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學教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5 10:57:2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外國文學教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外國文學教學

外國文學教學策略

一、課堂表演

使用課堂表演這一方法的原因有三:①眾所周知,這一教學方法在中小學課堂非常流行,而本校未來可能成為中小學教師的學生也可以更好地掌握這一教學方法在教學中的應用;②這種方法既能極大地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思維的敏捷性,又能訓練同學們的想象力,鍛煉寫作能力,激發創作欲望,還能把自己融入作品中與作品人物一起喜憂,深刻理解作品內涵;③可以增強同學之間的團隊合作意識,加強同學之間的凝聚力。外國文學史上半學期教學內容以戲劇居多,如古希臘戲劇、莎士比亞戲劇、莫里哀喜劇,所以在這一學期我安排了三次課堂劇表演,依次為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莫里哀的《吝嗇鬼》。提前一周讓事先安排好的課堂表演小組去準備,他們有的創作劇本,有的參與表演,有的進行道具設置,等等。

這三出劇本都是非常偉大的作品,是需要重點講解的篇目,具體的表演我安排在分析作品之前,時間為10~15分鐘。這樣可以通過同學的表演來了解劇情,也可以通過同學的評價來分析人物形象,看其是否有將人物角色的性格表演到位。通過一學期課堂表演的嘗試,我看到了學生創新的火花、想象的豐富、表演的才能,課堂笑聲此起彼伏,我為學生的精彩表演感到驕傲。如在演出《俄狄浦斯王》時同學們精心準備了道具和服裝,演出采用演員專職表演的方式,臺詞由其他同學從旁配音;再如表演《哈姆雷特》時同學對劇本進行了改編,加入許多現代流行歌曲作為背景音樂,用許多流行語作為臺詞;還有演出《莫里哀》時,融入了歌舞劇的形式。學生的表現出人意料,讓人為之一震。課堂表演確實是一個展示學生才能的舞臺,也是盡情釋放學生青春活力的平臺。

二、講述故事敘事,最簡單的意思,即是對于故事的描述,敘述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行為或本領。

文學史教材的主要作用在于提供了作家作品的線索,教師需要做的工作之一就是將概念化的文學史還原為豐富生動的故事。文學的本質就是故事,故事的內容是文學的內容,即文學是人學;講故事的方式是文學的形式,即文學是美學。西方文學史上經典作家個個都是講故事的高手,莎士比亞之所以是莎士比亞,因為他講述過《哈姆萊特》;托爾斯泰之所以是托爾斯泰,因為他講述過《戰爭與和平》。因此,對外國文學的理性分析應該建立在故事的生動講述基礎上。這也是文學課不同于歷史課、哲學課、倫理課的獨特魅力所在。基于此,我認為學生在學習外國文學史的過程中首先要讀作品,然后能將作品中的故事講述給他人聽。當我要講某部作品時先布置某位同學提前準備,分析作品之前,由他將該作品中的故事講給大家聽,不恰當的或不足的地方,由老師予以糾正補充。這一教學方法有助于督促學生讀原著,并把它轉化為自己的東西講給同學聽;同時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三、課件制作

查看全文

論外國文學教學中審美教育

摘要:在文學教學中,審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審美教育的開展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當前,高校開展外國文學教學時,已經充分的認識到審美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在教學中注重審美教育實踐的進行。在本文中,首先介紹了高校外國文學審美教育的必要性,接著分析了外國文學教學審美教育的方法,旨在提高外國文學教學中審美教育的有效性。

關鍵詞:外國文學教學;審美教育;教學方法

實質上,審美始終貫穿高校文科課程教學的始終,文學作品的欣賞、語言運用的分析等均是在進行審美教育。文學作品來源于生活,是對生活和藝術的描述,盡管并不具備直接的審美特點,但是文學作品具備自身所特有的審美特點。外國文學為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必修課,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向學生傳授外國文學知識,還應該進行審美教育,提升學生知識水平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外國文學審美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外國文學教學中開展審美教育具有非常強的必要性,這可在審美教育在外國文學教學中的功能中體現出來。通過審美教育的開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對外國的文學史、文學理論等有所了解,同時,還可以鍛煉文學作品的審美能力,在外國文學作品中,可以體現出西方社會當時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等,在審美教育的作用下,可避免消極影響侵蝕學生[1]。在審美教育的作用下,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可以得到提升,所謂創造性思維,是在對長期經驗的歸納、總結以及邏輯分析基礎上形成的,屬于跳躍式的思維方式,屬于“直覺”范疇,而審美活動同樣以“直覺”為中心,利用主觀的感受對審美對象進行感知,最終形成審美觀點,外國文學教學中,審美教育實施的過程可鍛煉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促進其提升。由此看來,高校在開展外國文學教學的過程中,審美教育有利于提升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而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外國文學審美教育的教學方法

查看全文

外國文學課程教學瓶頸與策略

外國文學是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中的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在整個漢語言文學專業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它以豐富多彩的文學內容、精彩紛呈的文學現象吸引著學生。然而近年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對外國文學的教學形成了一定的沖擊,加之傳統的“文學史﹢選讀”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完全適應新時期課程教學的需要,也對外國文學教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如何擺脫這種影響,適應時代的潮流,更好地做到傳道、授業、解惑,成為外國文學任課教師必須面對的問題。

外國文學課程教學面臨的困境外國文學課程從其教學的基本目標看,主要是培養學生對外國文學作家、作品、思潮的認識和了解,尤其是對外國優秀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審美能力,能夠運用有關文學理論和美學思想,深入解讀作品深層的審美意義和文化意蘊,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品味和獨特的藝術氣質,為學生以后成為優秀的中學語文教師打下堅實的基礎,也為更高層次的研究生教育輸送合格人才。但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從目前的教學現狀來看,存在一定的困難。

經典文本閱讀數量減少外國文學作品是人類歷史上一筆寶貴豐厚的精神財富與文化遺產,曾經慰藉著一代又一代人孤獨疲憊的心靈,被看作是人類永恒的精神家園。但近些年,隨著讀書無用論的喧囂塵上,加之作為大眾傳媒的代表———電視、網絡的普及,一些外國經典文本被改編成影視作品,學生逐漸對經典文本的閱讀失去了興趣,甚至以看電影電視代替經典文本的閱讀。筆者長期在高校教學一線講授外國文學課程,對近幾屆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外國經典文本閱讀情況做過調查,通過調查發現學生在外國文學課程開設前完整讀過的外國經典文本平均在10部以內,且有逐年下降趨勢。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外國文學經典文本的閱讀量都是如此,其他專業學生的閱讀情況可想而知。

在調查中筆者發現學生之所以對外國文學經典文本閱讀減少,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原因:

(1)網絡媒體的影響。學生通過網絡了解許多信息,但也占用了很多時間。在一定程度上,上網的時間多了,閱讀的時間少了。

(2)社會競爭的影響。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為了能在畢業后謀得一份工作,大學生們不得不在學校的時候就開始準備考各種證書,把證書作為找工作的敲門磚,于是經典文本被束之高閣。

查看全文

高中語文外國文學教學研究

一、外國文學步入高中語文的發展歷史

外國文學在中國高等教育中的中文專業一直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雖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們根據時代的要求與自身的發展需求,對外國文學有著多種不同的解讀,但它在中國高等院校中的地位卻一直是不可動搖的。而且,隨著大學素質教育與課程改革的提出,外國文學的地位只會越來越重要。然而,相對于大學的外國文學而言,高中語文中的外國文學的地位卻顯得不是那么重要,而且外國文學進入高中語文的道路也是非常崎嶇的。清末民初時期,高中語文課本中都是文言文,還沒有外國文學的身影。直到五四期間,才有一些反映五四思想的白話文以及外國文學作品被納入語文課本中。一直到了20世紀50年代的全國語文改革后,才有教材選編進了一些外國文學作品,盡管選文多注重其政治性,但是畢竟有了一定比例的外國文學進入了我們的視野。然而好景不長,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因種種原因,外國文學曾一度沉寂,直至改革開放,隨著西方思潮的涌入以及中國自身發展的需要,外國文學才被較多地選入了高中語文課本,外國文學就這樣沖破了重重阻礙,從數量和范圍上都有所擴大,囊括了不同時期的不同流派的作家的作品。總的來說,外國文學總算是在高中語文課本的舞臺上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二、高中語文外國文學教學現狀與原因分析

外國文學作品是我們培養高中學生文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的重要載體,然而在高中語文外國文學的教學中卻存在著一些弊端,現狀令人堪憂。

(一)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導致文學教育減分

由于受中國本身社會體系的影響,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學術界對外國文學的審美觀念均逃不出用階級觀念圖解外國文學并加以批評。盡管后來一些教育政策強調語文教學應該注重文學性,新版的課本在選文方面也有掙脫以往局限的趨勢,教師用書中也提供了相關文化知識與多向解讀課文的角度,但是外國文學教學仍然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改進,因為一些舊有的觀念依然沒有被摒棄。許多教師在教學中仍然遵循著政治理念而忽視外國文學的文學性。如此死板的教育觀念使得原本生動并且富有深厚文化內涵的外國文學作品變成了單一的政治說教。這不僅不能讓學生真正接受外國文學,更可能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認定了政治思維模式,從而使其對文學的感悟能力大大減弱,失去了對外國文學的興趣。

查看全文

深究語文外國文學作品教學

我國的語文教材建設可以說是經歷了一個不斷探索、不斷總結、不斷反思、不斷自我完善的歷程。新中國成立,中小學的語文教育剛剛步入正軌,不久就爆發了,1978年以后語文教學得以撥亂反正,特別是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的語文教育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時代的發展,需要能體現時代精神的語文教材。但是20世紀80、90年代的中學語文教材在內容和體系上都存在許多不足,難以適應時展的需要。這時期,出現了關于語文教育的種種論調,進而是一場聲勢浩大的基礎教育改革。面對種種的責難,語文教育的指導思想必須有一個根本的轉變,對中小學教學大綱的修訂迫在眉睫。2000年新的教學大綱誕生,從而也掀起了語文教材的改革。根據新的大綱要求,200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初審通過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7-9年級六冊)”的名義出版的新教科書。《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課程目標中明確提出:“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遵循這一理念,根本的途徑就是要加強語文教學中外國文學作品的教學,它不僅可以為學生打開一扇了解異域文化的窗戶,同時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多元文化素養和人文素養,因此外國文學作品的選材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

一、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外國文學作品

外國文學作品自20世紀20年代進入我國的中學語文教材,已有近百余年的歷史了,它的發展經歷了一條坎坷之路:“由少到多、由粗到精、由單一到多元,由工具性到人文性,由不自覺到自覺,直到在大綱中明確規定所選外國作品的比例及具體的閱讀推薦篇目為止,實現了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飛躍。”①從1920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國第一套中學白話文教材《白話文范》(共四冊,洪北平、何仲英編撰),選有四篇外國文學作品開始,外國文學作品進入了中學語文教材。建國后,我國的語文教材經歷了不斷探索、不斷完善的歷程,雖歷盡坎坷,但外國文學作品始終在教材中占據一定的分量,而且比例越來越重。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語文教科書為例,1992年版初中語文試用版教材中外國文學篇目17篇,所占比例為7.5℅;2000年秋初中語文試用修訂版教材中外國文學篇目28篇,所占比例為15℅;2001年標準實驗版教材中外國文學篇目41篇,所占比例為24℅。比較三個版本可以看出,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語文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可以看出初中語文教材中外國文學作品從數量上可以說是大大增加;其次是體裁、題材豐富了。外國文學作品無論從國別、文章體裁、題材、風格流派、時效性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文學作品拓展到社會倫理、科普讀物等多個方面,國家也由蘇俄擴展到歐美亞,而且更偏重于19、20世紀的選文。三個版本中外國文學作品相同的篇目僅有7篇,《最后一課》、《皇帝的新裝》、《赫爾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變色龍》、《我的叔叔于勒》、《福樓拜家的星期天》。現行標準實驗版教材中:從作品的來源國家來說,美國10篇,法國7篇,英國5篇,俄國4篇……,不僅比例發生很大變化,還選有黎巴嫩、奧地利、日本、印度等國家的作品;從入選作品風格流派來說,除了傳統的現實主義作品外,還有一些浪漫主義詩歌,哲理性散文等等,散文性作品在標準實驗版中占據相當大的分量,如《我的信念》(瑪麗•居里)、《鶯》(布封)、《被壓扁的沙子》(阿西莫夫)、《哨子》(富蘭克林)等等;從入選作品的內容上說更是哲學、科學、天文地理無所不包,體現了與時代的緊密聯系。現行標準實驗教科書在注重語文工具性的同時,更強調語文的人文性,強調人文素養。它以語文和生活的聯系為線索,按照“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三大板塊組織單元,增加了外國文學名著導讀,節選精彩的片段供學生欣賞,并給出一定的閱讀指導,設置一些探究性思考題,是較1992年版語文教科書的一大變化。如:《魯賓孫漂流記》、《名人傳》、《培根隨筆》、《簡•愛》等等,既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對人生的積極思考,對學生文化素養、個性的提高和健全的人格培養,有著積極的意義。

二、初中語文外國文學作品教學現狀

社會的發展,對基礎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語文學習的觀點也產生了沖擊,這才有了現今語文教材選材的重大變化。2001年頒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課程目標中就有“關心當代文化生活,理解和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的論述。實現這一目標的最好方法,就是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外國文學的教學。教材的變化,給中學教師帶來了新的挑戰,同時現有的考試制度使得外國文學作品的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出現了比較尷尬的狀況,課程改革了,但是最終體現教學成果的還是分數。有論者曾經做過中學生課內外閱讀外國文學作品情況的調研,結果顯示學生對外國文學作品還是很感興趣的,但是外國文學課外的閱讀量很少,同時教師在解讀語文教材中的外國文學作品時,大多采用“文章教學法”,甚至有的教師還認為“經典名著”對中學的語文學習沒有多大的幫助,對教材中的外國文學作品略講或者選講,學生的學習熱情沒有被有效調動,自主性閱讀沒有能夠體現。這些都是現今初中語文外國文學教學所存在的實際問題。現行教材的教參在對作品的解讀從觀念上已經有很大的進步,可以說跳出“用政治眼光關照文學”②的思維模式,不再拘泥于現成的說法,而是向學生提供多種的闡釋。但從教師角度看,面對沉重的升學壓力,以及外國文學知識在考試中所占比例小,導致多數老師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對待外國文學作品的教學上只能是重“知”而不重“識”。大多數教師認為外國文學作品與本國文學作品在教學方法上沒有什么區別,在教學中只注重講解字詞和文學常識,要求學生死記外國作家、作品客觀知識,以應付考試中的文學常識題,在解讀前就已經把充滿個性、飽含多重含義的作品解讀成一個固定的模式,放棄了文學對學生美的情感熏陶。同時由于師范院校本身外國文學課程在教學中存在很多問題,諸如課時量的減少等等原因,導致培養出的中學教師外國文學的素養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因而在教學中不可避免的出現對待一些近現代的外國文學作品選講或者略講的情況。另一方面,學生面對學業的壓力,也沒有過多的精力去對作品進行深入的理解,沒有真正去理解作家透過作品所表現出的對他們時代的生存狀態的思考,生存方式的求索,留下的也僅僅是一種“異國情調”,也僅僅是學一篇是一篇,很難對外國文學作品形成整體感知,與教材編寫者的初衷相去甚遠,學生沒有真正從優秀的外國文學作品中獲得知識的、情感的、審美的教育。

三、初中語文外國文學教學策略

查看全文

高中語文外國文學教學現狀

一、外國文學步入高中語文的發展歷史

外國文學在中國的大學學科中起到非凡的作用,在語言學相關專業中的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不同時代不同時期,人們的需求和自身發展也是不一樣的,對待外國文學的需求也有著很大的變化,可以說外國文學在國內的各大高等院校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現在,由于大學文化素質和課改的出現,外國文學的位置在大學課程中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受到重視。和高中語文的外國文學進行比較,高中教學中外國文學的教育卻顯得不那么重要,并且在這期間外國文學進入到高中語文中也不是容易的。清朝時期,學生學習語文都是一些文言文類的文章,完全沒有外國文學的影子。直到五四時期,有些思想的白話文和外國文學進駐到了高中語文的課本中。一直到20世紀后期,語文這門學科進行全新改革后,有一大部分優秀的外國文學作品被選中在語文課本中,不管選的文章是為了某些政治問題,最終還是會有外國文學進入我們的視野中[2]。但是這樣的情況發展沒有多久,因為很多原因,外國文學曾沉寂無聲,一直到改革開放后,由于中國發展的需求和西方思想的不斷涌入,外國文學被很多的納入到高中課本中,外國文學就在這樣的情況下,打破了沉寂,進入到高中語文課程中,與此同時,外國文學的范圍和數量在不斷的提高,提取了很多時期不同的作家的優秀作品。總結可知,外國文學在一定程度上在高中語文中還是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二、高中語文外國文學教學現狀與原因分析

外國文學不僅僅是在教育中培養的一種文化思想,同時在高中語文中確實存在著很多的問題,現象另我們擔心。

(一)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導致文學教育減分

中國是傳統的古老文明國家,在很長一段時間,學術界對外國文學可以說不贊同并且嚴重的進行抨擊。盡管在后期,教育的改革后要注重文學性,但是后期新版的課本中也沒有脫離以往的概念,還是一味的繼承著傳統的文化教育。很多的課外教書中明確表示著要多學習和了解其他的相關文化知識,即使這樣外國文學教育仍然沒有得到改善,原因就是傳統的思想完全沒有被屏蔽。有很多的教師還在傳承著古老的教育思想從根本上忽略了外國文學的重要性。原本豐富多彩的語文教育,卻變成了單一乏味的一門學科。這樣做不僅使學生學習不到外國文化的思想,也失去了學生原本的創造和領悟的能力,同時也失去了對外國文化的學習興趣和感悟的興致[3]。

查看全文

深究外國文學的多媒體教學

摘要:在《外國文學》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的形象特點可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突破教學重點、難點,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可擴大課堂教學的信息量;但使用多媒體教學應注意它的輔助性、實用性特點。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手段整體優化

多媒體是一種把超文本、圖形、圖像、動畫、聲音等運載信息的媒體結合在一起,并通過計算機進行綜合處理和控制的技術,使人通過多個感官來獲取相關信息,提高信息傳播效率,運用多媒體教學有利于促進教學現代化的進程。

《外國文學史》是一部時間跨度大,地域涵蓋廣,教學內容異常豐富的文學史材料。在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時安排中,教學時間極其有限。在傳統的《外國文學》教學中,主要是教師講解,學生圍繞教師的講解,進行課外閱讀,擴大閱讀范圍。但實際情況是,外國文學作品眾多,內容繁雜,學生花在大部頭名著上的讀書活動越來越少,即使天天閱讀也跟不上教師講課的進程,因而教師在課堂上經常是填鴨式的“一言堂”,課堂的信息量受到很大的影響。這樣,實現“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訓練學生的閱讀和鑒賞外國文學名著的能力”的目標往往有很大局限。

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完成(外國文學》的教學任務,同時又最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經過這幾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結合教學內容用多媒體技術來輔助《外國文學》的教學,設計出不同的教學思路,效果會比較好。下面是我的幾點教學體會。

一、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查看全文

外國文學教學問題及措施

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外國文學的學科建設和教學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正視當前外國文學教學中存在的弊端與挑戰,努力進行教學改革。尤其是隨著新的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外國文學課時量的減少,怎樣在有限的課時內,通過課堂教學更好的實現教學目的,使學生感受外國文學的內涵和魅力,成為了問題的核心。

一、當前外國文學教學面臨的問題

(一)學生學習方面

作為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一門基礎課,外國文學教學時間跨度大、范圍廣、文學思潮迭起、流派紛呈。針對學生的調查問卷顯示,學生在該課程的學習中存在如下幾方面的困惑和困難:一是涉及的作家作品眾多,容易混淆、張冠李戴,且作品篇幅太長沒有時間通讀;二是經典文本距離現實生活久遠,學生更愿意接受與自己有相近經歷的同齡人作品;三是外國文學繼中國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之后在大學三年級開設,對外國文學的了解不足、先入為主的觀念使得學生認為只有中國文學才是經典;四是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存在“中國———外國”二元對立的認知結構和心理定勢,從而對外國文學有排斥心理等。

(二)教師講授方面

外國文學的教學中還存在著傳統的“黑板+粉筆+教輔具”單一教學手段與“三部曲”的教學步驟,即講解作家作品時首先介紹作家生平,認為作家的階級出生、經濟地位決定其創作思想,進而決定作品創作;其次按照一定模式復述故事情節及主題,即“通過描寫……反映了……表達了作者對(封建制度或資本主義)的揭露和批判”。如“《高老頭》成功地塑造了各種類型的資產者和貴族形象”、“安娜是追求資產階級個性解放的貴族婦女形象”等等。由此不難看出,這些社會歷史批評方法大都從意識形態出發,過于強調主人公的階級性、政治性;最后是泛談作品的藝術特色,內容無外乎“結構巧妙”、“形象生動典型”、“語言富于表現力”,而這些特點差不多是所有優秀作品共同的品質。外國文學本應向學生們展示一個豐富多彩且充滿幻想的異國文學世界,但這樣“一言堂、滿堂灌”的程式化、公式化的講授方式使課堂氣氛沉悶、枯燥,更是對作品差異性與學生情感和生活體驗的忽視,嚴重挫傷了學習熱情。

查看全文

外國文學教學方式改革思索

外國文學是高校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一門必修的專業基礎課。對于廣大中文系學生來說,為了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不僅要擁有深厚的中國語言文化底蘊,也要具備相應的外國文學素養。尤其是在全球化發展的今天,人類共同生活在一個“地球村”,各國文化不可能孤立發展,只有通過相互交流和借鑒才能不斷發展和完善自己。21世紀是一個信息化時代,面對網絡和市場經濟的雙重沖擊,在校大學生的心態發生了明顯變化。學生們越來越浮躁,紙質閱讀對他們而言簡直是一種痛苦的折磨,拿著一本大部頭小說讀得如癡如醉的狀況一去不復返。學生們的閱讀量銳減,不可避免地使傳統的文學課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尷尬境地。沒有閱讀原著經驗的文學課堂猶如無源之水。教師滔滔不絕、孤芳自賞,學生昏昏入睡、百無聊賴,“一言堂”的傳統教學模式越來越顯示出它的局限性,如何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搞好外國文學教學成為每一位外國文學教師面臨的嚴峻課題。反思當前外國文學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探討合適的方法改善外國文學的授課效果成為當務之急。作為一名從事外國文學教學的教師,筆者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思考總結,試著歸納了以下幾點和大家進行探討。

一、運用討論法,提高學習積極性

一直以來,外國文學教學采用了約定俗成的教學模式:文學概況介紹———重點作家作品———情節概括———主題———人物形象———藝術特色。長此以往,學生的思維模式受到了嚴重的束縛,這直接影響了他們學習外國文學的興趣。再加上課堂始終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處于被動聽課、盲目記筆記的狀態,根本無時間去思考,也懶得思考。因此,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學生由被動接受向積極參與轉變成為改善外國文學教學效果的關鍵。討論法不失為彌補這一缺陷的良策。討論本身就是一個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的過程,既可以作為課堂中的一個環節,也可以開設專節討論課進行。從年齡特點上看,現在的學生基本上是90年左右出生,張揚個性的意愿使討論法成為較受歡迎的學習方法之一。實踐也證明了筆者的推測,實驗性的幾次討論課都取得不錯的效果,大家能夠針對問題說出自己的看法,其中不乏一些真知灼見,實為難能可貴。

當然在討論之前有很多的準備工作要做,比如在準備英國小說家哈代的《德伯家的苔絲》的討論課時,在學期一開始就要布置任務,告訴學生有時間要閱讀原著,上網搜索相關資料開始自學;在討論之前讓他們觀看了根據原著改編的電影《苔絲》,根據內容確定了幾個有針對性的討論題目;然后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分組,先小組討論,再集體討論。或者是設置一個問題,有假設性的正反兩方進行辯論。在辯論中,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啟發。由于前期的準備工作,學生大多對小說情節比較熟悉,能夠積極踴躍發言,在討論中不知不覺加深了對問題的理解和認識,培養了對這部文學作品的興趣。討論結束時教師還要對此次討論進行點評,與學生互動,有問有答,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由于在討論課上,教師和學生的位置發生了互換。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主體,擁有了話語權,教師處于輔助性地位,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很好提高了學習自主性。

二、利用多媒體,豐富教學手段

在現代教育技術支持下,多媒體成為了教學中必不可少的輔助手段。這種現代化技術以其新穎多變的形式正在改變著呆板、平靜的課堂,掀起教學模式改革的小高潮。首先,運用多媒體符合外國文學學科特點的要求。外國文學具有容量大、跨度強、背景復雜,知識點密集等特點,包容了除中國文學以外的亞非歐美文學,上下幾千年,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燦若繁星的作家、浩如煙海的作品。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一直存在這樣一個問題,需要講授的內容多而課時量不夠。再加上文化差異性,講起來猶如隔靴撓癢,很多學生很難真正理解外國文學作品的精神內涵,對外國文學這門課產生了畏難情緒。在這種情況下,多媒體強大的信息包容量顯示了它的優勢,它可以輕松地將大量的教學資料帶進課堂,一方面以書面語言的形式將重點呈現出來,輔助教師講解;另一方面可以運用一些照片,圖文并茂的向學生展示作家所處時代的文化背景,真正帶領學生領略五彩斑斕的藝術世界。多媒體課件的運用使枯燥、雜亂的知識點形象化、清晰化,明顯改善了外國文學的教學效果。

查看全文

透析外國文學的多媒體教學

論文關鍵詞:多媒體教學手段整體優化

論文摘要:在《外國文學》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的形象特點可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突破教學重點、難點,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可擴大課堂教學的信息量;但使用多媒體教學應注意它的輔助性、實用性特點。

0引言

多媒體是一種把超文本、圖形、圖像、動畫、聲音等運載信息的媒體結合在一起,并通過計算機進行綜合處理和控制的技術,使人通過多個感官來獲取相關信息,提高信息傳播效率,運用多媒體教學有利于促進教學現代化的進程。

《外國文學史》是一部時間跨度大,地域涵蓋廣,教學內容異常豐富的文學史材料。在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時安排中,教學時間極其有限。在傳統的《外國文學》教學中,主要是教師講解,學生圍繞教師的講解,進行課外閱讀,擴大閱讀范圍。但實際情況是,外國文學作品眾多,內容繁雜,學生花在大部頭名著上的讀書活動越來越少,即使天天閱讀也跟不上教師講課的進程,因而教師在課堂上經常是填鴨式的“一言堂”,課堂的信息量受到很大的影響。這樣,實現“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訓練學生的閱讀和鑒賞外國文學名著的能力”的目標往往有很大局限。

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完成(外國文學》的教學任務,同時又最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經過這幾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結合教學內容用多媒體技術來輔助《外國文學》的教學,設計出不同的教學思路,效果會比較好。下面是我的幾點教學體會。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