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教學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1 01:14:2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審美教學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語文審美教育教學論文
中學語文教學內容是一個多層次、多結構、多要素的美學系統。它薈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國度的審美情趣、審美要求和審美理念,蘊含著極其豐富,極其廣泛,極其深刻的美學內容。憑借這一巨大的美學資源優勢,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滲透、強化審美教育,并通過閱讀范文,分析內容,說寫訓練等各種形式,幫助和指導學生去充分感受美,正確鑒賞美,準確創造美,這對于促進語文教學改革,推動學校素質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在閱讀范文中充分感受美
在語文教學活動中,由于審美對象的顯現是以課文為主的,所以課文內容則是學生耳聽,眼看,口讀的最直接感知的材料,而閱讀范文則成了激發學生美的情趣,樹立美的意識,增強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徑。
1.激發美的情趣
學生美的情趣是在學習過程中激發出來的。教師的作用,就在于為學生對課文的感知和體驗創設一種情境,指出一種導向,即通過對課文的認真閱讀和反復品味,為其接受機制創造美的情緒氛圍,誘發他們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比如教學說明文《核舟記》,在充分梳理課文內容之后,教師反復吟讀,恰如一個聰明博識的導游,把學生帶到一件新奇的珍品面前,將其部件的精細,機關的巧妙及前后關聯一一化解展示于眾,而學生種種巧語妙思隨導游手指足引次第而來,將木舟諸多妙處逐一接受。一篇平實無華的文言說明文就這樣把學生引入了意趣盎然情景之中,而教師的朗讀就是由此岸到達彼岸的“木舟”。實踐證明:朗讀課文是激發情趣的關鍵。通過朗讀,課文中的美學意蘊得到了初步的揭示,美學價值得到了相應的開掘。
2.樹立美的意識
審美教育與音樂教學論文
一、高校音樂教學滲透審美教育的意義
所謂音樂審美,簡單來說就是鑒賞音樂,感受音樂中蘊藏的內涵和真諦。匈牙利著名的鋼琴家李斯特曾經說過:“音樂可以稱作是人類的萬能語言,人的感情用這種語言能夠向任何心靈說話和被一切人所理解。”只有在真正的鑒賞中才會發現音樂的真諦。音樂審美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加深對音樂內涵的理解與認知。在此基礎上,有利于開拓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除此之外,審美教育不僅僅局限在聽覺享受和音樂的外在形式,更應該重視學生內心對音樂的共鳴與認同,產生審美愉悅。通過音樂審美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增強審美意識,豐富學生的審美價值觀念,進而可以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由此可見,審美教育在音樂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各高校開展音樂審美教育的工作刻不容緩。
二、當前音樂教學中審美教育存在的不足
隨著教育事業的進步與教育制度的完善,音樂審美教育得到了部分高校有關部門的重視,但是仍存在些許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學校對音樂審美教育的意識比較薄弱
一些地區高校的音樂教育觀念比較落后,長期以來,大部分高校把音樂的教學重點放在了理論知識和技能的講述,把音樂教學簡單地看作是一門學習樂譜、唱歌、傳授音樂技能和技巧的娛樂性課程,而忽略了音樂審美價值的發掘。這種落后的片面的思想與現在倡導的全面發展的目標不適應,阻礙了音樂審美教育的發展。
審美教育中的舞蹈教學論文
一、我國現代高校舞蹈教學與審美教育的關系
舞蹈教育作為高校的一門重要學科,是藝術審美教育的核心組成。高校舞蹈教學不僅可以使大學生全面地展現出人體之美,而且還能培養大學生自身的個性美和藝術內涵。在舞蹈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四肢的動作以及與他人的相互配合,來展現出個人或群體的美,同時,學生也可以通過變換舞步的方式來豐富舞蹈形式,進行自我創新。學生在舞蹈教學中不僅可以親身感受舞蹈的魅力,還可以通過他人優美舞姿來獲得美的享受。在高校舞蹈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自我感知力和想象力,促使其懂得美的真諦。因此,高校的審美教育可以滲入到舞蹈教學的各個方面中去,這樣會有利于對大學生進行審美能力的培養。
二、在舞蹈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的必要性
隨著我國社會文化的發展,審美教育不僅成為了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動力,而且逐漸成為了培養我國當代大學生美德素養的必要手段。如今,大學舞蹈教育的側重點應放到審美教育上,應轉變傳統的教育思想,強化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對于大學生而言,舞蹈教學中的審美教育不僅可以把現實中的美好通過藝術的方式傳達給學生,而且還能廣泛促進大學生的審美認知。同時,舞蹈課程中的審美教育對大學生的德、智、體方面的發展也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能夠促使他們健康成長,挖掘出創造潛力。因此,在高校舞蹈教學中開展審美教育非常具有必要性。
三、高校舞蹈教學中審美教育的構成
1.審美情趣教育
語文審美教育教學論文
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是素質教育內容之一,需要各學科教師共同努力。下面談談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的體會。1、在語文教學中,注意傳授美育知識,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審美能力是一種善于在生活、自然、藝術中發現美的能力。這種能力不僅是一種感覺上的能力,而且是一種對美的本質的認識能力。一個人的審美能力與其美學理論水平有著密切的關系。一般說來,美學理論水平高,審美能力就強。現在學生審美能力總體水平不高,有必要在學校普及美學理論知識。誠然,美學知識的教學主要由美育學科的教師來承擔,但其他學科的教師也有這個責任,應該為普及美學知識作出貢獻。而且美育和德育、智育有互相促進的作用。在學科教學中傳授美育知識并不影響本學科的學習。語文學科歷來提倡與美育相結合,在語文教學中傳授美育知識是必要的、可行的。在語文教學中,以何種形式傳授美學知識呢?在衛生部頒發的專業教學大綱中明確規定:“通過優秀作品的教學,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品德熏陶,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和審美情趣。”可見,在語文教學中進行美育的途徑是范文的學習,傳授美學理論知識也要通過范文的學習來傳授。然而,語文課畢竟不是美育課,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尋找最佳的切人點、適當地講授美學理論知識。2、利用課文內容進行人格美的教育人格是一個人的根本之格,人格美能喚起人類最珍貴的感情——敬重;能化為強大的道德力量,激人向上。學生在校學習階段,正是確立人生價值觀時期,有必要對學生進行人格美的教育。語文課文的內容,蘊含著豐富的人格美育資源,語文教師可通過課文內容進行人格美的教育。教師利用課文內容進行人格美教育時,要遵循美育的規律,按照審美活動的心理過程進行誘導,才能收到良好的美育效果,忽視了這一點,那是德育而不是美育。因此,教師在上課前必須設計好教學程序,上課時注意觀察學生的情感反應,適時誘導學生感受人格美。2、利用課文體裁、語體進行形式美的教育形式相對于內容而言。在這里指文章思想內容的表現方式,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形式美是文章的外在美。進行形式美的教育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增強審美能力。語文課文在體裁和語體運用上,蘊含著各種不同的形式美資源。例如:記敘文中的形象美,說明文中的科技美,議論文中的思辨美,應用文中的莊重美,各具特色,是語文教師進行形式美教育的極好材料。在教學中,筆者主要通過引導學生發掘發現形式美,再指導學生寫作創造美的方式進行形式美教育。例如:衛生管理應用文的教學,一般人都認為應用文沒有文學作品的形象和情感,難以進行美育。然而,筆者認為只要肯挖掘,就會發現美。應用文同樣蘊含著豐富的形式美,關鍵是如何引導學生發現美和創造美。在講應用文的結構時,筆者以圖示的方式,把標題、正文、署名和日期圖示出來,引導學生發現應用文結構的均衡美;從應用文表達方式、句式等語體特點上引導學生發現應用文的文雅美、簡潔美;從公文的行文規則中引導學生發現并欣賞公文的莊重美等等。通過引導,學生發現了應用文的多種形式美,學得愉快,在收獲知識的同時,獲得了藝術享受。學生在感受了應用文的各種形式美后,都有一種創作欲,躍躍欲試。此時,教師就要適時地進行指導,由發現美過渡到創作美,把應用文理論知識轉化為寫作能力。每講完一個類型的應用文,及時讓學生練習寫作,鼓勵學生發揮審美創造力,寫出美文。由于寫作是學生的自覺行為,所以效果很好。2,美術包括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建筑藝術、現代設計.美術的社會作用:美術不僅與人們的精神生活有關,而且與人們的物質生活也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因此,美術的社會作用,除了體現在一般藝術作品所共有的教育作用、認識作用和審美作用以外,它還具有其他藝術所無法比擬的實用的價值,那就是人類還要創造出更多更好更美的各種物質產品,以滿足人類不斷增長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這在工藝美術和建筑中體現得尤其明顯。現達國家迅速興起并獲得很大發展的服裝設計、室內設計、工業設計、商業美術、環境藝術等新的美術領域有力地說明了這一點。人們常說:“愛美是人的天性。”隨著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都需要更多的美。創造美的任務雖然不完全依靠美術,但是,美術卻是創造美的最重要的手段。因此,美術的社會作用,歸根結底地說,是與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密切相關的。
審美教育鋼琴教學論文
一、鋼琴教學中審美教育的現狀及分析
(一)教學時間的分配上不合理
現在的高等院校,特別是專科段的音樂類學校,短短的三年時間,學生既要學習基本的演奏技巧,又要學習音樂的表現,往往抓住一頭丟了那頭,音樂審美素質的培養往往是一句空話,更談不上演奏上的豐富多彩,美感和感人了。
(二)在教學內容上,鋼琴課與相關課程脫節
例如,鋼琴課開設在三學年的前兩年,伴奏課開在第三學年。上伴奏課時,鋼琴基礎課就不再開設,學生只學習和弦知識、調試的判斷,音型的選擇,織體的運用等等,忽略了技巧的繼續學習,更談不上內容的深度研究,演奏起來美感提高就是奢望了。
(三)教學具體實施上
語文審美能力教學論文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引人入勝的深邃意境,凝練生動的優美詞句,強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不斷感受、體驗這些以教材內容為本的審美內容及形式外,還要遵循學生審美的規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體驗到評判,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在閱讀教學中進行美的滲透,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下面,本人談談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一些認識。
一、在對比中體會形象美
我們都知道,只有深入地理解課文,才能打好審美的基礎,而對比又是幫助學生提高審美能力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發現文章中美與丑的強烈對比,不斷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西門豹》這篇課文,就有強烈的對比特點。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抓住以西門豹和巫婆為代表的兩種人和事進行比較分析,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各自在不同的角度上發表對美與丑的不同看法,通過借鑒、比較,使學生認識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對美丑的認識,培養學生強烈的審美能力。再如《少年閏土》這篇課文,魯迅筆下的“知道無窮無盡的稀奇事”的少年閏土與“素不知道這一切”少爺公子們的兩種形象就構成了鮮明的對比。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把握住少年閏土“知道海邊有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與少爺們“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四腳的天空”進行比較,學生便會發現閏土是一個活潑可愛、知識豐富的農村少年,而少爺們只不過一群孤陋寡聞、鼠目寸光的紈绔子弟。通過強烈的形象對比,在學生的心目中,一個健康活潑、聰明能干、知識豐富的農村少年的形象躍然紙上。諸如此類的優秀形象還有許多,有偉人,有貧民,有中國的,有外國的,有古代的,有現代的,美麗紛呈,各具特色。而這些形象的美往往通過對立的兩個方面體現出來。因此,教師應著力引導學生對人物之間的外表與內心、客觀與主觀、形象與本質進行相互比較,讓他們在對比中認識美、體驗美和評判美。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
我們教育的對象——小學生,他們畢竟受教育知識及生活閱歷的局限,對事物的認識是膚淺的,對美的鑒賞力不高。因此,教師除了要鼓勵他們展開大膽、合理的想象外,還得教給他們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斷體味文章所表達的美的意境,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點,憑借熟悉的有關情景讓學生展開想象,根據事物的發展,讓學生進行推理想象,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合理想象,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兩個寫景的句子,詩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現了深邃的藝術意境。為了開拓學生的想象能力,教師可以先讓學生以“假如我就是詩人,那是怎樣的情景”的假設進入原有的意境,這樣,學生就可根據教師的點撥,展開想象的翅膀,體會這首詩的詩情畫意;春暖花開的長江兩岸,彩碟翩翩起舞,百花散發著芬芳,江面滾滾的波浪向東流去,一葉扁舟借著長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后消失了……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學生對美的理解和創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學生也能產生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再如教學《望廬山瀑布》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站在畫面前,讓學生面對畫面,邊聽音樂邊展開想象的翅膀:巍峨的廬山,瀑布從天而降……一幅氣勢磅礴,引人入勝的大自然畫卷展現在學生眼前,這樣,使學生深深地體會到祖國山河無比壯觀,從而產生了強烈的愛國情懷。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三、在推敲中欣賞語言美
審美能力培養與音樂教學論文
一、改革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
一般形態下,音樂課堂的主要教學模式就是老師在臺上唱一句,學生在臺下學唱一句,抑或老師打節拍指揮,學生在下面跟著老師的指揮手勢來唱,簡簡單單地去模擬音樂的發音。這么僵化的教學講授模式,只能使學生不斷地失去此中的樂趣。假設把一方傳輸,另一方被動接受的模式,變化成為兩方能夠進行互動交流的模式,把學生變成老師,讓學生體驗當老師的感覺,這樣就會在心中得出平時不一樣的感覺,就會找到其中的差別,進行自我學習和感受。音樂教育的要領要本著兩方面發展、分析選拔、標新立異的主旨,深刻開掘學生的藝術天賦,在個體對音樂的見解中凸顯課程的意義,為這些標新立異的學生提供一個實現自我價值的展示平臺。要給學生實踐的機會并重視實踐的重要性,改變重實踐、輕扮演的傳統狀況,增進表演的課時,將講堂教學與舞臺魅力融合起來,為學生上舞臺,實現實踐,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機會,促使學生們在實踐中得到發展,達到學生對音樂的磨練、個人唱功及表演能力的綜合性提高。
二、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
長期以來,大家只重視音樂教育的外在價值,只重視知識技能的傳授與練習,而忽略了聯想、愿望、創造這些情感的因素。疏忽了音樂關于審美育人的目標以及對學生音樂興趣愛好的培育,從而致使音樂教育不但索然無味并且缺乏藝術性,致使學生對音樂課提不起任何樂趣。對于音樂教育要面向所有的人這一點,身為音樂教育的我們來說是必須要明確和知道的,教師這時的使命并不是讓自己的學生成為音樂家、藝術家,而是更多地應該為很多將來不是音樂家的孩子們打好音樂基礎,幫助他們成為具有一定音樂才能的音樂文化藝術的喜愛者,并且讓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能夠享受到一種快樂的情緒,能夠對音樂發出一種由心而生的濃濃的喜愛之情,讓他們常常帶著濃濃的喜愛走進音樂課堂,讓學生堅持一種對音樂學習的主動性并有愉悅的體會,從而使他們的審美才能在耳濡目染中得到提升。
三、音樂教育的一項基本使命是對學生審美才能的培養
音樂教育是對學生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這是在音樂講授大綱上所提到的關于音樂對學生的影響。同其余的學科來比較,音樂教育教學中的美育要素,是獨一無二的。那么,這也就意味著音樂教育在對學生的美育教學體驗中起到了一個關鍵性的點和關鍵性的作用。對于音樂的欣賞是音樂教育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它具有培養學生審美才能的作用,并且是唯一不可替代的一個功能。對于學生審美才能的培育,除了那些學生在音樂學習中所必須要掌握的藝術基礎知識以及了解藝術體現的方法和竅門外,并且對藝術欣賞類的活動還要大力鼓勵學生去參加,培育學生對美的追求,加深對美的了解。
兒童審美特點教學論文
童話課文以它所特有的幻想色彩吸引兒童,是伴隨孩子成長的好伙伴。組織好童話教學是提高低段學生閱讀水平不可缺少的一個方面。
兒童有哪些審美特點?如何根據學生的審美特點進行童話課文教學?這是本文所要探討的問題。
(一)在以往的童話教學中,我們發現兒童有這么一些審美特點,即,直觀性、趣味性、表面性和不穩定性、隨意性、單純性等。
1、直觀性、趣味性《小蝌蚪找媽媽》是向兒童介紹青蛙成長過程中幾個不同的形體變化的知識。只有完整引導兒童讀這則童話,那親切淺近的語言,生動有趣的情節,才能吸引兒童。這表明,兒童的審美特點具有直觀感受性和趣味性。
2、表面性《美麗的公雞》這則童話中,公雞先后與啄木鳥、蜜蜂、青蛙比美,它只注意到自己“大紅冠子花外衣,油亮脖子金黃腳”的外表美而感到驕傲,卻將啄木鳥、蜜青蛙分別貶以“長嘴巴”、“鼓眼睛”、“大肚皮”的稱號。在兒童尚未對課文作深層理解的時候,我以此試問兒童:“公雞與啄木鳥、蜜蜂、青蛙,誰美?”兒童幾乎異口同聲說:“大公雞美麗。”這實際上反映了兒童的審美特點,只有表面的審美力,單純地看問題,沒能看到啄木鳥、蜜蜂、青蛙地內在美。而要使兒童認識這一點,就要引導他們比較分析“公雞地審美特點。
(二)從兒童地審美特點出發,選擇教學方法,組織童話教學,提高兒童的審美能力和閱讀能力。
審美情感與美術教學論文
一、當今美術教學的現狀
長期以來,在我國教育領域中,一直奉行以知識傳授為價值取向的教學觀。美術教學多以提高學生的繪畫技能為主,倡導教師講授示范為主的教學形式,對名家名作盲目跟風,沒有自身獨到、客觀的見解,輕視主體活動對于學生素質發展的真正價值,忽視了學生的想象思維、創造能力及情感意識的培養,無形地扼殺了學生發現美、評價美和創造美的天賦。如,當我們面對大師作品的時候,即使不能理解作品的真實內容,也會把大師的作品當成榜樣,即使畫面中出現的某些缺陷也會被理解為是大師的個性表現。然而,當我們面對學生時,卻將這種“寬容”拋之腦后,開始走一條僵硬死板式的訓練道路,過多地強調形體、色彩、結構和空間的表達。對某一物象,當學生略有新鮮的想法并有所表現時,我們卻搬出“規范”的教學方法指導學生:“這不能畫,那不能涂”,這很容易造成學生自信的缺失以及思維和情感表達的混亂。在審美情感的表達上,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大部分學生都表現得比較含蓄,甚至有一種“跟風”的心態:盲目追求大眾化,不敢過多地在作品中表現自己的想法。加之教師的“規范”指導,畫面效果往往表現得比較相似、統一,無個性可言,這是對學生內心情感的一種抑制。同時,由于各種原因導致的教學硬件配套設施不到位,教師很難按照學科特點進行正常教學,學生的實踐過程簡單乏味,無法直觀地了解多種材料運用的效果和樂趣,對學生綜合素養及審美情感的培養形成了阻礙。
二、美術教學中審美情感的培養
列夫•托爾斯泰認為:“藝術是人類審美情感的表現。”正因為如此,加強學生的藝術修養對學生審美情感的培養顯得十分重要。
首先,美術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時刻關注生活的習慣,對于所描繪的對象,不能將關注點只集中在其表面形態上,不能過多地依賴眼睛,而是要用心感受物象的存在。不同的學生感受各不相同,且其感受是時刻變化的。正因為有了這種感受,學生創作出的作品才不會千篇一律,作品才會具有生命和激情。中國古代文人作畫講究表情達意,他們的繪畫是很有情感的,每一位畫者都是自我情感的主人,通過毛筆在宣紙上的任意揮灑表現他們對周邊事物的認識和理解。在他們的作品中,墨色的干濕濃淡都傾注了畫者的情懷,給人以心靈的凈化,這對于學生藝術素養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
其次,就審美標準而言,教師一定要打破以往的“規范式”教育理念的束縛,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多一點耐心和包容,以鼓勵為主,增加學生創作的勇氣,因材施教,因勢利導,盡可能地給學生創造一個自由發揮的空間,調動學生個性與風格的發揮,任其自由地想象和表達,使藝術的本質得以體現。縱觀各個時期的世界名畫,同一事物,就表現技法而言,有具象的、有抽象的;在材料的選擇上,有雕塑、有油畫、有綜合材料等,形式可謂琳瑯滿目。它們所傳達的是畫家對生活、社會的一種真實感悟,流露其自身的真實情感,能帶給人們無限的遐想和激情,是值得學生學習和借鑒的。
審美認識音樂教學論文
1音樂教學目標
在我國現階段義務教育中音樂教學目標并非是將音樂課本上的知識生搬硬套到腦中,音樂教師在教授音樂時應降低對于音樂專業技能的掌握,將重點放在培養學生對于音樂的感知情況。音樂教師應充分利用好課堂上的時間,讓學生親自去體驗音樂的魅力,進而使學生在學習音樂的同時充分感受到音樂帶來的無形美,音樂教師無論采取怎樣的教學方式,目的都不僅僅是單純的講授,更多的應該是讓學生親身去感受、體驗音樂自身的魅力,這樣他們自身才會感受到各種風格的音樂會給他們帶來的不一樣感受,這才是音樂教學的最終目標。
2.音樂審美教育的開展
2.1提高音樂審美認識程度
要在音樂課堂上體現出音樂審美的特征。從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音樂隨處都在,小到未出生嬰兒的胎教音樂,大到老年人聽得經典歌曲,不同年齡段的人們有著不同的音樂審美關,就中學音樂教學來說,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教學形式,進而增加學生對于音樂的感受和認知,從音樂中發現生活的另一種美。
2.2提高審美認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