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5 09:40:2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人際交往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人際交往與和諧社會構建論文
一、問題的提出
在我國,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和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的居住條件不斷得到改善。從城市的中心到邊緣地帶,一座座居民住宅樓拔地而起,以開發規劃的地域空間為基礎,形成了一個個新的居民小區。這些居民區標志著新的城市社區的形成,小區化正成為中國城市發展的大趨勢。居民小區已構成中國城市的基本社會單元,因而居民小區是否穩定和諧,關系到整個城市社會的穩定和諧。透過鱗次櫛比的樓群,我們可以看到都市里的人間冷暖、世態炎涼。事實上,在都市的高樓大廈之間本來就流動著人文氣息。而這些城市的新社區則如同城市發展的一個個窗口,通過小區內的人際關系及社會行為,我們可以觀察到其所在城市的文明水平,同時也可以發現都市的社會問題。業主和包括保安在內的物業管理人員的關系,是城市居民新社區的人際關系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二者之間不僅僅是服務者與被服務者的關系,還有一層同居一個屋檐下的“一家人”的關系,應當珍惜這種朝夕相處的親密關系。然而近年來,在諸多新建城市小區內,業主與物業管理部門的摩擦事件不斷發生。種種矛盾與爭執,對于小區居民的生活安定直接構成了威脅。城市居民小區生活環境是城市社會的縮影,城市小區內的人際關系的不協調,反映的是現代都市中普遍存在的一個社會問題。如何解決好城市居民小區內的矛盾與糾紛,關乎城市居民家家戶戶的安居樂業。因此,對城市新建社區的人際關系的研究,對于城市文明建設乃至整個現代城市社會的和諧構建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二、人際交往在城市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功能
現代城市現象是復雜的,城市特征更是多向度和多層面的。在復雜而多方位的城市生活中,無處不滲透著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交流與溝通,人際交往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R.E.帕克指出,從文化的觀點來看,城市絕不僅僅是許多單個人的集合體;城市也不只是各種服務部門和管理機構,如法庭、醫院、學校、警察和各種民政機構人員等的簡單聚集。“城市是一種心理狀態,是各種禮俗和傳統構成的整體,是這些禮俗中所包含并隨傳統而流傳的那些統一思想和感情所構成的整體。換言之,城市決非簡單的物質現象,決非簡單的人工構筑物。城市已同其居民們的各種重要活動密切地聯系在一起,它是自然的產物,而尤其是人類屬性的產物。”在現代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趨勢下,人們更傾向于從個人和社會的相互作用的視角去觀察城市,將城市看作是一個高密度的人際交往空間,正由于這種高密度的人際交往,使城市空間具有更強的人文色彩以及情景性質。城市的各種活動、聯系、交流以及城市環境與城市居民的相互影響,都要通過交往這一渠道。人際交往的狀況反映著一個城市的精神風貌和社會效率,同時對城市中各級、各類組織的運行及功能的發揮也產生著深刻的影響。另外,人際交往關系還制約著城市人際心理氛圍和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對人口素質產生直接或間接的作用。
其一,高密度的人際交往是城市活動的重要特征之一。從人的社會性來看,城市人的“自我”是在與他人的相互交往過程中發展起來的。G·米德認為,人的外部行為和內部的主觀意識是一體的兩個方面,都是在社會的行為過程中產生和顯現出來的,因此,他強調必須從社會互動的過程來理解人的內在與外在活動。在人口密度大大高于鄉村的城市空間,人際互動頻繁而復雜,城市人的“自我”實現離不開高頻率的人際交往。從城市功能來看,作為地區經濟與商業活動中心的城市,物質流通無處不在,而城市物質交往過程中滲透著人際交往。物質的交換是由人來實現的,市場交往活動的核心和主體是人,因此城市的社會與經濟的發展又是與人際交往緊密聯系的。良好的人際溝通是市場運行順利、經濟效益顯著的重要前提條件。同時,城市環境不僅僅是一個物質環境,還具有豐富的精神與文化的意義,反映了特有的價值觀和人文精神。作為城市人并非被動地或無意識地利用城市環境,而是充分理解環境并利用環境來實現“自我”。
就城市居民小區的人際關系而言,在當代中國社會,原有的社會成員的“單位制”歸屬和管理已逐步被新型社區歸屬和管理所替代。隨著社會的發展,社區的社會功能在逐步的發展和增強。城市居民逐漸由“單位人”轉為“社區人”,城市居民由原來的對“單位”的依賴變為對于社區的依賴。他們在衣食住行等諸多方面都與城市社區的管理相關聯。包括社會保障和社會救助、生活與其他服務設施的需求、居住環境的改善等。因此,業主之間以及業主同物業管理人員之間的和諧相處,對現代城市社區的建設與發展都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初中生人際交往及人際關系論文
初中生的人際關系可分為兩大類,其與家長和教師的關系可以認為是縱向人際關系;與同伴的關系是橫向人際關系。初中生的人際關系比小學階段更加復雜和多元。在人際交往中,可以鍛煉初中生的“協調能力、合作能力、競爭能力、自我保護能力,培養他們善良、正直、寬厚、樂觀等良好性格,使他們成為社會、家庭、學校所悅納的人,尤其異性交往能力的鍛煉,對于他們今后婚姻家庭一生的幸福,都有極大影響。缺少人際交往這一課,他們成人后,費很大的勁也未必能彌補這種缺失,因為已經形成的孤僻、自卑、怯懦、多疑、嫉妒、不合群等不良性格會遭到集體的排斥”。在人際交往中,初中生就是通過不斷體驗和感受他人評價及不斷調整自我評價,從而逐漸走出幼稚、依賴、偏激、封閉的狀態,并逐漸使自己更加成熟、獨立、理性和開放。最終,初中生學會積極參與各種交往活動,形成健康、和諧的人際關系。
一、縱向人際關系
初中生的縱向人際關系出現了新的轉型,處在轉折期:由小學時期的“兒童—成人”關系逐漸轉變為“成人—成人”型關系。正如有的心理學家所描述的,在少年與成年的關系上,少年正處在從“聽話”向“平等”過渡時期。在這個轉變過程中,初中生的獨立意識逐漸增長,有強烈的“成人感”,然而,初中生此時的心理還不成熟,還存在著心理發展的另一面——依賴性。這表現為,初中生想獨立,但對一些難以處理的問題還需要父母和老師的幫助,特別是在自己遇到人生苦惱時更需要父母和老師的幫助和指導。家長和教師也因此對兒童的成長總放心不下,不敢放手,總是苦口婆心地說教,采取封閉式、防范式的教育限制兒童的交往和活動,有時甚至采取指責等方式對待他們的獨立或“反抗”。家長和教師的不信任、過分關心、過多干擾或無謂的指責,常常容易激化矛盾,使初中生產生抵觸、消極情緒,甚至出現對抗家長和教師的現象,或者自我閉鎖,并有可能進一步發展到拒絕成人的關心和幫助。初中生的不良人際關系,在下面的數據中已清楚的表明。據有關調查顯示,“在人際關系方面,有22.45%的中學生存在問題,主要表現在與同學、老師、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不融洽,不善與人交往,與別人合作有困難。其中,有3.8%的中學生人際關系很差,很難與他人融洽、愉快地相處。這些學生給人的感覺是缺乏熱情、缺乏耐心,有的甚至喜歡強詞奪理,不合群、孤僻,或者愛發脾氣、罵人等等。”另據調查顯示,“約有69%的學生感到無法與父母交流和溝通,對于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困惑、煩惱和問題,42%的學生認為難以與父母交流,27%的學生表示從不與父母交流。”可以說,不能正確處理人際關系是困擾初中學生心理的主要問題。他們不能正確處理與老師、同學的關系,尤其是與父母之間的關系常令她們煩惱。這必須引起家長和教師的重視。
并不是說初中生與家長和教師的關系一定就是矛盾和斗爭,只要方法得當,家長和教師在幫助初中生形成和諧的縱向人際關系方面是大有作為的。進一步講,作為父母和教師,只要充分認識到他們身心發展的年齡特征,滿足他們需要一個同成人能平等交流情感的空間和時間的需求,理解他們在人際交往活動中出現的問題,采取合理的教育策略,積極引導,不斷提高他們的交往意識和交往能力,也可以幫助他們形成和諧的縱向人際關系。
二、橫向人際關系
學校是社會的縮影,學生如果能很好地處理同學間的人際關系,那么也就有了社會交往的基礎,有利于提高今后的社會適應能力。因此,學生之間的人際交往對于學生個體的健康發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情況下,相對于與家長和教師關系比較緊張而言,初中生與同學及同齡人間橫向關系就相對融洽和活躍,絕大多數初中生樂意和同齡人交談而不愿意同父母談心,在同齡人中間,他們平等相待,想法接近,觀念容易一致,沒有心理上的壓抑感。需要注意的是,零點調查公司在一項調查研究中發現,中學生的社會交往關系往往集中于合意組群間的交往。即交往的成功與否,與交往者是否“合其意”具有非常重要的關聯。而且,通過考察中學生與他們的好朋友在一起時的重要活動內容可以了解到,他們主要的活動內容屬于溝通性的、娛樂性的,而做作業相對所占比重較小,而且與朋友在一起的時間可能是中學生覺得生活最有趣味的時間段了。[1]另據研究發現,兒童愿意待在學校的重要原因,也是因為他們在學校里有朋友、有友誼,這是學校吸引他們的關鍵因素。比如,有些學習落后的學生,可能得不到一些教師(當然,這些教師只能算作不合格的教師)的喜歡,甚至經常招致批評。即便如此,他們還是愿意到學校來,如果教師提出讓他們回家,不要再來上學了,他們就會感到恐慌和失望,因為他們不想離開同學和朋友。可見,同學、朋友間的交往對初中生的生活影響非常大。同時,也應注意到,校園人際關系困難的學生日益增加。尤其要引起重視的是,據研究,受等級制度、官本位制度及腐敗之風等不良因素的影響,初中生人際關系趨向成人化,這也是導致有些學生厭學的重要原因。此外,還有許多因素影響初中生的人際關系。
人際交往活動把握社會心理效應作用分析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首因效應;近因效應;暈輪效應;定型效應;馬太效應;鯰魚效應;霍布森選擇效應;霍桑效應八個方面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第一印象所產生的作用稱之為首因效應、了解首因效應的意義在于能使我們自覺地利用這一社會心理效應、對于領導者和管理工作者來說,尤為重要、首因效應一般在對陌生人的知覺中起重要作用,而近因效應則在熟悉的人之間起重要作用、暈輪效應,亦稱光環效應、我們日常生活中對他人的知覺大多數都受著這種效應的影響、人的頭腦中的定型多得數不勝數、人頭腦中存在的定型是人們以往經驗的反映、“馬太效應”是個既有消極作用又有積極作用的社會心理現象、鯰魚效應符合現代管理的原則、沒有選擇余地的“選擇”,就等于無法判斷,就等于扼殺創造、人在一生中會產生數不清的意愿和情緒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一、首因效應
第一印象所產生的作用稱之為首因效應。指的是在有效交往過程中,社會知覺對象給知覺者留下的第一印象對社會知覺者的影響作用。現實生活和社會心理學實驗研究都證明:人在初次交往中給對方留下的印象很深刻,人們會自覺地依據第一印象去評價一個人,今后交往中的印象都被用來驗證第一印象。人在交往中給對方留下的第一印象的好與壞,關系到今后人們對其評價如何,它往往決定著今后人際交往和人際關系。第一印象不好,彼此以后可能就不會繼續交往,也很難結成良好的人際關系。
了解首因效應的意義在于能使我們自覺地利用這一社會心理效應,為我們的現實生活和實際工作服務,幫助我們順利地進入人際交往。這一方面的意義,對于領導者和管理工作者來說,尤為重要。在領導活動和管理活動等現實人際交往活動中,給交往對象留下好的第一印象,對于工作順利、有效開展起著不可低估的積極影響作用。開端不好,就是今后花上十倍的氣力,也很難消除其消極影響。所以,在現實交往中,務必在“慎初”上下功夫,力爭給人們留下好的第一印象。
二、近因效應
所謂近因效應,指的是在交往過程中最近一次接觸給人留下的印象對社會知覺的影響作用。
大學生人際關系分析論文
一、大學生人際交往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代大學生人際關系狀況總體來說是健康的,但也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以自我為中心。當代大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到大感受著家庭的溫暖、親人的溺愛,很自然地形成了以我為中心的人生觀,習慣于站在自我的立場看待和處理問題,忽視他人和集體,不能正確處理個人利益和他人利益、集體利益的關系;不能或者不愿深入地了解他人,關心他人,幫助他人,常常為一點小事而斤斤計較。
2.自卑與退縮。經濟基礎、文化基礎甚至身體素質的差別很容易在學生心理上形成層次感。個別來自農村或者小城鎮的學生,在來自大城市或者家庭經濟條件相對優越的學生面前抬不起頭來;部分同學悲傷于自己長相不好,口才欠佳,缺乏幽默感等等。他們對人際交往特別敏感,對交往中的負面因素考慮太多,總是極力回避,久而久之,逐漸形成自卑與退縮的性格,陷入焦慮、痛苦、自卑并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這類學生雖然相對較少,但危害極大,不容忽視。
3.情緒化傾向。情緒化是自我控制與調節能力不足的體現,表明了個人在人際交往方面的幼稚。有些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過于情緒化,習慣于感情用事,高興時滿面春風,稱兄道弟;不高興時冷若冰霜,拒人千里。隨自己心情的好壞決定對待他人的態度,不顧及他人感受,這就很容易傷害到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使人感到不快,在心理上產生隔閡。
4.缺乏交往技巧。人際關系本身的復雜性、多面性對部分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形成了一種心理上的障礙,大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環境相對中學時代來說較為寬松和富有彈性。生活和環境的巨大變化使這些交往需求迫切但交往技巧相對不足的大學生很容易受到挫折而導致情感的損傷,這在大學新生身上表現尤為突出。
大學生心理健康引導論文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教育;引導
【論文摘要】大學時代是人生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迫于學習、工作、人際關系的壓力,再加上社會轉型與變革的時代背景,種種矛盾沖突交織在一起,對大學生的心理產生了各種復雜的心理誤區和障礙。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引導;第一,幫助大學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第二,靡煉大學生的意志,增強心理隨和能力;第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不要好高騖遠,要現實的對待發生的問題。保持自己良好的心態。
大學時期是人生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迫于學習、工作、人際關系的壓力,再加上社會轉型與變革的時代背景,種種矛盾沖突交織在一起,對大學生的心理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使得部分大學生存在許多心理問題,相當比例的大學生患有明顯的復雜多樣的心理障礙與疾病,且比例呈逐年上升趨勢。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領導者和建設者,他們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未來社會的走向和發展狀況,他們的心理健康與否,不僅影響著他們的學習和健康成才,而且對整個社會都至關重要。因此,重視和研究大學生的心理狀態,引導大學生排解心理障礙,培養大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是高校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目前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
1、人際關系問題
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學生成長與社會化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由于人際關系、社會的復雜性與學生心理的單純性,使得大學生常常在人際交往中受挫。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缺乏人際交往經驗,缺乏在公眾場合表達自己與他人交往的能力和勇氣,面對各種各樣的活動,既充滿了興趣又擔心失敗,久而久之,甚至回避參與,妨礙了良好的人際交往圈的形成。有的學生則因對自己、對他人的認識問題,很難與人深交或缺乏知心朋友,有的則因人格因素,帶來交往中的矛盾與沖突。與此同時,由于個體間的正常交往不夠,又易引發猜疑、嫉妒等,極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職校生心理健康調查統計分析論文
一、由職校學生心理健康調查及統計分析引發的思考
為了更全面地了解職校學生中存在的各種心理困惑問題,尤其是人際交往方面的困惑及障礙人數,我結合各班心育宣傳委員工作實際,在各班心育宣傳委員的積極配合下,組織各班統一開展了以“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測試和“職校學生心理健康問卷”為主題的心理健康調查活動。在以本校所有在校學生為心理健康調查對象的調查統計反饋中,我通過“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測試,發現有不少學生都或輕或重地存在著人際焦慮傾向與人際適應的問題。而通過另一項“職校學生心理問卷”的調查活動,我發現,在全校學生中自述存在心理困惑問題的人數占全校學生數的43.18%,其中存在人際交往困惑問題的學生數占總困惑人數的25.02%,僅次于學習困惑人數(占總困惑人數的46.83%),成為本校學生的第二大心理困惑問題。其表述的人際交往困惑問題包括與同學、舍友、班主任、任課教師、父母長輩、朋輩間的,也包括與異性間的交往等等。而另據有關調查研究表明,那些對學校生活感到滿意度低的學生,其列在第一位的也往往是人際關系不適或不良,因此對職校學生進行積極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
二、構建職校“四維一體”人際交往輔導活動網絡
(一)組織開展以人際交往為主題的各類
教育宣傳活動,給予職校學生積極的引導和正確的指導我們應在平時積極利用集合、大型集會、班主任陣地對職校學生進行積極人際交往心理品質的健康文化宣傳,充分利用每周一的“師生旗下講話”“主題教育月”“班會活動”等進行宣傳,使積極人際交往的心理健康理念深入人心。同時,我們應通過人際交往講座活動,給予職校學生積極的引導與正確的指導。一是讓中職學生懂得交往,使中職學生懂得人際交往的意義,使學生明白只有在交往中才能曉得別人對自己的要求和評價,學習別人的長處,增強自己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并逐步接觸和認識到復雜的社會關系,為將來立足社會打下基礎。二是讓中職學生樂于交往。中職學生樂意與人交往,就能在交往中鍛煉自己的積極思維和應對能力,在群體生活中提高自己的適應力和競爭力。三是讓中職學生慎重交往。我們應教育中職學生慎重擇交,知道交到不好朋友會受其消極影響,如果與社會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也許會受其影響而誤入歧途。四是讓中職學生善于交往。我們應教給中職生交往的藝術,使他們養成禮貌待人的習慣,學會尊重別人,會用商量的口吻與人交談;有損于別人時,能主動道歉,請求原諒。
(二)組織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人際交往輔導活動,以分類分層的方式幫助職校學生疏導各種人際交往困惑問題
學生人際關系問題表現及分析
【摘要】高職高專學生的年齡普遍在19歲左右。隨著他們進入青春期之后,三觀的逐漸形成以及各自身心發展帶來的變化,影響著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千里求學,遠離父母親人,面對新的環境、新的老師和同學,怎樣盡快適應人際關系;對于那些家境貧困、性格內向和自信心不足等等學生的心理健康的關注,研究學生的人際關系問題是比較重要的。
【關鍵詞】高職高專學生;人際關系;具體表現;成因分析
1.高職高專學生人際關系問題的具體表現
1.1“獨行俠”,“邊緣人”。這些學生在其他人看來,總是獨來獨往,從不主動與同學交流,是群體中的“獨行俠”[1]。多數情況下他們把個人的情感世界交付于虛擬網絡,從中得到自己內心深處想要的樂趣。時間久了,他們就把這些虛擬世界當作自己的“世外桃源”。1.2缺少真正的朋友,泛泛之交。在人際交往中,可以認為是有兩個層面組成,第一個層面是積極主動認識新同學、新朋友,能夠很快融入班集體;另一個層面是交往的圈子很小,就跟最親密的人在一起,這個層面往往是女生居多。1.3人際交往中有沖突。W學生這樣表述,我是學生會衛生部的干事,某個寢室在衛生內務方面有扣分的現象,我感覺都是同班同學,就給她們宿舍抹去一些扣分項目,但是這個宿舍的同學都不理解我,還冤枉我說故意出賣她們、讓老師和學生會主席認為她們故意犯錯。寢室每個人都想跟我吵架,不管我做什么、怎么說,她們都會嫌棄我。G學生是學生會的成員也是班委成員,曾經在管理班級的時候,嚴肅批評了某班紀律,當面訓斥了未按照規定上課交手機的學生。班里的某某同學就利用網絡貼吧等信息平臺恐嚇我。Z學生這樣說,我的事被其他班級的同學背地里討論了,感到嚴重受傷。也想過去當面理論,但是我也不想把這些事傳的沸沸揚揚,平常看到那些人,我都有想去吵架的沖動。
2.高職高專學生人際關系問題原因分析
根據出現的心理問題[2]表現對學生進行心理測評、與學生面對面交流談心,以及與其他輔導員進行工作方面的交流,分析得出以下幾方面的原因。2.1家庭環境方面第一種是家庭關系過疏。(家長對孩子實行“放養”式的成長),第二種是家庭關系過密(家長視孩子為“掌上明珠”)。Z曾經談到,家中弟妹較多,我是第1個。可是整個記憶中,他們沒有真的關心過我,媽媽有時候脾氣也不好。他們就是喜歡男孩,爸爸每日為工作生計操勞,媽媽身體不好,感覺父親不能承擔得起這個家,家里的事情壓帶個媽媽壓力,媽媽希望我能找個好的婆家,不要離家太遠,但是我想走得遠一點,想去西部支教,弟弟太小,我有時會擔心弟弟會不走正路,會擔心爸爸媽媽管理不住他,但是弟弟很聽我的話,我覺得自己以現在年齡還要去考慮和承受一些本該由大人來做的決定和事情。2.2自信、信任和溝通方式方面。G同學,我從小就是一個執行力很強的人,有事說事,不太會拐彎抹角的說話。我看到有些不合適的地方就那樣直說了,但是,別人都不能理解,我確實是為了她們著想。一些肉麻的話,我也說不出口。X同學,其實我就是有點胖,我自己都知道,上課以及自習時間比較容易睡覺,有時候我都控制不了想睡覺,我是班級紀律委員,所以班里同學都會看看我的紀律,我在高中的時候也當過班干部,那時就不想讓其他同學過多的關注我,我會感到很有壓力,也會容易造成別人不信任我,我會感到很苦惱,高中時有過輕生的念頭,我平常跟班里同學交往的也比較好,在開主題班會的話時候,我也并不想上臺講話。2.3沖突的解決和求助方面。人與人之間由于存在個體在性格和愛好方面的差異,學生們在平時的交往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沖突。但是找不到解決沖突的方法,有時候會采用比較激進的做法發生沖突。有些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或是遇到其他問題的情況下,不知道該怎么樣向身邊的人尋求幫助,而是自己一個人思考很多、很長時間;或者是自己一個人不知道如何解決問題的情況下,會獨自郁悶、哭泣、悲傷;有的學生也會跟比較要好的朋友打電話訴說等等。由于學生的主動性比較差,羞于表達,這些學生沒有第一時間得到安慰、鼓勵和幫助,就成為了人際交往中的弱勢群體。
小議中學生人際關系
摘要:初中生的人際交往論文及人際關系對其學習、生活及身心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影響。初中生的人際關系可分為兩大類,即縱向人際關系與橫向人際關系。橫向人際關系對初中生的成長影響更大。在縱橫人際交往中,初中生逐漸學會正確對待他人評價,學會客觀評價他人和自我,從而不斷走向成熟。
關鍵詞:初中生;縱向人際關系;橫向人際關系;自我評價;他人評價
初中生的人際關系可分為兩大類,其與家長和教師的關系可以認為是縱向人際關系;與同伴的關系是橫向人際關系。初中生的人際關系比小學階段更加復雜和多元。在人際交往中,可以鍛煉初中生的“協調能力、合作能力、競爭能力、自我保護能力,培養他們善良、正直、寬厚、樂觀等良好性格,使他們成為社會、家庭、學校所悅納的人,尤其異性交往能力的鍛煉,對于他們今后婚姻家庭一生的幸福,都有極大影響。缺少人際交往這一課,他們成人后,費很大的勁也未必能彌補這種缺失,因為已經形成的孤僻、自卑、怯懦、多疑、嫉妒、不合群等不良性格會遭到集體的排斥”。在人際交往中,初中生就是通過不斷體驗和感受他人評價及不斷調整自我評價,從而逐漸走出幼稚、依賴、偏激、封閉的狀態,并逐漸使自己更加成熟、獨立、理性和開放。最終,初中生學會積極參與各種交往活動,形成健康、和諧的人際關系。
一、縱向人際關系
初中生的縱向人際關系出現了新的轉型,處在轉折期:由小學時期的“兒童—成人”關系逐漸轉變為“成人—成人”型關系。正如有的心理學家所描述的,在少年與成年的關系上,少年正處在從“聽話”向“平等”過渡時期。在這個轉變過程中,初中生的獨立意識逐漸增長,有強烈的“成人感”,然而,初中生此時的心理還不成熟,還存在著心理發展的另一面——依賴性。這表現為,初中生想獨立,但對一些難以處理的問題還需要父母和老師的幫助,特別是在自己遇到人生苦惱時更需要父母和老師的幫助和指導。家長和教師也因此對兒童的成長總放心不下,不敢放手,總是苦口婆心地說教,采取封閉式、防范式的教育限制兒童的交往和活動,有時甚至采取指責等方式對待他們的獨立或“反抗”。家長和教師的不信任、過分關心、過多干擾或無謂的指責,常常容易激化矛盾,使初中生產生抵觸、消極情緒,甚至出現對抗家長和教師的現象,或者自我閉鎖,并有可能進一步發展到拒絕成人的關心和幫助。初中生的不良人際關系,在下面的數據中已清楚的表明。據有關調查顯示,“在人際關系方面,有22.45%的中學生存在問題,主要表現在與同學、老師、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不融洽,不善與人交往,與別人合作有困難。其中,有3.8%的中學生人際關系很差,很難與他人融洽、愉快地相處。這些學生給人的感覺是缺乏熱情、缺乏耐心,有的甚至喜歡強詞奪理,不合群、孤僻,或者愛發脾氣、罵人等等。”另據調查顯示,“約有69%的學生感到無法與父母交流和溝通,對于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困惑、煩惱和問題,42%的學生認為難以與父母交流,27%的學生表示從不與父母交流。”可以說,不能正確處理人際關系是困擾初中學生心理的主要問題。他們不能正確處理與老師、同學的關系,尤其是與父母之間的關系常令她們煩惱。這必須引起家長和教師的重視。
并不是說初中生與家長和教師的關系一定就是矛盾和斗爭,只要方法得當,家長和教師在幫助初中生形成和諧的縱向人際關系方面是大有作為的。進一步講,作為父母和教師,只要充分認識到他們身心發展的年齡特征,滿足他們需要一個同成人能平等交流情感的空間和時間的需求,理解他們在人際交往活動中出現的問題,采取合理的教育策略,積極引導,不斷提高他們的交往意識和交往能力,也可以幫助他們形成和諧的縱向人際關系。
人際交往的空間距離效應
一位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一個剛剛開門的大閱覽室里,當里面只有一位讀者時,心理學家就進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邊。試驗進行了整整80個人次。結果證明,在一個只有兩位讀者的空曠的閱覽室里,沒有一個被試者能夠忍受一個陌生人緊挨自己坐下。在心理學家坐在他們身邊后,被試驗者不知道這是在做實驗,更多的人很快就默默地遠離到別處坐下,有人則干脆明確表示:“你想干什么?”
這個實驗說明了人與人之間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間距離。任何一個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圍有一個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間,它就像一個無形的“氣泡”一樣為自己“割據”了一定的“領域”。而當這個自我空間被人觸犯就會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惱怒起來。
就一般而言,交往雙方的人際關系以及所處情境決定著相互間自我空間的范圍。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博士劃分了四種區域或距離,各種距離都與對方的關系相稱。
1、親密距離。這是人際交往中的最小間隔或幾無間隔,即我們常說的“親密無間”,其近范圍在6英寸(約15厘米)之內,彼此間可能肌膚相觸,耳鬢廝磨,以至相互能感受到對方的體溫、氣味和氣息。其遠范圍是6英寸到18英寸(15厘米~44厘米)之間,身體上的接觸可能表現為挽臂執手,或促膝談心,仍體現出親密友好的人際關系。
就交往情境而言,親密距離屬于私下情境,只限于在情感上聯系高度密切的人之間使用,在社交場合,大庭廣眾之前,兩個人(尤其是異性)如此貼近,就不太雅觀。在同性別的人之間,往往只限于貼心朋友,彼此十分熟識而隨和,可以不拘小節,無話不談。在異性之間,只限于夫妻和戀人之間。因此,在人際交往中,一個不屬于這個親密距離圈子內的人隨意闖入這一空間,不管他的用心如何,都是不禮貌的,會引起對方的反感,也會自討沒趣。
2、個人距離。這是人際間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離,已較少直接的身體接觸。個人距離的近范圍為1.5~2.5英尺(46~76厘米)之間,正好能相互親切握手,友好交談。這是與熟人交往的空間。陌生人進入這個距離會構成對別人的侵犯。個人距離的遠范圍是2.5~4英尺(76~122厘米)。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地進入這個空間,不過,在通常情況下,較為融洽的熟人之間交往時保持的距離更靠近遠范圍的近距離(2.5英尺)一端,而陌生人之間談話則更靠近遠范圍的遠距離(4英尺)端。
網絡成癮者心理健康水平詮釋
論文摘要:研究采用楊文嬌等編制的大學生網絡成癮問卷及SCL-90癥狀自評量表對266名在校大學生進行測驗測驗表明大學生網絡成癮傾向存在性別差異,網絡成癔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較大。結論:高網絡成癮傾向者與低網絡成癮傾向者心理健康水平存在顯著差異。不同類型網絡成癮對心理健康水平影響不同。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網絡成癮;心理健康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簡稱CNNIC)的“第二十二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8年6月,我國網民數量達到2.53億,其中學生占30.0%,本科生占21.3%。由此可見:在校大學生已成為互聯網的主要使用大軍。而以過度、無節制的使用網絡所造成的上網行為沖動失調和個體的社會、心理功能明顯受損為主要特征的網絡成癮成為影響眾多青年大學生身心健康、學習和生活的嚴重問題之一.現已受到國內外心理學、教育學工作者的廣泛關注。本研究著重揭示網絡成癮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網絡成癮類型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情況,以期為大學生網絡成癮問題的具體預防和干預工作提供借鑒和參考。
1研究對象與工具
1.1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吉林省三所高校大一至大四的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隨機發放問卷320份,回收296份,回收率為92.5%,其中有效問卷266份,有效率為9O%。其中一年級66人,二年級88人,三年級58人。四年級54人。男生124人,女生14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