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課堂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9 07:43:1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數字化課堂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高職美術教育信息資源的開發與應用
摘要:隨著我國當前科學技術水平和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技術已經成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手段融入到教育領域中了,在當前高職美術教育課堂中教師需要充分地發揮信息技術的教學優勢,搭建數字化的美術教學課堂,并且還要利用數字化的技術對美術教育信息資源進行多方位的開發以及整合,為學生提供全新的學習平臺,促進學生創新能力和美術素養的有效提高。另外,教師還要具備與時俱進的教學理念,從而順應數字化環境的發展背景,提高高職美術教育的有效性和科學性。
關鍵詞:數字化環境高職美術信息資源
在數字化環境下的高職美術教學課堂中,教師要提高自身的教學素質和信息化教學水平,充分地發揮網絡技術和信息化的優勢來改善存在于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中的不足之處,并且教師還要充分的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數字化環境下個性化而自由性的發展,不僅有助于使學生能夠加深對相關美術知識的印象,還有助于促進學生美術素養有效提高,因此教師在高職美術教育課堂中需要加強對這一問題的重要程度,對信息資源充分的整合以及開發,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一、數字化教育的認識和理解
(一)數字化教育的內涵。教師在高職美術教學課堂中,在數字化背景下搭建新型教學課堂時,需要對數字化教育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從而為后續的教育活動奠定堅實的基礎。在數字化環境背景下,教師需要充分地發揮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優勢,對信息進行多方位地獲取以及處理,在數字化技術中不僅涵蓋了計算機技術,還包含了通信技術和傳感技術等屬于綜合性的技術,對于高職美術教育而言,教師需要充分的發揮數字化技術的優勢,對相關信息進行多方位地獲取以及整合,并且教師還要提高對這些信息的應用能力,從而靈活地應對在實際教育工作中所存在的問題。隨著我國當前科學技術水平和網絡技術水平的不斷發展,數字化技術被廣泛的應用于高職美術教學課堂中,并且一些學校也加強了設備和資金的投入力度,提高數字化技術的應用效果,在數字化教育模式中要大力推進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特別是要根據當前時代對于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對課程教育模式進行不斷的改革創新,從而促進學生專業水平的有效提高,教師需要深入運用現代化的技術來實現教育的改革,提高教育發展的水平,為學生搭建全新的教育形態。(二)數字化教育的特征。數字化可以使得整個教育過程變得更加簡單,教師可以更加系統和統一性地向學生講解相關的知識內容,在數字化環境下,多媒體也使得信息媒體設備變得具有一體化的特征,能夠將真實的表現和虛擬性的內容進行相互的融合,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以及質量,教師需要充分地發揮數字化的技術來實現相關學習信息的有效共享,打破存在于以往課堂教學模式中存在于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從而使得整個高職美術教學課堂能夠變得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另外在班級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充分發揮數字化技術的優勢,實現人機的良好互動,不僅有助于為學生打造全新而生動的教學課堂,還有助于激發學生對課堂學習的興趣以及積極性,在美術課程教育大綱中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多方位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習動力,使學生能夠對美術學習有著非常濃厚的興趣,教師需要利用數字化的環境為學生搭建新穎和有趣的教學課堂,從而豐富學生的學習情感。另外,教師還要用豐富多彩的圖像為學生展示存在于美術作品背后的情感以及所表達的主要意境,教師也要充分地發揮數字化技術的優勢,搭建生動和活潑的教學課堂,從中可以看出數字化技術在高職美術教學課堂中的應用優勢是比較明顯的,教師在高職美術教學課堂中需要充分的發揮數字化技術的優勢,對傳統課堂教學進行不斷的改革以及創新,更加關注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多方位地鍛煉學生的審美能力以及學習能力,從而使學生可以更加靈活地進行美術知識的學習,促進學生美術素養和藝術審美能力的提高,實現素質教育的效果。
二、數字化環境下高職美術教育信息資源的開發與應用策略
數字音樂技術在中學音樂的應用
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的日新月異和發展模式的更迭。對于教育事業來說,數字資源不僅為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促進了各國家、地區之間的知識文化交流與融合,而且能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幫助學生掌握更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同時,數字化教學資源的應用有助于節約教學成本。目前,南京市對于數字化教學資源的應用較為普遍,并且已經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同樣適用于中學音樂教學。因此,本文在總結南京市音樂教學現狀的基礎上,對如何進一步促進中學音樂教學中對數字化資源的應用進行探討。
一、當前中學音樂教學現狀
長期以來,在“科教興國”戰略的積極倡導下,我國政府和教育部門不斷加大對國民基礎教育的投入,重點在基礎設施投入、師資力量建設和教學模式的優化等方面。在這樣多重的投入之下,我國學校教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南京市縣市一級的學校來看,目前南京市的中小學已經基本實現了多媒體數字教學。每間教室至少有一臺多媒體教學設備,同時配備投影儀、音響等輔助設備。學生不僅能夠利用教學設備進行課堂學習,也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進行課后交流和資料查詢等。相對而言,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有所提高,從被動式學習向主動學習、主動接受的學習模式轉變。這對于音樂教學來說,具有積極的導向意義。從中學音樂教材的使用情況來看,數字化教學已經成為音樂教材中的基本內容。根據歷年音樂教材改編的情況來看,數字化教學內容不斷完善,未來將處于一個相當重要的地位。這意味著過去傳統的一書、一桌、一琴的音樂教學模式成為過去時,未來將是電子合成技術、電子模擬樂器軟件及多媒體系統為主導的多媒體數字音樂教學時代。從音樂教學的師資力量建設來看,通過較長時期的教育培訓和教師隊伍再培養,當前南京市的音樂教師水平已經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就數字化音樂教學基礎而言,目前南京市大部分的音樂教師能夠掌握多媒體操作、音樂軟件操作和電子模擬樂器軟件操作等專業的音樂數字技術操作技能。同時,通過課改培訓,大部分教師已經掌握了新教材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向,能夠根據新教材的方向制定符合當代中學生音樂學習需求的教學內容和活動目標,為開展數字化音樂教學奠定了基礎。此外,外部的教育環境對音樂教學的發展也有一定影響。除了在學校接受音樂知識教育外,學校外部的社團或組織機構還經常組織學習交流。這種對外學習交流為學生學習數字化音樂相關知識提供了便利條件。
二、南京市某中學實施數字化音樂教學的情況分析
數字化音樂課堂是傳統音樂課堂的疊加,在常態化音樂教學中,有效運用數字化進行視唱、節奏、聽辨等能力訓練,使學生有效融入音樂作品中,改變了原本枯燥無味的課堂局面。學生還可以利用課余時間,根據自己的情況在網絡上下載應用軟件進行知識的鞏固學習,這種形式更加具有針對性。同時,數字化音樂教學資源能夠提供科學的檢測方式和豐富的學習內容,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數字化音樂教學通過改變單一的教學形式和手段,為學生掌握更多的音樂知識提供了有力保障。(一)教學背景。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在引入iPad(平板電腦)之前,許多教師認為在音樂課堂引入iPad或者數字鍵盤等軟件不利于學生音樂審美的提升。有些教師認為,數字化教學只能面向一些已經具備一定音樂基礎的學生開設相應的校本課程。對于音樂教師而言,數字化設備進課堂需要教師熟練掌握音樂教材,對于音樂課程綱要駕輕就熟,要做到整節課的任意環節都可以融入數字化教學,以此不斷優化教學過程。教師可以利用一些應用軟件,對傳統的聽唱模式進行教學改革和創新。教師應圍繞不同年齡段的學生設定相應的數字化音樂教學目標,對學生操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反思。同時,結合評價手段檢測本節課或本學期的目標是否達成,從而提升學生的音樂能力。將信息技術和音樂學科有效融合,已經成為現代音樂教學的發展潮流。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希望嘗試這種新的教學模式,但是很多學校在這方面的人力、物力匱乏。有些學校重硬件、輕軟件,如電腦或iPad等輔助教學的設備雖然早已到位,但只是作為擺設,教師對數字化音樂教學資源的操作水平和應用意識還處在較低水平。因此,筆者迫切希望有關部門能夠提供相應的平臺,對音樂教師進行數字化教學資源應用的培訓和指導,從而發揮音樂教學資源的效用。(二)教學情況。筆者學校的音樂社團,以GarageBand軟件應用的常態化學習為焦點,在眾多音樂社團中脫穎而出。2016年,iPad進入學校音樂社團,教師的思考由此開始。對于這一教學工具能帶來的新功能和新優勢,學生非常期待。于是教師在完成課標教學任務的同時,增加iPad這一輔助教學工具,并且有效開展了社團活動和音樂教學。新型教學工具在傳統音樂課堂中是一種輔助的教學手段,它有利于學生更快地獲取音樂知識,并提高學習效率。但這不是唯一的教學手段,在音樂課堂中還是要強調學生的實踐體驗。教師在使用數字化音樂教學資源時,應防止本末倒置,盲目追求高科技的教學資源而忽視了真實的聽、唱體驗。隨著南京市中學音樂學業水平測試的推進,為了讓學生能夠根據自己掌握音樂的實際情況進行有效的數字化音樂實踐,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使用數字化手段進行學生音樂能力的評估與檢測。這種手段不應局限于學生最終能力的評價,而應落實到平時的課堂中,在常態化的音樂教學中,將數字化教學資源和視唱、節奏、聽辨等訓練相結合。這種做法可以使學生有效掌握音樂知識的同時,在課余時間進行更有針對性的學習,改變了原本只能在課堂學習音樂的單一模式,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三、數字化音樂教學資源在中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
組織學實驗數字化教學模式研究
目前組織學實驗課多采用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PPT講述+組織切片觀察+畫圖作業[1-2]。這種傳統教學模式存在很多局限性—教學形式單一枯燥,學生觀察切片效率低,組織切片質量參差不齊等。2010年山東大學國家級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心形態學實驗室架構了山東大學醫學院形態學實驗教學數字化平臺[3],300多張“實時”數字化教學切片應用于組織學實驗教學。數字化教學資源的融入對高等醫學院校的教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3-4]。如何充分利用數字化教學資源,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實驗課學習效率,教學方法的改革勢在必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是指重新調整課堂內外的時間,教師充分利用網絡教學資源,使學生在課下完成課本主要知識點的學習,通過自學形成知識框架,然后帶著問題到課堂與老師進行討論與溝通,以透徹理解學科知識,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為學生建立終生學習的習慣奠定基礎[5-6]。這種形式的翻轉,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深層次認知能力,并增強了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改變了知識傳授和知識內化的過程,也有利于教師重新規劃課堂時間的有效使用[7-10]。但是如何有效地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應用于實驗教學,鮮有報道。筆者結合本校組織學實驗教學的獨有特點,在組織學實驗教學過程中開展依托醫學形態學數字化教學平臺的組織學翻轉課堂教學改革,學生利用醫學形態學數字化教學平臺課前進行預習,帶著問題開展實驗課的學習,發展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達到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的教學目標[11],旨在探討符合新時代創新型醫學人才培養需求的實驗教學新模式,以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及綜合能力的提高。
1對象和方法
1.1教學對象。2018級臨床五年制學生,共32學時,將平行班級分為2組,即傳統教學組(54人)和翻轉課堂教學組(55人)。傳統教學組采用傳統教師授課方式,翻轉課堂教學組采用翻轉課堂授課模式。不同班級授課教師進行集體備課,保證教學內容的同質性。1.2教學實施。2組均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描述組織學與胚胎學—實驗指導與彩色圖譜》教材,依托醫學形態學數字化教學平臺觀察數字切片。傳統教學組:PPT講述或依托醫學形態學數字化教學平臺講述,之后學生自行觀察數字切片,每學時50min,每次3學時。翻轉課堂教學組:每次下課之前5min為學生布置下次課的上課內容,要求學生課下瀏覽預習醫學形態學數字化切片庫中的相應切片。在翻轉課堂上,利用前15min進行相應章節的理論及實驗內容測試,以了解學生的自學情況。然后教師依托醫學形態學數字化平臺進行授課,著重強調測試中的難點及共性問題,時間控制在40min以內。然后學生自行觀察醫學形態學數字化切片,4人一組,可進行討論交流,時間控制在60min以內,要求學生完成電子實驗報告,對所學重要結構進行標注。其間教師不斷巡視,對學生提問的問題進行答疑,并對測試中后5%的學生進行針對性輔導。最后教師調取醫學形態學數字化切片庫中學生提出問題較多的切片,利用醫學形態學數字化平臺學生演示功能,由學生講解該器官行使功能的結構基礎,組內學生可相互補充。對于學生在討論之后仍未解決的問題,教師進行指導總結,時間控制在30min以內。1.3實驗教學效果評價體系。閉卷考試:平時測驗和期末測驗均采用閉卷機考形式。問卷調查:針對翻轉課堂教學班級,設計調查問卷,以了解學生對組織學實驗翻轉課堂的認識。訪談:課間有計劃地對學生代表進行訪談,以了解學生對實驗課教學的需求。1.4統計學處理采用Excel2010管理數據,SPSSl8.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平均分采用t檢驗。
2結果
2.1考試成績。翻轉課堂教學組的平時測驗成績(29.96±3.65;26.51±4.35;25.89±3.87)要高于傳統教學組(28.29±3.68;25.44±4.27;25.7±3.43),翻轉課堂教學組的不及格率(3.64%;1.82%;1.82%)明顯低于傳統教學組(9.26%;11.11%;1.8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但是翻轉課堂教學組的期末測驗成績(80.51±5.35)要低于傳統教學組(83.25±6.26),不及格率(8.93%)也高于傳統教學組(7.2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2.2問卷調查。收到無記名調查問卷46份,全部為有效問卷。翻轉課堂教學組84.8%的學生對組織學實驗課程感興趣,認為這種依托醫學形態學數字化教學平臺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課程設計合理,能夠促進自我學習能力的培養(表2)。2.3實驗報告。翻轉課堂教學組的電子版實驗報告為重要結構的數字切片截圖,對重要結構進行精準標注,并闡述其結構特征,有助于教師糾正學生切片觀察過程中出現的錯誤,更有助于學生同步復習理論課所學知識,使實驗課真正服務于理論教學。而傳統教學組的實驗報告為畫圖作業,信息涵蓋量有限,也不利于對結構的精準掌握。2.4訪談。與學生訪談的結果顯示,學生對翻轉課堂教學更是推崇。“實驗課的課時相對充足,我們更喜歡這種翻轉課堂教學,能讓我們帶著問題及學習任務投入到切片觀察中,否則昏昏欲睡,學習效率很低。”“課前我們可以登錄醫學形態學數字化教學平臺進行預習,避免在實驗課上盲目觀察,而且這種實驗報告形式也很有挑戰性,如果不預習,很難完成,很好地促進了實驗課的學習。”“醫學形態學數字化教學平臺的切片上都有精準的標準,有利于觀察切片時,自主判斷觀察的結構是否準確,因為我們不可能將看到的每個結構都求證于老師,否則對一些結構的認識就會很模糊、甚至錯誤的。”
3討論
數字化教學談化學教師教學技能提升
摘要:在互聯網+教育背景的驅動下,數字化教學逐漸被推行于化學課堂中。數字化教學對于提升化學教師技能,提高課堂效率具有重要意義。對數字化教學的含義、使用現狀及其對提升教師教學技能的表現進行闡述,并對提升數字化教學有效性等問題提出建議。
關鍵詞:數字化教學;教師技能;建議
近年來,新課改提出學生應在學習過程中處于主體地位,隨著信息網絡化時代的迅猛發展,化學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的單一教學格局,逐漸走向多元化,數字化教學在此背景下逐漸發展。數字化教學有利于教師掌握個人知識管理方法,幫助學習者實現翻轉課堂。此外,數字化教學還可以應用于實驗教學和有機化學教學中,將實驗教學與有機化學教學相融合可以改善傳統教學的不足,如抽象化的概念不易理解、毒性較大的實驗不易操作等,這類教學片斷通常被省略,而通過數字化教學,師生可以對數字傳感器進行操作,實驗過程以數據或圖像的形式清晰直觀地展現出來,教師在此過程中有區分度地進行講解,學生不僅將對數字化教具產生濃厚的興趣,對實驗變化過程也了然于心。數字化教學在化學課堂中的不斷推進和完善驅動著教師的教學技能逐漸提升,主要體現在:教師加深了對已有學科知識的理解,優化了教學理念,明確了教學結構,提升了課堂效率。
1數字化教學的含義以及對化學教學的意義
1.1數字化教學的含義
數字化教學是指利用信息傳感技術、多媒體資源等,精準收集數據、優化處理數據,使教學過程簡潔化、可視化。數字化教學可以使學生切身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在智能的傳感數據的驅動下,知識掌握的過程以數據的形式清晰的展現出來,變化的數據會引發學生的思考,學生對新舊知識的認知沖突將在這一過程中建立,新的觀念與學生固有的觀念也將發生整合和遷移。
景觀設計課堂教學研究
一、景觀設計課程的基本概況
建筑裝飾專業的學生在大學二年級的上學期通常會開設一門課程——景觀設計。建筑裝飾專業的學生在畢業之后一般都是在建筑裝飾公司負責施工管理、工程預算、建筑裝飾設計或者其他相關的工作。在負責室內設計的工作中,業主常常會要求室內設計師把寫字樓的中庭、屋頂和庭院一起設計,所以,為了滿足這些業主和社會的需要,建筑裝飾專業的學生經常在大學二年級的時候開設景觀設計的課程。景觀設計對學生的綜合能力要求較強,設計范圍較廣,包括:公園設計、住房設計、道路路綠化設計等等,此外,景觀設計主要服務于:城市景觀設計(城市廣場、商業街、辦公環境等)、居住區景觀設計、城市公園規劃與設計、濱水綠地規劃設計、旅游度假區與風景區規劃設計等。建筑裝飾專業的學生不僅需要掌握必要的美學知識,還需要熟練掌握手繪技術,但是由于這門課程開設的時間較短,僅為一學期的課程,所以授課教師不能完整的講解所有的內容,教師根據學生自身需要和特點,以及未來就業的方向,將內容進行了刪減。景觀設計課程主要講授了屋頂花園、庭院設計等,在植物設計中教師改變了以往園林植物學科屬性的系統分類的教學方式,主要要求學生在配置樹種的過程中掌握園林植物方面的知識。
二、數字化信息技術在景觀設計課堂教學中應用的必要性
數字化信息技術傳播知識具有時效性,極大的擴大了信息傳播的速度和范圍。數字化信息技術實現了景觀設計的構想性和交互性,極大的提升了設計工作者的工作效率,所以,它受到了很多從事設計教育工作者的關注,數字化信息技術在景觀設計教育領域的應用將會越來越廣。其中,數字化軟件是景觀設計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手段。
1.數字化信息技術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設計的積極性
創新對于設計工作者來說極為重要。景觀設計課程和其他課程一樣,課堂教學都是以教師為核心。在景觀設計課程的課堂中教師依然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只是一味的將自己對景觀設計構想、風格、設計過程、構建方式以及對材料使用的理解傳授給學生,忽略了學生是有自己的判斷能力、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完全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長期以來只會打擊學生創新的積極性,造成學生盲目學習的狀況和抵觸學習的心理。傳統的景觀設計教學中學生經常會出現一種現象:學生在制定設計方向的時候往往會猶豫不決,經常在創作設計的時候只是一味的、單一的從平面到剖立面、到空間效果設計,缺少對設計場地狀況和空間的感受,最終達到的設計效果也往往是缺乏主體性和創新性的。但是,應用數字化信息技術能夠很好的解決這些弊端,數字化信息技術依靠自身強大的數據庫和具有強烈設計感的系統界面,對學生產生視覺上強大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學生對景觀設計課程的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在景觀設計課程的教學課堂中,教師往往建立一個強大的信息庫,里面蘊含許多有關景觀設計的資料和模型,包括:典型的景觀工程、景觀材料、設施和景觀植物等。學生能夠利用這個信息庫查詢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能夠直觀的了解到已有的景觀材料和技術,以便于自己時刻審視自己的設計方案,經過反復研究逐步完善自己的設計方案。
數字化環境下校園文化建設論文
1數字化環境下的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
數字化環境下的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主要包括環境文化、教師文化、學生文化、課堂文化這四個方面。校園文化是一個學校發展最重要也是最根本最持久的動力來源,作為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環境文化、教師文化、學生文化、課堂文化是數字化環境下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
1.1全力構建厚重的環境文化
校園環境反映了一所學校的精神面貌和形象,它潛移默化地傳播了精神文明。學校應當用心構筑多元化的環境文化,讓學生在其熏陶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學校可以利用數字化校園的設施,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比如,建立一個學生成長網站,由師生共同參與,記錄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改變,包括心得、體會、成績、獲獎情況等等,鼓勵學生能夠發現自己的長處,用功學習。通過網絡,學生開辟了師生互動交流的新天地,可以很好的構建新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1.2全力構建創新的教師文化
隨著時代的變化,教師要時刻緊跟教學要求,不斷提升自我的教學水平與科研水平,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學校在管理過程中要發現和肯定教師的價值,建立了相應的人性化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為教師營造一種良好的氛圍,即能適應教師并使其能不斷地自我提高和完善的教育環境。
高中化學數字化手持技術教學研究
摘要:在理科的實驗之中,數字化的手持技術可以被廣泛的運用于其中,還可以將關于環境、物理、生物以及化學等更多的數據進行快速而方便的收集,就像聲音、位移、溫度以及電等。現在的社會之中,在實驗時采用數字化的手持技術,可以使得學生對其進行的實驗實施探究性的學習,還可以促使其進行合作的學習,將責任感以及對于科學嚴謹化的態度得以培養。
關鍵詞: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數字化手持技術
所謂的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之中的數字化的手持技術,從其字面上就可以看出,是一項在手掌上就可以進行操作的技術,其作為一個數據處理的系統以及所進行的定量的采集有關于傳感器、數據庫的采集器以及所配套的軟件組成,并且關于其各式各樣的進行后期處理的實驗技術系統,需要和計算機進行連接完成。并且在理科的實驗之中,數字化的手持技術可以被廣泛的運用于其中,還可以將關于環境、物理、生物以及化學等更多的數據進行快速而方便的收集,就像聲音、位移、溫度以及電等。
1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的數字化手持技術的特點
1.1特點之定量定性雙向研究:在高中化學的課堂教學之中,那些具有傳統性質的實驗只能夠讓其學生對化學的現象有一個基本的表面的認識,不可能從其量上進行清晰的認知,也就是不可能進行定量的研究。而通過數字化的手持技術,則可以呈現給學生直觀的數據以及圖像,關于其進行實驗所得出的研究結果,從而將科學的準確性得以有效的體現。就比如對雙氧水進行分解的時候,其催化劑是二氧化錳,采取傳統形式的實驗的操作就只可以將催化劑減慢或者是加快化學反應速率得以了解,但是通過數字化的手持技術,對于其化學的反應速率可以從所做的線性的回歸、以及圖形的斜率得到,對于其所測得的關于分解氧氣的壓力,可以通過壓力的傳感器對其進行準確的測量。并且其還可以將化學的反應進行定時的測量,對其反映過程之中所出現的定量的數據進行及時的反應。
1.2特點之簡易化現代化的實驗:數字化的手持技術,使得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之中的實驗教學可以接軌于國際嗎,使得其化學的實驗不僅僅局限于實驗室之中,還能夠去到戶外以及更多的其他場所,在任何的時間開展。如果采取那些傳統的實驗的方式是不能夠有這樣優勢的,或者是之前的一些在傳統的實驗室所無法開展的實驗,通過數字化的手持技術就可以將這樣的要求得以滿足。對于一些原理或者是科學的概念,如果其較難以理解,這時候數字化的手持技術就再次可以派上用場,使得其進行的實驗更加容易被認知。并且在此之外,根據其實驗的結果,那些實驗結果儀器會自動的展示給學生,并且其結果是非常清晰的,所以對于復雜的數據工作是不需要進行處理的。因此數字化的手持技術就具有了簡易化現代化的實驗。
初中數學教學質量論文
一、初中數學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手段需要創新
在九年制義務教育階段,初中數學課程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數學課程對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對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和推理能力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傳統的數學課堂,基本都是教師在黑板上“評講作業-出樣題-解樣題-布置作業”的不斷重復,教學手段單一,未能有效體現“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這一課程的基本理念。
(二)教學效率需要提高
數學老師在上課時,通常會使用掛圖、模型等教具輔助教學,通常會出現教學效率不高的情況。以“圖形的旋轉”教學為例,教師要通過具體實例讓學生認識平面圖形關于旋轉中心的旋轉,讓學生了解中心對稱、中心對稱圖形的概念,就需要大量的實例讓學生看、讓學生分析與欣賞。實例從何而來,如果都靠教師的三角板和直尺在黑板上畫,教學效率顯然不高。
(三)教學環節需要完善
思政課翻轉課堂教學的教育教學改革研究
摘要:面對思政課教育教學諸多困境,高職教育教學改革要充分考慮學科適應高職學生發展規律,以數字化信息技術平臺為基礎,制定翻轉課堂(教學)方案,建立嚴格的課程管理制度和評價體系,創新教育信息化體制,以教育信息化推動高職教育教學改革,提升思政課的課堂吸引力,為成就高職學生出彩人生貢獻力量。
關鍵詞:翻轉課堂;教育信息化;“互聯網+”時代;思政課;教學改革
2015年8月21日教育部公布的《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提出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把德育放在首位,把提高學生職業技能和培養職業精神高度融合,建設學生真正喜愛的、終身受益的德育和思想政治理論課程[1]。2014年6月召開的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就加快職業教育發展作出重要指示,拓寬了職業教育未來的改革空間。當下高等職業教育被賦予了十分重要的職責和使命。廣東省作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前沿陣地,產業轉型升級步入加速發展時期,尤其是民辦高職院校是我省高職教育發展的亮點和特色,近年來發展十分迅速,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技能人才支撐。但新形勢下廣東高職教育仍面臨諸多困境,如何推動廣東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和可持續發展是一個重要課題。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技術對高職教育的“雙刃劍”效應日益凸顯,伴隨而來的時間碎片化、知識碎片化、學習碎片化愈演愈烈。互聯網時代的連接特征、大數據的預測與反饋功能都將為高職院校課程教學帶來極大影響。如何適應當前教學外部環境的變化和把握當前高職學生特點,充分利用技術的優勢和教學的力量去改革思想政治課程,提升學生職業道德,推進高職教育“立德樹人”工作,培養適合地方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需要的合格建設者和有效接班人,已然成為當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所亟需解決的新課題。
一、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與翻轉課堂
數字化教學資源是指那些以計算機技術為基礎設計、開發、存儲與傳播,基于信息化環境傳遞的教學資源。主要包括教學軟件(主要是多媒體課件)、網絡化教學資源(包括泛在網上教學資源、專題學習網站或者是學科網站、網絡課程)、學習資源庫等三大類型[2]。當前主流的數字化教學資源,主要包括過往各級各類精品課、時下在建的資源共享課、視頻開放課和當下流行的微課、慕課等。其中以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和資源庫項目為代表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為例,其目的是為了共享優質教學資源,推動構建人人皆學、處處可學、時時能學的學習型社會。目前互聯網教育發展如火如荼,國外有美國的Coursera、Udacity、edX三大平臺,英國的FutureLearn,德國的iversity,澳大利亞的open2study,國內有官方的中國大學MOOC、精品資源共享課、精品視頻開放課,清華大學的學堂在線,上海交大的好大學在線,國內互聯網三巨頭(BAT)百度、阿里、騰訊都建設起來了各自的在線教育平臺和資源。可見,目前已經建設了大量的數字化教學資源。但鑒于思想政治課程的社會主義中國特色,唯有愛課程網上有若干完整、開放的數字化課程教學資源。翻轉課堂,也稱反轉課堂,于2012年興起于美國科羅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園高中,經由孟加拉裔美國人薩爾曼•可汗創立的可汗學院而聞名全球。它是一種對傳統課堂教學流程再造的教學過程,是教師提供教學微視頻等形式的學習資源,學生課前在線自主學習,課堂上師生互動答疑討論探究的一種嶄新的教學模式。文獻研究發現,從教師教學角度實施翻轉課堂,其翻轉教學特點為:教學視頻短小精悍、教學信息清晰明確、重新建構學習流程(信息傳遞、吸收內化)、復習檢測方便快捷;從學習者角度出發參與翻轉課堂,其翻轉學習支持要素為:靈活的教學環境、學習文化、精心編輯的課程內容、專業的教師。綜上對數字化教學資源之于翻轉課堂教學交互雙主體中的定位,我們得出數字化教學資源作為教學內容傳遞、教學方法展示、教學流程改造的重要載體存在。其數量的多少、涉及知識點內容的大小,直接關聯于翻轉課堂的程度。因此,如微課類,基于個別知識點的微型教學資源,則可以實現部分課程教學內容的翻轉,讓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由教師組織課堂討論;也可以是整門課程的翻轉,如MOOC化的涵蓋整門課程知識點的微型教學內容,可完全交由學生自主學習、生生交流或教師指導的形式開展教學;其內容質量的好壞,也直接關系到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成效。因此,結合教學交互雙主體的需求特征,遵循“應用為主的原則”,我們在開展基于翻轉課堂教學需要的思想政治課程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中采用了“自建為主,引入為輔”、“輔教輔學”的建設和使用思路。在數字化教學內容建設上,從理論、實踐兩個內容維度入手,課上課下兩個時間維度布局,教師教授和學生自學兩個主體維度分類的路徑進行內容建設。
二、高職院校思政課程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廣州城建職業學院的實踐案例
和聲學教學數字化分析論文
摘要:科技的進步促進音樂藝術的發展,電腦、投影儀等“數字化”教學手段越來越多地運用于音樂課堂教學。該文分別從前提條件、課件制作、課堂教學、延續課堂等視角,介紹在《和聲學》教學實踐中實施“數字化”教學的途徑,以期為高師音樂教育事業提供一種“數字化”教學的思路,并主張“數字化”教學作為社會發展的必然,應該廣泛運用于課堂教學。
關鍵詞:和聲學教學手段數字化音序器軟件硬件MIDI多媒體
科學與藝術是兩門截然不同的學科,但自遠古時代起,人類的藝術發展就不斷地從科學的進步中獲益。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學技術的進步,數字化音樂教學手段作為一種輔助的教學手段,開始在我國音樂教育中運用,隨著人類第三次技術革命的代表——電子計算機的迅猛發展以及教學手段的不斷改進,這一輔助教學手段越來越多地被應用到教學中,沖擊和替代著傳統音樂教學模式,尤其是在師范院校的音樂教學中,人們充分利用了它的省時、節資、實時、便捷等特點,建立了數碼鋼琴教室、多媒體教室,部分課程改“一對一”授課形式為集體授課,大大緩解了我國師范院校普遍存在的師資不足的狀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深受人們的歡迎。
《和聲學》是高師音樂教學中的基礎學科,是學習《復調》、《曲式》、《配器》等課程的前提條件,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和聲學》的教學實踐中,運用數字化教學手段,增強學生對《和聲學》的學習興趣,提高《和聲學》的教學質量,是高師《和聲學》教學工作者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在以往高師院校的音樂系科里,黑板和鋼琴一直是《和聲學》教學的主要輔助手段。由于我國的普通音樂教育基礎薄弱,許多高師學生在入學前并不了解什么是和聲。面對如此的教學對象,教師在黑板上寫出的和聲譜例在學生心中難以形成和聲音響的聽覺聯想,因而幾近于“紙上談兵”;而鋼琴上彈出的和聲音響瞬間即逝,學生因看不見其樂譜形式,故而又等于“對空彈琴”。采用這種方式進行《和聲學》課程的教學,學生常常有“看不見、摸不著”的心理困惑。盡管教師教的認真,學生學的辛苦,但學生最終得到的常常只是一些抽象、繁瑣的清規戒律。由于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怎樣避免平八、平五、聲部交錯、四部同向等書面作業錯誤這一教學誤區之中,因而,在他們的耳朵中沒有對音響的聽覺感性認識,沒有音響的優劣比較,思想上很難形成良好的和聲思維習慣,學到最后,多數人終于失去了對《和聲學》學習與應用的興趣。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正是高師《和聲學》課程教學質量難以提高之關鍵所在。
為解決和聲教學中理論與實踐脫節,學生的聽覺形象與視覺形象難以溝通的問題,我在教學中引進了計算機、MIDI和多媒體等數字化教學系統,對學生進行視、聽一體化的多媒體和聲教學。下面分別從前提條件、課件制作、課堂教學、延續課堂等視角,介紹在《和聲學》教學實踐中如何實施“數字化”教學,以期為高師音樂教育事業提供一種“數字化”教學的思路,使數字化教學手段更好的為高師音樂教育事業服務。
- 上一篇:農業遠程教育培訓范文
- 下一篇:行政工作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