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藝術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9 12:10:1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音樂藝術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音樂藝術論文

音樂素質藝術論文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應該納入青少年素質教育范疇里。

什么是素質,我認為“素質”應該是決定一個人的行為的重要基因,這種素質包含很重的感情因素,尤其是政治素質和道德素質。列寧曾這樣說的:“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積淀下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還說過:“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這里說的感情是指在學習理論和實際生活中培養起來的感情。因之,素質的形成是否可以理解是“感情與理智在實踐基礎上的統一,或者說是實踐基礎上感性與理性的統一”。這種統一,形成了人們的高層次的感情,成為指導人們行為的基本因素;它不是單純的知識,不是單純的理論,也不是一般的修養,而是融化在人們心靈中的深層次的感情。這種素質有先天的,但更多的是后天的。隨著年齡的增長、環境的影響而深化,甚至改變。

素質有哪些內容,對此爭論很多,說法不一,我個人的體會應該有以下幾方面:政治素質、道德素質、思維素質、心理素質、生活素質、文化素質、審美素質、身體素質以及種種非智力因素的素質,如想象力、創造力、專注力、記憶力、毅力、耐力、感知力、意志力、合作意識,等等。這里只能說是個人的感受把它羅列在一起。這樣羅列是否合理可以研究,也可以更科學地歸類,但是,素質的教育應該是全方位的,不同年齡段可以有不同的側重點,但不能把青少年階段素質的教育只是培養非智力因素,而把政治素質的培養看作是成年人階段的事。

我總覺得對青少年素質的教育的根本點是愛國主義,這是政治素質的核心。這種教育不是停留在表面上、答卷上、理論上,而是要深入到幼小的心靈上。這里,音樂能起到特殊的作用。我有一位好友,他在日本軍占領時期,在北京一所中學上學,有一天音樂教師把學生帶到六樓教室,躲過日本軍官的監視,緊關窗門,輕聲地教學生學唱《松花江上》,當時教師流著眼淚教,學生流著眼淚唱,給學生留下終身難忘的一課。教師對歌曲沒有任何解說,只在結束時說了一段話:“這歌是我教的,與任何學生無關,如果有人要告發,就告我一個人。”當時,在課堂上有好幾個新民會(漢奸組織)官員的子女,事后證明教師平安無事,沒有任何人告發。這些學生現在都是六七十歲的老人了,一談起這件往事,仍然十分動情。

1942年夏,高中畢業考試的前夕,日軍打散了寧波中學,老家寧波淪陷了。家是回不去了。我們一批同學結伙流亡去重慶,路經贛州在蔣經國辦的流亡學生招待所住了半個月,天天去公園,夜色中只要有一個人唱起《松花江上》,全公園都響成一片,帶著眼淚,帶著仇恨。記得“九·一八”事變,我9歲,校長、老師告訴我們,日寇強占了我們東三剩但我們還不完全懂事,大量的靡靡之音闖進了我們的生活中,《桃花江》《特別快車》《薔薇薔薇處處開》,還有《何日君再來》,等等,夾雜在《賣報歌》《大路歌》之中。感謝前輩革命音樂家們,送來大量的救亡歌曲,《義勇軍進行曲》《畢業歌》《大刀進行曲》《黃河大合唱》,等等,一下子使我們從糊涂中清醒過來,把我們在實際生活中懵懂積累起來的“不甘心當亡國奴”的愛國情緒凝結起來,不但對我們當時的行為起到強烈的指導作用,而且成為我們這一代青年一輩子不可動搖的意志。我想,這應該說就是愛國主義素質的形成。

有人問過我:“你是在什么思想基礎上參加革命的?”我回答:“是正義感把我引進革命的。”因為當年,我的政治認識是模糊的。1942年我是抱著“重慶是抗日的心臟”、“是抗日的領袖”的信念,從淪陷區長途跋涉流亡奔向大后方的,到了重慶所見所聞,大失所望,才考上向往的昆明西南聯大這個民主堡壘。1945年,打敗了日本,親自到重慶談判,我們殷切希望國共合作,共建中華。但是要打內戰。因為我們反對內戰,國民黨反動政府一下子殺死我們四位同學和老師,手段十分卑劣、殘暴,這就是悲壯的昆明“一二·一”慘案。四位烈士靜躺在西南聯大圖書館閱覽室里,帆布床下還淌著烈士的血,我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在四烈士遺體前發過誓,“不報此仇,不姓胡(我那時姓胡)”。就是這種正義感把我帶進了轟轟烈烈的“一二·一”學生運動,逐漸進入革命行列。當有人再問我:“你的正義感是哪里來的?”我一時真的答不上來了。以后經過了好長一段時期的思索,我逐漸找到我的正義感形成的原因。

查看全文

音樂感情欣賞藝術論文

內容提要:本文主要探討音樂欣賞者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其感情體驗的基本要求,我從欣賞者對音樂作品感情內涵體驗的深淺這一角度出發進行論證,得出"準確、深刻和細致地體驗音樂作品中的感情內涵,是音樂欣賞中感情體驗的基本要求。"這一結論。

關鍵詞:音樂欣賞感情體驗基本要求

音樂是一種善于表現和激發感情的藝術,可以說,音樂欣賞的過程就是感情體驗的過程,它既是欣賞者對音樂的感情內涵進行體驗的過程,同時也是欣賞者自己的感情和音樂中表現的感情相互交融、發生共鳴的過程。無論是對于普通的音樂聽眾,還是對于音樂的專門家來說,感情體驗都是在進行音樂欣賞時不可缺少的一種心理要素。對于音樂的專門家來說,假如在欣賞音樂時只注意技巧、技術手法、結構形式等方面,而在感情上卻無動于衷,那么他對音樂的欣賞也只?quot;覘其文而未見其心,見其表而未見其里",并不能完整地感受與領會音樂的美。一位有經驗的英國音樂教育家曾告誡說:"不要允許你的批評性的敏捷聰明窒息你的情緒反應。那些專家們經常把他們的注意力局限在技巧上。"①他還說:"除非你也重新抓住了激動過貝多芬寫這一作品(指Waldstein)鋼琴奏鳴曲--引者注)的同樣感覺,或是認為你也有這種情感,你才有權利說你欣賞他。"②音樂是一種善于抒情的藝術,音樂中有著豐富而深刻的感情內涵,只有當音樂欣賞者的感情活動與音樂作品蘊涵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時候,才能稱之為正確的音樂欣賞。因此,準確、深刻和細致地體驗音樂作品中的感情內涵,是音樂欣賞中感情體驗的基本要求。對音樂作品感情內涵的體驗,首先表現為感性上的直接體驗。比如,我們在聽到一首樂曲的時候,對這首樂曲所表達的感情(它或是快樂的,或是悲哀的,或是慷慨激昂的、、、、、、等等),憑借自己的感性經驗,自然地產生出一種體驗。這種伴隨著音樂感知而自然產生的感情體驗,就是我們所說的感性上的直接體驗。

例如,我們聽到這樣一個音樂主題:

例3快速地

鄭路、馬洪業:《北京喜訊到邊寨》

查看全文

民間音樂藝術論文

一、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

1.以西方音樂為核心,忽視中國民族音樂教育

在目前經濟全球化的環境下,西方文化同質化趨向尤為突出,高校音樂教學內容多以西方音樂為主,理論知識上重視西方樂理、音樂史,音樂實踐中又以美聲唱法、鋼琴、西方交響樂等更受關注,而關于中國音樂史、民族民間音樂教育內容比較少。這種觀念導向使得學生對中國傳統民間音樂認知有邊緣化的傾向。

2.社會和家庭對傳統音樂文化重視程度較低,未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

歷代封建統治者對民間音樂都持鄙視和壓制的態度,因而其長期以來處于自生自滅的狀態,民間音樂更多是民眾自娛自樂的一種形式。家庭教育也存在諸多問題,在實用功利的驅使下,父母認為“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傳統音樂文化對現代社會的適用度不高。長期漠視導致大學生對民族藝術、民間音樂文化缺少認同感,人文素養淺薄,精神家園缺失。

3.大學音樂課程設置單一,缺乏創新性與獨立性

查看全文

音樂藝術與文學藝術論文

一、音樂形象與文學藝術的內在關系

首先,我們可以從藝術的起源上來分析兩種藝術之的內存關系,在原始社會時期或更早時期的人類生活中,進行勞動作業或日常人類相互交流時,都會發出或長或短、高低不同的聲音,在發出聲音的同時或有節奏或無節奏,這些都可以表明音樂已經初步存在,并在人類的生活中較為普遍的使用了。而文學是在人類真正有了語言和簡單的文字之后才開始慢慢形成,從這點上看,音樂藝術要先于文學藝術而存在于人類社會中的。

其次,從兩種藝術的歷史發展中,兩種藝術卻又是相伴發展互相影響的關系,甚至有一種文學藝術的發展影響或先于音樂藝術的發展的推斷,不少著名的音樂作品就是受到文學作品的起發繼而創作出來的。例如國外的莫扎特的歌劇《唐•璜》,就是受到了19世紀英國杰出的詩人、歐洲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拜倫的長詩《唐•璜》而創作出來的,歌劇的序曲以奏鳴曲的形式表現了唐•璜的那種玩世不恭的性格,凸顯出唐•璜的熱情似火的生命力和樂觀機智的人物形象。俄國的著名音樂家柴可夫斯基就把威廉•莎士比亞著名的悲劇《羅米歐與朱麗葉》作為自己音樂創作的靈感而想譜寫成一部歌劇,雖然最終是以一部幻想序曲告終,但總是磨滅不了這部作品的偉大。另外柴科夫斯基還將法國夏爾•貝洛童話中的《林中睡美人》作為音樂素材,把童話故事改編成舞劇音樂,用戲劇性的標題交響樂的手法成功塑造了舞劇中的人物形象,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同樣將文學作品作為音樂素材的在中國也是有很多,如家喻戶曉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就是根據中國四大民間愛情故事之一的《梁山伯與祝英臺》為依據而創作出來的,全曲用小提琴貫穿整個的音樂作品,用小提琴那委婉的單色詮譯著這個千古的愛情悲劇,音樂中大提琴與小提琴的相互對答,更加形象地表現了劇中男女主人公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對現實世界的無奈。最后,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中,我們還發現文學藝術與音樂藝術都屬于人類的精神文明創造的產物,它們都是一種形象思維表達后的藝術品。只不過,文學藝術是運用其語言符號的特點進行表述,它具有較為明確性,而音樂藝術則是通過音樂作品作用于人的聽覺感官,不能準確地表達其概念,具有模糊性的特點。

二、音樂形象與文學藝術的表現形式

眾所周知,音樂藝術與文學藝術的最大的表現形式的不同就在于信息傳達的準確性。蘇珊•朗格在《情感與形式》中曾提到過:“音樂是情感生活的摹寫,情感、95學的知識,掌握通過音樂教育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方法。了解學生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有針對性的針對不同的問題,利用不同的音樂題材的作品進行心理疏導。其次,建立獨特的教學體系。正如前文所述,傳統的音樂教育是把知識灌輸給學生,學生在這種教學模式下缺乏創造力和想象力。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音樂的內涵,增加創造力就要改革教學體系。首先,學生要提高“聽”能力,不同的音樂會使人產生不同的情緒,比如說慷慨激昂的音樂可以鼓舞人的斗志;歡快的音樂可以使人輕松愉快,在教學中要動地如何利用音樂素材。其次,要注重“看”的能力。有好多的音樂劇的作品,它們不僅僅給人以聽覺的享受,更給人以視覺的感官刺激,多利用這樣的作品,提高學生的審美,以更好的領悟音樂的內涵。再次,培養“想”的能力。音樂教育最終極的目的是要啟發人的思維,對一個音樂作品展開豐富的聯想,以加深對音樂作品背景的理解,形成自己的感受,開拓學生的視野。最后,要開展更多地音樂表演形式。學生所學的知識要運用到實踐當中,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大學要建設良好的音樂氛圍,一曲優美的歌曲可以緩解學生的壓力。通過開展更多地文化演出活動使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其中,比如,才藝表演、合唱、合奏等等,培養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增加集體榮譽感增強自信心,通過大型的演出活動,學生可以學會如何的分工、協作、與人交流,這些都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起著良好的促進作用。

作者:韓蕊單位:渤海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查看全文

音樂元素掌握藝術論文

摘要通過聽覺、合唱這兩種適應群體訓練的音樂手段,培養學生對元素性音樂的敏銳感知,激發他們對諸音樂元素不同結構的構成及運動變化產生濃厚興趣,使他們了解這些運動變化對于表現人們的思想、抒發感情的獨特功能作用;并使學生在音樂生活中能迅速獲得與音樂作品的情緒相一致的內心體驗。這不同于傳統單純技術訓練代替音樂教育的作法,是音樂教育觀念上的一個進步和突破。

關鍵詞聽覺、合唱、音樂元素、掌握。

音樂元素,指構成音樂藝術的最基本的成分,分解為音高、音色、節奏、力度、和聲等。掌握音樂元素,就是培養學生對音樂元素敏銳的感知,激發他們對諸音樂元素的不同結構的構成、運動變化產生濃厚的興趣,幫助他們了解這些運動變化對于表現人們的思想,抒發感情的獨特功能作用,從而使學生在日后的音樂生活中能迅速獲得與音樂作品的情緒相一致的內心體驗。這不同于傳統的用單純技術訓練代替音樂教育的作法,是音樂教育觀念的一個進步和突破。

學生掌握音樂元素,可從以下兩個方面訓練著手。

1聽覺訓練

音樂靠聽覺感知,是一門“聽覺藝術”。后天的音樂教育決定音樂才能。這一才能是先天具備,還是后天教育的結果,曾經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我認為,人的才能主要是后天受教育形成的。人們很早就開始注意到聽覺訓練是音樂教育的基礎工程。《樂記》談到了人的聽覺感官與音樂的關系,指出:“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孟子則說:“至于聲,天下期于師曠”。這兩句話再好不過地道出了音樂之聲的本質和本源。

查看全文

高校音樂教育語言藝術論文

一、音樂藝術教育應以語言為基礎

高等院校的音樂語言藝術教育,能讓大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鑒賞過程中,默默地接受音樂藝術文化的洗禮。作為大學音樂教育工作者,應該讓大學生多了解和掌握音樂語言藝術,因為它不僅能提升大學生的審美能力,而且還能增強他們對祖國的熱愛,樹立一種正確的人生態度,追求高尚的人生目標。音樂和語言所要展示的概念、思想和形象能使人們更深入地了解一切客觀事物及其細致復雜的內容,并使音樂形象所顯現的聲音內容以及與內容相應的全部聯想更明晰起來。語言是工具,是手段,人們利用它進行相互交際,交流思想以達到互通、互動、互相了解。正如斯大林在《馬克思主義與語言學問題》一書中所說的:“它不僅體現了一定的藝術形象思維并能同時通過語言藝術去影響聽眾。”音樂語言藝術還是需要表演的藝術,它必須通過人的聲音演示,把藝術作品的思想內容傳達給聽眾。這樣,作為音樂藝術作品的演唱者首先必須對作品有所了解,對作品語言進行分析,理解并掌握作品的主題,然后還要對歌詞所要抒發的感情或敘事進行分析,對它的結構在作品表現內容上、語言風格上、音樂旋律所表現的特有音樂色彩上,以及如何以聲情并茂為原則,將聲樂藝術作品進行藝術再創造進行全面的分析。總之,正如許多歌唱家所感受的那樣:“所有歌曲的表現都必須通過語言、文字來描述內心的情感活動,許多細致生動的表演都有賴于對文字的了解和對語言的掌握。那深刻巧妙的一剎那,常常是產生于字里行間的會心感受。”作為一個演唱家,沒有語言知識,沒有分析語言和表現語言的能力,就算有再好的嗓音,也是不可能完美地表現作品的思想內容與藝術形象的。語言既是聲樂藝術作品的基礎,同樣也是音樂作品聲樂演唱與教學的基礎。

二、不同音樂語言藝術形象對大學生的音樂感染力

音樂語言藝術是時間性的藝術,是聲音的藝術形態,它在時間的流動中體現出聲音塑造的各種藝術形象。它通過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來表現人們的生活與思想情感,從而體現出藝術作品的主題意義。音樂藝術形象是歌詞、語調、音響與音樂作品旋律的結晶體,是通過擬形、擬情、擬聲等表現手法,運用一切音響化手段,以情似、神似的描繪,來創造音樂語言藝術美的境界。同時在誘發人們豐富的想象力中,使人們通過聯想創造出美感的詩情畫意,產生出聽感的形象反映,以及情景交融的內心視像。這樣,音樂化的語言藝術形象性越強,人們的聽覺形象的聯想性也就越鮮明、豐富,音樂語言藝術的審美價值也就越高。要創造好音樂語言藝術形象,就必須把握音樂語言藝術形象的造型功能與作用,從而提高音樂藝術形象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就音樂語言藝術形象的表現特點來看,它具有以抒情性或敘事性為主的兩大類。但由于作品歌詞的內容與人物形象的表現方式不同,以及情感的不同變化,在音樂藝術上也就有了明顯的差異,同時也就出現了不同的音樂藝術形象的聲樂體裁。從廣義上看,以抒情性為主的聲樂作品體裁包括進行曲、頌歌、舞蹈歌曲、詼諧曲、勞動歌曲、諷刺歌曲以及搖籃曲與小夜曲等等。即使是以敘事性為主的聲樂作品體裁,也絕不是完全沒有抒情性的藝術作品成分。中外不少聲樂藝術作品的體裁和形式,實際上都是以抒情性與敘事性相結合的,例如:我國的大型聲樂套曲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以及著名的法國歌劇比才的《卡門》等聲樂作品體裁都是如此。

一般來說,音樂藝術形象常常以確定性或非確定性的主人公來直接抒發思想感情,來表達主人公內心的愿望、理想、追求、憂傷、愛憎、歡悅……它凝聚著不同情感的性格特征,以生動的聲樂語言藝術形象來演唱和反映現實生活。具有確定性的抒情主人公,往往是具有鮮明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他一般是在一定故事情節變化或規定的場景中抒情性地歌唱,這主要表現在中外歌劇聲樂(包括戲曲聲樂)、敘事歌曲、曲藝聲樂以及具有故事情節性的電影聲樂插曲中。例如:中國歌劇《洪湖赤衛隊》中女主人公韓英的“看天下勞苦人民都解放”這個抒情唱段,是該劇第四場的核心唱段。此時的韓英身陷敵人的牢房,她不被敵人的嚴刑拷打而屈服,也不為彭霸天偽善利誘所動搖。就在這時彭霸天抓來韓母,妄圖以母女之情來軟化韓英,殊不知母女同心堅定不移,誓死不從。這一段對唱,即唱出了母女對往事的回憶,又有浩然正氣、視死如歸的抒情唱腔。從“娘的淚水似水淌”開始,前后共五個大的段落與層次,音樂聽起來起伏跌宕,旋律盡情地抒發,表現了韓英對革命的一往情深。其次,在敘事性歌曲、歌頌性歌曲以及曲藝聲樂的藝術作品中,也有很多確定性的抒情主人公。敘事歌曲與曲藝聲樂藝術作品是以歌唱故事為主的聲樂作品體裁。從藝術作品的容量上看,敘事歌曲演唱的是短小故事,而曲藝聲樂藝術作品則演唱的是較長的故事。從藝術作品的曲調來說,曲藝演唱更具有地方色彩,是以敘述性為主的歌唱性藝術,表達得自然也同樣蘊含著強烈的抒情成分。它既可以第三人稱來演唱故事(可以說是非確定性的主人公),也可以把敘述與代言結合起來,以第一人稱進入角色來代替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歌唱。例如歌曲《在松花江上》是作曲家、戲劇家張寒暉作詞作曲的一首敘事性抒情歌曲。歌曲表達了“九一八”事變東北淪陷后流亡的人們對故鄉的懷念和堅決要打回老家去的悲壯意愿。敘述著“九一八”事變后,妻離子散、家破人亡、流離失所、流浪在關內的悲慘情景,以及人們對美麗富饒家鄉和爹娘、同胞們的思念。這是作者對偉大的祖國、對民族的熾熱感情和以強烈的民族自豪感譜寫而成的傳世藝術精品。歌曲雖然音域跨度不是很大,但演唱有一定的難度,它適合男女聲各聲部的演唱,演唱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聲音條件調整音調的高低,以便能較好地發揮聲音表現歌曲情感、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此外還有電影、電視插曲的演唱,例如故事片“海外赤子”,整部作品共有八首插曲,圍繞著影片主題,在規定的情景下,用抒發、渲染、烘托來展示主人公的內在情感。其中像“我愛你,中國”“珊瑚頌”“孟姜女”等男女聲獨唱的電影插曲,都是影片人物在特定情節下演唱的抒情性歌曲。如“我愛你,中國”是20世紀70年代末期作曲家鄭秋楓和詞作家瞿棕為影片“海外赤子”所創作的幾首影片插曲中最為出色、動人的民族藝術歌曲。演唱者高昂悠揚、圓潤委婉,形象地抒發了作者對祖國無比的熱愛和深深的眷戀之情。激發著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海外赤子的愛國熱情和興國壯志。男女高音的演唱高亢明亮、激越輝煌,充分展現了歌曲的藝術風格和演唱特點,借以抒發人們內心的情感,塑造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

三、藝術體裁與藝術形象

查看全文

音樂課堂中語言藝術論文

一、語言藝術的現狀

1.音樂環境音樂教學是在一定的環境下進行的,良好的音樂環境對于音樂教學活動的展開具有很大的影響。傳統的音樂教學一般是教師在演奏,講述,學生安安靜靜地聽,不提問不思考,這種狀況很不利于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也不利于學習音樂知識的基本技能。在當今多媒體盛行的時代,音樂授課也應該開展多媒體教學,利用網絡、電視等音頻、視頻增加相關的音樂知識、文化素養,學校應該多添置音樂教學器材,布置專門的舞臺,不定時舉辦音樂晚會,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演出機會、演奏環境,同時也能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表演能力。

2.教學氛圍目前大多數的學校教育都非常重視學生專業課的教學質量,嚴重忽略了文化課的培養,許多體育課、音樂課、美術課課時都被相應的刪減,學生的這些課程得不到相應的知識講解,文化練習,對于這些課程的興趣和愛好也無從談起。同時,學校聘請的教師有的不是專業院校畢業的藝術生,有的老師掌握的知識比較古老,不會演奏現代的流行音樂,不能跟學生進行很好的互動和交流,有的教師在授課時不注重自身的語言藝術,在上課時運用大白話、方言,這既不利于學生對音樂的文化認知,也不能講音樂的自身魅力展現出來。

二、語言藝術的應用策略

1.聲音語言語言的種類有很多,其中講解性語言主要是指音樂教師在授課時要準確講解理論知識,從而表達音樂中所傳達的思想,對于一門藝術性的課程來講,注重藝術語言的使用,對加深藝術課程的理解很有益處。專業性語言不言而喻是指針對不同的專業,授課時使用不同的語言風格、詞匯等,比如在講解科學知識時,要態度端正,不能嬉皮笑臉;在講音樂知識時,要注重文字優美,感染性強,遇到音樂專業詞匯時,要詳盡地進行解釋,不能以偏概全,草草了事。趣味性語言當然也是必不可少的,音樂本身就是一門語言藝術,學習音樂就是為了獲得樂趣,獲得輕松愉悅的心情,教師在授課時運用趣味性的語言,既活躍了課堂氣氛使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收獲知識,也有利于提高音樂教學的質量。注重語言的文藝性在音樂教學中也是不可或缺的,音樂是一門文化審美的課程,運用文藝性的語言對于增加音樂課程的感染力有很大作用。在語言表達上要做到能夠簡練、準確,運用豐富的詞匯和句子使音樂知識完整地表達出來,是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誘發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在語言上還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不能流露出不滿和厭煩的感覺,這樣不僅會挫傷學生的自尊心,也會使學生排斥對音樂的學習,進而影響學生的未來。

2.肢體語言除了上面提到的文字語言之外,肢體語言對于音樂教學也很重要。肢體語言包括眼神、面部表情、動作等。我們通常都在講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在人際交往中注重眼神的交流,比有聲的交流更有力。比如在學生演奏音樂時,給予肯定和鼓勵的眼神對于學生來講都是很大的鼓舞,促使他們在表演中更加投入、更加賣力。在講課時,注重與學生的眼神交流,從學生的眼神中看出他們對于課程的理解程度,進而時刻準備著改變教學策略,合理安排教學課程。教師的手勢動作等也展現了肢體語言的藝術作用,例如在進行音樂指揮時,強有力的音樂指揮對于激發演奏以及演唱熱情都有很大的作用,平時上課中的肢體語言也能緩和師生關系,起到溝通交流的意義。面部表情對于教學來說至關重要,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通過觀察教師的面部表情,講課時候的聲音來展開知識的學習,如果教師在上課時太過嚴肅,面部表情凝重,教室氛圍十分壓抑,那么音樂課程的教學質量也會受到影響。因此,教師注重自身的肢體語言,在音樂教學中針對不同的音樂作品做出不同的反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強音樂課堂的質量,增強音樂文化知識的藝術感染力。

查看全文

小學生音樂教學藝術論文

1誦讀歌詞,感悟真情

音樂教師要不斷轉變教學觀念,營造樂學氛圍,培養小學生探究問題的意識。音樂課應該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以興趣為中心,引導小學生個性健康發展,讓學生自主體驗和探究歌詞,開闊小學生的文化視野,鼓勵他們喜愛音樂,感受音樂。在教學新歌前,教師要帶領學生讀歌詞,分析理解歌詞內容,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撥動學生的情感之弦,讓學生感受歌曲的內涵。如教學《閃爍的小星星》一課時,教師在學習歌曲之前,先領學生讀歌詞,促使學生、教師、文本和情感之間進行對話。讓學生按節奏朗讀歌詞,記住歌詞后,教師帶唱,學生模仿唱旋律,讓學生把旋律唱準,然后讓學生試著表演太陽和烏鴉的動作。讓學生想象月亮姐姐和小星星之間發生的故事,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乘坐月亮船飛上太空看到的景色。課堂煥發生命活力,引起師生情感共鳴。學生盡興品讀,讀得搖頭晃腦、如醉如癡,激發課堂活力。通過說、唱、演,幫助學生輕松理解記憶歌詞,初步學會演唱歌曲。在品讀中感受到星空的神奇,為學習歌曲延長做好恰當鋪墊。

2自主表演,張揚個性

在小學音樂課堂上經常遇到一些膽小、愛面子、自卑感強的孩子,他們不敢在課堂上唱歌,更不敢表演,別人唱他們聽,別人演他們看。教師要多關注這樣的孩子,給他們一個微笑,送上一個贊美的眼神,對他們的點滴進步給予肯定和鼓勵,讓他們自主表演。用角色化的歌聲與表演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學習內驅力。自主表演是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形式,把歌曲內容形象地再現給大家。教師要抓住小學生的注意力,善于摸索、分析小學生的心理,了解小學生的心態,不斷激發小學生學習音樂的熱情。在自主表演中理解歌曲內容,培養學生表演能力,張揚學生個性。如教學《小烏鴉愛媽媽》時,教師動情地說:“烏鴉媽媽受傷了,小烏鴉特別著急,希望媽媽盡快地好起來。它會怎樣照顧媽媽呢?它對媽媽說了什么、做了什么,注意用表演的形式體現孩子愛媽媽的深厚情懷。”學生小組合作進行表演。孩子用柔和的聲音、關切的眼神問媽媽還疼不疼了,給“媽媽”端水、喂藥,輕輕地拉好被角。孩子們的表演惟妙惟肖、情真意切。學生的表情是興奮的,忘記了疲勞,彰顯了表演魅力。自主表演時,學生分工明確,相互配合,積極努力,共同完成了表演任務,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踐行了感恩教育。教師給學生提供了充足的時間、空間和相應的條件,讓學生全員參與、全程參與、全方位參與,提高小學音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良好發展。

3結語

總之,小學音樂教學是一門藝術,藝術是無止境的,需要教師不斷探索。教師要創設恰當的教學情境,激發小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讓音樂課堂動起來。實現師生互動,讓學生愛學、樂學,陶冶學生情操,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小學音樂課堂精彩不斷。

查看全文

學生學習音樂藝術論文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物質生活的不斷豐富,中小學生學習音樂知識和器樂已成為人們追求豐富的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一環。為此,家長為孩子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其取得的成效是:第一,為社會培養了大量音樂人材;第二,為下一代提供和拓寬了升學與就業的機會和道路;第三,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但在教學中,普遍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值得思考的問題。

第一,音樂知識的西洋化傾向,已對我們民族音樂構成了沖擊。

教學內容全盤西化,很難看到使用中國人自己編寫的教材,學生只會演奏這些教材中的部分章節,只知道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等……除了這些教材之外,不知道我們民族還有很多值得驕傲的音樂文化遺產。這樣長期下去,帶來的嚴重后果是學生不會演奏自己民族的音樂作品。

在強調民族性的同時,我們并不否認西方傳統音樂文化教材是西方一代代音樂家為后人留下的音樂文化精髓,我們要讓我們的學生去學這些優秀的人類智慧結晶,但同時應注意逐步做到洋為中用,融會貫通。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加強和提高對自己民族文化的學習和認識,更要把它溶化進我們民族音樂文化的血液之中,從而豐富我國的音樂文化,進而繁榮世界音樂文化。

第二,注重基礎知識、技能教育,缺少趣味性和想象能力的培養。

查看全文

格薩爾說唱音樂藝術論文

一、如何評價音樂在《格薩爾》說唱藝術中的作用

建國以來,由于國家的重視和眾多專家學者的長期努力,使舉世聞名的史詩《格薩爾》的搶救、整理和研究等工作取得了驚人成就。但對作為該史詩主要藝術形式的音樂的搶救、整理和研究卻十分薄弱。

眾所周知,在任何藝術作品中內容要起到主導作用,但其形式絕非可有可無,恰當完美的藝術形式能夠把真、善、美的藝術內容廣泛傳播、深入人心,以致產生深刻而持久的社會作用。《格薩爾》音樂為傳播這部史詩的基本內容起到了這樣一種典型的巨大作用。

1、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如果說《格薩爾》的基本內容是該藝術的靈魂,那么音樂就是它的軀體或血肉,因此它們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根據《格薩爾》文學唱詞和音樂的語調風格、節奏規律和結構格式,不難看出它們都具有源于同一個地區文化藝術的明顯特征,即都是由吸收和借鑒具有濃厚地域特色的西藏康區和牧區廣為流傳的山歌、牧歌和強盜歌的內容和形式而成。兩者不僅語調風格完全相同,而且每句唱詞的頭尾兩處各有一節拍的單詞和中間有三個每節拍雙字的節奏規律,同時它們又都是八字一句,四句一首的結構格式,說明音樂與史詩的淵源關系。在昌都山歌《林中的杜鵑》的一段藏語唱詞唱

附圖

門,第一門叫做宗教門,我強盜不入這一門,手中沒有供品不開門。”諸如此類的各種唱詞比比皆是,數不勝數。很顯然,這與《格薩爾》中的任何一種唱詞完全相同。對《格薩爾》說唱音樂而言,由于說唱音樂與山歌、牧歌存在一定的差異,因而它雖然沒有直接吸收山歌、牧歌等音樂素材,但仍利用或吸收了該地區的其他傳統民間音樂。如以昌都民歌《美酒獻給好頭人》為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