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4 08:01:4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新媒體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新媒體論文

新媒體研究論文

一、關鍵詞釋義

1.美學本文在哲學意義上、在美的本質意義上談論美學,涉及到政治、經濟、社會、科技和人文,與此相關,文中的生態,所指也不僅僅是自然環境,而是指包括自然環境在內的人類生命和生存的狀態,是本體論上的美學、存在論上的生態。美學作為哲學的分支,研究人如何通過感官來認識世界并發現生存的確切意義,研究觀念如何通過感覺和知覺而碰撞、綜合和形成。當美學觀照藝術實踐時,它同時觀照藝術生產和消費雙方。新媒體展現的感官攝取情景,提供了藝術實踐的新類型和藝術生產與消費的新形式,美學研究理應予以關注。

2.新媒體如同后現代性相對于現代性一樣,本文將出現于現代媒體,如廣播、電影、電視等之后的數字技術媒體稱作新媒體。包括電腦和一切運用微處理器、數碼、鐳射、互聯網的技術設備、電子娛樂產品,用于生產和消費的多媒體系統,高科技視頻系統,遙感系統,以及通過數字手段生產的藝術品,仿生信息產品,和各種含有電子內容的輸入、輸出和存儲設備等等,它是廣義的,幾乎涵蓋了影響當代生活個體和集體生存質量和價值的所有新技術。一方面,傳統媒體、現代媒體和新媒體在時間概念上有了清晰的區分,便于文章表述;另一方面,作為一個哲學美學概念,它是與特定意識形態結構相關聯的技術符碼,喚醒了哲學美學對物質與意識關系的重新審視,它所蘊涵的時間與空間概念從本體上解構了以往對存在的理解和解釋,打破了關于主體客體的原有認識,重新組合了存在、真實、虛擬。一句話,它已成為后現代社會和后現代語境的主要構成成分和推動力量,因此在意義內涵上可以稱為新媒體。

3.賽博空間英文Cyberspace的音義合譯,指數字技術和全球化網絡所創造的虛擬時空、虛擬社會,它是信息化數字化的時空新觀念,本文在它的原始意義上使用這一概念,但它已不僅僅是一個技術概念,同時也是一個哲學美學概念。與此相對應,我們傳統意義上的時空世界,作為一種存在,被本文稱為肉身世界。

4.瞬間失意一種心理學現象,同時也是一種美學現象。意,指意象。這一概念是本文探討的重點,將在文中詳述。

二、數字化時代存在觀念的變革

查看全文

新媒體藝術審美研究論文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新媒體藝術的現代性精神維度;新媒體藝術的現代性制度維度等進行講述,包括了人的主體性的立體維度、與傳統藝術相同,新媒體藝術總是把情感作為人的主體性的重要方面進行闡釋、人的主體性的解放維度、人的主體性的體驗維度、公共領域的自律化維度、公共權力的民主化和契約化維度等,具體資料請見:

[論文摘要]現代性毫無疑問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焦點性話題之一。在眾多藝術門類中,20世紀末誕生的新媒體藝術通過對各種傳統藝術所進行的關學觀念的改造,確立了自己現代性的關學方法和原則,形成了新媒體藝術的現代性審美維度。新媒體藝術的現代性審美維度主要體現在其突顯的精神性維度和制度性維度這兩個方面,而在這兩個維度中又分別包含有機聯系的若干個重要維度。在精神性維度中,新媒體藝術又包含了人的主體性的立體維度、解放維度、體驗維度;在制度性維度中包含公共領域的自律化維度和公共權力的民主化和契約化維度。新媒體藝術審美現代性的內在維度分析,對于我們理解新媒體藝術在當代的復雜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論文關鍵詞]新媒體藝術;現代性審美維度;精神維度;制度維度

新媒體藝術誕生于2O世紀末,它是以科技發展和全新傳媒技術為基礎,將人類藝術靈感和理性思維融合為一體的、以計算機、數碼技術、錄像和膠片技術、網絡技術相結合而創作完成的一種新型藝術形式。作為一種綜合性藝術,新媒體藝術吸納了此前許多藝術方式之長,集圖、文、影像、聲音和互動于一體,它體現了藝術家們在技術和機械化的工業文明層面上,試圖將尖端科技與先鋒藝術觀念相結合去探索新的藝術空間,并用新方式去重新感知世界的可能。

新媒體藝術在發展了半個多世紀以后,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品格。盡管它吸納了音樂藝術、繪畫藝術、觀念藝術、裝置藝術以及行為藝術等多種藝術的構成要素與表現形式,然而由于它對高科技的依賴和對新型媒介的依托,使得它與傳統藝術之間有了巨大的差異。這種差異突出地表現在:新媒體藝術通過對各種傳統藝術所進行的美學觀念的改造,確立了自己現代性的美學方法和原則。這就為我們能夠從現代性角度對新媒體藝術審美維度的一些問題進行闡釋提供了必要的素材和依據。

由于新媒體藝術還處在一個飛速發展的狀態之下,因而它的審美維度是一個我們無法一下子就能作出簡單窮盡解釋的問題。所以本文旨在探討新媒體藝術的現代性所包含的相互關聯的兩個基本審美維度,即:精神性維度和制度性維度。

查看全文

新媒體形態構成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新媒體形態構成交互

論文摘要當今社會已進入數字信息時代,計算機給藝術帶來了深刻的影響。歷史又一次重現當年包豪斯的情形,一批數學家、物理學家、計算機專家、藝術家、設計師、建筑家、音樂家、心理學家和大眾傳播專家,又一次緊密合作,他們的研究領域跨越了藝術與科學的界限。而新媒體藝術已日漸成為一種具有獨立審美價值和時代特色的新的藝術形態。

當今社會已進入數字信息社會,計算機已經給藝術帶來了深刻的影響。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明和應用的普及,使人類社會發生了巨大變革。開始了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從工業社會的物質文明向后工業社會的非物質文明轉變。從電腦視覺藝術、全息成像、數碼音樂、人機界面設計、電子出版、數碼娛樂游戲到虛擬設計與制造、網絡社區設計,以及未來教育等各個領域。他們的共同目的就是,突破現有技術的限制,以創造性的發明與設計滿足人類在信息社會的生活與工作需要。藝術及藝術設計將在信息社會中發揮其重要和特殊的作用。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包括虛擬現實藝術、聲音環境作品、交互影視媒體、回應式表演、數據可視化和游戲以及其他數字形式的作品均屬于新媒體藝術。

新媒體藝術的形態構成

我們所提及的新媒體藝術的形態構成是在語言代碼作為本源的基礎上,以交互為藝術的表現方式和手段,從技術層面、計算機語言層面、表現形態方面等角度進行分析的形態構成,我們所強調的是一種思維方法,也是一種工具,與計算機結構化編程思想不謀而合。對于藝術設計師、工程師及藝術院校的學生來說。這種思維方法和這種工具是必須具備的。

對于新媒體藝術形態構成的研究,我們可以以交互性為核心,從科學實證視角來研究形態構成的技術核心、表現形態、載體、存在方式、藝術語言、構成要素、組合法則等等。它是跨學科、跨領域、文理通融的,需要一大批人來共同研究和推動。

查看全文

剖析新媒體的含義內涵論文

論文關鍵詞:新媒體藝術;影響;藝術觀念

論文摘要:相信新媒體藝術正在逐漸成為藝術發展的趨勢,成為這個時代最流行的藝術字眼,成為藝術與技術結合的最直接表現。新媒體藝術給我們帶來的不僅是一種新的美術實踐方式,更多的是一種重新審視定位藝術的觀念,它是西方現代藝術的延伸和擴展,是在充分咀嚼了西方現代藝術的內容、形式和背后的哲學理論的基礎上產生的。本文試圖從新媒體藝術在展示、流通、典藏、評價等方面給傳統美術界帶來的影響入手,進而理解新媒體藝術。

當新媒體藝術(newmediaart)越來越成為藝術界談論的話題、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各類展覽上、越來越多地被所謂的前衛藝術家所實踐時,我們不僅要問:究竟什么是新媒體藝術?它給我們帶來了和即將帶來什么?

其實新媒體藝術并不是一個新生事物,也并不是無本之木,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受杜尚影響頗深的觀念藝術(conceptart)、早期未來主義宣言(futurismmenifesto)、達達式行為(da—da)以及由稍后出現的偶發藝術(happenningarI)脫胎轉變而成的70年代表演藝術就已經帶上了今天我們稱之為新媒體藝術的種種特征。實際上,在50~60年代的前衛藝術實驗中也已出現結合機械技術的動力藝術(kineticart)和最早的電子藝術作品。那么從這些新媒體藝術的源頭藝術來看,他們都有這樣一些特征:溝通與合作、強調藝術發生過程、重視技術與藝術的結合、互動。在這些相對新的藝術形式中,藝術家們開始探索新的行為模式和新的媒材,以此來發掘創造新的思維和人類經驗甚至是新的世界的可能性,讓觀眾參與到一件藝術品中成為藝術家們的興趣所在。藝術品本身的定義也不再決定于它的形式,而更多的在于它的形成過程,也就是概念。整個20世紀對于新科學的隱喻與模式的著迷,尤其是世紀初的量子物理和世紀末的神經科學與生物學更是大大激發了藝術家的想象力。

但是由于新媒體藝術空前地結合了物理學、生物學、電子計算機科學等各個領域的科學知識,將之用于藝術創造中,使得新媒體藝術作品也傳遞出空前龐雜的信息量,讓觀眾在目不暇接的同時也不能完全領會和了解它,在某種程度上給觀眾帶來誤解:這到底是藝術還是科技?在國內觀眾普遍缺乏視覺修養和科技知識的現狀下,要求大眾理解現代藝術就已經勉為其難了,對于新媒體藝術,大多數人還是處于“外行看熱鬧”的狀態的。

對于新媒體藝術,我們好奇,在沒有完全了解的情況下就急于嘗試,而理論界,也沒有太多的關注現狀,引領發展方向。

查看全文

多媒體新聞探究論文

一、什么是多媒體新聞

提起多媒體新聞,人們難免會將其與圖片新聞、音頻新聞、視頻新聞,甚至動畫新聞等媒體新聞表達形式聯系起來。多媒體新聞包括上述新聞形式,但不僅僅是這些新聞形式的簡單相加。

在此,我們又必要首先來廓清多媒體新聞的定義與內涵。

國內學界有關多媒體新聞的定義不少,但多數只是表述方式的區別,在內涵上沒有本質的不同,本文采用孫寶傳教授有關多媒體新聞的定義。孫寶傳撰文認為,廣義的多媒體新聞,是指能在網絡上傳送的、經數字技術處理的、用兩種以上媒體形態同時地、統一地表達的新聞。②狹義的多媒體新聞,必須要具備以下三個條件:一是在網絡上的傳播功能,以區別于用CD—ROM等形式儲存與播放的電子信息產品;二是具有多種媒體形式的有機“融合”的功能,以區別于將幾種媒體形式簡單“拼湊”而成的“拼盤”新聞;三是要具有一定的交互功能,以區別于受眾只能被動接收的傳統媒體模式。③

根據多媒體新聞的上述定義,我們可以歸納出多媒體新聞的基本特性。基于網絡平臺的多媒體新聞,具有網絡新聞的最基本屬性,但同時又具有其自身的突出特點,有學者將多媒體新聞的特點歸結為融合、鏈接、交互、共享,筆者認為,將多媒體新聞與其他網絡新聞區別開來的最本質特征是“融合”。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網絡傳播的特點。

查看全文

新媒體下校園文化論文

一、新媒體與校園文化

(一)新媒體

新媒體的概念并未形成一個統一的標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這樣定義:“新媒體就是注重使用網絡媒體,利用數字技術的優越性,進而以網絡為平臺進行信息傳遞互動的媒介”。這種媒體形態提供的信息服務主要依托計算機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等新型信息技術,包括以互聯網為載體的內容(如網絡視頻通訊、網站論壇、博客等),以手機為載體的內容(手機信息與游戲、手機電視等),也包括數字電視、樓宇與車載移動電視等。“數字化”和“互動性”是其本質特征。

(二)校園文化

對于大學校園文化的界定目前也形成統一認識。筆者認為大學校園文化是大學的一種精神傳承與再塑,社會先進文化是大學校園文化的主導,大學校園精神是校園文化的底蘊,教師是校園文化的主導,學生是校園文化的主體,學習與活動實踐是校園文化的主陣地,提升學生全面素質、促進學生成長成才是校園文化活動的主要宗旨。

(三)新媒體與校園文化

查看全文

醫院新媒體技術論文

一、新媒體技術在醫院經營與管理中的應用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特別是近年來移動4G通信技術的高速發展,新媒體成為影響和改變人們行為方式和思維習慣的,新的、重要的信息傳播方式。基于新媒體技術的強大優勢,其已成為現代醫院實現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方面。在醫院管理模式的改革中,基于新媒體技術,從本質上改變了管理的模式,優化了傳統模式下的諸多弊端。在新媒體技術的運用中,醫院管理者應高度重視并及時回應醫生或患者通過新媒體反應出的問題,這樣既能提高醫院職工參與醫院管理的積極性,又有助于患者的治療,以及降低醫患矛盾。(一)醫院內部新媒體技術的使用。現代醫院內部基本都有使用某種內部交流軟件,職工可以通過該種軟件相互聯系,以及傳達一些文件,領導也可以通過該軟件,下達一些指示,減少傳統的相互交流的障礙,文件也多以電子文件的形式,減少了傳達需要花費的時間,領導的指示也更為直接地傳達給藥傳達的職工,減少了一些中間環節,更快速、高效。(二)醫院與外界聯系過程中,新媒體技術的使用。幾乎每個現代醫院都有自己的門戶網站、官方微博等,通過這些新媒體技術,患者可以提前了解醫院的情況,也可以直接與醫院的某些職能部門聯系,方便患者提前了解醫院的專長,以及尋找適合自己病情的醫生,還可以在就醫后通過該網站反應自己的治療情況,有有利于醫院領導者及時掌握患者的動態。醫院通過微博等內外互動傳播,宣傳醫療技術,普及醫學知識,增進醫患溝通,提升醫院形象,使之成為醫院新的營銷和服務平臺。同時,通過醫院官方微博,可以了解社情、院情,成為醫院輿情收集窗口,為持續改進醫院服務提供信息來源。(三)醫生與患者聯系過程中,新媒體技術的使用。在當下這個網絡相當發達的時代,一些患者和醫生也通過微博、微信、QQ等新媒體技術加強了彼此間的聯系,新媒體技術方便患者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聯系到自己的醫生,了解自己的病情,而醫生也通過新媒體技術更方便、更快捷地在第一時間為患者提供服務,有利于及時為患者的病情進行指導,也有利于提高患者對醫療服務的滿意度。

二、新媒體技術在醫院經營與管理的應用中的不足

(一)在醫院內部的新媒體技術的使用中,缺乏職工情感上的溝通。在現代醫院管理過程中,新媒體雖然被廣泛應用,但是往往存在一個問題便是:新媒體技術只用于醫院職工業務上的交流、指導,而缺乏情感上的交流,對職工情感以及文化上的交流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二)現代醫院的門戶網站、微博等,很多都只是擺設,而沒有真正發揮其意義。現代醫院,無論是公立醫院還是私立醫院,幾乎每一家都有自己的門戶網站、官方微博等與患者聯系的新媒體技術,但是很多醫院領導者沒有認識到新媒體技術的作用與力量,沒有很好地使用新媒體來與患者進行溝通,以及宣傳醫院的醫療技術,普及醫學知識,提升醫院形象。因此,醫院并沒有更好地使用與發揮新媒體的作用。(三)新媒體技術沒有在醫生與患者之間廣泛使用。在當今這個新媒體技術高度發達的時代,幾乎每個人都使用了QQ、微信等新媒體技術與他人進行聯系和交流,一些醫院的醫生和患者也采取了這種方式進行溝通,但更多的醫院醫生和患者并沒有將這個技術用于彼此間的溝通,一是因為醫院和患者都沒有使用新媒體技術對病情進行溝通的認識,二是醫院的醫生忙于門診,根本沒有時間通過QQ、微信等方式與病人溝通。因此導致了新媒體技術并沒有在醫生與患者間廣泛使用。

三、加強新媒體技術在醫院經營與管理中的應用的對策分析

(一)領導需要認識到新媒體技術在醫院經營與管理中的作用,并提倡職工在使用新媒體技術。要讓新媒體技術更好地用于醫院的經營與管理中,首先必須讓醫院領導認識到新媒體技術在醫院經營與管理中的作用,并且重視它的使用,用實際行動支持醫院職工之間通過該技術進行溝通,形成一種好的、積極向上的醫院文化;并且大力推動醫院官方網站及微信、微博的建立,安排專人及時關注新媒體上病人反應的一切事務以及宣傳醫療技術,普及醫學知識,有助于緩解當前緊張的醫患關系;促進醫生和患者通過新媒體技術進行交流,及時為患者提供醫學幫助,加強患者對醫生的信任,也提升醫院了形象。(二)嚴格執行分級診療制度,使大醫院的一些醫生從繁重的門診量中解放出來。在之前的醫療體制下,很多患者無論大病小病都首先前往三級醫院進行治療,導致三級醫院人滿為患,專家號一號難求,就算掛上了專家號,每個病人真正看病的時間也就幾分鐘時間,醫生與患者之間缺乏交流,并不真正了解患者的一些心理狀態和想法,因此,醫生疲憊不堪,患者卻也不甚滿意。分級診療制度實施后,三級醫院可以借此機會,將醫生從繁重的門診量中解放出來,患者少了,便可以與每一個患者進行有效的溝通,同時采用新媒體技術,在門診之后任何時候患者需要的時候,為患者提供幫助。(三)加大對新媒體技術的宣傳,使患者通過新媒體與醫生交流成為一種習慣。醫院在重視新媒體技術使用的同時,要讓群眾了解有一種與醫院、醫生交流的平臺,就是新媒體,并且讓群眾相信他們通過新媒體反映的事情同樣會被醫院領導加以重視。通過新媒體他們可以更方便地了解醫院、聯系醫生以及對治療過程進行監督,當越來越多的人了解了新媒體的作用后,我相信慢慢地群眾邊能夠將使用新媒體作為一種習慣。

查看全文

抖音平臺新媒體營銷論文

摘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以抖音、快手為代表的各種視頻新媒體成為了企業進行網絡營銷的新模式。分析了抖音平臺在企業營銷中的表現形式和價值體現,在此基礎上從人才建設、內容建設、用戶積累三大方面提出企業開展抖音平臺營銷的策略,為企業開展新媒體營銷提供借鑒。

關鍵詞:營銷;抖音;新媒體

2018年,有一款短視頻應用火過了快手,壓過了微博(秒拍),那就是抖音。抖音,是一款可以拍短視頻的音樂創意短視頻社交軟件,該軟件于2016年9月上線,是一個專注年輕人音樂短視頻社區平臺。用戶可以通過這款軟件選擇歌曲,拍攝音樂短視頻,形成自己的作品。2019年1月29日,抖音最新的《2018抖音大數據報告》顯示,2歲多的抖音正在成為國民級短視頻產品,截至2018年12月,抖音國內日活躍用戶數突破2.5億,月活躍用戶數突破5億,且用戶邊界不斷拓展,用戶畫像更加豐富多元化,用戶活躍度高,使用頻次高[1]。因此,抖音短視頻平臺因其適應性廣、承載量大、傳播性強,日益成為商家營銷勝地。

1抖音營銷的形式

1.1與抖音官方合作。抖音的硬廣告位有:開屏廣告,即打開抖音的時候出現的廣告;信息流廣告,即瀏覽那些吸引人的短視頻的時候,自然而然出現在其中的視頻廣告;植入廣告,例如抖音的挑戰賽、嘉華年等等,都可以植入廣告。目前抖音廣告收費較高,企業需根據自身實力進行選擇。1.2與抖音的網紅大咖合作。抖音網紅指的是經常在抖音短視頻,有一定的粉絲量的用戶,被稱為抖音網紅。與抖音網紅第一種合作方式是定制,根據廣告內容,讓網紅為廣告特制視頻,視頻以廣告為主題,做好之后用大咖的賬號在抖音上,大咖的粉絲眾多,影響力強;第二種合作方式是直發,廣告商事先做好視頻,給大咖直接到抖音上。采用這種營銷方式時,要注意選擇與產品目標消費群相關的網紅大咖。1.3自己廣告內容。自己經營一個抖音賬號,雇傭專業的團隊,直接把產品或服務,以短視頻的形式,到抖音。但是這種方式得有三個前提:第一,熟悉抖音運營;第二,得有權重比較高的抖音賬號,資格較老,粉絲較多等等;第三,產品或服務比較新奇好玩,吸引人,例如帶小空調的衣服,可以坐在上面滑動的行李箱等等。

2抖音營銷的價值分析

查看全文

新媒體定義分析論文

一、新媒體定義研究的背景與意義

“新媒體”一詞最早見于1967年美國CBS(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技術研究所所長、NTSC電視制式的發明者P.Goldmark發表的一份關于開發EVR(電子錄像)商品的計劃書。后來,1969年,美國傳播政策總統特別委員會主席E.Rostow在向尼克松總統提交的報告書中也多處提到“新媒體”這一概念。②由此“新媒體”一詞開始在美國社會上流行,并在不久以后影響了全世界。

隨著新媒體產業的迅猛發展,近幾年來國內越來越多的傳播與媒體研究人員開始關注新媒體的現狀與趨勢、發展與創新,整個學術界對于新媒體的探索與爭論也在持續升溫。然而縱觀這些年的研究成果,即使是在世界范圍內,有關新媒體的很多基本問題都尚未得到解決。比如“新媒體”的權威定義的提出、適用范圍的確定、具體研究對象的劃分以及未來發展方向的定位等等。一個準確權威的定義的提出不僅可以建立理論研究領域中系統性、全面性的基礎,也可以為該理論領域研究的深入與發展解除最基本的定義分歧。筆者認為,新媒體研究混亂局面的始作俑者就是懸而未決的新媒體定義紛爭,分眾樓宇電視稱自己“新媒體”;手機短信稱自己“新媒體”;早已出現的都市類、財經類、時尚類、IT類等紙質媒體也紛紛改頭換面,把自己扮成所謂的“新媒體”……鑒于這種混亂的持續和加劇,及時準確地定義出當今的新媒體,為新媒體的涵蓋范圍作以界定便成了當務之急,以為它直接影響著學術界今后對新媒體理論系統全面的研究和深入細致的探索。

美國著名傳播學者施拉姆(W.Schramm)曾經預言:“人類傳播的基本性質不會改變,但傳播本身的社會體系,很可能同我們已經知道的各個傳播時期大不相同。”③諸多新興媒體的產生對整個社會各個方面的影響已經逐步顯露出來。新媒體在占據大眾心智資源上自成一派,在政府管理監督與宣傳、社會經濟參與、企業公關營銷與品牌宣傳等方面都表現出無可復制的優勢,新媒體對社會的影響無孔不入,用戶數量也以驚人的速度飆升。據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鄔書林介紹,近幾年來中國讀者傳統圖書閱讀率呈下降趨勢,而電子書和網絡出版物的閱讀率卻大幅上升。調查數據表明,國民圖書閱讀率2005年比1999年下降了11.7%。然而網上閱讀率迅速增長,從1999年到2005年7年間增長了7.5倍,每年平均增長率為107%;④據2008年中國互聯網絡調查(CNNIC)顯示,我國已經有2.1億網民,成為世界上的互聯網使用大國;⑤手機用戶也已達5.75億之眾(2008年3月國家發改委的我國電話用戶發展情況統計)占全國人口的約44.2%。⑥這些數據足以說明,新媒體正在被大眾普遍認可并日益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人們的信息傳播方式和學習交流習慣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因此,“新媒體”定義的研究不僅是學術界對新興事物的好奇,也不僅是新媒體理論系統全面的研究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對于規范形勢模糊、規則紊亂的傳媒市場具有很必要的現實意義。

二、關于國內外新媒體定義的分析

目前,關于新媒體的定義可謂五花八門。但有一定影響而被普遍傳播的主要是以下觀點。

查看全文

新媒體藝術創作論文

一、作者隱退:創作主體身份歸屬的復雜性

傳統藝術并不太熱衷于對新技術的擁抱而執著于傳統藝術的表達方式與創作。新媒體藝術則與此相反,它立足于技術進步,以技術變革為進行新的藝術實踐可能性之契機,與技術進步保持著緊密的聯系。具有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藝術家意識到新技術給藝術界帶來的強烈沖擊及由此引發的深刻意義,積極投入到新媒體藝術創作中去,對傳統藝術的一系列藝術原則和審美準則、審美趣味發起挑戰,嘗試建構與傳統藝術美學體系迥異的屬于當代的新媒體藝術美學。在新媒體藝術中,作者權威正在逐漸消解,作者隱退于作品之中,創作權發生轉移。藝術品的原創者是誰已變得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作品及其形態本身,貢布里希藝術史觀強調,“現實中根本沒有藝術這種東西,只有藝術家而已”[1]。那個主宰一切的作者在新媒體藝術中逐漸被解構。這種變化與后現代主義思潮和接受美學不無關系。后現代主義解構神話,反對本質主義和基礎主義,尤其是解構主義顛覆權威,去中心化,追求多元、差異與不確定性的思想和接受美學強調讀者在文學創作中的能動作用及參與文學創作的一系列思想,對新媒體藝術產生了深遠影響。作者的創作權向接受者發生轉移,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新媒體藝術的交互性特點和未完成的、開放性的結構召喚著接受者進入作品之中參與作品的形態和意義建構,引起作品主題、意義和價值發生變化,從這個意義上說,接受者成為創作者;另一方面,許多新媒體藝術作品并不是由藝術家單獨完成而是由多人合作完成的。這些變化極大地分解了創作主體對作品的絕對控制力,接受者與參與者分享其權力,顛覆了傳統藝術中“創作者”與“接受者”之間的關系。藝術創作主體的身份嬗變,是當代藝術思潮的一個顯著特征,它伴隨著藝術品“原創性”的消失一起上路。從本雅明的《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到羅蘭•巴特驚呼“作者之死”,一些藝術理論家已經注意到創作主體的權威地位的動搖,并作出卓越的理論預示。在本雅明看來,不同的生產方式導致不同的藝術形態或藝術構成方式。現代社會的大工業生產和技術進步導致機械復制方式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傳統和文化的面貌,導致藝術作品的“原真性”和“韻味”消失。因為“即使是最完美的藝術復制品也會缺少一種成分:藝術品的即時即地性,即它在問世地點的獨一無二性”[2]84。

他進一步指出,“一件東西的原真性包括它在問世那一刻起可以繼承的所有東西,包括它實際存在的時間的長短以及它曾經存在過的歷史證據”[2]86,從手工制作的獨一無二的藝術品向大批量復制生產的一模一樣毫無個性的藝術品的轉換,表現為藝術品個性和原真性的喪失,即使是最完美的機械復制手段也無法實現對藝術品原真性的復制,其直接后果是“韻味”或者“光暈”的終結。這種大批量生產的喪失“原真性”與“韻味”的工業產品(即復制的藝術品)導致原作或原本的權威性消失殆盡,無差別的復制使得人們已經無法甚至不愿意去區分哪一件作品是原作,哪一件作品是復制品,傳統藝術的膜拜功能讓位于現代藝術的展示功能,韻味式的靜觀讓位于震驚式體驗的直接性和即時性。這種無差別、無個性的藝術品成為接受群體直接面對的藝術消費品,結果是藝術消費者對“工業”藝術品的快餐式消費。他們不愿也不會有意識地去追問作品的原創性問題。原創者是誰?原創者是否存在?這些傳統藝術的核心問題已不能在他們內心深處激起漣漪,創作主體的核心地位受到嚴重挑戰。在數字復制時代,依然存在著這樣的現象,不同的是,新媒體藝術作品更多的是一種動態影像或未完成的開放結構,要求接受者參與藝術作品的創作,召喚其共同完成藝術品。這極大地分解了創作主體對作品的絕對控制力,改變了傳統藝術中“創作者”與“接受者”之間的關系。俄羅斯文學理論家米克海•M•巴克廷提出“原創者的危機”(Crisisofauthorship),認為并非只有“唯一”的概念與個體以及其創作過程相聯系,這個概念恰恰是在文化藝術中關于作品所具有的“地位”的再定義。[3]185互動多媒體藝術、虛擬現實藝術、網絡藝術和遙在藝術更是將接受者的反應與參與納入作品內部成為其有機組成部分,打破傳統藝術創作與接受之間的明顯界限,解構創作主體與接受主體之間的身份概念,藝術遂由作者的“獨白”轉向“對話”。

另一種情況是,新媒體藝術在創作方式上出現新變化,突出地顯現為藝術家與技術人員等其他人員的合作。新媒體藝術與傳統藝術最大的不同在于對高科技的依賴,它要求完美地將藝術與科技成果最大限度地結合起來,找到兩者的最佳結合點。這就給藝術家的創作帶來挑戰,在技術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社會分工的細化和專業知識學科的系統化,像達芬奇式的全才已被歷史淹沒。“現代化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加深的分化過程,宗教———形而上學的宗教觀被不斷細分的專業領域和知識所取代。———伴隨著現代社會劇烈的分化過程,———這一分化過程既給藝術家帶來了限制,又給他們帶來了自由。”[4]分化過程帶來的限制主要是指藝術家很難做到“跨行”或“跨領域”進行藝術創作,“自由”則主要是指藝術家可以像其他專業領域里的人一樣封閉在自己狹窄的專業領域里從事藝術創作。新媒體藝術的實踐則要求超越這種社會分工和專業細分所帶來的“限制”與“自由”,運用新媒體和新技術進行藝術實踐,這潛在地昭示著新媒體藝術家必須掌握最新的科技成果并將其運用于具體藝術實踐中。這何以能夠?面對這樣的現實,藝術家們認識到通常單憑個人的經驗和知識很難完成一件藝術作品,新媒體藝術不同于架上藝術和雕塑藝術可以由藝術家獨立完成。對于許多新媒體藝術家來說,要想將其藝術構思和創意借助于最新的媒體技術表達出來,就需要與其他人合作,當然,與專業技術人員和科學研發人員的合作往往是實現其藝術構思與創意的最佳選擇。

英國當代藝術研究中心新媒體部主任BenJaminWeil一語中的地指出:“藝術作品首先需要提出藝術家的觀念,然后再由技術提出最為巧妙和聰明的解決方法并將其完成。”[5]在當代新媒體藝術實踐中,這不失為一種解決策略。一件新媒體藝術作品意味著有多個作者,這不可避免地消解傳統意義的那個“獨一無二”的作者身份及其權力,作者隱退于創作權的分解之中。針對這種情況,有人甚至提出“主要創作者”[3]191的概念,認為作者已不是作品獨一無二的創作者,作品是作者與其他參與者/互動者共同完成的,只不過,他是“主要創作者”。這表征著作者權的衰微———作者的權威地位被眾多的參與者和合作者打破與分享。

二、新媒體藝術創作媒材的非物質化傾向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