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的融合教育范文
時間:2023-09-22 17:20: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特殊教育的融合教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融合教育;特殊教育學校;職能轉變;特殊兒童
融合教育的興起是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也順應時代的潮流開始發展融合教育,融合教育的涵義主要主張不能隔離特殊兒童進行教育,要將障礙兒童和正常兒童一起進行教育,盡量平等對待,并且滿足這些特殊兒童的需要。隨后在1988年我國提出針對特殊兒童實行“跟班就讀”,這個教育模式也是我國教育歷程的一個重大創新。近年來的跟班就讀是我國融合教育實現的主要途徑,在20多年的實踐中取得了成功,這種模式促進了障礙兒童的全面發展,但由于其教育存在質量問題,問題兒童的教學也面臨著一些挑戰。
二、特殊教育學校應成為融合教育的支持者
特殊教育學校為我國的特殊兒童教育作出了巨大貢獻,由于這些學校的精心培育,特殊兒童們也成長為和正常兒童一樣的素質人群。隨著近些年跟班就讀模式的普及,很多特殊兒童都進入學校接受教育。根據教育部調查顯示,目前僅有40%左右的障礙兒童就讀于特殊教育學校。但是由于普通學校的設施有限,無法為問題兒童提供全面教育,因此特殊學校對障礙兒童的教育尤為重要。但是特殊教育學校由于其教學的封閉性與當前普及的融合教育理念相沖突,前者適當改變自身的教育理念成為必然。特殊教育學校需要改變自身教學模式的封閉隔離等缺陷,提供更好的融合教學環境,從職能單一的教學模式轉向多重服務功能,不斷提高其教學質量和資源品質,做當前融合教育的支持者。
三、特殊教育W校職能轉變
特殊教育學校應該緊跟教育發展的腳步,盡快轉變自身的職能和服務來滿足特殊兒童的需求,其主要職能轉變方向在以下方面。
(一)評估職能
對特殊兒童教育的評估滲透在教育教學的全過程,而且評估職能是針對特殊兒童的教育展開的基礎平臺,當前歐美等國家針對特殊兒童教育成立了專門評估團隊,從而對整體教學成果進行系統的評估。我國的特殊學校教育就缺乏這一理念,沒有形成系統的評估系統,但是教育部或者醫療部門的評估又無法全面地滿足障礙兒童教育的需求,因此,需要特殊學校教育盡快開展系統評估。從另一方面來說,由于當前的跟班就讀漸漸普及,隨班接受教育成為特殊兒童學習的一個重要的選擇。因此,特殊學校應該盡快完善其評估職能,聯合相關人員,如醫生、特殊教育人員和障礙兒童等,及時收集相關材料,并及時和家長溝通情況,為兒童提供特殊安置,成為孩子和家長之間溝通的媒介,為孩子的發展提供更加全面的評估和規劃。
(二)“資源教室”職能
為了滿足特殊兒童的相關要求,成立的資源教室在其教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是當前開展的跟班就讀的學校在這方面的設施相當匱乏,并且由于體制等原因,資源教室發揮的作用不足,無法實現問題兒童的全面教育,因此,特殊教育學校就必須完善這些普通學校所欠缺的功能,為家長提供咨詢指導服務。特殊教育學校要對問題兒童進行全面了解,以便制定詳細的教學計劃和訓練內容,更好地開展教學內容。
(三)“巡回指導”職能
跟班就讀時教師要“一心二用”,同時給問題兒童和普通學生進行不同的指導,為了保證教學效率,很有可能忽視某一方面的教學,從而導致學生無法有效地獲得幫助。因此,要求特殊學校教師能夠及時了解學生的問題進行解決,在這方面可以模仿國外的“巡回指導”。我國關于巡回指導制度還不夠完善,這些工作也僅僅在部分地區開展。巡回指導教師需要深入各地的普通跟班就讀院校進行調研,對相關指導工作深入研究,及時地解決學校在教育時面臨的問題。培養具有專業支持的特殊教學工作者,能夠指導跟班就讀教師的教學工作,并與管理者深入調研,更加真實地了解跟班就讀中的實際問題,為相關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支持。
四、結語
隨著融合教育在我國的普及,我們要重新認識特殊教育學校的職能。通常的特殊教育學校被認為是傳統的封閉隔離式教育,因此,要加快其教學職能的轉變,盡快融入融合教育的背景下。在這方面可以申請政府資助,改革相關教學模式,提升教學質量。在充足的經費、完善的政策保障下改革教學模式,同時也要注意和普通學校對話交流,進一步向多職能的教學資源中心的方向進行轉變。
參考文獻:
[1]李娜,張福娟.上海市隨班就讀學校資源教室建設和運作現狀的調查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08(10).
篇2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explore the special children’s medical education in the innovation mod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gration system of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empirical research,the formation of the path of development,strengthening education and medicine combin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basis,and further explore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mode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 and medicine.Fully discussed through the improvement of school evaluation mechanism,optimize the rehabilitation and special teachers,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mbined feature classes to teach medicine, and establish a long-term mechanism to explore and promote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multidisciplinary penetration; bridge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and special education.To elaborat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gration mode with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asic education for children with special medicine, is full of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can promote the full range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medical rehabilitation in children with special education and fusion development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Key words】 Combination of medic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Working mode; Construction; Implement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Ji’nan Hospital,Ji’nan 250013,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09.040
特殊?和?是指在生理和心理發展的某一方面或多個方面明顯偏離普通兒童發展水平,有特別的學習或適應困難的兒童,他們享有平等的發展權和受教育權。特殊兒童教育是為有身心障礙、在學習和生活中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實施的教育,他們的成長需要醫學、教育、心理、社會等多學科的共同協作,配套相應政策,采取有效措施,依靠優質的專業資源、先進的設備設施以及社會力量的支持參與,使之得到較好的醫療、康復和教育服務,切實改善孩子們的生命質量,并促進他們的成長與發展。
教育部、發展改革委等七部委共同制定的《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4-2016年)》中明確提出,將“繼續開展‘醫教結合’實驗,探索教育與康復相結合的特殊教育模式”,指出建立醫教結合的特殊教育體系是今后重要的發展途徑[1]。
國內外諸多實踐證明,早期進行康復及教育干預,能最大限度的培養和提高特殊兒童各方面的能力,最大限度的減輕家庭負擔,降低社會成本,對于特殊兒童回歸家庭、融入社會,有極其深遠的意義。那么醫療康復與特殊教育如何有效結合已成為擺在社會面前的新課題[2]。
2013年濟南醫院以“二級甲等綜合性醫院”為架構,成功轉型成為濟南市唯一一所公立二級康復醫院,2014年3月成立“歷下區特殊兒童康復中心”,致力于拓展醫教專業交叉發展,重點在于關愛特殊兒童的康復和教育診療,從而全方位地探討建立特殊兒童身心康復陣地的建設模式。2014年12月成立濟南市歷下區特殊兒童康復訓練培訓學校,該學校的建立,填補了山東省特殊兒童醫療康復與教育無交叉專業合作的空白。培訓學校利用現代醫療技術和綜合康復手段,對學齡前期(0~6歲)的特殊兒童進行評估診療,通過特殊教育、綜合訓練、現代康復相結合手段,減輕功能障礙,彌補功能缺失,運用家庭和社會的影響,創設適合兒童身心發展的教育和康復訓練環境,構建和推進“醫教結合”融合發展的工作模式。
1 創新“醫教結合”融合發展的運行機制
構建和推進“醫教結合”融合發展的工作模式,就要完善管理制度,創新運行機制。
1.1 多種形式發展特殊兒童康復訓練服務機構 對綜合醫院的康復中心、社區的康復訓練機構、學校的康復訓練室進行規范化建設,并與特殊教育深度融合。構建社區、家庭為依托的康復訓練體系;對特殊兒童教育學校、幼兒園、兒童福利院等機構,政府加大支持力度,開辦特殊兒童康復特教班;同時,按照新形勢下醫改方案并參照社會力量辦學有關規定,制定卓有成效的激勵政策,支持和鼓勵團體、個人以及社會各方力量創辦特殊兒童康復教育培訓機構,以滿足特殊兒童發展需求。
1.2 建立醫教結合融合發展模式,實現醫療機構殊兒童特殊教育與康復手段的有機整合 發揮醫療機構特殊兒童康復中心對轄區社區康復和家庭康復的指導作用,特教老師、康復醫師、康復治療師“三位一體”協同合作;醫療機構指派專業醫學康復人員,幫助特教學校及培訓中心開展康復與醫學評估,制定個性化的康復教育方案,指導特教老師開展康復工作,并對特教老師和特殊兒童家長開展康復知識技能的培訓與咨詢。
1.3 發揮市級及各區縣特殊兒童康復指導中心的作用 充分利用社區康復設施設備及技術特長為特殊兒童及其家長、教師及各類殘疾人教育與管理機構提供專業化的指導與服務。
2 建立“醫教結合”融合發展的工作機構
對特殊兒童的康復需要進行醫學康復、教育康復、心理康復、社會康復以及職業康復等多重干預,但核心是醫學康復和教育康復。教育康復是“教育學(特殊教育學)與康復學結合的產物,是兩門學科交叉的邊緣學科,是大康復學的組成部分”[3]。“醫教結合”廣義上是指由特殊教師、康復醫師、康復治療師、康復護士、社會工作者、家長及志愿者共同搭建綜合康復平臺,共同對特殊兒童進行綜合康復、智能鍛煉、身心多重干預、生活能力培養、潛能開發的教育教學過程。
3 完善“?t教結合”融合發展的評估機制
3.1 建立適合特殊兒童身心特點的康復教育評價體系 醫教結合綜合評估可以短時間內了解學習障礙兒童的神經心理功能,增強其自信心和環境適應能力,提高綜合素質[4]。實踐證明,早期對特殊兒童進行評估訓練和教育干預,能促使已經發生損傷的大腦結構和神經功能產生代償性改變。其中,0~3歲是實施早期干預的最佳年齡,4~6歲效果稍差。王雁等[5]的研究表明,早期評估干預可以讓身心障礙兒童節省康復時間,減輕對社會的依賴。
3.2 建立多學科跨專業的綜合評估團隊 建立由特教教師、康復醫師、康復治療師、康復護士及社會工作者組成跨專業評估團隊,建立評估團隊和兒童家長共同參與的特殊教育家校聯合會,由特教教師、康復醫師、康復治療師、康復護士及社會工作者共同參與特殊兒童康復和教學的評估效果,開發并細化學生的各種功能障礙評估量表,客觀公正并具有針對性的定期討論分析評價[6]。專家組對特殊兒童的發展狀況進行評估,提出個性化教育與康復建議,制定康復訓練目標并建立檔案,跟蹤檢查、診斷評估和康復治療,同時,根據評估結果及時動態調整教學方案和課程設置,兼顧兒童的心理疏導和營養干預,讓每位特殊兒童都能得到最優化的身心發展。
3.3 制定特殊教育與醫學康復相結合的綜合康復計劃 針對每個特殊兒童的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學科交叉訓練方法,有針對性地制定個性化綜合康復培訓計劃。在訓練中,既要注重增強兒童的肌體功能,提高他們的運動能力,補償身體缺陷,又要重視矯正兒童的行為缺陷,形成積極向上的健康心理,為將來走向社會、融入社會、服務社會奠定基礎。
4 優化“醫教結合”融合發展的師資隊伍
現在,特殊教育的研究領域已從聽力障礙、視力障礙、智力障礙三類傳統專業,逐漸拓展到腦癱、自閉癥、情緒與情感、心理與行為問題等多個領域。這要求從事特殊教育的教師要具備更加專業、更為精深的教育理論和業務技能[7],同時特殊教師的崗位分工趨于越來越精細,合作施教,以便其教學能力和服務特長相互補充,建立相應的不同層次的班級上課的“走班教學”模式或將成為“十三五”特殊教育的潮流[8]。
特殊兒童“醫教結合”扎實有效的推進離不開專業的師資隊伍。如何做到教中有康、康里融醫、醫為教用、教需醫輔、醫教結合融合發展?一是要多途徑加強特殊兒童康復專業人才隊伍建設,首先要建立教師保障機制。培訓學校的教師應為事業單位編制,隸屬殘聯的外聘人員應由殘聯撥款,應為他們提供公平的考編機會,通過基礎理論和實踐考核獲得事業單位定崗。其次是推進康復醫師和特教教師的“輪崗”,期望培養出“雙師型”的教師[9]。通過輪崗制度,促使特教教師全面掌握入學評估和個性化康復的知識與技能,康復醫師則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流程,充分把握能力和教學的基本規范水平,從而打下扎實的教學基本功。三是進一步加強特教老師的在職培訓和繼續教育,有計劃分階段、分批分類培訓特殊兒童康復專業人才;同時,積極整合各康復培訓機構的康復專業人才資源,形成優勢互補,加強同行業間交流與合作,充分發揮輻射及帶動作用。四是引進專家支持,做好帶教和人才隊伍建設。強調“醫”對特殊教育的重要性[10],提高開展篩查、檢測、評估、康復指導等相關工作的專業技術能力,并加強日常醫學護理的規范指導,從根本上提高為特殊兒童服務的水平。
5 實施“醫教結合”融合發展的特色課程
“醫教結合”融合發展并非“醫”與“教”的簡單結合與堆砌,如何讓“醫”與“教”進行有機結合,相互滲透,充分有效地服務于特殊兒童的成長發展?
5.1 加強特殊兒童教育康復課程建設,實行個性化教育 特殊教育的課程改革要以殘疾兒童的多元發展需要為基礎,重視教育與康復的有機結合,承認兒童間需求存在差異性、多元化,用不同層次、個性化教育服務來滿足特殊需要兒童的個性發展,努力提高教育的科學性、針對性和有效性[11]。開設課堂內外緊密結合的“學科大綜合”課程[12],致力于研究開發適合學前教育、義務教育等不同年齡階段和盲、聾、弱智、自閉癥、腦癱等不同殘疾類型學生發展需求的相關康復課程指南,編排特殊兒童教育與康復課程表,編制相關的教師指導用書,充分發揮專用訓練室功能,統籌實施走班制課堂教學和康復訓練[13]。
5.2 改進科學的教學方法,開發特殊兒童潛能 專業人員應針對特殊兒童的不同身心點,制定個性化教育指導方案,科學調整和充分整合校內外教學資源,努力提高特殊兒童教育教學與康復質量,為殘疾兒童提供最適宜的教育與康復服務。
5.3 積極開發校本課程和社團活動,著重培養孩子興趣和創造力 嘗試開設不同年齡階段特殊兒童的社會生活適應性特色課程,以及為兒童量身定制豐富多彩的特色社團活動,讓孩子們在活動中學習生存技能、發掘自身潛能,提高社會人際交往能力,培養適應社會的一技之長。
6 構建“醫教結合”融合發展的共享平臺
6.1 建立特殊兒童信息資源共享平臺 加強特殊兒童早期診斷,完善篩查、檢測、建檔、轉介、安置網絡化的運行機制,建設特殊兒童篩查、首診報告信息平臺,建立特殊兒童健康檔案資料庫實現信息資源共享。
6.2 確定醫學診斷定點單位 進一步統一規范特殊兒童的檢查標準和評估體系,貫穿每個特殊兒童不同教育階段的全員及全程服務[14]。
6.3 建設特殊教育信息通報系統 實現教育、衛生、民政、殘聯等部門信息整合與共享,為各級各類特殊教育學校與康復培訓機構、特殊教育教師與相關專業人員、特殊兒童及家長提供教育與康復的專業支持。
7 開展“醫教結合”融合發展的家校結合
家庭教育是當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家長的參與作用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及教育培養有極其重要的意義[15],鼓勵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是現代教育發展的一大趨勢。
家長是兒童家庭教育的主要實施者,在教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對特殊兒童的訓練,與其說是在訓練兒童,還不如說是在訓練父母。這在很大程度上因為家長掌握的特殊教育理論有限與薄弱,得不到專業的、系統的咨詢和指導。社區、特殊教育培訓學校也很少開展針對家長的專業化培訓。促使家長學習科學的特殊教育理論、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用正確的方式、方法教育自己有殘疾的孩子,使更多的殘疾兒童能夠接受符合其身心特點的家庭教育,能加速兒童認知的發展,促進兒童的社會化以及性格的平衡發展,使缺陷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補償[16]。
“家校結合”的終極目標,是將家庭與培訓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聯合起來,共同促進特殊兒童健康成長。家長可以利用各種方式,探討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創設適合孩子的教育環境,讓孩子盡早接受專業的治療與安排,多方面、多途徑、多角度采取有利于孩子成長的措施。特殊教育培訓學校要加大對家長進行專業化培訓力度,使家長明確家庭教育的意義和作用,幫助家長系統學習醫學、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從而用正確的態度和適合的方法對待自己的子女教育,使其能夠科學有效的實施特殊兒童的家庭教育。可以定期舉辦家長見面會、聯誼會,定期進行家訪,通過有效的家庭教育,使特殊兒童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關愛,成為促進特殊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基石。
篇3
第一,充分認識特殊教育的重要意義,大力推進融合教育發展。特殊教育是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殘疾兒童少年獲得成長、融入社會的重要保障,其發展是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北京市歷來重視和保障殘疾人權利和特殊教育的發展,例如:《北京市中長期教育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關心和支持特殊教育”;2012年在北京市第十一次黨代會上,劉淇同志在大會報告中提出“積極發展特殊教育”。2000年以來,北京市教委接連出臺多項政策文件,不斷完善北京市特殊教育辦學體系和運行機制,著力提高特殊教育質量和加大隨班就讀工作支持保障力度。今年,北京市政府又出臺了融合教育行動計劃。
融合教育主張最大可能地在普通學校接受適合普通教育的殘疾學生,它著意于平等、尊重、包容、和諧社會的建設,寄予著包括眾多殘疾兒童少年在內的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融合教育的理念和實踐,是人們對殘疾觀不斷演進的結果,也是世界特殊教育發展的新階段。以前人們對殘疾的理解多集中在殘疾人的機體缺損和生理功能障礙上,并從障礙的角度解釋他們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認為殘疾是個體的悲劇,這是一種“醫學一生物模式”的認識。經過殘疾人對自身權利的維護和社會文化的發展,人們對殘疾的認識也逐漸發生轉變,從原來對“個人悲劇”的關注轉向到對整個社會環境、制度以及文化的關注,更多從“社會一文化”模式來理解殘疾和由此帶來的障礙。這種轉變為殘疾人融入社會帶來了新的視角,提供了理論推動力。伴隨著殘疾觀的演進,特殊教育也逐漸打破隔離式特殊教育模式,“一體化教育”、“回歸主流運動”、“融合教育”等新理念漸次出現。這些教育思潮和實踐的核心是打破隔離式特殊教育的封閉狀態,讓殘疾兒童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權,盡可能在最少受限制的普通學校或者普通班級中與普通兒童一起學習和生活,從而更好地促進殘疾兒童少年融入社會生活。
融合教育不僅昭顯著特殊教育發展的方向,也為整個教育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與融合教育有著廣泛內涵交集的“全納教育”思想,與全民教育思想相得益彰,在世界范圍內產生著越來越大的影響。2008年,第48屆世界教育大會在日內瓦舉行,其主題就是“全納教育:未來之路”。我國原國務委員、現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同志在大會主旨發言中肯定了“教育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基石,受教育權是基本人權,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起點”的基本理念,肯定了全納教育對建設和諧世界產生的積極且重要的影響,表達了“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用知識完善自我,創造美好人生”的美好理想。劉延東同志還代表中國政府表達了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在推進全納教育方面做出貢獻的承諾。
可以說,以融合教育為代表和集中體現的新型教育思想和實踐,正以豐富的內涵和多樣化的教育形式惠及廣大殘疾兒童少年。完善的支持保障體系,清晰的管理服務,優質的教育教學,為他們健康成長和融入社會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第二,要認真總結經驗,積極應對挑戰。多年來,北京市一直重視開展隨班就讀教育,并將之確立為推進特殊教育發展的重要工作思路和工作內容。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北京市就貫徹落實國家文件精神,先后出臺有《關于進一步加強九年義務教育階段殘疾兒童少年隨班就讀工作的意見》、《關于在全市各區縣開展建立隨班就讀工作支持保障體系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文件提供強力保障,在全國較早開始探索資源教室、特殊教育中心等專業支持模式,2002年起增設專項資金著力推進資源教室建設。北京市在隨班就讀的政策支持、物質保障、專業指導、師資培訓和教育教學質量提高等方面都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切實的實踐,走在全國前列。目前,北京市有近6000名殘疾學生在1093所普通中小學就讀,這些學生約占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在校殘疾學生總數的66%;接收隨班就讀學生的中小學占到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總數的近80%;隨班就讀學生生均公用經費達到5500元。以隨班就讀為主體、特教學校為骨干、送教上門等多種教育形式為補充的首都特殊教育辦學體系已經形成。
在大力推進融合教育的過程中,市、區特殊教育中心發揮了重要的引領和指導作用。2009年,北京市特殊教育師資培訓中心更名為北京市特殊教育中心,功能拓展至科研、教研、師資培訓和資源開發等多個方面。今年,北京市啟動“北京市特殊支持教育中心”的籌建,又將實現新的功能轉型。
在大力推進融合教育的過程中,特殊教育學校發揮著骨干作用。隨著首都特殊教育的發展,特殊教育學校接收的中、重度殘疾學生比例不斷提高,同時特殊教育學校的功能也逐步向區域特殊支持教育中心方向拓展,其服務對象、工作職能和相關要求也發生很多轉變。多所學校還積極探索義務教育階段后的職業教育,為殘疾少年走向獨立、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創造著條件。在今后較長時間的發展中,特殊教育學校的骨干作用必將持續存在,在中、重度殘疾學生的管理和社會融合方面承擔著更加艱巨的職責,也必將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隨班就讀學校發揮著首都特殊教育的主體作用。廣大隨班就讀學校積極創造條件配置人員,探索隨班就讀教育教學模式,營造平等、尊重、包容、融合的校園文化環境,不斷提高教師面向全體、關注差異的教育教學能力。近幾年來北京市資源教室建設得到很大推進,全市現有120所中小學建設了資源教室,對隨班就讀學生的支持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根據融合教育行動計劃,未來三年內市里還將重點支持100所隨班就讀工作突出的義務教育學校建立軟、硬件完備的示范性資源教室,創建20所市級融合教育示范學校,引領我市融合教育質量提升。
符合首都特殊教育發展的優秀經驗值得我們認真總結,發展面臨的挑戰和問題需要我們積極加以應對。我們還應清醒地看到,北京市特殊教育發展還不均衡,殘疾兒童少年的入學率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特殊教育教師的綜合素養和專業知識技能還有待加強,特殊教育硬件建設和支持保障體系還存在薄弱環節,發展還存在諸多制約因素,整體發展水平距離首都建設世界城市、辦人民滿意教育的總體要求還有一定差距。積極應對挑戰,需要良好的制度保障和創新工作方式。融合教育對教育發展的要求是多方位的,實踐中會遇到很多新的情況、新的問題,我們要為融合教育實踐創設良好的政策空間和制度保障。
今年,市政府辦公廳印發《北京市中小學融合教育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市教委、市殘聯、市教育督導室聯合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隨班就讀工作的意見》等文件,將首都融合教育發展推進到新階段,這是基于我市特殊教育發展現狀,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一步滿足殘疾兒童少年教育需求而制訂的重要發展導向和戰略部署。《行動計劃》中提出的“特殊教育學校學生雙學籍制度”、“特殊教育教師專業證書制度”以及“通過北京數字學校為殘疾兒童少年提供教育資源”等,都是這方面工作的探索。我市在推進融合教育的道路上還有很多工作需要進一步加強。
一是要進一步提高認識,充分認識推進融合教育的重要意義。十提出“支持特殊教育”,并作為“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寫入大會報告;《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規劃綱要(2010-2020年)》設專章對特殊教育發展加以闡述,提出“關心和支持特殊教育”;今年國務院法制辦《殘疾人教育條例(修訂草案)(送審稿)》公開征求意見,都說明融合教育成為教育未來發展的方向。二是進一步加強建設,創建無障礙教育環境。融合教育主張根據社會模式來理解殘疾人接受教育的困難,強調對這些困難的理解和對社會環境的改造。今后一段時期,需要切實落實《北京市中小學融合教育行動計劃》要求,對全市所有公辦義務教育學校進行無障礙環境改造。三是進一步深化研究,加強對融合教育的專業支持。在新的形勢下,加強市、區特殊支持教育中心建設,深化特殊教育科學研究,加強專業師資隊伍建設,開發相應教育資源,不斷加強對融合教育的專業支持。四是進一步推進創新,完善融合教育制度建設。逐步探索和實施特殊教育教師專業證書制度及醫教結合、康教結合雙學歷職前培訓制度、特殊教育學校學生雙學籍制度,研制特殊教育學校教師、隨班就讀學校教師的專業發展標準,以制度的不斷完善為融合教育的推進和質量提供更多保障。五是進一步增加投入,加強融合教育物質條件保障。根據融合教育新的需求,繼續推進各類學校的校舍建設、設施設備配備、生均公用經費及專項經費的保障,滿足特殊教育教學需要。六是進一步擴大宣傳,努力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通過建立專家咨詢委員會、殘疾兒童少年信息平臺和資料庫、社區無障礙改造、殘疾兒童少年社區文化、衛生、體育等活動,增加信息交流渠道,擴大融合教育的宣傳范圍,努力營造全社會關心、重視和支持特殊教育的濃厚氛圍,營造平等、尊重、包容、和諧的社會文化環境。
篇4
【關鍵詞】聽障學生 融合教育 團隊合作
近半個世紀以來,為促進教育與經濟、政治多元文化的良好互動,世界各國都不同程度地致力于教育改革。教育改革圍繞每一個兒童的發展來進行,維護每一個兒童受教育的權利,有特殊需要的兒童的受教育問題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從某一層面上說,特殊教育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
融合教育提倡讓特殊兒童在最少受限制的環境中接受教育,這將有助于特殊兒童開發特殊教育潛能,回歸主流社會和主流文化。
一、聽障學生融合教育
(一)融合教育概述。自20世紀60年代末至80年代末國際融合教育拉開序幕以來,特殊教育工作者、特殊兒童的家長對“隔離式”的特殊教育提出了嚴厲的批評,他們提倡讓殘疾兒童在最少受限制的環境中接受教育,這樣將有助于他們回歸主流社會。
融合教育原是一種用來描述障礙學生融入正常學生的班級、學校、社區環境,參加學習和社會活動的專業術語,其基本含義是不要把障礙兒童孤立于隔離的、封閉的教室、學校、交通設施和居住環境之內,主張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兒童能真正地和正常發展的同伴一起參加學前教育、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最大限度地發揮有特殊需要兒童的潛能。
(二)聽障學生的融合教育。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教育對于聽障學生的生存與發展的意義更為重大。聽障學生要求接受融合教育的愿望越發強烈,是順應特殊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符合教育公平、補償聾校義務教育及聽障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聽障學生教育要做到真正的融合,需要多個相關服務專業共同合作,才能最大限度開發聽障學生的潛能,才能使他們以最佳程度地融入社會。
二、聽障學生融合教育服務團隊的成員
聽障學生的融合教育不僅僅是課堂的融合,還包括學校的融合、家庭的融合和社區的融合。聽障學生融合教育相關服務團隊成員的選擇要根據聽障學生的發展規律和需求特點來加以選擇:
第一,普通教育教師。在融合教育中,普通教育教師和特殊教育教師是實現融合教育的主體,包括各級從事普通教育的教師。
第二,特殊教育教師。聽障學生融合教育的特殊教師一般就是具有聾教育基礎知識的教師,對聽障學生教育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學校教輔人員。這里的教輔人員包括學校行政人員和學校輔導教師。
第四,語言康復師。在語言學習方面,聽障學生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礙,需要專業的語言康復才能趕上一般的學生。
第五,心理治療師。由于聽力的缺失或損傷,聽障學生接受信息的渠道主要依靠聽力,導致聽障學生認知局限,甚至會認知偏差,造成心理問題。所以,聽障學生的教育更需要心理治療師的參與。
三、聽障學生融合教育的團隊合作
普通教育教師、特殊教育教師、學校教輔人員和其他專業人員在聽障學生的融合教育中,一直扮演著教育者、管理者、指導者的角色,承擔診斷、康復治療、設計和實施教育計劃等重要責任。
(一)普通教育教師。普通教育教師是融合教育課堂教學的主導者,是個案管理者的備選人員。
(二)特殊教育教師。在聽障學生融合教育中,特殊教育教師即聾生教師是個案管理者的最佳人選,在團隊中也是不可或缺的,起著整合專業服務,將相關專業服務融入教學的作用。
(三)學校教輔人員。掌握并傳達相關政策文件,協調并安排專業人員到位服務,建立并管理學生資料,提供行政支援,規劃與調整專業服務資源,是團隊順利運作必不可少的角色。
(四)特殊教育相關專業人員(心理治療師、聽力治療師、社會工作人員和職業康復人員)。他們熟悉學校環境與學生的生活環境,明確服務目的與團隊運作方式,協助教師和家長落實專業建議,提供相關專業的咨詢服務,協助聽障學生轉接其他專業。
(五)家長。父母是聽障兒童的主要照顧者和養育者,因此,聽障學生融合教育中父母是不應忽視或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
總之,在聽障學生的教育中,融合教育能讓學生更早接觸普通人群,參與社區活動,接受全面教育,為將來融入社會、適應社會,過有品質的生活打下基礎。因此,各相關專業的服務人員要以聽障學生為中心,以專業的知識技能為聽障學生服務,以寬闊的胸襟接納其他專業人員,促進聽障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做到教學相長。
【參考文獻】
[1]白瑞霞.高等聾教育呼喚融合教育[J].中州大學學報,2009(01).
[2]方俊明.融合教育與教師教育[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03).
[3]胡曉毅.論特殊需要兒童家庭與專業人員合作的幾個核心問題[J].中國特殊教育,2005(12).
[4]張寧生,陳光華.再論融合教育:普小教師眼中的“隨班就讀”[J].中國特殊教育,2002(02)q
[5]柳樹森.全納教育導論[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6]華國棟.隨班就讀教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
篇5
【關鍵詞】英國學前融合教育;特殊教育綠皮書;沃諾克報告
【中圖分類號】G6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07)07/08-0046-03
多年來,英國社會一直關注特殊兒童的教育。自1978年沃諾克報告(Warnock Report)提出以來,英國整個特殊教育政策開始向融合教育發展。〔1〕英國在其早期教育原則中明確指出:“幼兒不能因種族、文化或宗教、母語、家庭背景、特殊的教育需要、缺陷、性別或能力不足而遭到排斥或被置于不利地位。”(寧征,2001)本文擬從近年來教育政策發展、教育參與人員和教育實踐等方面簡述英國學前融合教育的現狀,為我國學前融合教育的發展提供借鑒。
一、英國學前融合教育政策
英國的教育政策重視特殊兒童教育權利的獲得,重視對特殊兒童的全方位教育和保育,也考慮到家長參與以及家長與專業人員合作的重要性,這對學前融合教育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20世紀70年代,英國政府提出要關注學前兒童的早期健康和發展,對兒童早期發展存在的困難進行鑒別,還要關注兒童家長及專家參與的重要性,強調訓練者應從兒童的利益出發,與兒童家長合作,同時從其他專家處尋求幫助及引導。〔2〕1978年沃諾克報告的提出使融合教育成為英國特殊教育的核心政策。在這個報告中,融合教育按層次由低到高被分為:場所融合,即在普通學校中為特殊兒童提供專門服務,但特殊兒童不屬于普通班級成員;社會融合,即特殊兒童在普通班學習美術、音樂、體育等課程;功能融合,即特殊兒童成為普通班級中的一員,教師全力幫助特殊兒童,為他們提供有針對性的教育服務。〔3〕1997年,英國政府頒發了特殊教育綠皮書,要求所有學前兒童均要在普通學校注冊,同時建議優先考慮對存在感官障礙、肢體障礙或中度學習困難兒童的融合教育。〔4〕 2001年,英國政府提出了特殊教育實施章程,提出要在學前教育環境中對學前特殊兒童進行診斷、評估,為其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滿足特殊兒童的教育需求。該章程規定,一旦兒童被鑒別出存在特殊教育需要,教育者應及時采取早期干預措施。該章程同時賦予兒童家長更多知情權,也強調要成立有效的多學科工作小組,為特殊兒童提供融合教育服務。〔5〕
二、英國學前融合教育參與人員
英國學前融合教育強調多機構間的互相合作。學前融合教育需要教育、衛生、社會服務、志愿者機構等部門的相關人員以及兒童家長的參與。這些融合教育參與者分別具有不同的職責,他們的相互合作促進了學前融合教育情境下特殊兒童的發展。
在教育部門中,參與學前融合教育的專業人員包括教育心理學者、早期特殊教育支持教師、視/聽/語言障礙行為支持教師、融合教育協調員以及學習輔導教師。這些專業人員主要負責參與學前兒童的法定評估,鑒別學前兒童的發展困難狀況,為融合教育教師及家長提供教育建議,并為融合教育教師提供專業培訓。其中融合教育協調員和學習輔導教師承擔著重要的任務。融合教育協調員的主要任務是:根據學前特殊兒童的特點,為兒童提供可獲得的資源;對融合教學提供建議,進行融合教學示范,監測融合教育政策的實施質量及效果;為教師提供專業建議,幫助教師正確處理與特殊兒童及同事的關系,為教師提供專業培訓;與特殊兒童家長保持合作關系等。〔6〕學習輔導教師必須了解學前特殊兒童的不同需求,與教師討論對兒童有利的課程安排,增加兒童學習主流課程的機會。同時,學習輔導教師還應經常使用開放式問題向兒童提問,鼓勵兒童討論所學知識及他們理解的內容,為兒童提供分享展示的機會。學習輔導教師必須記錄兒童的學習成果以及所提供的支持策略對兒童的影響效果。此外,學習輔導教師要經常與任課教師溝通,互相合作,共同促進兒童的發展。〔7〕
衛生部門的參與人員包括一般干預者、健康狀況巡訪員、兒科醫生及兒科顧問、 學校健康服務人員、言語語言治療師、生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聽力/視力學家及臨床心理學家,還包括其他參與人員,如兒童精神疾病護士、精神疾病顧問、心理治療師、咨詢師和其他領域工作者。衛生部門的專業人員主要在幼兒入學評估中提供醫學方面的評估診斷以及干預意見,具體責任包括:鑒別兒童生理問題,對兒童的特殊需要進行鑒別和診斷,定期監測兒童發展狀況,及時與兒童家長聯系,為家庭提供合理的干預訓練策略,監控干預訓練過程及特殊教育服務質量等。
社會服務部門中參與融合教育的專業者為社會工作者,他們具備一定的專業技能,通常與專家小組一起工作,為特殊兒童及其家庭提供服務。社會工作者主要通過一些專業技能和資源為特殊兒童家庭提供服務。如果兒童家庭在為特殊兒童提供適當服務時出現困難,社會工作者會評估兒童家庭的困難情況,為兒童家庭提供指導和支持。社會工作者可以就某些問題指導兒童家長向相關機構或專家求助。在某些家庭得到有關機構或專家的幫助后,社會工作者會經常對這些家庭作巡訪,并提供適當的支持。總之,社會工作者的主要職責是在家庭情境中對兒童進行評估,并提供相應的干預支持,推薦兒童到相關機構接受服務,監控兒童及其家庭情況,向家長提供建議等。
志愿者支持機構通常是一些慈善機構。志愿者機構主要負責向公眾宣傳融合教育觀念,為特殊兒童提供午餐,對融合教育者進行培訓,為融合教育研究者提供研究數據等。
三、英國學前融合教育實踐及其存在的不足
自“融合教育”概念被提出以來,英國的學前特殊兒童教育日益受到關注,學前特殊兒童逐步走向主流學校,參與普通同伴的學習活動。
在英國,教師注意充分發揮學前特殊兒童的學習積極性,全方位調動兒童的能力,進行有效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兒童多種智能的參與,通過兒童喜歡的教學方式吸引兒童參與學習活動,并引導兒童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針對具有不同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教師采用的教學策略各不相同。比如,對需要培養聽覺技能的兒童,教師主要采用討論、口頭反饋等方法;對需要提高視覺能力的兒童,教師主要采用看錄像、繪畫等方法;對需要加強運動知覺能力的兒童,教師在教學中經常讓兒童觸摸教具,進行實際操作,促進兒童對活動內容的理解和掌握。〔8〕
經過多年的積極探索與實踐,英國學前融合教育取得了很大進步,學前特殊兒童的教育日益受到重視,促進了全納教育思想的推廣和傳播,但是離真正的全納教育還有一定距離。英國學前融合教育還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同樣值得我國學前教育研究者思考。
Scruggs和Mastropier(1996)對教師的融合教育觀念進行調查,發現僅有40%的教師認為融合教育對大多數兒童而言是現實可行的目標,認為自己已具備相關特殊教育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教師不足1/3。〔9〕如果教師沒有接受足夠的培訓,缺乏專業知識技能,缺少相關資源支持,英國政府正努力開展的融合教育實踐將很難進一步發展。政府部門需要調撥更多資金用于融合教育實踐,培訓更多專業教師,為融合教育實踐提供更多支持。
學前融合教育的發展雖然在英國日益受到重視,但是由于缺乏相關的實證研究,無法證明融合教育的績效,教師對融合教育的利弊眾說紛紜。例如,有的教師認為融合教育對特殊兒童大有裨益,卻影響了正常兒童的受教育情況。〔10〕因此,開展大量的融合教育實踐研究,提供更多令人信服的研究資料,有利于爭取更多的社會支持,促進融合教育實踐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4〕陳明聰.英國融合式教育政策的發展與爭議〔EB/OL〕.〔2006-01-10〕.140.130.42.78.
〔2〕〔5〕〔9〕KATE WALL.Special needs and early years:A practitioner’s guide〔J〕//雷江華.全納教育之爭.教育研究與實驗,2004,(4).
〔3〕黃志成.全納教育:關注所有學生的學習和參與〔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69-206.
篇6
美國特殊兒童的學前教育是按年齡分階段進行的:對于0~3歲的特殊嬰幼兒,主要通過家庭教育的途徑來進行。家長在這一階段就是兒童的主要教師。不過家長在對嬰幼兒進行干預時,是有專家進行指導的。比如,特殊教育專業人員可以進入特殊兒童家庭實行“專家上門咨詢服務”,或是家長到當地的特殊教育中心進行咨詢、參加短期學習或陪同特殊兒童在教師指導下共同活動,也可以參加各種家長協會,學習、交流撫養、教育特殊嬰幼兒的方法。3~5歲特殊兒童的學前教育則主要通過普通幼兒園、特殊學校的學前班、特殊兒童幼兒園、小學和研究機構附設的特殊幼兒班等形式接受學前教育。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歐美國家不斷地在推行融合教育,其理念已經深入人心,絕大部分3~5歲的兒童都進入普通幼兒園進行融合教育,只有少部分極重度的兒童在特殊機構里就讀。當然,在普通幼兒園就讀,每一位特殊兒童都能獲得不同形式的特殊教育支持,以保證教育的效果。
二、完善的政策法規體系
早在1968年,美國就頒布了《援助障礙兒童早期教育法令》,針對學齡前特殊兒童特點,以法律的形式規定了早期教育的內容、方法、形式、經費等。而1975年11月頒布的《面向所有殘疾兒童教育法案》,更明確提出3~6歲的特殊幼兒均應接受恰當的、免費的教育及有關的特殊服務,有條件的州可再提前到0~3歲開始實施特殊教育。到了1986年,美國通過了《全體殘疾兒童教育法修正案》,要求各州逐步建立全州范圍的、綜合的、多學科和多部門合作的早期干預計劃,即“殘疾嬰幼兒早期干預計劃”,以滿足3歲以下殘疾嬰幼兒及其家庭的特殊需要。即1986年以后,從法律上來說美國對特殊嬰幼兒的教育已經覆蓋了整個早期發展階段。接下來的近20年間,美國多次對該法案進行了修訂,需要強調的是,所有修正案都保留了早期干預計劃的條款,而且越來越重視這一條款。
三、多元的經費投入體系
美國學前特殊教育的經費主要靠政府撥款。美國1975年頒布的《全體殘疾兒童教育法》中,提出了3~5歲殘疾幼兒“學前撥款計劃”,1986年頒布的《全體殘疾兒童教育法修正案》,又從根本上加強了“學前撥款計劃”。到1992年,美國所有的州都開始全面實施3~5歲殘疾幼兒的公費學前教育。美國學前特殊教育的經費投入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政府對學前教育機構進行直接經費投入;二是對大型學前教育項目進行直接經費投入或是直接購買服務;三是通過固定或特殊的項目直接補助學前特殊兒童的家庭。除了政府進行撥款之外,美國學前特殊教育的經費還會來源于各種基金會的支持,民間團體的捐贈以及學校的各項經營性收入等。這些靈活多元化的教育經費投入方式保障了美國學前特殊教育的質量,也擴大了美國學前特殊兒童的受益面。
四、嚴謹的兒童評估體系
在美國,特殊兒童的評估,是制定個別化教育計劃、確定教育安置形式及相關服務的主要依據。美國法律規定,相關機構在為特殊兒童提供教育與相關服務之前,必須對其進行完整、嚴謹的個別化評估。評估可由學校相關專家提出,也可由兒童家長提出,但是評估一定要征得家長的同意。而且每三年要對兒童進行一次重新評估,重新評估的目的在于確定兒童是否仍存在障礙及其是否需要調整目前的教育。評估的人員由語言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特殊教育教師等多學科專家以及特殊兒童的家長組成,他們通過合作共同為兒童實施評估。當家長對評估的結果存在異議時,還可以申請重新進行評估。這種嚴謹的做法,不僅保障了兒童受教育的科學性,而且使得家長能參與和監督評估的進行,更有利于促進兒童干預的效果。
五、融合取向的復合型師資培訓體系
美國是融合教育思想的發源地之一,因此在對學前特殊教育的師資進行職前培訓時,許多高等院校將具有融合教育的能力列為一個重要師資培養目標,以滿足不同兒童的特殊教育需要。在培養方式上,采取多專業整合的雙證制。例如,普通教育專業的學生或者非特殊教育專業的學生可以選修特殊教育作為第二專業,畢業時授予“教師資格證+特殊教育教師資格證”兩種資格證書。在課程設置方面,普通教師教育專業里會開設特殊教育或融合教育相關課程,特殊教育專業課程也注重對融合環境殊兒童教育策略的培養。在師資的職后培養上,普通幼兒園或普通學校的普通教師在進行培訓時,都有專門的特殊教育的內容,或是進行特殊教育的專項培訓。而且無論是職前還是職后培訓,都十分強調與他人合作共事能力的培養。
六、豐富的社會服務和支持體系
除了加強立法、不斷增加資金投入,美國非常鼓勵其他相關機構、民間組織和大眾的共同參與,一起合作關心支持學前特殊教育的發展。由于其博愛、民主思想的盛行,美國大眾對特殊兒童大都持接納的態度,具有良好的支持特殊教育發展的社會環境。除此之外,信息服務機構,為特殊兒童及家庭提供必要的信息咨詢;科研機構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供科學證據;志愿者服務機構無償、靈活的為家長和兒童提供志愿服務,等等。正是有了這么多豐富的社會支持和服務體系,整個美國的學前特殊教育才得以正常、順利的運轉。
七、總結及啟示
篇7
【關鍵詞】 特殊教育 家長教育
家有特殊兒童對父母來說,是很復雜的心情,包括了罪惡感,焦慮,否定,依賴…等。首先,當父母知道自己有個特殊兒童時,會顯得悲哀和傷痛,可能會持續一年以上,才慢慢的接受這個事實。
孩子有任何方面的障礙,對父母而言都是震撼的,但是父母卻是接觸身心障礙兒童時間最多,最了解特殊兒童的人.因此在幫助殘障兒童成長的過程中,家長的地位及重要性絕不亞于教師或相關專業人員,父母的角色與任務也不是他人所能取代的。
以下有幾點,提供父母親們參考:
1.家長與教師不斷地探討適合的教學方法與教育思想,提供合乎孩子特殊需求之教學內容,雙管齊下,發揮孩子的潛能。
2.家長需讓孩子盡早接受專業的治療與安排,以提早進行學習與補救,并配合學校的教學活動,融入居家生活中的一部份。
3.積極的人生觀重新學習以不同的眼光看人論事,珍惜最可貴的生命,以及對生命的尊重與關懷。
篇8
自閉癥兒童融合教育問題策略一、融合教育的意義
所謂融合教育,簡單地說就是將有特殊需要的自閉癥兒童納入一般的教育系統中,讓有特殊需要的自閉癥兒童和一般自閉癥兒童一起接受教育。融合教育的理念是要讓有特殊需要的自閉癥兒童跟普通同齡自閉癥兒童一起在常規學校接受教育,并得到適當、合理的支援,使自閉癥兒童們適應普通學校的校園生活,發揮潛能,更讓其身心均能得到全面的發展。此外,通過“融合”培植互相關懷的校園文化,促進家庭與學校合作,共同把普通學校發展為兼容及進取的群體,為不同能力的自閉癥兒童提供優質教學。
融合教育是一個全新的的教育概念,就在學前教育得領域而言,學前的融合教育都有處于發展階段,教育融合的核心目標,就是通過家庭融合、社區融合、幼兒園融合、學校融合教育訓練過程,重點是改善孤獨癥兒童的社會功能、學習功能、認知功能,來提高自閉癥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融合教育環境開展教育康復有利于改善其社會行為習慣,融合教育的課堂環境需要系統化、科學化的個別訓練來滿足孤獨癥兒童的特殊教育需要,家長的配合與支持能顯著增強教育康復效果。教師與家長的態度對融合教育的成效起到關鍵作用。
二、學前自閉癥兒童融合教育存在的問題
1.正常幼兒園對自閉癥兒童在融合教育認識上存在的問題
自閉癥兒童由于身心障礙的影響,阻礙并導致他們可能失去了融入的機會,無法像正常的學齡前兒童一樣進入普通幼兒園,再加上對自閉癥兒童的認識上的不足,有些老師常常會認為自閉癥兒童很多方面有異于常人,如動作協調性差、目光渙散、注意力缺陷,等等,他們對某種環境,某種刺激過度敏感而感到恐懼。有些幼兒園的老師甚至會和家長直接拒絕兒童來幼兒園進行隨班就讀。所以,導致部分家長隱瞞孩子是自閉癥兒童的真實情況。而且由于老師沒有經過系統的培訓或者幼兒園領導不夠重視,所以面對自閉癥幼兒出現的種種狀況也沒有適當的處理策略。隨著全社會對特殊兒童接納程度的提高,雖然已經有為數不少的普通幼兒園接受自閉癥兒童,但是,大多數幼兒園自閉癥兒童還是缺乏有針對性的教育干預措施。有的老師因為不理解自閉癥兒童的行為和心理,采取錯誤的教育,從而會引發更嚴重的行為問題。自閉癥兒童的融合教育是有利于體現教育的公正公平,給特殊孩子一個求學的機會,讓自閉癥兒童有一片自己發展的天空,學習更多的知識,更好地融入主流社會。
2.自閉癥兒童家長在融合教育的問題上沒有正確的理解
大部分的自閉癥兒童家長由于對自閉癥了解的不多,因此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不能及時地察覺和引起足夠的重視,只是簡單地認為孩子的發育只是比同齡人稍微慢了而已,只要進入了幼兒園,和其他兒童一起活動就會變得不再自閉了。還有的家長將“融合教育”片面地理解為:就是讓自閉癥兒童在普通幼兒園里就讀,而不會考慮孩子的接受、適應情況等。更有甚者,有的家長把“融合教育”的全部意義理解為“讓自閉癥孩子學會和普通孩子一起玩”,只要自閉癥的兒童進入正常幼兒園自然就會模仿正常兒童的行為,只要努力就可以彌補不足,也不去考慮兒童應該怎樣上幼兒園才更有意義。這樣的結果,可能更會導致自閉癥兒童出現社會性發展的停滯。
3.正常幼兒童家長對自閉癥兒童沒有足夠的認識
自閉癥的兒童不應該一直被放在特殊教育學校進行教育,那樣自閉癥兒童容易被標簽化,那樣就恰恰違反了我們想要達到的效果,他們接觸不到同齡正常的兒童,就忽略了同伴輔導的作用,自閉癥的孩子經常和正常同齡兒童在一起,兒童都喜歡模仿,這樣可以讓正常兒童帶動有自閉癥兒童。家長不可急于求成,要循序漸進,積極配合教師以及專業人士將學前自閉癥兒童的融合教育盡可能做到最好。如果他們沒有機會和正常的孩子在一起學習生活,那么就遠離了主流社會,更加無法融入主流社會了,所以自閉癥兒童需要融合教育,讓他們多和正常的孩子在一起學習、生活。讓他們更加接近主流。
三、學前自閉癥兒童融合教育的發展策略
1.對幼兒園教師的培訓
首先,幼兒園教師是幼兒園融合教育課堂的主導,她們必須全面了解融合的理念,才能夠在教學中采取合理的教學方法。其次,幼兒園教師要了解什么是自閉癥及自閉癥的行為問題。再次,要學會運用處理自閉癥兒童行為問題的方法,了解自閉癥兒童的優點,以便在教學中有側重點。最后,能夠及時與家長,特教老師溝通。
2.重視同伴的作用
學前融合教育的目的,是增加特殊兒童與普通兒童交往的機會,幼兒教師通過提供適當的社會環境和語言環境,讓自閉癥兒童可以從同伴那里學習到學習和交往的方式,以培養他們的溝通能力和交往技能。個別同伴的主動接納與支持,還將促進孤獨癥兒童溝通技能的發展。這些策略的實施,有利于對孤獨癥兒童的教育與培養,有利于他們的成長與發展,更加有有利于融合教育,使這一群體更好地融入主流社會。
3.促進家長、學生、教師及相關人員的合作
融合教育涉及人員不只是學生和教師,家長、教師及相關人員需要通力合作,共同尋求在融合中幫助自閉癥學生與普通學生更好融合的方式和策略。充分體現了融合教育中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一體化原則。在團體合作的基礎上,動員相關的力量對兒童進行診斷、評估、制定與實施干預訓練的計劃,并且要及時更改IEP計劃,對自閉癥兒童更加實用。
4.普通幼兒園與自閉癥兒童家庭的聯合
幼兒園教師和家長要形成相互信任的關系。可通過家訪、談話、家園聯系冊等手段加強與家長之間的交流,以便及時溝通,信息共有。融合教育不光要幼兒園付出努力,家庭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如果雙方都能給予和諧的環境,對于孤獨癥兒童的成長無疑是很大的幫助,在幼兒園接受的教育,在家里也要去鞏固學習,尤其是針對孤獨癥兒童的嚴重刻板行為,必須要做到學校和家庭的教育方法相統一,不然結果就將是徒勞。
綜上所述,融合教育對于自閉癥兒童十分重要,融合教育是他們接受公平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所以說,自閉癥兒童的融合教育需要社會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協助,是一項任重道遠的任務。融合教育在中國將會成為一個必然的趨勢。
參考文獻:
[1]甄岳來,李忠忱.孤獨癥社會融合教育.中國婦女出版社,2004,4.
[2]劉彥玲,江琴娣.特殊教育概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張福娟,江琴娣.特殊兒童個案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0.
篇9
關鍵詞:特殊教育 設施布局 發展規劃
分類號:G76
特殊教育是促進殘疾兒童少年發展、幫助殘疾兒童少年更好地融入社會的基本途徑,是辦好人民滿意教育、促進教育公平的重要內容。“十一五”以來,首都特殊教育事業快速發展,特殊教育類別不斷增加,以特殊教育學校為骨干,以隨班就讀為主體,以送教上門為補充的特殊教育辦學體系基本形成。學校辦學特色日益凸顯,辦學條件顯著提高、規模日趨合理。根據2013年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以及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北京市中小學融合教育行動計劃的通知》(京政辦函[2013]24號),推動城鄉融合教育發展將是近幾年北京市特殊教育的主要任務。與此同時,對全市特殊教育設施布局的優化要求日益突顯,北京市要在未來10年中建立與其世界城市定位相匹配的一流教育體系,特殊教育設施的布局優化與質量提升任務日益緊迫,發展目標、發展方式等都將出現新的變化。
1、北京市特殊教育設施布局現狀分析
1.1 北京市特殊教育發展所取得的成績
自1988年以來,我國確立了以大量設置在普通學校的特殊教育班和隨班就讀為主體,以一定數量人數特殊教育學校為骨干的適合中國具體情況的特殊教育發展格局。目前,北京市已形成以隨班就讀為主體、特殊教育學校為骨干、送教上門等多種教育形式為補充的特殊教育格局。
1.1.1 特殊教育學校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調整
1985年,北京市共有特殊教育學校9所,其中盲校1所,聾校5所,培智學校3所。到了1988年,北京市共有特殊育學校15所,其中盲校l所,聾校6所,培智學校8所。2001年,北京市特殊教育學校已發展至24所。2012年,北京市公辦特殊教育學校23所,其中高校l所,盲校1所,聾校2所,綜合性特殊教育學校4所,培智學校15所。可以說,從“七五”到“十二五”期間,北京市特殊教育學校的發展完成了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發展周期。
北京市特殊教育學校在1985年到2012年期間,學校數量逐漸增加,在校學生人數至2012年已達3273人。在特殊教育學校的學校類型中,聾校數量呈下降趨勢。根據北京市第二次殘疾人口抽樣調查結果,聽力、言語殘疾人數比例顯著下降,因此聾校數量的調整也反映了實際情況。從2007年到2010年的統計數據(見表1)可以看出,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師數量不斷增加,師生比等反映內涵發展的指標在總體上呈上升趨勢。
根據2008年中國教育統計數據和幾個省市的2008年統計年鑒的整理結果(見表2)可以看出,北京市平均每所特殊教育學校學生人數為129.83人,高于天津市、河北省、河南省、吉林省以及全國平均水平。而北京市特殊教育學校師生比例為1:2.7,均高于表中所列其它省市。表中數據顯示,北京市特殊教育學校平均學生人數處于中等水平,而師資數量相較最多。
北京市特殊教育學校在北京市特殊教育體系中起著骨干作用。各區縣教育行政部門依托當地的特殊教育學校建立特教中心,開展隨班就讀的師資培訓和巡回指導工作。
1.1.2 廣泛開展隨班就讀工作
根據2005年和2010年北京市18個區縣的普通中小學開展隨班就讀情況數據(表3)可以看出,隨班就讀學生成為殘疾兒童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形式。
1.2 存在的問題
1.2.1 總體格局存在的問題
從數量規模上看,特殊教育學校和接受隨班就讀學生的學校數量還不能滿足北京市殘疾兒童少年受教育的需要,致使殘疾兒童教育機會和教育質量遠不如普通兒童,突出表現在學前教育和義務教育之后的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發展不足。從布局形勢上看,特殊教育學校和隨班就讀學校的設施集中在本市經濟發展較好的主城區,農村和邊遠地區特殊教育設施布局嚴重不足,甚至有大片地區是空白地帶。從特殊教育資源的分布來看,全市特殊教育資源相對集中在城市核心功能區,遠郊區縣尤其是生態涵養區特殊教育資源嚴重不足。以上三方面存在的問題,表明北京特殊教育存在著嚴重的發展不均衡。
1.2.2 特殊教育學校辦學條件不達標
第一,用地緊張,面積偏小。學校的建筑用地所占比例過高,學校活動空間狹小,不僅無法開展體育活動,而且用于綠化、室外交往的空間非常有限。第二,各類教學用房面積偏小。調查統計學校單個普通教室平均面積為39平方米,多數教室的實際面積為按60年代標準建筑的36平方米,不利于現代化教學媒體的使用和活動式教學。第三,專用教室不足,特別是康復訓練教室、職業教育教室數量不足,空間狹小。由于校園用地不足,各類其他用房,特別是衛生保健、康復訓練和教師辦公用房空間顯得狹小。第四,學生宿舍嚴重不足,在22所特殊教育學校中,僅有12所學校有住宿條件,其中7所集中在城市,5所在農村,且宿舍數量嚴重不足,限制了邊遠地區殘疾學生就學。第五,運動場地不足,全市特殊教育學校只有1所學校運動場地面積基本達到200米環行跑道要求。第六,無障礙設計問題比較突出,由于校舍基本是在普通小學基礎上轉用而來,沒有考慮到殘疾兒童的特殊需要,缺少必要的無障礙設施。
1.2.3 智力殘疾職業教育發展有待提高
智力殘疾學生的職業教育不能滿足需求。目前全市僅有2所培智中等職業教育學校,且都在城區。
2、北京市特殊教育設施布局需求分析
2.1 特殊教育設施布局基本定位
首都特殊教育的基本定位取決于北京經濟社會發展以及首都教育總體布局的定位。
近幾年來,北京市提出了“三個北京”、“世界城市”等關于城市定位的重要概念。北京城市發展總體規劃中提出的城市發展目標是:按照國家實現現代化建設戰略目標的總體部署,第一階段,到2013年,全面推進首都各項工作,努力在全國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構建現代國際城市的基本構架;第二階段,到2020年左右,力爭全面實現現代化,確立具有鮮明特色的現代國際城市的地位;第三階段,到2050年左右,建設成為經濟、社會、生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城市,進入世界城市行列。
根據北京市定位和教育發展戰略的意圖,北京特殊教育的定位將以國內和國際發展為參照系。國內將以上海為軸心的長三角發展區、以廣州為軸心的珠三角發展區為參照,與北京為軸心的京津冀發展區的特殊教育作比較,確保首都特殊教育具有國內領先地位。國際參照方面將與大中華地區、亞太及環太平洋地區,以及與三個重要對應城市(即紐約、倫敦、東京)特殊教育發展進行比較,確保首都特殊教育具有相當水平和中國特色。
2.2 特殊教育設施布局需求分析
北京市特殊教育的總體格局在國內具有一定的優勢,已經初步形成從學前、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的“一條龍”特殊教育體系,為不同殘疾種類和程度的特殊人群提供了多層次的教育條件。與上海及東部發達地區比較,北京在義務教育階段的隨班就讀方面具有一定優勢,但在特殊教育學校、學前特殊教育和農村特殊教育方面存在一定差距。與國際社會比較,北京在特殊教育服務類型的種類、數量和質量上均具有較大差距。根據以上分析,北京特殊教育設施布局發展需求表現在以下方面。
2.2.1 城鄉融合教育需要均衡發展
我市殘疾兒童少年隨班就讀已成為特殊教育的主要形式,目前北京市義務教育階段接收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學校已占全市義務教育階段普通學校的80%以上,隨著融合教育的推進和均衡發展,讓更多的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進入普通學校接受教育,使每一所學校都能接收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已成為北京市促進教育公平的舉措和發展趨勢,因此,每一所學校在教育設施設備方面應該符合時代的要求。同時隨著融合教育的發展,教育教學質量問題成為社會和廣大家長關注的焦點問題。為了提高融合教育的教學質量,要在普通學校建立資源教室和支持保障體系,同時加快對隨班就讀教師、資源教師和巡回指導教師的培養。
2.2.2 重度和多重殘疾兒童教育亟待發展
北京特殊教育學校的服務對象長期以來以盲、聾、智殘三類殘疾兒童為主。近幾年,隨著我國簽署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和公布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原來的5類殘疾類型已擴展到現在的7類(增加了語言殘疾和多重殘疾),目前孤獨癥(也稱自閉癥)和肢體殘疾中的腦癱等重度障礙兒童的教育需求越來越強,同時,多重殘疾兒童逐漸成為特殊教育學校的服務對象,為孤獨癥、腦癱、重度和多重殘疾兒童提供特殊教育成為未來北京市特殊教育新的增長點。這也意味著相應的特教師資、康復人員和康復教育設施設備方面將有大的增長需求。
2.2.3 殘疾兒童早期干預和學前特殊教育急需加強
早期干預是指為0—3歲殘疾兒童提供三早(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早期干預),是三級預防中最后一道防線。目前,北京市衛生防疫系統開始進行新生嬰兒疾病的早期發現和早期診斷,建立早期預報和干預機制,但是0~3歲殘疾兒童的早期教育基本為空白,教育系統啟動了3~6歲殘疾兒童學前融合教育,但是數量十分有限,遠遠不能滿足社會需求。
2.2.4 殘疾人職業教育和高中后教育應快速發展
我市有9000余名殘疾兒童接受義務教育,但是進入職業教育和高中后教育的青少年數量,與接受同級教育的普通青少年數量存在巨大差距。另外,與北京市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52%相比較,我市殘疾青少---年進入高等教育的數量在全市同齡人口中不足1%,相差巨大。隨著北京殘疾兒童學前和義務教育階段特殊教育的全面發展,殘疾人將職業教育日益成為關注重點。
上述四個需求是北京市特殊教育發展的增長點,實現北京市特殊教育的城鄉均衡發展是基本目標。
2.3 發展規模預測
通過對北京市特殊教育定位與特殊教育需求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特殊教育現有設施情況與首都特殊教育定位不匹配。“十二五”期間,北京市特殊教育將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整體規劃,合理布局,解決特殊教育辦學規模小、辦學條件差等問題;加強師資隊伍培養,提高特殊教育教師素質。在總體格局上,北京市在十二五計劃的未來五年內,實施首都特殊教育的“點、面、體”的整體發展計劃:“點”是指北京聯合大學特殊教育學院及其依托學院所建立的北京市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形成特殊教育的專業資源樞紐,指導和影響全市特殊教育整體格局;“面”是指在沒有特殊教育學校的地區新建學校,對沒有達標的特殊教育學校進行達標建設;“體”是指建設一批區級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和隨班就讀資源教室,實現城鄉特殊教育設施的均衡布局。根據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年出版的《中國教育統計年鑒》統計數據,結合北京市的發展需求,我們預期到2015年,特殊教育學校學生的在校生數、專任教師數等關鍵指標均出現一定增長(見表4)。
3、北京市特殊教育設施布局規劃建議
3.1 布局思路
根據北京市三級發展的階段規劃,堅持科學發展觀,建設與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特殊教育。在“十二五”階段,根據首都特殊教育的發展實際需求、北京地區的綜合實力,實施“點、面、體”的整體發展計劃,建立均衡發展的特殊教育的整體布局。
3.1.1 “點”的建設一殘疾人教育康復資源項目建設
根據國家發改委、教育部、中國殘疾人聯合會《關于印發特殊教育學校建設二期實施方案暨編制專項建設規劃的通知》(發改辦社會[2012]896號)文件的精神,落實北京市第四次特殊教育工作會議對北京聯合大學特殊教育學院發展的要求,學校要加強對學前特殊教育、重度障礙與多重障礙和普通學校特殊教育資源教室和殘疾人職業教育等方面的師資培養;還要加強北京市特殊教育資源中心的建設,實現對全市特殊教育在職師資的專業化系統培訓;全市開展特殊教育的教育教學研究;開展特殊教育資源中心的建設與運作的指導工作,為北京市特殊教育發揮全局指導和支持的功能。
3.1.2 “面”的建設——區縣特殊支持教育中心和各類學校康復訓練設施建設
全面促進首都特殊教育發展,提升首都特殊教育質量,要做好區縣特殊教育支持中心和各類特殊教育學校康復訓練設施的建設工作。目前全市已經建立14個區、縣級的特殊支持教育中心,未來要依托現有市級和各區縣的特殊教育學校建設康復訓練設施,做好學校內的殘疾學生和所在地區隨班就讀學生所需的康復訓練的專業支持。
3.1.3 “體”的建設——城鄉普通學校特殊教育資源教室建設
提升城鄉普通學校隨班就讀的教育教學質量,以資源中心和資源教室為基地,構建隨班就讀的支持保障系統,彌補北京特殊教育在整體布局上的嚴重缺失,實現城鄉特殊教育的均衡發展。
3.2 布局原則
在本階段,實現首都特殊教育的科學布局的原則,主要體現在下面的三個基本原則上。
3.2.1 公平發展原則
公平發展原則是指在保障殘疾兒童教育權利基礎上讓兒童獲得公平發展機會,這體現在特殊教育的辦學類型與教育對象的權利、需求相適應,與北京市的經濟社會同步發展,與健全兒童的教育機會均等,教學質量相同等方面。
3.2.2 均衡發展原則
均衡發展是指城鄉特殊教育要均衡發展,特殊教育優質資源實現城鄉均衡分布,積極發展特殊教育學校和隨班就讀,促進學前特殊教育、殘疾人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發展。
3.2.3 優質發展原則
將提高特殊教育的教學質量放在發展的首位,強調在高質量前提下的特殊教育公平和協調發展。要建立市級和各區縣級特殊支持教育中心,在各類特殊教育學校建立教育康復中心,在城鄉隨班就讀學校建立資源教室。
篇10
家庭是兒童成長的搖籃。家長的配合是融合教育順利成功實施的保證。首先,家長與孩子朝夕相處,最了解孩子的各項需求。各國的法律都規定家長最有權參與孩子的教育決策。正是那些家長采取積極主動的態度來爭取孩子平等的受教育權利,才促進了“回歸主流”、“全納教育”等特殊教育的理念和實踐。其次。很多家長對孩子進行早期干預和缺陷的補償與矯正,他們從束手無策到自我摸索和四處求助。再到和特殊教師合作,最后成為專業人員。家長的不懈努力為減輕或消除影響全納性學習的障礙提供了巨大的行為支持。再次。家長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對孩子有合理的期待。在生活點滴中培養孩子適應和融合社會的自理能力。家長可以為孩子創造適合他發展的家庭環境。在生理上滿足孩子的生存需要、保持健康、增強體質、及時矯正缺陷和障礙。同時還要關注到孩子的心理健康,讓他正視自己,心情良好地接受訓練和融合教育。最后,家庭對融合教育的直接支持與協助就是參與到孩子的學習和訓練之中.包括:參與教育與心理的評估和診斷,參加個別化教育計劃的制訂、實施、評估與修改I3''''1。
學校支持
無論是殘障兒童還是正常兒童.任何兒童都有權在自己學區內的普通學校接受教育。為所有在學校讀書的孩子提供高質量的教育服務是所有學校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普通學校為特殊需要兒童提供發展的平臺,特殊教師為普通教師提供專業的支持與輔助。總體而言。有如下五種方法可以幫助殘障學生參與普通教育班級[41:1.合作咨詢:特殊教育教師不為普通班級中的殘障學生提供直接服務。學生被鑒定為殘障之后,特教教師或心理學家等相關專家會對普教教師提出對教學做出調整或增加額外支持的建議。特教教師還會為孩子和家長提供咨詢服務。例如:建立家校聯系簿或制定行為計劃。2.協同教學及其他小組合作形式:普教教師與特教教師之間的協同教學是指“在一個單獨的物理空間中。兩名或多名專業人員為多樣或復雜的學生群體提供具有實在內容的教育”。最常見的形式是一名教師教學,另一名教師以某種方式提供輔助。3.教學策略:一種教學策略是合作學習,即學生組成異質性的小組,共同解決問題或檢驗答案。另一種教學策略是同伴指導,即利用同伴聯盟管理行為問題.或者其他任何一種有意招募并培訓同伴以幫助老師教授學業或社會技能的教學策略。值得注意的是:運用同伴支持之前,教師必須教學生如何進行同伴指導以及指導哪些內容。同伴之間彼此指導,從而反復練習他們以及習得的技能。還有一種教學策略是部分參與法:普通教育班級中所有學生實際上都要參與所有活動,只是殘障學生的參與量有所減少。4.課程與調整:調整是指改變教學。但不會顯著地改變課程的內容或理論上的維度。例如:層次作業。即教師就同一個主題布置難度不同的作業。5.資源教室:殘障學生必須在特定時間去資源教室接受特殊教育。資源教室的特教教師有責任根據殘障學生的需要為他提供相關支持或輔助技術,如閱讀器或書寫器、電腦或特殊裝置、抄寫筆記、幫忙編輯作業、測驗和考試的支持、額外的時間、自閉癥或學習困難教育服務、殘疾高支持需要、資源圖書館。在現代科技方面,會提供在線調查、相關信息和資源。例如,一個中學社會學習課涉及美國憲法中的一一課。在這一單元中,班級寫了他們自己的章程和權力法案并且重新制定憲法大會。Malcolm是一個重度殘障的學生,盡管他不能說話,但是他參與所有這些活動并且剛剛開始閱讀了。在課上Malcolm與一個同伴和一個言語語言治療師合作完成班級權力法案中的一條;這組人用Malcolm的增大交流裝置來寫句子。Malcolm也參與憲法大會的戲劇演出。在大會上,學生扮演不同的大會參與者在教室周圍游說把他們自己介紹給別人。因為他不能說,Malcolm扮演GeorgeMason,通過出示他的“事項卡”給代表團的其他成員來分享很少關于他自己。其他學生被期望在單元的結尾呈現三頁的報告,但是Malcolm將呈現一個更短的報告.很少的句子。他將用他的溝通裝置寫。他的老師將以他的報告和參與班級活動,有關設計他的溝通裝置的新技能,和他在憲法大會練習中與其他人的社會互動為基礎來評估他的成績。憲法大會的例子說明殘障學生如何可以參與到普通教育中而不用以相同的方式參與或有班級其他人可能有的同樣的技能和能力。此外.這個例子強調:在普通教育課的環境中殘障學生可以以個別的技能和目標的方式工作。最重要的是。他的老師設計并實施了Malcolm成功所需要的支持和調整。Malcolm不必須表現其他學生的所有技能和能力來參與。相反,Malcolm的老師創設了一個Malcolm可以展示能力的環境。對于Malcolm在他教室的成功.他的教師需要給他提供一系列的“輔助支持,幫助和服務”.可能包括一項輔助技術,一個教育顧問的使用,治療學家的指導,輔助專職人員的支持,同伴幫助,不同座位或環境支持,改進的作業,合適的材料(比如:大字課本、圖像的組織、或顏色編碼的輔助課本),滿足學習者需要的差異課程,教師的合作計劃編制時間,合作教學校全體人員的培訓,或任何其他策略,方法和途徑。學校不需要提供每個有效的支持,但是他們必須提供殘障學生要求的支持嘲。6.培訓普通教育教師滿足多樣化的需求只有普教教師和特教教師都掌握了融合教育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才能更全面地為殘障學生提供支持與服務。教師培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是上面四種方法得以充分運用的基礎和保障。齊克蒙德(20o7)認為特教教師需要掌握教授專門化和個別化課程的專業技能。普教教師是學科專家,應該有特教教師加以培訓從而比培訓前能更好地滿足多種教學需要.但是他們無法取代特教教師。地方政府會分派巡回教師定期或不定期地到各融合學校為普教教師和特教教師提供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支持,最新的教育訊息并幫助他們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
政府支持
融合教育保障的是公民教育的公平權利。沒有政府的態度、政策和經費等方面的支持.融合教育是不可能辦好的。國家制定法律法規保障殘障學生受教育的平等權利:地方政府制定政策方針,根據每個學生的個體需要把他們安置到適合他們的教育環境中。同時調整教育資源,為學生配備了適合的物質和師資條件;學校也制定了規章制度保證管理制度和教師教學有利于每位學生最大程度的進步和發展。這種層層深入。相互協調的支持體系都為融合教育的充分實施提供了政策保障。美國的特殊教育有一系列法律法規的支撐。對美國特殊教育實踐影響最大的是聯邦政府1975年的《身心障礙兒童教育法案》(又稱PL94-142),1990年的《障礙者教育法案》(即IDEA,又稱PL10l_476)以及該法的1997年、1999年修正案。這些法律將先進的特教理念化為貫穿特殊教育實踐全過程的六條基本原則:零拒絕、非歧視評估、免費且適當的教育、最少限制的環境、法律保障程序以及父母與學生共同參與。而且每~個原則都有具體要求租實施的程序規定。除了教育法保障了殘障學生接受教育服務的權利外,醫療補助制度(Medicaid)主要為經濟困難人士和傷殘者提供經濟資助[句。2000年美國國會通過的《家庭支持法》是目前唯一清楚地規定了發展家庭支持計劃的聯邦法,其核心理念是: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維持和提升家庭照料身心障礙者的能力,使身心障礙者及其家庭能獲得像普通家庭一樣的生活tTl。
社區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