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音樂教育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0 20:09:3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美育音樂教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論音樂教育美育功能
摘要:美育又被稱為審美教育或者美感教育,是培養人們豐富情感體驗、提升審美品質、形成性格定勢的必要手段,是運用審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從而實現使受教育者身心得到全面發展的教育目的。大文豪巴爾扎克認為:“只有音樂的力量使我們返回我們的本真,然而其他的藝術卻只能給我們一些有限的快樂?!币魳方逃轻槍σ魳繁举|的教育,是一種以音樂為內容,以音樂的情感體驗、形象思維為途徑,并結合了一些教學手段和方法,培養人們認識美、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的教學實踐活動。所以,審美教育功能是音樂教育最本質、最核心的功能。本文就現代音樂教育的美育功能的體現進行簡單論述。
關鍵詞:音樂教育;美育
音樂教育是美育的一個重要分支,音樂教育的所有理論與實踐成果最終都要歸結到美育教育的范疇。音樂教育作為美育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所承載的性質特征與目標任務是在用音樂這一特殊的藝術形式實現美育教育所賦予的育人功能。[1]而現代音樂教育的美育功能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促進學生智力開發的功能
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能夠鍛煉其自身的觸覺、視覺與聽覺等多方面的機能。與此同時,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也能得到鍛煉與開發。在學生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各類音樂實踐能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運用他們原有的巨大想象力去創造。學生在學習樂器的過程中,既能鍛煉雙手的觸覺能力,也能鍛煉聽覺與視覺能力。不單是樂器奏出的旋律可以刺激大腦的靈活運轉,同時雙手的配合活動也可以促進學生進行積極思維,使大腦得到鍛煉,提高大腦的思考能力。所以,這也是很多喜愛音樂、學習器樂的孩子聰明的道理。而我們從生理學、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些過程,進行音樂教育的學習,能夠打開學生思維創造的大門,能夠幫助學生發展左右腦的平衡,更能增強學生的記憶力、開發學生的想象力、推動學生的創造力等多種益處。
2幫助學生人格完善的功能
美育在學前音樂教育的思考
摘要:關于美育的探討很早就出現在我國教育發展的過程中,從中國現代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美育再到“以美育代宗教”觀點的提出,對美育發展有著深遠影響。隨著《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的問世,再一次讓人們充分認識到美育教育的重要性和深遠意義。本文主要從美育教育的角度來思考學前音樂教育的相關問題,希望給學前音樂教育教學提供可參考的建議,也希望可以為學前教育中的美育實施提供借鑒。
關鍵詞:美育;學前音樂教育;學前藝術教育
2015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這是繼我黨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改進美學教育”的重要部署的具體落實與明確要求,是一個在我國學校美育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文件。美育是審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靈教育,不僅能提升人的審美素養,還能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情感、趣味、氣質、胸襟,激勵人的精神,溫潤人的心靈。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由此可見,美育教育在提高學生審美與素養、促進個人綜合發展上起到重要的作用。美育很早就出現在我國教育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早在1912年時任教育總長的我國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已經把美育確立為國家教育方針,提出了“世界觀與美育主義”的宗旨,這是中國現代教育史上第一次把美育確立為國家教育方針,再到1917年北京神州學會發表演說《以美育代宗教說》時正式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①的觀點,這一觀點對中國美育發展影響具有非常深遠的影響。從一百多年前的“以美育代宗教”再到如今的對美育教育的加強和推進,肯定了美育之于人類發展的重要性,這種觸及人類心靈情感的教育,讓人類在感受美、體驗美、創造美的行為中更好的理解生命的意義,理解自我存在的價值,獲得感性和理性之間的和諧統一。筆者認為以美育人應該是多角度、多方位的。中國美育網總編李田在第二屆全國美育大會上發表名為《呼吁完全美育,打造美育中國》的講話,作者認為美育的美是一個大概念,是人類文明世界萬事萬物的萬象之美,亦即各個領域普遍存在的各種各樣之美的總稱,并沒有專指哪一種美。美育必須是萬美入教的萬美之育,而萬美入教在事實上仍是取萬美中的那些最有代表性的經過歷史檢驗且素有定論的典型美入教,其主要來自自然美、藝術美、科學美和人的美,萬美入教也是實現完全美育的實體性標志。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不難發現,雖然藝術教育并非實現美育的唯一途徑,但我國的美育主要還是依靠藝術教育這一形式展開的。藝術作為審美最集中、最典型的形態,加之人們的主要審美活動也多數是在藝術范圍之內,因此,藝術課程也是實施美育最為便利的途徑?!兑庖姟发谥刑岬健皹嫿茖W的美育課程體系”主要是依托構建豐富多樣的藝術教育課程和藝術實踐活動這兩個主要方面,因此各階段學校需要做的是如何在現有藝術教育課程的基礎上結合國家政策、當地特色、實際情況來充實和豐富藝術教育課程、創新藝術教育形式。但從現實情況來看,美育確實是整個教育事業中較為薄弱的環節?!皹嫿茖W的美育課程體系”還需真正意識到美育對于人類全面發展的重要性,意識到美育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這樣的觀念意識是很多家長、老師甚至是整個社會所缺乏的。各個年齡段的學校教育都存在或多或少“重文化課程培養,輕藝術課程教育”的情況,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過少的甚至完全接觸不到藝術教育課程,這是非常不利于個人的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培養的,更進一步說,對個人對“美”的認識理解和情感體驗都是不利的。這樣的情況不僅出現在小初高這樣的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有些學齡前的幼兒教育也加入了這樣的隊伍,某些幼兒園對孩子們提前展開文化知識的灌輸和教育,以“無縫銜接小學教育”為名過多的給孩子開展文化課教育,而藝術課程就只是走過場或者是任由孩子們自己玩耍,不做引導,這樣的狀態在一開始就違背了教育事業“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美好愿景。學前教育階段作為整個人一生教育過程的開端,是引導、培養孩子對學習建立興趣的重要階段,這個階段的教學應該是結合學前兒童的心理發展特點從德智體美等多個方面開展的。孩子們本該快樂的童年被沉重的文化學習負擔影響,這對孩子的未來發展無疑起到了消極的作用。因此我們需要重新審視在“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大環境下,學前藝術教育的發展之路怎樣才能走得更好。作為學前藝術教育中的重要一環,學前音樂教育無疑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音樂欣賞活動、打擊樂器演奏活動、韻律活動和歌唱活動等形式的音樂教育,讓兒童在美好的音樂世界里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這無疑是以美育人的便利途徑。筆者認為《意見》中涉及的相關內容不僅能讓我們從大的角度和環境來思考美育教育和藝術教育的重要性,也能為學前音樂教育未來的發展和完善提供更加明確的方向。以下是筆者對美育之于學前音樂教育的幾點思考。
一、明確學前音樂教育的目標
人類的教育是有計劃、有目的性質的社會實踐活動。教育目標指導和支配著整個教育過程,影響教學過程中的教育內容、方法、手段,也影響著教師的觀念和行為,所以教育目標是一切教育實踐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學前音樂教育是實施學齡前兒童美育的一個重要途徑,通過各種音樂藝術活動能讓孩子們在實踐中獲得美的體驗,因此學前音樂教育目標的明確也能為學前兒童美育教育起到良好的作用。我國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教育目標可以參照2001年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提出的藝術領域教育總目標和2012年頒布的《3-6歲兒童學習發展指南》中各年齡段兒童發展目標。根據《綱要》的精神,藝術教育的目的是引領兒童在藝術活動中感受美、體驗美、表現美,促進兒童健全人格的形成?!吨改稀分袆t指出幼兒藝術領域學習的關鍵在于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從《綱要》和《指南》中可以看出,學前藝術教育要引導鼓勵孩子能夠感受和喜愛周圍環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通過參與藝術活動,真實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體驗。因此我們的學前藝術教育要遵循幼兒自身生理和心理成長的客觀規律,設計健康、快樂的課程,積極開展各式游戲活動,培養小孩子快樂、善良、健康的性格。因此筆者認為學前兒童音樂教育應該著重體現以下方面的教育目標:首先,樂于感受自然界、生活環境中所蘊含的美的事物,初步體驗各種音樂藝術作品和樂器、身體韻律所呈現的獨特美。其次,對各種形式的音樂藝術實踐活動表現出喜歡的態度和參與的意愿,并能簡單運用各種藝術手段來表達自己對音樂和美的感受和體驗,能大膽展現出自己的思想,與他人交流自己的情感體驗。再次,通過教師的引導,在各種音樂游戲活動中(比如歌唱游戲、節奏游戲、打擊樂演奏游戲)探索美的世界,增進自身的內在審美體驗。最后,在老師的引導下嘗試發展兒童自身的音樂創作能力(歌曲編創、韻律編創、即興打擊樂演奏等內容),體驗音樂創作和即興教學的樂趣。
二、加強學前音樂教育的審美體驗
音樂教育促進美育的有效實施
一、用審美理念構建音樂課的詩意內涵
審美教育在音樂教育中要得到更有效的滲透,課程的設計應該緊緊圍繞著審美理念展開,用審美理念來構建音樂課,使之充滿詩意內涵。而充滿詩意內涵的音樂課同時也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審美體驗,二者相得益彰。首先,教師要以審美理念為指導選好教材,通過對教材的有效講授,構建音樂課的詩意內涵。新課標實施后,音樂教材有了很大的變化,淡化了教學過程中理性的、枯燥的知識傳遞,強調了音樂作品內涵的審美要求,突出了音樂本身的藝術美,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教材除了選擇傳統的經典之作,更多選擇具有時代感的優秀作品,集中了各民族各地區的音樂文化,既開闊視野又密切聯系生活。比如,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學五年級音樂教材(下冊)就收錄了不同國家、民族、時代、風格的音樂作品,包括了維吾爾族、藏族、彝族、朝鮮族的民歌及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的民歌,更重要的是還加入了歐洲著名的古典音樂和中國的古詩詞歌曲。這些作品綜合在一起,審美內涵極其豐富,在音樂載體中,再現了詩意境界,對學生有著深刻的感染力,會使心靈播下美的種子。因此,教師要注意選擇具有不同風格、種類的教材內容進行授課,讓課程內容有寬度,充滿詩意,使學生得到更深更廣的審美體驗。其次,還應該重視音樂課程與其他藝術形式的聯系,通過教學內容的多元化和教學手段的多樣化,來構建音樂課的詩意內涵。這也是新課標所特別強調的。不同藝術種類有各自的特點,這是其類屬的標志;但不同種類的藝術又有共性,這是它們之間聯系與融通的基礎。例如,音樂、文學、舞蹈在最初產生時是以三位一體格局出現的,隨著社會的發展而逐漸分化開來。但分化之后,它們的關系依舊密切。在各自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地相互吸收,相互利用,最大程度地使自身得到完善。因此文學成為歌劇、舞劇腳本離不開的實用工具,而音樂舞蹈又給文學以直觀和動感的啟示與引導。不僅如此,很多看似音樂以外的東西實際上都與音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正是這些因素讓音樂煥發出更多的色彩,同時也搭建起了音樂與其他相關文化溝通的橋梁。如音樂與建筑之間就有“音樂是流動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樂”一說。除此之外,諸如雕塑藝術、影視藝術、戲劇甚至歷史、宗教、哲學等,與音樂藝術也都有密切的聯系和相融的關系。因此教師的教學內容不應局限于音樂學本身,而應靈活地運用各學科中的相關內容并使之服務于音樂課,從而達到審美教育的目的。那種只靠一張嘴、一支粉筆、一架鋼琴的老舊授課模式已經跟不上現代教學需要,也不符合音樂新課標的要求。教師應該借助于現代科技手段,將教學理念和多媒體技術有機結合起來,把課件做得精細講究,通過多媒體把豐富的音樂課內容以美好的、新穎的畫面呈現出來,營造出詩意的課堂氣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二、提升音樂教師的綜合審美能力
古希臘哲學家、美學家柏拉圖曾說:“節奏與樂調有最強烈的力量浸入心靈的最深處。如果教育的方式合適,他們就會拿美來浸潤心靈,使它也就因而美化。如果沒有這種合適的教育,心靈也就因而丑化?!本褪钦f,音樂美的傳播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音樂教育。而音樂教師———傳播美的使者,審美教育的傳授者,在此起到了重要的連接作用。因此,音樂教師要具有較高的素養和較強的能力才能勝任此角色,才能在音樂教育中更有效地實施審美教育。古人云:“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币魳方處熥鳛槊赖囊I者在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時自然就成為學生心目中美的象征,模仿的對象。從教師的言行舉止、行為方式,到對事物的宏觀認識、細節觀察,甚至教學中的語言運用、動作習慣等等都會成為對學生的一種審美示范,直接影響學生的審美情感。因此,音樂教師應當具備較高的音樂、文化、審美修養,并使其跟自身的人格修養融為一體,凝聚成個人魅力,在與學生的交流時以個性示范的方式對學生發生影響,在舉手投足間將音樂帶來的美感寓于教育的氛圍之中,增添音樂教育的審美性,從而豐富學生的精神內涵,讓審美教育產生正面效應。如果音樂教師缺乏審美修養,就容易忽略和漠視對學生精神世界的感染和培育,使審美教育不到位,嚴重者還會導致這些問題的發生:首先是致使學生在審美意識上出現偏差,這些偏差有可能會對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帶來負面影響;其次是由于音樂教師自身文化修養不高、審美能力不強,不能很好地在學生面前展現音樂的美及由此帶來的愉悅感,因而讓學生感到音樂課枯燥乏味進而產生厭倦情緒,從而對音樂課失去興趣。其結果便是影響了音樂教育審美功能的發揮,失去了對學生情感和精神世界的引領作用??梢姡C合審美能力的提升對于音樂教師的意義非同一般。在新課標所設定的三維目標即“知識與能力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是音樂課的首要目標28。其關注點在于學生的學習態度是否積極、人生態度是否健康、“三觀”是否正確,將來能否成為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合格公民等方面。所追求的教育效應不在知識和技能的獲得,而在于情感的體驗層面上。教育方式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是審美教育中的核心內容。然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雖然重要,但是和其他兩維目標相比較卻是最不容易看到成果,最難落到實處,并保持長效性的。其原因主要在于對學生知識與能力的培養,對教學過程與方法的設計只需要教師擁有扎實的基本功、良好的專業素養便可。但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卻涵蓋了審美、情感、人文、道德、修養等內容,因而對教師的整體素質、綜合思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單一的教學能力已不能滿足教學需要,素質結構必須擴大延伸。在這樣的情況下,音樂教師全面提升自身修養、提高綜合能力就顯得特別重要。音樂教師只有具備了這些素質,才能從更高層次、更廣層面上賦予音樂教學新的內涵,進而正確、成功地引導學生接受審美教育,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實施提供保障。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實現,就是審美教育得到有效實踐的最好體現。
三、通過音樂教育讓美育得到更好的延展
審美教育具有很廣的涉及面,不僅僅局限于音樂教育上。然而通過音樂教育卻能使得審美教育獲得更廣的延展。音樂雖然只是藝術的一部分,卻和其他的姊妹藝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甚至與看似沒有關系的政治、經濟、哲學、歷史、科學、社會學、民族學、宗教學等都有著某種關聯。音樂教育亦然。基于此種原因,音樂教育不僅通過音樂給學生們帶來美好的審美體驗,同時也借助了其他藝術讓審美體驗多元化;不僅在聽覺上還可通過視覺、觸覺等豐富學生的審美感受。下面兩個例子可說明問題。例一:在給學生欣賞歌曲《春曉》時,教師為了讓學生感受到該作品的清幽淡雅的意境,可利用多媒體展現關于春天的中國繪畫作品,讓學生通過視覺的審美體驗加深對該聲樂作品的深層次理解,并感受到中國古詩詞的魅力。學生不僅從音樂上接受了審美教育,還從文學、繪畫中得到美的享受,讓審美教育擴展到音樂以外。例二: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具有虛擬性、程式化、寫意型三大特性。尤其是虛擬性,這種在表演上通過舞臺動作虛實結合的審美特征是獨樹一幟的,演員肢體的運用在京劇表演中有著特殊的語義。但是,要讓學生欣賞京劇總體上說是困難的。因此在給學生介紹京劇時,可把京劇中的一些基本的動作手勢,如:穿山膀、蘭花指等作為了解京劇的切入點,讓學生通過肢體動作進行審美體驗。這種非聽覺的審美體驗不僅給學生帶來新鮮感,還可使其享有不同于以往的審美感受,同時也讓學生了解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對于中國文化的熱愛之情,使審美教育得到很好的延伸,達到良好的美育效果。此外,審美教育的實施途徑也不僅僅局限于音樂課堂。因為音樂教育具有形式多種多樣,方式靈活多變的特點,不受時間地點限制。通過課堂傳授音樂知識是音樂教育的主要方式。而與音樂有關的課外活動也是音樂教育的一部分,有提高音樂教育的質量,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作用。課外活動所涉及的內容十分豐富,各種音樂團體的設立、校內的音樂類比賽、音樂講座等等,比起課堂這些內容更具深度和廣度。同時也為學生找到一個表現音樂、創造音樂的平臺,幫助學生提高對音樂的再認識,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所帶來的美育效果是課堂所不能給予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與音樂有關的社會活動。這是學校以外的音樂教育,同樣具有很強的美育作用。如:觀看音樂會、歌劇、戲劇、舞劇、音樂劇、音樂電影等等,還有參加社會上的各類音樂比賽、音樂交流活動等。這些活動把音樂教育從學校延伸到了社會,加強了音樂教育的影響力和輻射力,不僅開拓了學生的審美視野,讓學生的審美修養得到更進一步的提高,同時也會讓學生家長或周圍的人受到感染,擴大審美教育的影響范圍。審美教育作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國民整體素質的重要手段,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發展具有推動力。然而現實中審美教育的開展并不盡人意,音樂新課標的頒布距今已有十多年了,音樂課程的改革進程卻不十分順利。很多學校,尤其是經濟不發達地區的音樂教育還是滯后的,學校如今還依然按照過去的模式上課,更有甚者不開設音樂課。原因有很多:或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或對審美教育重要性缺乏認識,或缺乏教學設備、師資,等等。因此,音樂教育任重道遠。要改變這一現狀,需要多方尤其是音樂同行們共同努力。
高校音樂教育與美育融合路徑
在學生成長和發展的過程中,音樂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通過音樂可以讓學生的心靈受到啟迪、情感受到熏陶、情緒受到帶動,對于學生三觀的構建有著非常大的推動作用。所以,在當前,高校在開展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在核心素養的導向下不斷地加強美育和德育的滲透。這樣可以將音樂教育的價值最大化地展現出來,讓學生可以在音樂欣賞、音樂學習的過程中有各個方面的發展和突破,將素質教育和新課改的要求不斷地落實到位。
一、音樂教學中的核心素養
所謂核心素養一般情況下是指,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滿足自身和社會發展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質[1]。在不同的學科中,核心素養的內涵都有所不同,是教師在核心素養培養過程中的主要方向。在音樂學科中,核心素養主要可以劃分為四個方向,分別是自主音樂需要、音樂實踐能力、音樂情感體驗、音樂文化理解,是教師在教學開展過程中的目標和任務。所以,教師在教學開展的過程中就應該盡可能加大核心素養的培養,以利于達到理想中的教學開展效果。第一,自主音樂需要。在培養學生自主音樂需要的過程中,應該引導學生在音樂學習以及音樂活動參與的過程中自覺和主動。讓學生可以在音樂欣賞和音樂學習的過程中產生驅動力。能夠懂得音樂欣賞是自主發展過程中的必備需要,讓學生以自主的方式對音樂產生認知、情感和意志。在這一過程中可以包含三個維度。一是,學生應該對音樂產生興趣愛好,能夠在音樂活動的實際參與過程中得到快樂,讓學生的審美需求獲得良好的滿足;二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擁有實際音樂體驗之后,就應該將音樂作為一種保障身心健康的工具。通過音樂來讓學生的身體素質和身心更加健康;三是,通過音樂學習可以帶動學生在文化修養方面的提高,推動學生實現自我完善和發展,讓學生的生活方式更加文明。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更好地挖掘音樂的魅力,以此來平衡心理、調節情緒,從而真正做到積極、主動地參與整個音樂活動的過程。第二,音樂實踐能力。在音樂素養當中,音樂實踐能力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2]。對于高校音樂師范生來說,音樂實踐素養主要可以分為表達能力、表現能力、審美能力、創造及想象能力、合作及交流能力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將音樂表達能力作為重點來進行有效的培養。在帶動學生音樂實踐能力成長和發展的過程當中,應該讓學生在實踐中真正地做到以用為本。引導學生在畢業以后或者在校時就能積極地參與到相應的音樂活動中去。讓學生可以在活動的參與過程中對作品進行自由的選擇,并學會和他人進行恰當的交流和表達,這樣可以對優秀的作品進行表現和感受,也能夠即興地創作和表演。在帶動學生音樂實踐能力提高的過程中,應該將學生的音樂經驗作為主要立足點,讓學生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能夠逐漸豐富自己的聆聽和歌唱經驗,可以對一些音樂作品進行熟悉,挖掘音樂作品背后的情感內涵,對于音樂活動形式也應該熟悉和了解,讓學生在活動參與的過程中掌握更多的基本技能,使得學生可以對一些常見歌曲、中外著名歌曲進行掌握和演唱,并能夠真正地做到簡單作品的演唱、對譜子進行識記。這樣學生就可以更好地融入演奏及集體歌唱中,讓學生在音樂活動中實現積極主動的參與。第三,音樂情感體驗。所謂的音樂情感體驗就是指,教師在教學開展的過程當中應該積極地引導學生投入演奏、歌唱、傾聽、鑒賞的活動當中,可以讓學生在活動參與的過程當中獲取到直接體驗以及間接體驗,借助音樂來對情感進行抒發和表達,真正將音樂形式轉換為情感本質,帶動學生的音樂素養得到不斷的提高。在此過程中,主要可以通過三個方面來對學生進行培養。首先,帶領學生在實踐中對美感進行體驗。其次,讓學生可以借助作品來實現抒情詠志。最后,借助音樂活動的開展讓學生怡情養性,展現出音樂教育的育人功能。讓學生可以在抒情、歡樂或激昂的演唱、演奏中把自己的情感和志向積極地表達出來。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對影視劇、演出以及網絡中的一些音樂形式作出正確理性的評價,讓學生的情感體驗變得更加豐富。第四,音樂文化理解。音樂文化理解是學生必須具備的一項非常重要的人文素養。對于高校的學生來說,對音樂應該做出必要的理解,這樣有助于學生在社會性方面的發展,讓學生對音樂加深認知,也能夠讓學生透過音樂更好地了解社會。在培養學生音樂文化理解能力的過程中,主要包含對音樂的文化特征和藝術形式進行掌握,對音樂和其他藝術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解,對音樂與社會整體發展的影響進行理解。在日常教學開展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帶領學生意識到音樂的魅力和價值,對音樂形式進行認知、了解音樂的文化價值、藝術特征,感知到音樂在影視、戲劇、舞蹈中的應用以及相互關系等等,讓學生對音樂的社會意義和時代背景加深理解,實現核心素養的有效培養。
二、音樂教學和德育教學結合的路徑
(一)開放教學空間,營造教學氛圍
和高數、文學等學科不同,音樂學科在開展的過程當中應該努力為學生營造一種開放性的氛圍,讓學生可以深化情感體驗和感知。這樣才能夠達到理想的氛圍營造效果,有助于核心素養的滲透以及德育教育的融合。所以,教師在教學開展的過程中,應該首先在課程教學中加強開放性氛圍的有效創設,讓學生可以舒緩自己的緊張情緒和心理,達到一個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開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小提琴協奏曲,為學生引入經典曲目——《梁山伯與祝英臺》。這首音樂作品在我國廣泛流傳,主要是將故事情節作為線索,對梁祝兩個人之間的真摯情感進行充分的描述,同時也是對封建禮教的一種憤怒的鞭笞和抨擊。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展現自己的專業技巧,在其中引入各種各樣的情感因素,讓學生的情感變得更加深刻。比如,在對“樓臺會”“長亭惜別”兩個片段進行欣賞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邀請學生和自己分別采取大提琴、小提琴來演奏出動人的旋律,讓學生被旋律所傾倒,也能夠對主人公之間的真摯情感產生感動之情。對于其中的片段,教師也可以為學生播放背景音樂,讓學生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更好地感受音樂之美以及兩人的真摯情感。讓學生可以從音樂欣賞中獲取到真、善、美的體驗,有助于學生感受到人與人之間良好的思想以及道德品質,在無形中達到完美的教學效果。
學校音樂教育雙減與雙增探討
2021年7月中辦、國辦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來,“雙減”已成為全社會自上而下所關注的教育首要問題?!半p減”到底對學校音樂教育意味著什么?“雙減”政策背景下學校音樂教育該怎么走?這是每個音樂教育工作者必須思考的。可以說,這次的“雙減”政策對學校音樂教育來說,不僅意味著難得的發展機遇,而且也意味著嚴峻的挑戰?!半p減”政策為學校音樂教育帶來發展機遇,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給學校音樂教育帶來了可能的“雙增”。對此,教育部體衛藝司王登峰司長有具體清晰解讀。第一增是在減輕校內作業負擔后,為學生增加了參加包括音樂實踐活動在內的各種活動的時間和機會;第二增是在校外培訓機構認定中將體育和美育培訓列為非學科類培訓,學生接受音樂培訓的時間將會大大增加。不過,我們應當看到,這樣的“雙增”只是存在可能性,因為無論是校內的作業負擔減下來還是校外的學科類培訓減下來,客觀上的確增加了學生在校內的音樂活動時間和在校外參加音樂培訓的機會,但是,學校會不會安排學生參加音樂活動,家長會不會讓孩子去參加音樂藝術類的培訓,這都是不確定的,這取決于學校與家長對音樂教育是否重視。自二是使學校音樂教育受到了更多關注與重視。這次的“雙減”政策,再加上2020年中辦、國辦《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提出的“美育進中考”等改革舉措,客觀上已經讓學校音樂教育受到了全社會、各層面的普遍關注?!懊烙币粫r間變成了教育領域的熱詞,自然音樂教育也跟著增加了曝光度。特別是當人們思考著“雙減”政策把校內的作業負擔減下來、把校外的學科類培訓減下來之后怎么辦時,音樂教育自然成為了人們的關注熱點和首選領域。如果說以往音樂教育的地位更多是停留在文字上、文件中,停留在我們的自我認同中,那么這一次則讓我們感受到這種重視已經實實在在地體現在行動上、現實中,體現在他人認可中。必須看到,音樂教育的上述發展機遇,很大程度要歸功于美育影響力的增大和地位的提升。音樂教育是學校美育最為重要的內容與途徑,可以盡情享用美育受到重視所帶來的一切“紅利”,美育所擁有的機遇就是學校音樂教育所擁有的機遇。音樂教育當下最需要做的是借美育的東風,扛美育的大旗,朝美育的方向,做好自己的事情。這就要求我們每一個音樂教育工作者都要具有角色轉換意識,我們的角色定位必須從一個教音樂這門課程的專業老師轉變為一名美育工作者,我們既是音樂教師,更是美育教師。正如三十多年前美國音樂教育哲學家雷默所指出的,音樂教育只有通過和其他姐妹藝術結盟,才能夠朝學校核心課程邁進,以取得和其他學科平等的地位,僅靠自己單打獨斗是沒有出路的。的確如此,當我們只是以一門與升學考試關系不大的課程的身份出現時,是很容易被忽視的,但若以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教育體系中“美”的姿態出現,則一切屬于美育的機遇和“紅利”都可能讓音樂教育所擁有?!半p減”政策給學校音樂教育帶來了發展機遇,但如何把握好這個機遇,真正讓學校音樂教育由此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這很大程度上還得取決于我們音樂教育自身。為此,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雙減”給學校音樂教育也帶來了各種全新的挑戰。諸如:當學生有更多的時間來進行音樂學習和參與音樂實踐活動時,師資數量夠嗎?素質達標嗎?音樂教育的時間和空間增加了,要滿足面向人人的音樂教育需求,原有的課程體系還能適應嗎?三點半課程怎么開?由于時間增多與途徑變廣,音樂教學與活動的內容和形式也隨之相應增多,以往的教學方式能否應付得來?音樂要進中考了,是否與“雙減”相沖突?怎樣改革創新音樂考試內容與形式,切實保證不因此增加學生負擔?等等,這些問題都是當下學校音樂教育面臨與亟待破解的問題。學校音樂教育要想應對這些挑戰,真正把發展機遇轉化為發展勢頭,唯有反思自身問題,銳意改革創新。學校音樂教育改革一直在進行,特別是自21世紀新課改以來,改革就沒有休止符,更無終止線,而且改革是一攬子工程。但是在“雙減”政策背景下,音樂教育改革必須基于育人的高度與視角,凸顯新時代美育發展的新要求和當下“雙減”政策的新舉措,抓住改革重點,破解改革難點。為此,我們提出了學校音樂教育的“雙減”與“雙增”主張。
一、音樂教育要“雙減”,一減功利化,二減技術化
功利化、技術化是長期以來學校美育存在的一個問題,音樂教育同樣如此。關于功利化、技術化的問題,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提出:“充分發揮家庭和社會的育人作用,轉變藝術學習的技術化和功利化傾向,營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長的健康向上的社會文化環境?!碑敵鯂k《意見》是針對家庭與社會藝術教育提出這個問題的。但實際上,包括音樂教育在內的學校美育同樣存在這個問題。如果音樂教育讓師生覺得累,那很大程度上是不是諸如比賽、評優等功利化追求的壓力所致?由此也可以看出,減負問題也并不只是對學生而言,實際上老師同樣需要減負,老師的負擔減不下來,學生的負擔就難以真正減掉;如果學生不喜歡上音樂課,那很大程度上是不是我們把音樂當成了技術來教?由此導致的極端后果就是人們常說的“學了一門技術,恨了一門藝術”。所以,我們是否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如果學校音樂教育自身的確給師生帶來了“負擔”,那很大程度上就是功利化和技術化造成的精神壓力和身心負擔,是功利化讓我們身心疲憊,是技術化令學習枯燥乏味。筆者曾寫過一篇題為《音樂教育,為“減負”撐起一片藍天》(《中國音樂教育》2000年4期)的短文,文中談到:“音樂教學很少有課堂書面作業,也基本上不留家庭作業,按理不會有課業上的負擔,但事實上并不完全是這樣,音樂課堂教學照樣也存在‘減負’的問題。一些老師由于對中小學音樂教學的目的、任務以及教學規律存在認識上的偏差,一味地把音樂知識技能的傳授與訓練看成是音樂教學的全部,一味地采用單調枯燥的訓練方式進行教學,致使學生在音樂課堂上不僅領略不到音樂帶給他們的快樂,反而備受諸多非音樂因素的騷擾,以致增加了學生的心理負擔?!蔽阌怪M言,即便經歷了音樂新課程改革,22年前文章中所描述的問題今天依然存在。所以,我們今天在談“雙減”時,千萬不要以為這事跟我們音樂教育無關,認為音樂學科不需要減負,要減的是其他學科,我們盡情享受“雙減”帶來的“紅利”就好。但事實上,學校音樂教育同樣也要“雙減”,要通過“雙減”,讓音樂教育從功利化、技術化轉向美育化、生活化的軌道上來,不被功利綁架,不被技術桎梏;要通過“雙減”,探索出一種適合培養業余愛好者的音樂教學模式,讓音樂學習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與生活常態??傊半p減”政策下,學校音樂教育必須淡化功利化追求,破解技術化頑癥。要以育人為本,以獨特而重要的育人成效贏得自身應有的地位,而不能試圖靠功利化追求來求得滿足自身虛榮且并不穩固的一席之地;不能把陶冶情操溫潤心靈的音樂教育降低到技術層面,更不要試圖依靠技術操練去達成以美育人的目標。
二、音樂教育要“雙增”,一增數量,二增能量
1.增數量,師資隊伍要擴容。應該說,音樂教師缺額大的問題近年來已經有了大幅度的改善,且這個問題主要存在于廣大農村學校。但“雙減”之后,學校可能會大幅增加音樂課程與音樂活動的比重,那么,城市學校也將面臨著音樂師資短缺的問題。為此,補充音樂師資缺額是當下應對“雙減”政策給音樂教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首先必須破解的問題。根據國家美育政策以及各地的有關經驗,音樂師資隊伍擴容的主要途徑有兩條:一是各地各學校要確保新晉專職音樂教師基本比例,逐步增大音樂師資的絕對量。二是整合校內外各方面資源,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多渠道解決師資短缺問題。上述兩條途徑比較,眼下更可行的辦法還是后者。整合校內外資源充實音樂教師隊伍,主要有以下思路與辦法:第一,返聘身體健康、精力充沛、師德好、教學經驗豐富的退休音樂教師擔任學校音樂課堂教學與實踐活動指導等工作,特別是課后三點半的音樂教學工作;第二,招募包括文藝團體的專業人士、民間藝人等社會藝術人士擔任學校兼職音樂教師;第三,經濟條件好的地方和學??梢酝ㄟ^購買社會服務,引進具有教育資質、專業水平達標的社會藝術機構進校園,承擔諸如樂隊、合唱團等課外社團活動的教學與指導工作;第四,大力推廣高校美育浸潤行動,通過建立高校實習、對口援教基地等方式,將高校音樂教育專業師生的社會藝術實踐與中小學音樂教育有機對接;第五,鼓勵和支持社會公益組織開展學校音樂教育公益項目,特別是開展鄉村學校美育公益行動;第六,充分挖掘校內具有音樂特長且樂意兼任音樂教學工作的其他各學科教師、學校管理部門工作人員等資源,并針對他們進行音樂專業培訓,培養校內兼職音樂教師,等等。2.增能量,音樂教學要提質。音樂教育增能量,就是要做大做強音樂教育,不斷夯實與完善自我,激發內生動力,增強發展動能,切實提高音樂教育教學質量,用顯而易見且無可替代的育人成效贏得信任與尊重,獲得應有的地位。學校音樂教育長期不受重視,除了社會與教育大背景的因素之外,歸根到底是我們自身還不夠硬。就如前面所述,音樂教育追逐功利和技術,或許某個時候能夠刷出一點存在感,但更多時候卻容易被人忽視。這種狀況必須改變,而這種改變首先要從自身做起,那就是必須從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入手,切實提升音樂教育的育人成效?;凇半p減”政策大背景,根據國家有關新時代學校美育改革發展的精神要求,針對自身存在的問題,學校音樂教育要提質,必須在以下五個方面進行改革創新。一是拓展實施載體。“雙減”之后,學生參加音樂學習與實踐活動的時間將明顯增加,以往常規性的音樂課堂教學與社團活動將無法滿足學生的校園音樂生活需求。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拓展音樂教育的途徑和載體。要確保所有學生都能有課上和有活動參與,真正實現音樂教育面向人人,就需要構建課堂教學、課外活動、校園文化、藝術展演“四位一體”的育人機制,就必須在校園文化和藝術展演方面做文章,要讓學生置身于音樂浸潤的美育環境中,時時刻刻都能得到美的熏陶與滋養,要讓學生有機會經常性地去校內外的藝術館、音樂廳等進行現場觀摩與實踐。要構建群體化、常態化、課程化、生活化的全員音樂展演機制,讓學生隨時隨地想唱就唱,想舞就舞,而不是一年等一回,甚至三年等一回。二是豐富教學內容。首先,“雙減”之后,課后三點半音樂校本課程開發已經擺上日程,其教學內容要與國家課程形成差異化發展和優勢互補,要盡可能與學生現實音樂生活對接,直接服務于他們的音樂實踐活動,尤其是要開發滿足學生音樂專項特長發展的實踐類、特色類課程。其次,要形成學校、社會、家庭共同開發與實施音樂課程的新生態,特別是依托社會文藝團體和專業藝術場所的專業與場地優勢資源,豐富學校音樂教學內容。第三,隨著《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頒布,舞蹈、戲劇、影視已正式進入國家藝術課程體系,以及學科融合理念的不斷強化和具體落實,音樂課程教學要主動融入其他藝術課程與非藝術課程的內容,要以一種開放與包容的心態來擁抱其他藝術課程門類正式走進藝術課程體系。這就要求無論是在職音樂教師的專業提升還是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都不能再滿足于懂音樂,而是要在“音樂一?!钡幕A上盡可能爭取“藝術多能”。三是創新教學方式?!半p減”之后,隨著音樂教育實施載體的拓寬與教學內容的豐富,音樂教學方式必須創新,創新的基本依據與方向是中辦、國辦美育《意見》提出的“藝術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藝術審美體驗+藝術專項特長”的教學模式。要聚焦“教會”“勤練”“常展(演)”,注重創設真實、開放的學習情境,設計與學生日常生活相關聯的任務,圍繞整合多種知識和技能的任務、主題和項目進行單元教學設計,通過教學方式的創新,實現強化音樂表現、深化審美體驗、激發創意實踐的教學改革目標。在這里特別需要強調的是:“藝術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藝術審美體驗+藝術專項特長”中的兩個“+”號不是簡單的相加和單向的進行,而是以藝術審美體驗為中心環節的三者相互融合。特別是知識技能的教學必須融于藝術審美體驗之中,在學生參與的審美實踐活動中結合著去教,并且在專項特長培養中得到鞏固和提升。而對于中小學生而言,這里所指的專項特長一定是建立在興趣愛好基礎之上的特長,而不是要求技術指標要達到何種專業化程度;這種專項特長的培養同樣必須依托學生的藝術審美實踐體驗,而不是枯燥的技術化操練。四是慎重推進評價。無論是音樂素質測評、義務教育質量監測,還是音樂進中考,稍有不慎就會導致應試教育傾向而增加學生負擔,都將與“雙減”目標背道而馳,因此,評價無疑是“雙減”政策下學校音樂教育面臨的最嚴峻挑戰。音樂課程究竟應該怎么考?育人和育分兩者能否統一?如何讓音樂課程的成績直接反映育人的成果?這些都是需要我們冷靜思考、創新探索、慎重推進的問題。音樂教育評價要堅持育人為本,要建立發展性評價指標體系,突出表現性評價,聚焦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技能解決相關現實問題的能力,杜絕可能導致應試傾向的評價內容與方式,尊重學生的藝術個體差異,確保每個學生都有在評價中展現藝術才能和學習成果的機會。五是幫扶鄉村美育。鄉村美育的問題不是減負,而是它事實上成了被人遺忘的角落,對于鄉村學校的孩子們來說,把音樂課開起來就是最大、最好、最美的減負。首先,開齊開足音樂課,把被其他主科擠占的課時還給音樂,可以有效減輕其他課程的課業負擔;其次,開設音樂課,可以優化學校良好教學氛圍,營造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第三,開設音樂課,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生活,特別是慰藉鄉村孩子的心靈。一所學校聽不到學生的歌聲,那是不可想象的,鄉村的孩子也是孩子,他們的心靈世界和精神世界同樣需要美麗的歌謠,他們更是期待有一片音符能夠帶著他們的心走出鄉村,飛向遠方。
作者:郭聲健 聶文婧
蔡元培美式教育推動我國音樂的發展
回顧我國近幾十年的專業和普通音樂教育發展,有那么一段歷史是人們難以忘懷和不容忽視的。19世紀中葉,鴉片戰爭后,中國人民在西方列強的侵略和壓迫下,迫切要求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實行變革,與此同時,音樂教育被當時的有識之士所看重,如改良主義教育思潮代表人物康有為,在其創設的“萬木草堂”中開設“歌樂”課;梁啟超則認為“蓋欲改造國民的品質,則詩歌、音樂為精神教育之一要科”。而堪稱對中國近現代音樂教育發展有著最大貢獻的要數蔡元培先生。蔡元培先生是我國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20世紀初,當辛亥革命推翻了一千年的封建專制政體,于19n年10月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并于1912年1月3日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后,蔡元培就任首任教育總長。他的教育主張對我國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其對“美育”教育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扶持,尤其是他的美育教育主張使中國近代音樂教育開始了它的發展,對今天的人們更具有實際的指導意義。
一、蔡元培的“美育”教育主張
作為中國近代教育啟蒙的先驅,他揚棄了滿清時代所欽定的教育宗旨:“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創造性地提出了‘’世界觀及美育”教育,尤其是“美育”.這是先生一生不懈努力提倡的、最有蔡元培特色的一項教育內容,他提出“在普通教育,勿順應時勢,養成共和國民健全人格”。蔡元培先生用不少筆墨演釋康德哲學中“現象世界”和“實體世界”的二元論觀點,以論證世界觀教育在人類認識過程中的‘’終極境界”,以及美感教育所具有的溝通“現象”與“實體”兩個世界的橋梁作用,他認為從現象世界進人實體世界,不能依靠經驗或理論,只能依靠渾然直覺的美感。即用先生自己的話說:“美感者合美麗與尊言而言之,介于現象世界與實體世界之間,而為津深”。
1912年7月10日,他在《全國臨時教育會議開會詞》中指出:“民國教育方針,應從教育者木體上著想,有如何能力,方能盡如何責任;受如何教育,始能具如何能力”,基于這一指導思想,1912年4月,他在((對于新教育之意見》中初步提出了“五育”并舉的教育主張,即“軍國民主義、實利主義、公民道德、世界觀及美育”,在其后的追述中,先生更明確地指出:“提出世界觀教育,這是哲學的課程,意在兼采周秦諸子、印度哲學,以打破二千年來墨守孔學的舊習。提出美育,因為美感是普遍性,可以破人我彼此的偏見;美感是超越性,可以破生死利害的顧忌,在教育上應特別注重”。基于這種哲學思考,他認為,美感教育是隸屬于政治的“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道德教育”和隸屬于“超軼乎政治”的世界觀教育的橋梁,主張“以美育代宗教”,各級學校、各種社會活動都要進行美育。先生的這種當時在我國還是獨創的教育主張,大大地推進了學術教育界除舊布新的勢頭,半年之后,北京教育部正式公布民國教育宗旨為:“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主義、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德”。在蔡元培先生如此的教導、影響和鼓勵下,中國近代史上的音樂啟蒙從此開始。
蔡元培是一個把教育視為己任、作為天職的大教育家,其教育主張出現在20世紀30年代,實是與當時處于灰暗、混亂、迷茫的歷史背景以及民不潦生的社會現實不很協調,它的明顯超前性似乎注定了他在很長一段時期里“曲高和寡”,然而他總是執著地追求其理想,勸慰和勉勵他人,共圖國家民族的“百年大計”,宣揚美育的價值和意義,最大限度地扶植各類藝術教育和藝術活動,健全公共文化設施,在音樂教育上為我國日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蔡元培對我國近代音樂教育發展的貢獻
音樂教育哲學觀念的變遷與發展
1引言
音樂教育是一種傳承音樂文化、培養人的社會活動,音樂教育哲學則是引領這一活動的“航標”。中國近代以來的普通音樂教育傳承著古代“樂教”的傳統,并受到西方不同流派音樂教育思潮的影響,在中西融合中不斷發展。關于近代以來我國普通音樂教育的發展歷史,學界有著廣泛的研究,各種專著、論文、專題研究均較多。但對其音樂教育哲學觀念與思想的研究則相對滯后。廖家驊《音樂教育的哲學思考》(1992)是我國近代第一篇關于音樂教育哲學研究的論文,此后朱琳、張帆、胡健、齊易等開始從哲學的理論高度展開對音樂教育的觀念與思想的研究。20世紀80年代開始,國內學者開始關注國外音樂教育哲學的思潮,并相繼譯介和出版相關論文與專著。尤其是美國最有影響的兩大音樂教育哲學專著《音樂教育的哲學》(雷默)和《關注音樂實踐———新音樂教育哲學》(埃利奧特)的翻譯和出版,一批北美音樂教育的哲學理論也被介紹和引進,并圍繞他們的音樂教育哲學觀念開展了比較研究與討論。從此之后,關于音樂教育哲學的學術活動得以逐步展開,助推了中國音樂教育哲學研究的發展。至21世紀初以馬達、陳雅先《當代音樂教育哲學論稿》(2010)、韓忠嶺《音樂教育哲學導論》(2014)等有代表性的學術專著和眾多學者發表的研究論文等標志著中國音樂教育哲學的研究逐步深入。
2中國普通音樂教育哲學觀念的基奠期(1840-1949)
中國近代以來的普通音樂教育傳承著古代“樂教”的傳統,并受到西方國民教育思潮和義務教育的實踐,在西學東漸的“學堂樂歌”的基礎上不斷發展。1840年的鴉片戰爭后,中國近代的音樂教育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中推進向前。自1842年外國教會在我國開辦的學校中開設音樂課程以后,“西學東漸”的主張使當時封閉的中國張開了觀望世界的雙眼。1898年康有為《請開學校折》中主張開設樂歌課,再到1904年清政府公布的《奏定學堂章程》后,中國近現代的普通音樂教育由此拉開序幕。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提出“蓋欲改造國民之品質,則詩歌音樂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的音樂教育觀。這一觀念在當時歷史背景下,為提高國民素質從而實現強國夢具有重要意義。此后王國維、蔡元培等提出以“美育”為宗旨的普通音樂教育觀。這一時期的“美育”為宗旨的音樂教育觀主張“以美育代宗教”,其核心思想是以人為本、重視音樂的審美性、通過“五育”并舉的教育理念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之后,我國近代音樂家蕭友梅、黃自、黎錦輝、豐子愷等都從不同的角度闡述和實踐了音樂教育的思想和觀念。這一時期的音樂教育觀受到了西方音樂教育的早期影響,融合了中西方音樂截然不同的教育觀念,使音樂教育與社會、文化的變革緊密關聯。
3中國普通音樂教育哲學觀念的開創期(1949-1966)
1949年,新中國建立,我國開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這一背景為新中國大規模發展社會主義教育事業提供了條件,大規模的音樂教育就從這里開啟。普通學校音樂教育是整個國民音樂教育的一部分,也是整個音樂文化建設的一個主要分支。這一時期的音樂教育,由于當時政治、經濟、文化上的種種原因所致,處于最初步的建設階段,同時也存在許多不足和局限。1957年2月,同志在最高國務會議上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钡轮求w在新的教育方針中被放在了教育的主要地位,而美育并未被提及,這便導致了音樂教育在這一時期被逐漸削弱。貫徹新的國家意識形態和培養無產階級知識分子成為了這一時期總體教育目標的傾斜方向。由于普通學校教育包括音樂教育,后者當然無可避免地擔負了同樣的重任。這種重任使學校音樂教育的目標與社會政治任務關聯過于密切,與社會活動不得不產生緊密的配合。
高校公共音樂教學改革策略
摘要:音樂教育是提高學生美育素質的手段,音樂教育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拓展學生思維能力,但目前高校的公共音樂教育還屬于邊緣教育,因此,本文通過討論高校公共音樂教育的改革策略,闡述公共音樂教育對高校學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高校;公共音樂;教學改革;策略
音樂教育是提高學生美育素質的主要手段,在高校教育中占據重要地位,學生通過音樂教育,能夠拓展思維想象力,提升自身的創造力,高校也可以開展公共音樂教育,打造學校品牌。
一、高校公共音樂教育必要性
教育部的文件指出,公共藝術課程與高等學校其他公共課程同樣是我國高等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學校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公共藝術課程教學是高等學校藝術教育工作的中心環節。高校里的公共藝術課程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激發想象力和創新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公共藝術課程是為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而設立的限定性選修課程,對于提高審美素養,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學家朱光潛曾一針見血地指出:美育的目的就是培養更加健全的人。對于每個人來說,美育的終極價值指向“至高的善”,提升美育素質,不僅是個人興趣,陶冶性情,更是新時代大學生的德育要求,對社會發展有更重要和長遠的意義,因此,教育部門明確要求各大高校重視公共藝術課程,不以考核作為影響指標,真正感受藝術課程的魅力,全面提升學生的素質。音樂教育是提高學生美育素質的主要手段,在高校教育中占據重要地位。音樂能提高學生創新創造力,擴大學生音樂視野,提高學生審美情趣,提升學生文化素養,對學生素質教育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但高校音樂教育一直在我國教育領域處于邊緣化狀態,在學生美育教育的過程中難以發揮應有功能,在現在的高校教育系統里,可能都沒有音樂課程,得不到足夠的重視,更不要說提升學生的美育素質。
二、目前我國高校公共音樂教育面臨的問題
民族音樂走進高校美育課堂
摘要:中國作為擁有56個民族的泱泱大國,各民族不同的音樂文化在幾千年的傳承中不斷交融發展創新,形成了獨特的民族樂器、民族文化、民族風俗,鮮明的民族音樂特色成為世界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把民族音樂融入到動漫音樂中,拓寬學生們的眼界,感受民族音樂獨一無二的美。
關鍵詞:民族音樂;美育;課堂;重要性
中國作為擁有56個民族的泱泱大國,各民族不同的音樂文化在幾千年的傳承中不斷交融發展創新,形成了獨特的民族樂器、民族文化、民族風俗,鮮明的民族音樂特色成為世界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今豐富且多元化的現代社會,音樂作為無國界的藝術語言更是豐富多彩,但是我們的學生卻只知道某位歌星有一首流行歌曲,作為一名高校音樂教師我感到難受,所以,我慢慢開始探索,從公選課《經典動漫音樂賞析》開始,抓住動漫這個學生們喜歡的流行元素,一點點滲透民族音樂元素,在課程的教學中不斷與學生交流、溝通,拓寬他們的眼界,讓同學們看到除了流行樂以外的音樂世界,感受到民族音樂獨一無二的美,希望民族音樂這種高雅的音樂文化能慢慢走進校園,沁潤師生。
一、在高校美育課中融入民族音樂的重要性
高等教育是優秀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載體和思想創新的重要源泉,肩負著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神圣使命,如何傳承和發揚優秀的民族音樂文化必然成為全社會對高校的新要求和新期待??逻_伊說:“如果一個民族不重視自己的民族民間音樂,不把本民族音樂文化建立在自己的民間音樂基礎之上,就會像飄蓮斷梗一樣在世界文化中漂泊,或不可挽救地消失……”。我們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擁有五十六個民族的多民族的泱泱大國,各民族獨具特色的音樂文化藝術是我們立足的沃土,把民族音樂教學融入到美育教育中,在輕松的學習環境中,讓大多數高校學生逐漸了解喜歡民族音樂,這樣有利于民族音樂的保護和繼承,在此基礎上不斷進行創新、發展、提高,使之成為國民音樂教育必不可少的部分。陶行知說: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皆是創造之人。所以,最好的傳承不是把它藏起來,而是人人會唱人人愿學,只有在實踐之中文化的瑰寶才能得到生命的延續。民族音樂所涵蓋的情感和精神往往就是這個民族的思想靈魂與智慧的發源地,只有不斷普及民族音樂的學習,才能真正了解民族音樂獨特的語匯,為民族音樂奠定學習、傳承和發展的沃土。
二、阻礙民族音樂走進高校校園的主因
簡述學前教育的音樂教學
很多年以來,音樂教育一直受專業藝術教育的影響頗深,甚至在學前教育的音樂教學中也出現此類現象。例如,很多教師在教學內容上一味強調考級曲目,只重視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而忽視了藝術感受,表現和創造力的培養。在教學方法上,重視專業學科規律,而忽視孩子們的興趣愛好的培養和審美認知規律。很多音樂課如數學課一樣嚴格死板,學生們喜歡的通俗歌曲,民族歌曲教師不重視,而一味強調美聲歌曲。原本那些感動人,感染人使人愉悅的音樂曲目,被學生機械的模仿卻變成刺耳的音量與音質效果的“怪聲音”,無一點點審美價值,更嚴重的問題是會唱美聲歌曲了,卻不能夠演唱幼兒園歌曲的“怪現象”。這一現象已經成職業教育中誤區。本文從審美角度說一下誤區產生的原因和解決的辦法:
一、產生的原因
1、歷史原因
自從我國開始在職業教育的學前教育專業中設立音樂課到現在,注重藝術知識技能教育的特點一直沒有什么變化,其中主要原因是受國外藝術教育思想和教學發的影響和強化。還有就是中等職業教育的學生參加高考,為了考取成績只能選擇更多的美聲歌曲來演唱。
2、教師原因
目前我們職業教育學校的音樂教師的藝術師范教育意思淡薄,培養方式與專業藝術院校相差不多,專業水平較高,但教學水平較低,因此在教學實踐中,他們往往只能模仿他們的老師曾教過他們的那種方法來教自己的學生,導致了音樂教學的專業化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