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教案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9 15:16:1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特殊教育教案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特殊教育教案

多媒體在特殊教育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摘要:現代特殊教學離不開多媒體的支持,多媒體能夠提升教學效果。語文作為基礎學科之一,運用多媒體教學也成為必然趨勢。本文對特殊教育學校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的意義進行探討,希望為我國特殊教學提供一些經驗。

關鍵詞:特殊教育;多媒體;語文教學

一、多媒體技術在特殊教育學校語文教學中應用的意義

1.運用多媒體技術是特殊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方向。將多媒體運用于現代特殊教育之中,改變了傳統教育的弊端。目前,很多特殊教育工作者也開始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目前我國特殊教育改革強調信息技術在特殊教育中的應用,這也為特殊教育提供改革方向。

2.多媒體技術能夠提升教學效率

查看全文

隨班就讀工作小結

隨班就讀工作小結

在教育“面向每一個兒童”的觀念指導下,殘疾兒童和學習困難學生的問題日益突出,為了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二十一世紀的一代新人,學校教育必須面向全體學生,特別是面向那些殘疾學生,并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和諧的發展。

為深入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在我校開展隨班就讀工作,它既有利于普通兒童少年理解、幫助殘疾兒童少年,有有利于殘疾兒童少年在普通學校環境中受到應有的發展,使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有機結合,互相滲透,共同提高。使特殊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得到發展,為今后自立、平等地參與社會生活打下基礎。

一、教師是搞好隨班就讀的主要力量。我校的“隨班就讀”工作,就是讓輕度殘疾和學習困難兒童在普通班中與同齡兒童一起接受義務教育,并提供必要的個別幫助。擔任“隨班就讀”工作的老師,工作責任心強,熱愛學生,對這些學生付出了更多的愛心。制定個別化教案,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多啟發多鼓勵,對學生進行個別輔導,經常與家長取得聯系……

二、領導高度重視,成立了“隨班就讀”領導小組,配備了專門的特教老師,積極、穩妥地開展隨班就讀工作,并將該工作列入議事日程,逐步健全和完善工作規范。

三、學校盡可能地提供適合于他們發展的教育環境,讓特殊學生愉快地接受符合自身發展需求的教育,學到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和基本勞動技能,為他們今后能真正自立、平等地參與社會生活,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礎。

查看全文

特殊教育藝術設計教學研究

一、藝術設計專業對殘疾學生就業的作用

殘疾學生技能學習對他們將來的就業有著積極的影響。最近一些年政府對于殘疾人的關注和扶助日益增多,也開始關注殘疾人的就業問題,這不僅是對殘疾人的關愛,更是重要的民生問題,需要得到妥善的解決,才能更好的滿足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其實殘疾人雖然身體有缺陷,但是在智力與能力方面有很多人表現出杰出的才能,這些人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的巨大財富,所以要重視教授殘疾人的一技之長,讓他們能自食其力,造福社會[1]。社會各界對殘疾人應有著正確的社會輿論導向,需要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不應該對他們進行歧視,并要為殘疾大學生提供平等就業的機會,使得殘疾人的就業得到切實保障。而讓殘疾人進行藝術設計專業學習是契合時展下的設計人才需求的,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社會對于藝術專業人才的需求量增多,雖然各大高校都開設了藝術設計專業,但人才的需求量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因而藝術設計專業的職業發展趨勢中蘊藏巨大的潛能。

二、特殊教育藝術設計教學創新路徑探究

(一)應用視覺符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特殊教育藝術設計教學過程中,應用視覺符號能讓聾人學生更清晰直觀的了解到藝術設計的相關專業內容,進而能讓學生在今后的設計中合理應用所學內容。例如,視覺傳達教學中,教師多使用視覺符號給學生講授相關的知識內容,并引導學生進行練習,進而能激發學生對該專業的興趣點。教學過程中實踐教學法的開設能讓探究性學習的達成效果更好,教師使用真實的情景激發聾人學生的主動探究能力,通過交流與互動的方式讓學生在討論中加大與伙伴間的溝通。藝術設計教學中,教師使用小組合作教學法,將學生分成幾個不同的學習小組,讓學生靈活的使用圖形、色彩對圖形進行分類,進而讓學生對圖形有初步的認知,教師在課堂上使用PPT進行圖片展示,讓學生牢記展示過的圖形,然后教師關閉圖形,讓學生通過回憶將看到的圖形畫到紙上。教師將畫好的圖形展示給全班同學,并討論遺漏的細節部分,在教師和全班同學的共同努力下,讓圖形更完整,也能讓全班同學的凝聚力和感知力得到強化,使學生能對課程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2]。視覺符號作為最為直接的外部刺激,能對學生的學習起到極好的促進作用。人類獲得外部信息有將近83%來自于視覺感受,而藝術設計的學生知識獲取量的90%左右都是通過視覺獲得的,所以教師在教學的時候重視實際感受,多使用視覺符號刺激學生的視覺感官,在不斷的訓練中,學生能通過觀看牢記很多圖形,進而涉獵到更多的知識內容。對于聾人學生而言視覺是他們獲取藝術設計知識的唯一來源,所以教學中要重視視覺符號對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影響,從而讓學生更高效的學習到藝術設計專業內容。(二)特殊教育藝術設計中多媒體技術與網絡技術的結合。“WWW瀏覽器”的出現使得用戶能夠獲得超文本格式圖形與影音信息等,能夠讓用戶將靜態的文檔轉變成計算機能夠有效執行的代碼,使得網絡教育的發展得到新方向。其所具有的動態可以執行性能夠有效地為用戶提供高效的遠程交互服務。例如,教師可以將自己精心設計的教案或者用以教學的作品上傳到網絡當中,他的學生們可以利用空余時間進行瀏覽,也可以在網絡當中直接與教師進行學習心得的交換。教師也能夠對學生的作品以及作業完成情況進行隨時了解,能夠以最快地速度對學生進行指導。學生在進行資料搜索時,不僅能夠得到普通的文字信息,同時還可以得到很多圖文并茂的影像以及其他的優秀設計作品。通過網絡技術的有效應用,學生能夠更好地拓寬自己的眼界,能夠更好地去尋找適合自身特點的學習源泉,使得自身能力能夠在優秀資源的幫助下得到更好地成長。教師也可以通過網絡技術,對自己的學生或者其他學生提供直接的幫助,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得到教師的指導,能夠更好地學習。尤其是對特殊教育藝術設計進行教學工作時,教師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讓學生能夠得到更好地成長。

我國殘疾人藝術設計專業由于起步較晚,所以基礎薄弱,在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上創新度不夠,進而使藝術設計專業整體的推行效果欠佳。所以,教師在教學中需要累計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經驗,通過教學創新,不斷地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使學生的創造意識和創作才能有所深化,進而讓學生掌握藝術設計的相關內容。

參考文獻

查看全文

特殊學校教師課程意識解析與重建

摘要:教師的課程意識是影響課程改革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來我國特殊教育課程改革中凸顯出特殊學校教師課程意識存在以下問題:課程主體意識缺乏、課程生成意識薄弱、課程資源意識片面。為提升特殊學校教師的課程意識,需要將課程權力歸還給教師,加強特殊學校教師的反思,提升特殊學校教師的專業能力。

關鍵詞:特殊學校教師;課程意識;解析;重建

《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年)》將“提高特殊教育教學質量”作為三大重點任務之一,試圖通過推進課程建設來實現這一目標[1]。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對課程設置和實施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鑒于20世紀60年代西方結構主義課程改革因大多數的課程編制計劃在實踐中難以實施而以失敗告終的經驗,研究者對課程研究的范式逐漸從“課程開發”走向“課程理解”。其中教師的課程意識是課程理解的核心問題,也是影響課程改革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所謂課程意識是指教師在思考和處理課程問題時,對課程價值與課程系統的基本認識,是對課程設計與課程實施的基本反映[2]。課程意識作為教師的一種基本專業意識,影響著教師的教育理念,支配著教師的教育行為,對教師的專業化成長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是教師專業發展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內容。

一、特殊學校教師課程意識存在的問題解析

課程改革的重要價值就在于促使教師確立課程意識,即首先需要考慮的還不是如何有效教學,而是應該帶給學生什么樣的教育經驗,包括什么樣的知識最有價值,什么樣的主體最值得探索等[3]。因為教育不只是一個簡單的操作行為,更是基于信念的行為。(一)特殊學校教師主體意識缺乏。所謂主體意識,是指教師對課程參與主體(即教師和學生)的認識,是課程意識的基本構成之一。教師和學生作為課程中不可或缺的兩個重要因素,他們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課程的內容和方向,是課程的核心所在。1.對學生是課程主體的意識執行力不足。學生是課程的主體,強調學生作為課程設置的依據和在課程實施中的能動性。表面上看課程好像是由專家設計的,但從深層上來看課程實際上是由學生創造和決定的[4]。這在智障教育中體現得尤為明顯,例如,培智學校教師意識到過去的課程及設置與智障兒童的身心特點及實際需要不吻合,對學生的幫助較小,必須重新構建培智學校課程體系[5]。大部分教師認為智障學生的課程應該是有針對性的,而不應該過于統一,應該更加重視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及具體的實際需要[6]。但在實際教學中,學生作為課程主體的意識很難真正得以實現。有研究者在對培智學校教師的教案進行調查后發現:“教學內容符合學生的身心特點與需要”方面明顯低于“符合教學目標”和“符合學科特點”這兩個方面,說明培智學校教師在實際的教學設計中關于學生的身心特點和生活化方面仍考慮不足[7]。再以體育教學為例,研究發現特殊教育學校的體育教學內容還是集中在籃球、田徑等競技性較強的運動項目上,教學內容的選擇缺乏針對性,對提高殘疾學生的身體康復和增強適應性用處不大[8]。這種對學生主體認識的不足,直接導致了教師對新課程方案的理解出現困難。如有調查發現遼寧省大城市僅有10%的教師能夠完全理解新課程方案的理念,小中城市也只有47%的教師能夠完全理解[9]。當然,造成這種情況的很大部分原因還是在于教師本身的專業信念模糊從而導致職業理解錯位、專業化意識淡薄[10]。甚至很多人將特殊教育看做是一項慈善事業,辦學指導思想以“救濟型、福利型”為主,導致特殊教育教師的角色更傾向于照料者而忽略了教育者的本質,自然也就意識不到學生在課程中的主體地位[11]。2.對教師是課程主體的意識明顯缺乏。教師是課程的主體,即教師應生成自身是課程實施主體的意愿和需要[12]。相對于學生作為課程主體的意識而言,教師對自身作為課程主體的意識明顯不足,即教師更習慣于自己作為課程實施者的角色和地位,而缺乏課程創造者和開發者的角色意識。這突出表現為教師對課程改革的參與意識和研究意識較為滯后,進而導致其課程行為與課程改革形成了一定的偏差和距離。第一,特殊學校教師參與課程改革的意識欠缺。特殊教育課程改革對教師原有的課程觀念形成了一定沖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參與課改的意識是教師課程意識覺醒程度的重要指標。以校本課程開發為例,雖然教師對于參與校本課程開發的態度比較積極。但大多數特殊教育學校教師的參與主動性不高,相當一部分教師把參與校本課程看作是執行行政命令,行為上表現得比較被動[13]。這與教師參與校本課程開發所體驗到的消極情感、時間管理上的矛盾以及傳統課程模式導致的教師課程參與意識低有著密切的關系。再加上課程改革帶來的巨大工作壓力,使得個別教師對此甚至會產生抵觸心理。還有些管理者和教師認為學校沒有必要去建設課程,課程建設不是一線教師應該做的事[14]。所以,雖然目前在特殊教育尤其是培智教育中校本課程開發的呼聲越來越高漲,但由于教師缺乏自主的課程權力和自身課程意識的薄弱[15],大多時候只是課程執行的工具而已。由于我國長期以來實行的都是由上而下的國家課程,使很多老師的課程意識還停留在執行層面。即認為好的課程實施,就是教師能夠準確無誤地領會課程專家(設計者)的意圖,并忠實地履行既定的課程方案[16]。尤其是一些老教師,對課改心存疑慮、認識不足,再加上原有的教育觀念和習慣嚴重制約著他們課程參與意識的自覺彰顯。這也就使得教師在課程改革中更多體會到的只是工作負擔的加重,卻看不到專業發展的前景。第二,研究意識薄弱。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的研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種科研項目、課題接踵而來。雖然研究課題主題來源于教師自身的課程實踐,學校也為教師的課題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便利,但由于長期以來特殊教育教師一直扮演著課程執行者的角色,缺乏研究的機會和權力。因此教師對于“研究者”這一角色在能力上顯得不足,在心理上也不能完全認同。相關學者橫跨我國東中西部對陜西[17]、安徽[18]、河南[19]、云南[20]的調查都發現特教教師科研意識淡薄。伴隨科研意識不足而來的就是特殊學校教師的科研能力較差,如陳芳、傅朝暉對湖南省特教教師的專業發展研究[21]和侯春娜等人對黑龍江省特殊教育教師師資現狀的研究[22]都發現,包括培智學校教師在內的特殊教育教師普遍存在科研能力較弱的現象。(二)特殊學校教師課程生成意識薄弱。1.課程生成的理解簡單化。課程的生成意識包括兩個方面,首先是對預設的課程具有批判和創造意識[23]。“課程到底要教給學生什么,要將學生培養成什么樣的人?”是特殊學校教師在實踐中必須去思考的首要問題,也是課程的價值和意義所在。由于當前我國特殊教育教育對象較以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學生從障礙程度逐漸從輕度向中重度轉變,障礙類型也從過去的以單一類型為主向自閉癥譜系障礙和多重障礙轉變。因此,想找到一種像普校一樣放之四海皆準的課程是不可能的,也是不適用的。雖然特殊教育學校課程改革已實施多年,但目前特殊學校教師仍缺少對現有課程的批判和創造意識,例如,課程呈現的形式、順序、內容等大多時候僅是對普通教育的簡單模仿,再加入某些殘疾教育的要素而已。這在特殊學校中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慣性思維,即認為聾校教學就是語文、數學等各科教學加上手語,盲校教學是在學科基礎上加上盲文,培智教育則以降低教學難度為主[24]。即便是當前培智學校中開展得如火如荼的校本課程開發,很多時候也僅僅是對幼兒園課程的修改或對其他培智學校的模仿,缺乏創新性。以課程內容為例,雖然培智學校課程改革主張“生活為核心”,但是課程的設置并沒有從根本上摒棄學科知識本位的課程觀(即課程方案仍是按“語文”和“數學”學科進行分類和開設的)[25]。所以盡管文化課被冠以了“生活化”之名,但課程內容在實際教學中還是暴露出拼盤式的特點,即統合不夠、分科明顯。而且,不論是從普校轉入培智學校的管理者,還是特殊教育專業出身的管理者,對課程內容的認識基本還是從傳統的分科教學出發,這在大多數培智學校的課表中得以體現。再以課程模式為例,楊勤、陳志軍對江西省特殊教育體育教師的研究發現,特教體育教師沒有根據特殊教育對象的特點來合理設計教學內容,還是以普通班的傳統體育課模式為主,教學內容的安排也顯得單調陳舊。[26]特殊學校教師對現有課程批判意識的缺乏,一方面是由于傳統的教師培養仍以分科為主,缺乏對學科間以及學科內知識的統合培養;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對當前特殊教育教師職稱評定與普通教育完全相同的無奈。2.課程生成的方式單一化。課程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靜止、預設的課程顯然是無法滿足特殊學生的教育需要的。一般而言,課程的生成方式包括隨機生成和故意生成兩種。教師作為課程的引導者,更習慣于故意生成的方式,即提前預設好問題和情境。雖然這種生成方式會提前考慮到學生的需要和興趣,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常常容易忽略學生的實際能力和在課堂互動過程中學生所產生的新的需求,使教學陷入死板和機械的困境。如,培智學校教師在課堂提問中對于問題的來源過于從教材出發,常常是與預設的教學難點直接掛鉤,照顧不到學生認知發展水平低下這一現實,缺乏啟發性[27]。再如,喀什地區聾校92.7%的教師授課方式以講授法為主,諸如提問、角色扮演等方法的使用效率則非常低[28]。在聾校教師有時為了趕進度或應付考試而把學生的理解牽強地套入自己“編制”的答案或教參上,使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制約了聾生語言和思維能力的發展[29]。課程的生成意識意味著“教師即課程”,教師是課程的動態構建者、課程的生成者,這在隨機生成方式中表現得較為明顯。隨機生成的方式,更強調教師作為合作者和支持者的角色,能夠根據教學過程中的具體教育情境及時發現和生成那些對學生具有現實意義的新課程,這對于智障學生來說顯得尤為重要。但這種隨機生成的方式,對教師的能力和經驗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此,也是教學過程中最難實現的部分。(三)特殊學校教師課程資源意識片面。課程資源是課程與教學信息的來源,是實現課程和教學目標的各種因素[30]。從普通教育來看,雖然中小學教師的課程資源意識經10多年的發展雖有顯著提升,但大多數教師有效利用課程資源的意識依然薄弱、能力依然較差,而且整體水平參差不齊[31]。在特殊教育中,教師課程資源意識也存在著類似的問題:1.對課程資源的理解片面。教師把課程資源片面理解為教材,造成了課程實施的“三唯”現象,即唯教材、唯教參、唯教案[32]。以培智教育為例,盡管在培智教育中統一教材和課本是不現實的,但大多數培智教師還是希望能有這樣的教材和課本,于是在課程改革中校本教材的開發成為了培智學校近年來的主要工作。但從實踐來看,由于缺乏科學的課程標準和針對性的教學對象,各個學校編寫的教材名為“校本”,實際上更多的卻只是相互借鑒[33]。因此,教材成為了培智教學的雞肋,沒有教材教師不知道該教什么、怎么教,而培智教育對象的復雜性和教材的相對固定性,又決定了相對靜止、固定的教材無法滿足每個學生的教育需要。可見,培智教師這種狹隘的課程資源觀對他們的教學帶來了極大的困擾,也影響了他們專業化水平的提高。再以聾校為例,有調查發現學校現使用的教材、教參還是國家統一的聾校教材,地方性課程與校本課程發掘不夠,教學資源貧乏;學校教學資源單一,有81.6%的教師參考資料僅限于1本教師用參考資料,還有86.8%的教師能夠使用計算機,但僅限于簡單的操作[34]。在“選擇和組織特殊課程內容”上,70.0%的盲校教師將“教科書”作為首要依據,其次是“網上資源”(18.3%),很少依賴“教輔”,最少使用來自“學生提供的資料”以及“與同事交流獲得的資料”[35]。2.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馬濤對包頭市4所特殊學校的體育教材調查發現,大部分體育教師使用的還是199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聾校實驗教材體育教師教學用書》,由于年代久遠內容大多已經不適用[36]。除去特殊教育較為發達的幾個城市外,這個調查結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我國大多數特殊教育學校課程資源的現狀——課程資源極度缺乏,特別是體育、美術這些長期以來的非主課科目。賈天龍對黑龍江省特殊學校教學主管人員調查后發現:多數特教學校缺乏或很少開發和使用現代教育技術等補償手段;對校外的家庭、社區、鄉土資源也沒能很好開發利用[37]。被運用得最多的課程資源是學校內部的“教師教學用書”和“掛圖、教具模型、實物”等,學校普遍感覺“可利用的各種校外教學資源缺乏”[38]。崔玲玲對全國十余個市、縣、鄉鎮聾校教師對信息技術應用狀況調查后發現:教師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上課的比率較低,信息技術資源的利用率低[39]。一直以來課程權力的缺失,導致教師習慣于現成的資源,而較少會自己去開發、設計符合教學需要的資源[40]。

二、特殊學校教師課程意識薄弱的原因分析

查看全文

特教開學工作方案

2020年是脫貧攻堅收官年,為繼續深入貫徹落實《殘疾人教育條例》和《省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年)實施方案》,保障殘疾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提高殘疾兒童少年的教育普及率,增強殘疾兒童少年的認知能力和生活適應能力,進一步規范義務教育階段適齡殘疾兒童少年隨班就讀和送教上門服務工作,扎實推進特殊教育健康發展,鞏固提升精準扶貧工作成果,現就繼續做好我縣特教工作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實施全納教育,融合教育,建立完善義務教育階段適齡殘疾兒童少年隨班就讀和送教上門服務工作制度,積極探索特教工作的新辦法和新途徑,提高適齡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入學率,保障特殊教育質量。

二、基本原則

1、堅持“輕度殘疾兒童少年隨班就讀、中度殘疾兒童少年集中到特殊教育學校教育、重度殘疾兒童少年送教上門和遠程教育”的安置原則。

2、送教上門服務遵循家庭自愿、定期入戶、免費教育的原則。

查看全文

特殊教育語文游戲化教學研究

在小學生未來發展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學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而且對于學生開闊視野、陶冶情操也大有裨益。對于特殊教育的學生而言,學習語文更是他們了解生活、適應生活的有效方式和重要手段。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主要習慣于單一的口頭描述和板書教學。教師以講課為主,學生以聽講為主,這樣的教學形式,很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將游戲引入課堂,便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進行學習,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特殊教育小學語文中融入游戲化教學的現狀

通過對傳統語文教學模式進行調查可以發現,引入游戲化教學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改進教學質量,提升教學效率。但是,目前游戲化教學的引入并沒有起到相應的作用,相反,還出現了一系列問題。(一)游戲化教學的內容過于單一。很多教師認為引入了游戲化教學便可以帶動學生的積極性,重復、機械地使用某一種游戲,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這仍然屬于傳統的教學模式。長此以往,學生會失去學習的興趣,使得游戲化教學的引入失去了其原本的意義。(二)教師無法準確理解游戲化教學。引入游戲化教學是為了將娛樂和教學有效地結合起來,在游戲中學習,在學習中游戲。但許多教師往往將游戲只定位于娛樂這一方面,而沒有結合教學內容,單純地為了娛樂而娛樂。這種游戲化教學的融入非但不會改善教學質量,反而會適得其反,甚至只進行游戲不進行教學還會讓學生產生棄學、厭學的不良反應。所以,教師應該重點關注這些方面,除了要變換不同的形式,還應該掌握游戲引入的時長,才能實現合理有效地融入。如果教師對于游戲化教學的理解是錯誤、片面的,那么對于語文教學質量的影響將非常嚴重。(三)游戲化教學的貫徹不夠徹底。筆者通過實際調查發現,在特殊教育小學語文中融入游戲化教學,僅僅只存在于某些發展條件先進的城市,甚至在這些城市中也只是覆蓋一部分。很多教師對于游戲化教學甚至會排斥,認為這是誤人子弟的教學方式。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游戲化教學的推廣不夠廣泛,對教師的培養不夠深入,宣傳不夠徹底,才會讓教師產生這種錯誤的想法以及出現覆蓋范圍少的現象。(四)缺乏家長的有效配合。家長是孩子最好的啟蒙老師。在學校,有教師對其進行指導;在家,需要家長對其進行教育。但是,現在“嚴父嚴母”型教育成為了普遍的模式,再加上工作的繁忙,很少有家長能夠和學生共同做游戲完成教學任務,這不但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而且不利于他們的身心健康。

二、改進游戲化教學在特殊教育小學語文中的應用

為了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要推動小學語文的創新性改革,改進游戲化教學在特殊教育語文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早日形成良好的教學體系,提高教學質量。(一)通過游戲導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生本身對于游戲就充滿著好奇,而將游戲融入語文教學,會成功地將學生的好奇心轉移到學習上來。對于特殊教育學生而言,他們可以在游戲中獲得參與感,并通過親身體驗而獲得更全面、正確的理解,有了正確的理解便可以迅速地深入學習,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是將游戲應用于課程的導入環節。良好的開端是課程順利進展的前提,將游戲作為課堂的導入環節,可以讓學生迅速地融入課堂。比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涉及的成語教學。學生可能對于成語的理解不全面也不深刻,教師可以通過講解小故事讓學生自己體會,然后讓學生進行成語故事接龍,將自己熟悉的成語講出來。這樣的教學過程不但讓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主體,而且在交流過程中,通過講述與傾聽,可以讓學生獲得雙倍甚至多倍的新知識,以及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二)改變游戲內容,豐富學生感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一味采用單一的游戲,很容易讓學生失去興趣,失去了引入游戲教學的本意。因此,教師在設計教案、準備教學內容時,應該穿插不同類型、不同形式的游戲,讓學生一直保持一種新鮮感。比如,在學習詞語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詞語接龍;在學習詩詞時,可以讓學生通過唱歌、朗讀等多種形式將內容表達出來;在學習童話故事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行分組,通過角色的分配演繹課本內容。這樣的游戲不僅可以讓學生學會合作,還可以讓學生的自主性在參與過程中得到培養,滿足他們的表現欲望。最重要的是,在游戲的過程中快樂地學習,不會讓學生產生壓力和懈怠感。(三)利用學生爭強好勝的性格設置競爭性游戲環節。爭強好勝對于小學生而言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性格特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利用這種性格特點并加以利用。教師通過一些競爭游戲的設置,可以讓學生在競賽過程中獲得成就感,與此同時也滿足了學生的好勝心,培養了合作意識,激發了競爭欲望。有競爭才會有進步,有進步才會讓學生更愛學習,這種良性循環的形成不但有利于小學生學習語文,還有利于他們學習其他科目,甚至對于以后的人生發展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比如,在學習古詩詞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背誦古詩詞,然后分組比賽,通過表演讓學生猜測古詩詞。如果學生對古詩詞了解得越多,那么猜對的概率就越大。為了贏得勝利,學生會積極背誦古詩詞,甚至還會進行課外閱讀。可見,將游戲和教學結合,才會相得益彰。(四)跨學科培養,創新出寓游戲于教學的新模式。小學生的發展應該是全方位、多體系的,因此,通過將游戲化教學融入到特殊教育小學語文中,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創新性,滿足他們的好勝心和參與感,這些能力的提升對于其他科目的學習也大有裨益。長此以往,學生的綜合素質便會有所提升,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也是新課程改革理念中重點強調的。學生能夠將多種知識進行融合,將多門學科聯系起來,用數學的邏輯思維理解科學知識,用音樂、美術的審美學習語文,并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這才是小學教育的最終目標。綜上所述,在特殊教育小學語文中融入游戲化教學,可以保質保量地實現教學目標。雖然目前仍然存在一系列問題,但是如果能夠很好地加以改正,并努力將游戲作為課堂的輔助,豐富游戲的形式和內容,充分利用學生爭強好勝的性格,對學生進行綜合培養,那么便可以實現游戲化教學的真正意義,也可以推動小學語文教學的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查看全文

淺談信息技術在美術課堂的應用

1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特殊兒童,首先是兒童,其次才是特殊兒童,所以他也有好奇心,直觀形象的圖片、聲音、動畫和視頻更能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同時也符合他們直觀形象的思維特點。此外,多媒體圖像清晰、色彩逼真,展示教學內容十分簡便,可以通過視覺直接刺激學生的感官,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2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有利于解決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

在普通學校中,如果在美術教學中僅僅用口頭講述,即使是正常學生都很難理解,更何況是智力障礙兒童!所以,對于特殊兒童來說,要想在短短的二十分鐘的時間里,能認識、了解、明白新知識,就需要用到多媒體!通過去搜索圖片、動畫和視頻,然后再做成課件讓學生去觀看,這比我們用一天的口語講解更有效。

3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變遷,多媒體技術的更新換代使特殊教育的教學形式、教學手段、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思想也越來越現代化。而美術又不同于其他學科,它必須要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積累足夠的表象,才能拓展學生的直觀形象思維。只有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主要來源于直觀形象的繪畫創造體驗過程。因此只有重視直觀感受和直觀教學原則,利用豐富的視覺感知,讓學生從直觀形象的感官刺激開始,去獲得美術創作的興趣和動力,開拓學生的直觀形象思維能力。在美術課中,通過多媒體將色彩絢麗、精美動態的逼真傳神畫面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感知,使他們在腦海中留下具體、鮮明、深刻的印象,不僅有利于他們從無意記憶向有意記憶發展,更有利于激發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同時也陶冶了他們的情操,從而使他們產生聯想,提高創造力和想象力。

查看全文

特殊教育初中語文多媒體教學研討

1前言

伴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多媒體教育已經滲透到初中語文教學全過程中,并且其作用越來越明顯。雖然在語文教學方面應用多媒體技術已經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在實際的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各種問題,嚴重阻礙了課堂教學效果的增強。筆者在此談談利用多媒體技術提高特殊教育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措施。

2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用多媒體的作用和意義

首先,將多媒體教學應用到特殊教育的初中語文教學中,能夠增加學生的知識量和信息量,為學生積累知識,培養學生對知識以及信息的運用能力。在當今社會中,信息對于經濟發展以及社會競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掌握以及運用信息技術已經成為現代人才必須具備的能力。多媒體課件技術種類多,豐富多彩,信息量大,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傳輸知識和信息,學生除了對書本知識進行學習,還可以學習到很多書本外的知識和信息,有利于培養學生獲取知識、處理知識以及應用知識的能力。其次,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學,能夠對學生學習興趣進行激發。由于語文教學的內容多、任務重,語文學習需要長時間的知識積累,再加上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與其他學校的學生不同,他們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缺陷,學生本身對學習的興趣便不高,對語文學習更是容易喪失興趣。教師要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為學生播放一些符合文章內容的背景音樂,搭配背景音樂為學生有感情朗讀;還可以運用視頻等更為直接的手段來對上課內容進行展示,對學生注意力進行吸引,進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最后,運用多媒體技術開展語文教學,能夠促使學生加強對基礎知識的印象和掌握。在運用多媒體技術之前,學生只是通過書本教材來掌握基礎知識;運用多媒體技術以后,學生便多了很多渠道來掌握知識,擁有更多的空間,可以自己選擇學習的方式,通過適合自己的渠道來對基礎知識進行學習和掌握。除此之外,多媒體技術的運用還能夠提升學生學習效率,多媒體教學過程中的視頻、聲音、圖片,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給學生帶來不同的感受,學生感情更加豐富,思維也越來越活躍。尤其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使用視頻來進行教學,畫面形象,聲音動聽,會加深學生印象,引發學生情感的共鳴,提升學生學習語文的效率。

3利用多媒體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對策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要結合實際情況在特殊教育學校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技術應該堅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與眾不同,有些學生存在智力方面的障礙,有些學生聽力受阻,有些學生不能準確表達自己的思想。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對多媒體技術與實際教學這二者之間的關系進行正確處理,避免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迎合風尚,拋棄學生感受,一味實施灌輸學習。教師要將多媒體技術應用到實處,要杜絕個人的喜好,一切活動以學生的喜好為主,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比如,有些教師喜歡使用幻燈片來展示課堂的中心和內容,但是學生往往喜歡通過音像資料來學習,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意愿,為學生尋找一些與文章相關、對學生理解課文有幫助的影音資料。影音資料的運用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可以有效滿足學生的需求,幫助學生更直觀、具體、生動地學習語文知識。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要正視多媒體地位近些年來,學校都已普及多媒體技術和設備,但是很多學生和教師都沒有正確認識多媒體技術的實際地位,導致在應用多媒體的時候產生問題。多媒體僅僅是初中語文教學的一種工具和教學方法,而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的目的就在于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和語文水平。所以,在初中語文教師運用多媒體技術的時候,必須要注重將多媒體優勢發揮出來,以語文教材為依據。如在為學生教授課文的時候,教師要與學生一起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跡,結合作者的人生遭遇,來探索文章的主旨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師可以在互聯網上找到與作者相關的資料,并且通過計算機播放照片的形式來為學生展示作者生活環境、人物關系以及與文章內容符合的情境。計算機的運用為學生理解課文提供了媒介,幫助學生了解作者和文章。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要遵循應用原則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必須要遵循適度原則、適時原則以及適宜原則。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必須要有時間規定。有些教師重多媒體輕教材,整堂課都在用多媒體,將語文教材徹底拋棄。初中語文教學必須要將教材作為基礎,堅持適度原則,運用多媒體不能太頻繁,否則學生會感覺厭倦,進而反感多媒體教學,更反感初中語文。而適宜是針對多媒體運用度來說的,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合理、恰當地運用多媒體,提升學生對于語文的學習興趣、學習積極性、學習主動性,最終提升語文教學的課堂效率。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要在課前儲備資源任何一節課程是否成功,并不完全取決于教師的發揮,還與教師備課情況息息相關。在傳統意義上,教師使用最多的就是錄音、卡片、實物、掛圖等,這些資源具有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對課堂教學創新。當今社會,互聯網的不斷興起,網絡資源的日益豐富解決了教具單調、局限的問題。初中語文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可以在互聯網上輕松找到教學資料,觀看其他教師的教案,學習其他教師的長處。對別人的教材分析、課堂資源、拓展知識等內容進行借鑒,不僅可以打開初中語文教師的備課思路,更可以開闊學生和教師的視野,促使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塑造出適合特殊教育學校初中學生的課堂教學模式,從本質上提升初中語文課堂的效率和教師的教學質量。如在備課過程中,筆者往往會到互聯網上尋找將要為學生講授的知識點,對其進行擴展,并且觀看其他學校教師的教學視頻,吸取其他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的經驗和優點。在為學生講授知識點的時候,可以對知識點進行拓展,豐富語文教學內容,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查看全文

校長在區第十六個“全國助殘日”座談會上的發言

全國助殘日

各位領導、各位嘉賓:

上午好!

在全面實施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良好氛圍中,我們迎來了第十六次法定“全國助殘日”。應區教育局與我校邀請,各位領導蒞臨我校,聚會座談,為特校的發展熱忱地解囊,向特校的殘疾學生捐款捐物、奉獻愛心;并攜手“共建新洲區特校”,這充分體現了各級領導、各位來賓對特殊教育事業的高度重視與深切關愛。在此我代表特校全體師生對你們真摯的奉獻、親臨的指導、務實的精神表示無比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各位領導、嘉賓,特殊教育是一項體現教育公平的“民心工程”,它是整個教育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員,為了方便各位嘉賓對特教、特校的了解,在這里我代表特校向各位領導簡單地介紹一下情況。

我校創辦至今,在市、區各級領導的關心指導下,在社會各界的幫助支持下,學校堅持“立足新洲實際,緊跟特教發展步伐,強化自身建設,爭創同級同類先進學校”的辦學思路,艱苦努力,扎實工作,取得了較好成績。形成了“以特校為龍頭,共建學校為骨干,村點校為基礎的特教”新格局。

查看全文

大學生特殊教育主動學習教學模式探析

摘要: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高等教育的成與敗,然而教師生動的講解卻換來部分學生低頭不語。其主要原因是大學生較難適應從高中“他律”到大學“自律”的過程,缺乏主動學習的動力。《教育學基礎》課程是特殊教育專業一年級的專業基礎課,也是師范生考取教師資格證的必考科目。為了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從該門課程整體出發,構建“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即在理論性較強的部分,以教師為主導,進行課堂教學,形成學習共同體,共創共生;在實踐性較強的部分,以學生為主體,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的潛力,給予教學展示的機會,獲取自我教學的快樂,體驗自我主動學習的妙趣。

關鍵詞:大學生;主動學習;教學模式

《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加強高校課堂教學建設提高教學質量的指導意見》強烈要求加強課堂教學質量提升,且《教育部關于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1]明確指出加強課堂教學管理和學習過程管理。不言而喻,課堂教學是高等教育的主陣地,課堂教學質量關乎大學生的素質高低。然而,當今大學課堂卻是高校質量下降的重災區,面對教師的生動講解,積極回應、互動的學生卻不多。歸根究底,既有教師的教學問題,又有學生缺乏主動學習的內驅力問題。如何改善大學課堂教學質量,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一、大學生主動學習的緊迫重要性

伴隨著“00”后登入大學的舞臺,隨處可見人手一部手機刷微博、刷朋友圈等,有的甚至在課堂上課也是隨意回復信息。大學生為何如此作為呢?主要原因應是學生缺乏主動學習的內在動力。主動學習,是一種基于正確的學習觀、明確的學業規劃、強烈的責任意識和主體意識,主動發起學習行為,自主進行學習過程,自我評價學習結果的學習行為習慣。[2]大學生主體意識強烈,而自主學習意識較弱,較少養成自我鼓勵的學習習慣,常常陷入迷茫狀態。從高中“他律”到大學“自律”的學習狀態,使得大學生普遍存在迷茫的現象,在大學的學習生活中往往迷失了前進方向,找不到學習的動力和努力的價值,從而導致自我學習主動性差。楊小玲認為,初入大學容易產生迷茫的因素有,較大的希望與現實落差,難以適應從高中“分數”優越感到大學“能力”取勝,人際關系恐慌。[3]因為種種外在和內在因素,大學生一時較難適應大學新生活,需要教師在課堂引導學生學會自我管理,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張千里認為,大學生缺失主動學習精神的現象具有普遍性,主要表現為學習盲目無序、依賴性強、懶散懈怠。[4]大學生從高中到大學的過渡階段難免會迷茫,而在迷茫的這個過程中,學習就成為了他們的負擔,精力主要集中在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學習反而成了副業。《教育學基礎》課程是特殊教育專業一年級的專業基礎課,在這門課上如何引導學生學會主動學習,就顯得非常迫切重要了。

二、大學生主動學習的困境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