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教育看初中文言文教育
時間:2022-12-06 10:01:00
導語:高中語文教育看初中文言文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言文是我國文學藝術中的一朵奇葩,無數的名篇佳作,膾炙人口,傳唱千古,滋養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傻搅私裉欤难晕膮s成為莘莘學子口中的青橄欖,雖口留余香,但咀嚼之苦卻難以忘卻。許多初中學生學習文言文,就如同學習“第二外語”一般感覺艱難晦澀,談“古文”色變,大部分學生既不能舉一反三,找到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更不能觸類旁通,活學活用。初中學生學習文言文只為考試而學習,以致到了高一年級,許多學生很難適應高強度的文言文教學,文言基礎知識更是一片空白。初中、高中階段的文言文教學出現了較為嚴重的斷層,很難做到“無縫對接”。
為了做好初中、高中文言文教學的銜接,筆者深入幾所初中學校隨堂聽課,與師生交流,逐步了解了初中文言文教學的現狀與特點。具體概括如下:
一是目標單一,即把教學目標只定位在字、詞、句的解釋和翻譯上,講究“字字落實,句句過關”,唯恐有所遺漏,甚至“字斟句酌”,對一些令許多學者、專家都感到困惑的文言詞語也不放過,學生成了被動接受字、詞、句的工具。二是教法僵化。遵循一種固定的程式,介紹了作者、時代背景后,再開始逐字逐句地串講,講完后再作點所謂的“內容分析”,或者來個“中心歸納”。教師是“獨霸課堂”,喋喋不休,出現了“媳婦(學生)懶,婆婆(教師)勤”的現象。三是“從本到本”,缺少遷移。以讀懂一篇課文為目的,認為課文講完了,文中所有文言句子會翻譯了,教學的目標也就達成了,造成了教師教了“一”,學生只知其“一”,卻不知“其二”,更不知“反三”的結果。
以上現象,與高中文言文教學是很不和諧的。
首先,高中現行教材所選的課文,無論從文言課文本身數量、篇幅、難易,還是從課時安排來看,客觀上要求學生有較為扎實的文言文閱讀基礎知識。
其次,從高中文言文課堂操作看,需要學生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學生要會看注釋,會使用工具書,會根據上下文或其他相關知識揣摩難詞難句的含義。
再次,從近幾年高考試題中文言文閱讀的測試要求看,選文都出自課外,雖然考點的相關知識與課內密切相關,但是不重視在日常教學中加強課內與課外的聯系,不重視學生文言閱讀的能力遷移,學生是難以取得好成績的。
文言文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顯然,初中文言文教學存在上述問題,是不利于提高學生文言文的閱讀能力的,也勢必造成文言文教學的“少、慢、差、費”,學生學習情緒低落,覺得“學文言難,難于上青天”。要改變這種現狀,給初中文言文的課堂教學注入生機,筆者認為,可以實施以下策略:
1.在目標確立上,實施“兩手抓”策略
曾經有人把文言文字、詞、句的理解和掌握,看成是文言文教學的“本”,筆者無意去論辯孰“本”孰“末”的問題,但始終覺得學生學習文言文,一要對文章詞、句的含義有基本的理解,二要對文章能進行適當的鑒賞評析,一味強調前者,放棄后者,則是放棄了文言文教學的文學性。作為語文教師,要確立文言文教學是文學教學的觀念,指導學生對文言作品作適當的鑒賞、評析,讓學生認識文言作品的整體美,體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領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
2.在教學方法上,實施“授漁”策略
首先,教師的“講”不能貪多求全。教師要“講”的重點是常用詞法(包括古今異義、一詞多義和詞類活用等)、特殊句式(包括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被動句等)和古代文化常識三個方面,而不是從頭到尾,一講到底。講的目的是促使知識類化,或使學生進行常用詞的積累,或讓學生掌握文言詞法、句法的規律,從而觸類旁通。就某篇文章而言,教師要“講”的三個方面,也應有所側重、有所選擇,做到因文施教。
其次,教師的“講”要講究方法,“授”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漁”。直述規律時,例如古漢語中的詞類活用現象和提賓句、判斷句、狀語后置句等句式特點必須教會教透;可比較差異,包括古今詞義的不同、語法的差異、詞性的變化以及古代文化的差異,讓學生懂得“用現代漢語該怎么說”就行了;可歸納整理,幫助學生做好文言文知識的歸納整理工作,促使學生掌握的文言文知識條理化和系統化,并由此產生領悟和聯想,提高自學能力。
再次,學會摘錄。“不動筆墨不看書”,課標要求學生“用摘錄或制作卡片等方法積累閱讀材料”。學習文言文,摘錄尤其重要,可以指導學生準備常用文言實詞、虛詞、通假字、古今詞義差異、詞類活用等卡片,摘抄一些成語、警句、詩詞曲中的名句等。在粗知大意基礎上反復朗讀,并逐步加深理解,這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
3.在教學手段上,實施“誦讀”策略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作品的特定要求,給學生以朗讀的節奏、語氣、語調、語速等方面的指點;每次讀都要有不同的明確的要求,是讀準字音、讀清句子,還是讀出語氣、讀出語勢;是在讀中粗知大意、掌握思路,還是在讀中體味情感、感悟意境,這些要求都要具體給學生以明確的導向。每次誦讀,要求學生要邊誦讀邊意會,力求學生沉浸在文中所創設的意境中,讓學生“讀出感情,讀出氣勢,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4.在能力培養上,實施“遷移”策略
首先教師必須根據課文教學要求,幫助學生明確每節課的知識積累點和能力訓練點,然后將知識和能力所得作正向遷移,適當向課外延伸,讓學生在知識的實際運用中提高閱讀能力。遷移的方式常有兩種:一是向與課文難度相當的課外文言文遷移,主要從文言文知識或思想內容方面遷移,比如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或主題相近(反)的、或描寫同一人物的,等等,都可作為遷移訓練的材料。二是向現代漢語遷移,主要把文言課文中的詞義與現代漢語詞語的語素義結合起來,從而更好地理解詞義。
教師完成了教學任務后,應注重教給學生辨析的方法,總結規律,使之能舉一反三。(1)注重古今對比聯系。講古文不但要講古文中的人和事,還要聯系現在的人和事,讓古人和今人對話,只有這樣,才會讓學生覺得古文中的人和事“遠可在天邊,近可在眼前”,從而使文言文與時代相通相連,便于學生理解記憶。(2)補充必要的古代歷史文化知識。學古文應了解古代的一些文化常識,如古人的姓名字號、衣著服飾、飲食習慣、典章制度、天文歷法等。(3)注重知識遷移能力的訓練。教師一方面要鼓勵學生自己閱讀課外文言文,另一方面教師還必須選擇一些與課文有關的、難易適度的課外文言文來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從而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學以致用的目的。
5.在知識積累上,應重視“課外閱讀”策略
“立足課內,向外延伸”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一種良好的文言文教學形式。所以教師應以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調動學生的主體能力為宗旨,設計多變的教學形式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不僅能真正主動學懂大綱要求的文言知識,還能遷移所學知識,閱讀課外文言文文段。教師要有計劃地找一些符合學生閱讀心理的、與課文深淺程度相當的、有注釋的文言作品作為課外閱讀材料讓學生閱讀,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迷上文言文。教師須在關鍵的地方給以點撥,使學生把在課堂上學過的文言詞語和句式運用到閱讀實踐中,并且在運用中鞏固、加深、熟練,使精讀和泛讀相結合,這樣文言文的閱讀能力就能逐步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就能真正形成。
初中文言文教學的策略還有很多,但不管哪種策略,都應著眼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只要我們能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為目的,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對文言文的教學進行科學的、人文的、有效的設計,就一定能在新課程改革中,邁出我們最堅實的步伐。
- 上一篇:營銷中心副經理工作匯報
- 下一篇:學校宿管部年度宿舍管理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