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產業發展范文

時間:2023-09-21 16:57: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漁業產業發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漁業產業發展

篇1

信息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信息對科學技術、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正在改變著傳統的生產、經營和生活方式,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漁業信息產業(fisheries information industry)是伴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而發展的,在近二十年有了長足的進步,已經成為漁業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促進漁業持續穩定增長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漁業信息產業一般包括漁業信息的收集、分析、處理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和這些技術在漁業生產上的應用(information application)。主要研究漁業信息處理的標準化技術、漁業基礎數據庫和信息網絡建設、地球空間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在漁業中的應用等內容,通過建立漁業基礎數據庫和信息網,提供漁業經濟、科技和管理信息服務。

一、漁業信息技術的發展現狀

漁業信息技術誕生于20世紀70年代,當時美國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ofwashington)的l.j.bledsoe(l.j.貝爾德森)設計了北太平洋漁業模型,并在計算機上運行,得出不少運行結果,大大提高了數據處理速度。到20世紀80年代,計算機在北美有關的漁業研究所和漁業學院中廣泛使用,但是這個時期計算機技術尚未過關,使用計算機的人員大部分是軟件編制人員,和漁業專業人員相分離,使用的編程語言是basic和pascal語言,具有內存小、運行速度慢、人機對話能力差和可應用的軟件少的缺點,致使計算機在漁業上的應用仍然局限在很小的范圍。到20世紀90年代,像字處理軟件包、lotus、dbase這樣的數據庫管理系統的建立和大量應用軟件的開發成功,為漁業信息的處理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大大提高了計算機的運行效率,計算機作為主要工具在信息的收集和處理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發達國家通過計算機網絡、遙感技術和地理信息系統(gis)來傳遞、處理漁業信息,特別是在漁業資源的評估和預測方面進入了實用階段。

隨著我國漁業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漁業信息工作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但與其它行業相比,我國漁業信息化建設無論硬件建設還是軟件建設,都起步較晚,發展較慢,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與我國漁業快速發展極不相稱,但同時也應看到我國在漁業信息的收集和處理技術方面的起步和國際上其它漁業大國基本同步,相差也就在幾年之內,都是隨著信息科學的發展而發展的,并得到政府的大力倡導和扶持的結果?,F階段我國的信息收集和處理技術主要集中在編制了大量的漁業應用軟件,像飼料配方的優化選擇、放養密度模型、漁政管理軟件、財務辦公軟件、水質管理軟件、漁業資源模型等等,在數據的處理速度、科學性、數據庫的智能化和數據資源共享方面和國外還有一定的差距,這也是我國漁業信息產業努力的方向。

二、漁業信息技術在漁業生產上應用的現狀

漁業信息技術在漁業生產上的應用包括漁業生產的自動化、高效遠洋捕撈、漁業數據庫、互聯網及漁業智能化專家系統等,這些方面構成漁業信息產業的主體。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漁業信息技術逐步在漁業生產上應用,涉及的方面很多,對漁業生產起了較大的推動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漁業生產自動化(fisheries automation)

傳統漁業的特點是周期長、勞動強度大、生產效率低,因此減輕漁業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是漁民多年來的夢想也是新時期對漁業快速發展的必然要求,自動化是減輕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實現傳統漁業向現代漁業轉變的關鍵措施之一。以工廠化養魚為代表的現代漁業,其核心內容就是養殖的自動化。通過把智能化的專家系統和相關的儀器、儀表相結合,通過計算機控制實現加水、控溫、增氧、投餌、捕撈等自動化管理,減少了人力、物力的投入,同時也減少了人為誤差而造成的損失。

國際上漁業自動化技術在20世紀80年代末有一個較大的發展,我國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在經濟發達地區和沿海的一些漁場建立了不少工廠化養魚車間,這些工廠化養魚車間都是以自動化為核心建立的。

2、高效遠洋捕撈(far-ocean fishing)

遠洋捕撈的成本和效率取決于能否及時發現魚群。把衛星定位系統(gps)、飛機拍照和海岸聲納探魚技術相結合,運用計算機對信號濾波和圖象加以分辨和模擬,實現魚群的跟蹤和分辨,從而實現海洋捕撈的高效化。我國對此項技術只有個別捕撈船加以應用,而在發達國家已廣泛運用在捕撈上。例如日本水產廳和海洋資源研究所建立的海洋魚情衛星監測網,利用美國在太平洋上空的7號氣象衛星對各海域進行紅外掃描,再將接收信號傳輸到計算機中心 ,從而迅速、準確地在海圖上繪出魚群的分布位置,然后由設在千葉縣的中央漁業專用電臺播發,分布在各海域的漁船通過接收相關信息就可以準確地判斷何處有魚及魚的種類和魚群大小,然后再利用衛星定位系統進行魚群跟蹤,從而提高了捕魚量。

3、漁業數據庫(fisheries data base)的建立

建立數據庫是實現漁業信息共享的基礎。國際上最著名的漁業數據庫是水科學和漁業文摘(aquatic science fisheries abstract)數據庫,覆蓋了全世界海淡水資源、水環境科學、養殖技術、政策和管理等方面的綜合性文摘。這個數據庫的建立為全世界的漁業工作者分享漁業信息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對查閱和檢索漁業文獻及課題立項和成果鑒定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速度快、效率高、權威性強的特點。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漁業綜合信息研究中心建立的《中國水產文獻數據庫》,收集了我國國內主要水產刊物的文獻,是我國水產領域最大的專業數據庫。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還陸續建立了一些其他漁業數據庫,如魚病防治、工廠化養殖、漁業信息、水產養殖技術等數據庫,這些數據庫的建立為漁業信息的傳播和分享、更好地為漁業科研、教學、生產、經營等部門服務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4、漁業互聯網(fisheries netwowk)

互聯網技術作為一種新興信息技術,歷史也很短,20世紀80年代末傳入我國,1995年6月起我國通過郵電部正式向民間開放,此后互聯網技術在我國快速發展,1999年被稱為中國政府上網年。

與之相呼應的是與漁業有關的網站也迅速涌現而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像農業部的中國農業網涵蓋了漁業部分,其他與漁業有關的網站有中國水產網、中國水產資訊網、國家水產網、中國海洋信息網等等。

漁業互聯網和漁業數據庫相結合,為漁業信息的快速傳播、了解國內外漁業發展動態、市場信息、養殖技術、漁業政策法律法規、查閱文獻資料及行為決策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5、智能化專家系統(expert system)

把數據庫技術和模擬人類活動規律相結合,構造具有一定智能行為的專家系統。這樣的專家系統通過友好的人機對話對于漁業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可用于水產養殖的技術咨詢、生產管理、病蟲害防治、水質管理等等。在我國,這樣的智能化專家系統正在不斷開發,已經建成的專家系統主要有病害防治系統、養殖工程系統、工廠化養殖系統等。

三、漁業信息產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盡管我國漁業信息產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是由于技術創新不足、人才缺乏、經費短缺和體制、機制等問題,制約了我國漁業信息產業持續穩定快速地增長。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

第一,技術創新不足?!皠撔率且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奔夹g創新對一個產業的發展猶為重要,漁業信息產業的技術大都借鑒信息產業的技術,有漁業產業特點的創新技術不多,而漁業產業又是一個特點鮮明的產業,由于漁業環境復雜、魚類活動不易監測、經驗在生產中占重要位置導致行業而導致行業規范性差、勞動者素質較差等等,這樣的特點要求在開發和使用漁業信息技術時要具有簡單易操作、又有很強的針對性的特點。

第二,人才缺乏。我國每年培養了大量的漁業專業人才,但是既懂漁業,又懂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很少,特別是還要具有一定的經營意識和管理能力的人才是少之又少;人才的缺乏直接導致技術落后和創新能力下降,漁業信息產業基本上引用和套用信息產業的技術,制約了漁業信息產業作為一個獨立產業而持續快速的發展。

第三,機構設置重疊和經費短缺。各省漁業信息機構設置重復,布局不合理,漁業信息工作大多為看攤和重復無效率的工作,有限的經費又被撒胡椒面了,經費短缺可以表述為“慘淡經營,苦苦支撐”。經費不足制約了漁業信息產業向廣度和深度發展。另一方面,等靠要的思想仍很嚴重,向市場要效益既缺乏手段,也缺乏思路,現有的體制也難以消滅等靠要的觀念。

四、發展漁業信息產業的對策

針對以上幾個方面的問題,對我國漁業信息產業的快速發展,提出以下對策:

1、管理創新、開拓思路、多方面籌集資金。管理最重要的方面是配置資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財力。在認清了漁業信息產業關系到漁業的現代化、關系到漁民和漁村經濟的發展,是現代漁業的發展方向之后,就應該把人力、物力和財力向漁業信息產業傾斜,增加政府對漁業信息產業的投入;同時主動出擊,一方面申報項目,通過項目獲得財政支持,另一方面向市場要效益,發揮漁業信息部門的比較優勢。漁業信息產業具有多層次性的特點,這是因為漁業生產經營的空間不僅有水域,還有陸地,及與之相關聯的其它產業和漁業文化等,所以要充分利用這一特點,拓展思路,開辟財源。例如信息咨詢,充分發揮它的占有信息多、信息反饋快的優點,為中國漁業企業走出國門提供咨詢,包括當地的漁業資源、市場情況、政治經濟社會風險狀況等;為國外漁業企業進入中國市場提供咨詢,提供包括中國市場環境、消費習慣、自然條件和養殖品種選擇、養殖地區選擇、優惠政策和相關法律法規等等。在提供優質服務的同時獲取相應的報酬;為相關政府和企業提供漁業園區規劃,包括園區布局、養殖品種選擇、養殖工藝設計、工廠化養魚設計等等;為引進新技術、新品種、新工藝提供可行性論證,在論證的同時,獲取一定的報酬。

漁業信息部門還有一個重要的優勢就是創辦文化產業,主編信息類雜志,我國有這么多的漁民、這么多的養殖單位,如果把相關的漁需物資如養殖大棚、苗種、飼料、藥品、設備等信息加以匯總和不斷更新,通過廣告和雜志銷售,一定能獲得不小的收益;主編養殖用漁業書籍,自編發行,也會有不小的收益。

2、樹立人本思想,培養復合型人才。再好的思路,再好的管理,能否取得成功,最關鍵的是人?,F代漁業信息產業是一種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和方法進行的綜合,其深度和廣度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對人員的素質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漁業信息產業主要的任務是跟蹤、收集、開發、傳播和利用新的知識信息,尤其強調知識化、智能化,這就要求信息人才向多元化發展,掌握一些漁業信息處理的標準化技術,既要有專業知識,又要快速掌握國內外漁業信息產業的發展態勢,實現信息處理的有序化、矢量化,達到信息產業的最大增值和最優服務,因此,漁業信息產業能否快速持續發展,關鍵是看能不能培養一批既懂漁業,又懂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所以一定要樹立人本思想,在分配住房、獎金、培訓、出國、項目等向復合型人才傾斜,加快優秀人才的脫穎而出。

3、加強技術創新和技術引進。要針對漁業的特點,多上一些項目,購置和研制開發適合我國漁業特點的計算機軟件和硬件、培訓專業人員、建立模擬系統等。在當前漁業信息技術創新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可考慮引進一些國外成熟的漁業應用軟件和數據庫。

篇2

(討論稿)

為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精神和市委市政府關于發展農業“十大產業”的要求,充分發揮我區特殊的氣候、地理和區位優勢,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積極培育特色產業,打造都市型農業,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推進全區農業又好又快發展,現就扶持重點農業產業發展提出以下意見:

一、扶持產業

結合實際,重點扶持蔬菜、馬鈴薯、畜牧業、經果林、紅豆杉產業發展。

二、扶持對象

在全區范圍內實施連片規?;a(加工)的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承包大戶和個體農戶。

三、發展計劃和目標

從2013年起至2015期間,重點農業產業發展計劃如下:

(一)蔬菜產業:在抓好已有1.2萬畝商品蔬菜基地的基礎上,每年新增商品蔬菜基地2000畝。2015年我區蔬菜播種面積達到7萬畝,其中商品蔬菜基地建設達2萬畝,即xx鎮6000畝,xx鎮5500畝,xx鎮5000畝,xx鄉1000畝,xx鄉1500畝,xx街道、xx街道及xx街道共1000畝。

(二)馬鈴薯產業:穩定現有的15萬畝馬鈴薯播種面積,積極推廣脫毒馬鈴薯種植,并逐步擴大馬鈴薯高產示范商品基地建設面積,每年實施10000畝馬鈴薯核心高產示范基地建設,2015年脫毒馬鈴薯推廣種植達到90%,馬鈴薯產高示范商品基地建設面積達到4萬畝。

(三)畜牧產業:以生豬和家禽養殖為主導產業,調整養殖結構,以基地建設、龍頭企業培育為重點,促進養殖規?;?;以科技為支撐,促進養殖標準化;以加工為突破口,延長產業鏈,加快畜牧業發展,鞏固現有規模養殖場,引導扶持每年新增1個萬頭標準化生豬養殖場,1—2個萬羽標準化肉雞或蛋雞養殖場;建成肉豬加工廠和禽類加工廠各1個,全區規模化養殖的比重達60%。

(四)經果林產業:每年新增經果林種植20000畝,其中核桃種植15000畝,葡萄種植3000畝,其它水果2000畝。

(五)紅豆杉產業:每年新增紅豆杉種植5000畝,建設紅豆杉產業示范園2000畝。

通過2013至2015年的發展,養殖業方面:全區萬頭標準化生豬養殖場達10個,萬羽標準化肉(蛋)雞養殖場達20個,年出欄生豬30萬頭,年出欄家禽300萬羽,年產蛋5000噸,畜牧業產值達8億元以上,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65%以上。種植業方面:全區蔬菜種植10萬畝,其中商品蔬菜基地(常年)達3萬畝;馬鈴薯高產示范基地2萬畝; 建成經果林基地10萬畝,其中核桃基地8萬畝;葡萄基地1萬畝,其它水果基地1萬畝,建成紅豆杉基地3萬畝。全區農業產業發展達到“生產規模化、經營品牌化、經濟效益高、農民增收快”的目標。

四、保障措施

(一)資金保障

1、從2013年起,區財政每年安排2000萬元作為農業產業化發展專項資金,用以扶持重點農業產業化發展,并建立逐年遞增機制,并將上級投入的產業發展資金、區級支農資金及農業產業化發展專項資金相結合,統籌支配,補助標準如下:

(1)蔬菜產業:新建300畝以上集中連片的商品蔬菜基地(常年),對基地內所必須的水、電、路基礎設施建設給予全額補貼;新建10棟以上連片標準鋼架大棚,每棟補助3000元;新增50畝以上連片商品蔬菜基地種植(常年),實行連續三年補貼,每畝每年補助300元;對原有100畝以上成規模的蔬菜基地給予每年每畝200元補助;流轉土地100畝以上種植蔬菜(常年),每畝每年補助土地流轉費100元。

(2)馬鈴薯產業:每年新增4000畝馬鈴薯核心高產示范基地,并對每年實施的馬鈴薯核心高產示范基地,每畝每年補助100元。

(3)畜牧產業:新建成年出欄1000—1999頭的標準化生豬養殖場(小區),每個補助投資15萬元;年出欄2000—2999頭的標準化生豬養殖場(小區),每個補助投資20萬元;年出欄3000—4999頭的標準化生豬養殖場(小區),每個補助投資30萬元;年出欄5000頭以上的標準化生豬養殖場(小區),每個補助50萬元;對新建成規模達到年出欄商品肉雞5—10萬只或年產蛋300—600噸的肉(蛋)雞養殖場,每個補助10萬元;對年出欄商品肉雞10萬只或年產蛋600噸以上的新建肉(蛋)雞養殖場,每個補助20萬元。年出欄300頭以上肥豬的養殖場,按實際出欄量每頭補助50元;肉禽常年存欄3000只以上,年出欄10000只以上,按實際出欄量每只補助0.5元;蛋禽常年存欄2000羽以上,按實際產蛋量每噸補助100元;牛常年存欄100頭以上,年出欄100頭以上,按實際出欄量每頭補助80元;羊常年存欄100只以上,出欄100只以上,按實際出欄量每只補助50元;提高村級防疫員補助,每人每月報酬提為500元,由區、鄉(鎮)財政各承擔50%,由鄉(鎮)管理發放;對引進的良種畜禽進行補貼,對新引進純種公豬每頭補助800元,純種母豬每頭補助500元,二元母豬每頭補助300元;扶持畜禽加工廠建設,按照招商引資優惠條件,引入企業投資建設,幫助企業做好項目前期、中期、后期的跟蹤服務,帶動全區畜牧業的發展。

(4)經果林產業:連片種植500畝以上的,核桃每畝補助300元,補助分三年撥付,第一年撥付200元,第二年和第三年分別撥付50元;葡萄每畝補助1800元,補助分三年撥付,第一年撥付1000元,第二年和第三年分別撥付400元;其它水果每畝補助400元,補助分三年撥付,第一年撥付200元,第二年和第三年分別撥付100元。

(5)紅豆杉產業:中心城區可視范圍內退耕山頭,由政府統一支付土地流轉金,無償提供給企業種植,種植成本及管護工作由企業負擔,種植受益歸企業所有。中心城區以外連片種植500畝以上的,每畝補助2000元,補助分三年撥付,第一年撥付1000元,第二年和第三年分別撥付500元。

2、凡當年評定為國家級、省級、市級龍頭企業,分別獎勵20萬元、10萬元、5萬元;建設交易規模在500萬元以上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并達到國家、省、市、區農產品批發市場規模標準經驗收合格的,分別給予30萬元、20萬元、10萬元、5萬元獎勵;當年獲得國家、省、市表彰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分別給予10萬元、8萬元、5萬元獎勵;當年獲得省級以上無公害產品、產地認證,綠色產品、產地認證,名牌商標、專利的企業(業主),給予申報費用50%資金補助。

3、鼓勵金融單位積極向扶持對象投放貸款,支持農業產業發展。對于扶持對象為發展產業而申請的金融貸款,可給予部分財政貼息。

4、本補助標準為基本標準,隨著財政增收和產業發展需要,結合上級項目資金投入情況,可適當調增補助標準。上級有專項資金補助的產業,參照本意見執行。對科技含量高,單位面積效益好的在本標準外可另行給予獎勵性補助。

5、區財政每年按照發展計劃劃撥扶持資金,若當年產業建設規模超出發展計劃,超出部分所需扶持資金滾動到下一年兌現。

(二)稅收優惠                                        

1、龍頭企業養殖和農林牧產品初級加工的,經稅務部門核定,免征企業所得稅。

2、對從事種植業、養殖業、農林產品初加工的所得,按國家和省政府有關規定暫免征企業所得稅。對上述受風、水、火、震等嚴重自然災害影響的種、養、加企業,經稅務機關批準,可減征或免征企業所得稅一年。對農技推廣、農業科研所的技術服務或勞務服務所得的收入,暫免征所得稅。

3、對從事種植業、養殖業的農業企業銷售企業自產的農產品,免征增值稅。對農業企業生產、銷售的種子、種苗免征增值稅。

4、對農業企業直接用于農、林、牧、漁業的生產用地,免征土地使用稅。

(三)優化環境

1、對在區內投資興辦種植、養殖項目設施用地的,由國土部門按國家有關規定及時辦理相關手續。興辦農產品加工項目的企業,區有關部門要積極幫助申請國家、省、市的有關優惠政策。

2、相關部門要積極幫助農業產業化企業,申報無公害產品、產地認證,綠色產品產地認證和省級以上名牌認證和商標、專利。

3、鼓勵農業產業化企業積極開拓國際國內市場,凡需在區外進行參展、產品認證、媒體宣傳及產品促銷等活動的農業產業化企業,區有關部門套大力做好指導服務工作,并給予必要的經費支持。

4、鼓勵農業產業化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和開發科研項目,經信、科技等部門要積極幫助申報科技技改資金。

5、確保農業產業化企業用電用水,對農業產業化企業擴大生產需電力擴容和用水的,水利、電力部門要優先安排。

6、各鄉鎮、街道和區直有關部門要抓好農業產業化企業與農戶的減負工作,并積極幫助企業與農戶建立穩定的購銷關系,發展訂單農業,對帶動農村經濟發展成效突出的企業,區委區政府將予以表彰。

(四)技術保障

1、區委區政府每年將適時采取“走出去學習、引進來培訓、區內交流討論”等各種措施加強對技術業務人員、扶持對象和其他有關人員的培訓,不斷提高從業人員的技術業務水平。

2、區農業、林業、扶貧等有關主管部門要派出技術人員在種植養殖管理的關鍵時期趕赴一線開展技術指導和服務。

3、積極鼓勵基地業主向外引進高層次技術人才,對具有高級技術職稱或博士以上學歷并簽訂技術服務協議的,政府可給予部分補助。區委區政府對于技術服務質量好 、效益明顯的技術人員將給予適當獎勵。

4、有關部門在安排農業適用技術培訓時,要優先向從事重點農業產業的群眾傾斜,盡快培養一批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農民。

(五)組織領導

1、成立領導小組。區成立農業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組織領導農業產業化工作。領導小組下設5個產業發展工作組,各工作組由一名副縣級以上的領導任聯系領導、一名副科級以上干部為組長、抽調相關業務人員為成員。各工作組負責在產業規劃和本意見的框架內,制定具體的年度產業發展方案,經區政府研究后組織實施。各鄉鎮要成立相應的組織機構,加強對本鄉鎮農業產業發展的組織領導工作,并因地制宜細化工作措施,廣泛發動干部職工和廣大群眾,掀起全區重點農業產業發展的新,推進全區農業邁上新臺階。

2、強化齊抓共管。農業、林業、扶貧、水利、交通、電力等部門要針對基地布局,優化配套建設水、電、路、沼氣池、獸醫室等基礎設施,加快夯實全區農業基礎,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農業、林業、水利、扶貧、發改、財政部門要抓住機會,積極爭取上級農業產業發展政策、項目、資金支持,增強發展力量;稅務部門要認真落實好稅收優惠政策,刺激產業發展;工商、質監部門要積極幫助、指導、支持業主開發名特優農產品,提升***區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社會影響力;經貿、煤炭部門要出臺以工哺農措施,發動企業采取自行投入發展和出資支持發展等方式積極參與所在鄉鎮、街道、社區的農業產業發展,既促進和諧礦區建設,又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其他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要事司其職、通力合作,合力推進全區農業產業的大發展、大跨越。

五、有關政策

(一)基地建設必須按照規范化、科學化的要求,經區政府組織驗收合格后再撥付相關補助。

(二)年度產業發展區域由區農業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研究確定,有關業主要按照領導小組規劃的區域布局產業。

(三)鼓勵企業、專業合作社或大戶采取合法流轉農民土地等各種方式發展規模化生產,引導農民以“股東”、“工人”或者管理者的身份參與生產和管理,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篇3

關鍵詞 漁業;問題;對策;云南石屏;異龍湖

中圖分類號 F32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03-0328-02

水產業按水域可分為海洋漁業和淡水漁業;按生產特性分為養殖業和捕撈業。廣義的漁業還包括直接漁業生產前部門(漁船、漁具、漁用儀器、漁用機械及其他漁用生產資料的生產和供應部門)和直接漁業后部門(水產品的貯藏、加工、運輸和銷售等部門)[1]。魚是人類重要的食物,也是膳食中動物蛋白的重要來源之一。在人口增加和耕地減少的雙重壓力下,糧食安全問題日益突出。我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既要重視糧食安全,更要著眼于更大范圍的食物安全。為此,在重視糧食、畜牧生產的同時,合理利用水域資源,發展漁業,對保障食物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石屏素以產魚著稱滇中。尤其是境內有異龍湖、赤瑞湖2個湖泊。異龍湖位于石屏縣城東郊,是云貴高原著名的湖泊之一,也是珠江水系南盤江西源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按科學發展規律發展漁業、保護好異龍湖的生態環境是經濟發展的基礎。

1 石屏縣異龍湖漁業資源概況

1.1 水域資源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異龍湖地處南亞氣候帶,氣侯溫和,屬富營養型湖泊,呈東西向條帶狀,湖區內地勢平坦,微向東南傾斜,屬珠江水系。具有良好的水產養殖條件。異龍湖為云南五大湖泊之一,小于滇池、洱海和撫仙湖,大于杞麓湖,排列第4位。異龍湖位于石屏縣城異龍鎮東南1 km處,為斷陷構造湖,面積44.4 km2。湖西有3個島,南有九曲72個港灣,稱“三島九曲七十二灣”。入湖河流主要有城河、城南河、城北河及一些溪流,湖周有泉眼22處,多分布在西岸,也是湖水的重要來源。

1.2 魚類資源

已知舊時異龍湖有桿條、鯖魚、邦魚、花魚、黑魚、鯉魚、鯽魚等18種特產魚種。前4種為石屏四大名特魚種。桿條據說系明末龍在田由貴州水西引入,1970年后絕種。近幾十年來,由于水質污染、修建水利水電工程、引進外來魚類、過度捕撈、圍墾涸田及放水發電、魚類棲息地減少等原因,導致云南自然水域魚類資源發生了明顯的變動,表現為:土著魚類漁獲物產量減少,外來魚產量增多。土著魚種類減少甚至瀕臨絕跡以至消亡,外來魚種類增多甚至成為局部水域的優勢種群。今尚有鯉魚、烏魚、江鰍、鱔魚等土著魚類。引進外來魚類品種有青魚、草魚、鰱魚、鳙魚、武昌魚、革胡子鯰、滇池高背鯽魚、尼羅羅非魚、淡水蝦(日本沼蝦)、荷包紅鯉、元江紅尾鯉等14種[2]。

1.3 其他水生生物資源

一是浮游生物。浮游植物有7門,9綱,19目,81屬。浮游動物共43屬,95種,動物量平均為2 197.8個/L,資源量194 t。二是水生植物。水生植物共15種,隸屬27科,植被率90%以上。水生沉水植物有亮葉眼子菜、馬來眼子菜、輪葉黑藻等,遍布全湖。三是底棲動物。底棲動物平均為182.5個/m2,腹足類現存量929 t。

2 漁業發展歷程

2.1 自然繁養階段

異龍湖屬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之一。具有調節氣候、工農業用水、防洪抗旱、水產養殖、提供海肥、風景旅游等多種功能。湖中盛產鰷魚、花魚、青魚,特別是鰷魚,魚肉細膩,味道鮮美,是魚中珍品。異龍湖及湖畔,風景名勝特多,包括大瑞城海潮寺、小瑞城后樂亭及來鶴亭、白浪水月寺、龍港廣映寺、五爪山羅色廟和湖北邊的乾陽山。泛舟湖上,游湖觀景吃湖魚,是石屏人的休閑生活。

1952―1985年,異龍湖一直處在原生態狀態,湖中魚類和各種生物都是自生自滅。湖周邊魚塘大力發展水產養殖。1955年,在異龍湖北岸吳家莊建魚種繁育場,逐漸從外地引進魚類品種14種,同年從元江引進紅尾鯉魚。1957年從湖南長沙市引進四大家魚:青魚、草魚、鰱魚、鳙魚??h魚種繁育場利用青魚灣水面圍欄試養四大家魚獲得成功,于1958年在湖內放苗。1977年引進蒙自漁場的興國紅鯉,同年還引進云南省水產研究所的武昌魚。1978年,引進散鱗鏡鯉。石屏縣魚種繁育場用江西元縣的荷包紅鯉與元江的紅尾鯉魚雜交獲得成功。自此以后,荷元雜交鯉魚成為石屏縣當家品種。

2.2 人工養殖階段

異龍湖1985年開始網箱養魚,養殖效益可觀,10年間發展迅速,至1996年網箱達1萬個,達到35.95 kg/m2的產量。改革開放以來,在開放過程中不遵循自然科學規律,大搞網箱養魚,由于網箱養魚需要向湖中投入大量有機飼料,致使異龍湖自身的納污自凈能力降低,加速了水質的惡化,直接導致湖水水質變為地表水劣V類標準。1998年依照《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異龍湖管理條例》,取締網箱養魚,圍欄建筑。此后,水產養殖轉移到水庫、壩塘、稻田上來。2003年大閘蟹在異龍湖試養,2006年成功大面積推廣養殖66.67 hm2,產值達5.25萬元/hm2。2008年異龍湖生態養殖項目啟動,歷史上第1次禁湖,于11月9日至12月10日為開湖期。2011年10月,退塘還湖658.80 hm2。自2011年縣政府投入50萬元放養魚苗逾55 t,形成良性循環生態鏈。2008―2011年異龍湖連續4年進行生態養殖,異龍湖流域生態環境惡化勢頭得到有效遏制,水質景觀得到有效改善,水質接近地表水環境質量Ⅳ標準。2012年3月至2013年1月歷時10個月建成異龍湖濕地木棧道,起于石屏縣城湖濱路異龍灣,由西向南止于全益港。

3 異龍湖漁業產業發展措施

3.1 各級領導的重視,政策傾斜力度大,社會各界廣泛支持

近年來,紅河州和石屏縣采取了生態修復、生物凈化、物理除污和人工調控等措施,實施了縣城污水處理廠及管網建設、縣城垃圾處理工程、異龍湖流域農村面源污染治理等27項點源、面源、內源整治工程,完成投資1.35億元?!笆晃濉币詠恚量h啟動了異龍湖新街海河整治、小流域治理、退塘還湖、生態養殖等18個項目,累計完成投資達5 211萬元,有效遏制了異龍湖流域生態環境惡化的勢頭,異龍湖水質及周邊生態環境明顯改善[3]。僅2001―2002年,政府就投資7 904.26萬元,實施九大工程治理異龍湖。未來3年,紅河州主管部門預計再投入資金8 302萬元,從改造城市排水系統開始,再興建污水處理廠1座;完成湖泊淺水地帶和湖岸地形數字化測量,打撈水葫蘆400 hm2,疏挖湖泊污染底泥100萬m3;人工造林1 500 hm2,封山育林2 300 hm2,治理水土流失30 km2。同時,為減少湖泊區內森林較少地區的薪柴消耗,還將專門修建4 000口農村沼氣池,滿足湖邊村民對燃料的需求。

3.2 漁業資源保護與開發并舉

保護異龍湖就是保護漁業資源,因此應實行禁漁制度,組織查處非法捕撈行為,開展資源增殖放流,實施捕撈許可制度,建設水生動植物保護區,進行漁業水域環境監測和查處漁業污染事故,有效養護漁業資源與生態環境,為保障和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3.3 做好異龍湖資源養護工作

異龍湖歷來是調節氣候、保持水熱平衡、維持生態良性循環、調劑農田灌溉、發展水產養殖和提供牲畜飼料的天然寶庫。2007年6月完成了異龍湖水域邊界界樁埋設工程,并埋設永久性界樁461根,更好地保證了異龍湖水域面積[4]。在縣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堅持每年增殖放流不少于50萬尾優質魚苗魚種,其中土著魚類占有一定比例。實施占地4.03 hm2的城河污染控制濕地工程,日處理污水2萬m3,實施湖周城河人工濕地補充完善工程、城北河河道綜合整治工程、大水片區農業廢水轉移處理工程。

4 存在的問題

一是發展水平不高,資源開發利用水平低。漁業產值占農業農村經濟總產值的比重低,水面資源開發利用率低。突破人工馴養繁殖技術的土著魚類少,如鱔魚、黑魚、本地江鰍、泥鰍等規?;B繁開發不起來。二是漁業基礎設施脆弱,抵御自然風險能力差。漁業發展支撐和服務體系硬件設施較差,監管和服務能力不強。三是漁業科技創新能力不足,原始創新和關鍵技術成果較少。漁業技術推廣普及率低,科技成果應用轉化速度慢。漁業從業人員總體素質較差。四是水產品加工產業薄弱、落后。沒有水產品加工廠,只有家庭作坊煎魚,沒有冷凍設施。

5 漁業發展面臨的形勢

5.1 有利條件

多樣性的生態條件和豐富的魚類資源為漁業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廣闊的水域條件為發展水產養殖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市場需求的不斷擴大為發展漁業提供了廣闊的前景;多姿多彩的民族漁業文化和快速發展的旅游業豐富了漁業產業的內涵。

5.2 制約因素

節水型社會建設將嚴重制約粗放式養殖業的發展。隨著規?;?、工業化、城鎮化和節水性社會建設的推進,水資源的稀缺程度將大幅增加?;鶎铀a技術推廣體系難以適應現代漁業建設的需要。以水產站為主體,加掛漁政站(大隊)、船檢站、檢疫站等牌子,硬件差、資金缺,機構不強、隊伍不穩、素質不高、力量不足,較難適應現代漁業發展的需要。

6 對策

6.1 發展水產健康養殖業

一是創收水產品養殖。溫水性魚類養殖:以羅非魚和斑點叉尾為主導品種,形成羅非魚、叉尾優勢養殖區域。如蔡營水庫養斑點叉尾,考慮在湖邊試養羅非魚。二是土著魚類養殖。發展條魚、泥鰍、本地江鰍等魚類。三是以四大家魚、鯉魚、鯽魚為主要品種,在湖周邊地區發展池塘養殖,形成“菜籃子”供應基地。四是發展以觀賞魚、蝦類、蟹類為主導品種的特種高效水養養殖。嘗試養一些名貴魚種,如云南“六大名魚”。五是突出生態優勢,積極發揮“特色”、“綠色”、“生態”和“原產地”等多種優勢,培育省級名牌水產品,打響滇產水產品品牌。建設水產品批發交易市場,促進水產品流通[5]。

6.2 積極推進現代服務業

用現代化的新技術和新服務方式改造傳統服務業,創造需求,引導消費,大力發展面向新服務領域、新服務模式和高文化品位、高技術含量、高增值服務、高感情體驗、高精神享受、高消費服務質量的現代服務業。

6.3 發展旅游文化漁業

以綠色健康水產品為載體、增加旅游內容,豐富歷史文化內涵,開發旅游新產品。依托異龍湖漁業產業發展,打造生態旅游格局。湖產鮮魚供應旅游餐飲,滿足高中低檔消費者的需求。以游船公司為龍頭的周邊生態村農家樂,因擁有砂鍋魚頭、生魚片等的招牌菜而得名,飯后泛舟湖上,游覽湖景及湖畔風景名勝,聽海菜腔,跳煙盒舞等。建議成立專管異龍湖旅游的機構,促使其有規模的發展。具體包括以下內容:開發一些益智娛樂竟賽游戲如水上垂釣、沙灘游樂園、自助下水撈魚烹魚等水上娛樂項目以吸引游客;引導農戶養殖高檔觀賞魚、水生植物,加強觀光性水生生物及其附屬設施建設;建好荷花園,為游客提供源源不斷的時鮮湖鮮,如蓮米、蓮花、蓮芽、蓮葉、海菜、海草、菱角、草芽、鮮藕等;在濕地公園增殖放流一些土著禽類、魚類等動物,可適量捕殺以供市場食用。木棧道可設置一定量的商家進行旅游貿易,如:民族文化飾品、紀念品、土特產、地方特色小吃等;建設大型成人游樂園。

6.4 推進水生生物資源養護業

將水生生物自然保護、水產種質資源保護與增殖放流相結合,統籌推進水生生物資源養護體系建設,建設水生生態文明。有計劃地增殖放流淡水經濟魚類及瀕危土著珍稀物種魚苗,使水域生態環境逐步得到修復,漁業資源衰退和瀕危物種種類增加趨勢得到基本遏制。

7 參考文獻

[1] 邱家榮.云南省漁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云南省漁業產業發展,2012(12):2-3.

[2] 云南省石屏縣志編纂委員會.石屏縣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126-128.

[3] 彭紹賢.石屏縣異龍鎮漁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3(1):320-321.

篇4

為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科學指導并合理規范沙產業健康發展,充分發揮沙產業在拉動生態建設、增加社會就業、促進農民增收、保障市場供應、推動沙區經濟發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現就加快發展沙產業提出如下意見。

一、正確把握當前沙產業發展的形勢

長期以來,尤其是近年來,隨著各項防沙治沙重點工程的實施,廣大沙區治理區林草資源不斷增加,既顯著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狀況,又為沙產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各地已初步形成了以木材、灌草飼料、中藥材、經濟林果、沙漠旅游等為重點的沙區特色產業,開發出人造板、紙漿、飼料、藥品、保健品、食品、飲料、果品等一大批沙產業產品,并帶動了加工、貯藏、包裝、運輸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沙產業產業鏈不斷延長,產值不斷增長。據不完全統計,近幾年我國沙產業年產值逾千億元。沙產業發展為促進當地農牧民增收。加快區域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但是應當看到,沙產業發展基礎薄弱、規模不足、效益不高、市場發育不全、發展不平衡等問題還相當突出。沙產業發展處于起步階段,增長方式粗放,技術相對落后,尚未形成規模效益,抗擊風險和參與市場競爭能力仍然較弱:沙產業產品的科技含量還比較低。拳頭產品和知名品牌不多;扶持政策落實不到位,社會各界力量參與沙產業開發的積極性尚未得到充分調動,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遠未得到發揮;個別地方沙產業發展不規范,甚至無序,有的是資源利用不充分,發展緩慢,有的是利用過度,超過其承載能力,造成生態環境退化,等等。對此,需要予以高度重視并切實采取有效措施認真加以解決,努力使我國沙產業得到大力發展,生態得到更好保護。

二、充分認識加快沙產業發展的重要性

我國沙化土地面積大,分布廣,沙產業發展的物質基礎豐富多樣,合理開發利用沙區資源,既是推動沙區經濟發展,增加沙區農牧民收入的需要,又是持續拉動沙區生態建設的重要途徑,意義重大。

(一)加快沙產業發展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的必然要求。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生態良好的奮斗目標和“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的要求。發展沙產業,是促進沙區生態建設,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同時,林草資源的可再生性和沙產業產品的無公害性,使沙產業成為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沙產業發展,對于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具有重要作用。

(二)加快沙產業發展是鞏固治理成果、保護和改善沙區生態的必然要求。沙區不但生態脆弱,而且經濟落后,群眾大多依賴土地和地上資源維持生計。對生態造成很大壓力,只有合理利用沙區資源,創造良好經濟效益,增強當地群眾的自我發展能力,減少對沙區資源的過度依賴,才能走出治理、破壞、再治理的惡性循環,步人防沙治沙、適度發展沙產業、逆向拉動防沙治沙的可持續發展路子。同時,從國內外長期的實踐經驗看,利用沙區獨特的自然條件,發展沙產業可以增加大量的可利用土地資源,為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

(三)加快沙產業發展是沙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沙區具有豐富的灌木資源,發展生物質發電、生物柴油等新型能源產業具有廣闊前景。沙區的野生經濟動植物種類繁多,許多具有獨特的經濟價值和利用前景。沙區還蘊藏著豐富的栽培作物品種和優良家畜品種,是我國重要的特色農牧業產品生產基地。充分利用沙區獨特的資源條件,因地制宜發展獨具特色的沙產業,培育沙產業帶和沙產業群,有利于實現沙區資源多層次、多途徑的開發利用,為沙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經濟結構提供有利條件。

(四)加快沙產業發展是促進農牧民就業增收的必然要求。我國的沙區大都屬于貧困地區,加快發展沙產業,把基地建設和加工利用結合起來,帶動儲藏、運輸、銷售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形成區域性的支柱產業,可以為農民提供最適應、最直接、最方便的就業機會,充分釋放沙地資源和沙區勞動力資源的巨大潛力,為沙區開辟新的經濟增長點,對于增加農民收入、破解“三農”難題、推動農村改革與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在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的新形勢下,沙產業的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特別是由于可利用土地日益減少。沙地作為一種潛在的土地資源已越來越得到社會的認同,沙區獨特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自然資源為沙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三、準確把握加快沙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原則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全面保護沙區生態建設成果的基礎上,尊重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合理布局,以市場為導向,適度開發利用,以資源培育為基礎,以精深加工為途徑,發揮區域優勢,依托科技進步,推進資源培育基地化,生產經營規?;?,種養加銷一體化,形成區域優勢突出,資源配置合理,品牌特色明顯,綜合效益顯著的沙產業發展新格局,為實現沙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二)基本原則

――堅持以保護生態為前提。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合理開發利用沙區資源。發展沙產業要與資源存量、原料基地規模和市場需求相適應,必須將發展規模控制在環境容量或自然生產力恢復所允許的限度內。不斷提升沙區的生態承載力。

――堅持以市場為導向。要充分運用市場調節機制,發展適銷對路的特色產品和優質產品,逐步建成資源培育一加工利用一產品銷售的沙產業發展體系。鞏固沙區小城鎮市場,發展城市消費市場,逐步走向國際市場,不斷適應和滿足市場需求。

――堅持政府扶持與引導。積極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向沙產業聚集。建立健全與沙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沙產業投人和激勵機制。

――堅持統籌規劃。綜合考慮沙區資源條件、市場需求、投資能力,發揮區域資源優勢,科學制定沙產業發展規劃,建立相對集中的區域化、專業化的原料生產和加工基地,確定重點發展領域和優先開發區域。

――堅持依靠科技進步。保護和發展具有區域民族特色的傳統工藝,依托先進科學技術,節約沙區水資源,在合理確定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的基礎上,積極開展抗旱性林草資源培育和產業開發,發展低碳循環經濟。鼓勵企業自主創新,積極引進和研發新設備、新工藝、新產品,強化品牌建設,提高沙產業的科技含量和整體素質。

――堅持服務“三農”。發揮沙產業優勢和農牧民積極性,支持沙區建立合作社、協會,努力擴

大農牧民就業,增加農牧民收入,促進沙區經濟發展和生態改善。

(三)發展目標

在切實鞏固沙區生態建設成果、不斷改善沙區生態狀況的前提下,力爭用10~15年左右的時間,大力培育林草資源基地,引導建立一批加工企業,每個沙化類型區和重點領域內至少爭創3―5個國家級名優品牌,有效促進農牧民增收致富,實現生態環境良性循環,探索沙產業發展的新途徑和新機制,典型引路,示范帶動,不斷提升沙產業科技含量和競爭力,努力建立比較完備的沙產業科技創新體系和技術服務保障體系,為發展區域經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作出貢獻。

四、科學確定沙產業發展的總體布局和重點領域

(一)總體布局

根據我國沙化土地的自然分區,在準確把握市場發展趨勢的前提下。在不同類型區確定沙產業發展的主攻方向,形成分工合理、優勢互補、特色鮮明的沙產業布局。

在干旱沙漠、戈壁及綠洲類型區,要以沙漠邊緣和綠洲為依托,大力發展高效節水灌溉林業,培育具有本地特色的經濟林、干鮮果品、花卉苗木、飼用植物、藥用植物等資源,延長產業發展鏈條,發展沙漠森林景觀旅游。

在半干旱沙地類型區。要運用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等現代科學技術,積極開展工業原料林基地建設,適度發展人造板、造紙等加工業;合理開展人工飼料林草基地建設,發展飼料加工業;促進畜牧業及畜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大力開展種植特色中草藥材,發展中藥材及加工業。

在青藏高原高寒荒漠類型區,要積極發展高原特有中藥材的培育和加工利用,支持研究和推廣灌木飼料新品種,建設人工飼草料基地,開展飼草料深加工,發展高原畜牧業。

在黃淮海平原及南方濕潤沙地類型區。堅持治理和開發并重,合理利用沙化土地,實行林草、林果、林藥間作,開展復合經營,大力發展木材、木本糧油、果品、飼料、藥材、種苗、花卉等生產和加工,不斷延伸加工產業鏈,提高經濟效益。

(二)重點領域

各地區要依據當地自然、社會、經濟特點和沙產業發展現狀,合理確定沙產業發展重點領域。要按照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努力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綠色環保產業。突出抓好應用高新技術開展的現代種植業、養殖業和加工業:積極推進名特優新干鮮果、特有藥材和食用植物基地建設:采取有效措施大力開發果品、藥品、生物藥品、保健品及藻類等系列產品,實現產業化、規?;洜I;努力推廣、引進節水新技術和新設備,提高沙區水資源利用率和太陽能利用;積極開展灌木資源的綜合利用,大力推進以灌木為主的生物質能源、生物柴油和飼料林等產業的發展。

五、加大促進沙產業發展的政策支持力度

(一)多渠道增加投入

依托林業重點工程和現有扶持政策。加大對沙區林草植被資源建設的支持。對能促進沙產業發展的資源基地培育項目,凡列入工程規劃并滿足工程建設要求的,按政策享受國家補助。

中央財政對符合條件的林業龍頭企業開展的種植業、養殖業以及林產品加工業貸款項目,各類經濟實體營造的工業原料林、木本油料經濟林以及有利于改善沙區生態環境的種植業貸款項目,國有林場(苗圃)、集體林場(苗圃)、國有森工企業開展的多種經營貸款項目以及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開展的森林生態旅游項目,農戶和林業職工個人從事的營造林、林業資源開發和林產品加工貸款項目予以貼息,年貼息率為3%,貼息期限最長為3年。農戶和林業職工個人營造林小額貸款,貼息期限最長為5年。

支持沙產業企業通過發行短期融資債券、中期票據和發行股票上市等形式多渠道融資,采用聯營、合資、股份合作等方式,廣泛吸收社會資金投資沙產業。

積極協調財政支農、農業綜合開發、小城鎮建設、科學研究和技術推廣、教育培訓等方面資金對沙產業發展領域加大支持力度。積極協調落實國家擴大農牧民經營林業補貼范圍,提高補貼標準,為沙產業發展提供資金保障。

要積極爭取政府設立沙產業技術創新發展基金,促進沙產業企業技術創新。積極爭取地方財政根據實際情況,加大對發展沙產業的資金扶持力度。

(二)加大信貸支持力度

按照《人民銀行財政部銀監會保監會林業局關于做好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與林業發展金融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積極爭取銀行業金融機構開辦林權抵押貸款、林農及中小企業小額信用貸款和林農聯保貸款,貫徹落實沙區林地、林木資源抵押政策,為發展沙產業服務。

鼓勵地方政府、林業專業合作組織、林業企業和林農等出資組建或扶持壯大互沙產業擔保體系,為沙產業貸款融資服務。

(三)認真落實稅收、保險等相關優惠政策

對以沙區三剩物、次小薪材為原料自產的綜合利用產品,按照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的有關規定,享受相關的增值稅即征即退政策。為發展沙產業需要進口設備的,凡屬于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鼓勵類投資項目的進口自用設備,除國內投資項目不予免稅的進口商品外,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免征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根據國家有關稅收法律法規的規定,沙產業企業從事農、林、牧、漁業項目的所得,可以免征、減征企業所得稅,符合條件的小型微利企業,減按20%的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沙產業企業被認定為國家需要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的,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

各地可通過保費補貼等必要的政策手段引導保險公司、林業企業、林業專業合作組織和林農積極參與森林保險,擴大森林投保面積,有條件的地方可設立森林保險補償基金,建立統一的基本森林保險制度,創新投保方式,降低沙產業經營風險。

按照《國家林業局關于改革和完善集體林采伐管理的意見》的精神,沙區非林業用地上的林木,不納入采伐限額管理,商品林撫育采伐和其他采伐可占用主伐指標,各項指標可結轉使用。

根據財政部、國家林業局關于育林基金征收使用管理辦法的規定,育林基金按照最高不超過林木產品銷售收入的10%計征。

各地可根據國家有關規定,結合當地實際,制定促進沙產業發展的相關優惠政策。

(四)切實保障投資者合法權益

進一步深化沙區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凡是適宜家庭承包的集體林地,都要承包到戶并確權發證、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治理后的沙化土地可依法進行流轉、繼承,維護治理者的合法權益。征占用治理后的沙化土地,由征占者給予治理者合理的經濟補償。

充分發揮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和行業協會在促進沙產業發展中的作用,使其為沙產業發展提供社會化服務,開展行業自律,防止無序競爭,協調解決爭端,維護農民和其他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六、強化加快沙產業發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要深入學習和研究沙產業理論,深刻認識發展沙產業的重大意義,充分挖掘沙產業發展的巨大潛力,將沙產業納入區域產業發展規劃,加強宏觀指導。各級林業主管部門要主動當好政府的參謀,積極爭取相關部門的支持,共同推進沙產業發展。要扶持和培育一批市場競爭力強、技術含量高、符合國家環保標準、具有輻射帶動作用的龍頭企業,創建具有原產地特色的產品和品牌。提高沙產業的整體素質。要大力宣傳防沙治沙和沙產業發展的先進典型,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

(二)強化科技支撐??茖W編制區域沙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和沙產業企業建設規劃,做到加工項目、生產規模與資源培育相協調。充分發揮科技對沙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鼓勵科研機構開展沙地動植物資源選育和開發利用技術研究。篩選并推廣一批技術成熟、效益顯著的科技成果。抓緊制定和完善沙區灌木林等經營技術標準,提高經營水平。依托相關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加強沙產業實用技術培訓,提高沙產業管理人員和農牧民的技能。鼓勵科技人員開展技術咨詢、技術轉讓和信息服務。建立一批沙產業發展的典型示范區,探索模式,總結經驗,輻射帶動沙產業發展。

(三)依法規范沙產業發展。要嚴格執行《防沙治沙法》、《森林法》、《土地管理法》、《草原法》、《營利性治沙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依法規范沙產業開發行為。沙區要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開發建設項目必須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在沙產業開發中,嚴格禁止濫開墾、濫放牧、濫樵采,防止因發展不當對生態環境造成新的破壞。加強監督管理,對于有沙化趨勢或者沙化程度加重的地區,要依法制止導致土地沙化的開發行為,并積極開展防治。

(四)充分發揮市場調節作用。扶持重點龍頭企業和產業集群建設,建立并完善生產、加工、營銷體系。創造公平競爭環境,為各種社會主體參與防沙治沙、發展沙產業提供平臺。積極創新沙產業發展體制和機制,努力實現市場要素的優化組合。

(五)搞好信息服務。各級林業主管部門要積極協調相關部門。為發展沙產業在資源培育、生產加工、產品銷售、運輸貯藏等方面做好全方位的技術咨詢服務。健全沙產業信息服務系統,做好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預測、反饋工作,為各類投資者提供政策、技術、市場信息共享平臺,不斷提高公共服務能力。

篇5

1.1通過分析三次產業增加值來反映各河北省的各產業發展結構狀況隨著改革開放的開展,河北省的產業結構一直處于不斷變動之中。第一產業在經歷了10年的上升之后,于1988年進入了第一次下降期,與此同時,第二、三產業的整體規模不斷上長,其中尤其以第二產業為主,發展勢頭十分迅速。自2000年開始,第二產業的增長邁入了平穩期,在各地經濟總量當中占比越來越大,甚至在地方經濟體系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由此可見,第二產業主導了河北省的經濟走向,在河北省由輕工業時期向重化工業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而在此過程中,第三產業雖然發展速度不快,但也處于穩步上升時期,總體缺乏一個較大的良性刺激因素。綜上所述,改革開放以來,河北省的產業經濟發展逐漸趨于穩定,并形成為了一套以第二產業為核心,第三產業為推動力,而第一產業逐漸沒落的經濟體系。處于工業化的中期階段,還存在一些問題有待解決。

1.2有效反映一個區域內的產業結構經濟學家一般會研究產值結構狀況,通過第三產業在GDP中占的比例來衡量一個地區產業結構是否健康合理。而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是處于不斷變化的過程中的,要想具體了解其發展情況,就要從某一時點入手,進行點對點分析。在改革開放的30年間,河北省的產業結構一直處于不斷變化的過程中。第一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占的比重越來越小,而第二、第三產業則呈現出不斷上升的趨勢,尤其以第二產業為主,為河北省的經濟總量貢獻出了較大力量。即便如此,與其他省份相比,河北省的第三產業仍處于較為落后的發展階段,占比仍然較小,這種“二三一”的產業經濟格局給河北省的經濟發展帶來了一定阻力,產業結構仍需進一步優化與改良。

1.3從產業就業人員構成來分析產業結構是否健全改革開放帶來了大量工作崗位,使河北省的就業人數不斷上升。但是反觀第一產業,就業人數卻不斷下降,這符合第一產業改革開放以來所面臨的狀況。第二、三產業的就業人數隨著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而提升。由于河北省經濟領導機構較為重視第二、三產業的發展,而對第一產業的重視力度不夠,因此,第二、三產業在改革開放的30年間得到了快速提升。但與國內發達省份的產業發展相比,還有很多需要改進與優化的地方。

2河北省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

2.1第一產業基礎薄弱,發展較穩定在我國改革開放的背景下,第一產業在河北發展良好,但近幾年,由于各種原因,第一產業總產值由2013年的2601億元增加到2014年的3505億元,其增加的勢頭緩慢。另外,農、林、牧、漁業在河北省總產值中的構成沒有很明顯改變。以農業和牧業為主的農業產業結構中,林業所占的比重甚少,第一產業內部結構不合理。由于農產品批量小、標準化程度低及商品率低等原因,無法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質量和價格是農產品競爭的主要內容,而質量和價格依賴于科技,所以農產品競爭的實質是科技的競爭。河北省農產品的明顯劣勢在于科技含量不高,貯運、保鮮及加工增值能力差,標準化程度低,農產品質量標準、環境安全標準和食品衛生標準不健全,與發達國家及國內先進省市具有較大差距。

2.2第三產業發展相對緩慢首先,信息服務業發展不足。第三產業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力度不夠,信息交換中心得不到重視,信息資源規模小、范圍窄、質量差、更新周期長以及共享程度低等問題普遍存在。其次,金融業發展滯后。雖然河北省金融業取得了一定進步,但其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還存在不協調的情況,銀行機構種類和數量偏少,金融服務層次和效能仍有待提高,制約了河北省的經濟發展。

2.3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不足2012年,河北省高新技術產業研發經費支出額為26.3億元,占GDP的0.23%,2014年,研發費用支出額為76.66億元,約占GDP的0.66%,研發經費支出增長速度很快,科技創新活動得到加強,極大地促進了河北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雖然在絕對數量上河北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速度較快,但其在經濟總量上所占比重仍然非常小。2006年,河北省高新技術規模以上企業產值占全國高新技術產業總值的1.98%,2014年下降到0.64%,由于高新技術相對薄弱,使得產業結構升級困難,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河北省經濟的發展。河北省高新技術研發投入規模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較大,第一是投入不足,第二則是人力資源的問題。

3河北省產業結構調整優化措施

3.1鞏固農業基礎地位,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想要實現農業產業化與現代化的目標,提高農產品科技含量是必須實現的第一步。只有做好以下幾點才能改變當前的農產品競爭力低下的狀況。首先,培植特色產業,優化行業結構;其次,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建設專業化、規?;?、優質化、標準化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再次,優化農業組織結構,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著力培育發展一批規模大、效益高、帶動關聯產業強的農業骨干龍頭企業和企業群體;最后,加強農民合作組織建設,因地制宜,優化河北省農業結構。

3.2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積極發展裝備制造業鋼鐵、冶金、醫藥、建材、化工、機械、紡織以及食品等是河北省的主導產業,要想把優勢產業做優做強,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就應促進原有科研機構改造升級,在政策與資金上支持科研機構建設,帶動全省工業經濟快速發展,不斷提高整體競爭力。首先,加速構建制造業產業體系。以技術改造為重點,著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其次,結合區域發展實際,發展特色產業集群,打造并拉長產業鏈。積極推進節能減排,加快構建節能環保型產業體系。最后,優化工業布局,增強集聚輻射能力,提高單位經濟效益。

3.3重視第三產業,合理提高服務業比重著力發展第三產業,進一步把服務業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壯大總量、提升層次。首先,優先發展生產業;其次,大力發展文化、旅游、房地產以及中介服務等新興服務業;最后,改造提升商貿流通、住宿餐飲業等傳統服務業。

3.4承接北京產業轉移,促進工業園區發展在北京產業轉移浪潮的背景下,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步伐。自河北省固安縣城南計劃推出后,很多北京企業開始進駐固安。2009年,在固安商品房銷售中,北京居民及外埠在京務工人員占80%以上,極大地刺激了該地區房地產業的快速發展。工業園區一直是一個地區工業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大廠潮白河工業園區位于京東發展軸與東部發展帶的交匯處,現代裝備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大廠縣政府的核心發展產業,在這個地區,現代裝備制造業產業區、現代服務業產業區、城市核心區及濱河綜合產業區4個功能區被明顯規劃出來。首鋼集團、中石油儲備基地等一批國字號、京字頭的戰略合作者被引進到大廠潮白河工業園區,形成了現在的以裝備制造、新型建材、電子信息以及商貿物流等為重點的新興產業集群。

3.5改善投融資環境,重視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將地方金融服務體系建設作為各市推進城市建設投融資體制改革的重點工作,以加快地方金融服務體系建設。另外,重視和鼓勵外埠金融機構和中介服務組織到本地設立分支機構、開展業務。同時,綜合多種形式提升河北地方金融機構的綜合實力和整體競爭力,加快地方商業銀行的發展,充分發揮保險、信托、擔保及咨詢等金融機構在城市建設投融資中的作用。高新技術產業必將是未來經濟發展的方向,應著手抓好現代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

4結語

篇6

關鍵詞:產業集群;特色產業;區位優勢

中圖分類號:F06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5-0058-02

大連現已成為遼寧省區位發展戰略重要經濟中心城市,在整個“十一五”期間,盡管作為歷史傳承的重化工城市的底色依然濃厚,但新興產業已經集群式崛起成為大連市經濟的突出亮點,其未來發展空間和發展勢頭引人矚目。步入“十二五”以來,在大連市工業和信息化蓄勢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大背景下,具有區域特色的產業集群將承載起大連市工業結構調整和轉變發展方式的重大使命,并有望形成城市乃至遼寧省的區位競爭優勢。

一、大連市區域產業集群發展狀況及目標

大連市作為老工業基地,擁有雄厚的產業基礎,傳統產業包括石化、造船、機車、重型裝備等領域,在全省乃至全國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進入新世紀以來,石油化工、現代裝備制造、船舶制造、電子信息和軟件等“四大”產業,在大連市乃至全省全國主導作用日益增強。 基于這樣的產業集群發展態勢,2010年大連市人民政府規劃了16個產業集群的發展方向。爭取在“十二五”期末產業集群總產值規模達到13 000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85%以上。根據規劃,大連市將具體重點打造以下千億級產業集群。

1.鞏固石化產業集群的支柱地位

依托四個石化工業區,擇優推進重大項目,延伸延長產業鏈條,細化下游產業產品,在目前產值1 800億元基礎上,2015年實現產值2 400億元。

2.增強現代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優勢

依托北車集團、大連市機車廠等企業,打造世界級的機車產業基地;依托大連市機床集團等企業,打造在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數控機床及數控系統和關鍵功能部件研制基地。爭取2年內年產值達到2 000億元。

3.船舶與海洋工程產業集群

大連市船舶工業產業體系完整,企業群初具規模,三大支柱企業也配套合理。目前,中遠船務工程集團總部已落戶大連市,將進一步帶動大連市修造船行業整體快速發展。預計大連市造船能力2015年達到1 500萬載重噸,產值突破1 000億元。

4.延續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發展勢頭

將以高新園區為研發和培訓區,以瓦房店、花園口、金州新區、莊河為產業集聚區,大力發展集成電路制造與設計、光電子、光伏、半導體設備及材料等產業;依托金州新區和高新園區,大力發展信息通信、數字視聽、計算機相關產品及工業電子等產品,爭取2015年實現產值達到1 500億元。

5.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產業集群

大連市現從事軟件和服務外包業的企業有近千家,從業人員逾10萬,產值現已突破千億,可以說是我國軟件和服務外包龍頭城市。近期大連市正進一步拓展完善旅順南路軟件產業帶,積極開拓市場,擴大產業總體規模。

6.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集群

將大力支持奇瑞、曙光、一汽大客等整車項目建設及高附加值零部件產業加快發展。加快推進二十里堡汽車物流城、海灣工業區的規劃建設,加大配套產業的引進力度,爭取到2015年整車生產能力30萬輛,實現產值1 000億元。

7.新能源及裝備產業集群

加快在建核電站和風電場項目建設,以一重大連市、重工·起重為依托,高標準打造核電和風電裝備研制基地,爭取2017年產值達到1 000億元 。

8.農產品深加工產業集群

以水產品、畜產品、水果產品加工等優勢領域為核心,加加工基地建設和發展,有望2015年實現產值1 200億元。

此外,大連市還規劃提出了服裝紡織、新材料、軸承、精品鋼材、節能環保和資源再生、電力設備器材、生物和醫藥、新型建材產業集群等八小產業集群發展目標。

二、大連市產業集群發展存在的問題

1.產業集群泛化現象較突出,集群內關聯度不夠

目前,大連市工業園區建設離集群化要求仍有較大差距,產業集聚受行政區劃影響較大,影響了跨區域制造業帶和地區專業化分工體系的形成。表現為各產業集群孤立發展,行業內上下游環節聯系不緊密,尚未形成相互帶動和支撐。集群企業也大都各自處在終端產品生產環節孤軍作戰,離高程度分工的完整產業鏈條相去甚遠。

2.集群地區特色不足,集群規模效應較弱

至今大連市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特色產業集群。主要問題是具有大連市特色的產業和產品檔次不高,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少之又少。截至目前,全市僅有4個產品系列可稱為“中國名牌”,雖省內第二,但卻不足全國的1%。而且從規律上講,某一區域的產業集群必須達到一定規模才能充分發揮集聚效應,才可支撐該區域的工業和經濟大發展。而大連市在2011年才有兩家軟件公司上市,軟件企業規模效益遠遠落后于上海、北京等城市。

3.產業集群發展的環境建設有待加強,支持體系尚不完備

大連市政府產業集群發展規劃目標明確,但相關政策有待完善。產業集群發展所需要的金融支持、土地使用、人才引進與培養、信息服務、鼓勵技術創新及公共服務等支持體系還不完善。如對軟件產業發展雖已實施了一些優惠政策,但在建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發展風險投資等方面還缺乏足夠的配套支持,與深圳、蘇州、南京等城市相比還存在著一定差距。

4.現有產業結構調整緩慢,集群生態化問題日益顯現

大連市雖擁有一些產值較大的大企業,但具體的產品在全國的市場占有率過低;幾大產業集群中重工業比重仍過大;與省內其他城市地區產業趨同現象仍很突出;產業配套率較低,如船舶制造業的本地配套率僅為5%左右。此外,因關注不夠,使得環境問題顯現,重化和資源型產業集群生態化效益無法實現。高能耗、高污染問題會嚴重制約產業集群的健康發展。

三、發展大連市區域特色產業集群可行性建議

1.立足全國和國際分工體系,打造大連市區域特色產業集群

應立足于國際分工體系、立足于東北亞、立足于全國,依托東北和環渤海廣闊的產業腹地,加強與長三角、環渤海和東北亞的產業配套,形成分工合理、錯位互補、共享共贏的產業鏈,以實現產業鏈的延伸和集聚,形成制造業的生產制造中心、研發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服務中心。目前,大連市應充分認識和把握區域比較優勢的資源和區位條件,重點發展石化、現代裝備制造、電子信息、船舶與海洋工程、軟件和服務外包、農產品深加工、節能環保和資源再生等產業集群,以集群特色打造區位經濟優勢。

2.提供完備的社會化服務體系

在吸引龍頭企業同時,鼓勵支持引進研發、物流、市場、教育培訓等相關配套及服務企業,加快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完善和拉長產業鏈條,使產業鏈成為產業集聚發展的主脈,形成物流、生產、研發、中介服務等功能齊全、生產要素配置合理、產業內部分工協作細化和支撐體系健全成熟的產業集群。

3.注重對產業集群內部的中小企業扶持,實現集群配套發展

產業集群需要產業集聚,制造業的配套環節多、產業鏈條長、迂回生產方式復雜,對產業組織方式的創新有著相對迫切的需求。許多產品的生產并不具有明顯的內部規模經濟,可以通過中小企業的集聚獲得外部規模經濟效應,利用其靈活多變、接近市場的特點,激勵創新,形成分工細密的產業集群。要繼續加大對中小企業內部管理問題,促進其提高管理水平,技術開發,提升創新能力,提供信息和人才支持等。

4.支持產業集群內的信息服務組織和網絡建設發展

為企業提供各種信息服務,減少企業由于獨自搜集信息造成的成本浪費和信息的不完全性。同時,要加強有利于生產者和市場互動的公共機構和交流手段的建設,支持建立為生產者提供技術培訓、技術支持和市場信息的本地公共機構。調動企業積極性,引導企業加快信息化建設,推進產品信息化、制造過程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和實現電子商務。還應完善集聚區的企業和機構網絡以降低企業間的貿易成本,促成更大規模的產業集聚的發生。

5.加強與其他地區的區域合作,提升產業集群的輻射圈

大連市尤其要加強與其他地區的區域合作。應面向東北腹地,吸引一批為工業園區直接配套或服務的企業入住;建立東北地區的科技成果產業轉化中心,把東北腹地相關產業吸引到大連市,通過良好而合理的分工和配套,利用資源優勢發展資源深加工型產業集群;增進城市間的對話與合作,完善環渤海地區城市高層聯系機制,制定區域經濟共同發展的規劃。

6.發揮產業集群中的行業協會的作用

在促進產業集群發展過程中,要充分借助行業協會的力量,發揮好其行業服務的職能。一定要搞好行業自律,行業協會要積極組織制定和監督執行行規、行約。在市場準入、競爭等方面規范行業內行為,抵制惡性競爭,防止造成產業損害,維護市場經濟秩序。因此,要大力鼓勵有關行業協會根據產業集群發展的要求,按市場化模式成立相應的行業協會,進一步達到一個產業集群建立一個專業行業協會的目標,以推動大連市相關產業集群的發展。

7.繼續發揮臨港產業集群優勢

充分發揮大連市港集團、大連市船舶重工集團、遼漁集團、中遠船務、獐子島漁業、中水漁業等國有大企業的規模和技術優勢,培育自己的產業鏈條和產業體系,形成優勢產業集群和企業集群。要按照遼寧省委、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建設大連東北亞重要國際航運中心的若干意見》要求,運用好各項政策和條件,加快發展目標型大企業,引進國內外和海洋產業及臨港產業的大企業設立公司總部、研發中心和生產制造基地。

參考文獻:

[1] 郭慶祝,蘇德利,劉麗紅.大連臨港產業集群的發展[J].海洋信息,2006,(2).

[2] 李慧芬,孫福權.大連軟件產業集群的發展研究[J].集團經濟研究,2007,(14).

[3] 宋欣茹.大連臨港產業集群發展研究[J].海洋信息,2009,(4).

篇7

關鍵詞:海洋文化;海洋文化產業;文化資源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1)08-0031-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8.08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陸地可供開發資源的減少,世界各國之間在海洋經濟、科技、資源、海權等方面的競爭日益激烈。不同的海洋思維、海洋意識、海洋觀念、海洋理論、海洋戰略等海洋文化因素,決定著競爭的格局和態勢,決定著競爭的成敗。然而,種種激烈競爭的背后,實質上是海洋文化的競爭。對海南而言,建設國際旅游島,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巨大海洋文化資源,構建現代海洋文化產業體系。但是,與廣東、山東、江浙一帶相比,海南海洋文化的競爭力、影響力還不夠強,缺乏自己的海洋文化品牌,在建設、開發和研究探索上還有很大差距,海洋文化研究總體發展水平不高。

一、海洋文化的定義

作為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的構成部分,海洋文化是人類認識、把握、開發、利用海洋,調整人與海洋的關系,在開發利用海洋的社會實踐過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質成果的總和。具體表現為人類對海洋的認識、觀念、思想、意識、心態,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經濟結構、法規制度、衣食住行、民間習俗和語言文學藝術等形態。“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關的文化,就是緣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類對海洋本身的認識、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創造出的精神的、行為的、社會的和物質的文明生活內涵。海洋文化的本質,就是人類與海洋的互動關系及其產物。”[1]海洋文化的內涵可分為四個層面:一是物質層面,一切與海有關的物質存在與物質生產;二是精神層面,一切與海有關的意識形態;三是社會層面,一切因時因地制宜的社會典章制度、組織形式、生產方式與風俗習慣;四是行為層面,一切受海洋大環境制約與影響的生產活動與行為方式。在這個概念中要強調的一點就是海洋文化的劃分并不是以地域作為劃分的標準,并不是所有海濱城市的文化都是海洋文化,只有源于海洋的文化才能歸屬海洋文化的序列。

二、海洋文化產業的概念、分類及其與海洋產業的關系

作為一個海洋大省,豐富的海洋文化資源就是海南的文化優勢和文化特色。海南應大力發展海洋文化產業,制定和實施海洋強省戰略,科學規劃發展海洋文化產業經濟,形成南海藍色經濟區。

1.海洋文化產業的概念。海洋文化產業屬于文化產業中的一個特殊領域。以文化產業的概念為參照,“海洋文化產業是指從事涉海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涉海文化服務的行業,”其本質就在于海洋文化的產業化[2]。這個概念具有以下幾層含義:從性質上來說,海洋文化產業是生產和提供海洋文化產品、服務的經營性行業,以取得經濟效益為目的;從產業過程來說,海洋文化產業是按照產業化的方式和手段經營文化,并將海洋文化產品的生產和分配納入到產業運行的軌道中;就其產業功能而言,海洋文化產業以滿足消費者及市場的精神需求為主要的功能??梢哉f,海洋文化產業是由海洋文化和產業化兩大要素構成,其中海洋文化是基礎性要素,它是海洋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性動力;產業化是結構性要素,它決定了海洋文化產業的經濟構成。

2.海洋文化產業的分類。海洋文化產業所涉及的范圍相當廣泛,根據產業的內容和性質,按照行業分類法,可以將其劃分為以下幾個產業類別:

海洋旅游文化產業:海洋文化旅游產業不僅對其它的海洋文化產業具有明顯的帶動作用,而且還能推動飲食、商業、交通、住宿業等相關配套部門的發展,可以增加就業機會和經濟收入,因此在整個海洋文化產業和整個經濟社會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海洋節慶會展業:海洋節慶會展業包括海洋文化節慶業和海洋文化會展業,是以海洋文化產業為主題,通過舉辦各種形式的展覽和展銷以及會議等,提升海洋文化產業的支持力度,獲得更為優質和廣泛的資源。它具有高收益、無污染以及對相關產業的極強帶動力等特點。在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海洋節慶會展業己經形成了比較完備的體系和運作模式。在我國海洋節慶會展示業雖然起步比較晚,但因其經濟效益高和經濟拉動作用大而備受關注,成為海洋文化產業新的增長點。

海洋休閑體育產業:海洋休閑體育產業是文化產業與海洋休閑活動相結合的產業類型,既可以滿足消費者療養、度假、娛樂的愉悅享受,也可以使消費者感受到體育運動的刺激性和挑戰性。海洋休閑體育產業將人們的活動空間擴展到無限的海面上,帶給消費者以更為豐富多彩的感官體驗,這也是海洋體閑體育產業特有的魅力。在一些經濟發達的沿海國家和地區,海洋休閑體育產業因其自然、健康、時尚的特征成為熱門產業,表現出較大的發展潛力。

海洋文藝產業:海洋文藝是長期與海為伴,從事海洋生產和實踐的人們所創造出來的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海洋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海洋藝術產業就是將海洋藝術進行產業化的運作,生產出既具有審美價值又具有經濟價值的海洋藝術產品。

也有學者采取集群列舉法,將海洋文化產業細分為以下類別:涉海休閑漁業:觀光漁業、體驗漁業、觀賞性專門養殖;涉海休閑體育業:水上項目、水下項目、沙灘項目;涉海慶典會展業:海洋文化節、珍珠文化節、博覽會、旅游文化節、開漁節等;涉海歷史文化和民俗文化業:飲食起居、服飾、傳統節日、婚俗、信仰的產業化開發;涉海工藝品業:珊瑚、貝類、珍珠工藝品;涉海對策研究與新聞業:廣播電視、書報刊、網絡、咨詢服務;涉海藝術業:文學、藝術、音樂、戲劇曲藝、電影電視劇[3]。

3.海洋文化產業與海洋產業的關系。如前所述,海洋文化產業是指人類在與海洋的互動中創造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總和,它包括了無形的語言、習俗、信仰、藝術等精神財富,也包括有形的物質文化資源和物質財富。海洋產業是一切與海洋相關的經濟活動,所以單從兩者與海洋的依存關系,就足以說明兩者之間的緊密結合。海洋產業的開發,海洋產業結構的調整都可以對海洋文化產業有巨大的推動作用。海洋文化產業的發展,不僅可以給海洋產業提供豐富的資源,也會提高海洋產業的發展能力。尤其是海洋文化旅游產業,作為海洋產業的支柱產業,它的發展將會帶來海洋產業經濟的增長,推動海洋產業結構升級,也是實現海洋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三、海南發展海洋文化產業的自然資源優勢

海南發展海洋文化產業必須深度挖掘、利用好自然資源,與其他海洋文化產業大省相比,海南有具有巨大的自然資源優勢。海南共有海島(含礁和沙洲)280個。所轄海域面積200萬平方公里,南北縱跨1800多公里,東西橫跨1000公里,占全國海域總面積的2/3。海南島海岸線總長1528公里,沿岸天然港灣68個,海洋漁場面積16434公頃,海洋水產品在800種以上。在海南島長達1528公里的海岸線上,沙岸約占50~60%,沙灘寬數百米至1000多米不等,向海面坡度一般為5°,緩緩延伸;海水溫度一般為18~30℃,陽光充足明媚,一年中多數時候可進行海浴、日光浴、沙浴和風浴。海南的近海和外海漁業資源極其豐富。其中,主要經濟蝦類17種,魚類資源1064種,有經濟價值的約40多種,約占全國150多種的26.7%。品種多、生長快和漁汛期長等特點,是全國發展熱帶海洋漁業的理想之地。海南島東部、南部大陸架80~200米水深的外海漁場以及西、中、南沙漁場漁業資源豐富,資源可捕量約200萬噸,目前尚未充分開發利用,開發潛力巨大。南海諸島島礁氣候適宜、雨量充沛,生長著200多種高等植物,諸島海域的海底資源十分豐富,尤其是海底石油和天然氣儲量巨大。海底資源還包括有各種金屬礦產資源,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海洋開發的深入,西南中沙群島海底資源有著非常廣闊的開發前景和巨大的利用價值。另外,南海諸島島礁上美麗的熱帶海島環境和海域中波瀾壯闊的自然景色,更是開發海洋旅游的潛在資源。

四、海南發展海洋文化產業路徑探討

《海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海南省“十二五”發展戰略目標之一,就是在經濟結構中加快發展海洋經濟,把海洋文化產業發展成為海南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的重要推動力,成為國際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成為海南新的支柱產業和經濟增長極,爭取到2015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全省GDP的4%。要達到這一目標,就應大力建設本土海洋文化,挖掘和利用好海洋文化資源,構建現代海洋文化產業體系。具體而言,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加快海洋文化產業發展:

1.建立和完善海洋文化產業專項政策體系。政府要加強對海洋文化產業的扶持與引導。首先,要圍繞建設南海資源開發和服務基地,制定和實施海洋強省戰略,科學規劃發展海洋文化經濟,構建現代海洋文化產業體系,推動海南產業結構升級轉型。要以海灣優勢為依托,開發建設一批國際大型旅游區,發展休閑度假業、郵輪游艇產業。以???、三亞等濱海城市為依托,培育發展海洋旅游、金融服務、信息服務、商貿服務等海洋服務業。其次,在產業政策上加強支持力度,完善財政、稅收、投資、金融、土地、市場準入、工商管理、知識產權等一系列產業政策。還應對海洋文化資源開發、整合與規劃給予科學的指導與監管,加大資金、技術、人才、宣傳方面的投入。

2.推進海洋文化產業融資多元化。要提升對外對內開放水平,充分利用遍及五大洲的友好城市和僑務資源,加強與國內外海洋城市、海港城市的借鑒與合作。積極參與長三角、環渤海地區合作,加強海洋文化產業合作與開發。鼓勵和支持民資、外資的進入,積極吸收社會資本和外資進入政策允許的文化產業領域,解決好海洋文化產業建設的融資問題??刹扇形幕髽I股份制改造等形式形成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這樣既可以解決產業建設融資難的瓶頸,又可以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激發全社會海洋文化產業發展熱情,提高項目開發建設效率。對于外資的進入,可以同時帶來先進的經營理念、管理經驗、設備設施和知名品牌影響力。政府應主動引導和爭取,通過產業博覽會、網上推廣平臺、成立專項開發小組等形式,積極尋求民資、外資合作者。

3.打造海洋文化龍頭企業,發揮示范帶動效應。目前,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盡快策劃并啟動一批世界級海洋文化產業項目,打造海洋文化龍頭企業,發揮好示范帶動效應。一是將海洋文化融入濱海旅游文化產業,深度研究開發海洋旅游,積極策劃、設計、包裝和推出具有海南特色的海洋旅游新產品,如海洋休閑漁業旅游、海洋文化旅游、熱帶海島生態旅游、海洋體育競技旅游、海洋夜生活旅游、溫泉康樂度假旅游、高爾夫休閑旅游等;發展會展、郵輪游船、水上運動、文化藝術、海洋科普生態、海洋康療保健等專項旅游,帶動旅游業全面發展。二是發展游艇經濟,將海南打造成中國游艇天堂。要“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加強與國際游艇行業的合作,引進高層次管理人才拓寬融資渠道,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鼓勵開發游艇旅游項目,興建國際一流的游艇俱樂部,打造環海南島的游艇經濟圈?!盵4]三是利用濱海城市海洋文化資源豐富而獨特的優勢,策劃并建設世界級熱帶海洋文化主題公園重大項目,不斷提升熱帶海洋旅游文化競爭力。

4.從戰略高度培育和樹立海洋文化意識。應充分認識海洋在國際旅游島建設和海南未來發展中的重大意義,引導公眾樹立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海洋價值觀。要重新審視和科學論證海洋文化資源的巨大價值,將海洋文化建設作為海南未來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新的城市文化特色和海洋文化新地標,切實增強海洋文化的發展活力。大力宣傳普及海洋基礎知識,提高全體市民的海洋意識,形成全社會關注海洋、保護海洋、開發海洋的良好文化氛圍。依托涉海高等院校和專業研究機構,利用海洋文化座談會、海洋文化論壇、海洋文化節等機會,深入研究、挖掘和宣傳海南海洋文化資源,營造濃厚的海洋文化研究氛圍,將海南打造為全國海洋文化交流的重要舞臺和窗口。

參考文獻:

[1]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論[M].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2008.

[2]張開城.廣東海洋文化產業[M].北京: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

篇8

1. 國內外主要養殖種類

1.1甲殼類。世界養殖的蝦蟹類有30多種,其中斑節對蝦、南美白對蝦、中國對蝦是著名的三大養殖蝦類,還有其它一些比較重要的養殖品種等。

1.2魚類。世界海水魚類養殖上百種,其中比較重要種類20幾種。

1.3貝類。目前,世界上約有海水養殖貝類30余種。

1.4藻類。目前養殖的經濟藻類品種有10多種。近年來有些種類的經濟價值也逐漸得到重視,小規模的養殖也已開展。這些被廣泛養殖后,取得了較高的經濟效益。

2. 我國水產養殖新品種引進現狀

隨著中國經濟體制的不斷改革和對外開放政策的實施,漁業產業結構經過幾次調整,水產品總產量到2000年達4278.99萬噸,比1999年增加156.5萬噸,增長3.80%。發展最快的當數水產養殖業。

水產養殖事業的高速發展,除了我國的漁業政策引導和養殖技術的不斷提高外,其三要原因是我國加大了新品種的引進力度。從而促進了我國水產養殖事業的高速發展。

我國引進新的品種,豐富了我國的水產種質資源。而且大多數品種也不同程度地得以推廣應用。有效地促進了我國水產養殖業的發展,并為我國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在淡水養殖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羅非魚,在海水養殖中,扇貝本文由收集整理、牡蠣養殖最具有代表性。我國的對蝦養殖,最高年產量高達22萬噸,養殖面積達220萬畝(1992),養殖產量已恢復到20萬噸左右。

3. 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水產養殖新品種的引進工作已有幾十年的歷史,成就是顯著的。但與產業發展需求相比,仍有不少差距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引進品種較少。多年來,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已把水產養殖良種的引進、移植作為水產養殖專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戰略舉措,并普遍重視發掘利用與相關目標性質的遺傳改進等工作。其良種的培育基地、實驗場等年有增加。所投入的人力和物力亦越來越大。但是,從我國引進的情況來看,數量仍然太少。特別是一與農業相比,差距甚大。

3.2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重復引進。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不斷深入,對外交流與合作渠道不斷擴大,不少單位自行聯系,往往造成同一技術、同一種類由不同地區和單位重復引進,導致很快失去其經濟優良性狀而不得不再次引進等,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浪費,同時,也影響了水產養殖業的發展。

3.3推廣應用的力度不夠。調查發現,不少單位由于種種原因,包括小集體意識,往往自行引進、自行試驗,自然推廣生產,導致許多技術和品種引進后多年仍難以推廣,難以形成規模效益,是技術和種質資源的一大浪費。

3.4檢疫工作仍未引起高度重視。經調查發現,一些單位在新技術、新品種引進過程中不能按規定進行檢查、檢疫。有的雖履行了檢查、檢疫手續而未能真正做到檢查、檢疫,甚至有的單位和個人通過民間渠室和三資企業的商務活動引進的種類根本不履行檢疫手續。因此,難以杜絕和查處病蟲害的帶入,這一點,應當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充分關注。

4. 發展戰略與對策

4.1建立全國性水產養殖新品種引進管理體系與信息系統。要使我國的水產養殖新品種引進工作健康、有序的開展,必須建立全國性水產養殖新品種引進管理體系與信息系統,以便對我國已經引進和待引進的水產養殖新品種進行全上程跟蹤管理。并根據產業發展,制定出今后引進的中長期發展規劃。因地制宜、統籌規劃、分類指導。充分利用現有的水域資源和技術經濟條件的基礎上,有計劃地引進新品種,防止重復引進和分散引進。

4.2嚴格執行檢疫法規,杜絕病蟲害帶入。水產養殖新品種的引進,對我國的漁業發展確實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但也不應忽視在檢疫方面的問題。檢

疫是引種中重要的一關,世界各地農作物引種中因檢疫不嚴帶進病害的例子很多,損失也很嚴重。應抓好檢疫關,防患于未然。

4.3應盡快建立國家級良種引育中心并加強對原、良種場的規范化建設。通過調查研究發現,我國不少地方原、良種資源的緊缺和浪費并存。因此,建議一是實施原、良種生產許可證制度,建立嚴格的考核制度,狠抓國家級原、良種場的年檢;二是建立健全權威性的國家原、良種監測機構。建全有關法規,建立相應的標準和苗種生產規范;三是加大對原、良種場的資金投入,改變原、良種研究和推廣滯后于生產的局面;四是建立國家級良種引育中心,實行全封閉隔離保種和擴種工作,以保持和提高親體與苗種的質量,防止種質退化。從而提高原、良種場的社會效益和綜合經濟效益。

4.4應重視和加強對當地生態環境的保護。物種進入新環境,適應后一般會獲得長足約發展,因為新環境中通常缺乏限制其發展速度的天敵。因此,如果對此估計不足或缺乏防范措施,引種的結果弊大于利,好事就可能變成壞事。引種之前應進行認真調查研究和論證工作,引種之前應嚴格控制養殖范圍,在取得了一定的經濟后再推廣。

4.5切實搞好引進后的保種和推廣工作。引進的優良養殖品種和養殖技術,對于縮短周期,增加我國水產種質資源,提高漁業產量和經濟效益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國家和有關部門,應加大這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快推廣應用的進度。

篇9

關鍵詞:產業發展 區位商 鄭州都市圈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4)03-187-02

一、引言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各個國家的競爭不再是單個城市的競爭,而是城市之間的聯合發展,形成都市圈,形成區域經濟發展的競爭力,同時都市圈的發展也逐漸成為了各國參與經濟競爭的基本地理單元。根據全國都市圈的發展歷程和形成機制,可以看出,都市圈是隨著工業化的發展而形成的,工業化發展加快,城市功能擴展,出現人口過度擁擠和集中、交通和生態環境惡化以及失業人口增加等一系列的城市病,為了解決這一系列的問題,客觀上就需要都市圈的形成,促進城市的合理布局。

都市圈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間上,由一個或多個中心城市,以及和其有著緊密聯系社會、經濟關系的不同等級規模的臨近城市依托交通網絡、信息網絡組成的一個相互協調、相互依存同時又相互制約的具有一體化發展傾向的區域。都市圈是以中心城市為核心,吸引輻射周邊城市和地區,并促進城市之間的合作,從而帶動周邊地區經濟的發展。產業的發展是促進都市圈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都市圈在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各個城市形成的產業布局以及產業定位,直接影響到整個區域整體的協調發展,進而對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因此,本文試圖通過區位商對鄭州都市圈的優勢產業以及產業分布進行分析,并進一步提出鄭州都市圈產業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二、鄭州都市圈概況

目前,鄭州市都市圈的范圍、布局以及定位還不是十分明晰,總體來講,鄭州都市圈在結構上可以分為三個圈層,主要是以鄭州為核心,許昌、新鄉、焦作三個地級市作為邊緣城市,洛陽市、濟源市、平頂山市和漯河市作為鄭州市都市圈的外層。鄭州市都市圈的三個圈層,以距離進行劃分,核心圈主要是指鄭州市周圍50公里內的地區,同時核心圈又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中心城市鄭州市,主要包括鄭州市區,另一部分是指位于鄭州市邊緣的開封市、鞏義市、新鄭市、榮陽以及登封,這兩部分共同構成了鄭州市都市圈的核心,在核心部分,實施的主要戰略是鄭汴一體化、鄭州航空港經濟區,這兩塊是未來鄭州都市圈的核心增長極。第二層是核心層的輻射圈,也是鄭州都市圈的邊緣城市,主要是距離鄭州市50~70公里以內的地區,包括許昌、新鄉、焦作三個城市。第三層是圈層,是距離鄭州市70~100公里以內的地區。中心城市鄭州市對第二和第三個圈層的輻射能力是依次減弱的。但是,目前鄭州市都市圈是相對松散的,沒有形成一個相互聯系的有機體,并沒有形成合理的產業布局,還處于初步建設階段。這個都市圈的概念是目前鄭州市都市圈建設的初步設計,但是隨著鄭州都市圈的進一步發展,后期鄭州都市圈和河南省現在建設的中原城市群具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可以看出,目前建設的中原城市群是未來鄭州都市圈的目標,也是未來鄭州都市圈重要的組成部分。

三、鄭州都市圈區位商分析

(一)區位商分析方法介紹

區位商又稱專門化率,首先由哈蓋特(P.Haggett)提出并運用于區位分析中,是評價區域優勢產業的基本方法,表示該地區某一行業的規模水平和專業化程度,因此,可以根據產業銷售收入、企業數量、企業從業人數來計算區位商。這里選取一個區域內某產業的就業量來計算區位商。其原理為:如果一個區域某部門中的就業份額大于全國的平均水平,那么該區域在這個特定部門的產品生產方面必然是相對專業化的,這種情況下,區位商大于1;相反,區位商小于或等于1。其計算公式為:

在該公式中,LQir為區域產業i的區位商;Eir和Ein代表部門i在區域r和國家n中的總體就業水平,Er和En分別代表該區域和國家的總體就業水平。在區域經濟學中,通常用區位商來判斷一個產業是否構成地區專業化部門。區位商的計算結果越大表示該地區的產業專業化程度越高,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反之則產業處于劣勢地位。

(二)數據的選取

本文主要對鄭州市、開封、許昌、新鄉、焦作五個城市進行區位商分析,主要分析的是鄭州都市圈的第一層和第二層,分析時間為2012年,數據來源于《河南省統計年鑒》以及《中國統計年鑒》,通過計算,得出如下結果(見表1)。

注:1、2、3、4、5……19分別表示農、林、牧、漁業,采礦業,制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建筑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教育,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

(三)優勢產業分析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鄭州在整個鄭州都市圈中具有的優勢是十分明顯的,具有優勢的特色產業最多,主要集中在第二、三產業,其中有四個產業包括采礦業、建筑業、住宿餐飲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的區位商大于2,除了農、林、牧、漁業和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外,其他產業的區位商均大于1。這說明鄭州作為河南省的省會城市、鄭州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在交通運輸、制造業、服務行業以及科技教育等產業起著主導作用。其他城市也有一些具有優勢的產業,如開封市的房地產業,許昌市的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以及焦作市的采礦業,在一定程度上均是優勢產業。但是,開封、許昌、焦作和新鄉,優勢產業太少,大多數產業專業化程度較低。

四、結論及發展對策

(一)結論

通過以上對鄭州都市圈的區位商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鄭州都市圈的產業結構不是十分合理,存在一些問題,除鄭州外,開封、許昌、焦作和新鄉優勢產業較少,并且城市產業定位不清晰;都市圈內各城市的經濟發展不平衡,鄭州的核心地位過于突出,其他城市發展相對滯后。

(二)鄭州都市圈產業發展建議

基于上述對鄭州都市圈內各城市的產業分析,以及鄭州都市圈發展的特點和鄭州都市圈各城市的自然條件以及經濟基礎,提出以下產業發展建議,旨在對鄭州都市圈的發展提供參考意見。

1.培育各個城市的優勢產業,促進區域內各城市產業均衡發展。在鄭州市都市圈的產業發展中可以看出,除了鄭州市外,其他城市的優勢產業并不突出,因此各個城市要依據鄭州都市圈發展的目標以及各地的特色,發展城市的優勢產業。在培育各個城市的優勢產業時,一定要結合整個都市圈的發展定位,做到都市圈內產業的合理布局,開封市、許昌市、焦作市和新鄉市,要結合自然資源稟賦的特點。鄭州市作為河南省省會,應大力發展第二、三產業,應針對鄭州市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加快其經濟發展,把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轉化為特色產業。鄭州周邊縣、市,例如新密重點發展耐火材料等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開封發展旅游業、餐飲等優勢產業;新鄉積極發展起重機、生物制藥、新能源等優勢產業。許昌重點發展新型電力電器等優勢產業。焦作發展采礦業、汽車關鍵零部件業等優勢產業。同時鄭州市還要加強其第三產業的發展。例如金融、租賃等行業的發展,充分發揮其核心城市的職能,充分體現以鄭州為中心的城市經濟功能及由此產生的輻射力、凝聚力。

2.集群發展,促進產業升級。除了各地區均衡發展外,還要進一步優化產業組織,發展產業集群的優勢。產業集群具有規模效應和外部效應。通過集群內企業的競合關系,形成一種互動性的關聯,并由此帶來一系列的產品創新,促進產業加快升級。鄭州都市圈可以依靠有關城市和風景名勝區,發展城市服務業及高新技術產業、基礎產業、先進加工制造業、旅游產業等,形成產業集聚區。突出鄭州都市圈區域特色,提升鄭州都市圈現代化制造業和服務業規模檔次,構建鄭州都市圈的對外核心競爭力。例如新密的耐火材料產業集群、鄭州市服裝產業工業園以及新鄉的起重機集聚區等都已經初具規模,但是還需要進一步的規范和指導。因此政府要加強對這些初具規模的產業集群進一步的指導,給予更多地政策支持。

3.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的基礎設施是都市圈形成和發育的物質基礎,也是促進優勢產業發展的基本條件。城市間的交流和溝通需要人、物、資金、信息等自由流動作保障,這一切的自由流動都需要交通、信息傳遞系統等基礎設施來實現,因此完善基礎設施可以提高這些要素的流動效率,促進城市產業的發展。因此在發展優勢產業的同時,一定要注重城市交通的建設,避免由于交通堵塞造成的要素流動過慢。因此,鄭州都市圈一定要實現公路交通高速化、鐵路交通網絡化,打造以鄭州為核心的“半小時都市圈”。同時還要提高信息的流動速度,健全網絡系統、基礎通信,不僅做好人、物流動速度的加快,還要促進信息的交換速度,這是促進城市產業發展的根本。

4.政府要加強政策支持。都市圈產業的布局和發展需要政府根據鄭州市的特點,以及各個城市的文化特色、自然資源的稟賦等特點,科學地規劃鄭州都市圈的產業布局,對每個城市進行準確的產業定位。同時,政府還要制定政策法規,支持每個城市的優勢產業的發展,扶植優勢產業中的一些重點企業,給予資金、技術上的支持,幫助企業發展,進而促進整個產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英]菲利普?麥卡恩.李壽德,蔣錄全譯.城市與區域經濟學[M].格致出版社,2010

[2] 關學增.基于都市圈視角的鄭州城市定位研究[J].經濟經緯,2010(06)

[3] 李廉水,(美)Roger R.Stough等.都市圈發展[M].科學出版社,2007

[4] 劉承良等.武漢都市圈經濟聯系的空間結構[J].地理研究,2007(01)

[5] 劉曉紅,李國平.基于區位商分析的區域產業結構實證研究[J].統計與決策,2006(05)

[6] 李文強,羅守貴.都市圈產業結構與空間結構演化的互動關系及協調機理研究[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4)

[7] 李文強.都市圈產業結構演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博士論文,2011

[8] 李文兵,伍延基.中國旅游就業區位商時空結構研究[J].商業研究,2010(03)

[9] 李小玉,郭文.區位商視角下的江西省產業結構研究[J].企業經濟,2012(04)

[10] 孫暢,吳立力.“區位商”分析法在地方優勢產業選擇中的運用[J].經濟論壇,2006(21)

[11] 王偉.基于制造業區位商分析的中國三大城市群經濟空間演變實證與解釋[J].城市規劃學刊,2010(01)

[12] 王愛民,羅守貴.都市圈產業布局的區域分異與協調發展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03)

篇10

產業集群是當前經濟發展的一種重要趨勢,對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布局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產業集群理論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第一個研究產業集群現象的是阿爾弗雷德·馬歇爾,他認為產業集群是因為外部規模經濟所導致的。 邁克爾·波特從組織變革、價值鏈、經濟效率和柔性方面所創造的競爭優勢角度重新審視產業集群的形成機理和價值。王緝慈從區域經濟的發展論證了產業集群的創新(2001)。趙堅(2006)認為產業集群它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解決市場的交易成本過高的問題。王海燕(2008)提出了行業具有聚集能力的兩個條件:生產力流程的可分性和行業的最終產品必須具備可運輸性。

現代物流業已成為經濟發展的強勁增長點,成為國民經濟中新興的重要支柱產業。如何運用產業集群所產生的規模經濟、范圍經濟和速度經濟來促進安徽物流業的發展,進而推動安徽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安徽物流業發展現狀

1、物流業的規模擴大,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快

2011年安徽省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589.82億元,同比增長10.5%,占GDP的3.9%,占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的12.08%,物流產業成為促進經濟增長,推動第三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物流設施逐步完善,尤其是交通設施發展迅速。初步形成了公、鐵、水、航空運輸并存的綜合運輸體系。2011年底,全省公路里程14.95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009公里,形成了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網,鐵路通車里程2878公里,擁有長江、淮河兩大黃金水道和四個一類口岸,通航里程達5605公里,合肥新橋國際機場的開工建設將極大地提升安徽的航空地位。

2、產業集群同安徽省物流業的協作模式不斷優化,一體化發展漸成趨勢

隨著產業集群的擴大和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物流業逐漸發展為安徽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和關鍵領域,能夠為第三方提供專業的物流服務,為全行業生產效率的提高提供強有力的支持。目前,全省共有運輸、倉儲及綜合物流企業2000家左右,具有一定規模的第三方物流企業200多家,物流外包模式和物流聯盟模式逐漸建立并得到發展。榮獲2011年安徽省物流行業國有十強企業稱號的銅冠物流公司,逐漸發展成為以生產物流為主導、第三方物流作為支撐,汽貿、旅游為補充的“四維一體”的新格局。

3、安徽物流業的布局更加合理,由點狀分布逐漸呈現出線、面分布

2008年開始,安徽省開始著重建立區域物流經濟,依托產業集群,轉變之前物流分布分散的現狀。目前已經初步建立了三大物流區域,與安徽省的產業中心相互融合,相互促進。依托產業集群優勢和基礎,建設產業基地型物流園區;依托大型商貿流通企業和專業批發市場,建設市場流通型物流園區;結合中心城市傳統運輸、倉儲、批發零售業轉型提升,建設都市配送型物流園區。省級重點支持30個物流園區發展,初步建立起三大物流中心。為了強化不同物流圈之間的經濟交流合作,實現特色資源的優化配置,安徽還建立了五大物流樞紐,很好的實現了不同物流圈、產業圈之間的協同關系,同時也強化了安徽經濟的外向交流和輻射功能。

三、安徽物流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物流業的服務能力和發展水平不能滿足安徽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需求

近年來安徽物流業發展迅速,服務能力有了顯著的提高,但整體規模較小,同其他省份相比仍處于較低水平,網絡化組織還沒有形成,競爭力相對較弱,無法滿足安徽經濟發展的物流需求。2011年,安徽省實現物流業增加值為589.82億元,同比增加10.5%,而與此同時安徽省的GDP增幅為23.8%,全國物流的增幅為14.6%,這說明同其他產業相比,物流業依舊是制約安徽經濟增長的薄弱環節(見圖1)。

2、安徽物流業結構性不平衡依然嚴重

安徽物流業的整體規模小,同時還存在著結構性不平衡的問題,服務水平和能力難以滿足安徽經濟發展的需要。第一,安徽物流業的地區發展存在嚴重不平衡的問題,合肥市的物流業的發展水平明顯高于其他地區,這就意味著有更多的資源會向合肥市集中,地區之間發展水平的差距會越來越大,很可能導致物流業由外向型轉為內生型,降低區域物流需求。第二,供需結構失衡嚴重,總體上來說,物流的需求大于物流的供給,供需存在結構上的矛盾。(見表1)

資料來源:雷勛平,“安徽區域物流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實證研究”,《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2年3月第2期

3、物流總費用居高不下,物流效率低,利潤空間小

據安徽省59家重點企業申報的2010年度物流統計數據顯示,企業物流總費用為93.94億元,同比增長18.2%,高于物流業增加值4.7個百分點,從表2中可以看出2010年安徽物流總費用同GDP的比重為18.8%。造成安徽省物流總費用高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信息不對稱和運輸組織的不專業,導致存貨量大和貨物周轉時間延長,由此占用了大量的流動資金,成本居高不下。另外,安徽省的傳統制造業習慣于采取自營模式,在企業內部建立大量的物流基礎設施,造成物流資源的閑置和浪費,無效運輸比例高,總費用相對于生產總值增加。

四、促進安徽物流業發展的對策

1、繼續強化物流保障措施,激發安徽物流業的競爭優勢

物流業作為一個關系發展全局的產業,涉及眾多國民經濟的關鍵領域和行業,比如稅收、交通、產業布局、人才培養以及信息技術等,這些政策的優化和落實都離不開政府強有力的保障。第一、加強組織領導。物流業的準入門檻低,在缺乏統一的行業標準的情況下,如果單純通過市場的調節,無法在短期內為物流業的發展創造一個穩定的環境,無序的競爭還有可能弱化本土物流企業的實力。政府加強對物流業的組織和協調作為保障能夠有效地彌補市場失靈。第二、基礎設施的建設應當繼續作為物流業發展的重點,這是便捷物流的硬件保障。針對當前物流基礎設施不能滿足物流業發展的現狀,安徽省應該盡快加緊完善交通網絡和物流通道,在增加道路里程的同時提升道路的等級。

2、加強行業自律,發揮行業社團組織的作用

各等級物流業協會的建立是物流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同時也能夠為物流業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積極發展和培育物流業有關的行業社團等中介組織,充分發揮各類行業協會在政府同企業以及物流企業間的溝通協調作用,促進信息共享。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強化物流協會的整合和建設,引導協會履行服務、自律和協調職能,發揮協會在規劃研究、規范市場行為、統計與信息、技術合作、人才培訓和咨詢服務等方面的中介作用,促進物流行業規范自律,推動物流市場有序健康發展。這就需要政府轉變職能,為物流業協會的發展提供更大的活動空間和發展空間。

3、合理進行產業布局,積極發展產業集群,為安徽物流業的發展提供空間上和信息上的集中服務,聚集物流需求

由于產業鏈的縮短,產業集群本身不能在短期創造大量的物流需求,但是產業集群能夠與物流業互動發展,將分散的物流需求集中在一個相對固定的空間上,減少盲目運輸,縮短物流周轉的時間,從而有效地降低物流成本,合理確定物流市場價格,吸引更多企業采取外包給第三方物流企業的方式,活躍物流市場。

基金項目:1.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產業集群理論與安徽物流產業的發展(2006sk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