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教育培訓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9 09:12:2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農村教育培訓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村教育培訓

農民素質論文:從農技推廣看農民素質的強化

本文作者:袁德軍管凱義工作單位:磐石市寶山鄉農業技術推廣站

充分發揮農村教育、宣傳作用農民思想意識和價值觀直接影響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在農村教育、宣傳中,向農民傳播先進科技文化知識的同時將轉變思想觀念放在首位,適時引導其拋棄傳統的小農意識,走出安于現狀、不思進取的誤區,改變落后的、不文明的甚至愚昧的觀念和習慣,逐步形成科學、文明、健康向上的良好風尚,使其在享受現代物質文明的同時獲取精神上的文明和解放,自覺融入市場經濟浪潮。當前,生產勞動不再是單純的體力消耗,而是“技能+體能”“知識+勤勞”的復合性支出。在日新月異、突飛猛進的經濟發展浪潮中,惟有不斷接受教育才能緊跟社會發展節拍。大力實施教育培訓工程,努力提高農民學、用現代科技的能力科技文化素質的高低最終體現在現代科技的應用能力上,若想實現這一目標,當務之急就是要著力改革和完善農村教育培訓體制,以幫助農民提高生產經營能力和擴大增收渠道,進而建立重科技、重技能、重服務的多層次、多樣化的素質培訓機制。通過多種形式和渠道來加強農業科學、實用技術的普及推廣,加大對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所需技能的專業化培訓,才能培育出具有現代農業專業化知識和技能的新型農民群體,進而形成以高素質農業生產經營者為主體的農業人力資源結構和人才優勢,推動農業經濟不斷邁上新臺階。努力發展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和農業科技企業,充分調動其示范帶動作用通過二者的建立作為科研成果轉化和農科教相結合的突破口,既可帶動科技流、信息流和資金流向農村擴散,也能激發廣大農民愛科技、學科技和用科技的熱情。積極建立農村信息網絡,為科技文化信息向農村傳播提供便捷條件農業信息化是社會信息化的重要環節之一,積極建立專業化的農村信息工作隊伍,建立起功能完備、開放暢通的農村信息網絡體系,及時、準確地向農民輸送國內外農產品市場供求趨勢、價格變動、新技術和新品種以及政策環境等各方面信息。

加快推進網上招商、貿易、教育和辦公等現代化方式的應用,提高農業管理和服務方式的信息化水平,推動農業經濟步入信息化、規范化、高效化的發展軌道。加大教育投資力度,實施教育培訓工程無論軟、硬件設施,農村學校均落后于城鎮,無法滿足農民科技培訓的需要,農民獲取科學技術知識的渠道缺乏通暢。為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為農村培養優秀人才,政府可以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增加支農資金,加大對農村教育、培訓的投資,大力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在搞好九年義務教育的同時,搞好農村的職業教育,重視對農業勞動力的技術和技能培訓,將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作為科教興農、發展現代農業的一項重大舉措。農民技能培訓不能流于形式,要重實效,通過科技下鄉、技術服務和科技直通車等多種方式對農民進行科技培訓,為其提供技術服務,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整體科技水平,以利于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農業先進技術的推廣普及。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加強農村科普工作科普是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有效途徑,科學技術的發展,為廣大農村的科普工作提供了便利條件。要針對不同對象,選用適合的形式和內容進行科普宣傳和教育,充分利用互聯網、電視等現代化教育手段開展現代遠程教育,結合農村文化活動大力開展科普工作,這對于提升農民文化素質、豐富其精神文化生活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3]。

總體看來,加強農民文化科技素質是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提高農民就業技能和競爭能力的重要手段。支撐新農村建設的基礎在于培養數以億計的觀念新、有文化、講文明、懂技術以及會經營的新型農民,而農民科技教育是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貢獻率的重要基礎,也是實現新世紀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

查看全文

農村掃盲工作調研報告

**農業大縣,從根本上改善農民素質整體不高,農村生產力普遍偏低,解決好“三農”問題具有重大意義。為此,我們本著逐鄉逐村實際統計,不隱不漏普查總結的原則在全縣境內開展農村掃盲工作調查和分析,現將有關意見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掃除文盲是提高全民素質的社會工程。多年來,我縣主要抓了四方面的工作:①建立健全機構,②廣泛宣傳鼓動,③建設鄉村兩級農技校,④組織師生包教,旨在大面積實施農民教育,提高農村文盲的文化水平;九六年省、市政府對**“兩基”驗收合格后,及時調整工作重點,轉入鞏固提高掃盲成果,開展農民技術培訓階段,目的在于提高農民脫貧致富能力。應該說,全縣在農村實施農民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績,收到明顯效果。

據調查統計,**縣現有**個鄉鎮,***個行政村,全縣常住人口總數******人(不含外出務工人員約*萬人),其中山嶺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群眾的文化程度較差。農村人口中15~45周歲青壯年共有*****人,其中文盲、半文盲人數為****人,占青壯年總人口的**%,其中男****人,女****人;全縣常住人口中接受大學專科以上教育的人數為*****人,占1.0%;接受高中(含中專)教育的*****人,占8.2%;接受初中教育的******人,占38%;接受小學教育的有******人,占37%。

二、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1、掃盲困難較大。

查看全文

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問題與對策研究

摘要:農村人力資源的有效開發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農村現代化發展的有利保障。承德市農村人力資源充足,文化水平有限,文章分析了承德市農村人力資源在開發中存在的問題,包括農村教育基礎設施薄弱,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缺乏保障機制和農民職業教育培訓效果不顯著等,提出了加強農村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有關人力資源開發的制度以及以市場為導向開展職業教育培訓活動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農村;人力資源;問題;對策

1承德市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現狀

承德市的農村人力資源較為充足,在農村有著大量的人力資源,據統計,2017年承德市人口為380.22萬人,其中農村人口251.76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66.2%。大量人力導致了剩余勞動力的產生,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此外,承德市農村人口的文化程度并不高,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占48.63%[1]。文化水平的限制使得傳統思想觀念深入人心,思想落后導致一些農村人對新鮮事物難以接受,在提高自身素質發展問題上認識不足,不愿意去主動的學習和接受在培訓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人力資源的開發。

2承德市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2.1農村教育基礎設施薄弱。受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影響,教育基礎設施的投入一直以來就存在著重城市輕農村的現象,尤其是在一些偏遠的山村,學校內的基礎設施還很不完善,教師除了通用的課本以外,缺乏大量的教學用具與設備,學生獲得知識的渠道有限,沒有豐富的課外讀物,沒有可以上活動課程的場地,更談不上多媒體教學,甚至在一些貧窮地區的學校里的桌椅板凳都是破舊的,能使用的教室也是十分有限。2.2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缺乏保障機制。在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上,首先是缺乏完善的制度體系以及完整的操作流程,對如何整合農村人力資源,如何有效的開展培訓活動以及后續的工作指導缺少相應的規劃。其次,對農村勞動力的社會保障方面,農民更多的還是要依靠土地以及子女來保障自身的養老、看病問題。最后,投入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資金管理和使用機制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對保障資金的籌集和監管,部分政府的主體責任未落實到位,使得保障農村人力資源發展的資金籌集比較困難[2]。2.3農民職業教育培訓效果不顯著。1政府組織的培訓活動,村民的參與程度并不高,大多數的農民還沒有意識到培訓的重要性,即使參與培訓也多是被動性的行為,認為是在耽誤自己的時間,不能做到認真對待。2培訓的內容與農民的需求存在差異,未能考慮農民的實際需要,在講授方式上也未能充分考慮農民的特質以及可接受的程度,對一些理論性太強的內容,知識有限的農民在理解上是存在困難的。

查看全文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培養造就新型農民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我州現有人口中,69%是農業人口。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要著力加快發展農村教育、技能培訓和文化事業,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這是因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落點在“村”、重點在“農民”;為的是農民,靠的也是農民。

農民的文化素質、技術能力和思想

道德水平,直接決定新農村建設的興衰,決定新農村建設的成敗。

世界上發達國家都把提高國民素質放在極其重要的位置,這些國家農民的文化素質都很高。如:受過大學、中學及良好的職業技術教育的農民,德國占67%,日本占59%,英國占78%。從我州教育情況看,全州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6.15年,而農民受教育年限就更低,導致了我州農民的“三低”(勞動技能偏低,文化素質偏低,科技成果轉化率偏低)和“三缺少”(缺少懂技術、會種田的新型農民;缺少懂科技、會管理的青年農民;缺少農業企業家和掌握高新技術的人才)。顯然,這種狀況與我州“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培養壯大支柱產業,加快農民增收步伐”的要求很不相適應。稿件來源:西雙版納報

查看全文

農村掃盲工作現狀調查報告

掃盲工作總結

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市教育局職成處:

**農業大縣,從根本上改善農民素質整體不高,農村生產力普遍偏低,解決好“三農”問題具有重大意義。為此,我們本著逐鄉逐村實際統計,不隱不漏普查總結的原則在全縣境內開展農村掃盲工作調查和分析,現將有關意見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掃除文盲是提高全民素質的社會工程。多年來,我縣主要抓了四方面的工作:①建立健全機構,②廣泛宣傳鼓動,③建設鄉村兩級農技校,④組織師生包教,旨在大面積實施農民教育,提高農村文盲的文化水平;九六年省、市政府對**“兩基”驗收合格后,及時調整工作重點,轉入鞏固提高掃盲成果,開展農民技術培訓階段,目的在于提高農民脫貧致富能力。應該說,全縣在農村實施農民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績,收到明顯效果。

據調查統計,**縣現有**個鄉鎮,***個行政村,全縣常住人口總數******人(不含外出務工人員約*萬人),其中山嶺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群眾的文化程度較差。農村人口中15~45周歲青壯年共有*****人,其中文盲、半文盲人數為****人,占青壯年總人口的**%,其中男****人,女****人;全縣常住人口中接受大學專科以上教育的人數為*****人,占1.0%;接受高中(含中專)教育的*****人,占8.2%;接受初中教育的******人,占38%;接受小學教育的有******人,占37%。

查看全文

農村掃盲工作現狀調查報告

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市教育局職成處:

**農業大縣,從根本上改善農民素質整體不高,農村生產力普遍偏低,解決好“三農”問題具有重大意義。為此,我們本著逐鄉逐村實際統計,不隱不漏普查總結的原則在全縣境內開展農村掃盲工作調查和分析,現將有關意見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掃除文盲是提高全民素質的社會工程。多年來,我縣主要抓了四方面的工作:①建立健全機構,②廣泛宣傳鼓動,③建設鄉村兩級農技校,④組織師生包教,旨在大面積實施農民教育,提高農村文盲的文化水平;九六年省、市政府對**“兩基”驗收合格后,及時調整工作重點,轉入鞏固提高掃盲成果,開展農民技術培訓階段,目的在于提高農民脫貧致富能力。應該說,全縣在農村實施農民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績,收到明顯效果。

據調查統計,**縣現有**個鄉鎮,***個行政村,全縣常住人口總數******人(不含外出務工人員約*萬人),其中山嶺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群眾的文化程度較差。農村人口中15~45周歲青壯年共有*****人,其中文盲、半文盲人數為****人,占青壯年總人口的**%,其中男****人,女****人;全縣常住人口中接受大學專科以上教育的人數為*****人,占1.0%;接受高中(含中專)教育的*****人,占8.2%;接受初中教育的******人,占38%;接受小學教育的有******人,占37%。

二、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查看全文

農民服務論文:新時代農民教育問題的思索

本文作者:周靜工作單位:中共河南省直機關黨校

國外開展農民教育培訓的成功做法

在農民教育培訓方面,國外一些國家起步較早,其培訓教育在提高農民素質,推動農業現代化等方面積累了可資借鑒的經驗。(一)經費投入向農民教育傾斜許多國家從經費投入和政策方面向農民教育傾斜。比如,美國把農業作為研究與開發長期投資的重點領域之一,對農業科技的投入自1958年以來以8%的速度逐年增加。德國政府將農民教育經費列入財政預算,以各農業學校及培訓中心的培訓計劃為參考,根據財政政策下撥專款。在瑞典,政府每年向農業大學撥付4億克朗的經費,保證農業設備處于先進地位。在農業技術普及培訓方面,日本政府承擔全部或部分國家和地方舉辦的試驗研究所需的經費。(二)以立法保證農民教育培訓開展國外不少國家都制定了有關農民教育培訓的法律法規,依法治農是各國促進農業發展的根本。比如,早在1862年,美國國會就通過了《莫雷爾法》,規定聯邦政府通過土地獎勵的辦法,為各州開辦“農工學院”或“贈地學院”提供資金,發展農藝和機械工藝技術教育。《莫雷爾法》及其相關補充法案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了聯邦政府通過資金資助職業教育的做法,對于美國以后職業教育穩步發展起到了奠基作用。而英國1982年頒布的《農業培訓法》、法國1960年頒布的《農業教育指導法案》、德國1969年頒布的《職業教育法》、韓國1980年制定的《農漁民后繼者培養基本法》等,都推動了農民教育向規范化、制度化方向發展。(三)對培訓機構進行管理和監督國外對農民培訓教育工作一般有專門的機構進行管理和負責。比如,法國的農民教育由農業部主管,美國由農業部推廣局負責,英國由農漁食品部農業培訓局負責,日本由農民研修所負責,韓國由政府的農村振興廳指導局和農民教育院負責,承擔對農民的專業技術和職業教育。法國通過農業師范學院,為農民教育培訓提供高水平師資。許多國家還有以個人、企業為主體的培訓組織。法國、丹麥、荷蘭、日本由農民協會或其它社會團體組織負責對農民和農業徒工進行培訓。英國各地區有大批由社會、團體和個人興辦的業余農業學校及短訓班,如農工夜校、農民夜校、農技訓練班、農業青年培訓學校等。墨西哥也有60多個官辦和私辦的機構,專門從事對農民的職業培訓。為了保證教育培訓的質量,許多國家建立了嚴格的考試和認證制度,只有考試合格才能獲得“綠色證書”,才有資格當農民。比如,英國的農民教育培訓有17種證書,法國有4種證書,意大利的證書有技術工人證書、技術能手證書等。嚴格的考試和認證制度的實施為農民教育培訓提供了統一的可操作的目標,也為監督評估提供了統一的標準。為了保證農民培訓機構的培訓質量,各國還通過對各培訓機構的考評確定政府補貼水平,對考評不合格者取消其培訓資格,并對教師素質設定了嚴格的準入標準。(四)教育方法靈活多樣比如,英國的農民教育與技術培訓以農業培訓網為主體力量,再輔以高校及科研咨詢機構,基本形成高、中、初三個不同層次的教育結構,這些層次相互銜接,可以適應不同層次人員的需要。法國的農民教育國家和私人一齊開辦,職業培訓不僅深入到田間地頭,還落實到農民家庭。在日本,培訓組織不僅通過函授講座對高中學生傳授農技知識,讓他們親自體驗農業經營,而且還舉辦農民夜校、農民補習學校、農民培訓班,對農家子女進行各種專門的教育和培訓。

對推進新型農民培訓教育工作的思考

根據我國農民教育培訓實際,借鑒國外培訓經驗,筆者認為,轉變思想觀念,加大組織領導力度,采取科學的教育培訓方式,對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有著重要的意義。(一)進一步加大組織領導力度一是要建立強有力的領導機構。市、縣、鄉(鎮)黨委政府應從實際出發,分別制定長期、中期和當年工作規劃與目標,并將之納入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規劃,組織落實培訓項目,強化統籌,協調解決農業、科技、教育等部門的合作關系,并加強對培訓工作的督促檢查和績效考核,從而把農民教育培訓工作推向制度化、規范化的發展軌道。二是要分類指導,加強監督。要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各類教育培訓機構和各類科研院所的作用,啟動農民培訓示范縣、鄉建設,形成一批布局合理、師資合格、功能齊全、運轉協調的培訓基地,以滿足農民多層次、多方向、多目標的教育培訓需求。還要加強對培訓工作的監督檢查,以保證培訓工作的有效進行。(二)不斷加大對農民培訓資金的投入力度一是要不斷加大財政資金的投入。應將農民培訓經費納入各級財政預算,并根據實際需要逐年增加投入。要建立農村勞動力就業培訓專項扶持基金和基地,相關部門可按照業務水平、服務年限等條件分級確定補助金額,并將新型農民的教育補助范圍擴大到一些社會上學有所長的自學成才者,對他們免費進行分類培訓。二是要積極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加強對資金的管理和使用。要吸引社會各方面資金投入農民教育培訓事業,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多元化農民培訓融資機制,對農民培訓資金要確保及時足額到位,并實行項目管理。比如,開設專戶、設立專賬、專人管理,資金封閉運行等,做到專款專用,使資金發揮最大效用。(三)實施新型農民培訓工程一是加強對從事農業生產農民的培訓。招收涉農專業的畢業生以及社會上有一定農技特長的農業人才,以現代適用技術和實用技術培訓為主,加大現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清潔生產技術、環保技術等的培訓力度,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使農民一看就懂,一學就會,學了能用,用能致富。二是建立多元化培訓機制。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場、多元辦學的培訓機制,是現代社會教育培訓的必然要求,若此才能適應新農村建設對高素質建設者的要求。可運用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的“陽光工程”等形式,增強農民轉移就業的能力。同時,培育勞務品牌和勞務輸出特色村,降低農民外出就業的成本。(四)依法發展農村教育事業要根據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對農民培訓的要求,加強農民培訓立法工作。建議研究制定類似《新型農民培養條例》這樣的法律法規,把農民培訓工作納入規范化制度化軌道。還要加強有關農民培訓法律、法規的宣傳,加大執法和督導力度,確保農民培訓工作在法制保障下正常有序地開展。各級政府要把農村教育擺到整個教育發展的優先地位,認真貫徹《義務教育法》,努力整合優化現有的農村教育資源,積極改善中小學校的辦學條件,逐步解決拖欠農村中小學教師工資和教育經費不足的問題,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要采取有力措施,保證農村適齡青少年上得起學、念得起書,培養造就更多的未來的新型農民。

查看全文

全縣農村教育大會講話

同志們:

剛才,同志就全縣農村教育工作作了一個很好的工作報告,同志宣讀了表彰決定,并對先進單位進行了頒獎。鎮、鄉、鎮三個農村教育先進單位在會上作了典型發言。下面,我講三點意見:

一、提高認識,增強發展農村教育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農村教育是我國教育發展非常重要的一環,直接關系到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關系到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和全局性作用。

(一)發展農村教育,是建設農村現代文明的重要途徑。發展農村教育,辦好農村學校,是加速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推進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和城鎮化,將巨大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改革開放以來,我縣城鄉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這同教育特別是農村教育的發展密不可分。農業先進實用技術之所以能得到大面積推廣,民營經濟之所以能異軍突起,“興工強縣”的戰略之所以能順利實施,農村富余勞動力之所以能大量向沿海地區和城鎮轉移,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以農村教育作為基礎和支撐的,因此農村教育成績巨大,功不可沒。

(二)發展農村教育,是促進城鄉協調發展、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舉措。發展農村教育,關系到農村的當前和長遠發展,是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長遠大計。當前,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關注“三農”問題,農業、農村經濟已處在關鍵的發展階段,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的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擴大,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等,都迫切需要全面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三農”問題,關鍵是農民增收的問題,歸根結底是農民的素質問題。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就必須把發展農村教育作為治本之策,加大農村教育的投入,提高農村勞動者的素質,培養大批現代新型農民,縮小城鄉勞動者素質的差距。在當今社會,誰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誰就能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就能擺脫貧困,擺脫落后。“今天的輟學生,就是明天的貧困戶”,這是農民群眾從現實生活中得出的結論。因此,城鄉之間的差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教育的差別。只有發展農村教育,才能實現統籌城鄉協調發展。

查看全文

全市農村教育會議講話

一、強化發展農村教育的三點認識

(一)發展農村教育是加快科學發展的基礎工程

加快科學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人的全面發展。教育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最重要、最基礎的內容和手段,而農村教育又直接關系到經濟和社會、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的協調發展。因此,發展農村教育,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科學發展的基礎和根本。要從根本上解決好我市的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加快我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就必須大力推進農村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把發展農村教育、辦好農村學校當作實現科學發展的基礎工程來抓,切實抓出成效。

(二)發展農村教育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工程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構建和諧社會必須高度關注農村,充分體現公平正義,使農村、農民享受我們社會主義改革發展的成果。切實加強農村教育,改變城鄉間教育程度和教育水平的差距,讓廣大農民群眾的子女更多地接受良好的教育,實現農村教育機會的均等,是實現和確保社會公平正義的基本要求。發展農村教育,也是提高農民素質,使他們和睦相處、誠實守信、平等友愛,使農村繁榮穩定的重要途徑。因此,必須把農村教育作為教育工作的重點,加快發展和改革,大力提高農村人口素質,把人口壓力轉變為人力資源優勢,以農村的穩定促進全社會的穩定,以農村的協調促進全社會的協調,以農村的和諧促進全社會的和諧。

(三)發展農村教育是推動**在杭寧城市帶率先崛起的基礎工程

查看全文

新農村論文:農民教育思想及新農村的啟迪

本文作者:孫念超崔軍偉工作單位:中國石油大學

時下我國正在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民是建設新農村的主體,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需要培養造就千千萬萬高素質的新型農民。我國農村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較短,整體素質不高。依托產業發展對農民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同時積極引導和教育農民遵紀守法、提高修養、崇尚科學、移風易俗,使之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為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增加農民收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這是新農村建設最本質、最核心的內容,也是最為迫切的要求。然而,當前的農民教育模式“忽略了農民的自身需要,完全不顧農民學習的特點,不能提供個性化的服務”[10]。在這方面,楚女的農民教育思想可為現在新農村建設背景下新型農民的培育提供借鑒,從而進一步探索適合農民自身的農民教育模式。

農民教育不是單純的學校教育,而應該是廣泛的社會教育提及教育,人們往往把它和學校聯系起來,認為教育就是學校教育,但學校教育并不是教育的全部,它“可分為三個范圍:一是家庭教育,二是學校教育,三是社會教育”[11]。并且學校教育有自己的不足之處,僅僅是面向學校,面向青少年,因而有一定的局限性。對此,梁漱溟指出:“正唯傳統學校教育有所不足,或且日益形見其短,乃有今日所謂社會教育(或民眾教育或成人教育)起為補救”[12]。所以,廣泛的社會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它直接面向全社會,面向更多的成人勞動者,為更多的人提供受教育的機會。并且社會教育的內容、形式靈活多樣,不受限制,更符合成人勞動者的實際。尤其是現代社會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社會知識總量的激增,勞動就業結構的突出變化,知識更新的速度不斷加快,職業要求不斷發展,成人勞動者社會教育的需求更加迫切。對于農民來說,這種廣泛的社會教育可以為他們這種教育弱勢群體提供更多的接受各種教育的機會、場地和場所。因此,各地要把培養新型農民納入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規劃,建立全社會關注、政府扶助、面向市場、多元辦學的農民教育培訓體系。除了要辦好農村學校基礎教育外,還要開展廣泛的社會教育,比如積極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全面普及成人教育,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人才支撐。

農民社會教育是適合中國國情的一項教育事業中國自古就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農民占人口的絕大多數,因此農民的素質如何至關重要。革命時期,農民的素質關系到中國農業的發展,關系到中國革命的興衰。現在我們正在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為新農村建設主體的農民的素質是具有關鍵影響的核心問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標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新農村建設的每一個目標,都對應著農民某一方面素質的提升。農民素質的高低,決定著新農村建設的水平。因此,引導和改造農民,提高其綜合素質,是新農村建設過程中一項既現實而又緊迫的根本性任務。對這一問題,我黨給予了足夠的重視。黨的十七屆三中會頒布了《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舉措,而“大力辦好農村教育事業”是其中之一。2011年8月28日,國務院總理在河北張北縣第三中學為廣大農村教師作題為《一定要把農村教育辦得更好》的報告,在報告中指出:“農村是社會的基礎,改造社會必須從改造農村著手,而改造廣大農村,必須從發展農村教育入手。任何一個國家要實現現代化,農村教育都具有基礎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黨的一系列舉措以及領導人的講話,無不是針對農村教育、培育新型農民而言。因此,各地一定要著眼長遠,革新觀念,突破“務農不要求素質,農民不需要培育”的認識誤區,對農民教育培訓進行系統全面的規劃。中國農民人口眾多,想僅僅依靠學校教育來解決這一問題明顯是不現實的,而廣泛的社會教育恰恰可以為廣大農民提供更多的、各種各樣受教育的機會。因此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除了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外,要更廣泛地開展社會教育,如開展勞動力技能培訓,培養懂技術、經營的農民;加大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推進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等等。通過這種廣泛的社會教育,提升農民各方面的素質,為新農村建設奠定基礎。

根據農民的實際來進行教育蕭楚女主張對農民進行教育時,考慮到了農民的實際狀況,如農民的風俗習慣、文化水平等。由于幾千年來小農意識的束縛、文化水平低下等原因,農民群眾思想道德觀念、政治覺悟的差異性非常明顯,因此對農民進行教育必須從實際出發,因人而異,因地而異。2006年9月,在全國農村綜合改革工作會議上指出:“推進新農村建設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因此,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對農民進行教育,一切從實際出發是一項基本原則。對農民進行教育首先需要考慮的是因人而異,因地而異。對于經濟發達的農村,文化素質相對較高的農民,要盡量滿足他們的多方面需求,豐富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對于經濟不發達的農村,文化素質較低的農民,則要更多地教給農民致富的門路。另外,教育過程中需要調動農民的積極性,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農民最講究實際,不相信空話,因此對農民進行教育,從內容上來講要和農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這樣農民才會從感情上接受,不會從心理上引起對立情緒,從而使教育培訓工作變成農民的自覺行為。這樣體現在培養社會主義新農民的課程內容上就是要符合三方面的要求:一是適應性,即適應農業、農村發展的多樣化要求,適應培訓對象的實際要求;二是先進性,即課程內容要突出當代新的科學知識、技術知識、管理方法、技術手段,使農民開闊眼界、思路,增長知識,滿足其興業致富的需要;三是實用性,即課程內容必須突出實用性、實效性,針對不同對象,滿足其實際需要。在具體的教育培訓方式方法上,要考慮成人學習的特點,把課堂教學、現場培訓等多種教學形式結合起來,采取農民業余學校、夜校、培訓班、文化補習班、周末班、講座等靈活多樣的形式,充分利用空閑時間為農民“充電”;同時要把教育培訓與開展多種經營結合起來,增強農民自我發展的能力,使其從簡單的經驗型勞動者變為知識型、科技型勞動者。

把農民組織起來,讓農民在活動中接受教育蕭楚女教育農民的方式是通過國家幫助農民建立各種組織,把農民組織起來,讓他們自己去處理與己有關的一切事宜,在這一過程中,提高農民的各項素質,以達到教育之目的。應該說,這不失為一種好方法。無論歷史上還是現在,占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一直處在社會的底層,是弱勢群體,其合法權益經常受到損害,主要原因在于中國農民是一種“分散化、小規模”的經營方式,力量十分弱小。將農民組織起來,可以彌補家庭分散經營的缺陷和不足,同時讓農民可以維護自身的權益。從農民角度來說,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建設農民自己的家園,農民是建設主體,同時也是最重要的利益主體,是新農村資源的擁有者、管理者、投入者和受益者。因此,新農村建設要以農民為本,讓農民參與到新農村的政治、經濟、文化建設上來,改變農民的被動從屬地位。面對新的形勢、新的任務,如何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如何讓廣大農民主動地、積極的、有效地參與進來就成了問題的關鍵。中國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一直很薄弱,所以,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的農民最好能夠有一種組織化渠道以供意見表達。也就是說,政策制定的時候,必須要讓農民組織化,通過行業協會等參與進來,不光從經濟上,還要從政治上參與決策、影響決策。農民能否參與到新農村的建設中來,直接關系到中國的未來。為此,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幫助農民建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類群眾性組織,讓農民參與新農村的各項建設。這種群眾性的農民組織是實現對農民教育的最佳載體,在組織活動中,農民不僅可以獲得先進的農業技術,還可以培養農民的市場觀念、合作和互助精神、政治參與意識等等,最終實現農民各方面素質的提升。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