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培訓課程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9 19:33:0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農村培訓課程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村骨干教師培訓課程設計
[摘要]自“國培計劃”實施以來,2012年國家教育部頒布了關于實施《“國培計劃”課程標準(試行)的通知》,要求各地將《標準》的貫徹落實情況作為立項評審、績效評估的重要內容。明確農村骨干教師培訓課程設計的價值取向,為課程設置提供建議。一方面,促進農村骨干教師專業發展,提高農村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另一方面,加深課程的設計者、課程的實施者以及培訓者對培訓課程需求的認識,促進“國培計劃”標準的實現。
[關鍵詞]農村骨干教師;培訓課程;設計
一、農村骨干教師培訓課程設計的流程與依據
(一)農村骨干教師培訓課程設計的流程。首先,由國家及負責承擔培訓部門制定培訓課程的目標,盡量將目標細化與明確。一方面,讓培訓部門有“的”可循,以達到的培訓目的為標準,為培訓部門提供宏觀方向。另一方面,使受訓的教師能在主觀意識上深刻理解培訓的目的,切實提高培訓效果。其次,明確培訓課程的具體目標后,精選適合農村骨干教師的培訓課程內容。一是參考2012年教育部發行的“國培計劃”課程標準來選取骨干教師的培訓課程內容。二是由專家自帶特色課或由培訓承辦方選取課程內容。再次,確定培訓課程內容后,針對骨干教師培訓課程的特點開展培訓,關注教師動態與學習意向,保證課程實施。最后,檢驗課程實施效果,做好課程評價。完善課程評價機制,利于課程的更新與改進。(二)農村骨干教師培訓課程設計的依據。農村骨干教師培訓課程設計的依據:一是以“國培計劃”的相關要素為依據。首先,關注農村骨干教師的特點。農村骨干教師對農村教育有更深刻的認識,多年的農村從教經歷讓他們更清楚自身需要的培訓課程。其次,緊密結合“國培計劃”課程。只有將課程設置與受訓教師的獨特性有機結合才能揭示出課程設計的可信依據。因此,在借鑒國培課程標準的基礎上考慮農村骨干教師的具體特點尤為重要。二是關注培訓課程的價值取向。所謂價值取向即課程設置的價值是什么,通過培訓能夠得到什么。比如,學術理性主義取向,課程設計更強調知識、技能以及各種學科價值,更多考慮讓學生掌握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較少關注學生的需要和興趣;人文主義取向,課程設計更關注學生的內在心理感受,充分考慮學生的主體性,強調人的成長;社會改造主義取向,課程更重視學習者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課程體系的制定與更新都從社會的需要出發。農村骨干教師“國培計劃”的課程價值定位,應做到將農村骨干教師的個體感受性與培訓課程的系統性按照恰當的比例結合起來。充分考慮農村骨干教師的主觀訴求下的人本主義取向與學術理性取向有效結合的課程價值定位,才是農村骨干教師培訓課程最終追求的價值定位。
二、農村骨干教師培訓課程設計宏觀策略
對于骨干教師培訓課程的設置,宏觀方向上應該與教師發展的特點相一致。建立動態靈活的課程體系的同時鼓勵教師的主動參與,課程應該為教師提供可參與的平臺,促進教師形成自主發展觀念。(一)形成骨干教師培訓的動態課程模式。1.緊密貼近農村骨干教師需求,做好訓前調研工作。充分重視教師培訓前的調研工作,為整個培訓過程打下堅實的基礎。培訓前的調研不僅能了解參訓教師的水平,更有助于課程專家以及相關的課程制定者根據參訓教師的特點制定培訓課程。農村骨干教師培訓具有獨特的特征,從教師的需求著手,緊緊圍繞教師的需求開展培訓課程。讓培訓課程的內容、課程模式等都與教師所需緊密相聯,努力提高教師的素質。2.完善課程評價體系,及時更新、調整課程內容。農村骨干教師的培訓評價體系對整個培訓十分重要,從課程的制定到課程的實施環節以及課程結束后的反饋,每個環節的評價都必不可少。第一,做好骨干教師培訓前的需求調查工作是制定培訓課程的前提。第二,盡可能的發現培訓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將課程的完善從實處著手。第三,訓后的課程反饋必不可少,影響著培訓課程的改進,對于課程內容的制定、課程實施的各個環節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因此,對于培訓課程的評價應做好時間上的銜接與貫穿,將評價環節滲透到培訓始終。3.不斷優化培訓師資隊伍結構,了解學術前沿動態與提高教學實踐能力有機結合。在骨干教師培訓中,不同的參訓教師有著不同的自身特點。針對不同的骨干教師,應接受不同的培訓。要根據教師的水平,按照一定的標準分成組,對于不同組別的受訓教師適當的調節課程內容。在制定課程內容中,應當注意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相結合。對于骨干教師來說實踐能力固然重要,能夠及時地把握住學術的前沿對于每名教師來說更是重要的。4.建立持久學習的培訓機制,彌補短期集中培訓弊端。教師接受培訓多是以短期集中培訓為主,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教師認為這樣的培訓時間安排是比較合理的。針對這樣的狀況,相關培訓部門應該建立一種長效的培訓機制,將教師的學習用一種持續的、動態的方式展開。第一,可以選擇短期集中培訓方式進行培訓的同時輔之以教學工作中的培訓,將培訓教師請到學校,以講座的形式或是教師示范課講課的形式讓專家對教師提出意見以達進步。第二,引入網絡資源,發掘網絡課堂。利用網絡學習資源,推薦教師學習網絡上的教師精品課,樹立主動學習意識。第三,為教師建立教師發展檔案,將每次參與的培訓備錄在案,讓教師可以對自己的持久發展有跡可循,對于持久的發展充滿信心。第四,針對骨干教師建立系統的、規范的教師培訓模式,對每名教師設立具體的培訓時間段,并在培訓后做出及時評價,將評價結果記錄檔案,有針對性的分階段對教師進行培訓。(二)建立利于教師自主發展課程體系。1.調試課程內容呈現方式,引導骨干教師積極主動參與。在以培訓教師講授為主要培訓方式同時多設置受訓教師與培訓教師能夠進行互動的課程,改變以往教師培訓的平淡講授知識的模式。組織設立活動課程,在活動中為受訓教師盡可能的提供參與到課堂的機會,通過課堂提問、激發思考、引發共鳴來增加培訓教師與受訓教師在課堂中的互動與交流。只有在這樣的培訓活動下才能夠在提高教師的專業知識的同時將教師的專業理念、專業情意真正的滲透到教師心中。為受訓教師群體交流創造機會,觀摩課、交流展示課要及時進行課程評價,交換心得。2.促進農村骨干教師樹立自主發展觀念。教師的自主發展動機是教師培訓活動有效開展的重要前提。對于農村骨干教師群體而言,自我發展意向的高低是影響骨干教師培訓成效的根本因素。努力使自身成為“學習型”教師,樹立持久學習觀念。專業發展內在動力對于骨干教師群體尤為重要,端正農村骨干教師態度,激發自身發展源動力。農村骨干教師受環境的局限接觸優質教育資源的機會少但平臺大,可以充分發揮網絡資源,吸收優秀課程資源,同時與培訓教師保持長期聯系,結交教師同伴。
微課在農村幼兒教師培訓中的運用
摘要:近年來,微課作為在線教育的熱點,它以視頻為載體,簡短精煉、突出重點為特點的新型教學資源。這種教學模式,不僅對傳統教學的學習方式形成了一定作用,也為當前農村幼兒教師培訓帶來了新的契機。文章通過分析微課提出的背景、概念、特點、價值,揭示農村幼兒教師培訓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將微課運用在農村幼兒教師培訓中,加強農村幼兒教師與外界學習共同體的聯系,推進農村地區幼兒教師的專業發展,為微課在農村幼師培訓中提供有建設性的策略。
關鍵詞:微課;農村幼兒教師培訓;專業發展
1微課提出的概念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人們更喜歡以一種簡短精煉的方式獲取知識,而微課正以這樣的特點沖擊著傳統教育,簡短、精煉、突出知識點的教育新模式,在在線教育領域喧起了一片浪潮。此外,知識點的系統化、區域資源建設規?;殉蔀槲⒄n發展和努力的方向,隨著以互聯網為載體的在線教育與培訓課程的深度結合,幼兒教師的培訓以微課為契機,研發幼師微課培訓資源,基于資源共享的微課網絡平臺,形成優質資源帶動周邊農村幼兒教師遠程培訓“一帶一路”的發展模式。在國外,人們對微課準確界定還在不斷的探討之中。最初提出微課的是來自美國北愛荷華大學LeroyA.McGrew教授,他提出了60秒課程[1],隨后來自英國納皮爾大學T.P.Kee提出的一分鐘演講,Kee提出在極短時間內怎樣快速精煉的掌握核心概念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2]。2006年,美國人薩爾曼•可汗創立了微課教育的網站,該網站以提供在線學習、進度跟蹤等服務、全新的授課模式,吸引了眾多學習者的關注。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微課正式演變成微課程,2008年來自美國高級教學設計師DavidPenrose提出微課程的制作分為五大步驟:找出核心概念;極短時間內解釋和提出核心概念背景核;錄制視頻1-3分鐘;設計課后任務;上傳課程到管理系統[3]。目前國外微課做的具有代表性的是可汗學院及TED-Ed,且涵蓋很多主題,內容呈現形式多樣,微課配套資源也相當的豐富。在我國,首次提出微課的研究員胡鐵生指出,微課不僅是一種視頻課程,還承載了學科知識點構建新型的網絡課程教育資源[4]。目前,各大網站也在紛紛加入微課的制作團隊中。其中,中國微課網、鳳凰微課、浙江微課網和微課網是做的相對比較好的微課平臺。面對的對象主要是教師和中小學生,這些微課平臺主要形式是優質課程的評比,老師對其借鑒、學習。在國內的微課平臺,專門針對幼師培訓的課程還沒有出現,基于當前農村幼兒教師培訓存在諸多問題,就幼兒園培訓成本的考慮,運用微課培訓的模式無疑會緩解農村幼兒園的經濟壓力。
2微課應用在農村幼兒教師培訓中的可行性
2.1農村幼兒教師培訓的現狀與問題
農村中小學體育論文
一、農村中小學體育教師培訓課程設計的價值取向
對于隴南市中小學參加培訓的體育教師來講,“什么樣的內容是最有價值的”?也就是說培訓課程設計應秉承什么樣的理念和原則是落實好培訓工程的關鍵。因為,“培訓課程”一頭緊系著“培訓工程”的美好愿景,一頭關乎著廣大教師的業務提升、專業成長和推動教育水平的不斷提升與發展,因此,關鍵在于扎扎實實做好培訓課程的價值定位和設計工作。這就要求課程設計從價值定位到目標構建再到內容選擇等,一方面要緊扣參訓教師的工作實際和個人實際———這是“立地”,另一方面要體現積極的先進的教育教學思想、態度、理念、模式、方法等內容一一這是“頂天”,即應緊密結合“培訓工程”的宗旨并結合參訓教師的實際,是實施好“培訓工程”的內在要求,也是引領教育教學改革和推動教師向更高更專業的方向發展作用的體現??v觀隴南市中小學體育師資隊伍的現狀,他們的成長途徑主要有二:一是由班主任、部分體育愛好者或有一定體育特長的教師,通過長期在教學實踐中的不斷反思提高的循環發展,目前,占體育教師比重較大;二是少數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或當地體校畢業生組成的師資隊伍;三是部分學?;蝾I導有目的的培養,通過優秀教師的傳幫帶、外出參加培訓、研修再加上自主學習、反復錘煉而成長為體育教師。三者看似各不相同,但卻有一些共同點,即反映了隴南市中小學體育教師的成長規律:熱愛教育事業;長期實踐,反復錘煉;優化人才資源,傳、幫、帶;層次不同,逐級提高;進修培訓,加速發展;優勝劣汰,時時更新。具體結構可通過表1(參訓學員結構一覽表)進一步了解。通過表1中參訓學員信息,可以看出中小學體育教師的基本情況為:男女比例不平衡,以男教師為主;學歷層次以??茷橹?,中專生仍占一定的比例;職稱以中級為主,高級較少,幾乎沒有;年齡結構合理,但遺憾的是每期的50歲以上者,基本是以完成培訓任務為主;體育師資以語文、數學、英語等非專業學科教師為主體,并且近三分之一參訓教師沒有承擔體育教學工作,申請參加體育課程培訓,一方面認為比較輕松好過關,另一方面覺得可以鍛煉身體等。整體上看專業師資隊伍規模不大,層次不高,素質急待提高。長期以來,隴南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經濟、文化和教育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體育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偏低,專業提升緩慢,隊伍不穩定、流動性大,結構不均衡,整體存在專業發展學習動力不足和研討氛圍不濃,教師主要職業活動受限于學校的狹小天地,加之領導重視不夠和繼續教育投入少及缺少制度保障等原因,使得體育教師外出進修學習和培訓機會較少甚至缺失。因此,培訓課程設計的核心要素應充分考慮參訓教師的特點與需求及課程特性,既要考慮到培訓課程的針對性、實效性,又要考慮到課程內容的時代性、前瞻性、連續性和可發展性。
二、農村中小學體育教師培訓課程目標和內容
課程目標和內容不僅指參訓教師缺失的教育教學、學科教學和教研知識、方法、技能及能力的建構和提高,更要關注和發掘蘊藏在農村骨干教師身上的“閃光點”、優勢和潛能。不同的課程定位產生不同的課程目標體系,進而對課程內容的選擇也不同。綜合相關研究表明,英法德美日各國中小學教師職后培訓的定位大致有兩種:一是為了取得資格或學位,二是旨在提高學校教學質量,在課程內容上前者偏重于理論性,而后者立足于實用性③。從隴南市“培訓工程”的宗旨來看,應屬于后者,那么課程內容的實用性就是課程內容體系構建的核心要素。(一)農村中小學體育教師培訓課程目標以提高教師師德素養和業務水平為核心,以提升培訓質量為主線,以培養造就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為目的,通過開展培訓通開課程和專業課程達到以下目標:1.了解國家關于體育教育教學工作的政策、法規,提高教師的職業認同感和責任感;了解體育課程發展與演變的基本趨向,為豐富和開辟校本課程拓寬思路,積極開發學校所在區域民間、民俗體育資源,開設學校特色體育課。2.養成實施新課程的學生觀、教師觀、課程觀、教學觀和質量觀,提高教師實施新課程教育教學的自覺性和勝任力;3.掌握義務教育階段各學科課程教學改革的基本情況和經驗教訓,研讀所任學科的課程標準,探討有效教學的方式方法,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提升學科教研能力;4.強化教師教學技能,掌握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二)農村中小學體育教師培訓課程內容通過分析上表可以看出:在培訓課程內容的設計上主要以“實踐取向”為主體,進行了系統、靈活、前沿、分層分類等特征,強調針對性、實用性和全面性。首先,在培訓課程理論與實踐內容比重的選擇上以實踐為主體,這是與參訓學員的結構特點和需求相一致的,是對體育教學基本技能和能力的補償培訓;其次,培訓課程內容共分三大模塊,涵蓋了近現代我國學校體育思想發展與變遷、基礎教育改革以來我國學校體育形勢、2010年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調研結果、我國近現代體育課程的發展與變遷等5個專題講座,另外還包括2大模塊共8個課題的體育教學能力培訓以及教學觀摩與評價,每個專題都有明確的目標要求,圍繞體育教學對教師進行學科知識培訓和學科教學新理念新方法、新思路、新趨向的引領;第三,專業課與學校綜合培訓課程方案緊密結合,在內容體系的構建上形成了分層、分類設計,既反映教育教學的知識和能力,又重視思想、情感、意志、個性品格等內容,并在內容組織實施上體現實踐的特點。同時,又緊密結合“培訓工程”總課程方案內容,如教育政策法規與教師職業道德、新課程理念及實踐、學科教學理論實踐與研究、多媒體課件制作與應用、教學簡筆畫、教學基本技能訓練、文化素質提升、專家引領等課程,以促進教師對課程作用的價值判斷能力、將資源轉換成課程的能力、系統化構建課程內容的能力、有效組織與有效實施的能力和自我評價與自覺調適的能力。
三、農村中小學體育教師培訓方式
培訓方式是培訓課程有效實施的重要途徑,也是培訓目標達成與否和內容習得的活動方式,它對培訓效果和質量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在對老師們進行培訓時,既要關注他們是成人的學習特點,更要注重通過培訓課程學習讓他們體會到被關懷、被接納、成就感、存在感、勝任感及自信心的提高等心理因素,從而激發和維持后續專業發展行為。通過交流和訪談得出:他們最喜歡體育課程培訓既有理論也有實踐,最害怕純理論的“一言堂”和培訓者的強勢灌輸,他們認為在富有平等和諧交流的活動中,更能發揮激勵、支持和釋放個人優勢、拓展和維持個人良好人際關系及知識和技能的習得。因此,統籌每位教師個人優勢、所在學校及社區優勢和培訓單位自身及環境優勢,進行有效培訓活動方式的選擇和組織,為教師培訓提供較為理想的活動方式,值得培訓者潛心探究④。通過幾年承擔培訓課程實踐,結合“國培計劃”的有效方式和手段,認為培訓的有效方式有以下幾種。
西部農村教師培訓研究論文
[摘要]西部農村中小學教師培訓的現實不足決定了建立適應區域實際教師培訓體系的必要性,該體系建設包括三個組成部分,即:從培訓課程、教學方法和評價方法三方面更新培訓的方法體系;從多層次培訓網絡、基層教師培訓機構、校本教研制度三方面建設培訓的平臺體系;從物資、組織和動力三方面建設培訓的支持體系。
[關鍵詞]西部農村;教師培訓;方法體系;平臺體系;支持體系
西部農村教師培訓體系應該包括三個有機組成部分,即方法體系、平臺體系和保障體系。方法體系解決的是培訓過程中對于內容、教學及評價等方面的方法問題,平臺體系解決的是培訓的依托方式問題,而支持體系則解決的是培訓的保障問題。下面就從這三個方面對西部農村中小學教師培訓體系建設做一些討論。
一、方法體系:實現“三個轉變”更新培訓方法
教師培訓方法主要包括培訓課程選擇方法、教學方法、評價方法。當前,西部農村中小學教師培訓的方法體系需要克服原有問題,并實現三個轉變。
(一)培訓的課程選擇:實現從“重理論輕實踐”向“緊貼教育實際”轉變
教育部強化老師培訓工作意見
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為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和教育規劃綱要。現就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進一步加強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高度重視中小學教師培訓。
教師為本。有好的教師,1.教育大計。才有好的教育。教師培訓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環節,推進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保證。近年來,各地各校積極采取措施加強教師培訓,教師隊伍建設取得明顯成效。但從總體上看,教師隊伍整體素質還不能完全適應新時期教育改革發展需要,教師培訓發展不平衡,特別是農村教師培訓機會較少,教師培訓制度有待完善,支持保障能力建設亟待加強。教育規劃綱要對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大力加強教師培訓,新時期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重要任務和緊迫要求。
圍繞教育改革發展的中心任務,2.新時期中小學教師培訓的總體要求是貫徹落實教育規劃綱要。緊扣培養造就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的戰略目標,以提高教師師德素養和業務水平為核心,以提升培訓質量為主線,以農村教師為重點,開展中小學教師全員培訓,努力構建開放靈活的教師終身學習體系,加大教師培訓支持力度,全面提高教師素質,為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提供師資保障。
完善培訓制度,要按照“統籌規劃、改革創新、按需施訓、注重實效”原則。統籌城鄉教師培訓,創新培訓模式機制,增強培訓針對性和實效性。堅持全員培訓與骨干研修相結合,遠程培訓與集中培訓相結合,脫產進修與校本研修相結合,境內培訓和境外研修相結合,非學歷培訓與學歷提升相結合,促進中小學教師培訓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取得新突破。
二、緊緊圍繞新時期教育改革發展的中心任務。
探究優勢服務對區域經濟積極作用
一、把握區域經濟融合發展的脈搏,積極改變工作思路
在辦學過程中學校認識到,只有與大興新區產業集群的用人需求形成良性匹配,才能為區域企業培養輸送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發揮出服務經濟社會的職能。繼續教育學院也明確了學校的辦學指導思想,高度重視面向區域經濟的職業技能培訓工作,深化認識“三要”:即開展職業培訓是滿足新區經濟發展大形勢的“需要”;加快技能人才培養對企業長遠發展的“重要”;提高職業技能素質水平是勞動者個人發展的“必要”。逐步樹立了“立足新區、面向企業、牽手鄉鎮、主動出擊”的職業培訓指導思想和工作思路,積極探索職業培訓工作體制機制的改革與創新。繼續教育學院堅持“立足開發區、面向大興區、服務大興區”,在及時了解新區經濟建設實際需求及區域政府對職業培訓相關優惠政策的基礎上,抓住機遇、主動出擊,逐步摸索出“政府主導、鎮村組織、學校主體、企業參與”的新工作機制。2008年12月24日,開發區管委會命名學校為“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技能人才培訓基地”;2010年3月31日,學校與開發區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同時開發區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與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培訓中心簽署了《委托培訓協議書》;2011年6月17日,學校與北京市大興區簽署了職業教育培訓戰略合作協議,充分發揮新區政府的規劃、管理、政策等優勢,為企業與學校及勞動者個人之間搭建起供需合作關系平臺。
二、積極探索與區域經濟融合發展相匹配的培訓體系
在北京市大興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開發區人才服務中心的牽頭協調下,繼續教育學院努力探索培訓體系的改革與創新。將初、中、高級職業技能培訓體系貫穿于農村勞動力和轉崗再就業勞動力職業生涯的全過程,逐步形成了“一免、雙促、三提升”的職業培訓體系?!耙幻狻奔磳⒚赓M的就業培訓貫穿于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全過程;“雙促”即通過初級職業技能培訓,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盡快實現轉移就業,再通過中高級職業資格培訓,促進已轉移就業的農村勞動力盡快進入高技能崗位,提高轉移就業的質量;“三提升”即通過以上措施,提升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后的生活品質,提升企業在職員工的職業資格等級和職業素養,提升新區勞動力資源結構的優化水平。
三、在新的培訓體系下,改革創新工作方法
在新的工作思路、工作機制和培訓體系下,過去固有的培訓管理模式顯現出明顯的不適與不足。首先,過去主要是給在校生提供取證培訓鑒定,基本上是“等、靠、要”的管理模式,而現在需要工作人員到企業、鄉鎮、政府部門中去,加大了工作壓力和辛勞度;其次,過去的培訓項目相對固定,基本是按學校專業設置來確定,而現在的培訓內容豐富多樣,每個企業提出的培訓需求各不相同,需要組織者和培訓師資按需設計培訓課程,加大了工作難度和工作量;最后,隨著培訓班次和培訓人數的增加,在統籌調配教學資源和信息化管理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適應職業培訓的新形勢、新任務和新要求,繼續教育學院積極探索培訓管理模式的改革創新,逐漸形成“培訓開發規范化、培訓辦班流程化、培訓管理項目化、培訓課程模塊化、培訓師資團隊化”的新管理模式,并制定了有利于開展培訓工作開展的管理機制。
高職計算機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
自2010年國家教育部、財政部啟動實施“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簡稱“國培計劃”)以來,對我國基礎教師教育改革向縱深發展起到有效的推動作用,中小學教師特別是農村中小學教師的整體素質普遍有了新的提升。2014年陜西廣播電視大學首次承擔了“國培計劃”中小學緊缺薄弱學科小學音樂教師項目的培訓任務,作為負責該項目教學的骨干教師,作者著重對培訓課程體系設計進行研究與總結,以提升今后音樂教師培訓的科學性與實效性。
一、培訓主題確定
該項目由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培訓學院負責組織實施,作為項目的參與者,按照教育改革與發展對教師整體素質提出的要求,我們精心組織、調動和有效整合優質培訓資源,項目組成員多次赴西安市區周邊及陜西省各地區縣與當地中小學音樂教師等相關人員進行座談調研,重點了解當前陜西省小學音樂教學現狀以及在教學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同時,廣泛征求“國培計劃”培訓專家、省市教研員、一線優秀教師的意見,最終將本次培訓主題設計為“基礎教育課改背景下的小學音樂教師教學技能培訓”,著力提高全省小學音樂教師的學科教學能力和專業水平。
二、培訓目標定位
本次培訓以提升小學音樂教師專業知識和從教能力為核心,提高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基層音樂教師成為能夠發揮輻射作用的學科帶頭人,推進我國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培訓前數據統計,本次參訓學員年齡集中在30~40歲,30歲以下有15%,40歲以上有4%,其中全日制本、專科占到40%,大部分教師是通過函授學習或其他性質的考試得到提高自身學歷的目的。針對本次參訓音樂教師的基本情況,我們制定出三方面具體目標,以體現“國培計劃”培訓課堂體系的系統性、完整性、針對性。一是通過新課標模塊幫助參訓教師理解掌握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最新動態和趨勢,明確小學音樂學科的新課程培養目標;二是通過音樂專業知識與能力的培訓,促進參訓教師個人成長和專業成長;三是通過專家講座、名校觀摩、主題研究、案例分析等方式方法,幫助參訓教師進一步熟悉教學設計、課堂教學、活動指導等方面的科學規范和教學方式,從而幫助提升參訓教師解決教學實踐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培訓課程設置
中小學音樂教師培訓創新思考
【摘要】自從我國進入信息化時代以來,教育的信息化程度也隨之不斷提升,并由此出現了諸多全新教學理念與教學技術。受此影響,其對中小學音樂教師的專業性及綜合素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加強對中小學音樂教師的專業培訓。本文將在這一背景下,從闡明信息化時代培訓中小學音樂教師的重要性入手,結合其當前在培訓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根據具體培訓實例,重點探究基于信息化時代的中小學音樂教師培訓創新。
【關鍵詞】信息化時代;中小學音樂教師;培訓創新
雖然近些年在新課改的逐步落實下,中小學對音樂學科教學的重視程度正在不斷增加,但在音樂教師培訓方面仍然存在重視程度不足、培訓方式與內容傳統單一等問題,導致許多中小學音樂教師難以適應信息化時代下的音樂教學需要。因此,創新中小學音樂教師培訓已經勢在必行。本研究可有效豐富該領域理論研究的同時,也為真正實現中小學音樂教師的培訓創新提供相應實踐路徑。
一、基于信息化時代培訓中小學音樂教師的重要性分析
(一)完善教師的知識系統。在信息化時代下,加強對中小學音樂教師的專業培訓,通過利用各種信息技術手段,從互聯網、各類型網絡教學平臺中收集整理多樣化的教學資源與培訓資源,不僅能夠有效實現中小學音樂教師培訓內容的豐富創新,同時也可以幫助教師學習更多音樂學科及相關領域的最新知識內容,了解第一手的信息資訊和研究動態,從而有效更新教師的現有知識,逐步構建起完善的知識系統,以便可以更好地完成中小學音樂教學工作。(二)提升信息化教育能力。在教育信息化程度的逐步提高下,出現了包括多媒體、微課等在內的眾多新興信息化教育技術以及各種現代化、信息化的教育設備。教師在實際課堂教學中,通過對此類信息化教育技術及相關設備進行靈活運用,有助于實現課堂教學形式的創新,激發學生音樂學習興趣,并全方位、立體化地完成各項音樂基礎知識技能的深入學習。因此,在信息化時代下對中小學音樂教師進行培訓,教師可以學習掌握更多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與多種多樣的信息化教育技術手段,在有效提升自身整體教學能力水平尤其是信息化教育能力下,也為優化中小學音樂教學成效奠定堅實基礎。
二、信息化時代下中小學音樂教師培訓的現存問題分析
新型職業農民教育供給對策
摘要: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深入實施,鄉村人才培養工作日益得到重視,新型職業農民作為鄉村振興人才的主力軍,其職業教育問題逐漸受到重視,如何更好地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成為當前的重要課題。文章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視角對云南省新型職業農民教育供給問題進行探究,通過調查云南省新型職業農民教育的供給現狀,找出當前職業教育供給過程中面臨的難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為云南省新型職業農民教育供給開辟一條可行之路,助力云南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
關鍵詞:新型職業農民;教育供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云南省
新型職業農民是以農業為職業、具有相應的專業技能、收入主要來自農業生產經營并達到相當水平的現代農業從業者[1]。隨著農業農村現代化和“三農”工作的不斷推進,國家對農業人才的需求逐漸增加,新型職業農民作為現代農業從業者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中國農業未來發展的主力軍,推動其職業教育發展刻不容緩。云南省作為地處邊疆地區的農業大省,至2020年底,云南省農村人口約為2358.07萬人,占全省人口49.95%,同期全國農村人口占比為36.11%。面對云南省農村人口規模龐大、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的現狀,需要充分發揮農村現有潛力,通過培育大量新型職業農民,提高農村人口素質。因此,提升新型職業農民教育供給水平成為當前的重要課題。
1新型職業農民教育供給現狀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問題成為云南省各鄉鎮政府的熱門話題。各地加強工作協同,優化資源配置,形成了黨委政府主導,農業部門牽頭,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各類教育培訓機構和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格局。當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主體主要由青年農民、農業專業技術人員、種植養殖大戶以及家庭農場和專業合作社中的骨干農民構成,并由各級農廣校,涉農中、高職院校以及農村成人文化技術培訓學校等第三方機構就近開展新型職業農民教育,依托農業園區、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合作建立相關實訓基地。2016年,《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高原特色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意見》指出,“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依托高等教育、中等職業教育資源,鼓勵農民通過‘半農半讀’等方式就地就近接受職業教育”[2]。涉農優惠政策要向符合條件的新型職業農民傾斜。通過認證的新型職業農民有權享受國家多項助農惠農政策,如農業補貼、農機購置補貼、培訓補貼、減免稅費等。以上保障措施可鼓勵新型職業農民接受教育。截至2015年末,云南省形成了以省農廣校為龍頭,16所州市級分校、121所縣級分校、551個鄉鎮、村教學班和5465名專兼職教師為主體的五級辦學隊伍[3],打造出集農民教育培訓、科學普及、推廣服務、信息傳播多功能一體化的農業現代遠程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基本構建起面向農村的成人教育和職業教育工作機制,為新型職業農民教育提供了更多外部支持。
2新型職業農民教育供給存在的問題
信息化技術在農村經濟管理的運用
摘要:為了促使農村經濟不斷發展,需要結合信息化技術,不斷完善農村經濟管理模式,從而確保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本文基于工作實踐,總結了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信息化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如何將信息化引入到農村經濟管理過程中,希望分析能夠為相關工作人員提供有效參考。
關鍵詞:農村經濟;信息化;管理對策
隨著信息化時展,在農村經濟建設過程中,要提高信息化應用能力,并以此為經濟發展奠定良好基礎。通過實踐分析,信息化在農村經濟管理過程中的應用具有積極意義,因此,工作人員要提高認識,加強信息化技術應用能力,從而不斷推進農村經濟發展。
1農村經濟管理中信息化的重要性
1.1為農民提供高質量服務。農村經濟管理需要建立系統的結構,傳統的管理方式不能解決現階段存在的諸多問題,工作效率較低,不能滿足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需求,也無法確保農民獲得高質量服務,在一定程度上,會對農村的經濟發展狀況造成影響。采用信息化經濟管理,能夠確保農民及時獲得大量的一手信息,并利用互聯網技術拓寬個人獲得信息的渠道,改善傳統信息傳播的方式與媒介,合理進行工作部署。與此同時,農村經濟管理部門也搭建了信息化服務工作站,及時解決農民的信息咨詢問題,確保以高質量的服務獲得農民的認可和信賴。1.2提升經濟管理透明度。農村經濟管理采取信息化工作模式以后,改善了原有的經濟管理模式,讓工作流程變得透明。農民可以在網絡平臺上進行工作內容的監管,同時做到科學化的數據共享和使用,為管理系統提供意見,提出個人關于提升管理系統工作效率的想法。在進行農村經濟信息管理過程中,管理部門利用先進的管理技術和數字化管理方法,便于總結以往的工作經驗,分析管理數據,并進行內容共享,以提升數據的服務價值。1.3滿足農村經濟管理的必然發展要求。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普及,人們可以通過網絡獲取大量的數據信息,農村經濟管理系統也以此為基礎,提供高質量的服務。目前,多數農村所開展的經濟管理都沒有創建科學化的信息管理體系,由于沒有科學的內容部署和層次分類,使得整體的工作機制和模式缺乏系統化,進而無法大量推廣和使用。在進行農村經濟管理時,使用信息化管理模式,能夠拓寬原有的數據信息獲取渠道,并利用重新編撰的信息方案開展經濟管理工作,提升整體工作效率。利用信息化管理方法,引進網絡信息控制技術,結合農產品質量與效率的要求,為農民提供更完善的咨詢服務項目,確保農民的個人利益得到提升,讓農民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一席之地。
2信息化在農村經濟管理中的應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