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3 16:30:4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漁業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漁業論文

漁業養殖分析論文

1提高排污單位保護環境的法律意識

為了做好漁業水域預防污染的工作,漁政機構的執法人員要經常深入污水排放單位,重點宣傳漁業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和依法治污的重要性。發揮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利用媒體曝光的已經追究了相關人員責任的污染事故,作為典型教材來教育和警示排污單位,幫助他們提高思想認識和法律觀念,并能換位思考問題,認識到提高經濟效益不能以犧牲環境和漁民的利益為代價,要舍棄先污染后治理、爭功近利的舊觀念,樹立先治理無污染、從長計議的新思維,要對社會負責,給后代留下一方凈水。要消除排污單位對超排污水存有的僥幸心理,促使其吸取“亡羊補牢”的教訓,用科學的發展觀來治理污染。通過對排污單位多渠道、多手段、多方式的宣傳,提高了他們對保護漁業環境重要性的認識,增強了他們防治污染的法制觀念和社會責任心,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漁業污染事故與2006年同期相比下降了80%,漁業養殖呈現了良好的發展態勢。

2提高漁政隊伍保護漁業環境的執法能力

針對這項執法難度大、業務技術要求高、責任心強的工作,漁政執法人員要堅持“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不斷加強政治思想、道德素養、業務水平建設,努力學習漁業環境保護的法律知識和漁政執法的實體法。因管理工作的需要,執法人員經常和排污單位打交道,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嚴格遵守農業部漁業行政執法的六條禁令,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要不斷改進工作方法,強化執法能力,提高執法水平,完善執法措施,內強素質,外樹形象;要善于把握工作的切入點,找準突破口,實行針對性有效管理。為了適應當前預防污染工作的需要,要核準漁政機構檢測水質的法定資質,充實水環境監測的專業人才;執法人員要經常到養殖水域監測、監視和評估水質狀態,對上游來水及水源要加強監控,到了汛期要讓漁民對養殖水體加強防護措施,為及時有效地防止污染并推廣無害化養殖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持,為實現漁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穩定,減輕漁業污染危害奠定基礎。

3履行法定職能,加強對排污單位的監管力度

《環境保護法》第十四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規定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有權對管轄范圍內的排污單位進行現場檢查。”《水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第十八條規定:“環境保護部門和海事、漁政管理機構進行檢查時,根據需要可以要求被檢查單位提供下列情況和資料……”根據上述規定,為了確保漁業水環境的安全,漁政機構要促使排污單位認真遵守水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規,執法人員要經常深入排污單位進行現場執法檢查,要了解他們的生產原料和排污成分,及時查清污染源、污染物和危害程度,發現問題及早解決,防患于未然。《水污染防治法》第二十八條第二款規定:“造成漁業污染事故的,應當接受漁政監督管理機構的調查處理。”第五十三條第二款規定:“造成漁業污染事故……由事發地的漁政監督管理機構——根據所造成的危害和損失處以罰款。”上述法律條款明確了漁政機構的調查處理職能。為了依法維護弱勢漁民的權益,有效地預防水質污染,漁政機構要依照法律程序,充分利用法律手段來制約違法排污活動,加大對排污單位的行政處罰力度,讓其痛定思痛,吸取深刻教訓,促使其積極治理污染。

查看全文

漁業規制研究論文

1規制經濟學

規制經濟學是上世紀70年代在西方國家產生并發展起來的,研究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如何對市場微觀經濟體進行干預管理的產業經濟學分支,經濟性規制主要研究政府在約束企業定價、進入和退出等方面的作用,如漁業中的許可證制度就是經濟性規制。

規制經濟學發展至今經歷了規制公共利益理論、規制俘虜理論、規制經濟理論、可競爭市場理論以及激勵性規制理論五個階段(周慧許長新,2006)。通過對其發展過程的研究,范合君等(2007)總結出西方規制經濟學發展的八大特征,其中規制內容從經濟性規制到社會性規制演進,規制手段從傳統規制手段到激勵性規制手段演進與漁業規制相關,特別是規制手段的變遷。傳統的漁業規制沒有改變過度捕撈的激勵,而基于產權的漁業規制如可轉讓的個體配額(IndividualTransferableQuotas,ITQs)就是一個激勵性的漁業規制。

2漁業規制目標

漁業政策目標包括兩個方面:經濟上的和環境上的。一方面,政府應該保證漁民獲得應有的利潤,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政府應該采取措施保護海洋環境,避免過度捕撈。在現實社會中,漁業資源是一種公共資源,它具有非排他性和可耗竭性的特點,隨著捕撈者的增加,擁擠成本也會越來越大。漁業的這種開放獲取的性質主要帶來了以下問題:①經濟上和生物經濟上的無效率。與私有產權相比,開發獲取導致付出較多的捕撈努力但是獲得較少的收益。并且,高水平的捕撈努力使得生物經濟學的均衡魚存量低于最大持續產量。②過度捕撈。由于漁業幾乎沒有進入的技術障礙,因此人人都可以進入該部門。在這種情況下,漁民總是試圖捕撈更多,因為如果他們不這么做,別人也會這么做。這就產生了“捕撈競賽,導致漁業資源的迅速減少甚至耗竭。

盡管有學者認為水產養殖是一個避免過度捕撈并且滿足不斷增加的對海產品需求的好方法,但是它也會帶來一些環境問題。首先,發展水產養殖可能會毀壞海岸的地貌,破壞某些生物的棲息地。例如,在我國,許多紅樹因為水產養殖而遭到砍伐,而由此整個紅樹林生態系統也遭到了難以修復的破壞,這些損失難以彌補。另外,過多的水產養殖會降低水質,而修復水質,清潔沉積物也是一個巨大的問題。因此,要解決漁業資源開放性獲取所帶來的無效率和過度捕撈,在經濟與環境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不能僅僅靠用水產養殖業來代替漁業。政府必須通過一系列的管制措施來糾正開發獲取帶來的問題,彌補市場失靈,實現漁業的可持續發展,這也是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漁業規制目標。

查看全文

海洋漁業發展論文

1規制經濟學

規制經濟學是上世紀70年代在西方國家產生并發展起來的,研究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如何對市場微觀經濟體進行干預管理的產業經濟學分支,經濟性規制主要研究政府在約束企業定價、進入和退出等方面的作用,如漁業中的許可證制度就是經濟性規制。

規制經濟學發展至今經歷了規制公共利益理論、規制俘虜理論、規制經濟理論、可競爭市場理論以及激勵性規制理論五個階段(周慧許長新,2006)。通過對其發展過程的研究,范合君等(2007)總結出西方規制經濟學發展的八大特征,其中規制內容從經濟性規制到社會性規制演進,規制手段從傳統規制手段到激勵性規制手段演進與漁業規制相關,特別是規制手段的變遷。傳統的漁業規制沒有改變過度捕撈的激勵,而基于產權的漁業規制如可轉讓的個體配額(IndividualTransferableQuotas,ITQs)就是一個激勵性的漁業規制。

2漁業規制目標

漁業政策目標包括兩個方面:經濟上的和環境上的。一方面,政府應該保證漁民獲得應有的利潤,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政府應該采取措施保護海洋環境,避免過度捕撈。在現實社會中,漁業資源是一種公共資源,它具有非排他性和可耗竭性的特點,隨著捕撈者的增加,擁擠成本也會越來越大。漁業的這種開放獲取的性質主要帶來了以下問題:①經濟上和生物經濟上的無效率。與私有產權相比,開發獲取導致付出較多的捕撈努力但是獲得較少的收益。并且,高水平的捕撈努力使得生物經濟學的均衡魚存量低于最大持續產量。②過度捕撈。由于漁業幾乎沒有進入的技術障礙,因此人人都可以進入該部門。在這種情況下,漁民總是試圖捕撈更多,因為如果他們不這么做,別人也會這么做。這就產生了“捕撈競賽,導致漁業資源的迅速減少甚至耗竭。

盡管有學者認為水產養殖是一個避免過度捕撈并且滿足不斷增加的對海產品需求的好方法,但是它也會帶來一些環境問題。首先,發展水產養殖可能會毀壞海岸的地貌,破壞某些生物的棲息地。例如,在我國,許多紅樹因為水產養殖而遭到砍伐,而由此整個紅樹林生態系統也遭到了難以修復的破壞,這些損失難以彌補。另外,過多的水產養殖會降低水質,而修復水質,清潔沉積物也是一個巨大的問題。因此,要解決漁業資源開放性獲取所帶來的無效率和過度捕撈,在經濟與環境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不能僅僅靠用水產養殖業來代替漁業。政府必須通過一系列的管制措施來糾正開發獲取帶來的問題,彌補市場失靈,實現漁業的可持續發展,這也是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漁業規制目標。

查看全文

國際漁業反補貼研究論文

一、國際漁業反補貼:定義與性質

補貼是為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所采取的政策性措施,由于補貼對一國企業的生產成本人為地降低,增強了該國企業的生產能力并對國際貿易造成不正當的扭曲效應。為此,WTO達成了《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議》(SCM協議),第一次在一百五十多個WTO成員之間統一了補貼的定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原來由各個成員政府根據本國法律實施的反補貼程序也得到了高度的統一。根據該SCM協議,反補貼是指凡進口商品在生產、制造、加工、買賣、輸出等過程中接受來自其本國政府或公共機構的直接或間接的財政捐獻(協議中使用的是“financialcontribution”一詞),并對進口國已建立的國內產業造成實質性損害或產生實質性損害威脅,或對建立國內產業造成實質性阻礙的,進口國政府可對該進口產品進行反補貼調查,采取價格承諾、征收反補貼稅等反補貼措施。

從性質上判斷,漁業反補貼稅是在海關環節征收的稅種,可以起到削減進口能力的阻遏作用。其主要目的是抵銷國外政府對其漁業出口企業的補貼,避免國外漁產品制造商或出口商享有不公平競爭利益,對本國漁產業產生不利影響。漁業反補貼是一個程序性事項。目前WTO各個成員談判的是漁業補貼的實體部分,也即:哪些補貼應被禁止?哪些補貼應被允許?哪些補貼應視其損害后果而予以削減?至于漁業反補貼的程序規則,WTO各個成員認為漁業反補貼在程序事項上完全可以沿用既有的規則(SCM協議)的規定。

二、國際漁業反補貼:現狀與問題

漁業是人類最古老的生產行業之一,也是人類經濟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人類對漁業資源的需求與日俱增。而造船和捕撈技術的進步也使這一需求不斷得到滿足。然而,漁業資源的過度開發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它不僅涉及到環境保護,還與貿易、發展、社會甚至文化等各個方面緊密相關。

一些國家和國際組織根據自己的職責和需要,從不同角度對該問題進行了研究,其結果表明,漁業補貼與漁業的過度開發存在著密切聯系。1999年,一些成員國便向WTO的貿易與環境委員會(CTE)遞交了有關漁業補貼問題的提案,之后有關該議題的爭論就未曾休止。2001年,《多哈宣言》更是明確地將漁業補貼列入了規則談判議程,成立了專門小組負責漁業補貼新紀律的談判。一系列漁業補貼的新紀律正在不斷孕育之中。

查看全文

觀光休閑漁業分析論文

1發展現狀

睢寧縣的觀光休閑漁業的發展尚處于萌芽狀態。主要有以下四種類型:

(1)運動型。是一種養魚為主、兼營垂釣的常規型、普遍存在的形式,全縣約有上百家養殖經營單位。又可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20世紀90年代建設的傳統商品魚養殖基地,在不新增加基礎設施或只進行簡單改造的情況下,調整漁業養殖結構,兼營垂釣,并以垂釣來增加養殖效益。姚集鎮、古邳鎮、魏集鎮等故黃河岸沿線水產養殖基地幾乎個個采用了該種類型。姚集鎮第二水產養殖場約30hm2魚塘,無論是草魚塘,還是淡水白鯧、羅非魚塘,垂釣業收入均接近漁業收入的50%。另一類是農村大型養魚承包戶。據統計,全縣有80多戶漁塘利用節假日對外開放,同時還為垂釣者提供一頓午餐,垂釣者一般早出晚歸,既滿載而歸,又強身健體。

(2)娛樂型。以生態開發、垂釣為主。如高作鎮臘元村,距離縣城僅10km,于2003年建成的5個魚塘,剛投產就開放垂釣。除集約經營漁業外,還建有11間豬圈,年出欄3批商品豬,同時飼養火雞、山雞、草雞。堤面定植櫻桃、銀杏、柿子、日本梨1700余株,目前都已產果。他們在漁塘邊每隔10m修一處簡單水泥階梯,供垂釣者操作使用,并備有食堂、休息室、棋牌室和停車場,垂釣娛樂,修心養性。

(3)休閑型。以養殖為主,兼營垂釣、旅游、休閑,以增加養殖綜合效益。同時以水產品為主食,開發餐飲業和度假村。地處姚集境內的清水畔水庫,交通方便,水質清新,亭臺樓閣,景色怡人。北與連綿起伏的蛟龍山接壤,東與省重點文物保護區雙谷堆和劉樓漢墓群毗鄰,相連的石屋寺附近挖掘溫泉一處,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上海踏求貿易有限公司已于2005年投資興建休閑漁業渡假村,項目落成后,可望成為蘇北地區休閑漁業的新亮點。

(4)觀賞型。全縣有十多個單位開展了觀賞魚養殖。李集鎮軸山村趙良元于1999年開始飼養金魚,現有水泥養殖池5000m2,15個品種;邱集鎮王碩村張永、慶安鎮三閘村袁桂章觀賞魚面積都在4000m2以上。縣城區大型天元廣場水面、九月廣場小橋流水、縣城境內圍城河都開發了紅鯉魚養殖,既供人們觀賞,又對外開放垂釣。文化廣場一些經營個體,還購置各類塑質金魚供兒童模擬垂釣,較好地豐富了兒童文化娛樂和生活。

查看全文

漁業養殖對策論文

1提高排污單位保護環境的法律意識

為了做好漁業水域預防污染的工作,漁政機構的執法人員要經常深入污水排放單位,重點宣傳漁業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和依法治污的重要性。發揮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利用媒體曝光的已經追究了相關人員責任的污染事故,作為典型教材來教育和警示排污單位,幫助他們提高思想認識和法律觀念,并能換位思考問題,認識到提高經濟效益不能以犧牲環境和漁民的利益為代價,要舍棄先污染后治理、爭功近利的舊觀念,樹立先治理無污染、從長計議的新思維,要對社會負責,給后代留下一方凈水。要消除排污單位對超排污水存有的僥幸心理,促使其吸取“亡羊補牢”的教訓,用科學的發展觀來治理污染。通過對排污單位多渠道、多手段、多方式的宣傳,提高了他們對保護漁業環境重要性的認識,增強了他們防治污染的法制觀念和社會責任心,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漁業污染事故與2006年同期相比下降了80%,漁業養殖呈現了良好的發展態勢。

2提高漁政隊伍保護漁業環境的執法能力

針對這項執法難度大、業務技術要求高、責任心強的工作,漁政執法人員要堅持“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不斷加強政治思想、道德素養、業務水平建設,努力學習漁業環境保護的法律知識和漁政執法的實體法。因管理工作的需要,執法人員經常和排污單位打交道,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嚴格遵守農業部漁業行政執法的六條禁令,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要不斷改進工作方法,強化執法能力,提高執法水平,完善執法措施,內強素質,外樹形象;要善于把握工作的切入點,找準突破口,實行針對性有效管理。為了適應當前預防污染工作的需要,要核準漁政機構檢測水質的法定資質,充實水環境監測的專業人才;執法人員要經常到養殖水域監測、監視和評估水質狀態,對上游來水及水源要加強監控,到了汛期要讓漁民對養殖水體加強防護措施,為及時有效地防止污染并推廣無害化養殖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持,為實現漁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穩定,減輕漁業污染危害奠定基礎。

3履行法定職能,加強對排污單位的監管力度

《環境保護法》第十四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規定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有權對管轄范圍內的排污單位進行現場檢查。”《水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第十八條規定:“環境保護部門和海事、漁政管理機構進行檢查時,根據需要可以要求被檢查單位提供下列情況和資料……”根據上述規定,為了確保漁業水環境的安全,漁政機構要促使排污單位認真遵守水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規,執法人員要經常深入排污單位進行現場執法檢查,要了解他們的生產原料和排污成分,及時查清污染源、污染物和危害程度,發現問題及早解決,防患于未然。《水污染防治法》第二十八條第二款規定:“造成漁業污染事故的,應當接受漁政監督管理機構的調查處理。”第五十三條第二款規定:“造成漁業污染事故……由事發地的漁政監督管理機構——根據所造成的危害和損失處以罰款。”上述法律條款明確了漁政機構的調查處理職能。為了依法維護弱勢漁民的權益,有效地預防水質污染,漁政機構要依照法律程序,充分利用法律手段來制約違法排污活動,加大對排污單位的行政處罰力度,讓其痛定思痛,吸取深刻教訓,促使其積極治理污染。

查看全文

休閑漁業發展論文

論文關鍵詞:休閑漁業探析

論文摘要:介紹了休閑漁業概念及我省的休閑漁業資源狀況,分析了我省休閑漁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休閑漁業,在發達國家早已形成了一種產業,在我國漁業發達省份也有了長足的發展,而在我省只有七、八年的歷史,是新興產業。隨著時代的發展,從休閑、娛樂、健身逐漸發展到旅游、觀光、餐飲等行業與漁業結合,實現了漁業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的結合。它既充實漁業的內容、擴大漁業發展空間,又能為漁業創造更大的社會、生態和經濟效益。

1休閑漁業的概念

休閑漁業(LeisureFishing)一詞20世紀80年代首先出現在中國臺灣,而后在中國大陸得到了普遍認可,現已成為當前國內各地漁業旅游發展的代名詞。它是指人們勞逸結合的漁業活動方式。它利用漁村設備、漁村空間、漁業生產的場地、漁法漁具、漁業自然環境以及漁村人文資源等,經過規劃設計,發揮漁業與漁村休閑旅游功能,增進人們對漁村與漁業的了解,提升旅游品質,并提高漁民收益,促進漁村發展。

2我省的休閑漁業資源狀況

查看全文

休閑漁業旅游研究論文

關鍵詞:休閑漁業旅游概念類型意義

論文摘要:休閑漁業旅游在我國始于上世紀九十年代。本文從旅游業角度,第一次對休閑漁業旅游概念類型以及發展休閑漁業旅游的意義進行探討。

休閑漁業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拉丁美洲的加勒比海沿岸,興盛于20世紀90年代歐美亞太地區。國際上,休閑漁業已逐漸成為現代漁業的支柱性產業。我國近鄰日本,在上世紀70年代就提出了“面向海洋,多面利用”發展休閑漁業戰略。東南亞諸國,如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等較早把休閑漁業與旅游業有機結合,形成了形式多樣廣納客源的游釣業。中國的休閑漁業始于上世紀90年代初,廣東福建和浙江省先行。現階段,休閑漁業旅游在國內蓬勃發展。國內學者對于休閑漁業的研究,也始于上世紀90年代初,研究者多為漁業經濟專家。而對休閑漁業從旅游業角度也即對于休閑漁業旅游的研究者極少。本文第一次就休閑漁業旅游概念類型以及發展休閑漁業旅游的意義進行探討。

一休閑漁業旅游概念的界定

休閑漁業旅游,包含的概念有三個,休閑漁業旅游。其組合,可以是休閑漁業,也可以是漁業旅游,或者休閑漁業旅游。休閑是指免于工作家庭社會的責任之外,個人覺得自己的意愿所從事的活動,目的是為了獲得松弛娛樂或擴大知識促進社會參與實踐創造力。關于休閑漁業的概念,國內外許多學者都有所涉及。最早對休閑漁業進行定義的是臺灣著名經濟學家江榮吉教授,認為:休閑漁業就是利用漁村設備漁村空間漁業生產的場地漁法漁具漁業產品漁業經營活動漁業自然環境及漁村人文資源,經過規劃設計,以發揮漁業于漁村休閑旅游功能,增進國人對漁村與漁業之體驗,提升旅游品質,并提高漁民收益,促進漁村發展。洪惠馨先生在《大力發展休閑漁業拓展漁業發展空間》一文中定義:休閑漁業,是利用海洋和淡水漁業資源陸上漁村村舍漁業公共設施漁業生產器具漁產品,結合當地的生產環境和人文環境而規劃設計相關活動和休閑空間,提供給民眾體驗漁業活動并達到休閑娛樂功能的一種產業。研究休閑漁業的林法玲專家認為:休閑漁業是以資源為依托,從市場需求實際出發,通過漁業和旅游資源的優化配置,將休閑娛樂餐飲等行業與漁業結合為一體,實現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的結合,提高漁業的社會生態和經濟效益,實現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一種新型的漁業。國內多數專家認為,休閑漁業是一種集漁業旅游休閑為一體的新興產業,它不同于普通的漁業,因為它具有包括旅游休閑娛樂業的性質;也不同于以生產為主要目的的第一產業,而屬于以服務增殖為特性的第三產業。國內也有專家定義:休閑漁業是在資源開發和環境護協調發展的前提下,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將休閑娛樂餐飲等活動與漁業有機結合,實現漁業資源和旅游資源優化組合的一種新興產業。上述專家對休閑漁業概念的表述雖各有側重,表達形式各異,但其共識點有三:一是休閑漁業要利用漁業資源;二是休閑漁業是將傳統漁業與第三產業相結合的新型漁業方式;三是休閑漁業是一種新興的產業。

休閑漁業相對于傳統的漁業而言,兩者具有本質的區別。從從事的目的看,傳統的漁業生產方式是漁民為了生存而進行的捕撈行為。其生產目的是為了獲得捕魚量,銷售后獲得漁業經濟收入,從而維持生計。獲取漁業經濟收入是傳統漁業生產的唯一目的。而休閑漁業是為了活化漁業資源,吸引漁業從事人員以外的人,也即旅游者的參與。旨在為前來觀光休閑的客人即旅游者創造和提供體驗漁民捕魚生產方式的機會,通過旅游者對漁民生產生活方式的親身體驗,獲得身心的休閑與放松,體驗另一種生活情趣,從而豐富人生的閱歷,增加人生經驗。也就是說,漁民是通過旅游者休閑的取得,來獲得相應的經濟收入的。漁民從事休閑漁業作業的主要目的是獲得漁業經濟收入,但這不是唯一的目的,休閑漁業的目的具有雙重性,也即創造漁業收入和為旅游者創造休閑體驗。除此,休閑漁業其活動的主體活動的時間活動的空間范圍以及活動形式等也與傳統的漁業不同。休閑漁業更注重活動主體的參與性,體現出活動時間的短暫性以及活動形式的多樣化。根據休閑漁業的這些特征,結合旅游業特點,認為可將休閑漁業旅游概念表述為:休閑漁業旅游是以現有各種漁業資源為依托,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休閑為表現形式,將旅游活動與現代漁業生產活動結合為一體的一種新型的體驗型的旅游產品。

查看全文

漁業反補貼研究論文

一、國際漁業反補貼:定義與性質

補貼是為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所采取的政策性措施,由于補貼對一國企業的生產成本人為地降低,增強了該國企業的生產能力并對國際貿易造成不正當的扭曲效應。為此,WTO達成了《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議》(SCM協議),第一次在一百五十多個WTO成員之間統一了補貼的定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原來由各個成員政府根據本國法律實施的反補貼程序也得到了高度的統一。根據該SCM協議,反補貼是指凡進口商品在生產、制造、加工、買賣、輸出等過程中接受來自其本國政府或公共機構的直接或間接的財政捐獻(協議中使用的是“financialcontribution”一詞),并對進口國已建立的國內產業造成實質性損害或產生實質性損害威脅,或對建立國內產業造成實質性阻礙的,進口國政府可對該進口產品進行反補貼調查,采取價格承諾、征收反補貼稅等反補貼措施。

從性質上判斷,漁業反補貼稅是在海關環節征收的稅種,可以起到削減進口能力的阻遏作用。其主要目的是抵銷國外政府對其漁業出口企業的補貼,避免國外漁產品制造商或出口商享有不公平競爭利益,對本國漁產業產生不利影響。漁業反補貼是一個程序性事項。目前WTO各個成員談判的是漁業補貼的實體部分,也即:哪些補貼應被禁止?哪些補貼應被允許?哪些補貼應視其損害后果而予以削減?至于漁業反補貼的程序規則,WTO各個成員認為漁業反補貼在程序事項上完全可以沿用既有的規則(SCM協議)的規定。

二、國際漁業反補貼:現狀與問題

漁業是人類最古老的生產行業之一,也是人類經濟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人類對漁業資源的需求與日俱增。而造船和捕撈技術的進步也使這一需求不斷得到滿足。然而,漁業資源的過度開發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它不僅涉及到環境保護,還與貿易、發展、社會甚至文化等各個方面緊密相關。

一些國家和國際組織根據自己的職責和需要,從不同角度對該問題進行了研究,其結果表明,漁業補貼與漁業的過度開發存在著密切聯系。1999年,一些成員國便向WTO的貿易與環境委員會(CTE)遞交了有關漁業補貼問題的提案,之后有關該議題的爭論就未曾休止。2001年,《多哈宣言》更是明確地將漁業補貼列入了規則談判議程,成立了專門小組負責漁業補貼新紀律的談判。一系列漁業補貼的新紀律正在不斷孕育之中。

查看全文

漁業發展論文

1佛子嶺、磨子潭兩大水庫漁業發展現狀

1.1基本概況

佛子嶺、磨子潭兩水庫位于安徽省霍山縣境內,均屬淮河水系的山谷型水庫,兩庫形成梯級,以防洪為主,結合灌溉、發電、航運、養殖等綜合利用。兩庫常年平均水位相應庫容7.9億立方米(其中佛子嶺水庫為4.83億立方米,磨子潭水庫為3.07億立方米),兩庫共有來水面積18.4萬公頃。

佛子嶺水庫始建于1954年,可養面積1200hm2,1956年投放魚種,1957年捕撈成魚;磨子潭水庫始建于1958年,可養面積466.7hm2,1960年投放魚種,1961年捕撈成魚,漁業利用50余年。由于兩庫地理位置同處于一個山區,同處一個類型的地帶,所以水庫的生態和理化因子基本相同,其氣溫、水溫、溶解氧、各飼料生物含量和各營養鹽類基本處在同一水平線,水庫漁產量有過高產的記錄,也經歷過低產的波動。

1.2漁業發展現狀

兩大水庫的漁業發展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建庫初期10年,由于大量的投放和捕撈,漁產量逐年上升。第二階段為第二個10年。由于放養品種、規格的不適應,敵害種群的危害和防逃設備的不完善,致使產量下滑入低谷。第三階段為第三個10年。針對上述出現的矛盾,不斷完善苗種體系,完善攔魚防逃設施,調整放養結構和積極發展網箱養魚,使兩水庫漁業產量逐步恢復。1986年,佛子嶺水庫創下建庫以來歷史最好水平,達327.5t,均產達273kg/hm2;1987年磨子潭水庫創下建庫以來的最高產量,達到140t,均產達300kg/hm2。第四個階段為近20年。由于水面的全面放開,管理體制的不完善,原有的水上派出所不存在,漁政管理因缺乏人員、資金和必要的技術設備及山區、庫區、貧困地區的特點等諸多方面的因素,原處于主導地位的國營漁場因而處于破產倒閉狀態。因此,水面處于拋荒狀態,無人投入,只有索取。目前,兩庫庫區群眾和漁場職工僅靠養殖網箱和捕撈少量存魚和庫里的野雜魚來維持生產、生活。盡管如此,在水庫的合理放養、合理捕撈、防逃技術、控制敵害魚類種群、發展網箱養魚等方面探索出了一定的經驗和成功做法。大體可歸納為:①投放適應水庫生長的我國主要養殖品種四大家魚,完善苗種生產體系,保證和滿足水庫魚種投放的需要,并不斷改善放養結構;②密切注意水庫魚類種群的變化,行之有效地控制敵害種群的發展和危害,使人工放養的種群始終占據優勢,危害種群控制在最低限度;③兩庫都有防洪的任務。因此,完善攔魚措施,做好防逃工作是水庫漁業生產的一項重要工作;④擬定合理的捕撈強度,充分利用水體和魚類最佳生長期,不間斷地做好自然經濟魚類的增殖和保護工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