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論文:農民教育思想及新農村的啟迪

時間:2022-02-19 10:23:03

導語:新農村論文:農民教育思想及新農村的啟迪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農村論文:農民教育思想及新農村的啟迪

本文作者:孫念超崔軍偉工作單位:中國石油大學

時下我國正在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民是建設新農村的主體,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需要培養造就千千萬萬高素質的新型農民。我國農村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較短,整體素質不高。依托產業發展對農民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同時積極引導和教育農民遵紀守法、提高修養、崇尚科學、移風易俗,使之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為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增加農民收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這是新農村建設最本質、最核心的內容,也是最為迫切的要求。然而,當前的農民教育模式“忽略了農民的自身需要,完全不顧農民學習的特點,不能提供個性化的服務”[10]。在這方面,楚女的農民教育思想可為現在新農村建設背景下新型農民的培育提供借鑒,從而進一步探索適合農民自身的農民教育模式。

農民教育不是單純的學校教育,而應該是廣泛的社會教育提及教育,人們往往把它和學校聯系起來,認為教育就是學校教育,但學校教育并不是教育的全部,它“可分為三個范圍:一是家庭教育,二是學校教育,三是社會教育”[11]。并且學校教育有自己的不足之處,僅僅是面向學校,面向青少年,因而有一定的局限性。對此,梁漱溟指出:“正唯傳統學校教育有所不足,或且日益形見其短,乃有今日所謂社會教育(或民眾教育或成人教育)起為補救”[12]。所以,廣泛的社會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它直接面向全社會,面向更多的成人勞動者,為更多的人提供受教育的機會。并且社會教育的內容、形式靈活多樣,不受限制,更符合成人勞動者的實際。尤其是現代社會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社會知識總量的激增,勞動就業結構的突出變化,知識更新的速度不斷加快,職業要求不斷發展,成人勞動者社會教育的需求更加迫切。對于農民來說,這種廣泛的社會教育可以為他們這種教育弱勢群體提供更多的接受各種教育的機會、場地和場所。因此,各地要把培養新型農民納入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規劃,建立全社會關注、政府扶助、面向市場、多元辦學的農民教育培訓體系。除了要辦好農村學校基礎教育外,還要開展廣泛的社會教育,比如積極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全面普及成人教育,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人才支撐。

農民社會教育是適合中國國情的一項教育事業中國自古就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農民占人口的絕大多數,因此農民的素質如何至關重要。革命時期,農民的素質關系到中國農業的發展,關系到中國革命的興衰。現在我們正在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為新農村建設主體的農民的素質是具有關鍵影響的核心問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標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新農村建設的每一個目標,都對應著農民某一方面素質的提升。農民素質的高低,決定著新農村建設的水平。因此,引導和改造農民,提高其綜合素質,是新農村建設過程中一項既現實而又緊迫的根本性任務。對這一問題,我黨給予了足夠的重視。黨的十七屆三中會頒布了《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舉措,而“大力辦好農村教育事業”是其中之一。2011年8月28日,國務院總理在河北張北縣第三中學為廣大農村教師作題為《一定要把農村教育辦得更好》的報告,在報告中指出:“農村是社會的基礎,改造社會必須從改造農村著手,而改造廣大農村,必須從發展農村教育入手。任何一個國家要實現現代化,農村教育都具有基礎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黨的一系列舉措以及領導人的講話,無不是針對農村教育、培育新型農民而言。因此,各地一定要著眼長遠,革新觀念,突破“務農不要求素質,農民不需要培育”的認識誤區,對農民教育培訓進行系統全面的規劃。中國農民人口眾多,想僅僅依靠學校教育來解決這一問題明顯是不現實的,而廣泛的社會教育恰恰可以為廣大農民提供更多的、各種各樣受教育的機會。因此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除了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外,要更廣泛地開展社會教育,如開展勞動力技能培訓,培養懂技術、經營的農民;加大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推進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等等。通過這種廣泛的社會教育,提升農民各方面的素質,為新農村建設奠定基礎。

根據農民的實際來進行教育蕭楚女主張對農民進行教育時,考慮到了農民的實際狀況,如農民的風俗習慣、文化水平等。由于幾千年來小農意識的束縛、文化水平低下等原因,農民群眾思想道德觀念、政治覺悟的差異性非常明顯,因此對農民進行教育必須從實際出發,因人而異,因地而異。2006年9月,在全國農村綜合改革工作會議上指出:“推進新農村建設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因此,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對農民進行教育,一切從實際出發是一項基本原則。對農民進行教育首先需要考慮的是因人而異,因地而異。對于經濟發達的農村,文化素質相對較高的農民,要盡量滿足他們的多方面需求,豐富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對于經濟不發達的農村,文化素質較低的農民,則要更多地教給農民致富的門路。另外,教育過程中需要調動農民的積極性,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農民最講究實際,不相信空話,因此對農民進行教育,從內容上來講要和農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這樣農民才會從感情上接受,不會從心理上引起對立情緒,從而使教育培訓工作變成農民的自覺行為。這樣體現在培養社會主義新農民的課程內容上就是要符合三方面的要求:一是適應性,即適應農業、農村發展的多樣化要求,適應培訓對象的實際要求;二是先進性,即課程內容要突出當代新的科學知識、技術知識、管理方法、技術手段,使農民開闊眼界、思路,增長知識,滿足其興業致富的需要;三是實用性,即課程內容必須突出實用性、實效性,針對不同對象,滿足其實際需要。在具體的教育培訓方式方法上,要考慮成人學習的特點,把課堂教學、現場培訓等多種教學形式結合起來,采取農民業余學校、夜校、培訓班、文化補習班、周末班、講座等靈活多樣的形式,充分利用空閑時間為農民“充電”;同時要把教育培訓與開展多種經營結合起來,增強農民自我發展的能力,使其從簡單的經驗型勞動者變為知識型、科技型勞動者。

把農民組織起來,讓農民在活動中接受教育蕭楚女教育農民的方式是通過國家幫助農民建立各種組織,把農民組織起來,讓他們自己去處理與己有關的一切事宜,在這一過程中,提高農民的各項素質,以達到教育之目的。應該說,這不失為一種好方法。無論歷史上還是現在,占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一直處在社會的底層,是弱勢群體,其合法權益經常受到損害,主要原因在于中國農民是一種“分散化、小規模”的經營方式,力量十分弱小。將農民組織起來,可以彌補家庭分散經營的缺陷和不足,同時讓農民可以維護自身的權益。從農民角度來說,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建設農民自己的家園,農民是建設主體,同時也是最重要的利益主體,是新農村資源的擁有者、管理者、投入者和受益者。因此,新農村建設要以農民為本,讓農民參與到新農村的政治、經濟、文化建設上來,改變農民的被動從屬地位。面對新的形勢、新的任務,如何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如何讓廣大農民主動地、積極的、有效地參與進來就成了問題的關鍵。中國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一直很薄弱,所以,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的農民最好能夠有一種組織化渠道以供意見表達。也就是說,政策制定的時候,必須要讓農民組織化,通過行業協會等參與進來,不光從經濟上,還要從政治上參與決策、影響決策。農民能否參與到新農村的建設中來,直接關系到中國的未來。為此,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幫助農民建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類群眾性組織,讓農民參與新農村的各項建設。這種群眾性的農民組織是實現對農民教育的最佳載體,在組織活動中,農民不僅可以獲得先進的農業技術,還可以培養農民的市場觀念、合作和互助精神、政治參與意識等等,最終實現農民各方面素質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