)、 “易危”(VU)3個級別統稱“受威脅”.石林縣境內調查到的保護植物全部屬“受威脅”.同時,根據國家林業局 農業部令第4號 1999年9月9日頒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又將其分為Ⅰ、Ⅱ級保護,具體詳見表1. 3調查方法 3.1查閱相關資料
首先通過收集二手資料,了解石林縣的地形、地貌、氣候、土壤等基本情況,并查閱以往相關的記載資料,然后從云南省有分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單中篩選出與之相適應的物種作為石林縣有可能分布的重點名單. 3.2咨詢和訪問
咨詢林業部門的專業技術人員以及當地群眾、鄉土專家,了解一些已知的保護植物信息. 3.3普遍調查與典型重點調查相結合
采用全面調查與典型調查相結合、普遍與重點
表1 石林縣珍稀植物調查名錄
Tab.1 Rare plant survey list in Shilin county
續表1 注:保護級別Ⅰ、Ⅱ指《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國家林業局 農業部 令第4號 1999年9月9日中的國家保護Ⅰ級、Ⅱ級;其它指除國家保護級別外的珍稀植物.
調查相結合的方法.即在石林縣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的基礎上,在小班區劃調查的同時對各小班內的珍稀植物先作一個普遍初查,并在各小班備注欄標注有關珍稀植物分布的信息情況等.然后由植物專家帶頭的專項調查組根據各種資料、踏勘情況以及各調查小組的初查信息,采用典型線路、詳細調查等方法進行調查. 4調查結果
現狀調查結果顯示,在石林縣境內調查到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和其它珍稀植物共24種,其中,屬國家重點保護的有17種(含Ⅰ級保護植物1種、Ⅱ級保護植物16種);同時,在調查過程中還發現7個種,雖不在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名錄中,但確屬珍貴、稀有的植物,其中有已經匿跡達100年之久的中國苦苣苔科特有單屬植物――彌勒苣苔.彌勒苣苔一般生長在海拔2 000~2 600 m的石灰巖林內石壁上,僅分布于滇東南彌勒和石林縣,它的再次發現,對于研究云南喀斯特地區物種多樣性、中國苦苣苔科植物的起源與分化、喀斯特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都將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調查結果詳見表1. 5珍稀植物保護建議
1)深入開展對植物區系和植被的研究,編制瀕危的珍貴稀有植物名錄,研究其分布區、生物生態學、種群和群落學特性及其生境特點.在此基礎上,查明引起它們瀕危的具體原因,制定相應的保護和管理措施.
2)在不同自然地帶各生物地理范圍內,根據遺傳基因庫的要求建立自然保護區,減少人為干擾,有效保護野生植物的棲息地.
3)在植物園和苗圃引種栽培所在區域內的珍貴稀有植物.對一些比較重要的瀕臨滅絕的珍貴稀有植物,人工繁殖一定數量的個體后在原產地重新種植,以恢復其天然分布和自然繁衍.
4)對經濟價值高、需用量大的珍貴稀有植物建立栽培基地.
5)拍攝有關珍貴稀有植物的電影,出版珍貴稀有植物的宣傳畫片和畫冊,提高全民的保護意識和參與保護的積極性.
6)在法律法規的保障下,堅決打擊破壞性的天然林砍伐不法行為,對涉及國家重點保護植物的建設用地,應嚴把征占用林地手續關,對涉及國家重點保護植物的項目應采取避讓、移栽等措施.【sup】[4-6]【/sup】
參考文獻:
[1]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云南省珍稀瀕危植物保護大綱》[Z].1995.
[2]國家林業局 農業部 令第4號《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S].1999.
[3]賀善安.中國珍稀植物[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4]鄭小江.鄂西南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名錄及特點分析[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自然學版),2000,18(4):21-25.
篇6
關鍵詞:水利水電工程;陸生生態保護;環境監理要點
水利水電工程是為適應人類防治水害和開發利用水資源需要而修建的工程,在帶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同時,也會產生一系列的自然環境的破壞,打破生態平衡等環境影響。同時水利水電工程又是生態環境破壞與影響比較復雜的行業,其中水利水電工程的陸生生態保護是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環境監理重點工作。
1陸生生態保護環境監理目標與原則
陸生生態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態系統類型,分成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荒漠生態系統、農業生態系統和城市生態系統。由于不同的氣候土壤等條件,陸生生態系統又進一步分為各種亞類型約600種。包括了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基本農田保護區及珍稀、瀕危和特有物種等。工程項目施工期陸生生態環境監理目標是,全面保護區域的生態系統整體性結構和生態過程,重點保護工程建設所涉及或影響的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基本農田保護區等敏感目標與其主要生態功能,保護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和特有物種,保護工程影響區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灘地和沼澤等濕地生態系統及其功能、結構的完整性和穩定性,使區域和流域生態系統整體結構和功能,隨著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得到保護、補償、改善、提高。工程施工期環境監理的原則是:貫徹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按照預防、恢復、減緩、補償過程實施,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生態保護與生態補償相結合,一般性常規措施與特殊性重點措施相結合,妥善處理工程建設與生態保護的關系,實現生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生態功能的可持續維持。
2陸生植被與植物保護環境監理要點
植被與植物對維系陸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生態瀕危物種是指生活在特殊生境中、對外界環境極為敏感、極易受到自然因素或人類干擾等原因,導致其生境消失而形成的瀕危物種。2.1珍稀、瀕危和特有植物保護遷地保護和就地保護措施。受工程影響的珍稀、瀕危植物,地方特有植物,名樹木,都要實施有效的就地保護。在無法實行就地保護時,應進行異地移植。在植物遷地保護時,要根據工程區受保護植物的特殊性、典型性、代表性及植物生長現狀、地點以及受工程影響的面積、數量等,制定具體可行的保護措施,保證移植成活和可以長久地生存、生長。根據水庫淹沒處理設計規范,水庫蓄水前要進行清庫,以保證庫區水質。同時,在清庫過程中關注對珍稀野生植物的保護。水利水電工程影響珍稀、瀕危和特有陸生植物,不易遷移栽培的,可采取就地保護措施,主要有避繞、圍欄保護、掛牌保護等措施。建立專門的珍稀、瀕危和特有陸生植物為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或樹木園。這類具有特定保護目標的自然保護區,一般是殘存的保護對象的集中分布區。加強對殘存的珍稀和特有植物的保護,也是一種補償措施。對因特殊的工程建設需要而必須進行自然保護區調整的,必須按照國家《自然保護區條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范圍調整和功能區調整及更改名稱管規定》等有關法規執行。珍稀、瀕危和特有陸生植物保護的管理措施,主要是根據國家和地方有關規定劃定管理范圍,制定生態建設規劃,制定本工程陸生植物管理實施細則。嚴格工程施工環保監理和移民安置區環保管理,如嚴禁砍伐、損壞植被和保護珍稀、瀕危和特有陸生植物等。2.2森林、草原植被保護森林生態系統和草原生態系統保護的關鍵是保護植被。根據森林、草原主要種類、群落、覆蓋率現狀,明確影響因素、面積、數量和程度,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工程區現有的森林、草原植被保護。任何工程建設都要侵占和破壞一定范圍內的植被,造成生態功能的的損失,因而需要改善其余植被的質量以補償這類損失。制定和落實切實可行的植樹造林、封山育林幼林撫育規劃及草原保護規劃,合理調整評價區的植被結構,提高植被蓋度和改生態功能。庫區要實行退耕還林還草,坡度在25°以上的地段要種草、植樹,實現全覆蓋。壩址附近的山坡要作為重點,恢復和重建植被,不僅實現高覆蓋蓋率,而且要注意景觀美化,四季有花有綠。在工程施工期間,采用巡山和設卡方式進行森林管護。嚴格管理管護禁伐區內的森林、灌木林和限伐區的森林、部分灌木林和商品林區的部分林地和禁牧區草原。根據森林草原資源的分布、林草布分結構、生態地理位置等因素,劃分管護片、責任區(或地塊),使資源保護落到實處。對可能恢復為耕地的施工跡地,必須恢復為耕地,大力造耕地以發展種植業,對工程建設施工中形成的次生裸地要及時覆土,還林還草。2.3開展生態環境保護監測和管理在工程建設施工期,進行生態影響全過程環境監理和監測,環境監理區包括主體工程建設區、移民安置區等及施工有關的區域和涉及敏感保護目標的地區。施工期主要監測水環境河流水質變化及噪聲和空氣污染影響。監測野生動植物生境的變化,區域植被動態變化以及生態系統整體變化,敏感環境區情況和重要敏感保護對象的生存發展狀態,采取的保護措施的有效性以及工程運行中出現的新問題,區域生態環境問題等。
3陸生動物及其生境保護措施
具有重要經濟價值或科學研究價值的受工程影響的珍稀、瀕危、特有陸生野生動物,都是環境監理重點保護對象。3.1野生動物遷地保護和就地保護施工期間的野生動物保護的就地保護,是根據擬保護動物的特殊性、典型性、代表性及重要性,按分布現狀分析確定保護動物與工程相距位置及影響程度,按其生態習性,尤其是繁殖的習行環境要求和食物來源情況,提出科學有效的保護措施。對無法實施就地保護而受影響野生動物又具有異地生存能力的,可采取遷地保護措施。遷地保護措施方案還要在試點或科學試驗基礎上確定。應選擇在動物遷徙時期進行個體捕獲、運輸、棲息地安置,在新的棲息地要配備飲用水供給,修建防護欄,進行食物供給、疾病防治等養護管理工作。建立“生物通道”,陸生動物采用就地保護措施確定其保護范圍,建造專門通道、護欄、警示牌等工程。野生動物種群普遍衰退和物種瀕危甚至滅絕的重要影響因素是生境“島嶼化”。有效地保護野生動物,就必須打破阻隔,使野生動物“島嶼”式生境相互聯系起來,建立“生物通道”。3.2工程施工和移民安置區嚴禁捕獵野生動物施工人員必須遵守國家《野生動物保護法》,施工期嚴禁在施工區及其周圍捕獵野生動物,特別是國家保護動物。有針對性地對一些地勢比較平坦、水流緩庫漢進行有效的管護,嚴禁捕殺水生經濟動物。嚴禁任何人對鳥類進行獵捕。嚴禁施工人員和當地居民捕殺兩棲和爬行類動物。3.3做好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態安全水庫蓄水期,庫區的野生動物和自然疫源疾病的傳播者(部分鼠形獸),將向非淹投區轉移,在庫周其密度將有所增加。此時,既要維護自然生態系統的食物鏈關系,又要重視對非淹沒區的人、畜和工程施工人員的自然疫源疾病防治和防疫工作。3.4減少施工爆破對動物的驚擾要減少工程施工爆破噪聲對野生動物的驚擾,做好爆破方式、數量、時間的優化。在鳥類繁殖期,尤其須防止爆破驚擾,對爆破施工應規定避開動物繁殖期。
參考文獻
[1]張保利,楊林.建設項目工程環境監理100問[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0.
[2]張保利,楊林.建設項目環境監理實施要點[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2.
[3]王伯鐸,劉旗龍.建設項目環境監理規范[M].北京:《陜西環境優秀論文集》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4.
[4]鄧彥,葛鴻,康海濤.輸變電工程施工期環境管理要點[M].北京:《陜西環境優秀論文集》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4.
[5]魏克霞.公路建設對陸生生態環境的影響及其保護、恢復與優化措施[J].黑龍江交通科技,2011(6):258.
篇7
[關鍵詞]病蟲害;標本;學習興趣;教學效果
園林植物保護是大中專院校園林專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它以園林植物昆蟲及園林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識為基礎,通過了解園林植物病害防治技術措施,掌握常見園林植物病害和蟲害的診斷和防治方法,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在園林綠化的生產維護中具有很強的專業指導意義。在園林植物保護的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一方面盡其所能傳授植物病蟲害的理論知識,另一方面培養學生對植物病蟲害的診斷、監測及防治的能力,并把兩者有機結合,使學生既掌握堅實的理論基礎,又具備較強的實踐技能。但該門課程不乏抽象、枯燥的理論知識和專業術語,這些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直觀、鮮明的病蟲害標本不僅彌補了枯燥乏味的理論教學的短板,還因為其不受地域、季節等因素限制,讓師生觀察了解到昆蟲及病原物的形態結構、植物病蟲害的危害癥狀,使教學過程直觀化、立體化、生動化,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
1病蟲害標本在教學實踐中的意義
《園林植物保護》是園林相關專業重要的一門專業必修課,術語多且抽象。教師難以純粹用語言描述各式各樣的昆蟲和植物病原物的形態特征,學生難以理解授課內容。如昆蟲學部分,同一個科、屬不同種類的昆蟲之間區別特征紛繁多樣,如星天牛和光肩星天牛的成蟲和幼蟲在形態特征上的區別,雖不難分辨卻顯得抽象,難以形成深刻的記憶;植物病理學部分,植物的病理性變化和病原微生物看不見摸不著,抽象的講授很難讓學生把理論知識與生產現實、各種標本和電子課件中的病征、病狀有機聯系起來,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如何走出以上教學困境,把抽象的事物具體化,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把枯燥的問題生動化,從而提高植保教學效果,提高園林相關專業學生的知識轉化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和應用服務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各類植物病害和蟲害標本在理論和實踐教學中的靈活、有效的應用。典型直觀的植物病蟲害標本能將抽象的病理現象具體化、形象化,鮮活的標本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加強學生對園林綠化中植保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因此,應十分重視病蟲害標本在植保教學中的輔助作用。
2植物病蟲害標本的種類
應用于植物保護學科課程教學和實踐的標本主要有植物病害標本和昆蟲標本。根據取樣部位和制作方法的不同,通常分為瓶浸標本、臘葉標本、干制針插標本、過塑標本和玻片標本等[1][2]。植物病蟲害標本能真實反映客觀實際,便于觀察,在提高教學效果方面,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2.1浸制標本
浸制標本含植物病害和蟲害標本。病害標本主要是植物的罹病部位或組織(如果實),蟲害標本主要是將有害生物如體形細小,身體柔軟的昆蟲、卵、幼蟲、蛹等。將以上標本材料經過特殊的保色處理,以保持其色澤和癥狀,同時采用保鮮防腐劑,置于特定的密閉容器中,以達到長期保存的一類標本。
2.2玻片標本
玻片標本含植物病害和蟲害標本。病害標本主要是植物病原物如真菌、細菌、線蟲等的形態、結構、顏色等;蟲害標本主要是蚜蟲類、螨類等體型微小的昆蟲,以及昆蟲的觸角、足、外生殖器等。將以上標本材料通過制片的方法封固于載玻片內,以便永久地保存下來。玻片標本能形象、直觀地保存有害生物的形態特征,能供顯微鏡下直接觀察使用。
2.3針插標本
針插標本主要是植物蟲害(昆蟲)標本。其制作主要用于蛾類、蝶類、鞘翅類等成蟲標本的制作。根據不同蟲體的大小選擇不同型號的昆蟲針,經軟化蟲體、整姿展翅后,直接插入蟲體的前胸背板并固定裝盒的標本[3]。2.4臘葉標本臘葉標本主要是植物病害標本。一般利用吸水性強的紙張,將具有典型病斑的植物病葉等實物,在自然狀態下通過夾層壓制的方法,將實物標本中的水分逐漸吸干(陰干)或低溫烘干(40℃)的一種標本。同時夾入填好標簽,標記采集地點、品種、株齡、采集時間、采集人等信息。
2.5過塑標本
過塑標本一般指植物病害標本,尤其是指受害植物的葉片和花瓣。將其放在吸水紙中熨燙,在高溫下使其快速脫水而干燥,以保持原有的色澤,并用過塑膠膜將標本封存其中,便于保存和觀察使用。
3植物病蟲害標本的教學實踐功能
3.1實現教學方法直觀化
園林植保專業課中枯燥和抽象的理論知識和專業術語較多,實踐環節跟昆蟲、病理、農藥等打交道,鄉土氣息濃厚,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忽視該門課程的實際用途和重要意義。通過采集和觀察動植物標本,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轉化成直觀的、形象的、可期待的實踐成果,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如栽種在校園內的月季和九里香,冬春季節白粉病發病嚴重。學生通過現場觀察、采集病部及病原物、制作切片、利用顯微鏡觀察病原物,肉眼可見病原微生物的形態結構,再結合白粉病菌的為害狀,把抽象的理論知識直觀化,能極大地鞏固學習效果。
3.2實現理論知識生動化
在動植物科學研究和專業課教學過程中,標本起著關鍵和重要的作用。其真實地反映各類生物的形態構造,使學生直觀、形象地感受到生物的生活狀態和生活習性,使抽象的知識內容變成生動形象的感性認識,使學生能正解認識、深刻理解和掌握相關理論知識,有效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在昆蟲的分類學習過程中,在對照分類檢索表等知識點的學習時,就可以相應地借助各種昆蟲標本,使學生對昆蟲綱各目、科、屬和種的基本形態特征進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在掌握植物害蟲危害狀方面,光靠抽象的描述無法使學生獲得深刻的印象,觀察標本,或親自采集、制作標本能夠起到“觸目驚心”的效果,加深學習印象。如光橘綠天牛幼蟲危害九里香枝干,主要表現在幼蟲鉆蛀植株的枝干,形成長的“隧道”,造成葉片發黃、脫落,甚至全株枯死。若在教學現場展示受害植株和健康植株,同時從受害植株的枝干內部找到天牛幼蟲,讓學生直接對比病健植株在葉片、枝干及整株形態上的區別,同時認識天牛幼蟲,了解其生活習性,掌握其危害狀,寓專業性和趣味性于一體,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起到“一箭雙雕”的作用。
3.3實現教學過程無界化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對動植物和微生物的觀察受到諸多因素的限制,如地理分布、時間、空間及種群密度等。如危害朱槿的棉大卷葉螟,常見嫩葉因受到幼蟲危害導致葉片卷曲、穿孔,鮮見蟲體出沒;美國白蛾多發生在我國的京津冀豫及遼寧、山東、陜西一帶[4],在南方地區尚未出現疫情,故要理解其形態特征及為害狀等存在一定的困難。如果我們將相應的標本嵌入式地靈活運用于以上教學中,使教學內容突破時空和種群密度的限制,實現教學過程無界化,能進一步提升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楊媚.植物病蟲害標本在教學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4,42(5):1583-1584.
[2]趙玉華,鄭曉軍,王鄭軍.實驗室昆蟲標本的整理修復與保存探究[J].實驗室科學,2012,12(5):199-205.
[3]岳一兵,秦曉輝,周明冬.農業植物有害生物標本制作技術[J].新疆農業科技,2015(5):39-40杜賓.
篇8
關鍵詞植保;新技術;生態農業
在當今現代農業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下,基于生態背景的綠色農業已經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青睞。現如今,社會和經濟的不斷發展也帶動了人們生活方方面面的需求,但在新時期農業技術水平快速提高的情況下,人們不單單要求產量等,而是將目光逐漸轉向農業產物的特質和其受污染程度上,逐漸提出了綠色農業、生態農業的發展方向,并逐步推廣了對應體系下的植保新技術[1]。而做到這些轉變也必須以以下幾點為基礎,首先要生產一些具有綠色性能的農作物,并采用一些先進的有機技術;其次是在一些糧食主產區逐漸推廣植保新技術,國內目前已經以“三誘技術”為新技術的主導方向;最后是不斷加強植保技術和生態農業的聯系,并在這一環境下逐漸發展相應的生態產業,以帶來最大的收益。
1生態農業
我國的生態農業其實就是在發展相應農業的基礎上保證環境和生態的同步發展,要在不污染環境、不破壞生態的基礎上促進農業經濟帶的逐漸延長和規律性拓寬。新時期,我國的農業工作者應使用現代農業中較為先進的方法把生態和農業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使得一些環節能相互緊湊連接,并實現精神和物質上的收益,以求雙方友好和諧發展[2]。但要了解生態農業的應用領域是極其廣泛的,不僅要以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為主要大環境,而且還要在這種背景下應用新型的農作物生產和保護技術。此外,一定要以尊重環境的發展為最終的出發點,并以此得到當地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的幫助和支持。因為只有這樣,我國的生態農業才能不斷適應新的環境,才能滿足各種因素相互對應的要求,否則當今農業的發展就會受到不小的影響,最終對社會和公眾會產生不利的影響[3]。
2植保新技術在生態農業中的作用
生態農業作為未來一種重要的農業生產方式,其在發展過程中需要不斷適應當今快速發展的技術領域,并逐步提高農業工作者的生態和環保理念。而又因為農業的發展是一項較為復雜但又具有挖掘性的產業,所以,想要提高整個生態農業的發展進度和應用范圍,就需要保證相應的農業生產技術給予實施應用。比如,現在廣泛使用的“三免”技術,已經大范圍地在相關栽培工作中得以應用;同時,在植物保護的基礎上加大應用“三誘”技術,通過顏振式殺蟲燈的大面積應用獲得良好的效果,達到市場上的有效互動,并因為快速高效的性能而逐漸得到推廣應用。同時,在農作物的生產環節,農業工作者也應保證在田間管理的過程中,推廣應用“三避”技術,由此達到“免、誘、避”的“三高”效益。
3植保新技術的應用實例
3.1顏振式殺蟲燈
上文提到的顏振式殺蟲燈,因為其良好的殺蟲效果和較大的應用范圍而被廣泛應用。深究其得以廣泛應用的原因,首先在于殺蟲燈應用物理方法可以消滅大范圍的成蟲,達到降低蟲害密度,減輕相應的成蟲數量的目的;同時,可以減少相應農藥的使用,所以將會避免農藥對農作物本身帶來的污染,并對應感應出一定的病蟲防治規律,以此預測出生態農業防治中的應用趨勢[4]。
3.2黃板
以小白菜生產的工藝流程為例,黃板的應用關鍵是要做到在操作時應保證黃板充分地與蔬菜相接觸,并加大整個操作用量,同時要保證正確的操作方法和使用技術,盡最大可能減少農藥使用量,以“三誘”技術的推廣使用,并最大限度地降低對農作物的污染和環境的破壞,保證生態農業的合理有序發展。
3.3性誘劑
對于不同的農作物,性誘劑產生的效果是不同的。以夜蛾的性引誘劑為例,比如在一個誘捕周期內,對于成蟲的誘捕量是相當大的,在一些情況下甚至可以達到近千只,所以推廣性引誘劑是十分必要的。同時,做好新的引誘劑的研發與制備工作也是十分必要的,以促進新技術的不斷產生,促進生態農業的發展。
4植保新技術與生態農業的發展趨勢
該文針對目前生態農業上正在積極推廣的新型植保技術進行簡單分析,發現其廣泛應用推廣有利于促進生態農業的發展。同樣,未來生態農業的發展仍離不開植保新技術的應用。
4.1植保新技術的發展趨勢
首先,植保新技術在實際生產中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其是當今社會比較具有潛力的一項新的農業技術,可以在生態農業發展中逐漸實施和推廣該種技術并不斷深入研究。其次,生態農業主要重視的是綠色問題,同時也需要農業發展理念進行支撐和相應的植物保護技術進行相應的支持。最后,該種前沿的植保技術要在尊重農業的基礎上保證產品的質量,同時確保新技術的使用周期和時間,以保證其使用是處于最大效率下的,以不斷表現出新技術的潛力和應用價值。
4.2生態農業發展前景
生態農業的應用領域極其廣泛,不僅要以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為主要的大環境,而且要在這種背景下應用新型的農作物生產和保護技術。此外,一定要以尊重環境的發展為最終的出發點,并以此得到當地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的幫助和支持。同時,在農作物的生產環節,農業工作者也應保證在田間管理過程中推廣應用“三避”技術,由此達到“免、誘、避”的“三高”效益,并在生態農業中不斷加以實施和應用。在生態農業發展中不斷進行技術上的改進,同時結合相應的基因修飾技術,以將其成功地應用到植物保護技術中,并在分子角度上深入地對植物內部進行分析研究,做好外除病害、內除微生物,力爭最大限度地降低病蟲害對植物生長的不良影響,從而解決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問題,以提升生態農業的發展成效,從而提升整體農業生產效益,為社會和公眾帶來福利。
參考文獻
[1]楊春梅,錢春榮,張學玉.淺議綠色植保在生態農業建設中的重要作用[A]//中國植保信息交流暨農藥械交易會,2008.
[2]張夕林.探索植保科技創新途徑推進成果產業化的發展[J].農藥市場信息,2007(17):6-8.
[3]戴曉,邵斌.植物保護新技術在生態農業中的運用分析[J].農家科技旬刊,2015(10).
篇9
一、現代營林技術的重要性
現代營林技術在我國林業的發展中占據了重要的位置,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其重要性一般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營林技術本身作為林業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提升林業經營的整體效益,對經濟樹種進行布局,以此來使植物的發展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另外通過對營林植物種類的豐富,能夠保護生態的平衡,從而保證陸地生物的多樣性;在實踐方面,營林技術能夠保護植物的多樣性,使那些瀕臨滅絕的植物得到保護,并且有效減少由于植物多樣性的減少而帶來的生態損害。
二、現代營林技術中的植物多樣性保護問題
在現代的營林技術當中,為了有效提高植物的多樣性,在技術實施的過程中會出現一些技術難題和實施問題,對于這些問題,需要林業工作者對其進行具體分析,以此來提高營林技術的整體水平,一般情況下,常見的營林技術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植物的病、蟲害問題
有史以來,植物的病蟲害問題一直是影響植物多樣性發展的首要因素,造成其產生的主要原因有四個方面,首先是植物的種植階段,對植物的管理與規劃不夠規范,使其給病蟲害的產生予以可乘之機。其次是生長環境的影響,個不同種類的植物生長特性有著一定的差異,需在相對良好的生長環境中才能夠具有一定的抵抗力,而在不符合其生長特性的生長環境中,則在極大程度上降低了其病蟲害抵抗性,這便成為植物產生病蟲害不容忽視的主要原因之一。再次是自然環境變化對植物的影響,自然環境的變化包含了多個因素,其中主要因素以天氣狀況、地理環境及溫度等為主,若其環境影響達到植物最大承受臨界值,則植物便會在短期內產生嚴重的病態。最后是人為因素影響,該因素包含了環境污染、人為破壞及蟲害入侵而導致生態環境失衡等,對植物的影響較大,同時具有較強的感染性。
林業工作者應該結合林場植物的實際情況,掌握產生的主要病蟲害類型,并且定期進行相關的巡視,一旦發現植物出現相應的病蟲害癥狀,及時進行上報和處理;另外需要做好病蟲害的預防工作,從病蟲害發生的源頭來對其進行相應的預防,而不是等到病蟲害發生之后,再被動地進行相關的處理。
2.煉山營林
煉山營林在我國具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并且形成了一種習慣,人們用火來對林地進行清理,然后在被清理的空地上進行植樹造林,但是從現代營林技術的角度上來看,這種煉山造林能夠引起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同時也影響了人們的生存環境,是一種極為不科學的營林方式。另外,采取煉山營林會造成山林中稀有物種的消失,造成林場周圍生態的不平衡,從而影響林場的長期發展。這種營林技術違背了現代營林的目的,破壞了植物的多樣性,這種方式會對地表的保護造成一定的影響,在遇到大雨天氣的時候,會引起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所以說,在進行林場營林的過程中,需要在保護環境的同時,考慮林場原有的生態平衡,這樣才能達到現代營林技術的原有目的。
3.缺少對營林造林的保護
營林造林是提高林業資源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對于保障林業資源數量有著重要意義。但部分在林業資源的利用過程中,忽視了營林造林問題,導致其林業資源儲備量逐年下降,植物種類隨之減少,至此便對林業植物多樣化發展構成較為嚴重的威脅。
三、現代營林技術中植物多樣性保護的具體措施
1.加強對病蟲害的防治
病蟲害對林業的危害程度較大,所以說,林業工作者需要根據林場植物種類和病蟲害的實際情況,來采取合理的病蟲害防治方法,以此來保證營林植物的成活率和多樣性,一般情況下,其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林業工作者應該結合林場植物的實際情況,掌握產生的主要病蟲害類型,并且定期進行相關的巡視,一旦發現植物出現相應的病蟲害癥狀,及時進行上報和處理;另外需要做好病蟲害的預防工作,從病蟲害發生的源頭來對其進行相應的預防,而不是等到病蟲害發生之后,再被動地進行相關的處理;在對病蟲害進行防治的過程中,應該盡量避免使用化學藥物,需要定期對植物展開檢驗檢疫工作,以此來保證苗木的正常生長。
2.根據當地條件,展開混交營林
現代營林技術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保證植物的多樣性,在這樣的情況下,需要根據當地環境的實際情況,科學地進行混交營林,這樣可以提高林場空問的整體利用率,降低由于病蟲害而帶來的損失,同時還能夠豐富林場植物的種類。在進行混交營林的過程中,要根據不同種類植物的不同特點,對林場的空間和地勢進行合理安排,另外根據林地條件,對混交林的面積不斷擴大,以此來豐富植物的整體種類,促進混交林的生長發育周期,以此來提高林場的整體經濟效益。
3.加強營林過后的植物保護
在進行大范圍的營林之后,要根據實際情況,加強對植物的后續保護工作,保護的主要內容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對植物本身的成活率進行保護,定期對植物進行觀察,以此來增強對林場植物的保護;其次,要加強對林場周圍的巡視,嚴禁砍伐樹木,另外要禁止大型家畜的放牧活動,以此來保護林場的植被不受破壞,保持植物的生態平衡。
4.適當封山育林
為了提高林場植物的整體成活率,加強對植物多樣性的保護,還要根據林場植物的整體生長情況,進行適當地封山育林,這樣,可以降低人和動物對林場植物多樣性的危害;另外,封山育林需要有計劃地進行,一般是在植物的生長關鍵期來進行,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植物的整體成活率。
四、結語
篇10
關鍵詞: 沼肥;植保生態;有機肥;無機肥
1沼肥在農業植保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性
農村發展沼氣有利于統籌解決并協調燃料、飼料、肥料三者之間的關系,使大量的作物秸稈、人畜糞便和雜草落葉等原料經過沼氣發酵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它不僅能生產出廉價的沼氣,發酵后的殘留物還是一種無菌、無污染的有機肥料。實踐證明,發展沼氣既開辟了有機能源,促進了農作物生長發育和氮素的保存,又防止了環境污染及肥料的流失。反過來,沼氣肥的增加又可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沼氣肥能為農作物提供氮、磷、鉀、鈣、鎂、硫及微量元素,其豐富的有機質既能促進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生命活動,又能起到改良土壤、提高植物保護的作用。土壤中80%~90%的氮素是以有機形態存在并保存在土壤中,土壤有機膠體與礦質膠體復合形成穩定的團粒結構,改善a土壤水肥氣熱狀況和耕作性能,所以土壤有機質含量常作為衡量土壤肥力的一項重要指標。可見施用有機質肥料,經常補充土壤中有機質和養分的消耗,對改良土壤和提高肥力、增強植物保護、奪取豐收都起到重要作用。通過3年來“生態農業”試點證明:用沼肥作基肥的地塊,小麥白穗率為1.97%,減產1.3%,不用沼肥作基肥的地塊,小麥白穗率為6.5%,減產5.5%。由此可知,沼肥既是優質肥料,又是良好的土壤改良劑,還是植物的保護神。若連續使用,可使土壤疏松、結構改良、色澤加深、保水、肥力增強,提高農作物抗病害能力,可見農業要上新臺階必須注重培肥地力,發展沼氣,開辟有機肥源,走有機與無機相結合的道路。
2沼肥在培肥地力和植保生態系統中的作用
2.1供給作物有機和無機營養,增強作物抗病能力
一是給農作物提供有機營養。農作物能直接吸收利用某些有機質,如玉米可以吸收各種氨基酸、酰酸以及核糖核酸等,小麥能吸收賴氨酸及各種磷酸己糖和磷酸甘油酸。沼氣肥中都含有此種養分可供給作物吸收利用。此外,施用沼肥后由于促進了微生物活動,產生一些生物活性物質,如維生素B和沼酸、葉酸以及生長素等,可促進植物根系發育、健壯、增強作物抗病能力,減輕病蟲害。二是給農作物提供無機營養。沼氣肥中含植物所需的各種大量微量營養元素。沼肥中的無機養分,有的是呈游離狀態可直接被農作物吸收利用,如秸稈中的鉀即可被農作物直接吸收,其有效性約相當于氯化鉀的85%;有的則需經過微生物分解釋放出來后,才能被農作物所利用。
2.2提高土壤養分積累及供肥能力
一是沼肥養分在土壤中的積儲,使土壤形成“養分庫”。沼肥施入土壤后礦化速度較慢,可供當季作物利用的養分較低、殘留在土壤中的養分較多,據“生態農業”試點可知,農作物的有機氮可為當季作物利用的只有30%,其中60%則殘留在土壤中。二是沼肥降低化肥的損失率。施用沼肥能使化肥氮很快轉成有機氮,這是因為施用沼氣肥后為微生物捉供了豐富的能源,促進微生物對無機游離態氮的同化,從而減少了化肥氮的損失。在紅壤田上的試驗表明:化肥配合沼肥施用,雖然化肥氮的當季利用率下降,但在土壤中的殘留量顯著提高,化肥氮凈損失率降低。三是沼肥促進土壤中生物固氮活性。施用沼肥可以促進細菌固氮活性,從而增加生物氮源。沼肥中的某些成分及降解產物也可以通過間接途徑,促進藍藻及其他光合固氮細菌的固氮活動。在試驗中表明,在施用化肥的基礎上施用沼氣肥,一季小麥的固氮效應分別比對照增加80%和70%,土壤生物固氮能力幾乎與沼氣肥施用成正比。
2.3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更新土壤腐殖質組成
施用沼肥可提高土壤中有機質含量,改善有機質組成。沼肥施入土壤后提高了真菌的活性,而真菌同化碳的能力(同化率60%~80%)顯著大于細菌(同化率僅20%~40%),因而提高了有機質在土壤中的滯留量。施用沼肥還能更新土壤有機質組成,提高土壤有機質的質量。據試驗,施用沼肥土壤中活性有機質提高25%,總腐殖質含量提高11.1%,有機復合度提高60.1%,病蟲害減少60%以上,長期施用沼肥的紅壤土,不僅有機質總量提高,其易氧化有機碳也比對照高30%~90%,而氧化穩定系數則比對照降低10%~14%,易氧化有機碳與產量呈極顯著正相關。而氧化穩定系數則與產量呈極顯著負相關。
2.4改良土壤理化性狀
長期施用沼肥對土壤理化性狀有良好影響,如增加團聚體的穩定性。沼肥施入土壤后在腐解過程中能產生羧基一類的配位體與土壤粒狀表面或氫氧聚合物表面的多價金屬離子相結合形成有機—無機復合體,通過其表面的有機膠膜使土粒相互結合而形成團聚體,經脫水后逐漸穩定。在沼肥參與下的土粒團聚作用,可以形成疏松多孔的水穩性團聚體。用沼肥培肥紅壤土,其中0.5~2.0mm的微團聚體分別比對照增加8.5%~20.5%。
2.5改良被污染土壤及植保生態環境,提高農作物產量
施用沼肥可增加土壤腐殖質含量,土壤中的腐殖質與
金屬離子可形成水溶性或水溶性的絡合物及螯合物,從而控制金屬微量元素的有效性及毒害,更重要的是秸稈、家畜人糞尿經過充分的厭氧發酵后變成了無毒、無菌、無污染的優質速效肥料,適宜的pH值有效充分地抑制了各種細菌的繁殖,還直接影響和控制了農藥在土壤中的持留、降解、生物有效性、流失、揮發等。因此,作物秸稈和人畜糞便填入沼氣池,通過發酵產出沼氣用于生活,沼氣肥施入土壤增加了有機含量及各種微量元素,防止了環境污染,提高了作物產量。據生態點證明:小麥施沼肥22.5t/hm2,病蟲害減少60%,小麥增產1 500kg/hm2,玉米增產904.5kg/hm2。
3沼肥發展的前景
3.1通過沼肥、有機肥與無機肥相結合,增強植保觀念
沼肥雖然具有養分齊全、穩肥性好、后效長等優點,但養分濃度低、肥效慢,單獨施用不能滿足作物迅速生長和當季作物奪高產的需要。而化肥雖具有養分濃度高、肥效快的優點,但穩定性差,易流失,難于滿足作物持續需肥的特點。有機肥和無機肥配合施用則可以相互取長補短,在以低品位有機肥為主的地方,施用有機肥的目的應以培肥地力為主,以化肥促當季高產。應大力發展養分較高的沼氣肥,使沼肥能部分代替化肥及農藥施用,降低生產成本,達到農業高產穩產,優質低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