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培養造就新型農民

時間:2022-07-10 05:42:00

導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培養造就新型農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培養造就新型農民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我州現有人口中,69%是農業人口。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要著力加快發展農村教育、技能培訓和文化事業,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這是因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落點在“村”、重點在“農民”;為的是農民,靠的也是農民。

農民的文化素質、技術能力和思想

道德水平,直接決定新農村建設的興衰,決定新農村建設的成敗。

世界上發達國家都把提高國民素質放在極其重要的位置,這些國家農民的文化素質都很高。如:受過大學、中學及良好的職業技術教育的農民,德國占67%,日本占59%,英國占78%。從我州教育情況看,全州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6.15年,而農民受教育年限就更低,導致了我州農民的“三低”(勞動技能偏低,文化素質偏低,科技成果轉化率偏低)和“三缺少”(缺少懂技術、會種田的新型農民;缺少懂科技、會管理的青年農民;缺少農業企業家和掌握高新技術的人才)。顯然,這種狀況與我州“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培養壯大支柱產業,加快農民增收步伐”的要求很不相適應。稿件來源:西雙版納報

如何加強農民教育培訓工作,培養造就新型農民?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領導重視、做好計劃、宣傳到位、穩步推進。農民教育培訓問題是不可缺少的一項重要內容。各級政府和領導應高度重視這一問題,應將其視為振興農村經濟,幫助農民致富的希望工程,納入結構調整的內容之中。農業主管部門應做好農民培訓計劃,包括培訓的內容、方式、地點、經費等都要計劃周全。可充分利用州、縣、市委黨校培訓基地,實施培訓工作。為激發農民學科學、用科學的積極性,各級政府可以把農民的教育培訓視為公益性事業,采取各種措施,爭取一定的經費投入。同時,要加大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的宣傳力度,使農民認識其重要性,積極主動地接受教育培訓,從而把農民教育培訓工作推向制度化、規范化的發展軌道。

二、要著力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培養農村未來新型農民。我們要乘著國家“從今年起,免除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的書本費、雜費,并補助寄宿學生生活費;到2007年全國農村普遍實行這一政策,使貧困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學讀書,完成義務教育”這一東風,努力整合優化農村教育資源,改善農村學校辦學條件,提高農村教育質量,為農村孩子創造相對公平的教育環境。千方百計解決好傣族后代的教育問題,不斷提高農村適齡孩子小學、初中入學率、鞏固率和畢業率,培養造就更多的農村未來新型農民。

三、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加強現有農村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培訓。要堅持“科教興農”的原則,繼續加強農村勞動力培訓,提高農民的文化科技素質和職業技能。大力推廣和普及先進的農業技術,采取各種措施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通過農業大中專院校、農業科研部門及農業技術推廣部門,開展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農民技術培訓。應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場、多元辦學的教育培訓機制,擴大教育培訓規模,提高支持補助標準。通過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使農村走出去的勞動力有較強的務工技能,留下來的勞動力能掌握先進的農業技術,增強他們適應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能力,成為一代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四、完善服務體系,強化優質服務。根據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要進一步完善我州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形成集科研、推廣、服務、培訓為一體,與農民緊密相連的新型科技服務體系。建立有效的多層次服務網絡,積極收集適應本地結構調整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信息、技術,通過媒體宣傳、編發資料、現場會、培訓班、科技下鄉等多種形式,對農民進行指導和幫助,提高技術服務的針對性。同時為廣大農民提供有關農業政策、科技知識、市場信息和產前、產中、產后的全程服務,增強農民適應市場、駕馭市場的能力,充分發揮農民在農業結構調整中的主觀能動性。

五、要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各級財政應增加對農村文化發展的投入,加強縣文化館、圖書館和鄉鎮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繼續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和農村電影放映工程,發展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村基層服務點,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積極開展群眾喜聞樂見、寓教于樂的多種形式的文體活動。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激發農民群眾發揚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傳統美德,為建設新農村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引導農民崇尚科學,抵制迷信,移風易俗,破除陋習,樹立先進的思想觀念和良好的道德風尚,提倡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在農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會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