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美式教育推動我國音樂的發展

時間:2022-02-14 05:54:00

導語:蔡元培美式教育推動我國音樂的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蔡元培美式教育推動我國音樂的發展

回顧我國近幾十年的專業和普通音樂教育發展,有那么一段歷史是人們難以忘懷和不容忽視的。19世紀中葉,鴉片戰爭后,中國人民在西方列強的侵略和壓迫下,迫切要求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實行變革,與此同時,音樂教育被當時的有識之士所看重,如改良主義教育思潮代表人物康有為,在其創設的“萬木草堂”中開設“歌樂”課;梁啟超則認為“蓋欲改造國民的品質,則詩歌、音樂為精神教育之一要科”。而堪稱對中國近現代音樂教育發展有著最大貢獻的要數蔡元培先生。蔡元培先生是我國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20世紀初,當辛亥革命推翻了一千年的封建專制政體,于19n年10月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并于1912年1月3日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后,蔡元培就任首任教育總長。他的教育主張對我國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其對“美育”教育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扶持,尤其是他的美育教育主張使中國近代音樂教育開始了它的發展,對今天的人們更具有實際的指導意義。

一、蔡元培的“美育”教育主張

作為中國近代教育啟蒙的先驅,他揚棄了滿清時代所欽定的教育宗旨:“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創造性地提出了‘’世界觀及美育”教育,尤其是“美育”.這是先生一生不懈努力提倡的、最有蔡元培特色的一項教育內容,他提出“在普通教育,勿順應時勢,養成共和國民健全人格”。蔡元培先生用不少筆墨演釋康德哲學中“現象世界”和“實體世界”的二元論觀點,以論證世界觀教育在人類認識過程中的‘’終極境界”,以及美感教育所具有的溝通“現象”與“實體”兩個世界的橋梁作用,他認為從現象世界進人實體世界,不能依靠經驗或理論,只能依靠渾然直覺的美感。即用先生自己的話說:“美感者合美麗與尊言而言之,介于現象世界與實體世界之間,而為津深”。

1912年7月10日,他在《全國臨時教育會議開會詞》中指出:“民國教育方針,應從教育者木體上著想,有如何能力,方能盡如何責任;受如何教育,始能具如何能力”,基于這一指導思想,1912年4月,他在((對于新教育之意見》中初步提出了“五育”并舉的教育主張,即“軍國民主義、實利主義、公民道德、世界觀及美育”,在其后的追述中,先生更明確地指出:“提出世界觀教育,這是哲學的課程,意在兼采周秦諸子、印度哲學,以打破二千年來墨守孔學的舊習。提出美育,因為美感是普遍性,可以破人我彼此的偏見;美感是超越性,可以破生死利害的顧忌,在教育上應特別注重”。基于這種哲學思考,他認為,美感教育是隸屬于政治的“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道德教育”和隸屬于“超軼乎政治”的世界觀教育的橋梁,主張“以美育代宗教”,各級學校、各種社會活動都要進行美育。先生的這種當時在我國還是獨創的教育主張,大大地推進了學術教育界除舊布新的勢頭,半年之后,北京教育部正式公布民國教育宗旨為:“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主義、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德”。在蔡元培先生如此的教導、影響和鼓勵下,中國近代史上的音樂啟蒙從此開始。

蔡元培是一個把教育視為己任、作為天職的大教育家,其教育主張出現在20世紀30年代,實是與當時處于灰暗、混亂、迷茫的歷史背景以及民不潦生的社會現實不很協調,它的明顯超前性似乎注定了他在很長一段時期里“曲高和寡”,然而他總是執著地追求其理想,勸慰和勉勵他人,共圖國家民族的“百年大計”,宣揚美育的價值和意義,最大限度地扶植各類藝術教育和藝術活動,健全公共文化設施,在音樂教育上為我國日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蔡元培對我國近代音樂教育發展的貢獻

我國的專業音樂教育始于上世紀初開始的新式教育體系。當時一些改良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王國維等)都視教育為推動國家和社會近代化的最有效途徑,也逐步對音樂教育的重要意義有了新的認識。如1881年張之洞在山西創辦的“三江師范學堂”聘請日本教習為之開設音樂課;1898年經元善在上海創辦的“經正女塾”中設置了“琴科”,另外在廣州、天津等地的學堂中均開設音樂課,蔡元培先生則在1902年于上海創辦“愛國女學”,正式設置了唱歌課。辛亥革命勝利后,蔡元培于1912年出任首任教育總長,在他就任的數年間,是我國新式教育迅速發展推進的時期,人民群眾的音樂活動、普通及專業音樂教育活動的發展極其活躍,全國大大小小的音樂社團、音樂學校乃至音樂理論研究如雨后春筍般地呈現出來,蔡元培提出的“美育”主張日益深人人心,人們對音樂專業的熱情空前高漲。當時的音樂課多心教授新式歌曲和歐洲音樂常識為音樂教育主要內容,近現代音樂史上稱為“學堂樂歌”,它是我國音樂教育的雛形。

1、音樂社團的建立和音樂雜志的問世

1917年,蔡元培先生出任北京大學校長后,他竭力將“美育”思想貫徹于教育之中,并且支持和倡導了一系列的重要音樂活動,如先生特聘中外音樂名家蕭友梅、王露、陳仲子、紐倫(英)、哈士門女士(荷蘭)、劉天華為北大音樂指導。1919年1月,親自任“北大音樂研究會”會長,聘請留德博士蕭友梅為音樂研究會導師,之后又改祖音樂研究會為音樂傳習所,支持組建了中國第一個由中國人自己指揮和演奏的管弦樂隊。在此期間音樂研究會和后來的音樂傳習所培養了大批音樂人才,到1920年秋,該會的會員高達二百多人,內分絲竹、昆曲、古琴、鋼琴、提琴、唱歌等組,并附設一個50人的“絲竹改進會”。在其倡導下,第一份影響國內音樂界的刊物《音樂雜志》問世。該會的會員以北大學生為主,在該會活動的3年多期間,會員在導師的指導下,舉行多樣的音樂會,演出的節目內容也基本貫徹了“中西兼顧”的方針。

2、專業音樂教育的建立

1927年,蔡元培先生任國民政府大學院院長,他接受了蕭友梅的建立,創立了國立音樂學院(今上海音樂學院),并親自任第一任院長,從此我國有了高等音樂學校。學校分為本科、師范科及選科三部分,根據不同的專業成立了理論作曲、鍵盤、聲樂、小提琴、大提琴、國樂等若干個教學組(相當于現在的“系”),主要教師有:蕭友梅(理論作曲)、朱英(琵琶、笛)、王端嫻(鋼琴)、李恩科(英文、合唱、視唱練等)、易韋齋(國文、詩歌等)、陳承弼(小提琴)、吳佰超(二胡、鋼琴)、方于(法文),以及外籍教師呂維錮夫人(Mrs.levitin,鋼琴),安多保(Mr.Antovolsky,小提琴)、居士特奇(MR.Lestnzzi,小提琴)、馬爾切夫(Mr.Maltzeff,聲樂)等。1929年7月,國立音樂學院奉命停辦,后于】929年9月,改組為“國立音樂專科學校”。蕭友梅任校長,在辦學的十年間,為我國培養了大批有音樂人才,如賀律汀、錢仁康、周小燕、丁善德、李翠貞等等。

上海國立音樂學院以及國立音樂專科學校的建立,為我國今后的音樂事業的發展培養了一大批專業人才,同時它對其后建立的如中央大學教育學院音樂系、國立北平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私立廣州音樂學院、魯迅藝術學院、四川省立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系等,在教學規模、教學體制、教學方案實踐、教師狀況等方面產生了影響,也為以后音樂系的開辦提供了成功的力、學范本。

蔡元培先生在創立音樂研究會、音樂學校的同時,還關注在音樂文化建設過程中的音樂思想和理論研究,關注中國音樂事業的建設應如何進行,他在對北京大學音樂研究會所編印的“發刊辭”中(第一卷第一號,1920年3月)中曾說:“……自歐化東漸,彼方音樂學校之組織與各種研求樂理之著述接觸于吾人之耳,于是知技術之精固賴天才,而學理之研究仍貴科學。……吾國音樂家有鑒于此,一方面輸人西方之樂器、曲譜,以與吾國有之音樂相比較,一方面參考西人關于音樂之理論以印證于吾國之音樂,而考其違合。循此以往,不特可以促吾國音樂之改進,抑亦將有新發現之材料與理致,以供世界音樂之采取,此即我北京大學音樂研究會所以建設之大原因也。”

3、對普通音樂教育發展的貢獻

上世紀二一十年代蔡元培“美育”教育思想在教育界和專業音樂界逐漸深人,教育行政當局也給予普通音樂教育相當的關注,在專業音樂院校的建制中都將培養普通音樂教育的人才放在比較重要的地位。其具體表現是在師范院校中對音樂系科的建設和在專業院校對師范音樂系科的建設上都認真的對待,甚至一些教會學校和藝術院所培養出的人才也大多充實到普通音樂教育的領域。當時教育部分別頒了自幼稚園至小學、中學,必須將音樂課正式列為必修課的規定,并分別對音樂課的學時、教學要求均做了詳細、具體的規定;同時,在教育部的直接領導下,還組織了專門的中小學音樂教材編訂委員會,聘請國內著名音樂專家(如蕭友梅、黃自、應尚能等)參與有關此類教材的編寫,1933年到1935年間,音樂教材的編寫多達十幾種。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在蔡元培先生的“美育”觀念影響下,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一度得到各界廣泛的重視。中小學的課外音樂活動開始活躍展開,較大規模的中小學唱歌比賽、合唱歌詠大會也開始不斷舉辦;熱心于音樂教育的人士著書立說,如陳仲子的《音樂教授法》、陳鶴琴編選的《世界兒童節奏集》,翻譯音樂文獻有董任堅、馬虛若譯的《兒童音樂》、吳承鈞譯的《音樂教育論》;一些音樂期刊將發表中小學音樂所需要的音樂作品及發表有關的音樂評論、理論研究文章放在重要的位置來對待,聶平、冼星海、丁善德、賀綠汀等就是先在這一時期的普通音樂教育中接受教育而成長起來的對我國現今音樂生活產生巨大影響的音樂家。然而,全面抗日戰爭的爆發,使這一良好的發展勢頭被迫中斷。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我國音樂教育從產生到后期的蓬勃發展,蔡元培先生的“美育”教育主張能得以貫徹實行是全國人民反對西方列強,希望通過教育而富國強兵的歷史條件下進行的。今天的中華大地已今非昔比,音樂作為一種文化和素質教育在中小學和高等院校中展開,我們以一種平等的身份接納著世界各地的音樂文化,也期望著我們的音樂走向世界,如果說上一個世紀是為了振興中華而進行“美育”,那么我們現在則是在為振興了的中華而進行“美育”教育。

從蔡元培先生提出“美育”教育主張至今,“美育”在幾經沉浮后逐漸被人們所接受。隨著時代的發展與國際間的文化交流,現今的人們給了“美育”更豐富的內涵,今天的世界和致力于音樂教育的專家們以一種平等的、開放的、全球性思維框架的視野來審視今日的音樂教育,人們呼喚著、探究著音樂教育的本質。近年來我國音樂教育改革之聲此起彼伏,其實筆者以為需要改革的不僅僅在于教學方法,而在于觀念的改革,在于用科學的全球化的教育思想來指導我們的音樂實踐。從世界上先進國家的音樂教育哲學觀點發展來看,無論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由享譽世界的美國音樂教育家貝內特雷默倡導的“審美教育”,還是近年來美國學者保羅哈克堅持的社會一功能論觀點,他們都肯定了一個事實,即音樂能作用于人的情感、道德,并對人產生影響。從這一不約而同的事實上看,我們不得不佩服蔡元培學生的遠見卓識,他的教育主張是我們在很長一個時期的追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