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農村教師培訓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10 08:32:00

導語:西部農村教師培訓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西部農村教師培訓研究論文

[摘要]西部農村中小學教師培訓的現實不足決定了建立適應區域實際教師培訓體系的必要性,該體系建設包括三個組成部分,即:從培訓課程、教學方法和評價方法三方面更新培訓的方法體系;從多層次培訓網絡、基層教師培訓機構、校本教研制度三方面建設培訓的平臺體系;從物資、組織和動力三方面建設培訓的支持體系。

[關鍵詞]西部農村;教師培訓;方法體系;平臺體系;支持體系

西部農村教師培訓體系應該包括三個有機組成部分,即方法體系、平臺體系和保障體系。方法體系解決的是培訓過程中對于內容、教學及評價等方面的方法問題,平臺體系解決的是培訓的依托方式問題,而支持體系則解決的是培訓的保障問題。下面就從這三個方面對西部農村中小學教師培訓體系建設做一些討論。

一、方法體系:實現“三個轉變”更新培訓方法

教師培訓方法主要包括培訓課程選擇方法、教學方法、評價方法。當前,西部農村中小學教師培訓的方法體系需要克服原有問題,并實現三個轉變。

(一)培訓的課程選擇:實現從“重理論輕實踐”向“緊貼教育實際”轉變

長期以來,西部農村中小學教師培訓的課程內容較多地關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介紹,對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具體問題,特別是西部農村中小學教師教育教學活動的特殊問題關注甚少。同時,就西部農村中小學教師自身的特點而言,由于他們長期從事基礎性的教學工作,對教育理論的敏感度不高,對解決現實教育問題的方式方法則迫切需要。因此,單純的“重理論輕實踐”的培訓課程觀,致使選擇的培訓內容遠離西部農村實際,故而不少教師感覺培訓遠離教育教學實際、遠離自己的工作,對培訓缺乏興趣和學習動機,其培訓效果也就不言而喻。

西部農村中小學教師培訓要為西部農村基礎教育服務,這是培訓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因此在培訓課程的選擇上必須貼近西部農村中小學教育教學實際,必須清楚培訓課程對提高教師素質的現實意義,必須讓培訓課程切合當前西部農村教育教學改革的實際需要,同時更要清楚,不同層次的教師和不同學科的教師對于培訓也有不同的訴求,他們渴望在培訓中獲得對自己有用的經驗和啟示。因此,在培訓課程觀上必須貼近西部農村中小學教育實際,以此觀念為指導選擇切合實際需求的培訓內容。

(二)培訓的教學方式:實現從“重單向講授輕互動”向“多樣化自主學習”轉變

我們在實踐中發現,正因為西部的教師培訓機構長期偏重對農村教師教育理論和專業知識的培訓,因此,在教學方法上把培訓看作單純的傳授理論知識的過程。教師培訓中的教學方法單一,缺少針對中小學教師答疑解惑的環節,教學形式呆板,主要采取“滿堂灌”的方法,缺乏互動。在培訓中,培訓者扮演主導者的角色,接受培訓的教師則扮演聽眾角色,很少有機會參與到培訓活動中去,其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就難以發揮,培訓所獲取的知識在培訓后也難以轉化為實際的教育教學技巧。

一般而言,接受培訓的目標大致包括三個方面:獲取知識、獲得能力和改善行為(提高素質)。也就是說,其最終目標是為了通過培訓提高自身素質并改善自己的教學行為,換句話說就是為了把別人的教育經驗轉變成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在教師接受培訓的過程中,就應該放棄以前灌輸知識的“洗腦式”教育,而應該充分發揮培訓者主觀能動性,對不同的培訓內容則采取不同的培訓方法。如對教育教學技巧的培訓,則采用案例教學法,讓教師在分析案例的基礎上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并相互交流。對教育教學培訓,則采用模擬培訓法,讓教師置身于模擬的現實工作環境中反復操作訓練,以此解決實際教學中可能出現的類似問題。為了保證學習達到實際效果,我們主張在培訓過程中建立健全教師學習型組織,建立以學習、反思和共享為基礎的培訓機制。

(三)培訓的評價方法:實現從“輕視評價”向“多面評價”轉變

西部農村中小學教師培訓不太重視評價環節,把教師接受培訓完全理解成一種自愿行為,認為沒有必要進行過程和效果評價。這樣一來,西部農村中小學教師培訓長期缺少有效的評價體系,就培訓過程而言,缺少對培訓進行全程控制的機制,培訓計劃按部就班的實施,但是內容是否實用,培訓過程有了問題如何及時得到更正,以及教師的培訓成果是否能夠得到有效轉化,培訓單位都沒有辦法了解。

教師培訓的評價是推動教師培訓的一個重要動力。評價包括對培訓工作本身的評價和對教師培訓效果的考核,這是培訓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此外,教育主管部門還可以協同人事局聯合對晉升高一級職稱的教師進行專業知識、專業能力測試,以考促學、以考促訓,考試的內容應該包括教師所教學科的專業知識和教育理論。在對培訓機構的評價上,應該采取讓參培教師評價方式和培訓項目競標認定方式相結合,促進培訓機構提高培訓質量,改進服務工作。這種多主體、多維度、多目標的“多面評價”既能提升教師受訓的質量,也能提升培訓單位的教育質量。

二、平臺體系:發揮多種培訓手段的作用

平臺體系解決的是培訓的依靠方式問題,這是整個西部農村中小學教師培訓的核心。我們主張在宏觀上,發揮多種培訓網絡的作用;在中觀上,發揮西部農村基層教師培訓機構的積極作用;在微觀上,發揮校本教研制度的能動作用。

(一)發揮多層次培訓網絡的作用

西部農村學校分布相對分散,因此,在培訓平臺的選擇上不能全盤借鑒東部地區和城市學校教師培訓的做法。早在2004年,教育部頒發的《關于實施全國教師教育網絡聯盟計劃的指導意見》中就明確提出要通過建設三網(“天網”“地網”“人網”)協同促進教師隊伍提升的建議。因此,西部農村中小學教師培訓應該用好“天網”,由于西部農村學校相對分散,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和互聯網可以充分克服因為學校布點分散帶來的問題。所謂“地網”就是西部農村學校自身或通過縣級教師培訓機構建立與臨近地區高水平師范院校在培訓業務或培訓研究上的橫向聯系,“地網”的優勢是力量雄厚,有利于進行長期合作,因此,西部農村學校和教師培訓機構應該積極主動地建立以當地師范院校和教師教育機構為中心的,多方面力量參與的、開放靈活的區域性教師教育網絡體系。“人網”就是通過人員主動流動形成的培訓信息交流網,其優勢在于形式靈活,因此,西部農村要繼續堅持“走出去,請進來”的基本策略,定期選送教師到其他單位或部門接受培訓,同時邀請專家或者其他學校的教師來校參與培訓。

(二)發揮基層教師培訓機構的作用

西部地區要積極推進縣級教師進修部門與教科所、電大等機構部門的資源整合,促進他們共同為西部農村中小學教師培訓服務。早在2002年,《教育部關于加強縣級教師培訓機構建設的指導意見》中就對縣級教師培訓機構的建設提出了明確的指導思想:“要按照小實體、多功能、大服務的原則加強縣級教師培訓機構建設。積極促進縣級教師進修學校與縣級電教、教研、教科研等相關部門的資源整合與合作,優化資源配置,形成合力,努力構建新型的現代教師培訓機構”,西部農村縣級教師教育機構應該按照這一要求加快建設,促使其成為農村教師培訓的重要平臺。縣級教師培訓機構建成之后,在西部農村中小學教師培訓中可以發揮三個重要功能:首先,成為當地教師培訓的資源庫,利用其硬件優勢以最快速度收集到教育教學改革的動態,便于對農村教師進行宣傳教育;其次,能夠成為聯系同級培訓機構的中轉站,實現縣級教師培訓機構之間的信息交流與共享,也可以實現不同區域教師培訓的縣域級別的研討;第三,可以代表縣級培訓機構展開與就近師范院校和其他有教師培訓資源的高校的密切聯系(三)發揮校本教研制度的作用

“校本教研制度是教育理論研究者和中小學教師共同關注的焦點。校本教研制度是對傳統教研機制的改進與創新,能夠為教師專業自主發展提供保障,可以促進學校教研文化的重建。”[1]目前,國內已有不少地區探索出了有特色的校本教研實施辦法,如贛南老區南康市,在實踐中探索出了“四線三課”型校本教研運行范式,并于2005年著手探索科研平臺,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校本教研經驗——“健全片區教研機制,激活農村校本教研內需;強化片區研課活動,推進農村校本教研項目;深化片區教研改革,重建農村校本教研文化”[2]。國內其他地區的積極探索對于建立適應西部農村實際的校本教研體系也有著積極借鑒意義。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在借鑒其他地區的校本教研經驗的時候應該考慮其文化和區域適應性。其他區域校本教研的經驗在方法上可以借鑒,在研究成果上未必可以借鑒,這與校本教研活動強烈的本土性有很大關系,也就是說,針對不同的文化和社會教育背景下形成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解決自身的教育教學中的問題,但是對于西部農村的實踐卻不見得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因此,西部農村教育行政部門要積極為校本教研提供快捷便利的培訓平臺和優質課程資源的支持。

三、支持體系:多層面協同提供保障

西部農村中小學教師培訓的支持體系解決的是培訓的保障問題。我們認為,應該從物資支持、組織支持和動力支持三個方面加強對西部農村中小學教師培訓的保障。

(一)物資支持:地方政府加強經費投入

“長期以來,由于我國中小學教師教育與培訓缺少專項經費支持,教師的在職培訓和進修大多依靠學校和教師分擔,對教師專業成長提供的資源與支持服務體系建設明顯不足。”[3]這種情況在西部農村表現尤其突出,經費短缺是制約西部農村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的“瓶頸”,積極探尋西部農村中小學教師培訓中的成本分攤機制顯得尤為必要。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經費以政府財政撥款為主,多渠道籌措,教育行政部門和教師、學校分擔培訓成本。但是,西部農村中小學教師收入偏低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如果再讓教師自己為自己的培訓買單,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他們參加培訓的積極性。因此,為了配合新課改在西部農村的順利推行,為了支持西部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對于農村教師的非學歷培訓,基層教育行政部門應該安排一定的經費,不再向農村中小學教師和學校收取培訓費。同時應進一步加強縣級培訓基地建設,改善辦學條件,讓這些機構的校舍、圖書資料、教學儀器設備、文化設施達到國家或省規定的標準。否則,物資支持不到位,完全有可能葬送整個培訓體系建設。

(二)組織支持:教育行政部門積極作為

西部農村的教育行政部門應該加強調研,制定科學的培訓指導方針。西部農村的教育行政部門應該根據當地社會、經濟和教育實際理清區域內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基本思路,把對教師的培訓放在西部農村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軌道上來思考和把握,確保教師培訓的工作思路更加符合實際,更加富有針對性、指導性和實踐性。西部農村教育行政部門要積極作為,抓好區域內教師培訓的督導檢查工作,并把這個工作落實到教師培訓工作的各個階段、各個方面和各個環節,切實做深、做細、做透,從而全面、深刻、準確地了解和掌握落實情況。要意識到,抓落實重在層層落實責任,強化目標管理,形成抓落實的目標責任體系。要健全完善區域內中小學教師學習型組織,建立教師和校長業務學習檔案。在教育行政部門內部也要落實職能處室,創新工作機制,轉變管理職能和模式,加強教育行政部門對區域內各學校和培訓機構的政策指導、信息服務、投資導向、評估監督等工作。

(三)動力支持:校長教師參與并支持培訓工作

西部農村中小學校長是教師培訓工作的第一責任人,校長能不能積極組織好培訓關系到教師培訓的具體落實效果。所以,要培訓教師,先培訓校長,以此提高校長組織培訓的意識和能力。同時,在教師培訓工作中,要求西部農村中小學校長應該有所作為。校長要對教師的培訓業績予以充分的關注,幫助教師提煉教學特色與教學模式。特別是在校本培訓和教研方面,校長必須成為校本研修活動的專業引領者、必須主持和真正參與本校的課題研究。[4]同時,農村教師是培訓的主體,教師能否主動學習、自主反思、積極行動關系著培訓工作的成敗。怎樣才能讓農村教師肯學習、會學習,我們認為最主要的就是要讓他們有學習的“內動力”。教師的職業使命感和責任心往往就是他們的“動力源”,要不斷調動、維護、充實和更新這一“動力源”,在實際工作中調動教師繼續學習和自主參與培訓并謀求專業發展的內在要求。此外,還應該把“內動力”與“外動力”結合起來,把教師的專業水平考試考核同職稱晉升緊密掛鉤,從而以“外動力”調動、維護、充實和更新教師成長的“動力源”。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來,西部農村中小學教師培訓體系建設應是在方法體系、平臺體系和支持體系同步建設的基礎上進行的,三者都不能偏廢。只有這樣才能克服目前西部農村中小學教師培訓中的問題,推進農村中小學素質教育的提高,為教育服務西部的社會、經濟、文化建設提供動力源泉。

[參考文獻]

[1]董守生,魏薇.校本教研制度建立的意義與價值探析[J].中國教育學刊,2005(7):71-75.

[2]陳清明,連文華,張飛.片區為平臺,研課為抓手,推進農村校本教研制度建設[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6(4):15-17.

[3]龐麗娟,韓小雨.我國農村義務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問題及其破解[J].教育研究,2006(9):47-31.

[4]李敏.芻議校長如何成為校本研修的專業引領者[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18):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