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農業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3 11:56:0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智慧農業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智慧農業論文

線上教學及線上指導畢業設計研究

摘要:受肺炎疫情影響,我國開展史無前例的全面線上教學,如何保證這種新教學形式達到線下教學效果是教師要思考的問題。針對如何開展線上《操作系統》課程的講授和指導畢業設計,介紹在教學平臺選擇、實施過程等方面的措施。針對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諸如網絡問題、學習自覺性、學習進度等問題,給出應對方法。總結線上教學相比于傳統線下教學的四個優勢。

關鍵詞:線上教學;慕課;直播授課;畢業設計

2020年伊始,我國突發黑天鵝事件——肺炎疫情。受疫情影響,所有大中小學的教學活動轉為線上運行。從最初的忐忑懷疑,到變通適應,高效方便的線上教學方式已經贏得教師和學生的好評和欣然接受[1]。2020年春季學期的教學任務是《操作系統》課程,如何保證線上教學效果不掉線,學生在家上學也能達到在校上學的效果呢?結合多年的線下教學經驗,靈活使用線上教學手段,目前看來,達到了預期目的。

1《操作系統》課程的線上教學方式

1.1教學平臺選擇。《操作系統》課程的線上教學平臺采用“QQ群+智慧樹慕課平臺+騰訊課堂”的組合方式,各有各的用處,互為補充。每年教學任務下達后,教師都會建立一個QQ群,將教學班學生組織在一起。QQ社交軟件幾乎每人都有并且日常在線,接受程度高,其在線上教學中的用處是可以上傳分享電子版教材、PPT課件、作業、實驗指導書等文件,可以解答和討論疑問,可以廣播通知每位學生,征詢學生意見或做簡單調查時可以采用群投票群接龍等[2]。例如在學期開始前,通過群投票調查學生的電子設備和網絡情況,結果顯示:由于是計算機專業學生,人手一臺筆記本電腦和一部手機,且隨身攜帶回家,網絡情況也普遍較好,具備線上教學的硬件基礎。得益于省級質量工程和校級質量工程的項目建設,華南農業大學數信學院操作系統課程組剛好在2019年秋季學期完成了在智慧樹平臺上的慕課制作,所以線上教學的慕課平臺首選智慧樹。在制作慕課視頻時,每章分5~8個核心知識點,每個知識點制作一個10分鐘左右的視頻。然而這些慕課只是課程的“骨干”內容,還需要大量的“肌肉”內容才能構成完整的《操作系統》課程知識體系,所以僅靠觀看慕課視頻是不能算作學習完或學懂《操作系統》的。大量的非核心內容和教師詳細講解還要依靠直播教學。除了慕課外,智慧樹平臺在作業、測驗考試等方面提供了便捷獨到的功能。最常用的兩個直播教學平臺是釘釘和騰訊課堂。釘釘作為一個專用學習軟件,學生平時應該不大會長期登錄和在線,那么教師發在釘釘群的通知可能不會即時傳達到每位學生,不過釘釘比騰訊課堂優勢的是可以下課后馬上生成回放視頻和作業。由于已經建立了QQ群,學生基本都會長期在線,同時考慮到全國中小學生都采用釘釘,為避免服務器負荷過重導致的卡頓,故采用騰訊課堂作為直播上課用的軟件。騰訊課堂在下課后24小時內生成課程視頻,雖然慢一點,但還可以接受[3]。在確定教學平臺之后,教師先熟悉智慧樹平臺的翻轉課堂、題庫、作業、測驗、學習進度跟蹤等功能,然后再和學生用騰訊課堂試課,熟悉考勤、簽到、舉手上臺發言、討論等功能[4]。試課時間特意選在網絡(應該)最擁堵的上午一二節課,意在檢驗所用網絡的速度,結果顯示騰訊課堂服務器的負載能力和網速普遍較好,僅少數學生反映偶有延遲。1.2線上授課過程的實施。線上直播授課主要采用騰訊課堂。每次上課前一兩天,先在QQ群中預告下次課要講授的內容,要求學生先在智慧樹平臺上觀看慕課視頻作為預習,對要講授的重點內容有初步的了解。上課前10分鐘,作為預備鈴把騰訊課堂邀請碼和鏈接發送到QQ群中。上課時間到,在騰訊課堂中“分享屏幕”開始上課,教師電腦上的PPT演示、視頻播放、代碼運行等所有操作學生都即時可見。由于學生面對自己的電腦,看得清聽得明,所以比傳統教室上課時更能集中注意力,學習效果更佳。但是教師面對電腦屏幕講課,缺少在傳統教室時面對數十名學生的現場感,無法即時通過學生表情和提問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為防止教師“自言自語”以及增加師生互動,可以將騰訊課堂的“討論框”置于最前,課上穿插小問題時學生搶答答案,有疑問時即時提出,教師看到后馬上解答。這種方式反而比傳統教室的互動能力更強,因為現在的學生在文字互動時很活躍,但在教室里面對老師時卻“靦腆寡言”的現象較普遍,而且傳統教室里提問時一般只有前排學生的回答能被教師聽到并點評,線上則沒有這個限制。如果需要考勤是否學生遲到或曠課,可以在上課時隨時“導出成員列表”,也可以設定90秒的“簽到”時間。下課后的“考勤記錄”功能里,還可以看到學生進入退出的時刻、在線上課的時長、觀看回放視頻的時長等等。騰訊課堂提供的這些小功能比以往線下教學時節省了大量點名和簽到時間,同時更加準確精細。傳統教室有一項獨特的功能,就是可以板書推導算法過程。怎樣在線上授課時將板書內容清晰明了地呈現出來呢?采用的方法是利用PPT的動畫功能,事先做好推導步驟,播放+講解同步。例如以往在講授“生產者-消費者問題”小節時,對于wait()和signal()操作實現進程互斥以及wait()操作順序顛倒可能導致進程死鎖等內容,總是要一步步板書推導并發進程偽代碼的執行過程。線上授課時事先做好替代板書PPT,逐步播放并講解流程,學生很快即可理解。1.3作業和隨堂測驗。作業和測驗主要采用智慧樹平臺。傳統線下教學時每章需要留作業,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復習和鞏固本章知識,教師批改時可以掌握學生易錯的知識點,點評時可重點講解。線上教學無法上交紙質版作業,只能變通適應。開始時是讓學生做完紙版作業之后,拍照上傳給教師,后來發現這種方法數據量巨大且批改不方便。后來改在智慧樹平臺上建立“翻轉課堂”,在“作業考試”欄目里留作業,并設置提交的截止時間。學生提交作業時可以直接鍵盤輸入文字,如果是必須畫圖的解答,可以上傳手畫圖的拍照圖片,和線下教學時的作業模式差別不大。華南農業大學要求每門課程必須進行至少兩次的隨堂測驗,作為平時成績的重要部分。線下教學時是采用紙質試卷的方式,線上教學的測驗同樣轉移到智慧樹平臺。教師先設置題庫,以判斷題、選擇題等客觀題為宜。然后新建考試,從題庫中抽取若干題,設置分值和開始結束時間。學生提交之后即時判分。智慧樹會自動給出考試分析結果,包括分數分布、各題得分率等。那些得分率較低的題目就是最難理解或者易混淆的知識點,教師可以重點講解。由于在智慧樹上組卷很容易,所以將原定的每學期兩次隨堂測驗,改成了測驗六次,每兩章一次測驗,可以起到及時檢驗學習效果和督促學生學習的作用。預計在將來恢復線下正常教學之后,隨堂測驗仍然會采用在智慧樹平臺進行這種形式。1.4督促學生學習。雖然計算機專業在華南農業大學屬于高考分數最高的專業之一,學生的領悟能力、學習積極性、活躍程度普遍較好,但難免會有部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自律性較差,需要教師的外界監督才能完成學習任務。線下教學時可以直觀觀察學生的聽講專注情況,通過點名、提問、作業、測驗成績等反饋來督促學生學習。線上教學師生隔空互動,除了盡量用風趣的語言和比喻把難理解的操作系統概念和原理講解得通俗易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外,還可以采用以下督促手段:在授課時穿插小問題,然后隨機點名,學生文字或語言回答;增加作業和課堂測驗的次數,加大在平時成績中的比重,迫使學生及時復習教學內容;在課程群中把一些共性問題公開討論,勤奮好學的學生一般會活躍參與,以此帶動其他學生的積極性;利用智慧樹的學習進度統計功能督促學生學習。例如下面是在QQ群中公布智慧樹慕課的學習進度后臺統計圖(左圖)、表揚了學習認真的同學并宣布獎懲措施,一周后再次統計的學習進度圖(右圖),二者對比明顯。1.5線上教學相比于傳線上教學相比于傳統線下教學的優勢。相比于傳統線下教學,線上教學有以下幾個優勢:(1)打破時空限制,隨時可以進行。特別是騰訊課堂等平臺的課堂視頻“回放”功能,不僅可以為網絡不順暢時不能在線聽課的學生提供后備保障,而且可以讓學生復習時對難點反復觀看,也可以讓教師把自己的講課視頻下載下來,自己觀摩可以發現以前不自知的講課習慣和缺點,有意識地加以改進。(2)師生互動更容易。現在的學生在網上虛擬社會比在現實社會中活躍敢言,以前教室上課時教師有意互動,僅幾個前排同學參與互動,效果不好。反而是現在線上教學時的QQ群和討論框中,沒有面對面的社交壓力,學生活潑很多。(3)學習進度統計、測驗成績統計方便、直觀。各種教學平臺基本都有學習進度統計功能,便于教師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在線測驗功能非常有用,特別是根據得分率準確判斷學生對哪些知識點掌握比較薄弱,這是線下測驗不能比擬的優點。(4)以往學期經常遇到清明五四等等放假,導致不同教學班進度不一致,如果補課還要協調時間、教室、審批等問題。線上教學時也遇到清明放假問題,解決方法很簡單,另外一個教學班上課時,被延誤的教學班(該時間段剛好沒課)跟著一起上即可,根本沒有教室容量、不同校區通勤等限制。如果時間沖突就找該班無課時間段單獨補課即可。

2線上指導畢業設計

查看全文

基層農業工作者演講稿

尊敬的各位領導、評委老師、同志們:

大家好!

“農民的手干裂、粗糙,那是辛勤勞動留下的痕跡,春夏秋冬,他們總是忙碌著,農民了不起。”這是我在一篇小學生的作文里讀到的。的確農民把整顆心都交給了土地,只有收獲的日子才能給他們安慰和喜悅。作為一名基層的農業工作者,每到這個時候都無法逃避自己肩上的責任。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把論文寫在**的土地上》。我熱愛自己的工作,熱愛我的職業。記得大學時的校訓是“把論文寫在**的土地上,”那么,今天我有機會把我的論文寫在東昌的土地上,用我青春的激情和智慧為**農業的發展和振興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

農業是我國按天下、穩民心的基礎產業和戰略產業,目前正處于困難的爬坡階段,有利條件多,困難問題不少,中央的“一號文件”以及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的“兩個反哺”方針都充分證明保持農業和農村發展良好勢頭對保持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的長期穩定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土地是不可再生資源,隨著城市的發展,耕地面積的逐漸減少是不可避免的,加之氣候條件的不利因素,如何把黨的政策不折不扣的落實到千家萬戶,如何尋找一條農業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問題擺在了*區委、區政府及農口各部門領導和同志門的面前。農業發展觀的科學轉變使他們充分認識到了解決“三農“問題的實質是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發展問題。很快圍繞著“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穩定、集體經濟實力增強”這個目標,樹立了“創匯農業、市場農業、效益農業”的觀念,遵循農業發展和市場發展的規律,推進農業發展理念,生產方式,產業和和產品結構的“三個轉變”促進了現代化農業的發展,隨之而來的“依托優勢產業、打特色牌”的戰略得以實施。

查看全文

碩士學位建議

碩士,咱們一般稱之為研討生,是一個介于學士及博士之間的研討生學位(Post-Graduate),具有碩士學位者一般標志具有根底的獨立的研討才能。本文小編給我們總結了一些碩士學位論文宣布的一些寫作主張,以供我們參閱。

(一)要有決計,建立活躍的科研情緒

做研究,要有活躍和謹慎的科研情緒,要有耐性、恒心、決計和決計,一起也要堅持一顆平常心。2005年全國百篇優異博士畢業論文獲得者、武漢大學年輕的博士生導師王樹良教授以為,論文的寫作、宣布進程是科學研討深化、完善的進程。對寫論文要抱著一種堅韌不拔的高興的心境,沒有一個真實的學者僅為宣布論文才去研討,也沒有一個真實的學者會以為宣布論文的多少與學術奉獻可以同等。可是,每一個真實的學者都會珍惜自己的論文,關心別人對自己論文的談論和引證。開展經濟學的奠基人之一、武漢大學張培剛教授總結自己的學術人生,說了一句道理感言:“仔細,但不能太仔細,應適時而止;看透,豈能悉數看透,須有所作為。”

(二)常常溝通,依托團隊的思維

智慧碰撞才能產生火花,溝通才能豐厚幻想。協作是一個科研工作者要學會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碩士同學要多溝通,多聽專門講座,多參與學術會議,要依托學術團隊的思維和才智來激起立異思維。華中農業大學校長鄧秀新院士在輔導碩士學習時,非常著重“要更多地經過交談與評論來激起學生的科學愛好”。

(三)長于考慮,勇于提出自己的觀念

查看全文

高職院校中國文化概論課程的案例分析

論文關鍵詞:文化概論都江堰教學實踐

論文摘要:中國文化概論課程作為素質教育必修課程,如何能在有限的學時內激發學生最大的學習興趣,這對教師傳統教學方法形成挑戰,本論述試以思想文化中的道家思想為例,結合筆者教學實踐,來闡述中國文化概論課程普遍適用的教學方法。

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文明歷史,擁有源遠流長、豐富燦爛的文化創造和積累。這些歷史性的文化遺存,既真實記錄了我們這個偉大民族生存、成長所走過的漫長歷程,也為我們今天乃至將來創建新的文明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因此,從文化學的角度考察、闡釋和研究我們民族在歷史上創造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過程,對于我們總結歷史的經驗和教訓,探索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規律,以及提高全體人民的人文素質,都將是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中國文化概論作為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一門基礎課程,旨在幫助青年學生了解祖國的傳統文化,提高人文素質。1999年,教育部將中國文化概論課程確定為高等院校的主干必修課。中國文化概論是一門研究中國文化現象、體系和規律的綜合性學科。它是“高校所有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基礎性、綜合性的人文類核心課程”,具有其他專業性課程不可替代的基礎地位。

在教學實踐中,體現文化概論課程的基礎性,將傳統與現實結合,開拓學術視野,延伸思維觸角,一直是文化概論課程努力的方向。其中,中國思想文化作為教學的難點和重點,如何讓學生把握先哲思想的精華,領會其在現實中的應用,并能融匯到自己的人生思維中,是我們在教學中值得思考的。筆者試以道家哲學中老子的“無為而治”思想作為個案,結合教學實踐,淺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課堂教學方法,以供參考。

道家思想以老子為初創,《道德經》言簡意賅,博大精深。老子以深邃的智慧,探討了宇宙的形成與自然的規律,國家的治理與人類身心的修養等一系列重要問題,提出了“道”、“自然”、“無為”等著名的哲學概念,給人們以無窮的思想啟迪。兩千多年來,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化學、科學家乃至普通平民,紛紛從《道德經》中汲取智慧。如果學生文史功底薄弱,在理解上容易出現似是而非的狀況,所以在教學中我們首先明確“無為而治”的思想內涵。

查看全文

高校圖書館讀者服務模式探討

摘要:通信技術和互聯網的發展影響著各行各業,尤其是圖書館領域,圖書館服務質量已經不單單由圖書是否齊全、圖書館是否安靜、圖書館規模大小等客觀因素決定,更注重的是圖書館的“智慧”。尤其是大學校園,“智慧圖書館”是建成“智慧高校”最重要的一步。高校要致力于建設個性化、智慧化的圖書館,改革服務方式,由傳統的紙質版的書籍向數字化、網絡化發展,將高校圖書館打造成為一個數字化的圖書館。大學生的求學生涯中,存在大學生無法從海量的知識中提取所需的信息,學習效率降低。智慧圖書館旨在建設高效、便捷化的圖書館模式,有利于學生節約時間成本,提高學習成績。

關鍵詞:智慧圖書館;智慧服務

一、引言

圖書館始終堅持“以服務人民為宗旨”的服務理念,智慧圖書館只是將“呆板的服務方式”變為“積極主動的智慧服務模式”“智慧圖書館”就是將原本的圖書館模式和先進的科學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相結合,形成更高級、更高效的服務模式。采用智慧化的管理模式,不僅能夠減輕圖書管理員的工作負擔,提高工作效率,優化服務質量,更能實現資源的多樣化、快速獲取信息。在改革過程中,要注重服務理念、模式、手段及對讀者的需求研究方面進行考慮,積極創新服務觀念,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真正實現“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本論文通過對高校圖書館的相關考察及詳細調查,并結合相關的理論依據,對其存在的缺點及不足進行分析,并提出相關的建議及改進措施,對其他高校“智慧圖書館”的建設提供范例,讓圖書館在大學校園真正的發揮作用,成為學生學習知識、學術交流的知識殿堂。

二、高校圖書館讀者服務模式研究現狀

國外因其技術較為先進,“智慧圖書館”模式發展較早、模式更加先進、結構更加成熟。對于我國來說,智慧圖書館的建設處于起步階段,對于高校智慧圖書館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技術層次方面,研究實現智慧圖書館所需要的物聯網技術和無線電技術等等。有學者另辟蹊徑,開創性的提出建設智慧圖書館的關鍵在于智能化的服務,創新相關的服務模式、拓寬服務路徑、改變服務方向,比如:由原來的推薦模式變為個性化的推薦服務。同時,面對現在復雜的網絡環境,要不斷創新技術,設計出更符合高校圖書館的模式。圖書館可以針對不同專業、不同層次的學生,推薦更適合的書籍,真正以學生為中心。服務概念不斷被創新,服務質量不斷提升,圖書館的服務也經歷了不斷提升的過程。從圖書館建立初期,圖書館的服務環節經歷了文獻服務、信息服務、知識服務到現在智慧服務階段。智慧服務最大作用即實現了知識的增值,知識服務為智慧服務創造了條件,與知識服務相比,智慧服務實現了知識的增值及升華,提高了知識的利用效率,真正實現并發揮了知識的價值。

查看全文

農業科技旅游

一、農業科技景觀旅游是滿足現代人的審美需求的重要途徑

審美不是人類天生的稟賦,也不是人類在進入藝術領域后才增長的才干。審美作為人類特有的有意識活動,是伴隨著人類社會歷史的產生而產生的。美產生于勞動,美的事物都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它直接呈現于對象的感性形式(色彩、線條、形體),在這些感性形式中凝結著人們的勞動和創造。這些形式成為人的智慧、靈魂和力量的標志,能喚起人們的愉悅而成為美的事物。因此,隨著生產實踐的發展,美也在不斷發展。我們用上述觀點來觀照古今農業科技就能發現,農業科技景觀旅游的美學因子實則包括三個層次:一是農業美學本身,具有的形式美、動態美、韻律美、藝術美。二是體現了美的創造者———勞動者及勞動本身的美:人工美、功能美、技術美。三是農業美賴以產生、發展的社會美、時代美。人們在農業科技旅游中,能夠深切體悟、領會農業美

學本身無窮的迷人魅力,同時,通過對農業科技的了解,認識勞動者的精神世界,從而增強對勞動人民的熱愛。再次,認識農業的發展,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農業美學的發展,把握社會、科學、美學發展的規律,以利于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因此,農業科技旅游可以提高對農業科技的認識,更好地發揚農業科學精神,進一步推進農業科技意識的覺醒和提高。這種農業科技活動,是人的社會實踐的擴大,同時也是人們審美范圍的擴大,審美客體和審美主體的互動,自然而然提高了審美主體的審美能力,在審美的同時,又受到思想的洗禮,知識的豐富,這就是農業科技景觀旅游有異于它種旅游形式,是滿足現代人審美需求的重要途徑。基于以上分析可以認為,農業科技景觀旅游必然地會成為當前一個時期內我國旅游的又一個熱點,且會越來越熱。

二、農業科技景觀的審美內容

農業科技景觀是地球上的一種景觀形式,它除了具有一般景觀所具有的客觀的地物、地貌特征外,它更是社會的一種空間,是人類生活的棲息地、生產勞動的場所,因之,它也就具備了視覺審美的內容。農業科技景觀內容,從宏觀上,所有與農業科技有關的地物、地貌和人群,都可包含于內,從微觀角度分析,即以人的視覺所觀察到的具體的農業科技景觀,有水利、梯田、農具,技術及現代農業高新技術及其設施等,這些景觀各自有不同的審美內容。(一)水利設施的社會美、動態美我國從古到今,有關水利建設的成果不可勝數,工程景觀多有遺存。從遠古的大禹治水,劈山導洪,古今之龍門,傳為禹所開鑿,今人睹之,亦稱其奇。四川都江堰、京杭大運河,陜西關中農田水利,新疆坎兒井等均為天下名勝,近現代以來的長江三峽工程等大型水庫,均為世上奇觀。在技術上,過去自然條件的自流灌溉,到今天的節水灌溉,材料、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水利設施景觀旅游,人們首先受到震懾的是它的社會美。當人們看到巨大的山峰被劈成兩半,或滔滔大江被攔腰鎖住,或暗河百里而清流歡騰,或“玉龍”隨著人意而暢流不息,自會感嘆人類的力量是偉大的,是無堅不摧的。在漫長的社會發展過程中,正是這種強大的力量,才創造了我們今天的繁榮與進步。筆者曾于2003年參觀了新疆吐魯番地區的坎兒井,對這一點感受頗為深切,曾作詩一首對其贊頌。詩云:“生民自居造化力,掘地飲水舉世奇。雪水奔涌五千里,清凌潤口兼沁脾。灌出良田碧似洗,育得果瓜含餳飴。我披驕陽飲此水,江山同醉花影迷。”這恰是這次旅游產生的效果。同時,通過水利景觀的旅游,可以加深人們對水的認識。人們對水的傳統的認識是人與水的對立,水只是一種物,隨人處置,故或視其為洪水猛獸,排之去之,或視水為索取無厭的物,灌溉、發電、不加節制地利用之,浪費之,污染之。要說審美,水之美也僅僅成為哲學家思想家借水論人,詩人、作家借物抒情,畫家、音樂家發泄牢騷的寄托物罷了。現在,環境的惡化使人們對水的認識發生了很大變化,親水意識增強了,愛水護水,人與水和諧相處,通過水利科技景觀,特別是節水灌溉技術、設施的參觀,更能很好地理解人喜擇水而居和依水傍水的環境美,依供定需、量水而行的規律美,人水共處、相得益彰的和諧美。我國古代的水利工程,其技術美亦令人叫絕。被稱為“活的水利博物館”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已有22600年的歷史。它以無壩引水、自流灌溉為其特色,位居成都平原頂端、岷江的出水口,居高臨下,分為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大主要工程。魚嘴分水,飛沙堰瀉洪排沙,寶瓶口進水,三者珠聯璧和,協調運行,互相制約,飲水入田,分洪減災。特別值得稱道的是,都江堰工程科學地解決了引水泄洪排沙的世界水利技術難題。由此可見,古代水利工程確實具備了科學美。(二)梯田景觀蘊含的韻律美、智慧美梯田是“在坡地上沿等高線修筑的階臺式或波浪式斷面農田”。[2]一般說來,在磅礴逶迤的山坡峻嶺上修建的梯田,將巍巍山嶺依起伏之勢,劈山積土,累石為界,便形成了高阜之田,其平如盤,層層映綠。[3]是體現農業進步的一種科技景觀資源。梯田景觀在世界各地均比較引人注目,其有名的如菲律賓伊富山上,2000多年來一直沿山修筑水稻梯田,位于馬尼拉以北250公里的安第斯山上的水稻梯田,它被譽為“當地土著……通往天堂的天本論文由整理提供

梯。”世界文化委員會已將巴納韋高山梯田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在我國從古至今,華夏兒女生生不息,辛勤勞作,開山劈石,壘土造田,在荒山禿嶺上開掘出了梯田。創造了舉世震驚的成就。著名的云南哈尼梯田至少有1300年以上的開發歷史,并至今持續使用和發展,以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四素”共構人類生產生活空間的傳統人居環境和農耕文明的典范,上百萬畝農業生態奇觀,既是人文景觀,也是自然景觀,更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認識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科技活動的結果,是民族文化、古代科技、自然生態的巧妙結合的典范。當我們欣賞哈尼梯田時,一面面山坡,一道道山梁,一片片梯田,縱橫交錯,氣勢磅礴,讓人驚艷,30多公頃的梯田世界是中國大陸的最神奇的景觀之一。20世紀的最后一年,哈尼人為其千百年來創造的梯田奇觀申報了世界文化遺產。在我國各地,在中國各個歷史階段,都遺存有大量的梯田景觀。其中最著名的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大寨梯田,山西昔陽縣大寨村的七溝八梁一面坡上,大寨幾輩人數十年的艱苦勞作,改變了原來本

查看全文

學術期刊出版模式與理念分析

摘要:在現代科學技術多元化的影響下,學術期刊充分利用新技術對內容和形式拓維,實現出版模式的轉變;通過挖掘學術成果內容,為用戶提供更加快速、便捷、專業化、多樣化的服務;通過擁抱開放獲取,實現盈利模式的轉換。這種出版模式和理念的轉變對圖書館的館藏建設既帶來了資源的多樣化、緩解經費緊張的壓力等方面的機遇,也給圖書館的學術期刊采選、向學界提供服務等方面帶來了更大的難度。

關鍵詞:學術期刊;出版模式;出版理念;館藏建設;圖書館

21世紀以來,在網絡化、信息化、大數據、多媒體等多元技術的推動下,整個學術出版界已經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學術期刊方面,不僅在線期刊走向普及化,其所刊載的文章也不再限于文字、表格和圖片,而是更加趨向于多媒體化,甚至很多學科領域出現了數據期刊、視頻文章等。對于出版社而言,不僅學術期刊印刷版的發行量大幅下降,甚至其在線版的訂閱份額也有所減少,而開放獲取期刊、科研社交網絡、預印本等學術成果的新型傳播方式卻在蓬勃發展[1]。與此同時,雖然各國的科研經費均有顯著增長,但各國各類型圖書館的文獻資源建設經費卻在不斷縮減,作為學術期刊最大的收藏用戶,圖書館的絕對購買力因此而持續下降。為了應對現代科學技術多元化、用戶需求多樣化等方面給學術期刊出版業帶來的影響,國外許多學術期刊出版商正在積極地進行自我調整,改變傳統的盈利理念,籌備自身的戰略轉型。在以上諸多因素的綜合影響下,未來學術期刊發展的一些趨勢已初現端倪,這些變化與趨勢也給圖書館的館藏建設帶來了較大的影響。

1學術期刊出版模式的轉變

學術期刊的出版是典型的技術驅動型產業。在現代科學技術多元化的影響下,學術期刊的出版,無論從刊載論文的形式上,還是從內容生產和用戶服務上,均十分迅速地融入了新技術,例如數字出版、多媒體出版、智慧出版與服務等等。這些多元化的技術,將進一步推進學術期刊出版模式的創新與發展。1.1內容和形式拓維,學術期刊刊載論文形式多樣化。目前,學術期刊印刷版的發行量大幅下降,國際上在線期刊論文的主流格式也是以HTML和PDF兩種格式為主。無論是印刷版還是HTML或PDF格式的電子版,學術論文的內容都需要以語言文字的形式進行表述。然而,在各種新技術的輔助下,科研人員形成了更多不同類型的學術論文,例如視頻論文、數據論文等等[1]。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逐步加快,相比閱讀大段文字的論文,更直觀、簡潔的科研成果呈現方式也愈加受到人們的青睞。用戶的閱讀習慣也使得更加直觀、便捷的可視化呈現方式成為重要的學術出版方向。相對于閱讀傳統的平面文字、圖表而言,觀看視頻論文將會更加受到用戶的歡迎。因此,多元技術的發展和用戶需求與閱讀習慣的改變,使學術期刊在內容和形式上拓維,所刊載的論文越來越多樣化。目前,國外一些醫學類期刊已經將某些具有前沿性、指導性手術視頻以學術成果的方式進行分享和傳播。近年來,數據期刊與數據論文也經歷了快速發展的過程,逐漸在學術出版界擁有了一方舞臺。所謂數據論文,即描述關于一個或一組數據的元數據文檔,它們通過描述創建和處理數據方法的細節、數據的結構和格式、數據再利用的潛力等促進數據開發和利用[2]。數據論文既可以在傳統的學術期刊上發表,也可以在專門的數據期刊上發表,其主要目的是對數據進行描述[3]。與普通學術論文一樣,視頻類學術成果及數據論文同樣擁有數字對象唯一標識符,也可以被其他科研論文引用。1.2人工智能參與,構建學術期刊的智慧出版。進入21世紀后,數字出版方興未艾,多媒體出版已然興起,人工智能技術參與出版開始起步。人工智能技術進入出版業,在出版產業鏈中,無論是從內容角度還是從服務角度,都將產生顛覆性的影響。在內容生產上,人工智能技術不僅可以有助于科研人員的速記與文字錄入,還能夠對各種專業的寫作技巧與方式進行歸納總結,甚至實現內容創新[4]。例如,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團(SpringerNa-ture)與德國法蘭克福大學(GoetheUniversityFrank-furt)共同開發了“BataWriter”算法,并用它出版了第一本由機器學習產生的學術圖書———《鋰離子電池:機器生成的目前研究摘要》(Lithium-IonBatter-ies:AMachine-GeneratedSummaryofCurrentRe-search)[5]。由此可見,不久的將來,人工智能技術可以通過有效解構模塊化撰稿的各種寫作特征和風格,協助作者進行文獻資料的整理、分析、研究甚至創作。在智能化服務上,一方面,對于科研人員而言,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大大提高了文本分析、語義分析、模式識別、智能搜索、數據挖掘、智能算法、機器學習等方面的分析和處理,從而實現學術內容的精準抓取與推送,為科研人員提供細粒度的個性化服務,協助科研人員進行科研創新與科研成果的撰寫[6]。另一方面,對于有閱讀需求的用戶而言,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對于大數據的處理效率和洞察深度均有很大提高,能夠實現對用戶的閱讀記錄、閱讀時空狀況和人機交互數據等進行充分的分析,從而對用戶的閱讀需求進行深層次的挖掘,進一步為用戶提供更加適合且更具前沿性、新穎性的文獻素材。基于此,學術期刊也將更多地體現出對人工智能技術的適應性,在實行智能化管理的同時,做到創新學術發展研究,實現從數字化出版到智能化出版與服務的飛躍。

2學術期刊出版理念的變化

查看全文

我國文化的美學審視三題淺議論文

論文摘要:民族的生命力說到底來源于文化的生命力。從審美的角度對中國文化進行審視,我們不難發現審美精神不僅滲透在以儒、道、佛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意識形態領域,而且集中體現在漢字這一具有獨特美學魅力的傳播工具上,甚至在近代中國多災多難的歷史進程中,都會積極而有效地發揮作用,喚醒人性的自覺,推動文化的發展最終凝聚成中國文化的生命本質。

論文關鍵詞:中國文化;審美精神;生命本質;和諧統一;美學審視

中國文化的頑強生命力是舉世公認的。在人類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大自然帶來的滅頂之災、種族斗爭、外敵入侵造成的亡國之患,使不少的賓化形態由盛轉衰,走向滅亡。而中國文化綿延數千年,其間雖然也無數次地出現過足以亡族滅種的巨大災難,但其完整的文化形態卻一脈相承,始終沒有中斷。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中國文化產生了如此強大的生命力,抵御了無數天災人禍而生生不息?本文擬從審美精神的視角,談些管窺之見。

(一)

審美精神被視為中國文化的生命本質。中國文化中存在著濃重的輕功利、重精神,輕經驗、重感悟的特點。不管是人們在政治活動過程中極力推崇的“無為而治”,還是在宗教信仰中追求的天、地、人多種崇拜的有機統一,特別是被視為文化精華的“夭人和一”思想,都在凝聚了大量智慧的同時,體現出在具體感悟中升華精神,在融會貫通中追求盡善盡美的超越性。以這樣的心態面對自然和社會中的各種現象,萬事萬物之間不是相互對立的,而是渾然一體、有機統一的生命形態。從春秋時期老子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宇宙觀,到漢代董仲舒推崇的“天地人,萬物之本也。天生之,地養之,人成之’。的天地人和思想,再到唐代劉禹錫所說:“天,有行之大者也;人,動物之優者也。天之能,人故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故余曰:天與人交相耳”的說法,都十分明顯地反映出人與自然天地和諧統一的思想。中國文化中,世間的一切事物“首先作為與人打交道起作用的東西展示出來。人在認識世界萬物之先,早已與世界萬物融合在一起,早已活動在世界萬物之中”。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中,世間存在的一切事物之間便不是一種對立的關系,而是先天地相互關聯著,具有一種與人為善,符合人性的對象化特征,使得我們的祖先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不管遇到什么樣的艱難險阻,都能從人與自然先天存在的應然和諧關系中得到寬慰,并在本質力量得以對象化的過程中獲得審美愉悅。

意大利思想家維科認為,每個民族在幼年時期都先天地具有一種“詩性智慧”,使這一時期的人們在進行各種文化活動時都具有實用與審美不分的特點。時至今日,我們仍然能夠從古代西方哲學家留下來的大量對話里,從先秦諸子的思想記載中,看到現象與理性并存、感悟與哲思融會的大量美父,感受到先人思維中的“詩性智慧”的無比魅力。在由“詩性智慧”向哲學智慧過渡的過程中,中國的哲人們在保持著自然生化觀的基礎上,將以種族繁衍為目的的生存體驗與對自然宇宙運行規律的宏觀揣摩相結合,形成了天地自然與人相容共生的文化形態。在中國哲人眼里,“萬物本原與吾人真性原非有二。’,均主體與客體是不能須臾分離的,主體既是宇宙萬物的一部分,又是吾人真性,即“真的自己”的體現。這樣,人們在與宇宙萬物接觸過程中所形成的功利判斷與審美判斷也相融相通,不能分離。在中國哲人看來,提煉“智慧”的過程完全沒有必要將其中原生態的“詩性”隱去,將人們獲得“智慧”之前的生命感悟隱去,進而虛構出一個遠離生活,遠離形象,純粹抽象的理性世界。對中國文化有著深入研究的當代美學家宗白華先生,在談到自己由哲學研究轉向藝術研究時就曾深有感受地說過這樣的話:“我已經從哲學中覺得宇宙的真相最好是用藝術表現,不是純粹的名言所能寫的,所以我認為將來最真確的哲學就是一首宇宙詩。’響其實,正是這種源遠流長的詩與哲學融合的文化氛圍,不僅孕育了王國維、宗白華、錢鐘書這樣具有“詩性智慧”的近代宗師,還孕育了曹雪芹、鄭板橋、朱熹、蘇軾、王羲之、司馬遷等一大批具有“詩性智慧”的古代藝術家。中國歷史上盡管沒有出現獨立的美學學科,更沒有專門的美學家,但是,翻開各個歷史時期留存下來的文化典籍,我們仍然可以看到大量前人對自然、人生,尤其是對各種藝術現象的思考與總結,形成了“情志”、“氣運”、“形神”、“豪放”、“飄逸”、“心性”、“意境”等等具有中國特點的美學范疇,并從先秦一直貫通到現代,構成了中國古典美學思想的重要資源,也積淀成為中國文化的美學因子。

查看全文

智慧教學提升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啟示

摘要:智慧教學是有別于傳統教學手段,依托于智慧課堂的新型教學模式,智慧課堂更有利于學生課前預習,課上課下討論,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然而,在智慧課堂的熱潮中,更緊迫的問題是高校教師尤其是來自地方高校的青年教師,如何提高教學能力和提高學生的關注和興趣是必須面對的問題。文章從當前慕課及混合教學現狀出發,分析地方院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現狀,并提出了相應解決策略,為提升地方院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供以借鑒。

關鍵詞:智慧教學;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慕課;混合教學

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是高等教育領域出現的一種新型開放教育課程模式,是基于互聯網的大規模免費在線課程[1]。當前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及當前大學生普遍使用智能手機的背景下,掀起了一系列如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新形式的教學模式。智慧教學是有別于傳統教學手段,依托于智慧課堂的新型教學模式,有別于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智慧課堂更有利于學生課前預習,課上課下討論,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目前我國部分高校已成功應用智慧課堂,但在西部高校還屬于新興事物。以地方性高校石河子大學為例,目前該校在2018年11月聯合東西部高校課程共享聯盟與智慧樹網建設了全疆首個慕課制作基地———石河子大學樹下課棧。然而,在智慧課堂的熱潮中,更緊迫的問題是高校教師尤其是來自地方高校的青年教師,如何提高教學能力和高學生的關注和興趣是必須面對的問題。本文從當前慕課及混合教學現狀出發,分析地方院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現狀,并提出了相應解決策略,為提升地方院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供以借鑒。

一、慕課及智慧教學的現狀和發展前景

在當前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廣泛應用的背景下,美國在線上教育領域的三大國際慕課平臺edX、Coursera、Udacity于2012年相繼上線;我國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首批慕課平臺學堂在線、中國大學MOOC平臺于2013年也相繼。2018年4月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明確指出要實施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變軌超車工程,推進高校課堂革命,啟動教師教育在線開放課程建設計劃。2019年4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發表《中國慕課行動宣言》,提出建設公平之路、共享之路、服務之路、創新之路和合作之路的五大愿景。截至2019年,已有12500門慕課上線,超過2億學習人次,6500萬人次獲得慕課學分,為建設學習型社會、學習型政黨和學習型國家做出了重要貢獻。以西部高校為例,獨立開展慕課課程建設和推廣學習還不現實,與對口支援名校深入進行混合式教學合作或借助其共享平臺及學分課的方式,而不是照搬其建設慕課及教學模式可能更適合本校的實際教學情況。借助對口支援名校的慕課能夠有更多的大學生受眾和好的授課素材,但存在的問題也顯而易見。如授課教師與學生不能面對面交流,無法實施因材施教,不能及時解決學生在課程中遇到的問題,從而造成學生對線上課程積極性不高,專注度不夠。因此,以慕課平臺為基礎的混合式教學(SPOC)模式以及其他形式如微課堂、翻轉課堂等智慧課堂等形式也逐漸在各大高校中被廣泛應用,智慧教學模式靈活地將傳統課堂和在線教育有機融合,促進師生線上智慧課堂學習和線下互動。

二、地方性高校青年教師MOOCs教學能力現狀分析

查看全文

事跡:用科技領跑農村經濟

用科技領跑農村經濟

×――記省優秀共產黨員、原湖濱鄉科委副主任林永安

×

時值早春,走進古田城郊的山頭放眼望去,成片成片的果樹修剪齊整,含苞吐蕊,開滿山頭,昭示著又一年的豐收與喜悅。這就是遠近聞名的水果之鄉湖濱鄉的果園,這個鄉以種植水果致富出名,鄉耕地面積萬畝,果園面積卻達萬畝,水果年產量萬噸,戶均收入萬元左右。湖濱鄉從七八十年代開始小規模種植水果,到現在全鄉個行政村,百分之九十的農戶種植水果,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要。湖濱鄉成為主要靠水果、食用菌致富的專業村絕非偶然,因為湖濱鄉有一位用科技帶領他們走上致富路的省優秀共產黨員、原湖濱鄉科委副主任、現城東區科委副主任林永安。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林永安,以自己對水果事業的執著和癡迷,以一個共產黨員情系廣大人民群眾,為農村發展、農業增收、農民致富做貢獻無私情懷,滿腔熱忱、勤勤懇懇,致力于水果種植的實踐與研究,傾其所能、盡其所學與成就,進行水果種植技術的宣傳推廣,以精湛的水果栽培技術服務廣大人民群眾,為農民譜寫了一本致富經,為農村開拓了一條致富路,用自己的行動踐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實現著自己樸實而光輝的人生信念與理想,證明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真理。

執著事業心系農民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