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的前景與現狀范文

時間:2023-09-25 18:16: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特殊教育的前景與現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特殊教育的前景與現狀

篇1

【關鍵詞】特殊教育兒童 家庭內部教育 走訪調研

一、特殊教育兒童的現狀分析

家庭教育作為兒童的第一教育,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任啟蒙之師。而特殊教育兒童,他們比普通家庭兒童更需要一個溫暖的家庭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家長在特殊教育兒童的一生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正因為孩子的特殊性,孩子的家長必須要承擔其他家庭常面臨的緊張和壓力,還要加上撫養特殊教育兒童的額外壓力,因此他們要經受比一般家長更大的壓力。在經過了五天對桂嶺鎮特殊教育兒童的家庭走訪,我們也了解到了一系列相關的情況:

關于對平安村幾戶特殊教育兒童的家訪:

桂嶺鎮平安村是賀州市的眾多貧困村之一,全村8500人左右,適齡兒童600人,在校學生618人,其中幼兒150人。在平安村,75%的青壯年農民人士選擇外出打工,所以留守兒童和孤寡老人較多,留守兒童一般由爺爺奶奶或是哥哥姐姐照顧,他們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卻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在此,我們了解到,平安村的特殊教育兒童占全村兒童的0.5%,且全部為留守特殊教育兒童。

通過我們對這幾戶家庭的訪談,我們了解到許多因病致貧返貧的家庭,家長為了治療特殊教育兒童,耗費了大量的精力和財力,外出打工也是迫不得已。同時,山區的落后,資源的匱乏,家長們并沒能受到更多的教育,所以也并不能給孩子更多的教育保障。而在這里的特殊教育兒童并不能受到必須的特殊教育,僅有1名可以跟著正常兒童一起上課,已在桂嶺鎮中心小學上到了三年級,成績優秀,并能夠很好地和大家相處。

二、桂嶺鎮平安村特殊兒童家庭內部教育存在的問題

1、家庭教育意識薄弱

在幾天的調查分析中,我們發現,在平安村,無論是哪類家庭,家庭教育普遍薄弱,而這又要分成3類去分析:

(1)監護人文化背景欠缺。監護人作為孩子從小最早接觸到的人,應以身作則,引導孩子向著良好的方向發展,但是,就我們在平安村了解到的情況卻并不如人意,平安村的特殊教育兒童占全村兒童的0.5%,在這區間內的78%的特殊教育兒童家庭,孩子的監護人普遍為長兄長姐,祖父母,他們所接受過的教育程度在高中以上的幾乎為0,初中以上的也僅僅占到了11%。這樣的文化背景并不能夠對這些孩子起到典范作用,也沒有辦法去真正的以特殊教育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在他們眼里認為保障孩子的溫飽才是最重要的,并不對他們報太大的希望。

(2)家長默認了不完善的全納教育的存在。據了解,學齡殘障兒童接受特殊教育服務率為4.53%,學齡特殊需要兒童接受特殊教育服務率不到2%。在平安村,能夠接受正常教育的特殊教育兒童也只有1名,其他情況嚴重的兒童在學校并不予以錄取。針對這點,大多數的家長默認了這種情況的存在,如果孩子不能夠接受到正常學校的錄取,多數家長將放任孩子在家,不接受任何教育。

(3)沒有特殊教育概念。特殊教育學校職業教育發展緩慢,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評估制度等不能適應為殘疾兒童少年今后平等參與社會生活奠定基礎的需要。全區58所特殊教育學校(含3所民辦學校)僅有111所開展了職業教育,占19%,而高達8l%的特殊教育學校根本沒有開展職業教育。平安村作為僅有一所普通小學的貧困村,在特殊教育的領域還落后于其他地區,并沒有針對教育,僅有11%的特教兒童會與正常兒童一起上課,89%的特殊教育兒童則放棄上學,家長在教育方面并沒有太高的要求,所以很容易就錯過了孩子恢復的黃金階段,以至于孩子成長壓力比其他正常孩子要大許多。

三、桂嶺鎮平安村特殊兒童家庭內部教育問題的解決措施

關于平安村特殊教育兒童所面臨的眾多教育問題,現提出以下建議:

1、加強家庭教育意識。家庭教育既然作為孩子的啟蒙教育,家長的作用則不容小覷。將家長的整體教育意識增強,才能貫徹落實到孩子的身上。無論是鄉村還是城鎮,樹立家長對待孩子進行良好教育的觀念才是當務之急,只有將這些觀念根深蒂固到家長的腦海里,特殊教育兒童的前景才有希望可言。我們將會定期回訪桂嶺鎮平安村的特殊教育兒童的家庭,向家長們推廣有關于特殊教育兒童家庭教育的教育方式,并講解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2、重視全納教育。針對于桂嶺鎮平安村的家長默認不完善的全納教育問題,我們認為,除了要對平安村家長們定期的開展特殊兒童需要教育的知識講座以外,我們還建議賀州市政府要加快對于完善教育機構的專業化問題,鼓勵社會就業學生學習專業的特殊教育專業知識,促進學生上崗就業,在教育機制完善的前提下,創造新穎獨特的康復訓練,正確引導特殊教育兒童,給予他們所需的特殊教育,讓鄉鎮兒童也能一樣的接受到所需要的特殊教育。

3、貢獻一份力量,呼吁社會團體加強支持意識,特殊教育不容小覷。經我們對于賀州市桂嶺鎮平安村的調查走訪,我們發現,有92%的鄉村人民對待特殊教育兒童處在一個模糊的概念,有相關了解的人民群眾僅占8%。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要用自己的力量,聯合桂嶺鎮社區機構呼吁并宣傳,定期在鄉鎮組織關愛特殊教育兒童的活動,宣傳特殊教育對特殊教育需要兒童的重要性,從根本上讓大家了解,并不斷重視起來,讓他們的教育前景變得更為敞亮。

篇2

昆明學院 陳 曉

【摘 要】文章結合國內外融合教育發展現狀,通過對云南省190名幼兒教師以及534名在高校就讀的學前教育專業的大學生進行訪談、調研,了解云南省學前融合教育師資培養的現狀,經分析研究提出云南省學前融合教育師資培養的思路與策略。

關鍵詞 學前融合教育;師資培養;課程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5)14-0018-03

一、學前融合教育

“融合”,美國教育部(2007)定義“將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和正常發展同伴放在同一間教室一起學習的方式,旨在強調提供特殊需要幼兒一個正常化的教育環境而非隔離的學習環境”。學前融合教育,指有特殊需要的0~6歲學前兒童能真正地和其他正常發展的同伴一起接受學前教育機構的保育和教育。

二、國內外學前融合教育發展現狀

從美國“回歸主流”運動的開展,以及“零拒絕”“最少受限制環境”原則的提出至今,已有近四十年的歷史,美國3~6歲的特殊兒童基本都在普通托幼機構接受教育。英國的Warnock Report、The Green Report、DFEE等法案、報告,為英國學前融合教育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調查結果表明,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經濟發達、融合教育發展水平高的國家,已經關閉大部分特殊教育學校,學生進入普通學校就讀。

國內,《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4-2016年)》明確指出“各地要將殘疾兒童學前教育納入當地學前教育發展規劃,列入國家學前教育重大項目。支持普通幼兒園創造條件接收殘疾兒童。支持特殊教育學校和有條件的兒童福利機構增設附屬幼兒園(學前教育部)”。北京、上海、浙江、福建等省市,部分幼兒園已在開展學前融合教育,專業師資的培養與培訓也已提上日程并逐漸實施。

三、云南省學前融合教育師資現狀

1.云南省學前融合教育現狀。截止2011年,云南省義務教育階段在校殘疾學生共20132名。其中,在普通學校隨班和設置的特教班就讀的殘疾學生14966名,占總人數74%,已經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是,學齡前特殊兒童的教育、康復遠遠落后于義務教育階段特殊兒童的受教育程度。

2013年以來,云南省在重點發展義務教育的同時,鼓勵有條件地區積極舉辦3歲以下殘疾兒童的教育康復機構,開辦學前融合教育幼兒園,加快普及殘疾兒童學前一年教育。但因學前教育未納入九年義務教育,且云南省多地教育資源匱乏,因此未把學前融合教育的發展提上工作日程,直接導致殘疾兒童入園難的問題。通過調查、訪談發現:幼兒教師對融合教育的認識、理解模糊,招收殘疾兒童無法教育。部分幼兒園招收殘疾兒童,不僅引起普通兒童家長的強烈反對,還會因不了解殘疾兒童特點導致教學事故的發生,綜合多種因素許多幼兒園拒絕招收殘疾兒童入園。

理念模糊、融合教育師資的短缺,成為剝奪特殊幼兒學習機會的理由,也成為學前融合教育發展的瓶頸。

2.云南省幼兒教師問卷調查。幼兒教師在工作中是否會遇到特殊兒童,是否需要掌握融合教育知識,是否具備相關專業背景,為詳細了解這些情況,本文以改編的事實性問卷為研究工具,對來自不同地區的190名幼兒園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190份,回收182份,回收率96%。調查的對象來自于昆明、文山、臨滄、德宏等地,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調查結果如圖1所示。

表1顯示:調查對象,52%在26歲至35歲之間,47%教齡在5年以下,學歷在大專、本科的均達45%左右,67%為學前教育專業背景。來自不同地區的190名幼兒教師,具有年輕化、教齡短、學歷高、專業性強的特點,但其中無特殊教育專業背景的幼兒園教師。

圖1顯示,99%的調查對象認為作為一名合格的幼兒教師需要具備特殊教育知識,60%的幼兒教師在工作中有遇到或教育特殊幼兒的經歷,遇到多動型注意缺陷障礙、智力落后、情緒和行為障礙類型的兒童較多,遇到聽力障礙、視力障礙、智力超常三類兒童的幾率較小。46%的幼兒教師曾經被家長詢問特殊幼兒教育問題。

一名合格的學前融合教育教師,必須具備過硬的專業知識。研究者就融合教育課程問題對190名在職教師開展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職教師對《特殊教育概論》、《特殊兒童心理學》課程內容了解較多,而在職教師希望學習的特殊教育課程有《特殊兒童心理學》、《特殊教育課程與教學》、《特殊教育病理學或康復學》。

四、云南省高校學前融合教育師資培養現狀

1.云南省各師范類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情況。云南省師范類院校有云南師范大學、昆明學院、文山師范高等專科學院、保山學院、楚雄師范學院、大理學院、曲靖師范學院、玉溪師范學院、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院、昭通師范高等專科學院、臨滄師范高等專科學院、紅河學院、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院、思茅師范高等專科學院等。通過調查顯示,云南省各師范類高校的學前教育專業,均開設教育類公共必修課、專業必修課、選修課,在其課程設置中并未發現開設學前融合教育相關課程。學前融合教育師資培養,尚未列入人才培養方案。

2.對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大學生關于學前融合教育的問卷調查情況。本文對昆明學院教師教育學院學前教育專業10個班級,其中包括六個本科班以及四個專科班開展問卷調查。發放問卷534份,有效回收512份,回收率為96%。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見表2,調查內容相關情況如圖3、圖4所示。

調查顯示,253名大學生認為特殊教育教師與普通教育教師有區別,225名大學生認為特殊教育教師與普通教育教師有很大區別,二者占總人數的93%;285名大學生認為幼兒教師需要具備特教知識,217名大學生認為幼兒教師非常需要具備特教知識,二者占總人數98%。

昆明學院作為一所綜合性應用型大學,非常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大學生在昆明市以及昭通、文山、臨滄等各州市實習、見習機會較多。調查顯示,昆明學院大學生在實習、見習期間遇到特殊兒童比例相對較高,其中遇到較多的是多動型注意缺陷障礙、情緒和行為障礙、學習障礙以及智力落后兒童,這與對幼兒教師的調查結果相吻合。

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到,大學生接觸特殊教育相關課程較少,大學生希望接觸、學習的特殊教育相關課程有《特殊兒童心理學》、《特殊教育病理學或康復學》、《特殊教育課程與教學論》等課程。

五、討論

縱觀國內外,學前融合教育已經成為特殊教育以及學前教育的重要發展趨勢,是推進教育公平,弘揚人道主義精神,堅持以人為本理念的重要內容。

云南省學前融合教育尚處于起步階段,師資是推動其快速發展的關鍵。研究者通過調查190名在職幼兒教師以及534名在校學前教育專業大學生,結論如下:第一,無論是在職教師還是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大學生,在其工作、實習、見習中,均有遇到或教育特殊兒童的經歷,遇到較多的是多動型注意缺陷障礙、情緒和行為障礙、學習障礙以及智力落后兒童;第二,在職教師、學前教育專業大學生均希望可以學習特殊教育相關知識,以便在工作中有針對性地教育、引導特殊兒童;第三,無論在職教師還是在高校就讀的學前教育專業大學生,希望學習的特殊教育專業課程有《特殊兒童心理學》、《特殊教育病理學或康復學》、《特殊教育課程與教學論》。

六、意見或建議

1.高等院校學前融合教育師資的培養。

(1)加大融合教育的宣傳力度。云南省學前融合教育師資來源,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各師范類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及其他師范類專業的培養。然而,云南省各類師范類高校尚未把學前融合教育內容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學前融合教育的發展前景,不容樂觀。

建議云南省高校可以通過開展特殊教育專場講座、殘疾人藝術團巡回演出、大學生參加社會公益勞動以及在兒童福利院等機構做義工等形式,讓大學生了解特殊兒童,提升對融合教育的認知度。首先培養在校大學生對融合教育的積極態度與專業認知,使其在工作中遇到特殊兒童不會束手無策、冷漠,而是用專業的態度去關心、教育特殊兒童。

(2)開設融合教育相關課程。在對幼兒園教師、在校大學生開展問卷調查中發現,希望學習的特殊教育專業課程有《特殊兒童心理學》、《特殊教育課程與教學》、《特殊教育病理學或康復學》。因此,各高校在開設學前融合教育相關課程時,可以考慮將三門課程知識進行整合,以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需求。

學前教育專業大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有大量的見習、實習機會,可以安排學生參觀特殊教育學校、兒童福利院、早期療育機構等,讓學生對各類障礙兒童有更直觀的認識。開辦特殊教育專業與學前教育專業的高校,例如:昆明學院、云南師范大學、臨滄師專,可將兩個專業資源整合,實驗室資源共享,使學前教育專業的大學生可以深入學習、實踐特殊教育的專業知識與技能。

此外,建議師范類院校可以在公共必修課中,開設一至二門融合教育課程,例如:《融合教育研究》、《特殊教育概論》等,在師范類高校學生間普及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相關內容,使未來的一線教師面對特殊兒童不再陌生,這對于推動云南省融合教育具有重要、長遠意義。

2.康復機構專業人員培訓。早期干預對特殊兒童具有特殊意義,建議康復訓練機構、早期療育機構整合醫療與教育服務體系,在機構中開設學前班、早教班,在為孩子提供康復訓練的同時,為特殊兒童提供恰當的教育。雙管齊下,促進特殊兒童健康、快樂成長。

師資問題,早期療育機構可招收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進行入職培訓,使學前教育專業教師系統學習、掌握康復訓練知識,這樣既可為特殊兒童進行適當的教育,同時又可進行簡單的擺位、語言訓練、作業治療等,教育康復整合使特殊兒童在與時間賽跑中看到曙光與希望。康復機構、早期療育機構培養融合教育師資,緩解了特殊兒童入園難的問題,也可以解決云南省融合教育師資短缺問題,促進云南省學前融合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偉亞,趙麗娜.幼兒教師融合教育的態度和壓力研究——以有融合教育經驗的普幼教師為對象[A].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特殊教育研究分會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2.

[2]周念麗.學前融合教育的比較與實證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馮雅靜.國外融合教育師資培訓的經驗和啟示[A].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特殊教育研究分會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2.

[4]張文京.融合教育與教學[M].廣西: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5]楊志成.云南省特殊教育現狀與發展報告[Z].2013.

[6]王建穎.在2012年度全省特殊教育工作推進會上的講話[EB/OL]. ynjy.cn /chn201010201505186.

[7]杭州市區普通幼兒園學前特殊教育師資現狀的調查問卷[EB/OL]. sojump.com /jq/240387.aspx.

篇3

【關鍵詞】虛擬現實技術 教育教學

目前,隨著虛擬現實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已經被應用到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當中,其中在教育教學方面,主要包括例如軍事院校的教學演練、醫學院校的模擬實訓、體育院校的虛擬訓練、工科院校的自動化機床操作、高職院校的模擬汽車駕駛、飛行駕駛等各個學科的教學當中。

1 虛擬現實技術簡述

虛擬現實技術,又稱靈境技術,是當今迅猛發展的一項綜合性的交叉學科,自20世紀90年代以后興起這種信息技術之后,許多學者用戶便倍加關注與重視,虛擬現實技術主要是指綜合的利用計算機的圖形學、仿真技術、多媒體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以及多傳感器技術等相結合,來模擬人們的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的功能,使人能夠沉浸在計算機生成的虛擬境界中,并能夠通過語言、手勢等自然的方式與之進行實時交互,創建了一種適人化的多維信息空間。

簡單而言,虛擬現實技術就是一種先進的計算機用戶的接口,將人們的視覺、聽覺、觸覺很好的自然的來進行交互,方便用戶的操作,減輕用戶的負擔,從而,提高整個環節的效率。因此,虛擬現實技術主要具備四個方面的特征:多感知性、臨場感、交互性以及自主性。

2 虛擬現實技術在國內外教育教學中應用現狀

2.1 國外虛擬現實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現狀

美國作為虛擬現實技術的國際頂尖者,擁有著許多的這種研究機構。甚至早在1992年,美國便確認了虛擬現實技術會適用于教育教學領域,將現有的軟硬件設備的教學效果與虛擬現實技術的教學效果將比較,說明虛擬現實技術在教育教學中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

同時,英國的很多院校相當的重視虛擬現實技術在教學方面的應用,對該項技術進行研究與開發,并且處于遙遙領先的地位。其中著名的諾丁漢大學對虛擬現實技術項目的研究對于在教育教學上有著相當有益的作用,不斷的探索出桌面虛擬現實技術的輸入輸出設備等都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2.2 國內虛擬現實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現狀

我國的許多高校也在虛擬現實技術剛剛出現不久,便開始關注該領域,先后的進行課題的研究和學術的探討,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進行的分布式飛行模擬的實驗、浙江大學進行的建筑方面的虛擬規劃的應用、哈爾濱工業大學所進行的人機交互方面的演示都取得了較好的成效,還有許多的高校也都進行了不同學科的試驗,取得一定的成果。

3 虛擬現實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

3.1 在理論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的講與學生的聽,現在的許多教學模式已經改變到了普遍的進行多媒體教學的操作,而將虛擬現實技術運用到教學的課堂當中,比如當向學生展示某一概念或展示某一虛幻的場景或環境時,便可以應用這種智能的虛擬現實技術來進行教學,制作和操作上都簡單實用,這樣,便能很好的來彌補傳統課堂單一的不足,使學生更加直觀的了解所學的內容。

3.2 在專業技能課程中的應用

在我國的眾多高校中,更注重的是學生的專業技能操作,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充分的體現虛擬現實技術的臨場感,學生可以在這個虛擬場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來進行和現實社會相同的操作,比如模擬汽車駕駛和飛行駕駛、模擬果樹栽培的技能、模擬體育某項運動的練習、,模擬電器維修等各種職業技能的演習。通過搭建這樣的仿真場景,讓學生真正的參與其中,反復的練習操作,可以有助于學生掌握職業技能。

3.3 在實驗實訓課堂中的應用

將虛擬現實技術作為輔助實驗實訓課程的教學工具,可以調動課堂的學習氣氛,比如說:虛擬現實技術可以虛擬歷史上的著名人物,給學生一種穿越的感覺;又比如學生可以虛擬為老師,老師虛擬為學生,這樣師生身份互換,大家可以一起暢所欲言,互相交流討論;再比如英語課堂上可以虛擬英語的情景和環境,將虛擬人物進行導入,與不同情景的人物進行交流等。對于有些實驗課程,有些耗時耗力的實驗,導致很久才會檢驗出實驗結果,這時就可以利用虛擬現實技術,根據實驗所需進行配置,非常便捷,又可重復使用。

3.4 在遠程教育系統中的應用

目前互聯網的發展尤為迅速,使得以互聯網為基礎的遠程教育系統具有巨大的發展前景,遠程教育突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可以虛擬教師、實驗設備等,虛擬現實技術不單可以向互聯網上的學生提供身臨其境的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情境,還可以重現曾經發生的某個場景或環境,讓學生對內容進行喚醒,目前,有些遠程教育的學院已經開始利用虛擬現實技術來進行網上教學,這要求投入大量的人力及物力,勢必會取得較大的成果。

3.5 在特殊教育教學中的應用

特殊教育是我們全社會所關注的,將虛擬現實技術引入到特殊教育的教學當中,利用于東跟蹤器,可以采用基于運動跟蹤的方式來獲取手語三維運動的數據,通過獲得到的準確數據,來進行特殊教育的教學,目前,已經由中國科學院開發法了集語音、情感、體勢為一體的中國手語合成系統,這一系統對于聽覺障礙的人們來使用電視、電話、網絡等媒體有很大的幫助,會為他們的生活帶來許多的便利。同時,借助標準化的手語,也可以提高教育者的整體標準,改善這群受特殊教育人群的生活環境,使他們更加強烈的感受到社會的存在感。

4 結束語

總之,虛擬現實技術已經被越來越多的教育從業者所重視,虛擬現實技術在教育教學中有著相當廣闊的發展前景和深刻的現實意義。虛擬現實技術在教育教學上能夠為全體的師生提供較為逼真生動的模擬環境,同時,又可以師生共同參與,分角色扮演,大大的不同于傳統的教育模式,來突破傳統教育教學的缺陷,能夠很好的培養學生的各項技能,在信息化教育的大趨勢下,將虛擬現實技術在教育教學中不斷的開展推進一定會促進我們教育教學的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張亞威, 王中帥.淺談虛擬現實技術無線[J].互聯科技,2014(07).

[2]李建榮,孔素真.虛擬現實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J].研究實驗室科學,2014(03).

[3]諸葛.淺談虛擬現實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觀察,2014(01).

篇4

根據我國的國情,因教育對象的不同。特殊教育學校一般都是按照殘疾人的受殘不同,劃分的類別也就不同。由于殘疾學生和普通學生的身體差異性將視力殘疾、聽力殘疾、肢體殘疾分開研究也是必須的,這是由聾生、盲生、肢體殘疾學生的身體與心理差異所決定的。由于特殊群里自身身體條件有限,除特殊情況外,如:視力殘疾、肢體殘疾(手)、精神殘疾、智力殘疾等群體不適合參加剪紙的學習,其余群體均可正常學習剪紙。考慮到聽力殘疾的學生在視覺學習上的優勢,大多數聾啞學校都會為聾生提供專門的美術教育,以使他們有一技之長。因此,目前國內招收聾人大學生的高等院校都設置有藝術設計專業,實踐也證明該專業比較適合聾人大學生的學業與就業需求。根據上述對我國殘疾人高等教育、殘疾大學生就業以及聾人藝術設計專業的現狀與前景分析,在殘疾人高等教育中設置藝術設計專業,是符合社會整體需求的。

在我國普通高校中已有相對完整的藝術設計專業研究的成果,由于特殊教育中的藝術設計專業作為高等教育中藝術設計的一部分,也是特殊教育學校藝術設計的基礎理論。但在本文中,在對國內各個不同類型的特殊教育學校做調研分析時重點都放在特殊性上,特殊教育學校與普通學校的特殊性,視力殘疾、聽力殘疾、肢體殘疾的學生對于藝術設計專業課程的學習上要根據他們自身的特殊性制定特殊的專業課程。就目前高校對殘疾人大學生開設的專業情況開展調查。我們對聽力障礙學生設置的專業主要是:藝術設計專業中視覺傳達和環境藝術方向的基礎造型課程和特色冰雪文化、美術學方向的雕塑、陶藝、剪紙、等方面的教學。藝術設計概論、中外設計史、中外建筑史等是根據視力障礙人群開設的專業。設置視力殘疾、聽力殘疾、肢體殘疾的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進行分析、調研、研究。為殘疾人大學生將來的就業選擇范圍的拓寬帶來不利影響。為這三類不同殘疾的學生制定個別化的藝術設計專業課程。

視力殘疾的學生往往有優于常人的聽覺。所以聲音是他們從教學當中獲取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所謂聽力殘疾是指由于各種原因導致雙耳聽力喪失或聽覺障礙,而聽不到或聽不清周圍環境的聲音,從而難能同一般人進行正常的語言交往活動。他們主要依靠視覺、觸覺、味覺、嗅覺等途徑感知外界事物,聽覺障礙雖然給聽力殘疾的學生的心理和智力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但是視知覺對于聽力障礙的特殊的補償作用,給他們視知覺的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在藝術設計專業課程分析與研究過程中應充分考慮聽力殘疾的學生的心理活動,充分發揮聽力殘疾學生的視覺優勢,通過手語(唇語)教學為他們制定適合他們的藝術設計課程。肢體殘疾的學生根據他們身體不同的殘疾制定適合他們的特色課程。

篇5

關鍵詞:師范教育轉型;文化驅動;特色引領;轉型路徑

中圖分類號:G657;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22-0021-03

關于師范教育轉型,許美德(Ruth Hayhoe)曾經提出如下問題:“師范院校如何升格為具有大學學術活力和水準的學校,而同時保持它對實際提高學校教育和教學水平的執著?教師職業如何贏得與其他職業同等的地位,而同時堅守其開發所有兒童潛能的使命?”這些問題實際上觸及到師范教育轉型的深層困境,即師范院校與綜合大學在價值取向上的沖突,而許美德有關“教育大學”的構想,正是在深刻反思這種價值沖突基礎上所提出的師范教育轉型新思路。本文旨在辨析這種別開生面的師范教育轉型思路,并在此基礎上對鄭州師范學院的轉型探索進行理論詮釋。

一、師范教育轉型的文化理據與多元模式

一直以來,通過升格或合并師范院校從而向綜合性大學轉型,都是有關師范教育轉型內涵的主流觀點。張斌賢指出:“盡管不同院校在其發展戰略中未必都使用了‘轉型’這個概念,但‘轉型’所包含的基本含義以及與此直接相關的‘綜合性’‘綜合化發展’等,卻是大多數高等師范院校發展戰略中最具有時代意義的關鍵詞。”耐人尋味的是,雖然在轉型理念上如此,在轉型實踐上卻出現了兩種立場或路徑,劉愛生將其概括為“教師教育本位觀”與“師范院校本位觀”。其中,“教師教育本位觀”是一種漸進的轉型模式,旨在實現師范性與綜合性的協調發展,而作為一種相對激進的轉型模式,“師范院校本位觀”則以綜合化發展為主要目標,往往以弱化甚至丟掉師范教育特色為代價。劉愛生進而指出:在師范教育轉型問題上,之所以出現“理論與實踐的倒錯”,“根源在于突如其來的高等教育大眾化打亂了理論上的師范院校轉型進程”,“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沖擊下,地方師范院校偏離原來正常的轉型軌道,走上了一條以規模急劇擴張為主要特征的綜合化之路”。

的確,20世紀末以來,伴隨著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一些重要變化逐漸將師范教育相對穩定的制度設置打破了。比如,教師隊伍的緊缺現狀趨于緩解,教師培養的專業化呼聲日漸高漲,使得既往封閉、孤立培養教師的師范教育體制日漸松動并多元化。又如,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來臨,大學排名以及各類評估指標要求等等,也促使師范院校不能固守師資培養的既往模式,被動甚至被迫進行轉型。但是,毋庸諱言,在將中國師范教育轉型歸因于外在條件的同時,我們往往忽視了內在理據的發掘,而正是在這一點上,許美德“教育大學”構想的重要理論意義彰顯了。

許美德并不否認師范院校“升格”為大學是世界范圍內的潮流,不過,她特別強調“這一轉型的核心問題還在于根深蒂固的大學與師范院校之間價值取向的不同”,并且由于不同國家與地區的文化傳統和教育遺產的差異而造成了不同的轉型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在對世界范圍內(包括三個西方與三個亞洲的師范院校)的師范教育轉型的四種模式進行比較分析之后,她語氣堅定地寫道:“如果有什么東西特別貼近中國學術傳統,那就是教育大學這種事物,連同其面向整合的知識領域的強烈趨勢、深重的道德責任感和職業問責制等等特征,及其將科學研究作為學科基礎知識的理念,而且要求科學研究更多地通過實際應用而非理論爭辯來實現。如果教育能夠上升為大學里最受尊重、要求最高的知識領域,這最有可能在亞洲首先實現,而不是西方。”

不難理解,“教育大學”理念體現了許美德教授對中國乃至亞洲地區師范教育的未來展望。這一構想不僅表征著一種特殊的師范教育制度形態,而且寄寓著她對不同國家與地區師范教育傳統的深刻的文化反思,由此使我們對師范教育轉型的理論反思從制度層面深入到了文化層面,并且認識到師范教育制度創新實際上基于師范教育理念的創新。誠如鐘秉林所言:“所謂轉型,是指高師院校在強調綜合性的同時,也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走多樣化發展的道路。對所有師范院校而言,轉型的目的并非是指丟棄師范院校傳統的教師教育定位及其所具有的特色與優勢,而是如何以觀念和制度創新,重整師范院校的資源,通過強化辦學理念和辦學目標的綜合性,把學校的辦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更高的層次,進一步提高教師教育的質量,進而充分滿足我國目前及未來教育發展對教師素質整體提高的要求。”

本文作者認為,中國師范教育的轉型,并非一刀切地朝向一個模式化的綜合性大學轉型,也不是形式化地從師范類院校轉向綜合性大學,而是積極尋求師范教育發展的多種可能性。從這一視角而言,許美德“教育大學”構想也可視為師范教育轉型的可能性路徑之一。盡管這一構想在制度層面上不一定貼合師范院校轉型的復雜狀況,但是許美德從價值沖突的文化視角反觀中國師范教育轉型問題,或許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思路,即審視中國師范教育轉型的內在文化理據,將師范教育與綜合性大學視為基于不同價值理念的兩種教師教育制度形態,并在協調與平衡價值沖突的基礎上尋求師范教育更新與創生的多種可能性。申言之,走向綜合性對于師范類院校而言,或許意味著師范教育更新與創生的機遇,關鍵在于協調與平衡“綜合性大學”與師范院校兩種教師教育制度形態在價值取向上的張力,并根據不同師范院校的特殊傳統與特殊條件,實事求是地探尋轉型路徑,從而既能使師范院校朝向綜合性大學的目標發展,又能承續師范教育的優良傳統。通過整合多種優質資源,真正突出師范特色和優勢,培養適應教育發展需求的高質量師資。

面對師范院校轉型的時代大潮,作為一所地方師范院校,鄭州師范學院當然不能置身局外,同樣迫切需要重新確立目標定位與發展方向。2006年升本之初,學校就實施強基固本工程,通過開展辦學理念大討論,確立了建設省內一流、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本科院校的目標,明確了“加厚基礎,規范管理,練好內功,辦出特色,提升水平”的辦學思路,緊緊抓住中原經濟區和鄭州都市區建設大好機遇,堅持走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打牢發展基礎,強化教師教育優勢,凝練師范辦學特色。在此基礎上,鄭州師范學院確立了突出師范特色,堅持師范本根,將“教師教育做精做強,非師專業做實做優”的發展方向和辦學定位,力求通過更新師范教育人才培養理念,創新師范教育人才培養機制,使鄭州師范學院在發展中轉型,在轉型中升級。

鄭州師范學院格外注重師范教育轉型內在的文化理據,試圖通過整合多方面資源搭建一個頗具包容性的轉型框架,并依靠多樣性的文化力量推動并實現師范教育制度的更新與創生,故而摸索出了一條頗具活力的轉型路徑。下面,分“文化驅動”與“特色引領”兩個方面,對鄭州師范學院的轉型之道進行論述。

二、文化驅動:師范教育文化生態的培育

師范教育轉型雖然是以制度轉型為主體的,但任何制度轉型都無法從特定文化語境中抽離出來,故而為推動師范教育轉型而進行的制度設計,必須在特定文化傳統中尋求堅實的文化理據,并立足這種文化理據培育師范教育制度轉型的良好文化生態,這正是“文化驅動”思路的基本內涵。鄭州師范學院對于師范教育文化生態的培育,主要包括職業文化生態、學術文化生態與地域文化生態三個方面。

1. 轉變教育教學方式,營建良好的職業文化生態

實施師范教育特色凝練和培育工程,建立教師發展中心、教師職業技能訓練中心為一體的教師教育能力發展平臺,推進鄭州協同創新創業中心建設,開展專業特色培育試點工作,通過典型引領,示范帶動,改革教學模式、實踐范式和評價方式,提高實踐教學的針對性和吸引力,逐步建立“內外兼修”、專業教育與教師教育相互融合、開放靈活的教師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凝練打造教師教育的特色亮點。圍繞教師職業崗位需求和職業發展取向,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改革課程設置,加厚學科基礎,精研教育理論,突出實踐能力,實現由培養知識型人才向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轉變;以政府、中小學、高校“三位一體”合作教育為基本途徑,以實施“雙導師制”“雙導雙學”教師培養合作為突破口,深化“校校協同”育人模式改革,實現由封閉式辦學向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政產學研結合之路的辦學模式轉變;采用“頂崗實習――置換培訓”的方式,把在職教師“置換”出來進行提高性培訓,讓在校學生頂上去進行體驗式教學實踐,從而實現專業化教育向職業化教育的轉變。

2. 堅持科研教學相統一,營建良好的學術文化生態

秉持以科研促進教學的宗旨,力求使科研成為提高學校競爭力、彰顯學校辦學特色的有力支撐。為此,學校成立教育理論與政策研究中心,開展培育特色相關課題的研究,圍繞創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師教育培養模式和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校內專項課題立項招標和重點培育,力爭取得一批階段性、高質量的研究成果,促進教育教學質量提高。實施教學質量提升工程,建立校、省、國家三級本科教學質量項目培育體系,加強各級各類“本科教學工程”項目建設。采取一系列激勵措施,引進和培養高層次人才,努力打造高水平師資隊伍。舉辦“教授講壇”“博士論壇”“名家講堂”等學術交流活動,營造濃厚的科研氛圍。開展“綠色人文周末”系列活動,豐富學校文化生活,陶冶師生情操,鍛煉學生實踐應用能力。建設重點實驗室,搭建科研創新平臺,為科學研究和創新型人才培養提供硬件支撐。扶持學生學科競賽、創業大賽,促進學生職業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培養。

3. 植根中原文化厚土,營建良好的地域文化生態

學校地處省會城市鄭州,這里物阜民豐,交通便利,信息通暢,經濟發達,人文薈萃。是源遠流長、芳澤古樸的大河文化、中原文化、嵩岳文化的發祥地和層疊厚積之地,又是現代都市文明、商都文化的崛起和輻散之地,自古以來文風昌盛,才俊輩出,重教敦學,儒哺墨染。學校依托地理區位優勢并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成立了中原文化研究所,引入了嵩山文明研究院,通過對中原、嵩山文明的“根”“源”文化研究發掘,搭建超然于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和科技教育之上的文化載體,構建以“中原文化”為介質的活動載體、生態課程、人本教育課程體系,創設教學相長、良性互動的人文環境,使厚樸機變的古風古韻在現代教育中得以留存,其敦學敏行的核心價值浸潤于“厚德、博學、弘毅、創新”的優良校風之中。

三、特色引領:師范類專業的品牌塑造

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是以專業為單位的,專業建設是高等學校的三大基本建設之一。專業建設的水平、質量和狀態決定了學校的辦學類型、層次和特色,對促進學校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具有深遠的影響。對于師范院校來說,師范類專業是學校的固本專業,必須做精做強。因此,學校在辦好中文、數學、外語等傳統專業的同時,著力加強“特殊教育”“小學教育”“學前教育”等師范專業建設,打造師范教育品牌專業。

1. 打造“特殊教育”專業品牌

鄭州師范學院從1986年起,就開始了培養特殊教育師資的工作,培養的特殊教育人才已作為教育教學和管理的主力軍,遍布河南省所有特殊教育學校。經過30年的辦學積累,學校的特殊教育逐漸形成了“特殊教育師范專業與聽障殘疾人高等教育專業相結合”的辦學特色。第一,建立醫教結合、學科融合培養模式。承擔國家級教師隊伍建設示范項目和教育部卓越特殊教育教師培養計劃改革項目――“地方師范院校與醫學院校、特殊教育學校聯合培養卓越特教教師的改革與實踐”,積極探索醫教結合、學科融合培養卓越師資之路。第二,普及特殊教育通識課程。在全校普師專業開設特殊教育課程,為普師生普及特殊教育知識,培養師范生指導殘疾學生隨班就讀的教育能力。第三,走特教師資培養培訓一體化道路。作為一所地方高校,承擔著全國特殊教育“國培計劃”示范性項目近一半學員的培訓任務,培訓中運用微課教學形式,培訓量大、面廣、層次高、效果好。學校正在建設功能齊全的“生命陽光”體驗館,旨在讓正常人體驗殘疾人的生活狀態。學校殘疾人藝術團的節目多次在全國各大電視媒體播出,參加中央電視臺“出彩中國人”節目榮獲“2015年終盛典總冠軍”,學院被教育部、中殘聯命名為“全國特殊藝術人才培養基地”,特殊教育專業的品牌性初顯。

2. 打造“小學教育”專業品牌

小學教育專業是學校的傳統優勢專業,有著六十多年的人才培養歷史,目前是鄭州市重點專業、河南省“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與時俱進,改革創新,發展提升。第一,堅持面向農村。學校結合河南農業大省的實際,針對農村小學“點多、面廣、師資缺”的困境,率先在河南探索小學全科教師培養模式改革,培養能夠承擔多門課程教學,帶動和引領農村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卓越小學全科教師。第二,實施全科培養。建立“寬基礎、活模塊、重實踐”的6+1模塊化課程體系,優化以“平臺+模塊”為主體的課程結構,實行“角色體驗”教學、“觀摩感知――案例研討――模擬實訓――崗位實踐――反思研究”的五位一體實踐教學,形成了“全科培養、多能發展、分科選修、強化專長”的人才培養特色。第三,引領改革創新。承擔河南省卓越小學教師培養改革項目,研究制定河南省小學全科教師學科教學能力培養標準、考核標準和評價標準,為河南省小學教師教育發展改革提供支持;履行河南省小學教育全科教師(免費師范生)培養項目執行辦公室職責,示范引領河南省卓越小學全科教師培養改革。

3. 打造“學前教育”專業品牌

學校于2011年開設學前教育本科專業,為托幼機構培養教育教學和管理人才。五年來,該專業在師資隊伍建設、拓展辦學規模、提升辦學層次、深化教學改革、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提高社會服務能力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優勢和特色。第一,以“本科教學質量工程”項目建設引領教學改革。“教育學原理”成為省級重點學科,“教育學原理教學團隊”被評為省級教學團隊,“幼兒教育政策法規”課程被命名為河南省教師教育精品課程,獲得省級教師教育教學重點研究項目6項,一般項目11項。通過教育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升。第二,以優化課程體系為基礎,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為出發點,以學生的個性發展為基本要求,探索理論素養與職業技能相融合的教師教育模式。建立了“統編教材+參考教材”“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多媒體課件”相結合的系列化、立體化教材體系。第三,以校園協同創新為手段,實現師資培養與幼兒園教育的無縫對接。與幼兒園建立合作關系,50%的課程內容通過參與幼兒園活動來實現,借助參與幼兒園活動,拓展課程內涵,提高課程教學效果。

四、結束語

學者龍學美說:“師范學院和其他普通的大學或學院,不是名義上、形式上有何不同,而是精神、實質、使命、做法上都有他特殊的價值和風味。”對于鄭州師范學院而言,根本問題正是師范教育轉型的內在的文化理據,即師范教育的“特殊價值與風味”問題。無論是為師范教育制度轉型培育良好的文化生態,抑或是通過塑造專業品牌引領師范教育的發展升級,都是為了在文化與制度的張力中創生師范教育的新的價值與風味。

參考文獻:

[1]許美德.師范教育與大學:比較分析及其對香港的啟示[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04).

[2]張斌賢.論高等師范院校的轉型[J].教育研究,2007(05).

[3]劉愛生.地方師范院校的轉型:前景、成效與道路[J].教育學術月刊,2010(01).

篇6

一、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教學,能矯正聽障學生思維缺陷,提高認識事物的能力。

思維在人們的認識活動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感知記憶向更高一級心理活動發展的標志,聽障學生的認知水平下降,特別是易遺忘、注意力不集中,難以認識事物本質,不容易理解和掌握教材內容。因此,以形象為基礎的多媒體技術對聽障學生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可通過對事物直接或間接感知構成鮮明正確的表象,從而理解教材、形成概念。例如:在低年級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將不同種類的鉛筆、文具盒、橡皮塊等文具用品先用網絡搜索出精美畫面吸引學生眼球,調動積極性,再對身邊的實物進行認識和觸摸,以直觀形象的信息刺激大腦右半球,在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之間架起一座無形的橋,最后通過播放視頻或投影演示,說明這些學習用品的功能和作用,從而使學生真正記住和認識這些學習用品,并運用到學習實踐中。在高年級語文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學內容語帶雙關,蘊含做人的哲理、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心理剖析,聽障學生大多時候只看到表象,這時通過形象的熒屏再現畫面,活生生的人物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實質和精髓。

二、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巧設語文課堂情境,激發聽障學生興趣,調動其學習積極性。

認知心理學對記憶率的研究發現:單用視覺,3小時后記憶中留存72%,3天后降為20%左右;但如果學生親自參與經歷或體驗實踐的場景,就可大大增加記憶留存時間。在低中高年級語文課堂教學環境中,多媒體技術以文字、符號、圖形、圖像、活動影像和聲音等多種媒體信息,有效地重現事物的客觀屬性,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創設情境,使教學變得生動形象,是多媒體教學的最大優勢。語文課堂教學中采用電化教學媒體,能豐富學生感知,縮短學生與課文之間的心理距離,切實提高學生對所授內容的感受力。它能將課文所描繪的內容以聲形結合、立體交叉、有聲與無聲相結合的畫面圖式,創設特殊的情境,叩擊學生的心靈,將學生的情感流向引入軌道,引起情感共鳴。如教學《小壁虎借尾巴》一課,我們利用多媒體動畫,伴隨著優美的旋律,熒幕上“小壁虎如何掙斷尾巴?如何去借尾巴?”的故事情節,一環扣一環,小朋友們像在觀看動畫片一樣十分快樂,它以獨有的魅力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腦海中。聽障學生余興未盡,情緒達到了最佳狀態,一種愉悅明快的情感油然而生。此時,只要教師因勢利導、以境引情,學生就會積極地跟著教師的指揮棒轉,達到良好的教與學的統一。

三、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教學,將抽象的語文知識直觀形象化,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們容易理解形象直觀的事物,對抽象知識理解存在很大的難度。在語文新課導入環節通過運用多媒體激發了學生對課文學習的興趣后,多媒體的運用不能就此戛然而止。如何將課堂教學內容中的靜態畫面和比較抽象的、離我們生活久遠的意象轉化為生動的、形象的、有趣的、易于理解和想象的動態畫面、圖像是許多特校老師在研究的課題。多媒體的出現,為改變這一現象提供了一條很好的出路。教師在教授四年級課文《瓦特》”這一課時,如何講解熱水瓶的瓶蓋被蒸汽推出來和“蒸汽機”的工作原理這一知識點是難點。傳統的講解達不到預期效果,如果采用Flash動畫課件演示,用動態的畫面展現,得出的結論學生就能充分理解,學生還能聯系到實際生活中的例子,拓寬知識面,或產生自制教具、學具的欲望,達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四、語文課堂教學中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教學,輕松適應優、中、差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需求。

篇7

漢語言文學專業作為一門古老的學科,是中華民族用來了解中國歷史,研究中華文化的一門工具,從而提高我們自身素質,對社會發展有著極其重大的人文價值和社會科學價值。正因為這樣,據調查顯示,自各個高校建校以來,幾乎有80%的高校建立了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科,并且每年都以穩定的比例吸納新生,有相當一部分人選擇漢語言文學專業作為進入高校以后的學習方向,而目前被社會所公認的事實是,90%以上的人認為師范類院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更具有發展潛力。據北安高考網的調查顯示,在XX年,教師職業已成為最受歡迎的職業之一,一是工作的穩定性和自主性,二是這些年教師的待遇節節拔高,出現喜人改觀。XX年,師范類學生的需求量還是很大。統計顯示,在師范類各專業中,需求較大的專業有漢語言文學、教育學、特殊教育、教育技術、數學、英語、日語、物理、計算機等專業;需求相對差一些的專業主要有生物學、地理學、幼兒教育、經濟管理、經濟地理與城鄉規劃、環境學等專業。其中漢語言文學專業占據首位。主要課程有語言學概論、現代漢語、古代漢語、文學概論、中國文學史、中國語言學史、計算語言學、漢語史、漢語方言調查、邏輯學、歐美語言學、實驗語音學、中文信息處理等。就業前景主要是到高校、科研機構和機關企事業相關部門從事漢語言文字的教學科研、對外漢語教學、語言文字管理及語言應用方面的實際工作。XX年剛畢業的師范類漢語言文學本科生對1500元月薪的一份工作應該基本滿意,但經過三四年,他們會是很強的“潛力股”。據調查在城區,工作三四年的中學教師平均工資XX元~3000元,在一些企業辦的學校,骨干教師的平均工資達到5000元以上。

另外,師范類院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的就業范圍之廣,是其他專業不能同日而語的,除了在教育領域從事漢語言文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之外,到新聞文藝出版部門、高校、科研機構和機關企事業單位從事文學評論,以及文化、宣傳方面的實際工作也是本專業極好的出路。

主要就業方向:本專業培養具有漢語言文學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夠在高等和中等學校進行漢語言文學教學和教學研究的教師、教學研究人員及其他教育工作者,也可在參考資料可知:

考生類別:文史類。

未來熱門走向預測:

就業前景:主要到新聞文藝出版部門、高校、科研機構和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從事文學評論、漢語言文學教學與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傳方面的實際工作。

就業分布最多五省市:

廣東、上海、北京、湖北、江蘇

畢業生就業分布統計:

中小學及其它教學單位:27.63%

錄取研究生:21.12%

其它事業單位:9.63%

國有企業:9.56%

機關:7.7%

部隊:2.86%

民營及私營企業:2.83%

高等學校:2.59%

出國:2.23%

三資企業:1.57%

金融單位:1.44%

科研設計單位:0.46%

醫療衛生單位:0.05%

其它:0.02%

畢業生應具備的能力:掌握的基本原理和關于語言、文學的基本理論;掌握本專業的基礎知識以及新聞、歷史、哲學、藝術等學科的相關知識;具有文學修養和鑒賞能力以及較強的寫作能力;了解我國關于語言文字和文學藝術的方針、政策和法規;了解本學科的前沿成就和發展前景;能閱讀古典文獻,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主要課程:語言學概論、古代漢語、現代漢語、文學概論、中國古代文學史、中國現代文學史、文論、比較文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外國文學史、民間文學、漢語史、語言學史等。

篇8

二維動畫的概念來源于西方,對其的英文翻譯有:animation、cartoon等。其中,比較通俗與正式的用法是"Animation",經考證其詞源自于拉丁文詞根anima,包含有靈魂的含義;而與之相對應的動詞animate,則有賦予生命的內涵,進而引申為使某物活起來的意思。所以animation可以解釋為經由創作者的安排,使原本不具生命的事物獲得生命一般的活力。動畫屬于綜合藝術門類,其集合了繪畫、漫畫、電影、攝影、音樂、文學等眾多藝術門類于一身的藝術表現形式。隨著中國動畫產業的發展和政府對動畫產業的政策傾斜,動畫業必將成為中國最具發展前景的產業之一。但是,目前中國專業動畫人才奇缺,據統計,中國動畫人才的總需求量在200萬人以上,而業界僅有5萬人左右,由此可見動畫人才的匱乏已經嚴重制約了中國動畫產業的發展,培養專業人才已成為中國動畫產業發展的當務之急。另一方面,隨著“中國動畫人才培養計劃”的啟動以及在“讓動漫走進特殊學校”教育科研的推動下,一些高校也相繼開設了針對聾人大學生的動漫專業課程,主要的培養對象為聾人大學生(在下文中,簡稱聾生)。聾生作為弱勢群體,一直處在社會邊緣。即使其自身具備一定的勞動技能,也大多從事一些低附加值的,簡單重復性的勞動。而聾生中有一大批對二維動畫感興趣并具備一定天賦的青少年,卻苦于沒有學習深造的機會和施展才華的舞臺。考慮到聾人大學生中動畫制作人才的潛在資源,以及聾生得天獨厚的刻苦、耐勞、好學的優勢,怎樣在動畫設計教育環節中發掘聾人大學生的優勢并進行深入與細致的研究是非常必要與迫切的。

二、聾人大學生二維動畫設計的學習特征

發展針對聾人大學生的二維動畫設計教育,首先必須要先了解他們在二維動畫學習中的學習特征。閱讀理解能力不足是聾生在學維動畫設計中遇到的最顯著困難,在學習過程中,聾生與健聽生的閱讀理解的能力的差距較大,如19一21歲的聾生的閱讀理解的能力并不比8一9歲的健聽生的能力強,在教學過程中發現他們無法很好的理解動畫腳本與劇本。語言的障礙始終貫穿于他們的學習與職業生涯當中+。聾生學習特征的許多方面都因其具有聽覺障礙而出現特殊性,如對語言材料記憶困難、語言形成發展緩慢、抽象思維能力發展遲緩等。聽覺障礙雖然給聾生心理發展帶來一定的困難,但也帶來某些新的動力,對某些方面(如視知覺)的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在動畫教學中發現聾生具有以下相對優勢:

1.聾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強,在教學過程中發現,聾生不喜歡上抽象的理論課而喜歡動手操作的實踐課。他們可以根據教師的操作來操作,模仿老師的操作過程。

2.聾生的模仿能力強。借助于書本與視屏,他們能將動畫人物的動作神態刻畫的惟妙惟肖,他們的觀察和模仿能力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其在聽覺上的缺陷。

3.聾生想象力較為豐富。由于聾生長期使用視覺來替代和補償聽覺的缺陷,其視覺優勢明顯,他們可以不受噪音干擾,由于視知覺的發展相對比較迅速,相應的使聾生在觀察的細致性、記憶的直觀性、思維的形象性等方面較見長。

三、聾人大學生二維動畫設計教學法

二維動畫設計與制作包括動畫的前期制作階段(文學劇本、文字分鏡、美術設定、畫面分鏡頭臺本),動畫中期繪制階段(設計稿或構圖、原畫設計、動畫序列幀繪制、背景繪制、填寫律表、清稿導演檢查),動畫的后期合成階段(掃描、上色、配音、合成),而考慮到聾人大學生在藝術創作中形象思維能力比較差,即使其想象力較為豐富但也是基于模仿上的,其繪畫基本功較弱,文化層次低等學習上因素,以及其刻苦、耐勞、好學的優勢做綜合考慮,有以下教學法可以嘗試采用:

1.改革針對聾生二維動畫的課程體系,基于聾生動手操作能力強、模仿能力強、閱讀理解力差等學習特點做綜合考慮,改變針對聾生的二維動畫課程設置,減少文字劇本、文字分鏡等理論知識的學習時間,著重加強聾生對于二維動畫基礎課程的教學,使其能通過大量的練習與臨摹,使聾生逐漸牢固掌握對于人體結構、人體運動規律、動物運動規律等的基礎性內容。

2.強化重點,找到突破環節,在大量的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維動畫的聾生比較適合動畫中期繪制階段的動畫序列幀制作這一環節,動畫序列幀繪制是二維動畫制作中的重中之重也是動畫制作中人力資本投入最大的一個環節,需要繪制人員根據原畫的關鍵動作和攝影表,準確地加出中間幀,最終以標有序號的連貫張數完成一個個鏡頭動作。在這一部分的制作中只要熟練掌握運動規律無需太多的形象思維便能繪制出比較連貫的動作,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發現只要聽障學生能熟練掌握運動規律,基本都能勝任動畫序列幀繪制工作。由于在前期的課程改革中,強化了聾生對于二維動畫基礎內容的學習,使其都具備了較牢固的基礎技法,所以在繪制動畫序列幀制作這一環節中,聾生基本可以自如發揮,收效顯著。

四、總結

篇9

關鍵詞:開放大學 老年教育 實施對策

濫觴于歐洲、風靡于世界的終身教育理念目前已深入國人心中,契合了“活到老、學到老”的中國古訓,促動了老年教育在中國文化沃土里的萌發與扎根。據權威資料表明,從1983年中國第一所老年大學創辦至今,就辦學規模而言,全國各級各類老年大學(學校)僅有4萬多所,在校學員僅有430多萬人,僅占全國老年人口總數的2.57%。應該說,這個數字遠遠落后于人口老齡化發展程度,這個數字與國家《綱要》中關于“基本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的要求相差極遠。老年人紛紛涌向教學條件和教學質量比較好的幾所老年大學這座“獨木橋”,出現“一桌難求”的局面。特別是我國老齡化程度的速度加快,廣大老年人越來越期盼就近獲得優質教育資源,期盼接受多種形式的老年教育以縮小代際差距、跟上時代步伐的愿望越來越強烈,老年教育 “供學矛盾”日益突出。

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引進發達國家“構建學習型社會”的先進理念和成功經驗,提出在我國“建設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明確指出,要“重視老年教育”。要“大力發展現代遠程教育,建設以衛星、電視和互聯網等為載體的遠程開放繼續教育及公共服務平臺,為學習者提供方便、靈活、個性化的學習條件”。時下,我國老齡人口數量呈巨增態勢,“銀潮”滾滾而來,這對我國人口結構和政治、經濟、文化等帶來一系列重大問題。我國老年保障體系、服務體系、工作體系和教育體系將面臨極為嚴峻的挑戰。發展老年教育已成為國家戰略、國家行為、國家責任。

1 開放大學的功能淺述

開放大學是利用廣播、電視、電腦網絡等傳播手段進行教學的一種高等教育,也稱遠程教育。由于開放大學收費低,參加者不受年齡限制,老年人在家中就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選學課程,有利于老年教育的普及。一些學者認為,各種遠程教育不僅給青少年教育帶來了新的求學方式,也給那些青少年時期由于貧困而失學的老年人帶來重新學習的良機。老年教育作為終身教育的最后階段、學習型社會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社會建設的構架中具有重要地位。而如何利用開放大學的現代遠程教育技術發展老年教育、引領廣大老年人搭上時代“數字快車”融入社會,則是一項具有戰略眼光的工作,是應對信息化時代的大趨勢,是創新發展老年教育的大趨勢。實現老年教育現代化,構建“數字校園”,是歷史賦予開放大學的神圣使命和義不容辭的責任。

大力推進老年教育,既是國家開放大學倡導全民終身學習理念的重要體現,也是國家開放大學拓展社會功能、實現“把大學辦在社會中”的戰略選擇,其重要意義在于:一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舉措,二是貫徹落實國家養老政策的必然要求,三是國家開放大學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戰略選擇。

國家開放大學是一個辦學實體,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和學位授予權。它由總部、分部、學院和學習中心等共同組成。同時,國家開放大學根據行業、企業發展需要,與相關行業、企業合作,共同組建相關行業學院、企業學院。

2 老年教育前景分析

無論從哪個角度出發進行分析,老年教育都具有相對獨立性,應該被認定為終身教育體系的一個獨立教育階段,即老年教育階段,也就是終身教育體系最后教育階段。試從五個方面做一分析。

2.1 老年人是人生年齡的一個獨立階段。人的一生有多個時期,在每個時期生理和心理都是不同的,對教育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所以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都有適合該階段的教育,老年人作為人生年齡的一個獨立階段,也應該擁有適合自己的老年教育。老年教育在我國作為一種概念,正在逐漸的普及和發展,并且由于老年教育是從崗位退下來一直延續到離開人世的,具有非常大的時空跨度,因此也就更具發展空間了。

2.2 以老年人為教育對象,人群之大,發展之快,對教育的特定需求,已成客觀現實。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型國家行列,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至2010年11 月1日,我國大陸31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 60歲及以上人口為177648705 人,占13.26%,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18831709 人,占8.87%。目前適應老年人對老年教育的需求,老年學校、老年教育已在全國各地遍地開花,形成了相對獨立開展的一項老年教育事業,急需權定其性質和地位。

2.3 提高生命質量,延伸生命,是老年教育的特殊教育目的。每個年齡階段教育的目的都有所不同,但總結起來老年教育階段之前的教育都具有一定的強制性,是以社會的需要為前提的,而老年教育則完全是以老年人的需求為前提的,它的目的是提高生命質量,延伸老年人生命。近年來,國家開始意識到老年人健康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開始努力的實施積極老齡化、健康老齡化戰略。

2.4 以老年人的需求為準,設立專業、學科、課程,是老年教育教學管理的基本原則。由于老年教育完全是以老年人的需求為前提的,其專業課程的設置更具民主性、靈活性、適應性,教育內容門類更多,變化更快,實用性更強。

2.5 教育形式和方法新穎,辦學原則獨特。由于老年教育的特殊性,其辦學效益是以學員滿意、社會滿意為標準的,其教育形式和方法更加新穎,辦學原則更加獨特,更加注重把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

3 發達國家如何利用開放大學開展老年教育

3.1 教育定位。首先在老年教育的定位方面發達國家有一致的地方,那就是都把老年教育看成是終身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目的都是提高老年人生命質量,延伸老年人生命。除此之外,各個發達國家在老年教育的發展問題上也都有自己國家的特色。比如日本把老年福利和老年教育聯系在一起,旨在給老年人提供一個隨時隨地都可以選擇學習的機會,創造一個有助于老年人學習的社會氛圍[2]。美國不僅重視提升老年人晚年生活質量,還非常注重老年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3]。

3.2 辦學模式。在發達國家辦學模式是非常多元化的,不僅有高等教育機構辦學、政府辦學,也有自主自治辦學等,同樣老年教育的辦學模式也是非常多樣化的,在日本為了滿足老年人的求學需求,很多部門都自愿參與到老年教育當中,比如福利部門、高等教育機構、教育部門、民間組織等。然而在美國,社區型老年教育具有主導地位,各個老年大學連成網絡, 依托社區進行自我管理。

3.3 教學方式。發達國家在老年教育的教學方式上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教學方式,而是采取了更為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把各種教學方式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使每種教學方式的優點都發揮出來,針對老年人的需求和特點,制定出最適合老年教育的教學方式[4]。

3.4 教學過程。發達國家在老年教育的過程中非常強調老年人的主體地位,在開展教學和設置課程的時候都是以老年人的興趣和需求為基準的。并且發達國家還非常重視小組學習和實踐,他們認為小組成員間互相分享各自不同領域不同專業的知識或者技能,學習效率會更高,要求學習小組的規模不要過大,最好以會議的形式在某個會員家里進行。

3.5 教學內容。現階段,老年人的教育需求和興趣越來越廣泛,所以發達國家的老年教育課程設置也越來越多樣化,并且,民間的營利或非營利性的老年教育組織根據老年人的學習需要開展形式多樣的特色老年教育。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老年教育是教育史上一套全新的教學模式,它與此前我們慣常所說的傳統學校教育是截然不同的,具備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戴衛東.解析德國、日本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差異[J].東北亞論壇,2007(1):39-44.

[2]王旭.英國老年教育及其借鑒[J].成人教育,2011,12:122-

124.

[3]王家鈞.論遠程高等教育結構學分銀行與模塊課程超市管理體制的建立[J].中國遠程教育,2003,23:71-74.

[4]任海峰,趙君.移動學習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J].成人教育,2010(1):95-96.

篇10

關鍵詞:教育機器人;教育產業;應用

一、引言

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領域逐步擴大其落地應用場景,但大多數應用場景仍然很難真正滲透到教學的核心環節并對學生的學習效果起到關鍵性作用。由于可以在不同教學環節提供人性化交互方式及個性化智能輔導與教學,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教育機器人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和發展,因此有必要對教育機器人在教育產業發展中的應用進行研究。

二、教育機器人的簡介

提起機器人,我們馬上就會聯想到科幻小說和電影中的機器人。近一個世紀以來,機器人在娛樂和虛構的世界中有著重要的地位,甚至“機器人”這個詞本身就來自一部科幻作品—— 1920年,前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爾·恰佩克的科幻小說中第一次出現“機器人(Robot)”這個詞,它被用于指代人類創造的用來代替人工的物體。隨著計算機網絡、機械制造、人工智能等技術的不斷發展,機器人已經從一個虛擬的名詞發展成一項蓬勃的產業,并從工業領域向醫療救援、教育、娛樂、勘測、探險、救援等領域迅速擴展。

本文所論的機器人主要是指教育產業中的教育機器人。教育機器人主要由硬件平臺和軟件平臺組成,硬件平臺主要包含教育機器人的硬件規格以及提供硬件之間的通信,完成某些動作或者輸入輸出某些信號,它相當于機器人的手腳;軟件平臺主要包含教育機器人的各種輸入信號的處理和開發,完成某種可預期的場景的實現及表述,它相當于機器人的大腦。教育機器人是面向教育領域專門研發的,以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為目標的機器人[1],它具有教學適用性、交互性、開放性、可擴展性等特點[2]。教育機器人的出現為機器人教育提供了載體。

三、教育機器人產業化發展的意義

當前,國外教育機器人的發展集中在青少年陪伴與輔助教學、特殊教育、機器人競賽等領域,也更加注重實踐性研究與課堂中的實際應用。相比于國外,國內教育機器人總體上還處于起步階段,在理論與實踐研究上都存在一定差距。但隨著人工智能教育、STEM教育、創客教育等的興起,國內對于教育機器人技術的研究及大規模實踐應用在迅速增長,產學研相結合的模式也促進了該領域的市場化進程。因此,產業化發展具有一定意義。

1. 對教育創新的推進

教育機器人產業化有助于對教育創新的推進,包括創客教育、STEAM教育、素質教育、STS教育(科學、技術、社會)和教學改革。Chris? Rogers認為,教育機器人產業化教育能夠將“Engineering”帶進基礎教育中,培養學生的STEM素養,推動基礎教育改革[3]。

2. 對教學模式和策略的改進

對教學模式和策略的改進,包括教學目標、教學模型、教學策略、教學設計、課程開發等。王雪雁等認為,教學形式的多元體驗是教育的重點,而將體驗教學法融入機器人教育中進行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其他科目在教學改革中形成較有前景的發展方向[4]。

3. 對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對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包括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素養以及綜合能力。D? Alimisis在調研了目前教育機器人領域現狀的基礎上,對當前教育機器人領域熱點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肯定了機器人在培養學生創造力和“? 21世紀技能”方面的重要作用[5]。

四、教育機器人在教育產業化進程中的遇到的難題

教育機器人除了讓學習者獲取機械、電子、信息、傳感技術知識,還能培養技術應用、解決問題、動手能力、團隊協作以及表達能力、批判思維能力。《國務院關于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通知》鼓勵全國有條件的高校、研究院開設人工智能專業,在中小學開設機器人相關的課程和競賽。為此,教育機器人表現出了其無可比擬的教育價值及實用潛質,為培養多學科交叉融合、高素質、復合型的工程人才提供了一個理論教學、實訓實踐和資源共享的綜合平臺。

為了更好地促進高層次人才的培訓與培養,一方面,我們要大力研究開發及生產高端合格的教育機器人產品,另一方面,我們要全面開展機器人教育宣傳,但是還有一些難題亟待破解。

一是諸多教育機器人課題亟待破題。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通過機器人教育促進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壯大與建設是我國人才培養的新途徑和新模式。為此,在技術傳授的前提下,加快相關理論研究、學術探討和培養模式研究,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思考,加深對理論的引領、理解和人才培養研究,是教育機器人的主要研究問題。

二是服務于機器人教育的公共資源比較稀缺。與國外相比,無論是教學設備還是教學案例及教育在線資源,遠遠不能滿足教學的需求。為此,實現中小學、大學課程及教學資源的開發,促進更多的教育教學資源共享,滿足機器人教育需求是前提。

三是教師隊伍的人數不多。縱觀整個發展過程,無論是中小學還是大中專院校,機器人教師需求缺口較大。?一方面是培養出口師資力量薄弱,另一方面受薪資待遇的影響,?具有機器人操作技術和技能的人才就業口徑比較寬,較少人愿意去當教師。為此,應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及師資長遠規劃,將崇尚教育、樂教和施教的人聚集過來。

五、破解教育機器人產業化難題的對策

1. 構筑機器人教育云平臺

當前,教育機器人可以應用于教學的資源很少,因為每個廠家基于自己的水平開發資源平臺,彼此不兼容,不同機器人安裝不同的APP程序,資源設計者從單一的角度設計教學資源,沒有考慮普眾需求,制約了產品的應用推廣。為此,開展機器人教育工程技術方面的研究,從教育機器人資源共享標準制定、服務技術策略及數字化資源服務設計與推送角度出發,立足自主知識品牌,促進規模及規范的產業化發展,充分考慮物聯網、大數據及云服務技術,在共建共享技術上對教育機器人進行完善與功能提升。

2. 健全教育機器人法律體系

教育機器人在設計、開發、生產、銷售和使用過程中,關乎國內外的道德準則、社會倫理、用戶安全和權益訴求等諸多法律方面的問題。一是探究國際規則,深化法律規范,構建風險防控機制和預警監測體系,研判就業替代與社會倫理道德問題,促使教育機器人教育資源綠色健康、安全可靠可控、造福于民。二是研究機器人教育與教師職業崗位有機結合與協調發展問題,依托機器人智能技術發展,構建教育機器人的倫理學特性。

3. 加快行業標準完善

據了解,工業機器人標準相對成熟,但從教育機器人這個角度來說,無論外國品牌還是正在崛起的中國自主研發的品牌,都缺乏與之相適應的規范與標準約束。教育機器人是機器人產業細分領域的一大類產品,研究制定科學化、規范化的標準體系,才能促進教育機器人產業健康發展。所以,加快教育機器人相關標準的研究時不我待,同時需要盡快上升為國家標準,從而引領國際標準,倒逼產業,給產業發展提供方向,規范和促進產業發展。

4. 構建教育機器人產業聯盟,提高教育產業轉化度

為了更好地滿足多樣化的用戶需求,堅持經濟全球化大方向,發揮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和行業組織的作用,健全高效靈活、優勢互補的教育機器人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在教育機器人產品試制、功能完成、系列產品打造和產業鏈塑造等方面進行全方位一體化設計。以筆者所在中職學校為例,可以聯合當地的高校、政府和其他企業單位建設產學研平臺,豐富教學實踐手段,提高教育機器人在教育產業中的轉化度。

5. 強化產品開發,增強教師參與度和教學應用度

機器人教育產業鏈涉及硬件制造、平臺開發、應用服務提供等幾類廠商,但目前很多機器人公司只負責教育機器人硬件的開發、制造、組裝及測試,提供簡單的產品說明和操作手冊,并不參與課程開發和教學設計。這樣的產業模式顯然不利于機器人教育發揮最大的作用。只有當教育機器人的制造商與學校教師共同參與課程開發和教學設計,設計開發出豐富的教學情境應用程序、服務與內容,才能使教育機器人真正滿足教與學的需求。

總之,教育機器人的產業化應該結合當地經濟社會和文化特點,真正有力有效服務于地方教育和經濟文化。同時要注意在“互聯網+”時代,恰當發揮政府宏觀調控的杠桿優勢,立足本國,面向國際,引導教育機器人產業進行科學布局,打造具有時代特色的教育機器人產業基地,形成中國特色產業集群。

[1] 黃榮懷,劉德建,徐晶晶,等 . 教育機器人的發展現狀與趨勢[J].現代教育技術,2017,27(01):13-20.

[2] 張劍平, . 機器人教育:現狀、問題與推進策略[J].中國電化教育,2006(12):65-68.

[3] Rogers C,Portsmore M. Bringing Engineering to Elementary School[J].Journal of Stem Education Innovations & Research,2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