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兒童教育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8 03:36:1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特殊兒童教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特殊兒童教育

特殊兒童教育的倫理學考究

一、特殊兒童教育訓練中倫理失范的危害

(一)致使教育事業面臨信任危機目前,在中國存在教育信任問題,在特殊教育中,由于一小部分特殊教育從業人員存在職業倫理失范的行為,導致特殊教育事業也面臨信任危機。四川師范大學曹正善教授在《教育信任:減負提質的智慧》中說:“良好的教育信任:有利于生成管理的技巧性,使管理變得富有彈性,提高學校管理的效率;能夠有效地改變教師和學生的生活,增加教師的幸福感,減輕學生負擔;可以提高德育的實效性,有效發展出責任和尊重這樣的核心價值?!币虼?,特殊教育從業人員應該提高職業倫理的修養,自覺按照職業倫理的要求,進行自我鍛煉、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形成與教育要求相一致的道德情操和道德境界。(二)損害了特殊教育從業人員的形象特殊教育從業人員的形象、學識和人格魅力,往往是特殊兒童學習興趣和成長的源泉,如果從業人員有違反職業倫理的行為,必定有損于其形象,失去特殊兒童和家長的信任。特殊教育從業人員要注重自己的形象,在事業上體現執著、敬業、樂業、奉獻精神;在與特殊兒童交往時要充滿愛心、耐心、充滿親情和熱情;在處事為人上,體現誠信謙和的品格、高雅知禮的氣質。(三)傷害了教育對象及家長特殊教育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特殊兒童的教育和訓練需要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進行,任何人都取代不了特殊教育從業人員的專業地位,例如,聾生的語言訓練,盲生定向行走的訓練,以及其它類別特殊兒童的教育訓練都需要特殊教育專業人員有計劃、有條理地進行。正如病人的病患只能由醫生解除,其他的非專業人士是取代不了醫生的專業地位的。而一些特殊教育從業人員存在的倫理失范行為,如抱怨工資待遇低;對特殊兒童的困難熟視無睹;思想消極,工作推諉拖沓;承受不了工作的壓力,離開了特殊教育工作崗等等,這必定會對特殊兒童及家長帶來直接的不良影響。

二、特殊兒童教育訓練的倫理要求

(一)視力殘疾兒童的教育訓練與倫理要求視力殘疾兒童的特殊性表現在由于視覺器官的殘障,個體不能接收到視覺刺激,無法形成視覺表象,進而無法對事物進行整體知覺。這種特殊性使視力殘疾兒童必須改換信息通道,訓練發展聽覺、觸覺、嗅覺等其它感官功能的代償作用。因此視力殘疾兒童的教育訓練除了與普通兒童一致的教育內容外,還有一些特殊的內容,如感覺訓練、定向行走訓練、盲文的學習、生活能力的訓練等等,這些特殊的教育訓練內容需要專業的特殊教育從業人員有步驟、有計劃地進行。在對視力殘疾兒童的教育訓練中,從業人員要充分考慮到他們的身心特點,對他們提出適度的教育要求。對于視力殘疾兒童出現的不良身心現象,特殊教育教師要有耐心,不要操之過急。例如盲態的糾正,需要從業人員長時間的、耐心的引導和糾正,如果一味地責怪和糾正有可能損傷盲童的自尊心,反而起不到教育訓練的作用。這時,從業人員應針對盲童的興趣,采取一些策略來達到矯正的目的,如可以在游戲活動中糾正盲態。因此,特殊教育從業人員的倫理素質關系到視力殘疾兒童的未來,關系到他們的生存質量,是視力殘疾兒童教育訓練效果優劣的關鍵因素。(二)聽力殘疾兒童的教育訓練與倫理要求由于聽力損傷的影響,聽力殘疾兒童對外界事物的認識和了解有著明顯的缺陷,對語言的理解也有著正常人想象不到的困難。一個平均聽力損失在55分貝以上的聽力殘疾兒童,在語言交流中會錯過絕大部分的信息,正由于他們存在聽力和語言障礙,所以他們在表達需要和情感上存在困難,常常會感到不被理解,不被周圍環境所接納,在對其他人或某一件事的理解上,他們表現出不夠敏感甚至有些困難。如果這些困難長時間沒有得到周圍環境的理解,甚至遭受到一些指責,逐漸地聽力殘疾兒童就會出現情緒發展障礙的各種表現。所以,聽力殘疾兒童教育訓練的重點是聽力語言的訓練,也就是溝通和交往能力的訓練。在教育訓練過程中,從業人員要考慮到聽力殘疾兒童的心理特征,聽力殘疾兒童的想象力非常豐富,觀察力也極為敏銳,視覺補償在他們的認知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也正是因為聽力殘疾兒童需要利用視覺進行功能代償,他們需要非常專注地聆聽和觀察,因此容易疲勞,常常會出現精力不集中、注意力渙散的現象,出現對學習沒有興趣,甚至厭學。作為特殊教育從業人員,必須善于觀察,依據聽力殘疾兒童的心理特征,運用他們易于接受的方式和手段探索他們的內心世界,用他們易于理解的方法與其進行交流。(三)智力落后兒童的教育訓練與倫理要求智力落后兒童的心理發展水平較低,生活能力和適應能力較弱,情感、意志以及個性方面存在缺陷。智力落后兒童由于智力的損傷,導致身體發展和心理發展脫節,這是智力落后兒童重要的特點,例如,行為幼稚、情緒易波動等。因此,對智力落后兒童的教育和訓練要不怕反復,強調“愛”“、順”、“寬”“、導”。一要“愛”,智力落后兒童接受能力差,學習主動性不強,并且大都比較執拗和任性,如果從業人員對他們沒有愛心,就很難耐下心來。二要“順”,在教育訓練中,要尊重智力落后兒童的心理年齡特點,不可強制和責備。如果從業人員對智力落后兒童的“反常行為”不能立刻制止,就先要“順”,不能急于求成。從業人員通過冷靜觀察,認真思考后,再找出結癥,因勢利導,對癥下藥。三要“寬”,智力落后兒童理解能力差,學得慢,記得少。雖然他們智力上有缺陷,但并不等于他們的智力不發展,他們的智力是可以慢慢開發的。這就要求從業人員在教育訓練過程中,要有一顆寬容的心,像對待初生嬰兒一樣引導他們,有時還要“哄哄”他們,讓他們快樂起來,輕松起來,高興起來,在輕松的氛圍中開發智力落后兒童的智力,做到揚長避短,充分發揮他們特長。四要“導”,智力殘疾兒童對事物的理解簡單直接,他們異常的行為背后往往蘊藏著善良的動機,但他們的行為方式又是一般人無法理解的,因此,從業人員要發揮“導”的作用,引導其表達出真正行為的動機,了解行為背后的原因,及時地進行教育。(四)其它類別特殊兒童的教育訓練與倫理要求視力殘疾兒童、聽力殘疾兒童、智力殘疾兒童是傳統意義上的特殊兒童,現在,特殊教育的范圍已經擴大,特殊教育對象的范圍也隨之擴大,凡是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都可稱為特殊兒童,例如廣泛性發育障礙兒童、學習障礙兒童、情緒行為障礙兒童、言語語言障礙兒童等等,對其它類別特殊兒童的教育訓練也要根據其特點進行,其倫理要求與上述三種類別的特殊兒童教育訓練中的要求一致,都需要特殊教育教師付出愛心、耐心及寬容心等。

作者:周姊毓單位:綏化學院

查看全文

特殊兒童教育問題淺析

一、我國特殊兒童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資源匱乏,教育質量低。我國高等學校特殊教育專業設置的較少,對特殊教師進行培訓的機構也較少,社會對特殊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政府對特殊教育的扶持力度低,從而特殊教師的就業面比較窄,很多特殊教育的教師找不到適合的崗位,造成人才的流失,導致大量非專業人士的介入,造成特殊教育質量的下降。(二)特殊教育機構少,經費不足。從當前特殊兒童的義務教育看,大陸地區接受特殊教育的在校生為340621人,接受特殊教育服務率為4.53%,這與國務院批準的"中國殘疾人事業''''九五''''計劃綱要"中"視力、聽力言語和智力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入學率分別達到80%左右"的目標和我國大陸普通兒童98.7%的入學率相比尚有一段距離。由于特殊兒童康復所需的器材和對特殊兒童的服務所成本很高,政府對各地的撥款不能滿足需求,而社會力量辦的福利機構又經常缺乏持續性的資金來源難以持續。(三)缺乏健全的法律制度保障。中國建國以來雖通過憲法,義務教育法,殘疾人保障法等對特殊兒童受教育的權力和特殊教育的實施做了規定,但由于這些法律都不是專門的特殊教育法規,對特殊兒童受教育的權利和特殊教育實施的細則都規定得不夠具體,因此執行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這就使特殊教育實施既缺乏明確的指導,又缺乏應用的法律保障。此外,我國普通學校中特殊教育的專業化組織體系和專門化管理制度尚不健全,從組織制度和人力,物力上難以保證特殊教育的順利進行。(四)家庭、社會觀念落后。目前,在社會和絕大多數家庭中存在這樣一種觀念:特殊兒童不同于正常兒童,他們達不到正常兒童的水平,接受普通的教育存在著極大的難度,接受特別教育難以找到相應的學校和教師,并且費用高昂,即使接受教育之后,他們也不能達到正常水平,所以,有一部分群體認為特殊兒童接受教育是不必要的。

二、我國特殊兒童教育問題的應對策略

(一)普及特殊兒童的相關知識,提高人們對特殊兒童的認識。導致特殊兒童教育工作難以長期持續大范圍進行的原因之一就是人們缺乏對其了解。所以,社會應積極地普及特殊兒童的相關知識。如特殊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1.智力障礙兒童:由于智力障礙他們大腦受到器質性損傷或由于遺傳因素的染色體畸變和基因突變等造成的大腦發育不全,導致了他們認識活動的障礙和全面的心理活動障礙。2.視覺障礙兒童:由于視覺障礙兒童的視覺感知能力的缺陷,導致了視覺障礙兒童的空間感知能力和判斷能力相對較弱。3.聽覺障礙和言語障礙兒童:由于聽覺障礙和言語障礙兒童身體行動遲緩,反應遲鈍,動作不協調,缺乏節奏感,空間定向能力差,導致了他們交流能力差,感知能力不精確,分析和判斷能力差。4.自閉癥兒童:由于自閉癥兒童語言發育遲緩和不正常,導致他們不能和他人建立起正常的社會關系,極度孤獨,語言簡單和重復。(二)國家加強對特殊兒童教育的重視和支持,多方融合資金。近幾年,我國特殊兒童教育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由于特殊教育本身發展比較遲緩的特點,所以,政府應該深化體制改革,將特殊教育融入到大教育體系中,切實加大對特殊兒童教育的經費投入。特殊兒童的發展也始終是政府和養成機構的關注所在,對他們的教育從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一個社會的進步水平。然而,特殊兒童教育僅僅靠政府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應該積極發揮社會各界的力量,共同關懷特殊兒童,是特殊兒童教育達成社會的共識,從而,達到多方法融合資金,減輕國家的負擔,共同使特殊兒童教育事業健康、良好的發展。(三)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提高特殊兒童的教育質量。特殊兒童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特殊兒童教育質量的高低,目前,我國特殊特殊教師隊伍還十分薄弱,應加強特殊教師隊伍的建設。首先,在高等師范院校應增設特殊教育專業,擴大招生規模,從而,向特殊學校輸送專門的高素質教師,提高教師隊伍的質量;其次,在普通學校增設特殊班或擴大規模招收隨班就讀的特殊兒童,并且,組織專門的培訓,提高教師有關特殊教育方面的技能;再次,要提高特教教師的地位和待遇,以保障特教教師隊伍的持續發展和壯大,從而為特殊兒童教育提供更加穩定的師資保障。(四)完善相關的法律體系。目前,我國只是在相關的法規中涉及到特殊兒童的條目,尚未有專門的關于特殊兒童的法律法規。多層次的特殊兒童保護法律體系可以確保法律法規更具有操作性,以保障特殊兒童的基本權利。我國應盡快完善有關特殊兒童教育的法律體系,確保特殊兒童教育有法可依,提高特殊兒童及家長的維權意識和法律意識,學會運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近年來,我國特殊兒童教育已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我國特殊兒童教育起步晚、發展慢,特殊兒童教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想使特殊兒童健康、良好的成長,不僅需要國家的支持,還需要社會、學校、家庭的共同努力。只有在全社會共同關注和努力下,才能為特殊兒童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作者:劉云廷單位:吉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查看全文

特殊兒童音樂教育現狀分析

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的流動性不斷地增大,進而導致了很多生物、疾病等的流動性增大。這也就使得越來越多的兒童出現先天或是后天,心理或是生理上的疾病。隨著人們對于教育方面不斷地深入探索,特殊教育也逐漸被重視起來,而在特殊教育中,音樂教育同樣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由于特殊兒童的音樂教育在我國發展并不成熟,還是存在著非常多的問題尚待探討與改進。

關鍵詞:特殊兒童;音樂教育;音樂治療;奧爾夫音樂教學法

一、有關于特殊音樂教育界定

“每個兒童都有自己獨特的特性、志趣、能力和學習需要,教育制度的設計和教育計劃的實施應該考慮到這些特性和需要的廣泛差異。”這是《薩拉曼卡宣言》①中對于特殊兒童教育的界定。而特殊兒童教育又是一個非常大的范圍,可以分為盲童教育、聾童教育、超常兒童教育、智力落后兒童教育、情緒和行為障礙兒童教育、多重殘疾兒童教育以及言語障礙兒童教育等等。特殊教育學校產生于18世紀的歐洲,19世紀有醫生和老師提出了治療教育學理論,19世紀末心理學的發展促進了特殊兒童心理學的產生。直到20世紀中期,對于特殊兒童教育這一概念的范圍劃分逐漸擴大,也產生了很多學科交叉性的研究。而在特殊兒童教育中,音樂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普通音樂教育中,音樂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養孩子們的綜合素質或是專業技能。但在特殊兒童教育中,音樂教育的目的更多的是為了對特殊兒童的行為問題加以矯正,補償特殊兒童的智力或是適應行為上的缺陷,在這一方面,音樂治療則是至關重要的。當然,這一點也是因人而異的,對于不少超常兒童或是患有唐氏綜合癥等等這一類的特殊兒童,音樂教育,則是起到激發他們的潛能的作用,并且能夠更好地培養他們。例如1978年出生的舟舟,他是一名先天愚型患者,然而一直以來以音樂環繞的生活環境激發了他的音樂潛能,樂團內部對于他的教育則是更好地培養了他的指揮才能。由此可見,特殊兒童教育中并不僅僅是包含了殘障兒童的教育,同樣也包含了超常兒童教育等等,而這一點在我國部分師范類大學中也已經引起了重視②。特殊兒童音樂教育對于補償特殊兒童的心理及行為缺陷,具有非常積極地意義。

二、特殊音樂教育的現狀

(一)特殊音樂教育的方法

查看全文

特殊兒童的特殊教育論文

1特殊教育政策倫理結構與倫理準則

特殊教育政策倫理準則是特殊教育政策主體在政策活動中所堅守的一系列價值規范和道德原則。它們是評判特殊教育政策價值是非與善惡,以及辨析特殊教育政策活動合法性與合理性的另一個重要尺度。

1.1特殊教育政策倫理結構

特殊教育政策作為社會政策和教育政策的組成部分,其核心反映了特殊教育利益主體之間的利益分配和調整。這意味著特殊教育政策倫理有著社會公共空間的一般公共倫理和教育政策倫理,或稱為外部倫理,也有著特殊教育自身的內部倫理。這兩個維度的整合構成了特殊教育政策倫理體系。一是特殊教育政策的外部倫理。正如政策科學肇始者拉斯韋爾所言,“社會中人的基本問題”是政策關心的核心所在[2]。特殊教育政策作為在社會公共空間調整特殊教育領域相關主體的利益分配方案,必然關涉到社會公共空間的公共倫理;同時,特殊教育作為教育領域的“事情”和組成部分,必然離不開一般教育政策的價值設定影響。也就說,特殊教育政策總是存在于特定的社會空間公共倫理及教育政策倫理的總體倫理價值中。社會公共倫理與公共教育政策價值是特殊教育政策不可繞過的倫理要求。任何單純科學主義的、技術主義的特殊教育政策顯然不是在社會空間存在并符合社會公共倫理與教育政策價值的政策,事實上這樣的特殊教育政策也從來沒有存在過。可見,社會公共倫理與教育政策價值奠定了特殊教育政策外部倫理結構,也是特殊教育政策之所以為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基礎。特別是現代以來,自從特殊教育被國家化、制度化確定下來,特殊教育便成了社會公共領域的事務之一,特殊教育政策便作為公共領域的一種教育利益的調整方案,以政府的職能發揮著對全社會的價值的權威分配。當然,特殊教育政策外部倫理也體現為一個歷史性的、主觀性的概念。在不同國度、不同時代、不同經濟社會和政治體制乃至不同政黨和群體影響下,其外部倫理也不相同。自上世紀中葉以來,隨著世界民主運動、人權運動和全納教育思潮的推動,公平與效率、質量一直是世界各國特殊教育政策倫理的價值核心。這是特殊教育政策奠定合法性、價值正當性的基礎。二是特殊教育政策的內部倫理。一般說來,特殊教育政策是以特定社會的特殊教育習慣習俗、教育道德和價值理想、教育規律規范等作為規范教育行為、調整教育利益、維護教育秩序的選擇依據,且以公共權力部門制定、社會公共認同而被權威化、合法化穩定下來。在這里,這些教育習慣習俗、教育道德和價值理想、教育規律規范等,在長期的政策活動過程中被不斷內化而形成了穩定的特殊教育政策倫理規則(甚至是職業性倫理)。其中,合乎特定社會與時代的特殊兒童身心特點、教育規律與價值理想是特殊教育政策倫理構成的核心內在倫理,它以看不見的形式隱含在特殊教育政策規范之中,是特殊教育政策構成的內在邏輯,是特殊教育政策的靈魂和制高點,也是特殊教育政策之所以為特殊教育政策的合法性基礎。現實中,盡管特殊教育政策的內容有多么不同、調整利益的群體有多大差異,但都離不開特殊教育政策內部倫理這個內在的邏輯圖式。因為特殊教育是作用于特殊兒童身心的培養人的活動,特殊教育政策不可能是脫離特殊兒童的成長規律和教育規律的純粹技術過程,對促進特殊兒童健康成長的倫理價值眷顧自然是特殊教育政策倫理應有的意蘊。可以說,符合特殊兒童成長規律和教育規律等要素要求就是特殊教育政策活動的重要倫理依據,而特殊教育政策活動就是在這些教育倫理價值規約下,合乎特定國家和社會目的、按照特殊兒童成長規律和教育規律等要素要求而展開的權威實踐過程。譬如,特殊兒童義務教育既是一種政策性的特殊教育活動,也是一種特殊教育活動的政策性規定。

1.2特殊教育政策倫理準則

特殊教育政策倫理結構啟示我們,特殊教育政策倫理準則具有內外兩個向度,這兩個向度的整合構成了特殊教育政策倫理體系。教育政策倫理具有歷史性、利益傾向性、主觀性等特點[3]。從教育公平的立場,結合我國近年來的重大特殊教育政策,并借鑒國際特殊教育政策與思潮,本文認為特殊教育政策的基本倫理準則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查看全文

特殊兒童自由與教育環境哲學思考

【摘要】特殊兒童自由與教育環境有著深刻的關系。教育環境中的物質環境與社會意識環境對特殊兒童身體自由、理性自由、意志自由起著促進或制約的作用。教育環境促進特殊兒童自由的影響路徑包括:自覺從環境視角思考特殊兒童教育問題;以支持性的意識環境引導特殊兒童生成意志自由;以通用設計的物質環境支持特殊兒童的認知與行為特點。

【關鍵詞】特殊兒童自由;教育環境;影響路徑;哲學思考

一、特殊兒童自由的內涵

自由是人不受外來的異己力量的規定和制約的特性,追求自由則是人的類存在特性。從哲學角度來看,特殊兒童自由即特殊兒童身心發展自由,主要是指特殊兒童主體在身心發展過程中,關于生命體感性存在的自由能動性,以及在認識和意志上的自由能動性。具體來說,可以分為:生命體的身體自由、認識和行為的理性自由、“自我立法”的意志自由。身體自由借鑒梅洛•龐蒂、福柯的感性生命具身自由觀,表達特殊兒童與外界交互中身體維度的主體自由能動性,這是特殊兒童自由的基礎性維度;理性自由借鑒西方近現代以來特別是笛卡爾、斯賓諾莎的自由觀,表達特殊兒童身心在認識、思維、意識等方面所具有的理性自由能動性,這是特殊兒童自由的發展性維度;意志自由借鑒康德的自律自由觀,表達特殊兒童身心自由能動發展服從自己命令的自我意志維度,意志自由在特殊兒童身心自由發展中具有絕對的支配地位和優先價值,是特殊兒童自由的終極性維度。這三者共同存在于特殊兒童身心發展成長過程中,體現了特殊兒童與自我及外界關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特性,能夠從教育哲學立場反映特殊兒童在教育中的身心成長狀況,為特殊教育活動促進特殊兒童身心自由提供基本解釋和指導。

二、特殊兒童自由與教育環境的關系

特殊兒童自由與教育環境有著深刻的關系。從教育環境因素考量特殊兒童自由,對特殊教育理論和實踐具有重要意義。特殊兒童自由與教育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共同體,教育環境對特殊兒童自由起著促進或制約的作用。教育環境對特殊兒童自由的影響是基于交往關系的基礎上的。其中,特殊兒童的需要與教育環境的滿足關系是重要關系范疇,深刻影響特殊兒童自由發展。下面從教育環境的物質環境維度和意識環境維度予以分析。(一)物質環境對特殊兒童自由的影響。首先,從生物學機理上看,生物對環境有強大的適應能力。特殊兒童盡管受到身心制約,但同樣先天蘊含對環境的適應能力,環境改變直接影響其部分身心功能以及自由能力的發展。現實實踐表明,在融合教育環境中的特殊兒童能自發改變某些身心功能,促進自由發展。例如,感官性障礙兒童的聽覺和視覺功能會隨著在生活學習環境中的運用,發生“用進廢退”的變化:視障兒童的聽覺和觸覺較靈敏;聽障兒童的視覺有優勢等。這些都是在生活和學習環境中發生的身心功能的積極變化。其次,存在決定意識。物質環境首先為特殊兒童身心成長奠定了物質空間和意識環境基礎。物質環境的變化也導致了特殊兒童身心自由,特別是身體自由和理性自由的變化。特殊兒童通過與物質環境的交互,獲得物質滿足,促進生命體活動的自由。這突出表現為:生活資料的滿足,保障生命活力;教育設備設施、課程教材的滿足,促進活動空間的身體自由和認知的理性自由;康復設施和技術的滿足,促進特殊兒童身體自由,等等。當然,特殊兒童通過與物質環境的交互,也必然接受物質環境所隱含的價值觀、思維方式等相應精神意識,形成與之相應的意識活動,改變或建構著自己的意志自由。特殊兒童對物質環境的依賴往往會降低他們的意志自由,表現為特殊兒童依賴環境而被環境同一化的順應過程。(二)社會意識環境對特殊兒童自由的影響。社會意識環境中的制度環境、文化環境、社會心理、社會觀念和態度等深刻影響著特殊兒童身心發展的意志自由與理性自由。從作用機理看,特殊兒童與社會意識環境之間存在著一定的交往關系,這種交往關系是意識環境影響特殊兒童自由的重要機制。這種交往關系既表現為公共意識環境的無意識影響,也包括某種價值需要的有意識影響。前者是特殊兒童在社會公共空間生存時不可抗拒的必然性,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受社會公共空間意識的影響。后者是特殊兒童生存的環境依賴性,即必須依賴特定環境獲得理解、支持,基于自身某種價值需要而主動與環境交往。特殊兒童對外在環境的高度依賴性直接導致他們受到環境制約,使得他們的自由發展常常表現出與環境的被動一致性,即環境很大程度決定了他們的自由發展和存在狀況。當然,社會意識環境與特殊兒童自由是一個辯證的矛盾運動過程。社會意識環境作為特殊兒童最大的公共性質的存在物,既吞噬他們的自由,也可能生成他們的自由。即,特殊兒童既作為環境的客體而被環境改變,又能發揮主體能動性創造和改變環境。對特殊兒童而言,由于他們主體能力的弱勢,常常面臨被意識環境吞噬、被客體化的困境,特別是當意識環境對特殊兒童的價值需要不能作出反應、作出不利反應或不能被特殊兒童改造時,就會出現彼此不協調的矛盾,產生以下兩種結果:其一,特殊兒童可能會順應或受制于環境,在良好的支持性環境下因獲得理解幫助而減少身心缺陷所致障礙,實現自我意志和理性自由的積極發展;在不支持性環境下則因得不到幫助而無法減輕身心缺陷的障礙,甚至放大或增生障礙,不但導致身體自由能力的式微,更嚴重的是導致意志信念的摧毀,喪失了抗爭的自由意識和意志。其二,特殊兒童可能會抵抗環境的影響。如果在斗爭的過程中自身能動性(特別是意志自由)最終擺脫環境的制約,則特殊兒童將超越意識環境的影響,以積極的心態將環境置于自身之外,并以主體意志自由的巨大能動力量,超越環境制約,實現充分發展。如果自身能動性最終被環境所閹割,那么特殊兒童的自由能力將嚴重式微。在此意義上,特殊兒童的自由發展恰在自我與環境的關系之中。特殊兒童身心障礙,與其說是自身缺陷所致,倒不如說是環境不支持的結果,是環境與特殊兒童身心特征及其需要不協調的產物。

查看全文

學前特殊教育發展策略分析

一、融合教育給學前特殊教育帶來的考驗

融合教育是面向全體兒童的教育。1994年的世界特殊教育大會首先重申了《世界人權宣言》提出的“每一個兒童都有受教育的權利”,進而通過的《特殊需要教育行動綱領》中規定:“作為全納性學校應該接納所有的學生,而不考慮其身體、智力、社會、情感、語言及其他狀況?!盵3]由此可見,融合教育為特殊兒童提供了可接受教育的機會。1990和1994年國家分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和《殘疾人教育條例》中以法律和法規形式對隨班就讀予以規定。此后,隨班就讀成為我國推行融合教育的主要方式。[4]但是融合教育并不僅僅是為特殊兒童提供入學的機會,而且要求保證所提供教育的質量水平。因此,在這種融合教育的背景下,對我國學前特殊教育的挑戰有以下幾個方面:(一)幼兒園融合環境的創設。在融合教育的主流背景下,幼兒園面臨的挑戰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是否自覺接納特殊兒童。這里自覺接納特殊兒童不只是讓特殊兒童進入普通幼兒園,也包括讓他們享受和普通幼兒同樣的教育,形成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觀和教育活動,這里的兒童是包括特殊兒童在內的所有兒童。第二,是否創設適合特殊兒童的融合環境。幼兒園的建筑安全性和樓層的高度,占地面積的使用和戶外活動區域的規劃,無障礙設施的建設是否滿足特殊幼兒的需要。第三,管理方式是否滿足特殊兒童的需要。在特殊兒童的安置方式上,根據特殊兒童的障礙類型和障礙程度,是否需要資源教室輔助教學。家長的參與是保障特殊兒童和諧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如何與家長合作教育?如何讓家長參與到特殊兒童個別教育計劃?這些都是幼兒園融合教育所要面臨的挑戰。(二)幼兒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特殊兒童被納入普通幼兒園,幼兒之間的差異就會增大。幼兒教師將會面臨如下考驗:第一,教師的融合教育觀念和態度。特殊兒童作為人,享有人的基本權利和平等的受教育權。已有幼兒教師對融合教育態度和幼兒園融合教育現狀等等研究表明,幼兒教師對特殊兒童類型存有差異性的接受態度,幼兒教師較容易接受言語與語言障礙、學習障礙以及肢體障礙的兒童,而較難接受情緒與行為障礙以及多重障礙兒童。第二,教師的融合教育知識結構。教師的知識結構不能僅停留在普通幼兒的領域,如何了解特殊兒童的身心特征,如何發現并滿足特殊兒童的身心需要,以及如何與特殊兒童正常的溝通和交流,如何為特殊兒童設計適合的教學活動,這一系列的問題都對教師知識的廣度和深度提出一定的挑戰。第三,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技能。在融合教育中,教師要根據不同幼兒的身心特點和教學計劃,統籌安排學習目標和教學進度,為特殊兒童制定個別教育計劃,實施適合于各類兒童健康發展的教學方法。面對不同障礙類型的特殊兒童,也要掌握一定的教學技能和溝通技能,比如盲文、手語等。(三)幼兒同伴接納態度的轉變。融合教育既給特殊兒童提供了正?;膶W習環境和機會,但是這樣的環境也對他們提出了挑戰。當今社會對特殊兒童的歧視態度未發生根本性改變,特殊兒童在融入普通學校的環境中仍然承受著被排斥感,甚至拒絕融入普通幼兒園,面對生活中與普通兒童相處學習的處境,就需要他們調節自己的心態,主動適應環境,并不卑不亢地與普通幼兒合作學習,共同處理生活游戲中的困難。而作為普通兒童,融合教育不僅幫助他們認識世界的多樣性,也為他們認識人類的差異性提供一個機會。除此之外,對幼兒在學前期道德價值觀的形成提供良好的環境氛圍。因此,融合教育是特殊兒童如何融入普通幼兒園和普通兒童如何接納特殊兒童共同需要面對的挑戰。

二、學前特殊教育發展面臨的困境

從目前融合教育視角下學前特殊教育的相關研究中,發現我國以隨班就讀的學前特殊教育面臨著融合理念、資金投入、師資培養、家長支持等方面的諸多困境,影響著學前融合教育的健康發展。(一)融合教育理念缺乏。融合教育在國際上盛行,是基于平等自由、尊重差異、多元化的價值觀念,在此基礎上,從人權和平等的角度強調每個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然而目前,我國在學前特殊教育發展中融合教育理念仍然有所欠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把特殊兒童視為需要同情和幫扶的弱者。這容易導致有些輕度障礙的特殊兒童產生自卑感,不利于這類特殊兒童自身的健康成長。第二,幼兒園缺乏權利意識。通常認識不到特殊兒童享有和普通兒童同等的基本權利,尤其是受教育權,在兒童入學的過程中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第三,教師過于注重教學效果的呈現。沒有根據特殊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加強對特殊兒童的專門練習,超越特殊兒童身心承受的能力,這樣反而會出現反面效果,不利于特殊兒童的生態化成長。(二)教育經費投入比例不平衡。我國財政投入是特殊教育經費的最主要來源,但在學前特殊教育方面卻沒有得到與之相匹配的特殊教育經費。我國專門服務于學前特殊教育學生的資源教室或資源中心數量有限,而且康復設備設施應用率較低。長期以來我國的幼兒教育財政投入只占整個教育經費投入的1.2%—1.3%,學前教育中特殊兒童教育的資金投入要比普通學前兒童的教育經費要高,然而現在的投入比例在整個教育中比較低,經費投入比例失衡是影響學前特殊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學前特殊教育中的教學設施不足,教學設備配置較低會影響特殊兒童的康復訓練。(三)師資培養存在不足。學前特殊教育教師是提高學前特殊教育質量的關鍵,關系到特殊需要兒童的長遠發展,目前,據調查研究顯示,學前師范生對特殊幼兒融合教育的態度比較消極,是否學習過融合教育或對特殊教育課程對特殊幼兒的接納態度有著顯著影響。學前特殊教育在職教師隊伍中,有部分教師僅是學前教育專業,對特殊教育認識不夠,缺乏系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在教學過程中往往采取和普通幼兒一樣的教學方法,可是這樣的教學措施并不一定適應特殊兒童心理發展特征,導致出現適得其反的教學效果。實踐能力欠缺,主要表現如下:1.缺乏獨立的特殊兒童觀,不能較好地尊重差異進行個別化教育。2.特殊教育教師職前專業認同感較低、專業知識不夠堅實。3.教師不注重自身教學的反思評價,對特殊兒童實施教育評估的能力不足。除此之外,教師性別比有所差異,女性教師居多、男性教師偏少,這對教學安全問題有所影響。由于教師專業能力較弱,教師培訓力度又小,師生比例失衡,教師的教學效果往往不能滿足特殊兒童早期干預的需要。(四)家長的支持力度低。關于特殊兒童家長,一方面,不愿承認孩子的特殊性,以致錯過了孩子可以干預康復的關鍵期,導致殘疾幼兒在某些器質性障礙方面,產生器官萎縮、功能喪失。而且認為在普通幼兒園中,孩子會受到同齡人的嘲笑冷落。另一方面,家長把孩子送到融合幼兒園,就把孩子的一切發展都交給幼兒園,家長較少參與幼兒的學習進程中,對兒童的評估測試也沒有向老師咨詢結果要求解釋,造成老師和家長之間對兒童的教育難以達到一致性,影響了特殊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

三、學前特殊教育發展策略的構想

以融合教育為導向,以生態理論為基礎,關注以特殊兒童為中心的生態主體與周圍環境的多元支持,[5]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學前特殊教育發展策略提出構想。(一)融合教育理念———指導思想。轉變對特殊兒童的觀念,營造寬容、接納的社會環境,深化社會大眾對學前特殊兒童的認識。首先,從發展的幼兒觀來看,遵循幼兒身心成長的規律,關注幼兒生長敏感期。學前期是兒童認知、技能、情感等身心發展的關鍵期,因此針對學前特殊兒童在學齡前的教育更是有利于彌補其缺失的功能、發展其潛力。[6]而特殊兒童在某些個體機能有所喪失,并不能否認其他機體功能的正常發揮。其次,幼兒園增強特殊兒童權利意識。保障特殊兒童的受教育權是其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我國2014年1月出臺的《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4—2016年)》提出的“全面推進全納教育,是每一個孩子都能夠接受適合的教育”也著重強調了實現保護特殊兒童受教育的權利。最后,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面對有差異性和特殊性的兒童,教師應該遵循特殊兒童身心發展規律,更新教育觀念,給予適度的教育材料,安排適宜的教學進度,轉變對特殊兒童的消極態度,為學前特殊兒童創造一個良好的融合環境是發展學前特殊教育的關鍵。(二)教育經費保障———發展前提。教育事業的發展離不開教育經費支持,尤其是特殊教育的發展,資金的保障是發展的前提,因為我們特殊兒童教育需要的教育資源不同于普通兒童所需的教育條件,我們必須根據學生的特殊性實施特殊的教育方法。特殊的教育支持。在特殊的教育工具上,譬如聽障兒童在器質損傷不大的情況下可以佩戴助聽器,助聽器的花費很大,這就需要政府的幫助支持才能滿足需要。在教育環境的設置上,為了保障特殊兒童的安全,在室內室外環境都盡量避免尖硬材質的建設,房屋裝修材料也要環保干凈,以免兒童誤食影響生命安全。所以,首先在學前特殊教育中總的投入要加大,根據國家GDP的增長速度及財政支出的總額,增加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在學前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保障學前特殊教育正常有序的發展。教育經費的投入結構要合理。根據各地區經濟發展狀況比例要均衡。在東部經濟發達地區投入比例占全國應該較低,因為當地政府的經濟發展較好,有能力提供更多的教育資金。而在西部經濟發展欠缺的地區,國家要增加經費投入比例以環節地區發展慢資金短缺問題。統籌城鄉發展,加大農村學前特殊教育的發展,促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當然還可以提倡東部帶動西部,以發達地區幫助扶持西部欠發達地區。擴大經費來源渠道。鼓勵民辦特殊學前教育,建立以政府財政投入為主,社會各種力量基金投入為輔的原則,通過多種形式像宣傳、募捐等方式積累更多資金,開展行之有效的助學活動,幫助特殊學前兒童積極健康的發展,享受和諧社會帶來的溫暖。(三)專業教師培養———質量關鍵。學前特殊教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是提高我國學前特殊教育質量的重要舉措之一,沒有高水平的教師就沒有高水準的教育。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提升計劃》規定“鼓勵高校在師范類專業中開設特殊教育課程,培養師范生的全納教育理念和指導殘疾學生隨班就讀的教學能力?!蔽恼玛P于提升學前特殊教育的師資培養也提出以下幾點構想:增加高校學前特殊教育師范生人數,縮小師生比,增加專業教師數量。但是數量的增加并不能保證良好師資的建設,提高教師教學質量,還需要提高教師能力,加強對學前師范生融合能力的培養。第一,整合專業課程。整合學前專業與特殊教育專業的課程,使學生共享課程,加深對特殊兒童的了解;第二,強化相關課程設置。在學前教育專業除開設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的必修課之外,增開融合教育課程,加強學生對融合教育知識的學習;第三,增加實踐課程。讓學生到特殊教育機構或融合教育幼兒園進行見習或實習,使其親身接觸各類特殊兒童,進一步加深對特殊教育和融合教育的理解。[7]實行資格認定制度,借鑒學習美國“雙證式”人才培養模式,[8]調整課程設置,重視學生對特殊教育知識技能的掌握,加強教師專業能力發展,對于學前特殊教育專業師范生,既需要掌握學前兒童教育的知識技巧,還需要掌握特殊兒童教育技能。強化專業知識,提升自身專業能力。加強學前特殊教育教師的職后培訓,是提高教師特殊教育專業能力的重要活動,目前世界各國學前特殊教育教師的繼續教育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征,因此,加強對教師進行定期集中的職業培訓,有利于提高幼兒教師的融合能力。復合型師資的建設既需要內部自身的發展,也需要外部環境條件的支持。提高特殊學前教育教師的待遇,緩解職業倦怠,改善生活環境和提高教學水平。教師的職前職后培訓要定期進行,不斷充實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建立穩固優秀的復合型教師隊伍。(四)融合環境創設———外界支持。融合教育背景下學前特殊教育的發展,離不開融合幼兒園內環境的創設,其中包括物理環境和心理環境。在物理環境方面,強調保護特殊兒童的身體安全,在周圍環境和空間設施內不能存有不安全的設備、污染、暴力等危險因素。不管在飲食還是日?;顒又?,應該保障基本的衛生措施?!短厥饨逃嵘媱潯诽岢觥凹訌娞厥饨逃Y源教室、無障礙設施等建設,為殘疾學生提供必要的學習和生活便利?!币环矫妫晟葡鄳幕A設施,充分做好招收特殊兒童入學的準備,使其受教育的環境達到無障礙的限制,最大限度地提高特殊兒童學習活動的參與水平。[9]另一方面,改進設備和教材以便在具體教育活動中滿足兒童的特殊需要,為特殊兒童適時提供康復活動。在心理環境方面,強調整體環境能為特殊需要的兒童提供一種歸屬感和愉悅感。[10]同時也要提供特殊兒童與普通兒童積極互動的機會來實施教育活動,激發特殊兒童探索發現的潛在能力。(五)家園合作發展———人力保障。為特殊幼兒提供一個健康的融合環境,必須在家園間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健全交流機制,才能形成教育合力,達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引導家長參與,形成教育合力。學前特殊教育不僅需要學校根據特殊兒童的特殊性提供個別化教育,根據每個孩子的最近發展區進行教育以達到教育的最優效果,同時也要引導家長積極參與到教育決策、教育計劃和教育過程中,提供家庭咨詢、家長培訓、家長輔導。家長也有權參與評價孩子的個別化教育計劃,可以查閱對兒童的評估測試記錄,對評估結果進行評價并要求學校做出合理解釋。為改善家長對特殊兒童的觀念,使家長正視特殊兒童的缺陷,學校可以建立“學前特殊教育家長委員會”來更好地進行家校合作,以提高學前特殊教育的質量現狀。[11]

查看全文

特殊兒童特殊教育要點

摘要:言語活動是人類所特有的用于情感和思想交流的重要媒介,同時言語活動也是人與動物的主要區別之一。人類的言語活動包含有豐富的信息量和情感。言語缺陷是在一些特殊兒童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經過查詢有關方面的資料,在弱智兒童中有近7成存在著言語方面的缺陷,其表現為言語障礙,說話發育遲緩或是言語表達能力較弱,嚴重一些的無法清晰地進行言語表達并伴隨有口吃、表述混亂等的現象。嚴重的則表現為緘默癥等的癥狀甚至于言語機能的缺失。

關鍵詞:言語缺陷特殊兒童特殊教育

言語是心靈的表述也是人類表達自身思想、情感的重要工具,其與人類的心理活動有著密切的聯系。人類與動物最大的區別就是人類的創造性和言語表達的能力。借助于言語這一有利的工具人類經過長期的發展取得了今天較為矚目的成就。特殊兒童屬于自身存在著一定缺陷的兒童,以弱智兒童為例,弱智兒童由于自身思維能力發育較為遲緩使得其在言語能力及機能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在對特殊兒童進行教育的過程中應當積極做好特殊兒童言語能力的訓練和培養,通過改變傳統、枯燥的語言訓練,通過將言語訓練滲透到各科的教學活動中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培養特殊兒童的言語能力。通過這一方式不但能夠彌補言語訓練在特殊兒童教育中所存在的時間不足的問題同時也可以通過持續性的言語訓練能夠使得特殊兒童的言語得到較強的效果。

1聽說結合培養特殊兒童的傾聽習慣

聽與說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聽是說的基礎,在言語學習的過程中只有聽懂別人所說的話后才能形成與人交流的能力。聽對于特殊兒童的言語教學來說也是尤為重要的。在特殊兒童的言語教學中大部分的特殊兒童都喜歡跟隨老師的話語進行附和。致使其無法聽懂老師所講述的內容,而在老師要求特殊兒童自己用言語進行表達時又無法表達清楚,從而對特殊兒童的言語教學造成了較大的困擾。因此,在特殊兒童的言語教學過程中應當注意培養特殊兒童的傾聽性,要求特殊兒童在言語教學的過程中首先集中注意力安靜地傾聽老師所講述的內容,待到老師講述完后,聽清楚后再按照老師的要求來進行言語表達。此外,良好的傾聽還能夠幫助特殊兒童思索老師所簡述的內容,分析話語里所表達的意思,這是培養特殊兒童使用言語與人交流的前提。在特殊兒童的言語教學中幫助培養特殊兒童的傾聽能力,要求學生邊聽邊想,在聽清楚并認真思考后再回答老師所提出的問題。比如在低年級的特殊兒童的數學教學中,需要幫助特殊兒童分清“有幾個”和“第幾個”的問題,并要求學生按照相關要求進行回答,通過不斷的重復問題并要求特殊兒童進行重復并思考所提出的問題。通過不斷的培養幫助學生培養傾聽的習慣將能夠使得特殊兒童逐步聽清楚并理解問題。

2區分差異針對性的進行特殊兒童的言語教學

查看全文

律動教學對特殊兒童音樂教育影響

摘要:在進行音樂教育的過程中,幼兒能夠通過適當的音樂教育來得到在美感上的體驗和幸福,同時這種方式還能夠對兒童的情操進行陶冶,使兒童的智力得以被開啟。現在,在兒童的音樂教學中,兒童律動教學已經愈發地體現出了它在其中所能夠發揮出的巨大作用。而對于特殊兒童來說,音樂教育同樣能夠發揮出強大的力量。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針對特殊兒童的音樂教育在我國的教學表現和結果都可以說是極為不樂觀的,在很長一段時間以內,我國在針對特殊兒童的音樂教育時一直都是處于一個受到忽略的、較為薄弱的狀態。因此,筆者決定從特殊兒童的音樂教育來出發,并針對律動教學來對特殊兒童進行音樂教育的影響進行探討。

關鍵詞:律動教學;特殊兒童;音樂教育;影響與探討

音樂是一種能夠真正使人的生命達到最高點的一種藝術形式,通過不同樂器和演奏手法的配合而達到的一種能夠將人們所寄托在其中的情感所抒發出來的媒介。對于未成年的、心智尚處于未成熟階段的兒童們來說,實施及時而有益的音樂教育能夠讓他們的天性得到解放,可以讓他們能夠真正地體會歡樂,并得到興趣的培養。這對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以及智力上的開發都是極富有益處的。特殊兒童是指在智力、感官、情緒、身體、行為、溝通能力以及心理活動(或心理狀態)等主要方面相較于正常兒童來說有著較為顯著的差異的兒童群體。相比于正常兒童們來說,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會更加困難。例如,他們不能理解教師所講解的內容和板書,在對知識的理解上也會遜色于正常兒童。因而,教師必須針對這樣的情況來制定相應的手段與方法來促進特殊兒童能夠像正常的兒童一樣通過學習來得到發展。

一、目前我國在特殊兒童方面的教育現狀

我國憲法明確規定:“政府和社會幫助安排盲、聾、啞和其他殘疾公民的勞動、生活以及教育”。由此可見,針對特殊兒童的特殊性教育亦是從屬于全民教育的,而且同樣是全民教育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一項針對我國殘疾人的抽樣調查的結果表明,我國已經正常接受義務教育的特殊兒童總數達到300多萬,這其中有部分特殊兒童所接受的是特殊的教育[2]。在這一方面,國家已經建成了多所盲聾啞學校等針對特殊兒童教育的教育場所。現在,隨著社會的進步與開放,人們對于特殊兒童的關注度與關懷度都在不斷增加,社會各界也在通過諸如輿論力量、慈善機構等方式來幫助特殊兒童群體能夠和普通兒童一樣,擁有可以受到匹配他們的教育的場所。不過,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東西地區發展還存在不平衡的現象,這就注定了要想徹底解決我國特殊兒童的教育問題,各教育工作者和政府官員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同時,筆者注意到,在西部諸如四川、貴州和云南等省份還存在著特殊教育資源投入力度小的問題,這些貧困地區因受到經濟和基礎設施落后等條件限制而仍然無力解決特殊兒童的教育問題,加之絕大部分的特殊教育資源又都集中在城市,使得兩地之間聯系不便。綜上所述,加緊對特殊兒童教育的推廣工作仍是我們的重中之重。

二、簡析何為律動教學的音樂教育

查看全文

高職特殊教育專業課程群建設探究

摘要:課程群是指以現代教育思想和理論為指導,對具有邏輯關聯的三門以上的課程進行重新規劃、設計,構建而成的整合型課程的有機集群。本文結合國家政策、特殊教育專業(兒童康復方向)培養目標、藝術類課程特點,深入闡述了特殊教育專業(方向)藝術類課程群建設的策略與意義,以期為專業發展與同行提供參考。

關鍵詞:特殊教育;兒童康復;藝術;課程群

1背景

1.1對相關政策的思考。2015年,教育部在《關于印發<特殊教育教師專業標準(試行)>的通知》中,強調“將學科知識、特殊教育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突出特殊教育實踐能力”,以及“優化知識結構,提高文化素養”的理念。自此,將各藝術學科的知識、能力和特殊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有了政策層面的指引。根據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與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高職院校應遵循藝術教育的基本規律,構建符合特殊教育專業學生特點的藝術類課程體系,為特殊教育專業學生后續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1.2對專業培養目標的思考。特殊教育專業(兒童康復方向)藝術素養課程群的建設,要在對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解讀以及兒童康復教育的現實基礎上進行。特殊教育(兒童康復方向)專業承擔著特殊兒童教育和康復的重任,其中藝術素養課程是特殊教育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由“鋼琴”“舞蹈”“聲樂”“美術”這四門課組成,教學采用學科式,即單學科縱向呈現。特殊教育專業的學生畢業后面對的是特殊兒童,對特殊兒童的教育不是單一地教授歌唱、彈奏、繪畫等技能,需要運用藝術手段對特殊兒童進行教育和康復。因此,為了真正體現特殊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必須整體把握藝術教育,使學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時,具備綜合運用藝術手段對特殊兒童進行康復的能力。1.3對原有藝術類課程的思考。當前的藝術類課程設置未能與專業特色相結合,主要沿用學前教育專業藝術類課程設置的模式,缺乏綜合課程與藝術治療的相關課程。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缺乏對綜合運用音樂、舞蹈、鋼琴等技能對特殊兒童進行教育與康復的能力的培養。同時,課程之間缺乏聯系,教材針對性不夠,教學內容與特殊兒童藝術教育的知識、技能以及康復相關知識和能力之間缺少關聯。因此,在原有藝術類課程的基礎上,增加綜合藝術與藝術治療課程,形成該專業藝術類課程群,是非常有必要的。

2藝術類課程群建設策略

課程群是指以現代教育思想和理論為指導,對具有邏輯關聯的三門以上的課程進行重新規劃、設計,構建而成的整合型課程的有機集群。根據特殊教育專業的特點,建構以藝術技能訓練、綜合運用、藝術康復為一體的特殊教育(兒童康復方向)專業藝術素養課程群。2.1結合專業特色,修訂人才培養方案。藝術類課程群的建設,首先要符合特殊教育專業(兒童康復方向)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其次要突出專業特色,符合教學規律,切合社會對特殊兒童康復人才的需求,形成集藝術技能訓練、綜合運用、藝術康復為一體的專業藝術類課程群。在開設“鋼琴”“舞蹈”“聲樂”“美術”四門培養藝術技能課程的基礎上,增加“兒童舞蹈創編”“兒童歌曲彈唱”等綜合運用課程,以及“表達藝術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兒童唱游與律動活動設計”等藝術康復課程,形成特色鮮明的藝術素養課程群。2.2確定課程群培養目標,完善群內課程內容。特殊教育專業藝術類課程在培養目標上與相近專業(學前教育專業、兒童藝術教育專業)有共通的地方,也有其獨特之處。在對學生的技能訓練與培養目標上與相近專業大同小異,但藝術素養課程群的總體目標是培養既有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教育教學素養,又有特殊兒童藝術治療康復相關技能的應用型人才。在此基礎上,各學科根據學科特點制定教學目標、修訂教學計劃、選擇教學內容,結合幼兒園、康復機構的兒童藝術教育特點,對幼兒的藝術教育不能是單一的歌唱課、鋼琴課、舞蹈課、美術課,而應是具有綜合性特點的藝術教育活動,如律動加歌唱、音樂加繪畫等。因此,必須改變以往藝術課程之間互不關聯,課程建設缺乏統一布局、統一規劃的局面,使其相互銜接、有機整合,形成一個有整合性的教育資源群體。根據兒童藝術教育具有綜合性的特點,在教學內容選擇上,可適當引入目前流行的奧爾夫音樂教育、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學、柯達依歌唱教學理念,培養學生具備組織綜合性藝術教育活動的能力。2.3完善藝術類課程教師隊伍結構,引進藝術治療教師。教師是藝術類課程群建設的關鍵。在新形勢下,特殊教育專業藝術類課程教師應具備藝術技能和素養,同時要掌握特殊兒童藝術教育與康復知識。針對已有的師資隊伍,要加強雙師型教師培養,鼓勵教師深入幼兒園、特殊教育機構,熟悉特殊兒童藝術教育規律,掌握必要的特殊兒童藝術教育和康復實踐經驗;加強專業學習,鼓勵教師系統地接受音樂治療、美術治療培訓,掌握特殊兒童藝術治療干預手段;引進藝術治療專業的教師,逐步形成一支理論水平高、教學能力強、實踐經驗豐富的師資隊伍。

查看全文

特殊兒童流行音樂教育論文

一、特殊兒童音樂教育的定義

特殊音樂教育是音樂教育與特殊教育相互交叉的綜合學科,教育對象為特殊兒童,該類特殊兒童通常指智力低下的兒童,目的是達到特定的教學目標。特殊音樂教育是特殊的,對智力低下兒童的生長發育有著積極的影響,能夠培養特殊兒童良好的思想品德,激發特殊兒童的想象力,提高他們的智力水平。特殊音樂教育的教學,直接影響著特殊兒童的多方面能力發展。為了幫助特殊特殊兒童進一步適應社會環境,將流行音樂作為部分教學內容,對特殊音樂教育的發展有著推動作用。

二、流行音樂對特殊兒童音樂教育的推動作用

(一)有助于特殊音樂教育的教學改革

對特殊兒童進行特殊音樂教育,體現了我國社會文明的發展進步,在探索特殊音樂教育的教學之路上,我們做出很多的探索與努力,挖掘到流行音樂作為教學內容有助于特殊音樂教育的教學改革。在實踐教學中,教師為了提高特殊兒童的音樂水平,聯系社會實際,大膽的使用優秀的流行音樂作品作為教學內容,將特殊音樂教育教材更為優化,以教材作為特殊音樂教育的先導,抓住教學改革的關鍵。流行音樂貼近現實生活的特色,讓特殊兒童們的學習興趣高漲,并更加認真和努力的學習。流行音樂作為教學內容,還處于一個探索的過程,教師們要不斷地的探索總結,跟上時代的趨勢,不管是多年以前的《十年》、還是近幾年火熱的《最炫民族風》、《小蘋果》,最終目的都是精煉內容,提高特殊兒童的音樂水平。在長期累積和總結后,教師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能夠為教學改革提出更多有建設性的建議。

(二)推動特殊音樂教育走向融合化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