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范文
時間:2023-10-26 17:33: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漁業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我們理解的健康食品,具有的一般特性是純天然,無污染,而無公害園藝產品就是一類這樣的健康食品。在近幾年烏什縣農業發展的同時,我們在逐步爭取做好自己的無公害園藝產業,在這期間需要充分了解消費潮流,合理的找準戰略目標,并以基地建設為根本出發點,核心關鍵在于高品質產品的保證,紐帶是如何建立龍頭企業。截止到2008年,我縣農產品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績。無公害農產品基地的數量已經超過了二十多個,面積接近三十萬畝,這些基地大多是是各類果樹,蔬菜,瓜果,花卉等。在無公害園藝產品加工銷售并且具有一定經濟規模的企業接近六家,每年所獲得的純收入超過了500多萬元,這樣可喜的成果正是向我們昭示著,在現代農業發展道路上,烏什縣的無公害園藝產業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一、烏什縣發展無公害園藝產業的主要做法
1.科學規劃定位,確立無公害園藝產業的發展目標
在2005年~2009年,縣人民政府聘請了有關專家和學者,制定了“無公害園藝食品五年發展規劃”,這個規劃的制定主要是為了將深厚耕地土層以及有機質含量相對較好的土壤等自然優勢發揮最大的潛力,這樣也可以更好地將無公害園藝產業推向一個新的高度,還可以從系列化、整體上推動,最終的結果是保證了規劃的有效實施。
2.嚴格實行農業的標準化生產,建設地區內一流無公害園藝產品的生產基地
想要建立無公害園藝產品的生產基地,需要我們做的事有很多方面:一是,最大限度的保證無公害產品質量;二是,在有關生產、銷售環節實行嚴密的標準化生產;三是,在基地建設層面上,需要相關研究人員對基地周邊環境條件進行仔細的調查和分析,具體體現水源,空氣,土壤以及所使用的各種化肥,農藥,只有這樣才會更好、更快的使農戶朝向規模化的規模去發展。
想要大力發展無公害園藝產業,我們需要做的是健全技術服務和執法服務等體系,還需要引進很多新品種,運用很多先進技術進行相應的生物防治和有機肥施用等,這樣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對應的科技含量。與此同時,我們還需要很多有效的措施,例如技術措施監督機制,建立農戶技術檔案等等,這樣就可以更好地保證產品的質量和安全。對于烏什鎮縣的無公害園藝產品基地來講,它的建設與管理和國內的很多發達地區的要求基本都可以連接在一起。
3.培植無公害園藝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加快無公害園藝的產業化
各級部門應該將產業化發展理念和市場化手段充分的貫徹,達到同步推進發展龍頭企業和建設無公害園藝產品基地的目標,將無公害園藝發展成為招商引資的一個主要支撐品牌,而且還應該增加與國內外發達地區的農產品企業和經銷商的合作與交流,憑借優勢資源,優惠政策和優質服務吸引企業和經銷商來烏什投資和合作,從而完善和發展無公害園藝產品基地的建設。
4.培育品牌品質,增強無公害園藝產業的發展優勢
在發展本縣的無公害園藝產業的時候,應該充分的調動全縣無公害園藝產品的相關資源,做好本縣的無公害園藝品牌的培養和宣傳。
首先,在縣內樹立和推廣無公害園藝的品牌形象。并且使得無公害園藝基地的產品通過地區無公害園藝產品認證機構的質量認證,全縣的20多個無公害園藝產品基地全部通過質量認證。此外,應該將本縣的無公害園藝產品逐步向外推廣,擴大本縣的無公害園藝品牌的影響。并且作為地區的知名品牌積極的參加本省市和鄰近省市的農產品交易會以及園藝產品博覽會,加大宣傳的力度;充分開發本省市內的無公害園藝產品市場,與此同時,還應該拓展本縣無公害園藝產品的省外市場。
5.創新發展模式,增強無公害園藝產業發展的活力
創新發展是風險和利益并存的,而且是相互分擔分享的,企業在此原則基礎上可以與基地的農戶組成經濟共同體形式。烏什縣內開展了無公害園藝產品股份制合作形式,大力推廣專業協會,從而促進無公害園藝產品基地的發展,不斷的提高基地內部各方面的管理水平,逐步實現企業與農民雙贏的局面。
二、烏什縣無公害園藝產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烏什縣無公害園藝產業取得了一些進步和發展,但是總結后發現以下問題:
1.個別鄉鎮的無公害園藝產業發展速度緩慢。很可能是因為個別鄉鎮對無公害園藝產業重視程度不夠。
2.企業與農民之間的利益關系并不是十分協調。
3.對于發展無公害園藝產業的相關政策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
4.無公害園藝產業在科技推廣方面的力度還有待加強。
三、發展無公害園藝產業的措施
1.制定落實發展計劃
到目前為止,烏什縣無公害園藝產業發展態勢較好的鄉鎮包括:邊院,烏什真,阿科托海,阿合雅,阿恰塔格,亞科瑞克,奧特貝希等鄉鎮,以這些鄉鎮為重點發展對象,并對其他鄉鎮起到帶動作用,推動無公害園藝產業區域由烏什鎮向奧特貝希鄉擴展。全縣初步計劃到2012年建成無公害園藝產品示范區35萬畝。
2.加強服務引導
首先,地方政府應該做好相關的宣傳工作,從而可以提高烏什無公害園藝產品的影響力合知名度,這樣就可能會獲得更大范圍,更高層次的合作。其次,各級政府應該增加財政扶持力度。最后,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要做好監督管理工作,做好相關誠信教育,從而維護烏什無公害園藝產業的品牌形象。
3.堅持不懈抓龍頭
重點發展和建設無公害園藝產品基地的龍頭企業。并且,逐步增加招商引資的力度和扶持政策,從而吸引更多的外來投資者到無公害園藝基地投資。
4.完善農民與企業的分配機制
確保企業與農民的合作協調發展,主要原則是保證質量,便于管理,運轉協調,風險共擔,進一步的完善利益分配體制機制。
篇2
一、系統總結“十一五”漁業發展成就和經驗
“十一五”期間,全國漁業系統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全國漁業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提出的“兩確保、兩促進”目標任務,銳意進取、扎實工作,取得了歷史性的巨大成就,積累了豐富經驗。系統總結“十一五”漁業發展成效和經驗,查找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編制好“十二五”規劃和謀劃好“十二五”發展的基礎。各省(區、市)漁業主管部門要認真做好這一時期漁業發展特點的回顧總結,全面把握和高度概括出這一時期漁業發展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經驗,為“十二五”漁業發展規劃編制工作提供理論依據。
二、認真做好“十二五”漁業發展規劃編制工作
隨著全球經濟的不斷融合和一體化發展,我國漁業生產面臨的不確定因素日益增多,提早進行漁業重大問題戰略研究,是規劃起草的重要課題。請各省(區、市)漁業主管部門,結合“十一五”以來中央各項強農惠漁政策和當前金融危機對漁業經濟發展的影響,客觀評價有利、不利和不確定因素,科學判斷漁業發展趨勢和前景,研究提出下一個五年漁業發展的總體思路、戰略重點、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在規劃編制過程中,既要堅持從全局出發,立足當前謀劃長遠,注重規劃的宏觀性、戰略性、前瞻性;又要密切聯系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漁業行業特色,注重規劃的協調性、專業性和針對性。
篇3
關鍵詞:漁業結構;變動速率;變動方向;優化升級
中圖分類號:F316.4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5.04.021
Research of the Problem on Liaoning Fishery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GAO Dong-ya, BAO Teligenbaiyi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Dalian Ocean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023, China)
Abstract: Fishery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has been a hot issue committed to research in Liaoning, which to some extent determine the development trends and prospects of Liaoning fishery. In this paper using the method of structural change to Moore value to estimate the Liaoning fishery development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ation, exploring a road to Liaoning fishery structure adjustment,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aoning fisheries development, it was divided into five stages; on the basis of the measure in the rate and direction of change of fishery structure, pointing out the present status and the main problems of Liaoning fishery structure; and finally proposed the way of fishery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from four aspect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fisheries, fishing structure, culturing species and control measures, pointing a certain direction for rapi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iaoning fisherie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fishery structure; rate of change; direction of chang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遼寧漁業憑借優越的自然區位優勢、發達的腹地配套設施、雄厚的科研實力,現已基本形成一個集養殖、捕撈、加工、物流、貿易、科研、教育為一體的產業體系[1]。但是,長期以來,遼寧漁業發展中也存在不少問題,而推進漁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因此,加強對漁業結構的研究,探索合理可行的優化升級之路成為促進遼寧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1 遼寧漁業發展歷程
建國以來,遼寧漁業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時期。根據各時期漁業的不同特點,可將遼寧漁業的發展分為5個階段(圖1)。
1.1 復蘇發展階段:1949―1952年
解放后,遼寧省制定了相應的漁業法規和制度,并進行了,向漁民分配了漁業生產工具,大大提高了其生產積極性。漁業復蘇時期,各級政府為了恢復和發展漁業生產,為漁民提供漁業生產貸款,并建立領先的水產養殖行政結構領導生產。同時,重建了漁業市場,通過一些優惠政策進一步調動了漁民生產的積極性。到1952年,遼寧省水產品產量恢復到16.26萬t,是1949年(7.96萬t)的2.04倍。這一階段,漁業產量年平均增長率為26.88%,遼寧漁業開始發展起來。
1.2 波動發展階段:1953―1968年
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各沿海市、縣先后建立了漁政機構;重點市、縣 (區)建立了技術推廣站和水產養殖供應機構,加強對水產養殖生產和供應的領導,為生產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1958―1961年的“”時期,由于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極度缺乏,造成了漁業生產的嚴重受損。經過1963―1965年的積極調整,漁業又得到了較快的恢復。“”初期(1966―1968年),漁業生產過于追求高產量、高收益,漁業管理也陷入混亂,嚴重破壞了生態平衡,經濟魚類資源大幅度下降,且由于船只數量增加過快,經營管理跟不上以及生產方式單一等問題,嚴重影響了全省漁業生產的發展。1968年, 遼寧水產品產量達到18.84萬t,僅為1953年的1.16倍,增長幅度較小,年平均增長率僅為1.03%。在此階段,呈現7次負增長,遼寧漁業緩慢地向前發展。
1.3 快速發展階段:1969―1977年
20世紀70年代初,錦州、丹東、旅順、營口市國營漁業公司和大連海洋漁業公司等相繼增添了一批大型拖網漁輪。同時將大批術帆船改裝為機動船進行海洋捕撈生產,使機動漁船捕撈產量超過了木帆船的捕撈產量[2]。在此階段,水產養殖生產發展較快,到1976年貝類養殖產量達到3.27萬t,海帶年產量也由1966年的1.44萬t增加到3.80萬t。除此之外,淡水養殖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遼寧省淡水養殖面積1975年達到 5.53萬hm2,到 1977年,全省水產品總產量達到54.99萬t,比 1969年的22.35萬t增長了146%,年平均增長率為11.91%,漁業產值也由1969年的0.90億元增長到2.0億元,漁業生產快速發展。但由于鋼質大型漁船的海洋捕撈產量遠遠超過了資源再生能力,導致海洋捕撈的主要經濟品種的產量下降嚴重,為今后幾年的生產帶來了很大困難。
1.4 調整發展階段:1978―1999年
20世紀70年代初,由于海洋污染的加劇和高強度捕撈,漁業資源出現了較大程度的衰竭。黨的以來,我國提出了“以養為主”的方針,遼寧省也開始把海水養殖業作為其結構調整的重點,遼寧漁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1978―1985年,遼寧省緊緊圍繞解決吃魚難的問題,發展遼寧水產養殖業。1982年,遼寧省漁業捕撈和養殖均取得了驕人的成績,總產量首次突破了50萬t。1986―1993年,全省把重點轉移到了豐富人民群眾的“菜籃子工程”上,并調整海洋捕撈業結構,積極發展遠洋漁業。1994―1999年,全省認真貫徹國家的漁業發展方針,把工作重心放在調整漁業結構上。但在此期間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一是海洋環境惡化,漁業資源衰退;二是養殖病害肆虐,嚴重制約著養殖業的發展;三是漁業科技發展滯后于產業的發展。總的來說,1999 年遼寧水產品產量達到333. 80萬t,是1978年的6.08 倍。這個階段的漁業生產年平均增長率為8.98%,漁業產值也由1978年的2.10億元增長到1999年的165.30億元,遼寧省漁業生產開始全面建設和發展起來。
1.5 全面發展階段:2000―2012年
2000年至今,全省漁業系統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漁業工作,以發展為主題,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大力推進全省漁業經濟的發展。遼寧省堅持優化漁業結構,不斷創新養殖品種和模式。 2004年,全省海水精品養殖面積達10萬hm2,產量120萬t,產值140億元。休閑漁業也迅速發展,目前已經形成以沈陽、鞍山、丹東、錦州等市為中心的觀賞魚基地。2007年,水產品產量出現了一次明顯的下降,年平均增長率為-17.86%,但產值一直持續穩定增長,這與國家的“零增長”有很大關系。2012水產品總產量480萬t,同比增長6%,水產品產值達到了717.07億元,為2000年的180億元的3.98倍。遼寧省的漁業走上了穩定健康的發展軌道。
2 遼寧漁業結構變動及其測度
2.1 漁業結構變動速率
為了更加準確地判斷遼寧漁業結構的變動趨勢,本研究采用Moore結構變化值來測量各產業此消彼長的方向變化,它是產業結構變化程度的指標。
M+=cosθ=■(ωi0ωit /[(■ωi02)(■ωit2)] )
式中,M+表示Moore結構變化值,它的值介于0到1之間,越接近1,產業結構變動越小,反之越大;ωi0表示i產業基期所占比重,ωit表示i部門報告期所占比重。則θ= arccos(M+),它揭示了產業結構變化的過程與角度,且θ值越大,表明產業結構變化幅度越大。
產業結構年均變動值是反映一定時期內產業結構年均變化的絕對值[3]。它的計算公式是:
k=[■(|qit-qi0 |)]/m
k為產業結構年均變動值;qi0、qit表示基期、報告期i產業的構成比例;n表示產業門類數;m表示基期0到報告期t之間的年份數。k值越大,表明產業結構變動的幅度越大。
遼寧漁業可劃分為海洋捕撈業、海水養殖業、內陸捕撈業和內陸養殖業4個部門。根據1949年以來漁業4個部門產業結構的數據及上述公式,可分別計算7個時段的Moore結構變化值、向量夾角、夾角年均變化值及漁業結構年均變動值(表1)。
從表1可以看出,2種測定結果基本一致,建國以來,遼寧省的漁業結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漁業結構年均變動值為48.38%,向量夾角年均變化值為1.039 7°。其中,復蘇發展階段(1949―1952年)、調整發展時期(1978―1999年)的結構變動速率最快,產業結構變化程度最高,M+值達到了0.928 2,θ值為21.844 1。隨后的全面發展階段(2000―2012年)的結構變動速率略微減緩,M+值為0.936 9,θ值減少了1.381 4,但也遠遠超過其他時期。
2.2 漁業結構變動方向
產業結構超前系數是用來測定某一產業增長相對于整個經濟系統增長趨勢的超前程度的指標,可以作為表征產業結構變動方向的指標[3]。其計算公式為:
Ei =αi+(αi-1)/Rt
式中,Ei表示第i產業部門的結構超前系數,αi表示第i產業部門報告期所占份額與基期所占份額之比,Rt表示同期第i產業部門所在經濟系統的平均增長率。其中,Rt=( ■-1)*100%,此式中a為起始年,其產量數據為A,b為目標年,其產量數據為B。如果Ei1,則第i部門產業有超前發展的傾向,其所占份額有所上升。
由表2可得出,1949―2012年,遼寧海洋捕撈業比重呈較大幅度的下降趨勢,發展也相對滯后;海水養殖業超前發展程度十分之強,大大超過了其他部門產業,同比上升了55%,發展勁頭非常強勁。相比之下,內陸漁業發展超前程度和比重增加值都略有下降,捕撈業整體略微超前發展,養殖業比重則一直呈上升趨勢,且改革開放以來一直保持著較為穩定的超強發展趨勢。
2.3 漁業結構的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遼寧漁業發展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海水產品,且一直保持著較快速度的增長,相對來說貢獻率較小的是內陸產品,發展速度也相對較緩。近年來,養殖產品的地位日益提高,逐漸超過了捕撈產品的貢獻,對滿足消費者對水產品的需求和調整漁業結構方面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圖2)。
從表2可以看出,遼寧漁業結構呈現出海洋捕撈、海水養殖和內陸養殖三足鼎立的局面,且水產養殖業在漁業結構調整中不斷優化。尤其是海水養殖業,它對遼寧省的漁業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且重要性逐漸升級,已成為遼寧省沿海地區主要的經濟增長點。20世紀90年代后,海洋捕撈業的比重出現較大幅度地下降,海洋捕撈與海水養殖產量的比例逐漸趨于平衡,說明養、捕兩大部門的產量結構日趨合理。近年來,海水養殖業加大其生產結構的調整力度,取得了進一步發展,但其在短期內迅速發展還存在許多不合理之處:主導品種培育研究相對滯后,“精品工程”有待進一步開發;對淺海、灘涂的利用也不夠合理,養殖水域隨意性較大;海水養殖業不夠生態、高效和科學。內陸漁業中,養殖業的發展遠遠超過了捕撈業,內陸養殖與海水養殖逐漸協調發展,保持著較快的發展勢頭。但漁業養殖的方式目前階段還較為傳統,新技術和自動化技術應用程度低;養殖水域環境條件惡化,蝦、扇貝、鮑魚、海帶等均不同程度受到病害的影響,且危害品種有擴大之勢[4];內陸養殖產品的趨同性較為明顯,淡水名特優新品種的繁育、養殖還有很大的開發空間。內陸捕撈近年來發展形勢較好,在產量“零增長”的基礎上,產值實現持續增長。因此,遼寧省應抓好捕撈業和養殖業的協調發展工作,建設結構比例更加協調、合理的漁業生產體系,共同加快現代漁業的建設和發展。
3 遼寧漁業結構優化升級途徑選擇
3.1 優化漁業生產布局,促進區域漁業經濟協調發展
要想促進遼寧省漁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必須在大力發展全省漁業的過程中,既突出重點漁區的發展,又兼顧到全省發展的平衡。各地要充分發揮其地理位置、漁業資源等方面的優勢和特點,因地制宜地發展具有當地特色的漁業。
漁業經濟是沿海市、縣、區的主要內容之一,漁業產業是當地的支柱產業,所占的比例非常大[5]。因此,沿海且經濟較發達的地區應充分利用其得天獨厚的漁業資源優勢,在確保漁業第三產業協調發展的同時,重點發展名優特水產養殖和生產,形成產業化經營;適宜開發的旅游風景區應突出發展以觀光和休閑為主的服務性漁業;其他距海較遠和內陸的城市應重點推廣新型淡水養殖和工廠化養殖等高產技術,并大力發展內陸地區的水產品流通業。
3.2 調整優化海洋捕撈結構,大力發展遠洋捕撈
隨著近海漁業資源的不斷枯竭,深海捕撈已成為發展趨勢[6]。為保證遼寧海洋捕撈業健康穩步發展,必須壓縮近海捕撈強度,大力發展遠洋漁業,提高遠洋漁業發展質量。
首先,要圍繞捕撈生產零增長的目標來不斷堅持和完善相關的各項制度和措施,鼓勵和幫助沿海捕撈漁民共同實現轉產轉業,積極引導他們從事養殖業和服務業等;促進近海捕撈作業漁船由單一的作業方式向多元化生產發展,優化作業結構;完善并嚴格執行相關的禁漁區、休(禁)漁期、禁漁具、漁業許可證等漁業法規和管理制度,并對休(禁)漁漁民給予一定的補助;對新增的捕撈漁船實施嚴格的控制和管理,堅決取締不符合安全標準的漁船;保護海域環境和漁業資源,發展生態漁業,從而保證近海捕撈生產規模適度、科學有序地開展。
其次,要積極開辟新漁場,在鞏固和提高過洋性遠洋漁業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公海遠洋漁業;以遼寧省內較大型的遠洋漁業企業為首,提高其科學化管理程度,加強現代化遠洋漁業船隊及相關配套產業的建設,增強遠洋漁業企業的整體效益;在提高遠洋捕撈能力的基礎上,進一步促進遠洋漁業加工、流通等各個環節共同發展。
3.3 加快新品種引進開發,堅持發展名優主導養殖
遼寧省水產養殖發展勢頭較好,應繼續積極探索名優特養殖品種的開發和利用,優化養殖品種結構,促使其由重量向重質的方向轉變。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應針對性地采取以下措施:在確立主導產業的過程中,要堅持從當地的實際出發,突出特色,堅持多種養殖,多條腿走路,區域化布局,一體化、規模化、系列化經營[7-8];加強漁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加強病害的監測和預報,開展水質分析等基礎工作[9-10];培育和建設現代養殖區域,帶動周邊地區水產養殖水平的提高和規模的擴大;合理開發和保護漁業資源,采用健康高效的養殖技術,同時抓好病害防治等工作,推進全省名優特水產養殖向節水、節地、節能、環保方向順利開展。
3.4 綜合運用市場、政府等多種手段調整漁業結構
單方面依靠政府或市場是無法高效合理地調整漁業結構的,遼寧省應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與市場相互支持、相互補充的新格局。
政府方面,要結合遼寧省的漁業發展規劃和目標,制定合理的調整計劃和重大戰略措施;多渠道增加漁業投入,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繼續實施相關的產業政策、金融政策等各種補貼政策,并完善配套的漁業設施建設,為漁業的發展提供堅實的后備力量;扶持和壯大省內優秀的水產龍頭企業,要采取貼息補助、投資參股、稅收優惠等政策, 支持龍頭企業為漁民開展產前、產中、產后服務[11];以科技創新推動漁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建立起新型的技術體系,提高漁民的整體素質。對于以上各項措施,各級政府和管理部門要落實好各項工作的完成,推進漁業結構的進一步調整和優化。
在政府的宏觀調控下,市場也應充分發揮其政府調控所不具有的獨特功能,配合政府共同為全省漁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探索出一條具有遼寧特色且切實可行的道路。市場開發應有一定的前瞻性,既要立足當地的市場 ,更要瞄準國內其他的市場和國際市場 [12];漁民是漁業結構調整的主題,應提高漁民的市場意識,從而保證其根據市場需求及時準確地確定自己的生產經營項目,達到增收增產的目的;政府應加強管理,逐步建立和完善競爭機制、運行機制、價格機制健全,各種要素齊全,多元化發展的漁業市場體系,對漁業資源的配置起到應有的調整和配置作用,從而促進遼寧省漁業結構的不斷優化。
參考文獻:
[1] 楊陽,曲永泉.遼寧省漁業產業化經營的對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2(15):201-205.
[2] 李軍.遼寧省漁業資源發展現狀分析及調控[D].沈陽:東北大學,2005.
[3] 包特力根白乙.大連漁業結構變動測度和優化途徑[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11-15.
[4] 賀凌等.發揮區域優勢加快遼寧海洋漁業產業化進程[J].現代漁業信息,2010(7):14-15.
[5] 孫建富.遼寧漁業經濟發展的對策[J].遼寧經濟,2011(3):75-77.
[6] 楊瑾. 大力發展遠洋捕撈業 振興海洋經濟[J]. 海洋開發與管理, 2012(11):97-99.
[7] 張耀光,韓增林, 劉鍇,等.遼寧省主導海洋產業的確定[J].資源科學,2009(12):2 192-2 200.
[8] 喬明,劉正垣,白劍虹.內蒙古漁業產業化主導產業發展方向[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8(3):14-15,56.
[9] 周會文.轉方式 調結構 推進撫寧縣漁業健康持續發展[J].河北漁業,2012(2):56-59.
[10] 鄭斯思,譚春蘭.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研究進展[J].山西農業科學,2011(1):76-78,94.
篇4
1.1投資力度增加,苗種場效益大幅提高
江西加大了對苗種場的建設力度。從2004年至今,共投入國家資金7090萬元,其中:國家項目2940萬元,共建設14個良繁場;現代漁業項目5400萬元。主要對40個苗種場進行標準化改擴建,使之達到年繁殖銷售5億尾以上的規模。一批通過現代漁業項目改造的規模化苗種繁殖場由于進行了進、排水系統等關鍵環節的改造,生產規模增大,經濟效益明顯提高。如寧都縣鑫鴻水產有限責任公司通過現代漁業項目的改造和農業部水產親本更新項目的扶持,做到了當年投資、當年生產、當年增效。僅2012年,該公司銷售“四大家魚”苗種20億尾,全年實現產值380余萬元,純收入超過100萬元。
1.2苗種生產區域化集中明顯、抗災減災能力明顯增強
在江西省漁業局的引導和扶持下,全省涌現出一批規模較大的苗種生產基地,苗種場家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區域化集中明顯。如寧都的“四大家魚”早繁苗基地、南昌縣向塘鎮的草魚苗種基地、新干縣大洋洲魚種基地、樟樹張家山魚種基地和一批區域特色明顯的苗種場,這些苗種場的建立,在應對2008年冰凍災害和2011年特大旱災時發揮了重大作用,確保了江西水產苗種的及時調運,為全省漁業生產穩步發展、漁民持續增收打下堅實的基礎。
1.3苗種補貼力度加大,良種覆蓋率明顯提高
為確保養殖品質優良,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開始至今,江西加大了對全省水產苗種場親本更換力度,江西省漁業局在經費極為緊張的情況下,連續多年對水產苗種場的親本更新實行了補貼制度,明確規定:凡是從水產原良種場購買親魚或后備親魚的,按計劃由省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補貼50%的調種經費。具體辦法是:省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根據相關水產種苗生產單位的要求,下達調種計劃,開具原良種親本調撥單,由調種單位憑調撥單交納應由自身出資的50%調種經費后,集中時間統一調運原良種。原良種場在原良種調撥工作結束后,憑調撥單與省漁業行政主管部門結算。十多年來,全省累計調運長江“四大家魚”原種親本150000kg,彭澤鯽良種15000kg,婺源荷包紅鯉1000kg、興國紅鯉400kg。從2010年開始,江西啟動了親本更新項目,已投資350萬元,對規模化良種繁殖場進行親本的統一更新。原良種補貼制度的實施既提高了國家級和省級水產原、良種場的保種、育種和推廣良種的功能,也提高了全省水產養殖良種的覆蓋率。
2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水產種質資源保護不力,管理不嚴,原、良種的提純復壯和選育工作比較滯后;二是雖然江西連續十多年不間斷地對苗種場繁殖親本進行更新,但仍有部分苗種場在使用自選親本,該淘汰的沒及時淘汰,親本沒得到及時更新,致使親本老化,苗種質量下降,生長速度減慢,抗病力下降,病害損失加重;三是全省水產苗種場盡管數量不少,但有40%的苗種場都是六七十年代建造的,經過幾十年來的經營,池塘塌坍,設施老化,生產條件不斷惡化;四是在水產種苗經營過程中,一些單位或個人以假充真、以劣充優、以少充多;五是有的名優品種的苗種生產技術有待提高。
3建議
3.1加大良種補貼力度,逐步擴大水產良種補貼范圍
通過加大良種補貼和親本更新力度,提高親本和苗種質量,確保水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延伸、拓展補貼內容和對象,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漁業特色產業快速發展。
3.2加大對水生動物疫病防疫體系建設的扶持力度
水生動物疫病防疫體系的建設是確保水產品質量安全、發展外向型漁業和促進農民增收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國家公共財政扶持的重點。因此,要進一步擴大水生動物疫病防疫體系建設的規模,建立健全漁業病害預警機制促進漁業健康、有序、快速發展。
3.3強化水產種苗的法制化管理
一方面,抓好水產種苗法制宣傳和技術標準、規程的培訓工作,把相關的規定告知水產種苗生產單位和個人,不斷地提高他們的技術操作水平;另一方面,做到嚴格依法辦事,加強對水產種苗法律、法規的執法和監督工作,及時查處違法行為。
3.4實施科教興漁戰略
一是加大對地方品種的開發利用力度,馴化并選育一批新的名優新品種,增加新品種儲備;二是開展科技攻關,尤其是對擴大養殖規模所急需的水產種苗的育苗技術進行攻關,解決“瓶頸”問題;三是努力引進一批新品種,通過試驗、示范后再推廣;四是大力推廣和普及水產良種生產的先進實用技術,提高全省水產良種生產科技水平和廣大良種生產者的實際操作水平。
3.5積極推進水產良種產業化經營
篇5
一、我國漁業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
在我國漁業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們應該看到,我國漁業經濟正面臨著多方面挑戰。國內方面的挑戰主要有:
(一)生態資源環境問題
目前,我們對漁業資源的利用處于無序、無度、無償狀態;傳統經濟魚類資源逐漸衰退,漁獲物的低齡化、小型化和低值化現象嚴重;水生生物生存條件不斷惡化,珍稀水生動物瀕危程度加劇。其次,隨著工業發展和城市擴容,傳統的養殖區域受到擠壓;漁民轉產轉業困難的現狀加劇了其生產生活與資源保護的矛盾和難度。第三,局部水域污染嚴重,限制了養殖業的發展;加上陸源污染不斷加劇,水生生物賴以棲息的生態環境被嚴重破壞,部分水域漁場出現了荒漠化現象。
(二)水產品質量安全問題
水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已經成為消費者關注的重要問題。在我國,由于水產養殖不合理用藥現象仍較為普遍,水產品藥殘超標事件屢有發生;加之企業在處理過程中存在的使用禁用物質或其他使假行為,導致我國水產品質量安全存有很大隱患。目前我國在監督檢查方面的制度尚不完善,質檢機構和人員數量少,技術水平低。
(三)漁業管理制度問題
我國漁業管理實行的是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管理體制。實踐證明,這種體制在管理中存在諸多問題:首先是漁業資源具有流動性和共有性的特點,而分級管理通常以局部利益為重,由此會導致漁業資源浪費、漁船管理不到位等現象。其次,許多基層管理部門的執法經費和人員工資主要靠罰款和沒收物品來維持,漁業基礎設施不能及時維護和保養,執法不公、執法犯法的現象大量存在。第三,各地在機構設置方面存在分歧,漁業管理職能和職責劃分也不統一。這樣容易造成部門反應能力緩慢,管理效率低下。
從全球視野看,我國漁業經濟發展主要面臨著三方面的挑戰:
(1)全球范圍內的金融動蕩,特別是美國的次貸危機、人民幣升值等問題,導致我國漁業企業的產品出口成本增加,出口困難。同時,國外大量物美價廉的水產品涌入,打壓了我國水產品在國內市場的銷路。
(2)以石油危機為代表的能源危機,給漁業生產資料和整個經營成本都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原油價格漲落不定,嚴重影響了漁業效益和漁民增收的預期。
(3)世界漁業技術正沿著捕撈船舶大型化、捕撈設備智能化和魚貨處理冷鏈化的方向發展,發達國家卻在這些方面對我國進行了嚴格封鎖;同時我國長期以來的低勞務成本優勢正逐步喪失。
二、發展建議
(一)逐步恢復漁業生態資源環境
漁業資源具有可再生性,漁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依賴于人類對漁業資源的可持續開發與利用。首先,認真貫徹落實《海洋環境保護法》和《漁業法》,盡快建立環境監測網絡,防止污染事故的發生;還要建立污染補償制度,有效控制海洋污染境況。其次,繼續落實捕撈零增長方針,有效采取多種增長方式和措施,有步驟地推進漁民轉產轉業,促進魚類資源恢復,實現漁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第三,實行漁業資源限額捕撈和漁船強制報廢制度,嚴格執行每年6月至9月在沿海省份實行的伏季休漁制度,完善長江禁漁期制度;全面整頓三無和三證不齊漁船,查處電、炸、毒魚違法作業。第四,倡導節能減排,發展碳匯漁業。簡單講,凡不需投餌的漁業生產活動,就具有碳匯功能,可能形成生物碳匯,相應地稱之為碳匯漁業,如藻類養殖、貝類養殖、濾食性魚類養殖、增殖放流、人工魚礁以及捕撈業。
(二)優化漁業產業性結構
首先,要根據漁業資源分布特點和漁業生產基礎,有重點地建設一批高標準的生產基地,同時還要注重區域布局,抓好主導品種,以優勢項目為依托,不斷壯大基地規模。其次,要以市場為導向,重視市場的發育和完善,促進市場信息的流通和傳達,正確反映供求的變化和消費購買力的大小。第三,要促進漁業一體化經營,構建漁工貿一體化格局。第四,建立健全輔助體系:一要為生產經營者提供準確的市場信息,推動漁業融入到全球化貿易中;二是要提高科技在漁業化生產中的貢獻比例;三要加強交通、倉儲等輔助。
(三)改革漁業管理體制
篇6
一、我區養殖產業的基本情況
目前,我區的養殖產業主要包括漁業養殖和畜禽養殖。
(一)漁業養殖基本情況
我區發展魚類養殖具有優勢。嘉陵江__段長45.1公里,魚的種類達163種,漁業種質資源較為豐富。全區現有各類宜漁水面30,482畝,漁業發展潛力巨大。發展名優魚類養殖,是我區魚類養殖的重要方向。目前,中華倒刺鲃、中華鱉、奧尼羅非魚、南方鲇、巖原鯉等16種名優魚類在我區養殖試驗成功,正在向規模化養殖邁進。全區現有水產養殖面積13,299畝,水產品總產量5060噸,其中名優水產品產量600噸,實現漁業總產值6300萬元,占全區農業總產值的9.1%,全區農村人口人均來自漁業的收入為151元。
(二)畜禽養殖基本情況
1.生豬生產現狀。近年來,我區生豬養殖呈逐年下降的趨勢。20__年由于受去前年飼料價格上漲而生豬價格過低,以及我區城市化建設的推進和豬藍耳病疫情等因素的影響,我區母豬數量、育肥豬存欄量、商品豬出欄量都出現了大幅度下降。隨著我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生豬規模養殖一時難以形成等因素的影響,我區生豬養殖量、出欄量都還將下降。預計全年生豬出欄僅為18萬頭(包含農民自食部分)。
2.奶牛生產現狀。全區現有奶牛1388頭,日產牛奶約9.5噸。我區奶牛分布的特點是江西片區相對集中,江東片區零星分散。目前,我區奶牛產業在農業產值中的比重較低,約為0.1%,但發展潛力很大。我區發展奶牛產業,起步較早,效益較好,并逐步向城區周邊延伸,規模養殖開始起步,為調整農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發揮了積極作用。天友乳業公司在澄江鎮建立了種奶牛場,歇馬鎮還成立了奶牛協會。
3.家禽養殖現狀。全區平均年出欄商品雞260萬只,主要是商品肉雞和農戶散養的土雞。區內規模禽類養殖場養殖量不大。除正大集團在東陽街道西山坪建有10萬只商品蛋雞場外,區內的其他禽類養殖場養殖量都在2萬只以下。目前,區內尚無一家禽類的二級良種繁育場。區內養殖戶規模飼養的家禽主要是從區外引進種苗或種蛋在區內進行孵化,這種情況制約了我區家禽養殖業的發展。
二、我區養殖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我區養殖產業已經發展成為全區農業的六大支柱產業之一。但是,在養殖產業發展中也還存在一些問題,制約或影響了養殖產業的健康發展,主要表現在:
(一)養殖規模量小。在生豬養殖方面,全區年出欄生豬上千頭的養殖場不多,20__年只有8戶,比20__年的14戶減少42.86%。在奶牛養殖方面,牛奶產量低,農戶養殖呈萎縮之勢。目前,我區奶牛存欄量少,總體規模偏小;部分養殖戶將后備奶牛外賣,導致存欄量下降而且出現奶牛斷層。散養農戶的奶牛年產奶量遠遠低于公司養殖。一般農戶的奶牛年產奶量為4500公斤/頭,與天友牧業公司單產6500公斤/頭相比,相差20__多公斤/頭。
(二)經營管理不規范。多數畜禽養殖場戶沒有建立飼料、獸藥、添加劑、防疫、消毒、及無害化處理記錄,這種狀況極易造成重大動物疫病發生以及食品安全等問題,同時加大了飼養成本,降低了養殖效益。養殖戶飼養方式粗放,區內奶牛養殖戶多是在以前的豬圈或房前屋后搭建牛舍,設施簡陋,絕大多數采用人工擠奶環境衛生差。
(三)服務體系不健全。農戶養殖多是憑經驗,對科學飼養畜禽知識了解不多,肉料比偏高,養殖效益差,養殖場戶抗風險的能力弱。養殖奶牛多是依靠國營、集體農場發展起來的,在國營、集體農場相繼退出奶牛生產領域后的10年來,奶牛的飼養技術、配種技術、疾病治療技術等方面的專業技術人員流失,獸醫站專業技術力量不足。
(四)畜禽重大疫病防控意識淡薄。許多養殖戶防疫意識淡薄,對防疫、檢疫存在不同程度的抵觸。區外購進仔豬不與當地畜牧獸醫部門聯系,購回后也不與所在地畜牧獸醫防疫部門接洽。口蹄疫、豬瘟、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等動物疫病在我區時有發生,對生豬生產構成了極大威脅。口蹄疫、炭疽、牛出敗、結核病等動物疫病極易影響奶牛。防疫管理體系不健全,防疫經費嚴重不足,畜禽產業存在動物重大疫病發生的潛在風險。
(五)發展養殖的市場風險大。去前年,育肥豬價格直線下滑,養豬虧損嚴重,養殖場戶大量宰殺母豬,不再飼養育肥豬。今年以來,仔豬價格飆升,養殖成本加大,飼料、人工等也大幅上升,增大了生豬養殖成本,增加了生豬養殖的市場風險。同時,牛奶面臨銷售困難問題,花費的人力多、成本高。銷售量受季節影響波動大。
(六)畜禽良種體系不健全。區內生豬主要以榮昌豬和長白豬雜交豬、榮昌豬與長白豬及杜洛克雜交豬、pic豬為主,沒有標準的種豬良種繁育場。區內家禽主要是靠區外引進禽源,沒有相應的良種繁育體系,既制約著禽類養殖業的發展,也不利于禽類重大疫病的防控。
(七)規模養殖貸款困難。由于養殖場戶多是租用土地或建設簡易場地,固定資產不多,因此,采用抵押方式取得貸款不是很現實,而其它途徑的貸款特別是無抵押的小額貸款困難,養殖戶要擴大生產規模受到融資困難限制。
三、關于加快養殖產業發展的建議意見
(一)統一規劃,分類指導,合理布局。明確全區養殖業的功能區域劃分,制定合理的發展規劃。充分考慮養殖的需求和城市發展因素,合理設計和調整水產和畜牧產業布局,劃定養殖區域和限養區域。積極穩妥調整全區奶牛布局,重點發展澄江鎮沿澄八線一帶,復興、三圣鎮一片,積極穩步發展龍鳳街道、東陽街道、歇馬鎮、天府鎮奶牛,并將主城周邊北溫泉街道、蔡家崗鎮、童家溪鎮的奶牛遷出城市規劃區。
(二)制定扶持政策。要進一步解決養殖用地政策,落實規模養殖資金補貼,建立畜牧生產發展資金,實施培訓計劃,要由政府組織對從事畜牧產業的技術人員、防疫人員進行免費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和水平,同時加大對畜禽飼養知識的宣傳 力度,以提高廣大養殖戶的飼養技術和防疫意識。
(三)大力培育骨干龍頭企業。推進產業化經營,選擇產業優勢較突出、經濟實力較雄厚、外向程度較高的企業,加大扶持力度,引導發展一批帶動能力強、輻射面廣的區級龍頭企業,同時鼓勵他們利用產品超市、連鎖配送和網上銷售等現代流通方式,拓展市場營銷渠道,培育主導產業,不斷壯大規模,加速向外延拓展型經濟轉化,為__養殖業大發展打開一條通道,帶動農民共同致富,促進全區養殖業產業升級。
(四)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養殖業投入機制。以國家投入為導向,以集體、漁農和業主投資為主體,鼓勵社會性投資,特別是有較強經濟實力和先進投資理念與經營策略的社會資本投入養殖業領域,促進產業發展。協調各金融部門,增加對漁業的貸款,特別是小額信用貸款,簡化辦貸程序,減少審批環節,并給予優惠利息或一定額度的無息支持。
(五)加大科教投入力度。提高科技貢獻份額,推廣最新養殖技術,提高病變綜合防治技術,加快養殖業科技創新。強化技術培訓和指導,全面提高養殖業從業人員的科技文化素質,深入養殖生產第一線,為養殖戶送技術,解難點,降本節支,提高養殖經濟效益。保持和西南大學等科研院所的橫向聯合,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加大成果儲備,解決產業發展中的技術“瓶頸”,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提高產品科技含量。依靠科技進步,提高投入產出率和經濟效益,進一步探索奶牛高產技術。同時,搞好品種資源保護工作,與畜牧獸醫技術學院一起,聯合科研攻關,盡快把資源優勢變成商品優勢和經濟優勢。
(六)大力發展各種類型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組織化程度,充分發揮其行業管理及市場、信息、技術和服務功能,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運作管理機制,不斷增強行業自我管理、自我發展能力,提高市場競爭能力和抵御風險的能力。
篇7
漁民作為農民中的一個特殊群體,有著自己的特殊性。
(一)漁民擁有的海洋、漁業資源具有共有性特征
農民擁有的土地是其生活保障的主要資源,土地具有固定性和使用的非共有性特征,農民可以根據自己的條件和狀況來決定在土地上的勞動方法和勞動強度,滿足基本生活需要。漁民是界于居民與農民之間特殊的社會群體,既無城市居民的社會生活福利待遇,又無農民的土地,唯一擁有的海洋、漁業資源及海洋捕撈權是具有共有性特征的。一旦漁民離開海洋、失去水域、灘涂就意味著失去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沒有其它生活收入來源。
(二)漁業具有高危險、高強度和高風險特征
不論是農業還是漁業生產均面臨各種各樣的風險。洪澇、干旱、冰雹等自然災害是農民耕作要面對的風險,漁業面對的風險相對于農業而言危險更大、強度更高,危害一旦發生,漁民一夜間便會傾家蕩產。2006年我國共發生19次溫帶風暴潮,養殖業遭受重創,漁業受災面積37萬公頃,損失水產品120多萬噸。因此,漁業是災害頻發危害最大的行業。
(三)漁民作業年齡、體力具有局限性特征
對大多數農民而言,土地不論是集體所有還是個人所有,只要其健康,他們是沒有年齡限制的。而漁民以海、以船為載體進行作業,作業條件十分艱苦,勞動強度大,每次在海上作業往往連續10多個小時,漂流在海上短則需要半個月,長則一年或更長時間,所以受年齡、體力和能力等的局限大,退下來的漁民大多數沒有土地或其它技能,只能依靠以往的積蓄、集體的補助或子女的贍養來生活,生活難以保障[1]。
(四)漁民居住具有偏僻、邊遠性特征
漁村大多臨海,大多數漁民居住在偏僻邊遠的海島、漁村,經濟基礎、通訊、交通運輸等條件比較差。漁民進行漁業生產,需要投入很高的成本購買必需的生產要素,如漁船、漁具以及其他生產必需品,而且漁船具有一定的使用年限且折舊費高,還要受國家政策的影響,需及時更新,使漁民支付的費用遠遠超過農業生產所需支付費用[2]。另外他們要和城鎮居民一樣需要購買生活用品,而基本生活用品大多是從外界輸入,成本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漁民的生活負擔。
二、漁民增收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影響因素分析
(一)漁民技能單一,文化素質低,再就業能力弱
世世代代以海以漁為生的漁民對傳統的漁業生產方式依賴性強,大多只有海洋捕撈或養殖一技之長,缺乏從事其它行業技能,收入也主要依靠捕撈和養殖,一旦棄船失業就意味著失去以往的謀生手段。由于漁業的特殊性,漁民要追逐魚汛到處遷徙,使一些孩子僅小學期間就要多次轉學,一般勉強讀到小學,受教育年限少。這樣代代相傳,使大部分漁民文化程度低,文盲半文盲所占比例大,能夠看懂漁業科技書刊的人數不多,導致漁民整體素質低,學習掌握新技能重新尋求創業謀生途徑的能力弱。大部分棄船上岸漁民失業在家,沒有新的生活收入來源,給社會穩定埋下隱患。
(二)水域污染加劇,漁業資源日趨枯竭
從目前漁區看,由于海洋漁場水域污染加劇,造成漁業資源嚴重衰退。據2007年《中國海洋環境質量公報》顯示,在各級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實施監測的573個入海排污口中,約87.6%的排污口超標排放污染物,陸源污染物排海總量顯著增加。許多傳統經濟魚類已形不成漁汛,尚存品種也呈小型化、低齡化,漁業資源狀況愈來愈差。目前黃海漁場已經有16種主要經濟魚類、7種甲殼類、3種貝類資源瀕臨枯竭,傳統的黃渤群系帶魚、黃姑等漁業都先后失去了產業價值[3]。由于中日、中韓、中越三個漁業協定的生效實施,漁民生計空間在不斷縮小,海洋捕撈及與之相關的水產品加工、流通、儲運和船網工具修造、港口服務等產業隨之萎縮,效益大幅度下降,造成部分漁船停港歇業,大批漁民失海失業,直接影響漁民的增收。
(三)優惠政策少、負擔重,漁民收入增長減緩
國家出臺支農惠農的扶持政策比較多,農民負擔逐漸減輕。但針對漁民的優惠政策缺乏,漁民需要交的稅費種類多。漁民要取得合法資格,需要辦10多種證件,每種證件收費少則幾十元,多則上百元,一條船受海洋、水產、土地、漁政、公安和海事等多個部門管理,重復收費。加上近兩年漁用柴油價格一路攀升,使目前拖網漁船生產用柴油支出占生產總成本的比例已從90年代的30%上升到70%~80%[4]。雖然國家給予部分補貼,但補貼只能彌補燃油漲價的一少部分,遠不能解決生產成本不斷上升給生產帶來的壓力,使漁船普遍虧損嚴重。尤其進入21世紀以來,漁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增幅呈逐年下降趨勢。據統計,城鎮居民與漁民的收入之比,2004年是1.08:1,到2008年升至1.27:1,絕對額的收入差距達到3700.48元;農民與漁民收入之比,在2004年是0.53:1,到2008年升至0.71:1。可見城鎮居民與漁民的收入差距在逐年擴大,農民與漁民收入差距逐年縮小,漁民已逐漸喪失了高收入的優勢,尤其老弱病殘漁民家庭受其影響最大,制約和影響了漁區經濟的發展和漁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四)社會保障建設滯后,社保覆蓋面窄
社會保障對于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解決后顧之憂、體現社會公平公正、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及構建和諧社會至關重要。由于漁業是高風險、危害大的行業,而漁民經濟條件有限,防范和抵御風險的能力弱,所以災害、事故發生后,急需國家政府進行救濟和補償。但從我國目前情況看,由于歷史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往往偏重于城鎮居民的生活保障問題,對于漁民的生活保障重視不夠,缺乏政策上的支持和資金的投入,保障資金缺口大,使漁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滯后,廣大漁民還沒有納入社會保障體系的覆蓋范圍之內,使受災的漁民難以及時得到相應補償,影響了漁民生產的恢復、生活的安定、漁區的穩定。
三、促進漁民增收的對策
(一)加強漁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設,保護漁民合法權益
完善漁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關系到漁民增收、漁區社會穩定及和諧社會的構建。建議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本著人人享有社會保障的權利要求,從維護漁區經濟社會穩定的大局出發,以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振興“三農”、擴大內需、解決改善民生問題,增加漁民收入這一核心,盡快完善漁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努力加以突破。首先,要結合當前漁區的物價水平,考慮維持漁民最基本生活的物質需要、當地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漁民人均純收入等經濟發展指標和地方財政的承受能力等因素,實事求是地確定保障標準;其次,民政部門要開展調查掌握貧困家庭的成員結構、收入水平、生活費支出、致貧原因等情況,將符合“低保”條件的失海漁民或老年漁民家庭納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圍[5];最后,建立以財政支持為主,個人繳費、集體補貼為輔,并結合其他途徑的資金來源體系,保證社保基金到位,使漁民遭受大災害時能及時得到救助,及早恢復生產;讓漁民老有所養,切實解決漁民后顧之憂,保護漁民合法權益,縮小城鄉社會保障的差距,為漁民增收奠定基礎。
(二)發展休閑漁業,拓展漁業發展空間
集漁業、旅游、觀光、休閑為一體的休閑漁業,是近年來隨著海洋漁業面臨資源衰退、漁業效益下滑的情況而新興的一個產業,是現代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漁業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是提高漁民收入水平和漁業效益的重要途徑。所以建議各級政府積極引導漁民,徹底轉變傳統的靠海吃海的理念和生活方式,率領漁民因地制宜積極開展休閑漁業,充分挖掘“海”與“漁”的資源優勢,創辦休閑漁業基地,開發海上游覽、觀賞、垂釣等娛樂項目,提升休閑漁業檔次,擴大休閑漁業規模,以吸納更多的漁民就業,進一步拓展漁業發展空間,增加漁民收入。
(三)發揮漁業龍頭企業作用,推進漁業產業化經營
漁業龍頭企業具有引領和支撐整個行業的作用,尤其在當前面臨國際金融危機和經濟下滑的嚴峻挑戰,保增長、保就業、保民生的任務十分艱巨的情況下,發揮帶動能力強、科技含量高、加工產業鏈長的漁業龍頭企業的作用尤為重要。建議政府要從政策上對競爭力、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加大扶持力度,在漁業資源與環境保護、海域開發利用和科技指導應用等方面給予重點扶持,使其規模不斷壯大,實力不斷增強。利用龍頭企業的資金、市場優勢,帶動眾多漁民進入漁業產業化的鏈條,推進漁業產業化經營,形成比較成熟的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的生產經營模式,帶動整個漁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使漁民組織化程度、競爭能力、創新能力、抵御市場風險能力不斷增強,經濟效益不斷提高。
(四)加大漁民的培訓力度,提高漁民創業謀生能力
漁民的文化程度、素質高低,是決定漁業發展后勁和漁民增收實力的一個重要因素。第一,建議政府和相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對漁民的再就業培訓工作,針對漁民的需求,對轉產轉業的漁民實施職業技能培訓,邀請專家向漁民講授科技與實用性強的漁業科技方面技術,提高漁民的技能素質和創業謀生能力;第二,要根據目前轉產轉業工作中暴露出的問題和困難,通過稅費、信貸等方面的優惠,加大對有利于漁民轉產轉業的相關行業的扶持力度;第三,堅持從漁區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拓寬就業途徑,為棄船失業漁民提供再就業機會,促進其平穩轉產轉業。
篇8
一、現狀分析
我市是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和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的主戰場,全市海岸線長240公里,灘涂面積150萬畝,負10米淺海300萬畝,未利用宜漁荒堿澇洼地、水面100余萬畝,漁業資源種類繁多,發展高效生態漁業具有豐富的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年全市水產養殖面積達到130萬畝,實現水產品產量36萬噸、產值49億元。
當前全市南美白對蝦生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海水養殖科技含量低,單產水平不高。年全市海水養殖平均畝產只有30多公斤,而精養高產區畝產達到100公斤以上,淡水區最高畝產達到1000公斤以上,依靠科技提高產量的潛力巨大。我市海參生產剛剛起步,但發展勢頭迅猛,而且苗種生產已初具規模,示范區效益顯著,預計今年全市海參養殖面積將突破4萬畝,“十二五”末可達到10萬畝以上。貝類是我市最大的漁業優勢資源,但目前管理粗放、產量低、年平均畝產只有300公斤。通過底播增殖、封灘護養等技術措施的推廣應用,貝類的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二、指導思想和任務目標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抓住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和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兩大歷史機遇,突出三大優勢品種,以建設高效生態漁業為核心,以產業優化升級為主線,以科技進步為動力,以轉方式、調結構為重點,優化產業結構和布局,擴大規模,提高效益,促進漁業資源深度開發和集約利用,增強漁業經濟的綜合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和半島藍色經濟區戰略實施做出更大貢獻。
任務目標是,到“十二五”末,全市南美白對蝦海淡水養殖面積40萬畝,總產量7萬噸,產值21億元。其中,海水養殖面積32萬畝,平均畝產達到95公斤以上,總產量3萬噸,實現產值達9億元;淡水養殖面積達到8萬畝,平均畝產500公斤,總產量4萬噸,實現產值12億元。發展海參池塘養殖面積達10萬畝以上,畝產100—150公斤,實現產值20—30億元。淺海貝類封灘護養面積達到85萬畝,實現產量6.4萬噸,產值5億元;潮間帶海水池塘立體養殖20萬畝,實現產量20萬噸,產值15億元。貝類總產量達到26.4萬噸,產值20億元。
三、工作重點
南美白對蝦:以標準化池塘改造為重點,推廣綠色健康養殖技術、大規格對蝦精養高產技術和優質苗種培育技術,實施養殖全過程質量監管;大力培植加工企業,拉長產業鏈條,打造綠色南美白對蝦優勢品牌。
海參:按照全市“十二五”漁業發展規劃,高標準、規模化建設養殖基地,加快池塘造礁、網箱養殖和工廠化養殖等多元化發展,加強海參苗種繁育與越冬保苗技術研究,全面提升養殖水平;打造品牌,拓展市場,精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
貝類:推廣優質貝類苗種繁育技術和立體養殖技術,大力實施池塘生態養殖、封灘護養和增殖放流,打造全國貝類產業基地品牌。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領導小組和技術指導小組,制定工作計劃,明確工作任務,研究工作和技術措施,加大考核力度,確保工作落實。
(二)統籌發展,整體推進。按照“十二五”漁業發展規劃,以現代漁業“3•20工程”、漁業科技“3•10工程”和漁業產業化“雙百工程”為載體,推進3大優勢主導產品產業規模擴張和效益的提高。
(三)加快示范園區建設。以綠色食品(水產品)生產為核心,以規模化生產、規范化管理、產業化經營為重點,在全市建成一批三大品種示范園區。建設水產原良種生產園區13處,海參標準化池塘養殖園區9處,岸基工廠化養殖園區7處,貝類、對蝦等生態立體養殖以及南美白對蝦健康養殖園區10處以上,發揮示范園區引領帶動作用,促進全市漁業三大品種健康快速發展。
(四)加大資源養護力度。建設文蛤、縊蟶、青蛤等種質資源保護區,增加文蛤、青蛤、縊蟶、蛤等優質貝類底播品種和數量,力爭每年底播優質貝類數量達到5億單位以上。
(五)積極爭取項目支持。市縣(區)項目優先安排三大品種開發,積極爭取海域使用金項目、優質魚項目、平安漁業項目、現代漁業項目、資源修復項目等省級以上海洋與漁業項目落戶濱州,發揮項目的帶動作用,以項目建設促進各項規劃目標的實現。
(六)加強質量體系建設。在優勢產品生產區內,全面實施綠色食品(水產品)基地、產品雙認證制度,大力推行高效、生態、清潔、安全生產模式。強化水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檢驗檢測體系和認證體系建設,完善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等環節的檢測制度,實行全過程質量監控。
篇9
關鍵詞:漁船安全管理;漁業發展;漁業主管機構;水上作業;安全事故
筆者查閱了相關的書面資料后發現,現階段我國擁有106萬艘漁船,占世界漁船總數的四分之一,其中海洋漁船的數量多達31萬艘,通過以上數據我們不難發現,稱我國為漁船大國是理所應當的。漁業的發展已經成為我們國家的重要經濟支柱,漁業的發展對增加漁民生活收入、提高漁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發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雖然我國漁業的發展令世界矚目,但其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其中安全管理工作的不到位是最為明顯也是最為棘手的問題。漁業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作業地點特殊,其是在水上作業的,水上環境往往難以預測,安全事故的發生具有不可預測性,所以做好漁船的安全管理工作是當前最為重要的事情。只有做好漁船安全管理工作,才能促進我國漁業的長遠健康與可持續發展。
1我國海洋漁船安全生產管理的現狀
為了保證我國漁業發展的安全性,并促進漁業安全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我國的漁業主管機構已經出臺了很多安全管理舉措,投入了較多的人力、物力與財力重點推進漁船安全管理工作的開展,當然也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和成效。但是漁船安全事故的發生仍然屢見不鮮,漁船在運行的時候仍然存在很多的安全隱患,這些安全隱患的存在對漁船上的工作人員的人身與財產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脅,同時也使我國的眾多漁船存在著經濟損失方面的風險。漁業管理機構為做好漁船安全管理工作付出了較大的努力,政府也給予了高度的重視,但是每年由于安全管理措施不到位而造成的漁民死傷無數,雖然死傷人數沒有增加,但也沒有明顯的下降。由此可見,解決漁船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是我們不得不高度重視的。
2海洋漁船安全生產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一,沒有對漁船進行良好的檢驗。質量檢查人員未能嚴把漁船質量大關,對漁船的質量檢查不夠嚴謹與仔細,僅僅流于表面形式,質量檢測工作沒有嚴格按照相關規定和標準開展。為了節約成本投入,不在少數的漁船企業選擇購買二手船只,對那些已經超出使用年限的老漁船仍然在使用,不僅不予以及時的淘汰,就連最基本的保養、維護與維修措施都無從體現,漁船的性能基本已經喪失殆盡,苦苦支撐導致漁船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安全事故發生幾率非常大。有的漁船公司不去聘請專業的人員對漁船實施維護與管理,而是交由公司內部的非專業人士負責,有的人甚至對漁船的發動機設備與結構進行私自的改裝,使得漁船的穩定性得不到保證,技術與質量問題大量存在,降低了漁船的適航性能,高危漁船由此而形成,加之水上天氣條件的不穩定,使得安全事故更加容易發生。第二,不規范的安全操作加劇了漁船運行過程中故障的發生。漁船公司內部通常缺乏健全而完善的安全管理體系,即使制定了安全管理制度也是流于形式,并沒有切切實實執行。與此同時,船員之間的素質參差不齊,未能對安全管理制度與規章做出正確的理解,有的人故意違背相關規章制度,經常自作主張、主觀臆斷,例如在漁船上作業的時候有沒按照規定穿救生衣,值班人員在其位不謀其政,加大了安全事故的發生概率。第三,漁船上的有關裝備不夠先進與科學,存在著較多的安全隱患。眾所周知,以遙感、地理信息系統為主的信息技術被大量應用于各個領域的探測工作中,其技術的先進性不言而喻,但是漁民并不愿意對這些先進的技術進行引進和運用,因為其成本是較高的,但是其后期的回報也是很高的。漁民為了節省成本投入,沒有將先進的信息技術安裝到漁船上,直接致使漁船的通訊設施落后而且不夠健全,一旦出現危險,不能在第一時間內發出求救信號,也為營救工作的開展增加了難度。第四,港口的基礎設施不夠完善,降低了漁船的航行能力,許多地區的航道不夠寬闊、水流湍急而又捉摸不定、水的流動速度大、落差大,部分三角洲地區有嚴重的泥沙淤積,水中有大量的礁石,阻礙了漁船的順利航行,擱淺和觸礁現象時有發生,漁船的航行條件有待進一步的改善。除此之外,近海資源近幾年來急劇短缺,主要原因是漁業資源的過度捕撈。為了謀求發展,很多的漁業公司轉而發展遠洋產業,漁船也朝著更大化的方向邁進,所以以前的港口已經無法滿足現有漁船的要求,港口的集散能力過低,同時也缺乏足夠的避風停靠能力。第五,漁船作業人員缺乏足夠高的綜合素質,專業知識極其匱乏,隨機應變能力不高。漁產養殖行業的利潤是非常可觀的,加之市場自身存在落后性、滯后性、盲目性的弊端,使得大量的非專業人士進入這一高危行業,這些人員在漁業方面的專業技能極其缺少,不說專業技能,連最為基本的游泳都不會,一旦發生安全事故,自救工作的開展存在相當大的難度。這些后來涌入的漁民基本上沒有接受過什么科學文化知識的培訓與學習,對安全生產技能缺乏了解,降低了整個漁產養殖行業的發展水平,擾亂了行業發展秩序。
3漁船安全問題的解決對策
既然漁船安全管理工作方面存在上述諸多問題,我們就不能視而不見,而是要對癥下藥,立足于實際、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出臺具有針對性和可行性的安全管理措施,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第一,加強漁船監督檢驗工作,消除安全事故隱患。政府部門要嚴格按照《漁業船舶法定檢驗規則(2000)》的有關規定檢驗,比如對營運漁船的檢驗從建造檢驗或上一次換證檢驗證書生效之日起,每四年要進行一次換證檢驗。漁船的動力裝置、輔助機械(空氣壓縮機、撈魚機械等)、電氣設備等都須按規定要求檢驗,完全合格后才頒發合格證書。船舶經營企業需要投入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制定并完善漁船安全管理體系,對現有的漁船予以高度的重視,全面而仔細地檢查那些有一定使用年齡的漁船,著重檢查其結構的安全性,同時做好書面的記錄,要不惜投入大量的錢財進行老舊船只的維護、維修與保養,從根本上徹徹底底地保證漁船的安全性。一旦經過全面的檢查發現漁船質量已經不能夠滿足使用,就要果斷予以淘汰和更新,采購新型的漁船,而政府也應該伸出援助之手,進行財政方面的補貼或稅收方面的優惠,為船舶經營公司減輕負擔。第二,出臺相關安全管理法律和制度,并確保其得到真正的執行與實施。健全安全管理責任制度,規范安全管理操作程序,例如:要想保證船只運行過程中的安全性,必須從源頭處保證漁船的質量和性能,這就對造船業的人員提出了較為嚴格甚至是苛刻的要求。其在造船之前一定要先申請國家的審批,只有國家的有關部門對船舶圖紙予以肯定,才可以開始漁船的建造工作。安全管理機構要發揮自己的監督作用,一旦發現漁業發展中存有違背安全原則的行為要立即指出,并根據情節的嚴重程度予以相應的處罰。漁船駕駛員的職責十分重大,其操作是否合乎規范關乎整個行業的安危,所以他們應該自覺地學習安全駕駛技能,只有取得相應的船只駕駛證書才能夠走上工作崗位,這一職位不僅要求駕駛員具備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更需要具備足夠高的思想道德素質。第三,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財力建設港口碼頭基礎設施,使得漁船的航行條件得到改善,使得漁港的功能得到完善。消防設施在港口是必不可缺的,要將一定數量的消防設備設置在港口,以備不時之需。我國的船舶運營公司應該謙虛地向國外學習,學習其先進的漁船安全管理措施,保證漁船上的設備有序運轉,將各種設備按照相關規定進行安置,漁船航行的時候不要忘記攜帶證件,這是出于方便漁船進出港的需要。第四,加強對船員教育培訓,提高安全生產和自我防范意識。船舶公司要強化對于內部員工的安全培訓和教育,建立獎懲機制,做到有獎有罰、獎罰分明,保證每一位工作人員在其位謀其政,對于那些嚴格遵循安全管理制度并且表現優秀的員工要給予物質和精神方面的雙重獎勵,而對于那些違背安全操作章程的工作人員要做出一定的處罰,達到殺一儆百的效果,確保其下次不會出現相同或類似的錯誤。此外,緊急事故的預防演練有著很強的警示作用,所以船舶公司要在平時多組織一些這樣的活動,通過演練可以讓員工更好地意識到遵循安全技術措施的必要性,而一旦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相同或類似的情形也不會手足無措。第五,加強安全生產宣傳,增強安全管理意識。安全事故之所以屢禁不止,漁民安全意識與觀念的缺失是內在原因所在。當前,漁船上的工作人員存在著職權不明、權責混亂、權利空位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直接影響著漁船安全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與進行,并且實際數據表明,漁船每年發生的安全事故有絕大部分都是因為安全管理不當、部門不作為而造成的。因此,當務之急就是增強漁船上各位工作人員的安全意識和觀念,對每一位漁民進行安全培訓和教育,遵循目標責任制,在安全工作方面做到誰出問題誰負責,將安全責任落實到個人,這樣一方面會對工作人員形成一種有效的約束,使他們在其位謀其政;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安全事故的發生幾率。此外,還要建立獎懲機制,做到有獎有罰、獎罰分明,提高漁船安全管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4結語
通過筆者在文中的詳細敘述我們不難發現,做好漁船安全管理工作不僅是極其有必要的,而且是相當重要的,這項工作一方面關系到漁民的人身和財產安全;另一方面也關系到國家經濟的發展和整個社會的進步。而做好這一工作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政府部門要加強對安全管理工作的投入,為這項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政策與資金方面的支持;科學研究人員要致力于科學技術的研究,通過先進的技術促進安全管理工作的進行,消除技術瓶頸與屏障;漁民自己也要接受安全培訓和教育。如果能夠做到以上三點,一定可以促進漁船安全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并促進我國漁業的進一步發展。
作者:劉艷杰 呂梁 單位:龍口市漁政管理站
參考文獻
篇10
全面提升海島特色產業加快推進**經濟科學發展
發展特色產業體系是黨的十七大提出的戰略任務,是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途徑,是推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基礎。
一、特色產業發展現狀
**縣根據自身實際,充分發揮海島資源優勢,確定了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的工作思路,經過多年努力,生態旅游、現代漁業、特色工業三大主導產業初具規模,產業綜合實力和發展后勁明顯增強。
二、特色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漁業生產方式粗放,產業化程度低,缺少品牌支撐,抵御風險能力不強。漁業生產存在自發性、無序性,產業組織管理松散,生產方式粗放,全縣沒有一家規范化的漁業龍頭企業,漁業生產多為一家一戶,單打獨斗,群眾往往是看別人養殖什么效益好,就一窩蜂跟著發展什么,一旦受自然災害和市場因素影響,就全軍覆沒;優勢品種養殖規模小,許多海珍品有質無量,市場占有率低;品牌創建成效不佳,至今沒有一個全省著名商標和馳名商標;市場開拓力度不大,銷售渠道不暢,主要依靠外地客商進行轉手銷售,缺乏對市場的預見性和操控力,從去年年底到今年一季度情況看,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韓國、日本等主要市場的水產品需求量大幅減少,我縣水產品銷售量和銷售價格立即受到嚴重沖擊,海參、海膽、網箱養魚銷售價格比去年同期均下降50%以上,收入同比分別下降25.7%、36%和67%,尤其是網箱養魚出現滯銷,價格已低于成本價。以大欽島鄉為例,今年一季度魚類收入僅有500多萬元,同比下降80%。另外,由于很多收購客戶經營出現困難,造成外欠款增多,目前全縣僅海帶和蝦夷扇貝外欠款就達5700多萬元,直接影響了群眾加大投入的積極性。
(二)旅游業基礎設施薄弱,整體服務水平較低,旅游項目形式單一,核心競爭力不強。旅游產業各要素的配套設施比較落后,賓館酒店檔次低,旅游車船狀況差,購物和娛樂設施差距大;旅游項目開發力度不大,缺少高端產品,特別是海上游、文化游等旅游資源沒有得到
充分挖掘;客源市場發展不平衡,對傳統客源市場依賴很大,新的、高端的客源市場所占份額較少;旅游經營管理體制機制不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不能夠充分調動起各方參與旅游發展的積極性,嚴重制約了旅游產業的發展。
(三)工業發展受制約因素多,大項目進展不快,產業規模偏小,科技創新能力不足。海上風電開發項目雖然取得一定進展,但總體推進緩慢,一直沒有開工建設;水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集中度低,未形成規模效益,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缺乏市場競爭力;修造船等傳統工業只是在低水平發展,沒有實現根本性提升;交通不便、土地、淡水資源匱乏以及人才短缺等因素造成海島企業運行成本高,工業項目開發領域窄,招商引資難度大,導致**工業經濟發展長期滯后。
三、加快發展特色產業的思路和重點
海島的特殊性決定了**的產業發展思路必須結合實際,走特色發展之路。特別是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仍在肆虐,經濟運行仍然很困難的形勢下,善謀發展對策,突出發展特色,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只有突出特色產業發展這個重點,以重點帶動全局,才能求得**經濟實現更高水平、更高效益發展。這就要求我們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打造富裕**、魅力**、和諧**和生態文明縣的目標,緊緊抓住國家拉動內需、省市支持**科學發展和我縣實現局部對外開放的歷史性機遇,按照一二三四發展思路,統籌推進三大特色產業發展,著力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不斷提升產業支撐力和經濟整體素質,推動全縣經濟科學發展。
(一)優先發展生態旅游業。圍繞吸引100萬進島高端游客,打造國際生態旅游島的目標,進一步整合旅游資源,不斷完善旅游要素,著力培育旅游品牌,全面提升旅游產業競爭力。一是大力加強旅游服務設施建設。按照爭創國家4a級旅游景區的標準要求,不斷完善各要素配套設施,全面提升旅游服務水平。重點規劃建設**游客集散中心,進一步完善電子門票系統、信息控制系統和視頻監控系統,增設多語種標志牌等公共信息標識,加快形成完整高效的旅游服務信息化網絡。積極引導客船和旅游車輛升級換代,開通景區間旅游觀光公交線路,逐步建立安全、舒適、快捷的旅游交通體系。著力發展酒店餐飲業,加緊推進星級酒店建設,盡快提高接待服務檔次。二是全力打造旅游精品項目。抓緊編制**生態旅游區控制性詳規,強化規劃對旅游項目開發的指導作用。加快南、北長山島核心旅游資源的整合,搞好旅游的升級改造。推進旅游產品向海上觀光、民俗文化、購物娛樂等領域和環節拓展,不斷開發高端休閑度假旅游產品。突出發展海上游項目,抓緊成立海上游實體管理機構,建設游艇專用碼頭,開通海上游線路,開發游艇觀光、海島探奇等旅游項目。深入開展漁家樂示范村、示范戶創建活動,引導業戶改造升級接待設施,提高服務質量;加快推進漁家樂公司化進程,著手進行公司化經營試點,鼓勵開發各具特色的漁村式度假村,全力實施漁家樂民俗風情園建設,形成多檔次、多風格的漁家樂接待體系,滿足不同消費層次需求。推進旅游與文化的融合發展,深入挖掘開發海島文化資源,大力實施百年漁俗文化、千年媽祖文化、萬年東半坡文化和億年地質文化的百千萬億文化工程,把潛在文化資源轉化為現實經濟競爭力。當前要加快推進媽祖文化公園和大型露天媽祖塑像項目,積極運作好媽祖節慶活動,進一步擴大**媽祖對外影響力。規劃建設具有海島風情的特色商業街區,大力開發旅游紀念商品,設立指定旅游購物場所,不斷增加游客在島消費;開發獨具海島特色、參與性強的旅游項目和娛樂活動,豐富夜間旅游市場,吸引和留住游客。三是強化旅游市場開拓。認真研究旅游市場新特點,采取各種促銷方式,鞏固擴大傳統市場,積極開發新興市場,充分挖掘周邊市場,大力開拓境外市場,保證客源數量和質量同步提高。四是創新旅游管理體制。堅持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原則,加快推進旅游管理體制改革,提高統籌能力,調動各方參與旅游發展的積極性。加強與國內外知名旅游企業的合資合作,引進現代經營理念和管理模式,打造旅游強勢企業,全面推進我縣旅游布局調整和結構優化。
(二)做大做強現代漁業。圍繞加快建設100萬畝海底森林和100萬畝生態養殖基地,深入推進漁業科技化、產業化、品牌化,加快傳統漁業向現代漁業轉變。一是加強漁業科技支撐體系建設。充分發揮原種保護區功能,大力實施種子工程,加快推進海參、貝魚類和鮑魚三處水產品良種繁育中心改擴建工程,完善科研配套設施,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合作,搭建**漁業科技創新平臺。積極引進和培養漁業專業技術人才,建立健全全縣科技服務推廣體系,引進和研發新技術、新品種,開展科技進村入戶活動,強化對漁民專業技能培訓,為漁業生產提供有效科技服務。二是著力提高漁業產業化程度。制定生態漁業發展規劃,加快推進生態養殖基地建設,采取人工布礁、藻類增養、技術改良等措施,逐步擴大海面養殖面積,不斷拓展水下養殖空間,全面推廣多品種、立體化、生態型養殖模式,進一步擴大優質品種養殖規模;突出抓好骨干企業培植,通過政策扶持、資本運作等方式,促進縣內漁業骨干企業規模快速膨脹,加快與島外漁業強勢企業合資合作,培植一批漁業龍頭企業,引導企業提高管理水平和市場開拓能力,使漁業生產加快由分散粗放型向規模集約型轉變,加快漁業產業化進程。當前尤其要高度重視水產品銷售工作,認真做好市場調查研究,及時掌握市場信息,加大對**水產品的宣傳促銷力度,大力拓展國內市場,有效規避經濟危機對水產品銷售帶來沖擊。三是大力推進漁業品牌創建。全面實施水產品質量安全區域化管理,廣泛推行標準化養殖,提高水產品質量,增強**水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積極實施名牌戰略,加緊做好水產品地理標志商標注冊等工作,不斷加大水產品品牌建設和宣傳推介力度,打出**漁業整體品牌。
(三)突破發展特色工業。充分利用資源優勢,依靠項目開發壯大風電產業,通過科技創新改造提升水產品加工、修造船等傳統產業,盡快形成支撐海島發展的特色工業體系。一是全力推進海上風電場開發。加緊推進實施100萬千瓦海上風電場開發項目,爭取擠進國家風電開發總體盤子。加強與大唐、華能、華電等已簽訂海上風電開發協議企業的對接,爭取及早進入可研編制階段。當前要重點做好三融公司4.8萬千瓦海上風電示范項目建設,爭取盡快通過省發改委核準,積極協調投資商做好開工前各項準備工作,力爭年內開工建設。二是培植壯大水產品精深加工業。加快推進水產品加工園區建設,完善配套服務設施,引導水產品加工企業向園區集聚,促進產業規模擴大,提高整體發展水平。鼓勵企業加強技術改造,改進加工工藝,大力發展海帶、魚蝦、貝類等小包裝干品加工,千方百計拉長產業鏈條,提升水產品精深加工綜合效益。三是加快發展修造船業和海上運輸業。有效整合全縣修造船資源,通過掛靠聯合、整體出讓等方式,不斷提高修造船能力和水平。要采取積極有效措施,加快發展海上航運業,鼓勵各船運公司擴大海上貨運能力,提高經營和服務水平,拓展海洋經濟發展新空間。
四、加快發展特色產業的保障措施
特色產業的發展只有內在動力與外在條件和環境的有機結合才能充分發揮出最大效能,取得最佳效果。目前,我縣產業發展正處在結構轉型的關鍵時期,必須致力于打造良好的基礎設施和功能完善的產業載體,為加快特色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和優越發展環境。
(一)高點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按照建設國際性休閑度假海島的要求,堅持統籌城鄉、合理布局、提升功能的原則,加快城鄉建設步伐。突出抓好南、北長山主城區建設,全力推進舊城舊村改造,大力實施拆遷工程,盡快改善城鄉面貌。堅持視生態如生命的理念,加強環境生態保護和優化,深入開展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大力開展綠化美化,加大海岸線保護力度,搞好雨水積蓄等生態工程,打造持久整潔優美海島環境。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改善交通、供電、供水等基礎設施條件。近期要重點抓好南北長山大橋、環島公路、陸島交通碼頭、中心漁港、海纜擴建、污水垃圾集中處理等項目,進一步提升城市承載能力和服務功能。同時,要著眼長遠,做好蓬長大橋、連島工程等重大項目的論證爭取工作,為更高層次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二)全力抓好投資拉動。推進重點項目是發展特色產業的有效載體和重要抓手,要堅持以加快項目建設、擴大固定資產投資來拉動產業發展。要全力推進縣委、縣政府確定重點建設項目,把主要精力用在項目的實施上,爭取早開工,早投產,早見效。要努力向上爭取項目,緊緊抓住國家和省擴大投資、啟動內需的歷史性機遇,深入研究吃透國家的產業政策,摸清投資方向,認真篩選好項目,加緊做好前期論證,積極與上級溝通對接,主動靈活地向上做好工作,爭取更多的政策、資金和項目,為產業發展儲備后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