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古代墓葬藝術

時間:2022-03-10 10:04:47

導語:淺析古代墓葬藝術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析古代墓葬藝術

摘要:墓葬自古以來在中國古人心中就極為重要,歷經幾代,墓葬逐步演變發展,成為一種等級制度與文化藝術。通過對墓葬的詮釋解讀,可以了解到該時期的社會文化,物質經濟,文化藝術以及古人生死觀等諸多方面。文章從解讀墓葬背后的真正內涵出發,重點解讀了秦始皇陵背后所蘊含的文化藝術,并詮釋秦朝時期古人生死觀與等級制度、禮制文化等諸多方面,探析其背后的真正內涵以及對后世的影響。

關鍵詞:墓葬藝術;秦始皇陵;禮制文化;古人生死觀;等級制度

何為墓葬?在中國古代社會,“墓”與“葬”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卻又相互區別的兩種事物。墓,可理解為安置死者肉身之地;葬,則是指安置死者的方式。二者并稱為墓葬,墓葬也可看作古人生死觀的物化形態之一。墓葬受中國古人生死觀,宗教,制度,禮節,祖先崇拜等多方面的影響,所以在中國人心中顯得極為重要。由于古人對死后世界的種種憧憬與幻想,更直接的體現于墓葬與隨葬品之中,因此,通過對一座墓葬的發掘與考察不僅可以了解到該時期建筑,繪畫,雕塑,工藝品等多種藝術形式,而且可以讓人們更深刻的了解某一個時期的社會,更有利于人們了解其制度,文化,禮節,政治,經濟等多方面的情況。墓葬作為中國古人在生死這個最大的哲學命題下,以建筑,雕塑,繪畫等多種表現手法所營造出的藝術作品,其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內涵,關乎于該時期整個社會古人的生死觀,等級制度,禮制文化等諸多方面。因此,對于一座墓葬背后所蘊含的藝術文化的研究就顯得格外重要。

一、中國上古時期的墓葬藝術

(一)對墓葬意識的起源的解讀。通過對英德青塘遺址的“蹲踞葬”的考察與測定發現,早在一萬多年前,嶺南古人便有了墓葬禮制的意識與行為,此時的墓葬處于初期階段,尚未有嚴格的墓葬等級制度。隨著社會的發展,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轉變,墓葬開始出現了不同等級的分葬,以區別身份等級。經由新舊石器時代,夏,商,周這些歷史時代,墓葬制度隨著社會經濟與政治制度的發展而不斷演進,顯示出了一定的規律性。由于時代,地域,文化的不同,不同時期與不同地域的墓葬呈現方式與制度各有不同。(二)墓葬藝術與先秦時期禮制文化的關系。墓葬藝術與禮制文化也是息息相關的,自商以來,青銅器文化不斷發展,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社會階級制度也已經確立,再隨著祭祀禮儀的發展完善以及崇拜祖先的觀念,商朝時期的墓葬已經形成了嚴格的階級等級差別,貴族階層往往墓穴中伴有豐富的隨葬品,由于商王朝重祭祀,所以在殷商時期開始出現大量的人牲殉葬,正是這些暴政也加速了商王朝的滅亡。到了周朝階級制度進一步劃分,墓葬的等級制度區分的更加嚴格,逐漸形成了“天子棺槨七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的棺槨制度。但在周朝后期周天子沒落,諸侯崛起,禮崩樂壞,一些諸侯的陵墓開始出現了僭越現象。此時的墓葬禮儀與商朝時期差別并不是很大,直至秦朝,中國的墓葬制度才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不過由于受儒家中“仁”的思想觀念的影響,人殉制度自周朝開始出現的則越來越少。

二、對秦朝時期墓葬藝術的解讀與詮釋

(一)對秦朝時期墓葬制度發展的背景及原因的解讀。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國力不斷充盈,先后用十年的時間就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秦的統一為百姓提供了一個較為安定的社會環境來從事生產活動,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其次統一度量衡,文字,語言,貨幣單位以及焚書坑儒等措施,為中國的統一,文化的融合,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由于君主專制的確立,君主的權力空前加強,皇帝便成為了封建社會當中最至高無上的存在,使得君主可以同時調動大量的財力,物力以及人力從事大型的設施建設。因此自秦以來,無論是中國君主的宮殿還是陵墓,或是祭祀場地以及邊防建筑,規模宏大的都超越前代。君王之所以這樣做的原因,是意為將自己與常人劃分出來,體現自己的財富地位以及權力。這也是禮制文化與等級制度的體現。因此在秦開啟了中國封建社會以后,中國帝王就極其重視自己陵墓的修建,帝王的陵墓往往從君主繼位以后就開始修建,直至死亡方才停止,其規模之宏大往往令人瞋目結舌。秦始皇陵便是這一時期杰出的代表性產物。(二)秦人生死觀的體現——對秦始皇陵背后文化內涵的解讀。秦始皇陵作為世界八大奇跡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在建筑,雕塑,繪畫以及其他方面,秦始皇陵都具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審美價值、文化價值與考古價值。秦始皇陵是體現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代表著秦代建筑,雕塑,繪畫藝術的最高水平。皇陵的修建整體本著“事死如生”的原則(人死后的極樂,來世的重生都被寄托于墓葬之中)。人活著時的種種需求,古人認為死后則也需要,死后的墓穴則是活人對墓主人死后的美好祝愿。秦始皇為了顯示其顯赫的地位,按照自己生前的享樂標準設計了整個秦始皇陵。因此秦始皇陵的內部構造與秦都城基本相似,規模宏大的令人瞠目。據《史記》記載,皇陵地宮“上具天文”,體現著秦始皇對死后仍然統治江河湖海的期望,也表現其強烈的升仙愿望。包括皇陵的選址也是極為考究。皇陵整體的建設依山傍水,在風水學當中是呈現著“五爪金龍”之象,凝聚著天下之氣,以保秦朝千秋萬代,體現著秦始皇死后的期望,以及對秦朝后世的祝福。秦始皇陵中的一事一物,無一不體現著秦始皇的個人功績、至高無上的地位、對死后世界的憧憬、對子孫后代的祝福,可以說整個秦始皇陵是秦始皇整個人生死觀的體現,也是整個秦朝的生死觀的集中體現。(三)秦代墓葬藝術的杰出代表——秦始皇陵兵馬俑。以俑殉葬的出現是由于儒家觀念逐步深入人心以及周王朝時期吸取了殷商時期使用生殉的殘酷陪葬制度導致其逐步滅亡的教訓,二者共同作用下產生的結果。為避免步商之后塵,從周王朝開始君主便逐步抑制人殉制度,并慢慢廢除,改為以俑殉葬。秦始皇陵兵馬俑便是這一時期人俑殉葬的杰出代表作品。秦始皇陵兵馬俑的人物形象,基本依托現實生活,身高比例與真人相似。每一個陶俑的服裝,神情也各不相同。整體面容中都流露出秦人的莊嚴與從容,具有鮮明的秦代特征。數以千計的陶俑陶馬,每個都獨具特色,栩栩如生,使得這些陶俑有血有肉,復有真情實感,不僅展現出了秦代匠人們的高超技藝,而且反映了秦代統治者對造型藝術的高度重視,同時也顯示了王權威嚴與秦始皇統一全國的豐功偉績。秦始皇陵兵馬俑的出現是我國古代雕塑藝術走向成熟的標志,也為之后的唐三彩等雕塑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中國后世雕塑藝術具有深刻的意義。從陪葬坑中出土的兵俑主要有士兵與軍吏兩大類,包括步兵,騎兵,車兵等等兵種,排列布局按照作戰時進行排列,分前鋒,主體,側翼,后衛四部分。通過對兵俑的排列布局,武器裝備,服裝頭飾等等方面的考察,有利于我們了解秦代命將制度,等級劃分,服裝兵器等方面。如此規模宏大的兵俑陪葬坑,展現出了秦代戰場上的真實情景,也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威震四方的豐功偉績的體現,亦是秦始皇對死后仍舊統治千軍萬馬的憧憬與期望。如此規模宏大的陵墓工程反映出秦朝時期我國的強盛,各方面的成就在此時遠超世界各國,但也由于秦始皇時期大量修建大型建筑工程,耗費了大量的財力物力與人力,導致百姓們苦不堪言,因此加速了秦朝的滅亡,有了“秦二世而亡”的悲慘結局。從文化藝術的角度來看,兵馬俑是我國古代墓葬藝術當中的寶貴財富,對于我們了解秦朝時期的雕塑藝術、士兵作戰、秦人生死觀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并且對漢代墓葬制度的發展也具有深遠的影響。

三、結語

從商到周,從周到秦,中國古代的墓葬制度與禮儀不斷完善發展,形式也變得愈加豐富多樣,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思想進步的集中體現。大規模的陵墓的修建以及陪葬品的多寡體現了各個階級之間等級的差別,是我國自進入封建社會以來禮制文化的鮮明體現。墓葬歸根結底是皇帝及其臣屬意志與運作,是宗教熱情與皇權威力的集中體現。通過對秦始皇陵的詮釋與解讀,能夠使我們更清晰的了解秦朝時期社會的藝術,文明以及思想政治經濟等諸多方面。在生死這個最大的哲學問題困擾著所有人的情況下,我們通過對墓葬藝術的研究能夠更清晰明確的了解古人的所思所想以及不同年代,地域,制度與習俗的不同,對于中國文明史,美術史以及考古學而言其意義是非凡的。

參考文獻:

[1]李茂昌.《中國美術簡史》,河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

[2]鄭巖.《逝者的面具:漢唐墓葬藝術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作者:楊坤雨 趙鑫 單位:武漢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