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研究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9 22:52:4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慢性病研究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慢性病研究

老年慢性病研究論文

【關鍵詞】慢性病

老年慢性病具有病情纏綿、正氣虛損、邪氣有余、氣機不暢、累及臟腑的病變特點。因此,對老年慢性病的護理,必須針對其特點,辨證施護。現根據多年的臨床實踐,總結護理體會如下。

1疏通肝氣

肝主疏泄。具有調節全身氣機的生理功能,其性喜條達而惡抑郁。臨床中常可見大怒之人,疏泄太過,肝氣上逆血隨氣上,出現面目紅赤,頭暈頭痛,甚則中風嘔血、咯血等,而精神抑郁的人疏泄不及,肝氣郁滯,出現胃脘脹痛,反酸吐酸,腹瀉腹脹等癥。老年慢性病患者,因長期的疾病痛苦,情緒低沉,對治病、乃至對生活失去信心,常常引起肝失疏泄而并發其他疾病。因此,醫護人員應該針對患者的心理,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積極做好“疏導”工作,保證患者情緒穩定,暢達樂觀,達到精神內守,病安的目的。而且在治療中,不能因是慢性病多虛而單補其虛,也要注意調暢氣機,故古人有“治郁即治虛”之說。如,患者,男,55歲,患胃脘痛數年,半年前在上級醫院經胃內窺纖維鏡檢查確診為胃竇炎、十二指腸球炎,患者自認為本病是癌癥的前期,為不治之癥。因此,情緒低沉,不予治療,坐以待斃,形體日漸消瘦,面色無華,大便不爽,苔白厚,舌質淡,脈沉弦,中醫診斷為肝郁脾虛,肝胃不和所致胃脘痛。采取綜合治療,藥用疏肝理氣,健脾和胃之劑,同時根據患者心理狀況,進行情志護理。首先讓其了解胃病與飲食、情志的關系,胃竇炎與癌癥的區別等醫學基礎知識,然后介紹同類病人的治療和養病的經驗,醫護人員又給予熱情細心的幫助,指導調配適當的飲食,使其“心安而不慎”,樹立了信心,配合治療,結果不到半月,病情大減,體重增加,1個月后臨床癥狀全部消失。

2調理脾氣

脾主運化,是人體消化和吸收食物,轉輸和布散水液的主要臟器,脾的功能正常,才能化生精、氣、血、津液,才能防止濕、痰、飲等繼發病因的產生。脾為后天之本,在防病、治病和護理工作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尤其是老年慢性病,因其正氣虧虛,抗病能力低下,在治療護理中,強調保護脾的功能、促進脾的功能,就更為重要。從實踐中體會到,要保護和促進脾的功能,充分發揮脾在恢復正氣方面的作用,必須從管理、調配患者飲食入手,針對病情,辨證用食。如有些患者脾胃運化能力較弱,即使是相宜的食物,也不能強迫多食;大病之后,胃氣初復的人,宜少吃多餐,選用易于咀嚼消化的食物配餐。亦不能因其虛而過食肥甘厚味,還應禁食生食、過硬、過熱的食物。另外,還要注意食物與食物之間,食物與藥物之間的關系,對促進脾的功能也十分重要,各種食物和藥物,性能各不相同,有相互協同作用,有相互制約作用。性能相使者,食則無妨,并可加強脾胃的功能,扶助正氣。如陽虛患者,食羊肉時加生姜同食,羊肉得到生姜的協同作用,其補陽之性增強,若再加入當歸,則當歸的養血作用更好;陰虛的病人,選擇清淡素食,配入青菜、水果之類,少配肉食,以防肉食則復。總之,在飲食上做到“謹合五味,以食養之”,才能達到保護和促進脾胃功能借以恢復正氣,治愈疾病的目的。

查看全文

農村慢性病患病狀況及影響研究

本次入戶調查了瀏陽市42713名15歲以上的居民,剔除回答不完整的5538份問卷,實際進入研究37175人,問卷的有效回收率為87.03%。其中男性占52.04%,女性占47.96%;99.8%的居民是漢族;年齡在55歲以下的占81.98%。37175位居民中慢性病患者8163人,總患病率達到21.96%,根據瀏陽市農村居民年齡構成標化后的總患病率為23.42%。其中患一種慢性病者有6723人,占患者總數的82.4%;患兩種慢性病者有1154人,占患者總數的14.1%;286人患有至少3種慢性病,占患者總數的3.5%。瀏陽市居民的前10種慢性病的患病率及其構成比見表1。由此可知,高血壓、腎結石、冠心病、慢性支氣管炎等已經成為嚴重危害該地居民健康的疾病。不同的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文化程度、工作類型和收入水平組居民的慢性病患病率之間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有P<0.001),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隨著年齡增長其慢性病患病率隨之升高(2趨勢=7840.5,P<0.001);喪偶者的患病率遠高于未婚者;文盲患病率高;離退休居民患病率高;隨著收入水平的增加居慢性病與身高、體重和BMI的關系29012位健康居民(正常組)和8163位至少患有一種慢性病的居民(患病組)的身高和體重信息見表3。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正常組和患病組間的居民身高、體重和BMI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以是否患有慢性病為因變量(1=是,0=否),以是否投保、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工作類型、吸煙、飲酒、居住狀況、飲用水狀況、收入水平、BMI為自變量,變量賦值見表4。由于年齡和婚姻狀況之間存在等級相關[2],Spearman相關系數為0.665(P<0.001),為了避免模型中出現共線性問題,未將婚姻狀況納入自變量中。采用逐步回歸法(α入=0.05,α出=0.10),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進入模型的變量有BMI、是否投保、年齡、文化程度、工作類型、吸煙狀況和收入水平,見表5。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湖南省瀏陽市農村居民慢性病標準化后的患病率為23.42%,而第四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分析報告[3]報道2005年全國農村慢性病患病率為12.05%,兩次健康調查的慢性病定義和診斷方式一致,瀏陽市居民患慢性病患病率遠高于全國農村居民患病平均水平。導致患病率升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由于近年來瀏陽市農村居民生活條件得到提高,加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居民有越來越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此外,農村居民的健康意識有了提高,期望壽命延長,導致患病率有所升高[4]。從病種看,高血壓、腎結石、冠心病、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是瀏陽市多發的慢性病,此發現與第三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結果及國內其他省市相關研究結果類似[3,5-8]。提示應積極開展高血壓等常見慢性病的防治宣傳教育。居民患慢性病的影響因素研究發現:(1)BMI為居民患慢性病的危險因素,即BMI值較高的居民患慢性病比率較高[9],伴隨著肥胖,各種慢性疾病的發生也隨之增高。(2)有醫療保險的居民患病率是無醫療保險居民的1.114倍,而Wilper等[10]在2008年對美國12486位18~64歲的居民患慢性病研究發現有醫療保險的居民患病風險較低,結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為瀏陽市有醫療保險的人群更愿意到醫院就診,能夠及時診斷發現慢性病有關。(3)年齡是慢性病患病的主要影響因素,隨著年齡的增加,慢性病的患病風險逐步增加,這與其他研究結果一致[11]。(4)文化程度影響慢性病的發生,文化程度越高的居民其慢性病患病風險越低,可能是由于教育程度較高的居民具有較好的自我保健意識和較好的生活條件[7,8]。(5)不同工作的居民患病風險也存在差異,相對于農民,工人、專業技術人員、商業/服務業員工的患病風險較低,而在離退休人員和城鄉無業、半失業人員中存在較高的患病風險,這可能與收入水平、社會保障及生活條件等有關。(6)戒煙居民的患病風險是從不吸煙居民的1.388倍,這可能是因為吸煙者往往是在健康受到損害以后才會選擇戒煙,自發戒煙以及自發戒煙成功者較少[12]。(7)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的患病風險的差異也有統計學意義(P<0.001),經濟狀況相對好的居民慢性病患病風險低于經濟狀況差的居民,說明貧困是導致慢性病的一個危險因素。

本文作者:伊雅德譚紅專黃昕陳夢施工作單位:中南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系

查看全文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現狀;策略

[論文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變,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正嚴重威脅著我國人民的身體健康,我國的慢性病防治工作應開展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為主要手段的慢性病綜合防治,提高群眾自我保健意識,降低危險因素的暴露水平,從而達到預防與控制慢性病的最終目標。

近年來我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患病率逐年增高,對我國社會造成巨大的經濟負擔,慢性病防治工作已成為我國亟待解決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根據我國的慢性病流行特點,制定切實可行的防治策略,才能達到預防和控制慢性病的目標。

1我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現狀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的疾病譜也隨之發生著變化,以心腦血管疾病、腫瘤、糖尿病等為代表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已成為嚴重危害我國人民健康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1997年全國死因順位統計,惡性腫瘤、腦血管病、心臟病為城鎮居民的前三位死因,占總死因的62.11%[1]。我國慢性病造成的早死占全國潛在壽命損失的63.00%。可見,我國正面臨著慢性病的嚴重挑戰。隨著平均壽命的延長、老齡人口的增加、傳染病的進一步控制和死亡率的下降,以及城市化、工業化等導致慢性病危險因素的增加和生活水平行為方式的變化,提示我國慢性病在今后一段時間將繼續呈上升的趨勢。慢性病發病率的上升帶來居民對衛生服務需求和衛生服務利用的增加,成為衛生費用過度增長的主要因素,如不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預防及控制慢性病,將對我國國民經濟造成巨大影響。

2慢性病防治策略

查看全文

睡眠不良與慢性疾病關聯

中老年人睡眠障礙因伴隨的慢性軀體疾病掩蓋而經常被醫生忽視。本文調查我院中老年療養員睡眠障礙和慢性疾病發生情況,旨在加深對中老年人睡眠問題的認識,以引起醫生更多的關注。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選擇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來鼓浪嶼療養院療養的中老年人750例為調查對象,年齡50~86歲,平均(65.0±5.7)歲,其中男317例,50~64歲145例,65~86歲172例;女433例,50~64歲179例,65~86歲254例。

1.2方法采用問卷調查法。參考國內外有關睡眠狀況調查資料,編寫中老年人睡眠狀況和慢性病調查表,包括:一般資料、睡眠時間(上床時間、睡醒時間和通常睡眠時間)、睡眠障礙發生情況(入睡困難、夜間易醒、早醒、醒后感覺不清醒、打鼾、伴有睡眠呼吸暫停、白天思睡)、慢性疾病(心臟病、高血壓、骨關節病、2型糖尿病、腦卒中、呼吸疾病、抑郁、骨質疏松、記憶減退、前列腺增生)以及疾病導致慢性疼痛等[1-3]。慢性疾病和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均在當地醫院確診。呼吸疾病包括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哮喘。計算體重指數(BMI)[BMI=體重(kg)/身高(m)2]。一對一指導填寫問卷。

1.3判斷標準失眠是指上床后至入睡時間超過30min;睡眠中易醒>2次,清醒時間>30min;晨醒過早,睡眠總時間不足6h。失眠癥是指有失眠癥狀,且每周失眠>3次,病程>6個月,并對日間心身活動有影響,即符合CCMD-3失眠癥的診斷標準。BMI≥28.0為肥胖,BMI24.0~27.9為超重。慢性疼痛指持續存在4周以上的疼痛,疼痛評分采用數字模擬評分法,VAS>3分[4-6]。

1.4統計學處理對調查表各項進行反復核對、整理。使用SPSS11.5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組間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睡眠問題與慢性病相關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查看全文

慢病管理藥學服務模式探討

摘要:目的:探討分析慢病管理的藥學服務模式的實踐及應用。方法:選取2016年就診于醫院內科的1361名慢性病患者作為對照組;選取2017年就診于醫院內科的1378名慢性病患者作為觀察組。其中對照組仍按照社區醫院常規就診流程處理,而對觀察組患者實施藥學服務模式。通過對比評估兩組患者的滿意度,總結相關措施,分析管理結果。結果:觀察組患者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慢病管理的藥學服務模式應用效果顯著。

關鍵詞:慢病管理;藥學服務模式

隨著現代社會人口老齡化的發展,慢性病已經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問題。我們所說的慢病管理主要包括的具體疾病有高血壓、冠心病、心肌梗塞、慢性肝炎、肝硬化、糖尿病、慢性腎功能不全、慢阻肺、肺結核、精神病、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再生障礙性貧血、血友病等[1]。而上述疾病均為慢性發展的過程,但不合理的管理及控制也會導致疾病迅速的進展,從而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健康。近年來,不少文獻都提出了慢病管理的藥學服務模式的應用,相關研究表明慢病管理的藥學服務模式的應用可以改善患者預后與轉歸,對患者慢性病的發展有著極大的益處[2]。筆者即在本次研究中針對本院內科2016年及2017年期間就診的慢性病患者進行分組研究,探討分析慢病管理的藥學服務模式應用的價值與意義,慢病管理的藥學服務模式的應用效果顯著。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就診于本院內科的1361例慢病患者作為對照組,其中高血壓患者378例,冠心病患者132例,糖尿病患者261例,慢性腎臟病患者142例,肝炎患者231例,慢阻肺患者217例,年齡為21~89歲;選取2017年就診于本院內科的1378例慢病患者作為觀察組,其中高血壓患者362例,冠心病患者153例,糖尿病患者264例,慢性腎臟病患者151例,肝炎患者257例,慢阻肺患者191例,年齡為22~88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不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均為就診于醫院內科的慢病。②所有慢病患者的疾病狀態均處于穩定期,無急性進展。③近期無急性感染。④預計壽命>2年。⑤入組的患者均簽署相關協議,同意入組。排除標準:①目前處于疾病進展期。②近3個月存在急性感染。③預計壽命小于2年。④拒絕參加該研究的婦幼人員。1.2方法。1.2.1對照組對照組就診的慢病患者按照常規的就診流程進行治療及處理,不做特殊指導。1.2.2觀察組對觀察組的就診的慢病患者實施慢病管理的藥學服務模式,具體如下:①由臨床醫師、護理人員、營養師及藥師構成慢病管理體系。②將慢性病根據系統進行劃分,如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等,對于每個系統的慢性病進行臨床藥師分配。③臨床藥師需從藥物特點、藥物代謝動力學及患者本身疾病特點等方面進行研究分析,與臨床醫師進行溝通交流,從而制定出個體化的用藥方案。④并且單獨設置臨床藥學門診,并根據病種劃分不同的出診區,患者可自行選擇想要咨詢的相關藥物情況。1.3觀察指標。對兩組的就診患者分別進行滿意度進行評估,其中評分滿分為100分;90~100分為非常滿意,70~89分為滿意,70分以下為不滿意;患者滿意度(%)=非常滿意比(%)+基本滿意比(%)。1.4統計學方法。采用統計軟件IBMSPSS22.0軟件完成統計分析。正態分布且方差齊的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于正態分布但方差不齊的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非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和等級有序的計數資料的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

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在養老服務的應用

摘要目的:探究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8年10月-2019年7月社區慢性病患者110例,隨機分為兩組,各55例。對照組給予常規管理模式;研究組給予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比較兩組患者管理效果、管理滿意度及生活質量評分。結果:研究組管理總有效率、管理滿意度及生活質量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的效果明顯,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管理滿意度提高,生活質量提升。

關鍵詞: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應用效果

慢性病管理現已成為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的重點。慢性病健康管理對于慢性病高發人群、慢性病患者是一種系統全面的優質管理措施,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病情,避免出現并發癥,降低傷殘率,提高患者生存及生活質量[1]。以社區為基礎實施的服務模式可以實現對慢性病的有效預防,而這也與我國老年人的關懷需求特點及人口老齡化進程特點相符合[2]。此次研究針對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的應用效果展開探討,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選取2018年10月-2019年7月社區慢性病患者110例,隨機分為兩組,各55例。對照組男31例,女24例;年齡60~73歲,平均(66.1±5.2)歲。研究組男19例,女36例;年齡63~81歲,平均(71.6±7.9)歲。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批準。方法:⑴對照組給予常規管理模式。⑵研究組給予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①全面調查所有患者的基本資料,以患者實際病情為基礎為其提供相對應的管理措施。②對患者進行相對應的健康教育,通過張貼海報、開展健康知識講座以及發放手冊等方式,向患者宣傳與其疾病有關的知識,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③叮囑患者定期進行體檢,及時更新患者的身體狀況信息,避免加重其病情。④給予患者日常飲食以及運動鍛煉等管理,比如,禁止糖尿病患者食用高脂高糖的食物等,注意營養均衡,指導患者多進食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合理安排患者作息時間,為患者設計合適的運動計劃,提高其身體素質與機體免疫力。觀察指標:⑴比較兩組患者管理效果。療效判定標準:①顯效: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各項指標基本恢復正常;②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有明顯改善,病情基本得到控制;③無效:患者病情無任何變化,甚至出現加重跡象[3]。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⑵以調查問卷的形式調查兩組患者對管理工作的滿意程度,≥90分為滿意,60~89分為基本滿意,≤59分為不滿意。滿意度=(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100%。⑶利用生活質量評估量表(SF-36)評估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包括認知領域、軀體領域、社會領域及角色領域,每項評分為100分,評估分數與患者生活質量呈正比。統計學方法:數據采用SPSS23.0軟件處理;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查看全文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現狀試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現狀;策略

[論文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變,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正嚴重威脅著我國人民的身體健康,我國的慢性病防治工作應開展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為主要手段的慢性病綜合防治,提高群眾自我保健意識,降低危險因素的暴露水平,從而達到預防與控制慢性病的最終目標。

近年來我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患病率逐年增高,對我國社會造成巨大的經濟負擔,慢性病防治工作已成為我國亟待解決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根據我國的慢性病流行特點,制定切實可行的防治策略,才能達到預防和控制慢性病的目標。

1我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現狀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的疾病譜也隨之發生著變化,以心腦血管疾病、腫瘤、糖尿病等為代表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已成為嚴重危害我國人民健康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1997年全國死因順位統計,惡性腫瘤、腦血管病、心臟病為城鎮居民的前三位死因,占總死因的62.11%[1]。我國慢性病造成的早死占全國潛在壽命損失的63.00%。可見,我國正面臨著慢性病的嚴重挑戰。隨著平均壽命的延長、老齡人口的增加、傳染病的進一步控制和死亡率的下降,以及城市化、工業化等導致慢性病危險因素的增加和生活水平行為方式的變化,提示我國慢性病在今后一段時間將繼續呈上升的趨勢。慢性病發病率的上升帶來居民對衛生服務需求和衛生服務利用的增加,成為衛生費用過度增長的主要因素,如不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預防及控制慢性病,將對我國國民經濟造成巨大影響。

2慢性病防治策略

查看全文

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創建工作方案

為全面推進省級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創建工作,切實提高居民健康素質,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2017—2025年)的通知》(國辦發〔2017〕12號)、國家衛生計生委辦公廳《關于印發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建設管理辦法的通知》(國衛辦疾控發〔2016〕44號)、《省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2017—2025年)》(魯政辦發〔2017〕82號)、《“健康2030”規劃綱要》有關要求,結合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省、市慢性病防治工作相關政策和決策部署,堅持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為核心,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為動力,以控制慢性病危險因素、建設健康支持性環境為重點,以健康促進和健康管理為手段,提升全民健康素質,降低高危人群發病風險,提高患者生存質量,減少可預防的慢性病發病、死亡和殘疾,實現由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促進全生命周期健康,確保2022年通過省級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考核驗收。

二、基本原則

(一)堅持政府主導、部門協作、動員社會、全民參與的慢性病綜合防控工作機制。

(二)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中西醫并重,發揮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整體功能,提供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防治管理服務,推進疾病治療向健康管理轉變。

查看全文

慢性病防治管理體制論文

1慢性病防治形勢嚴峻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慢性病患病率上升是各個國家在工業化、城市化過程必然出現的一種社會現象,但與相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其他國家相比,我國是在第一次衛生革命(控制傳染病為主)任務尚未完成情況下,又面臨第二次衛生革命(控制慢性病為主)的挑戰,必須妥善應對。三是原因多樣化。目前導致慢性病高發和防治不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問題是由于體制不健全導致的,有的是特殊國情和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會產生的,有的問題是由別的問題間接產生的,有的并不是慢性病防治本身的問題而是整個宏觀體制的問題。在完善慢性病管理體制的時候必須對各種原因進行明確的區分,以免提出過高的不切實際的目標。值得欣慰的是,中國從2005年以來開始啟動新一輪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為慢性病防治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契機,因為從醫藥衛生體制的整體出發推進改革有利于從宏觀上統籌謀劃慢性病防治工作。2009年出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將保障人民健康為中心作為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關注當前十分突出的醫藥費用上漲過快,個人負擔過重的問題外,還提出要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在具體策略上要求強化公共衛生服務體系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保障老百姓“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降低慢性病的患病率,引導醫療衛生機構使用適宜人力、適宜技術、適宜設備和基本藥物等。新醫改方案雖然沒有對慢性病防治提出明確、具體的工作目標要求,但方案提出來的全面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包括疾病預防控制、健康教育等專業公共衛生服務網絡),加強對嚴重威脅人民健康的慢性病的監測與預防控制,推動基層醫療機構提供慢性病管理和康復服務,最大限度減少主要健康危險因素,提高國民整體的健康水平,這些改革措施為我們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慢性病防治體系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針對上述要求,有關部門正式提出要制定和實施“健康中國2020”戰略,主要目標就是到2015年,使我國保健水平位于發展中國家的前列,到2020年使全體人民的健康水平接近或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面對多重疾病負擔帶來的嚴峻挑戰,要實現上述目標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這就要求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更加重視慢性病防治工作。

2新醫改背景下慢性病防治管理體制的問題

在現行衛生管理體制中,衛生行政部門、疾病控制機構、專病防治機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醫院以及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機構等分別履行著不同的慢性病預防與控制工作職責和任務。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區域內慢性病預防控制工作的組織領導與協調;各級疾控機構分級負責轄區慢性病轄區慢性病監測和干預工作;各級專病防治機構或是指定專科/綜合醫院承擔本地區慢性病的預防、治療與康復以及技術指導與培訓工作;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上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管理指導下,承擔基層疾病預防控制工作;各級醫院做好慢性病健康教育和知識宣傳以及對轄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業務指導等;各級醫療保險經辦機構對慢性疾病及相關治療項目的費用支付進行資格認定和審批。這種體制與慢性病綜合防治的要求總體上是適應的,但也有一些突出問題,必須引起關注。一是增強慢性病防治的綜合性。我國總體上已經確立了慢性病綜合防治的原則,但尚停留在理念層面,多年的工作實踐也形成了一種固定的認識,以至于相當多的人認為慢性病防治工作只是衛生部門的事。慢性病防治以醫學措施為主,較少考慮政策、法律、經濟、環境手段,其它部門沒有動力參與慢性病防治工作,責任相對淡化,統籌協調的力度較小,造成與慢性病防治相關的管理環節被人為的割裂,直接影響了慢性病防治的整體效果。二是明確慢性病防治的工作機制。中國慢性病防治工作開始逐步走上法制化、規范化的軌道,但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約,慢性病防治中的職責劃分仍然存在較多的弊端。各地雖然加強了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包括防疫站、疾病控制中心、各種專病防治機構、健康教育機構等),但機構設置、人員編制等方面的政策還不夠明確,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履行職能不到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缺乏主動提供慢病預防保健服務的動力,轉而將工作重點放在與醫院搶病人。全社會的健康教育等還沒有形成制度化的工作機制,根據有關研究,目前的社區醫保銜接尚處于較低層次。三是加強慢性病防治中的部門和機構協調。首先,衛生與社保部門在管理方面存在認識分歧,社保部門認為社區衛生服務根本達不到定點資格,原因是衛生部門過分關注大醫院發展忽視社區衛生服務,衛生部門反過來說這是社保部門不支持的結果。其次,衛生系統內部協調困難。在實踐中,醫療機構管救治,疾控機構管預防的認識是根深蒂固的,直接導致了醫防嚴重分離,不利于慢性病防治的一體化。醫療資源的整合利用效率低下,正是非典初期信息不暢的重要原因之一。再次,慢性病防治的集中管理要求與屬地化的衛生管理體制存在矛盾。四是慢性病防治各運行環節的銜接問題。目前慢性病的管理存在只檢查,不干預;重檢查,輕干預;或檢查與干預脫節的現象,衛生保健系統的防治職能相互分割的衛生管理模式使處于高危狀態和有健康需求的人就處在防與治的真空地帶,形成較大的隱患。醫療保險管理機構在推進慢病社區綜合防治存在著一定的困難,而且現有的政策還僅僅限于慢性病門診“特種疾病”報銷,實際上只是讓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履行醫院門診的職能,弱化了綜合防治職能。溝通基層醫療機構與醫院的“守門人”制度和“雙向轉診”制度尚未建立,是構成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由于慢性病防治工作與衛生與醫療保障體系直接相關,慢性病防治的管理體制必須在衛生與醫療保障管理體制的整體框架中設計。2009年通過的醫改文件將醫藥衛生管理體制作為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提出了要建立協調統一的醫藥衛生管理體制,實施屬地化和全行業管理,即所有醫療衛生機構(包括各類醫院、疾病控制機構、專病防治機構以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等),不論所有制、投資主體、隸屬關系和經營性質,均由所在地衛生行政部門實行統一規劃、統一準入、統一監管。這能夠從體制上保證衛生行政部門對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的慢性病防治職能進行有效的整合和調控。值得注意的是,醫改文件對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進行了區分,意圖是突出公共衛生的特殊性和重要性,適應當前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和醫療機構分設的格局,更好的貫徹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這與慢性病防治的工作規律是一致的,應該要堅持,當然也要加強兩者之間的協調。目前比較不確定的是衛生服務與醫療保障的分與合。為改善效率,大多數國家將衛生服務體系和醫療保障體系按照供需職能從體制上分離,對分離后的衛生服務體系和醫療保障體系有兩種管理形式,一種是將兩大體系交給不同部門分別管理,另一種形式是兩大體系由一個部門集中管理。我國衛生服務體系和醫療保障體系的關系比較復雜,以上兩種管理體制并存。其中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與衛生服務體系分別由社會保障部門與衛生部門管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則采取衛生部門“一手托兩家”的管理體制,一些地方進行了整合,做法不一。從國際情況看,近些年來主要發達國家正越來越強調醫療保險制度對健康的促進作用,逐步將醫療保險發展為健康保障,關注目標逐漸從控制醫療費用轉移到改善居民健康,相應的在管理體制上要求統籌管理衛生、醫療保障及有關的健康事務,形成保障全民健康的大部門體制。筆者曾經提出過一種衛生與醫療保障管理體制改革的思路,即首先應該實現醫療保障經辦機構的整合,在衛生行政部門和社保行政部門正確轉變職能后,應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的經驗,把國民健康保障提到戰略高度,構建衛生與醫療保障的大部門體制。這種改革思路盡管還只是一種理論設想,有待進一步推敲和論證,但從長期看,不管未來衛生服務體系與醫療保障體系是分還是合,加強衛生服務體系與醫療保障體系的協調與溝通都是必要的。目前國家和省一級均成立了由多個部門組成的醫改領導小組,盡管該小組只是一種階段性工作機制,但由于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本身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改革工作,醫改領導小組應該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客觀上也能發揮衛生與醫療保障大部門的類似功能,在醫改領導小組框架下亦能統籌各方面的力量加強慢性病防治工作。

3完善慢性病防治管理體制的改革建議

3.1建立高層次的慢性病防治領導小組機制,統籌慢性病綜合防治管理工作

查看全文

社區健康教育對慢性病管理的影響

〔摘要〕目的:探討開展社區健康教育對社區慢性病管理的影響。方法:選取2017年1月到2018年6月于中山市東鳳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診的13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將其隨機分為兩組,每組65例:其中一組為對照組,采用常規健康管理方法進行干預;另一組為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開展健康教育。比較干預前后兩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疾病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并發癥發生率、生活習慣改善情況及血壓、血糖的改變情況。結果: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疾病相關知識掌握情況、并發癥發生情況、生活習慣改善情況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的血壓及血糖的達標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開展社區健康教育能顯著改善社區慢性病患者的生活習慣及生活質量,對管理社區慢性病具有深遠影響。

〔關鍵詞〕慢性病;社區健康教育;疾病防治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民的經濟水平得以提高,生活方式在不斷改變,與此同時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生率及病死率也在不斷上升,這對我國居民健康造成極大的威脅[1]。不過人們可以通過規律飲食、加強運動鍛煉等良好的生活習慣有效的規避許多慢性病的發生,然而大多數人,包括慢性病患者都缺乏對疾病的認識,不了解慢性病的危害,也不重視個人生活習慣與這些疾病之間的密切聯系,最終導致慢性病的發生與發展,嚴重影響了生活質量,甚至威脅到生命安全。因此,增強慢性病患者對相關疾病知識的掌握對于提升患者生活質量有著重要的作用。社區健康教育是指以社區為單位,以社區人群為教育對象,以促進社區居民健康為目標的有組織、有計劃的健康教育活動,是當前基本的健康教育模式,能增長社區居民的疾病相關知識,幫助社區居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模式,可以有效的預防和控制各類慢性病[2]。本研究在社區慢性病的管理中采用了社區健康教育模式,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將研究詳情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1月到2018年6月于本中心就診的13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排除標準:患有精神性疾病;患有老年癡呆癥;具有明顯的意識障礙。將所有慢性病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每組65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43例,女性22例;年齡47~80歲,平均年齡(56.21±8.63)歲;病程1~14年,平均(8.28±2.43)年;其中高血壓患者36例,糖尿病患者29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41例,女性24例;年齡48~81歲,平均年齡(57.37±7.28)歲;病程1~15年,平均(7.58±3.64)年;其中高血壓患者32例,糖尿病患者33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健康管理方法進行干預,主要包括定期隨訪,定期檢測血壓、血糖水平變化情況和用藥情況管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開展健康教育,具體如下。選取本中心具有豐富經驗的醫務人員作為本研究中開展健康教育的主要人員,并進行相關的醫學知識培訓,增強其專業素養及語言表達能力,以便健康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1)定期進行隨訪。每周電話隨訪并定期組織醫生團隊入戶進行個體指導,了解患者疾病控制情況、用藥情況、身心狀況及生活質量等,依據患者實際情況調整后續干預措施,對于疾病控制效果不好或者出現并發癥的患者要求其去社區進行復查。(2)開展健康教育。組織經專門培訓的醫務人員對慢性病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方法包括發放健康知識宣傳冊、組織觀看健康教育影片、組織健康知識講座等;健康教育的內容包括向患者講解高血壓、糖尿病等各種慢性病的發生原因,指導患者規律飲食,鼓勵患者進行適當的運動,教導患者戒煙戒酒等以改變不良生活習慣,指導患者合理用藥等。(3)讓患者定期來社區測量血壓、血糖等的的變化情況,以便對患者病情的及時掌握。1.3觀察指標。分別記錄干預前后兩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疾病相關知識掌握情況、并發癥發生情況、生活習慣改善情況、血壓和血糖水平的達標情況,并進行比較分析。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x±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