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傳播學知識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4 07:51:2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新聞傳播學知識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新聞傳播學知識

淺談新聞傳播學碩士研究生培養的意義

摘要:近年,新聞傳播學成為考研的熱門學科。本文通過對新聞傳播學碩士培養的內涵與特點等方面進行分析,探析新聞傳播學研究生培養的意義。

關鍵詞:新聞傳播學;研究生;高等教育

一、新聞傳播學研究生培養的內涵

新聞傳播學碩士是一個介于學士及博士之間的研究生專業學位,新聞傳播學要求本專業碩士具有新聞傳播學領域的基礎、獨立的思考能力。世界上最早開辦新聞傳播學碩士學位課程的是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其專業涉及新聞的各個領域,畢業生在美國乃至世界各主流媒體十分活躍。而我國新聞傳播學的研究本身起步較晚,無論是學科研究還是人才培養,都是在借鑒西方模式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新聞傳播學研究生學制一般為學分制,學時為三年,前兩年是基礎課和專業課學習時間,課程包括必修課和選修課,通常可以修完絕大部分學分;第三年用來完成畢業論文、畢業實習以及求職。畢業后獲得文學學士學位證書以及碩士研究生畢業證書。中國的新聞傳播學研究生培養開始于1978年,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首次招收一批新聞學碩士研究生,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批自己培養的高層次的新聞教育人才。經過幾代新聞人數十年的努力后,當前中國新聞傳播學研究生的培養已經初具規模,形成了自己的模式,逐漸規范化。

二、新聞傳播學研究生培養的特點

(一)人才培養的多元化

查看全文

融媒體新聞傳播學專業教學體系的重構

摘要:融媒體時代,新聞行業從內容、模式、平臺到從業者都經歷了一系列的轉型。在此背景下,新聞教育必須順應社會的發展,立足融媒體時代對新聞傳播學專業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對陳舊的教學理念、課程體系、教學方式進行反思與重構。這不僅是高校新聞教育者應盡的職責,更是向新聞行業注入新鮮血液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融媒體;新聞傳播學;教學體系

媒體融合“是指在科技進步的催動下,生成了新的傳輸平臺,可以使不同媒體之間進行交融與互動,在不同媒體之間,傳播方式和內容可以相互借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從而形成共同發展之勢”[1]。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今天,融媒體不再是一個理念,它成了極具發展前景的事實。在我國傳媒行業中,媒體融合大致經歷了報網互動、多媒體聯動和融媒體3個發展階段。在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各媒體的融合還僅僅停留在內容層面。直到融媒體時代,從采編到傳播的各個環節的全面融通才真正得以實現。這種融合貫通,得益于數字化技術的發展,適應了更加多元化、多層次的受眾需求,成為新的傳播理念與行業趨勢。作為新聞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高校應該做到與時俱進,對陳舊的課程體系與教學方式進行革新,以適應不斷發展的新聞行業的人才需求。

一、前融媒體時代傳統教學體系的困境

為了適應融媒體時代對新聞傳播學專業人才提出的要求,高校的新聞傳播學專業教學需要從教學理念、課程體系和教學方式3個方面對傳統新聞傳播學專業教學體系進行反思與革新。

(一)陳舊的教學理念

查看全文

新聞傳播學博士教育論文

【摘要】中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自1984年1月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兩家高校獲得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權至今,總體可分為萌芽、成熟、拓展三個發展階段。現階段中國具有18個新聞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點,其中具有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有15家,具有新聞學或傳播學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有3家,主要集中在國內較早開展新聞教育的、師資水平一流的綜合性高校;具有博士生導師資格的教授或副教授已從3位發展到268位,博導的年齡、性別、專業方向結構趨于合理。近年來,大陸博士生教育開始走向國際化、注重內涵發展、學科特色,以及應用實踐。

【關鍵詞】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新聞傳播科學建設;博士學位;新聞傳播學發展史

一、新聞傳播學博士教育發展歷史概述

中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期望培養具有厚實的人文和社會科學知識,熟悉新聞傳播的歷史和現狀,掌握本學科的最新進展,在某一專業領域或研究方向有深入研究,具備獨立從事學術研究和教學的高層次人才。與新聞傳播學相關的學科有社會學、心理學、文學、法學、政治學和管理學等。我國新聞傳播博士研究生教育發展至今,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1984-1999年為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萌芽階段。在新聞學正式設立博士點之前,國內已有6所高校開設新聞系,8個高校開設新聞專業,1個廣播學院,以及1個研究生新聞系。全國新聞專業應屆畢業大學生達519名,研究生78名,專職教員274人(含副教授、教授25人),在校學生已達1561名。1984年1月3日,國務院批準《第二批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名單》,中國人民大學與復旦大學首次獲得了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權,并于次年開始招生,這標志著中國大陸終于能培養最高級別的新聞人才。1997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調整,“新聞學”由過去的二級學科調升為一級學科“新聞傳播學”,下設“新聞學”和“傳播學”兩個二級學科。次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通過“第七批名單”,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和中國傳媒大學獲得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權,中國人民大學與復旦大學獲得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權。1999年,武漢大學成立了大眾傳播與知識信息管理學院,獲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權,成為20世紀末最后一個獲得新聞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在萌芽階段,共有5所高校擁有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其中中國人民大學和復旦大學擁有一級學科新聞傳播學的博士學位授予權;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以及武漢大學擁有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權。此時中國新聞傳播博士教育面臨的最主要的問題是生源不足。在當時的時代環境下,攻讀博士學位要犧牲一定的經濟利益,這導致了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源不足,缺少挑選余地,使博士生的質量受到影響(方漢奇,2000)。2000年-2009年為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成熟階段。2000年12月28日,《第八批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名單》獲準通過。中國傳媒大學獲得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權,成為第3所擁有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同年,國務院學位辦批準有新聞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權一級學科的高校可以自主設立二級學科專業點,這為新聞傳播學博士教育開辟新的空間,如中國人民大學開設傳媒經濟學、復旦大學開設廣播電視學等。2003年,在“第九批名單”中華中科技大學獲得二級學科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權;武漢大學和清華大學獲得二級學科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權;武漢大學升為第4所擁有一級學科.3NewsDissemination新聞傳播前沿論衡新聞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2006年,“第十批名單”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通過,南京師范大學、暨南大學、四川大學和南京政治學院獲得二級學科新聞學的博士學位授予權;北京大學、上海大學、浙江大學和廈門大學獲得二級學科傳播學的博士學位授予權;而清華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取得了一級學科新聞傳播學的博士學位授予權。躍進階段的新聞傳播學博士教育的發展滿足了許多高等院校和相關單位對高層次人才的急迫需求,是新聞傳播教育時代的一次轉折(陳培愛,2006)。共有10所高校在21世紀加入到新聞傳播學博士生培養的隊伍之中。成熟階段呈現出如下特點:首先,新聞傳播學博士教育發展是表現為層次性的逐步推進。比起萌芽階段十余年的沉寂,在成熟階段大陸新聞傳播博士教育的發展,隨著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對全國各高校博士、碩士點的宏觀布局調整,每3年進行一次擴張,循序漸進,有條不紊。其次,快速發展的同時保證質量。根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要求,擬立項建設為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的高校,一般應已是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或該一級學科下所有二級學科均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擬立項建設為博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的,一般應為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因此各個高校都是從新聞學、傳播學兩個二級學科點的建設開始,穩步推進,在保證教學質量與師資條件完善的前提下,再根據社會對新聞傳播博士人才的需求,進一步擴張學科。最后,發展注重整體性,布局由點到面。萌芽時期擁有新聞傳播博士學位授予資格的高校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而在成熟階段,在發展北京、上海和武漢等大城市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南京、廣州、成都、杭州和廈門等城市,新聞傳播博士教育在全國范圍內展開。2010年至今則為大陸新聞傳播博士教育的拓展階段。2010年,北京大學、上海大學、浙江大學、廈門大學、暨南大學、四川大學、河北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和山東大學,共9所高校獲得一級學科新聞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權,并陸續開始招生。其中河北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以及山東大學是首次直接獲得一級學科新聞傳播學的博士學位授予權。算上授予新聞學博士學位的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南京政治學院和南京師范大學,目前大陸共有18個新聞學或傳播學博士學位的授予點。在2010年的井噴式擴張之后,新聞傳播博士教育的發展趨于緩和,拓展階段有如下特點:首先,全國新聞傳播教育博士點的分布趨于完善,原先具有優勢的省份或地區得到鞏固與加強,河北、山東、重慶和安徽等省份也逐漸加入到新聞傳播博士人才培養的行列中。新聞傳播博士人才培養的版圖已基本奠定,即以北京、上海為核心的東部地區向西部輸送人才的格局。其次,有些高校通過將新聞學或傳播學掛靠在其他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一級學科下的方式,設置交叉學科的博士點,對原有的人才教育模式進行革新,培養跨學科、綜合性的新聞傳播人才。新聞學和傳播學本來就是綜合性非常強的科學,因此通過跨學科的方式培養博士級別的人才,是拓展階段的必然趨勢。最后,快速擴張式的新聞傳播學博士教育發展模式受到學界的反思與討論。盡管現階段新聞傳播學博士培養的精英取向暫時沒有發生根本變化,但是存在著規模擴張的壓力和師生比例失調的隱患(羅以澄,2008;吳鋒、張先龍,2011);以一級學科點和博士點的數量,來衡量學科建設水平,并作為學科乃至大學實力象征的粗放經營模式受到了質疑(吳廷俊,2009;胡春陽,2010;黃旦,2014)。

二、新聞傳播學博士教育發展現狀與師資

縱觀整個大陸新聞傳播學博士教育的發展歷程,新聞傳播學博士教育充分反映了不同時代的歷史背景,體現了在不同階段下社會各界對新聞傳播學高級人才需求與期望,也符合一般學科從興起、繁榮到轉型的發展規律。從總體上來看,大陸新聞傳播學博士教育質量較高,注重建設,各個培養單位特色突出,涌現出一批國家級的學科建設示范點,在新聞傳播教育中起到突出的引領作用(趙玉明、龐亮,2008),如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的一級學科新聞傳播學和中國傳媒大學的二級學科新聞學皆列為國家重點學科名單。目前中國新聞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點,主要是在國內較早開展新聞教育的、師資水平一流的綜合性高校。除了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外(其新聞學專業始于20世紀60年代外,并于1995年重新恢復),剩余的16家培養單位均于1985年前——新聞學被列為博士學位二級學科前——開展了有建制的新聞教學活動。其中于2010年直接獲得新聞傳播學一級博士學位授予權的河北大學和華東師范大學同樣也具有從事新聞教育悠久的歷史。河北大學于1982年就開設過新聞專業,有教職工10人,在校本.3NewsDissemination新聞傳播前沿論衡科生30人,華東師范大學的前身——大夏大學(1929年)和光華大學(1925年)——更是在創校伊始就開設新聞學和廣告學的課程,是當時國內最早的一批開展新聞教育的高校之一。從各個高校的綜合實力來看,在16所招收新聞傳播學博士的高校中,有11所屬于“985”兼“211”高校,5所屬于“211”高校,而且有14所高校長期占據國內百強高校排名的前50名,剩余的2所高校的排名也在100名左右。盡管各個院校類型側重有所不同,如清華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側重于理工科,華東師范大學和南京師范大學側重于師范類,但絕大多數高校都屬于綜合性院校(中國傳媒大學屬于藝術類院校),因此可以說承擔大陸新聞傳播學博士教育的主體單位是老牌綜合性一流大學,為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培養提供了天然的人文底蘊和跨學科培養的可能性(吳鋒、張先龍,2011)。在17個具有新聞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的命名上,有14個單位以“新聞/傳播學院”命名(包含新聞學院、傳播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與傳播學系、新聞傳播學院、新聞傳播學部、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等),這是在傳播學在大陸被納入學術視野和學科建制后,各個新聞傳播學教育單位的主流命名方式。其中有2個單位仍然以“新聞學院”命名,分別是大陸最早開展新聞學碩士與博士教育的中國人民大學和復旦大學,盡管“新聞學院”的內涵在發生變化,科系專業在不斷豐富,但是保留“新聞學院”作為學院的招牌,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老牌新聞院校的歷史延承。余下的4個新聞傳播學博士教育單位系交叉型院系:山東大學和四川大學向來以文學見長,將文學與新聞傳播學交叉,故以“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命名;上海大學將藝術學與新聞傳播學交叉,成立“影視藝術技術學院”,于2015年改名為“電影學院”;浙江大學將文化學與新聞傳播學交叉,故以“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命名。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博士點掛靠一級學科公共管理學下,設置了大眾傳播與媒介管理二級學科。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于2002年9月成立,在一級學科工商管理下設立新媒體傳播與管理交叉學科的博士點,以及文化產業與媒體管理二級博士點。另外,其他掛靠的新聞傳播學博士點還有,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設有新媒體藝術與理論博士研究方向;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于2012年起掛靠在一級學科中國語言文學下,招收媒介文化方向博士研究生;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招收政治傳播學、公共傳播管理博士研究生;重慶大學新聞學院,于2013年起依托法學院法學一級學科博士點,自主設置新聞法學二級學科博士點;華中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與文學院共建“文化傳播”博士點(與文學院分別設點招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設有傳媒管理博士點。我國新聞傳播學的博導隊伍依照新聞教育發展歷程大致能分為三個梯隊。來自第一梯隊的博導為當年同時擁有政治資本、業務資本和教育資本的“老新聞”,如甘惜分、王中。來自第二梯隊的博導,一部分是前的教師,碰到好氣候,迅速成長為骨干:如方漢奇、藍鴻文和丁淦林等;另一部分是大陸新聞教育機構自己培養的博士、碩士中的后起之秀,如童兵、李良榮和劉建明等。來自第三梯隊的博導具有高學歷和新知識,視野更加開闊,知識結構更加合理,將帶動新聞傳播學研究走向高層次和規范化,包含自己培養的博士、碩士,以及從海外學成歸國的洋博士(向芬,2009;吳廷俊,2009)。筆者對目前大陸17個具有新聞學或傳播學博士點的高校或研究機構(不包含南京政治學院,以及掛靠在其他一級學科下的新聞傳播博士點)的268位博士生導師進行了初步的統計分析(所有資料來自于各新聞傳播學博士授予點官方網站的師資簡介,截至2016年6月),除個別博士生導師為副教授外,其余博導均為教師。60和70年代的博導是大陸目前新聞傳播學博士教育的主力軍,占72%。處于退休邊緣的50年代的博導占總人數的21%,20、80年代的博導極少,僅為個別現象。從性別比例來看,在40年代的博導中,女性博導占6%;在50年代的博導中,女性博導占16%;在60年代的博導中,女性博導占28%;在70年代的博導中,女性博導占37%,呈上升趨勢。總體而言,大陸新聞傳播學博導年齡構成較為合理、比例協調,女性博導的比列逐步增高,有利于新聞傳播學博士教育的長期發展。從博導從事的主要研究專業來看,新聞學和傳播學是其主要研究方向,增長較快,而從事廣播電視學和廣告學的人數則增長較為平緩。在總量上來看,主要從事新聞學研究的博導在占絕對優勢,傳播學次之,但是以1960年代為轉折點,主要從事新聞學或傳.3NewsDissemination新聞傳播前沿論衡播學研究的博導數量發生轉變,出生于1970年代的博導更多從事于傳播學的研究,較少從事新聞學研究,其人數急劇減少。(詳見圖一)從各個高校或研究機構博導的年齡構成來看,每個新聞傳播博士授予點的具體情況各不相同,除了個別高校年齡結構偏老以外,總體上年齡結構合理。

查看全文

傳播學理論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

摘要:傳播學是新聞傳播學科的核心課程,傳播學理論課程中不但包含著新聞學的內容,同時包含廣告學、網絡信息科學等等不同的學科,有著十分廣泛的涉及面,并且其理論知識比較抽象,學生難以理解,這也就增加了教學的難度。在網絡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給教育帶來了新的機會和幫助,能夠讓教學內容更加具體,使得復雜的內容變得簡單化,促使傳播學理論課程教學簡單化。本文主要是基于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分析傳播學理論教學的改革策略,旨在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促進課程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傳播學;理論課程;教學改革;實踐

在高校的新聞傳播類專業中,傳播學理論課程是重要的課程之一,也給學生未來的學習、形成整體的知識體系帶來保障。在“互聯網+”時代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傳播學理論課程教學也在不斷深入發展中,并且在學科教學中,更加突出網絡信息技術的作用,顯著提高了教學的水平。在本研究中,主要是分析當前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傳播學理論課程教學的主要策略。

一、傳統教學模式下傳播學理論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模式十分傳統。傳播學是一門十分復雜和系統的學科,源自于歐洲,然而因為課堂教學的有限性,教師必須要在一定的課堂時間內完成理論知識的教學,這就需要學生在短時間中掌握系統的理論知識,學會消化和建立模型,這種模式無論對于教師還是學生來講都是十分困難的。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主要是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教師把課堂中的理論知識進行濃縮,然后傳授給學生完成教學任務。該教學模式比較傳統,同時容易讓學生產生抵觸的心理。(二)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嚴重脫節。在多數的高校中,傳播學理論教學采用的教材都十分陳舊,雖然一些理論內容得到了修訂,然而,在當前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該課程和實際的教學要求出現了嚴重的脫節,無法再為指導實踐發揮有效的作用。在高校教學中,都十分重視理論教學的作用,很少進行實踐課程的安排。同時,在傳播學理論課程教學中,理論教學占去了大部分內容,這就使得多數的高校傳播理論課逐漸成為了單純的理論性課程。有的院校甚至一個學期都沒有實踐課程的。在這些教學中,教師主要是理論知識的講解,很少和學生進行互動,沒有意識到對學生引導作用的重要性。學生缺乏實踐環節,難以利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踐問題,這就使得人才培養嚴重脫離了教學的目標和要求。

二、新媒體時代傳播學理論課程教學改革具體對策

查看全文

大數據時代新聞傳播學解析

當前,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生活質量不斷提升,綜合素質也在不斷提高。新聞傳播徹底改變了以往傳統的報道形式,不只是一項新聞采集工作。在大數據時代,新聞傳播需要更加注重對信息的篩選。新聞傳播學不僅僅要形成新聞理論知識,也要具備計算機運用能力、挖掘數據信息能力,從而實現新聞傳播的直觀性與真實性。因此,在大數據時代下,新聞傳播學在其研究過程中,要進行一定的重構。

一、新聞傳播學科范式的內外重構

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更加注重媒體行業的發展,新聞傳播有利于促進各行各業的發展,有效提升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現階段,如果判定一個國家現代化程度主要決定于專業化程度,但還有一些學者認為,專業化程度可以使人們更好地認識與了解社會,但是卻限制了人們有效了解與控制文化的整體性。在大數據時代,各學科之間聯系發生轉變,各國學科之間不斷融合。(一)由外部促進新聞傳播與其他學科融合。針對當前發展情況來看,新聞傳播學的研究發展緩慢,但是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在新聞傳播學研究中,在與其他學科知識形成時,主要是將社會學中的有關統計調查為基礎,了解所關注的社會組織、社會行為以及社會問題,從而有效促進發展。現階段,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對新聞傳播學造成重要影響,已經成為其他學科發展的基礎。所以,其他學科在實際發展中,要積極學習、借鑒新聞傳播學,從而能夠有效吸取更具價值的東西。并且,大數據的出現,有效增加了學科之間研究層面的融合,各學科之間交流與聯系,對新聞傳播學而言有著重要的意義。另外,在對論文大數據進行研究中,主要以新聞傳播學中的臉書與推特為主,主要研究人員都是具備高素質計算機技術人才,有利于增加人才之間的交流。對于信息傳播而言,新聞傳播學通常注重其傳播規律,并且能夠依據社會問題及現象進行研究。在研究信息過程中,互聯網技術具有重要作用,主要研究方向為社會問題、公共輿論、社會組織等問題,其研究方向主要為信息傳播及生成方面。這一環境下,人們所關注的領域轉向新聞傳播學[1]。(二)由內部促進新聞傳播學的學科轉向。最早的新聞傳播學是由新聞學與傳播學兩部分內容構成,兩者之間存在很大差異。針對新聞學而言,主要是以職業規范作為目標學科研究;針對傳播學而言,屬于經驗科學,主要研究方向在于信息傳播與信息對社會形成的影響。剛開始新聞傳播學被人們稱作人文科學,在研究中將新聞傳播學歸入到漢語言文學專業內,后來在其發展中發揮重要的作用,便成立了獨立的新聞傳播專業。在社會不斷發展以及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新聞傳播學正在趨向具體化的傳播領域發展。在進行數據信息研究中,很多學者也是在采用實證法進行分析研究。所以,人文性質相關的學科在實際研究中,需要不斷向社會科學方向不斷發展,從而體現專業性與精確化。另外,針對新聞傳播的相關數據情況,傳統數據收集方法資源有限,并不利于發展。但是在大數據時代,能夠為其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有效拓寬發展領域。

二、新聞傳播學重構圖景

一般情況下,新聞傳播學在發展過程中,來源于實踐,特別是針對大型數據的傳播與處理,一定要進行實踐,才能具備有效性與科學性。所以,我們要不斷進行拓展,并且逐漸發展新興的新聞形式。對于內容方面,有利于促進新聞媒體的發展與轉型。另外,在研究數據新聞中,與傳統的新聞傳播學研究進行對比,具有較高的精準度與準確性。所以,我們需要增加對實踐性科學的分析與研究力度,從新聞數據信息的異常處理與可觀性進行管理與控制,使其能夠有效促進社會科學與新聞實踐的研究,從而有效實現新聞傳播學研究追求的目標。并且,在大數據時代的影響下,新聞傳播由以往傳播信息已經轉向信息傳播以及信息使用的共同發展,有利于提升人們的認識[2]。

三、新聞傳播學研究進路

查看全文

新聞傳播博士生教育論文

一、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20來年歷史與其他學科相比時間并不長,因此,一直是處于摸索和嘗試階段;加之近些年來,隨著教育環境的急劇變化以及教育目標及體系的不斷調整,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在發展的同時,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首先,對博士生教育的目標定位不夠明確。如前所述,博士生教育是正規高校教育的最高層次。這一層次的教育是將一個學科的知識體系與學科方法進行綜合性地傳授和深入地積淀,并培養學生站在學科前沿和尖端,通過具有創新性和開拓性的研究以產生具有學術性和實踐性的成果的過程。這一具有普遍性的指導原則,應用于不同學科,就需要針對本學科發展的要求和現狀,對自身的目標定位作出準確而清晰的界定。眾所周知,相對于其他人文社會科學,新聞傳播學科有著自身的“獨特性”;它深深植根于人類對新聞傳播業的需要和理解之中[1];它既融合其他學科的知識和理論,又與實踐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也正因為這一“獨特性”,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在開創時,還曾一度被認為沒有必要,也被質疑到底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這正說明了中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面臨的定位問題。傳統上認為,博士學位是精英性、研究性學位,是為從事學術工作或一些領域的應用研究工作做準備的。然而多年來,有為數不少的新聞傳播學博士實際上主要從事一般的教學工作和新聞傳播實務工作,而在自己的專業方面做的研究工作并不多。特別是近些年來,隨著眾多業界人士紛紛攻讀博士學位,博士學位的傳統目的(為研究進行訓練)和實際用途日漸分離,已是不爭的事實。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究竟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專業化究竟如何體現?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社會美譽度怎樣?如何將博士生教育與新聞傳播界的整體發展相聯系?對這些問題,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理應作出系統的、建制化的回答。

第二,博士生教育模式尚不夠清晰和穩定。與博士生培養目標定位的不確定相應的是,新聞傳播學的博士生的培養模式還缺乏科學和深入的界定。目前一些新聞傳播院校的博士生培養方案基本上沿襲其他學科的模式,缺少對新聞傳播學科特點,以及學科需要掌握的知識及方法的全面探討,因此難以制定出針對自己學科特點的人才培養方案。如博士生的入學門檻應該如何設定,是重在考察其學識和科研能力,還是重在考察其一般專業知識和外語水準?博士生學習期間應該掌握什么樣的知識體系和方法論,應該開設哪些必需的課程?博士生的課程學習與學位論文怎樣銜接?博士生教育應該采取歐洲式的教授與學生一對一式的傳授方式,還是采取像美國博士生培養中的集體培養方式,或者采取其他科學有效的方式?博士生要不要實行淘汰制,如何淘汰?在明晰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模式時,對這些問題必須作出科學的回應。但遺憾的是,由于經驗的不足,認識上的錯位,加之我國教育制度安排上的原因,致使一些高校的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模式存在著比較嚴重的隨意性和不規范的現象。比如,一些很有科研素養和潛質的考生,僅僅因為“英語差分”便被拒之博士候選人門外。再如,有的院校對博士生教育規定課程的學習重視不夠,課程如何設置、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都無“一定之規”,結果課程學習往往未能達到幫助學生獲得從事研究工作、準備學位論文所必需的寬廣深厚的學科知識基礎的效果。還有,博士學位論文開題之前的資格考試或綜合性考試應該如何“把好關”,有的院校也無明確的要求和規則,結果造成在培養過程中對博士生的學習效果和質量缺乏“剛性”的制約和監督機制,博士生只要進了“門”一般都能拿到博士學位。

第三,一定程度的浮躁之風對博士生教育造成不良影響。這一方面表現在近些年隨著招生規模急劇擴張,師生比例失調,師少生多,導師投入到每個學生身上的時間和精力減少,學術互動和交流受到影響,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呈現出下滑之趨。另一方面表現在培養目標上,不是注重鼓勵博士生具有扎實深厚的理論功底、寬廣的學術視野和熟練到位的研究方法,而是以數量等硬指標為指針,使得學生在學習期間將湊足文章的發表數當作主要學習內容。再一方面還表現在博士學位論文的把關上不嚴,由于每年畢業生數量增加,在開題、答辯等環節,對博士學位論文的要求有所下降;加之學風不正,道德失范,致使弄虛作假,剽竊等現象在博士學位論文中也時有發生。

第四,博士生教育缺乏學術創新性和創造性。博士生教育的價值在于培養具有創造性的人才,產生具有創造性的智力成果。因此,檢驗博士生教育成效的主要標準,應該體現在博士學位論文的水平上。學位論文是博士生教育計劃的核心要素,必須是進行創造性的研究,以對學科的建設與發展有獨特的貢獻。然而,實事求是地說,目前有些高校對此還缺乏足夠的認識和高度的重視。其具體表現是:一些博士論文的選題或過于陳舊,或過于空泛,或流于瑣碎,或流于炒作,而不能把握當前學術前沿,參與學術對話;一些博士論文的前期資料積累不夠扎實,因此不能針對最具價值的切入點進行廣泛而深入地探討,論述流于粗放;一些博士生對所需了解的相關領域的知識涉獵不廣,基礎不牢,因此在論文撰寫過程中常常捉襟見肘,理論和方法運用不能做到嫻熟有秩;一些博士生在批判性、創造性等方面的訓練不夠,造成思想的力度和對相關問題的挖掘和解決不力。這些都造成了一些論文成為資料的簡單梳理,即使有的選題具有新意,但由于研究功力不足,無法創造出具有創新性和學術價值的研究成果。

查看全文

大學新聞傳播學雙語教學創新

如今,我國對外開放的格局正從沿海向中西部和邊疆民族地區全方位推進。與此相應,這些地區的新聞傳播也正發生相應的變化。對新聞傳播工作者的素質要求也增加了新的內容,表現在新聞傳播教育領域,則是對相關的新聞傳播教學提出了新的變革要求。為此,本文對廣西高校新聞傳播學雙語教學的現狀,問題和發展策略試作探討。

一、高校新聞傳播學雙語教學的歷史和現狀

2001年8月,國家教育部在《關于加強高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正式要求“各高校積極推動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公共課和專業課的教學.國家重點建設高校.力爭在三年內開出5%一10%的雙語教學:高校要使用優秀的、先進的教材,特別是在信息科學、生命科學、國際通用性和可比性強的學科和專業直接使用高質量的原版教材”。在當年10月召開的教育部直屬高校教學工作會議上,教育部就高校開展雙語教學的專業、開課比例等做了具體規定:“在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金融、法律等專業,以及國家發展急需專業領域,力爭3年內外語教育課程達到所開課程的5%一10%。對暫不具備直接用外語講授條件的學校、專業,可對部分課程先實行外語教材、中文授課,分步到位;提倡編寫、引進和使用先進的原版教材。對信息科學、生命科學等發展迅速、國際通用性、可比性強的學科和專業,可直接引進先進的、能反映學科發展前沿的原版教材”。上述兩段文件精神,體現了國家對高校雙語教學的重視。

除了上述文件中所提及的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金融、法律等專業外,同樣是應用性很強的新聞傳播學雙語教學也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的持續發展歷程。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新聞傳播學教育領域開展雙語教學,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新聞傳播人才已經起步。1978年,鄧小平與親自批準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創辦新聞系,中國社科院、新華社、中國日報三家聯合設置英語新聞采編專業。從1978年到1989年,該專業為中國培養了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的優秀新聞傳播人才。

從1983年起.、國家教委、新華社和廣播電影電視部聯合在復旦大學、上海外國語學院、中國新聞學院等高校開設雙學士學位的國際新聞專業;北京廣播學院(現中國傳媒大學)、廈門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等高校也相繼開設了五年制的國際新聞專業。這兩次在新聞傳播學科培養上的實踐,都是旨在通過中英文講授新聞傳播學的核心課程,以英文版專業著作為教材,試圖培養出一批具有全球視野、熟悉中外社會與文化、具有良好英文新聞采寫與編輯能力的高水平復合型專業人才。這段時期的雙語教學實踐是新聞傳播專業開展雙語教學的初步實驗期,是為了滿足當時我國改革開放的新形勢對新聞傳播人才的新需要而作的一次教學改革。

上海外國語大學作為最早開展雙語教學的學校之一,在1993年將辦學規模進一步擴大,由國際新聞專業升格為新聞傳播學院。北京廣播學院(現中國傳媒大學)在1999年10月成立了獨具特色的國際傳播學院,它的前身是北京廣播學院建校之初的三大系之一的外語系。1982年,在中共中央宣傳部、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和國家教育部等部門的大力倡導和扶植下,北京廣播學院開辦了國際新聞本科專業,1986年起,該專業招收碩士研究生,1999年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該專業強調英語與新聞學、傳播學、國際關系學的復合,也十分重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努力把學生培養成政治、業務、外語具有高素質的復合型國際傳播人才。

查看全文

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對策研究論文

[摘要]文章認為,對博士生教育的目標定位不夠明確,博士生教育模式尚不夠清晰和穩定,一定程度的浮躁之風對博士生教育造成沖擊,博士生教育缺乏學術創新性和創造性等,是當前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作者提出了如下改進意見:第一,科學界定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內涵;第二,控制規模,嚴進嚴出,打造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品牌效應;第三,重視博士生導師及指導團隊的綜合素質要求和能力考核,確保博士生教育師資隊伍的素質及其指導教育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第四,實行差異化競爭與合作,實現博士生教育的多元化;第五,確保博士生教育的經費投入,開拓多元化經費籌措渠道。

[關鍵詞]新聞傳播;博士生教育;目標定位;教育模式;高等教育

博士生教育是當代國際上公認的正規高等教育的最高層次。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和數量是衡量一個國家高等教育發達程度和文化科學發展水平及其潛力的一個重要標志;它不僅關涉一個國家人才培養的整體質量,而且影響到一個國家科學創新能力的儲備與民族文化的傳承,以及與之相關的學術聲譽與民族形象。

我國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生教育始于1985年。該年,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開始招收第一批新聞學博士生。直到上個世紀末,我國先后有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武漢大學等四所高校和中國社科院擁有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共設置了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點5個、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點3個。在這15年間,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一直在穩步發展,培養了一批活躍在新聞傳播學術界的出色人才,產生了一批優秀的學術成果,同時也積累了一定的新聞傳播頂尖人才的培養經驗。進入新世紀后,在全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快速發展、且重點建設研究型新聞傳播學教育體系的要求在許多高校日益高漲的形勢下,經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新聞傳播學科評議組的兩次評審,又先后有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大學、四川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暨南大學、浙江大學、上海大學、廈門大學和解放軍政治學院等十所高校獲得了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新增設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點6個,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點7個。應該說,經過這兩次評審,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有了一次整體規模的推進,打造了一個更寬廣的高層次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平臺,形成了競爭與合作的整體態勢;對于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來說,這可謂是一次大的“躍進”。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量的增長、規模的擴大并不必然帶來新聞傳播博士生教育質的提升。尤其是在今天全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整體規模迅速擴張的背景下,更應該冷靜地對其最高階段博士生教育進行審慎規劃、科學布局和系統建構,將其作為一個關系新聞傳播學長遠發展的大計,進行具有戰略性和基于科學發展觀的探討。

一、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查看全文

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探究論文

[摘要]文章認為,對博士生教育的目標定位不夠明確,博士生教育模式尚不夠清晰和穩定,一定程度的浮躁之風對博士生教育造成沖擊,博士生教育缺乏學術創新性和創造性等,是當前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作者提出了如下改進意見:第一,科學界定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內涵;第二,控制規模,嚴進嚴出,打造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品牌效應;第三,重視博士生導師及指導團隊的綜合素質要求和能力考核,確保博士生教育師資隊伍的素質及其指導教育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第四,實行差異化競爭與合作,實現博士生教育的多元化;第五,確保博士生教育的經費投入,開拓多元化經費籌措渠道。

[關鍵詞]新聞傳播;博士生教育;目標定位;教育模式;高等教育

博士生教育是當代國際上公認的正規高等教育的最高層次。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和數量是衡量一個國家高等教育發達程度和文化科學發展水平及其潛力的一個重要標志;它不僅關涉一個國家人才培養的整體質量,而且影響到一個國家科學創新能力的儲備與民族文化的傳承,以及與之相關的學術聲譽與民族形象。

我國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生教育始于1985年。該年,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開始招收第一批新聞學博士生。直到上個世紀末,我國先后有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武漢大學等四所高校和中國社科院擁有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共設置了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點5個、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點3個。在這15年間,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一直在穩步發展,培養了一批活躍在新聞傳播學術界的出色人才,產生了一批優秀的學術成果,同時也積累了一定的新聞傳播頂尖人才的培養經驗。進入新世紀后,在全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快速發展、且重點建設研究型新聞傳播學教育體系的要求在許多高校日益高漲的形勢下,經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新聞傳播學科評議組的兩次評審,又先后有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大學、四川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暨南大學、浙江大學、上海大學、廈門大學和解放軍政治學院等十所高校獲得了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新增設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點6個,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點7個。應該說,經過這兩次評審,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有了一次整體規模的推進,打造了一個更寬廣的高層次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平臺,形成了競爭與合作的整體態勢;對于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來說,這可謂是一次大的“躍進”。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量的增長、規模的擴大并不必然帶來新聞傳播博士生教育質的提升。尤其是在今天全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整體規模迅速擴張的背景下,更應該冷靜地對其最高階段博士生教育進行審慎規劃、科學布局和系統建構,將其作為一個關系新聞傳播學長遠發展的大計,進行具有戰略性和基于科學發展觀的探討。

一、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查看全文

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研究論文

[摘要]文章認為,對博士生教育的目標定位不夠明確,博士生教育模式尚不夠清晰和穩定,一定程度的浮躁之風對博士生教育造成沖擊,博士生教育缺乏學術創新性和創造性等,是當前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作者提出了如下改進意見:第一,科學界定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內涵;第二,控制規模,嚴進嚴出,打造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品牌效應;第三,重視博士生導師及指導團隊的綜合素質要求和能力考核,確保博士生教育師資隊伍的素質及其指導教育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第四,實行差異化競爭與合作,實現博士生教育的多元化;第五,確保博士生教育的經費投入,開拓多元化經費籌措渠道。

[關鍵詞]新聞傳播;博士生教育;目標定位;教育模式;高等教育

博士生教育是當代國際上公認的正規高等教育的最高層次。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和數量是衡量一個國家高等教育發達程度和文化科學發展水平及其潛力的一個重要標志;它不僅關涉一個國家人才培養的整體質量,而且影響到一個國家科學創新能力的儲備與民族文化的傳承,以及與之相關的學術聲譽與民族形象。

我國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生教育始于1985年。該年,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開始招收第一批新聞學博士生。直到上個世紀末,我國先后有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武漢大學等四所高校和中國社科院擁有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共設置了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點5個、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點3個。在這15年間,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一直在穩步發展,培養了一批活躍在新聞傳播學術界的出色人才,產生了一批優秀的學術成果,同時也積累了一定的新聞傳播頂尖人才的培養經驗。進入新世紀后,在全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快速發展、且重點建設研究型新聞傳播學教育體系的要求在許多高校日益高漲的形勢下,經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新聞傳播學科評議組的兩次評審,又先后有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大學、四川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暨南大學、浙江大學、上海大學、廈門大學和解放軍政治學院等十所高校獲得了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新增設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點6個,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點7個。應該說,經過這兩次評審,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有了一次整體規模的推進,打造了一個更寬廣的高層次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平臺,形成了競爭與合作的整體態勢;對于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來說,這可謂是一次大的“躍進”。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量的增長、規模的擴大并不必然帶來新聞傳播博士生教育質的提升。尤其是在今天全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整體規模迅速擴張的背景下,更應該冷靜地對其最高階段博士生教育進行審慎規劃、科學布局和系統建構,將其作為一個關系新聞傳播學長遠發展的大計,進行具有戰略性和基于科學發展觀的探討。

一、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