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時間:2024-01-23 17:49: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淺析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淺析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1

【關鍵詞】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1.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學校教育當中

1.1 活用教學內容,挖掘課程資源

我們的教材都是經過精心選擇和編制的,其間所包蘊的心理教育內容更是豐厚的廣泛的,與學生的心理發展是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科學學科特別有助于促進觀察與歸納能力的培養,同時它也有助于促進邏輯的與非邏輯的思維品質的結合,形成科學創造思維的品質。科學教學還涉及到現代人的一個重要品質即科學精神與科學態度的培養。

1.2 整合學科教育目標與心理健康教育目標。

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認為,教育目標由三個維度構成:其一是認知領域的目標,由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及智力發展諸目標構成;第二個維度是情意領域的目標,由興趣、態度價值觀、判斷力、適應性的發展等目標構成;第三個維度是技能活動領域的目標,由動作技能諸目標構成。新課程標準把教育目標表述為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在心理健康教育剛起步的現階段,可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視為心理教育目標。

1.3 善用表揚,及時引導

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時,都特別希望得到教師的反饋,尤其是對他答案的肯定。如果答錯了受到冷落,或者得不到教師及時的肯定,都容易損害學生的自尊心,都會直接影響其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失誤,要給予足夠的寬容,耐心地矯正,抓住學生的閃光點進行表揚。

但是,不恰當的表揚同樣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2.加強教師的心理學培訓,注重師生的心靈溝通

作為教師,不能只重視學生的學業發展,也必需關注學生的身心能健康成長。小學生有他們自己的特殊心理,他們的心理要比成人敏感、脆弱得多。教師的思想、情緒、行為的輕微變化有時都會給學生帶來舉足輕重的影響,因此加強對教師的心理素質培訓是極其重要的。新時代的教師要加強自身的心理素質修養,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同時應具有進行心理咨詢的能力,對學生和家長進行心理教育的能力,對學生心理素質發展進行評估的能力,以良好的自身心理狀態來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教師要與學生多進行溝通,坦誠地面對學生,深入學生心靈深處。只有近距離的接觸,使學生愿意和教師有更多地交流與溝通,才能打開他們的心扉,消除了師生之間的界限。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深入到孩子心靈的深處,與孩子產生相互信任和理解。

3.開展各種活動訓練

建設和營造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的環境,關系到學校每一項工作,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心理輔導和心理咨詢教師的工作,這是極其錯誤的。沒有學校各項工作的一致配合,心理輔導和心理咨詢工作的效果不但難以鞏固,而且可能被降低甚至抵消。因而,學校在進行課堂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也應在小學生中開展各種有意義的訓練活動和課內外文體活動。例如學生可以利用各種棋類的輔導學習,進行穩定性的心理訓練;通過球類、田徑、體操等活動,培養學生掌握一些轉移情緒、釋放壓抑、克服自卑的方法,學會幽默和適時地釋放不良情緒;組織書法、繪畫、演講、歌詠、板報、社會實踐活動等,創造各種機會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和優勢,滿足學生施展才華的需要,增強自信等。

篇2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孝文化教育

引文:

回顧一下2010年發生于上海某高校的兩個案例:

一:9月,一女生凌晨1點發現蚊帳里有蟑螂,立即打電話向父母求助。其父半夜起床上網查找到校長電話,校長聯系書記,書記又找輔導員,輔導員求助于其宿舍管理員解決了蟑螂問題。而該管理員就住在女生宿舍樓的一樓,五分鐘就能解決的事,結果繞了一大圈,驚動了很多人。

二:6月20日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當晚,一女生爬上宿舍樓6樓,經過短短兩分鐘的徘徊,便縱身跳下,后經搶救無效身亡。據調查,該女生跳樓的原因是白天的考試中被發現作弊,將會受到處分。

案例一中的女生代表了相當一部分過分依賴父母的大學生,他們的特點是無論遇到什么困難,不管困難大小,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父母。案例二中的女生代表了另一部分不珍惜生命的大學生。他們在短短的時間內決定放棄生命的時候卻沒有考慮過父母的感受。中國自古以來便有“百善孝為先”的傳統,所有人都是由父母含辛茹苦撫養成人,生命受之于父母,首要的事情是學會孝。而當代大學生嚴重欠缺的正是孝。

一、大學生“孝”的缺乏

儒家《孝經》開宗明義章曰:“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古人以愛護身體發膚來表達自己的孝心,而我國現階段大學生自殺率為0.02%,這個比率還被稱為“正常比率”。

很多大學生在輕生的時候,完全不會顧慮這會給父母及家庭帶來的傷痛。知名社會學家柳中權說,“46%的人對自殺的思考時間不超過5分鐘”。也就是說,從自殺意念的產生到自殺行為的付出,一條鮮活的生命在5分鐘之內便終結了。根據對上海市楊浦區3000名大學一年級學生的調查,25%以上的被調查者曾經有過自殺的意念①。這充分反映出大學生自殺問題的嚴重性,也從側面說明當代大學生“孝”的缺乏。

二、當代大學生“孝”缺乏的心理原因

1.大學生普遍存在自負的心理

相當一部分大學生考上大學后,自以為成為“天之驕子”,便目空一切,絲毫不將父母的諄諄教誨放在心上,甚至對老師的教育也不屑一顧。有些喪父(母)或父母離異、再婚等特殊家庭環境的大學生,其父母存在著虧欠兒女的心理,對子女過于順從,更使得他們養成了頤指氣使、孤傲自負的個性。

2.大學生自我中心主義嚴重

當代大學生都是父母和家庭幾代人關注、呵護的重點和主角,長輩們的過分關注和寵愛使得他們養成了理所當然的心理,認為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甚至產生“讀書是給父母讀的,上學是給父母上的”這種錯誤想法,普遍自我中心主義嚴重。走進大學校門,離開了父母的“懷抱”,成了大學校園中的普通一員,角色地位的轉變使很多自我中心主義嚴重的大學生產生失落感和焦慮緊張的情緒。此時,若欠缺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的支撐,這種失落和焦慮情緒很容易演變成對前途的迷茫彷徨以及悲觀、絕望的極端主義情緒。

3.大學生普遍缺乏積極進取的心態

相當一部分大學生認為邁進大學校門,就可以徹底告別高中時代埋頭苦讀的日子,開始享受生活。很多人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無論學習、生活都表現出得過且過的狀態,認為“60分萬歲,多一分浪費”。另一方面,他們認為自己已經長大成人,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態度和人生道路,卻往往忽略對父母、對家庭的責任,忽略自己的選擇對父母及家庭的影響。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實施孝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一方面,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文化教育是大學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一環;另一方面,大學生普遍孝意識的淡薄,亟需孝文化教育的喚醒。

1.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美德的需要

孝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是一個人的基本品德,整個人類的精神美德。我們的文化里記載了數不盡的諸如“望云思親”、“彩衣養親”、“打虎救父”(郭居敬《二十四孝圖》)等關于孝敬的故事;從漢朝一直流傳至今的《孝經》集中反映了中國古代的孝文化。這些都說明,“孝”是社會上每個人都應該有的基本道德,是做人起碼的修養。當代大學生是繼承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主要載體,對他們開展孝文化教育對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2.大學生積極健康心理形成的需要

大學生積極健康心理的形成,本人的自控能力是關鍵,嚴格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提高是重點。孝文化可以成為大學生其自控能力形成的動力。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父母對子女的愛無微不至。大學生一般都已成年,如能時刻謹記父母的養育之恩,并保持感恩回報之心,必能抑制和改變不良的情緒的產生和蔓延,進而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3.激發大學生進取心的需要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大學生的個人發展既迎來機遇也面臨挑戰,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和有害信息也在不斷地侵蝕大學生的心靈。圍爐夜話云:“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大學生如能心存孝心,就能為消除父母的擔憂情緒而時時刻刻對自己嚴要求、高標準,積極進取,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四、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開展孝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徑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高等教育必須“重才重德”,讓學生既成才又成人。

1.整體教育和個別輔導相結合

大學教育要把孝文化教育納入德育教育中,以孝文化教育充實和豐富德育課程中的內容。輔導員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獨特個性,將孝文化教育融入日常的思政教育中,進行有針對性的個別輔導,將整體教育和個別輔導進行全方位的結合,使整體與個別互補,讓所有教育資源共同為了其心理健康的提高而精誠合作。

2.建立相應的評價體系

孝文化教育要與其他道德教育結合起來,做到規范化、具體化、制度化,建立嚴格科學的評價體系來保障此教育的健康環境。有的學生有較高的內省意識,用道德規范來約束自己的行動;但是有的需要依靠外在的規章制度對其行為進行約束。所以孝文化的標準也應當有相應的評價體系來衡量。定期和家長、學生進行溝通;檢查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對優秀的典型以精神鼓勵和物質獎勵,為孝文化教育順利走上健康發展之路。

3.結合科學發展觀進行孝文化建設

科學發展觀,從本質上說,就是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首先孝文化教育中教師先要做好表率示范作用,用高尚的師德感召學生。其次要用人文情懷關愛學生,解決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對待缺乏孝文化、孝意識的學生,也應以人為本,尊重他,嚴肅的批評教育并不一定是好的方式方法,應該加強對學生的引導,逐步培養其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健全的人格,努力把學生培養成為志存高遠、無私奉獻的人。(上海商學院;上海;201400)

注解:

① 上海市楊浦區精神衛生中心在“上海市預防自殺研討會”上公布的數據

參考文獻:

[1] 王銘, 趙建華. 淺析孝、孝道、孝文化[J]. 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7.7 第27卷第三期.

篇3

論文摘要:在中等職業學校班級管理中,教師不僅要給學生傳遞人類文化知識,同時也應當是學生心理的塑造者和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者。因為它關系到一個班級的班風、學風,關系到學生們的身心是否協調、健康地發展。

    眾所周知,“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而今天,“教師也應當是心理醫生”,更是強調了新時期現代教育對教師的新要求。現代教育的發展要求教師“不僅僅是人類文化的傳遞者,也應當是學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者”。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心理健康與學習中的成功是密切相關的”。不僅如此,它還直接影響到學生的人格的發展、品德的形成。作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在班級管理過程中,是否能因勢利導地促進各種類型的學生的健康成長,對教育工作的成敗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中等職業學校學生(下稱中職生),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依據中職生的生理、心理發展的特點和規律,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對他們施加系統影響,培養他們良好的心理素質,促使他們身心協調、健康、和諧發展的一種教育實踐活動。

    當代中職生大多是獨生子女,由干正處于身心發展的激烈變化時期,其心理健康問題,既有與其他群體的相似性,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無論是在生理上還是在心理上,都處于迅速變化的過程中,處于不成熟到逐漸成熟的過渡時期。他們雖然在生理上漸趨成熟,但由于閱歷較淺,社會經驗相對不足,獨立生活能力不強,對白己缺乏正確而全面的認識,而且又很敏感,受到社會上流行的各種各樣的思潮的沖擊,便容易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矛盾和沖突。

    這些心理矛盾和沖突如果不能及時解決,易形成心理困惑和心理衛生問題,嚴重的將發展成為心理疾病。此外,進人職業學校的學生,他們中有的是在經歷了“應試的洗禮”,經受人生第一次挫折后向職業學校走來的;有的是抱著對職業校園的希望與憧憬,來到我們面前的;有的還懷有深深的自卑。強烈的自卑與強烈的自尊交織在一起,使得他們的自信心不足,缺乏學習動力,沒有生活目標。因此,加強對中職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培養他們良好的精神狀態、增強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已成為廣大中職學校教育工作者的當務之急。

    有人預言心理疾病將是21世紀之患,有調查表明,當前中職生中存在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的比例相當高。筆者在擔任班主任期間也深刻體會到許多學生在行為中表現出的種種異常并不是單純的品行問題,而往往是心理問題引起的。

1、當前中職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

    中職生心理特點決定了中職生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成長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困惑與矛盾,這些困惑與矛盾又大都是基于所處的特定校園環境引起的。當前,中職生在學習、成一長、生活以及擇業與求職等方面表現出的心理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不能正確認識自我,缺乏自信心。

    目前,我國中職生大都是升學考試失敗或家庭經濟條件較差的學生,由于社會上存在的對中職生的偏見與歧視,往往使中職生在理想與現實發生矛盾時,不能正確地認識自我,在學生群體中自慚形穢,對自身能力缺乏信心,從而喪失努力學習的動力,加之他們原有的知識基礎薄弱、學習能力較差,面對陌生的專業理論與技能訓練難免感到束手無策,困難重重,久而久之,便產生自卑心理。

    (2)逆反消極心理強烈。

    在中等職業學校,部分學生由于受家庭,社會、親友的影響,過多或過早目睹社會陰暗面,內心深處不自覺地形成一種心理定勢,對學習與班規校紀抱有嚴重的逆反消極心理,對教師的批評教育置若周聞,我行我素,生活上自暴自棄,得過且過。

    (3)人際交往障礙。

    中職生自跨入校門起,所面對的是一個相對開放的、全新的環境,內心迫切渴望與人交往、宣泄情感,但主動性不強,且缺乏基本的交往知識和技巧,在實際交往中,存在著以自己的價值觀和是非觀念去要求他人的情況,對他人的優點難以認同,對他人的缺點又難以容忍,往往容易引發人際沖突。

    (4)情緒控制能力較低。

    情緒好壞是心理健康狀況的晴雨表。正處于青春期的中職生,情感豐富,情緒富于變化,對事物充滿好奇心,易感情用事,但缺乏冷靜,不能明辨是非;情緒波動大,兩極化現象明顯,快樂時興奮過頭,挫折悲傷時抑郁消沉;情緒控制能力差,易沖動。

    (5)盲目追求個性發展。

    少部分中職生屬于這種類型。這部分中職生由于對學習無興趣、無目標、無動力,對所學專業冷淡,精神無所寄托,其行為由緊張、壓抑轉向標新立異,盲目追求個性發展,主要表現在奇裝異服,嘴叼香煙,尋求刺激,蠻橫任性,目空一切,爭強好斗。

2、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的的主要做法

    (1)全面了解學生是重要前提

    班主任要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須首先對學生進行全面、深入的了解。第一,班主任要了解學生集體。了解學生集體主要包括所帶班級學生的生源方向、年齡階段、性別比例、班級基本特點、思想傾向、發展變化情況等,這些因素會對班主任的工作產生潛在影響,會影響到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第二,要了解學生個體。主要是學生的個性特征、興趣愛好、家庭情況、成長經歷及校外生活環境等。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個性特征是教師需要了解的重點,是教師因材施教的依據。而學生的興趣、愛好則往往是教師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口、出發點。對于學生的家庭情況更不能忽略,如家庭中父母的文化程度、教養方式、家庭的心理氣氛等,深刻地影響著學生的個性形成。俗話說心結最難解,心病最難醫。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對學生心理的疏導比教給他知識更重要,這個過程中班主任的說服教育工作就顯得極為重要。

   班主任對學生的了解可以通過多種途徑進行,如研究學生的檔案材料、書面材料(作文、日記、藝術作品等),還可通過日常觀察、個別談話、活動組織、調查訪問等途徑獲得。對學生的全面了解,為班主任工作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基礎。

    (2)真誠關愛學生是長久動力

    班級管理過程中的真誠關愛有不同形式的表現。首先,班主任勤深人學生當中是一種重要的形式。在平時的生活中,經常能聽到學生間評價,某某班真好、班主任管理真負責,只要班上有什么問題都能及時有效地解決,等等。這樣,尤其是對新生,能夠立刻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盡快適應新的生活環境。其次,在與學生的交往過程中要注重平等和關愛。班主任在與學生的真誠交往過程中發現學生的優點或錯誤,應及時做好鼓勵或幫助,這樣能較好地幫助學生建立成長的信心。第三,在班級突發事件中對于需要關愛的學生要能給予適應的關注,必要時還要組織全班同學的關注。教育過程中,我們會碰到一些做法另類的學生,在不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的批評教育會顯得如此蒼白無力。

    心理受到傷害后無人理解,無法補救的痛苦誰能體會呢?作為心理受到傷害后的一種發泄方式的搗亂和“另類”,作為老師應表示理解,更要做好心理疏導工作。否則,讓他帶著仇恨的心理長大,無論是對他本人還是對社會都是不利的。《禮記》云:“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對于同學的“搗亂”,要表現出極大的理解(心里術暢快可以發泄),再耐心細致地進行說服教育,最重要、最緊迫的事是讓他接受社會生活的現實,而不能老對某些事情耿耿于懷,也要他試著接納、理解他們的一些做法,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孩子看待。這樣經過一次次耐心的交流,情況將會有很大的改觀。

    (3)組織活動是重要保證

    開展各種活動,發揚團隊精神,鼓勵學生表現自我。班集體應組織各類活動,諸如:演講比賽、運動會、衛生競賽等活動,培養學生的爭先意識、團隊意識,鼓勵學生通過自身的努力去大顯身手,去實踐各種機會,總結成功經驗,提高心理品質,從而增強信心。真誠持久的關愛一定會讓班級形成一個有信心,有凝聚力的集體。

    (4)設立電子郵箱或信箱,開展咨詢活動

    電子郵箱或信箱有利于與中職生進行交談,這種方式對一些尚不善于進行面對面談話的學生十分方便,而有些話又是礙于顏面的,所以電子郵箱或信箱可省去害羞的憂慮,中職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用文字的方式表示。這樣可以使老師更有針對性地解決心理健康問題。同時中職生們也已開始從拘束、害羞地進門到落落大方自然地進行心理咨詢,從以試探性的心情談話到充分傾吐心中之煩悶。社會的發展顯示出,開展心理咨詢與治療服務是種時代的趨勢了。

    心理咨詢要取得良好效果的關鍵在于咨詢老師要信任、理解、尊重學生,遵循聆聽、保密、疏導、交友等原則。要注意給有心理問題的學生以安慰、疏導,不僅要使其開心,更要竭力使學生以積極的態度看待個人所經受的挫折與磨難,從危機中看到生機,從困難中看到希望,變壓力為動力。讓學生自己想通問題,自己認清問題的本質,知道該怎么做,達到了人們常言的心理平衡。使學生從挫折中認真反省自我,總結經驗教訓,增強生活智慧,以便更好的應付日后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困難挫折,促進心理的健全發展。

篇4

【關鍵詞】心理健康 思想政治 影響 實踐

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已經成為社會熱切關注的話題,他們思維活躍、情感強烈,但情緒波動大、難以自制,容易偏激;渴望交友,但又有心理封閉性。大學生產生心理問題不僅對個人有影響,甚至對學校、社會也有一定的危害,只有積極應對大學生心理問題,將心理健康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才能夠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維護學校的和諧環境。

一、大學生心理問題影響性分析

(一)大學生心理問題對大學生個體的影響。

大學生心理問題影響自身良好思想品質的形成

健康的心理狀態是形成良好道德品質的基礎。正確的自我認識是建立自我品質的重要基礎,將自我認識作為一種責任,最大限度地敞開自我精神世界。正確認識自我,可以使大學生找準自身定位,根據自身能力水平進行自我發展,不會產生好高騖遠的想法,背負沉重的心理包袱;可以更好的與他人交流,恰當的表達與控制自己的情緒,考慮他人的處境與感受;可以更加精神集中發展個人的興趣愛好,把外在的知識化為內在的認知結果。

1.大學生心理問題影響其個體社會功能

社會行為是人類所特有的活動行為,與個人的生存與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大學生活是一個由學生時代邁向社會活動的重要過渡階段,學業積累、宿舍生活、社團文化、社會實踐、情感世界等復合形式的生活狀態的準社會行為,如果大學生協調不好這幾類關系,就會出現人際交往困難,產生社交恐怖癥,失去面對現實的勇氣,甚至產生逃避社會的心理,個體社會功能被扼殺,從而導致對社會生活的不適應。

2.大學生心理問題影響個體的健康發展

個體健康發展分為生理和心理兩方面,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進,且心理健康也會間接影響到生理健康。病理學家曾分析,一個人長期處于抑郁狀態,會影響其激素分泌,抵抗力降低,疾病也會乘虛而入,導致身體發生疾患性損害。大學生如果不能良好地塑造自身心理素質,會對其未來身心健康產生潛在影響,易于產生偏激的想法和做法,給內心留下傷痕,日后在社會生活中也易因刺激性事物誘發心理問題,影響個體健康發展。

(二)大學生心理問題對學校的影響

1.大學生心理問題易對學校安全穩定產生影響

高校教書育人和綜合發展需要和諧穩定的環境作為根本保障。大學校園管理方式相對靈活與寬松,多數時候需要大學生自我約束和自我處理。如果其自身心理存在問題,就會成為具有隱蔽性、突發性和重大性特征的不穩定因素。

存在心理問題的大學生一方面容易產生思想意識偏差,影響著自身道德品質和理想信念的良好發展;另一方面存在心理問題的大學生在行為上也會有異常表現,產生自我傷害、甚至自殺事件,抑或采取過激的防御手段,造成傷害他人的嚴重后果。

2.大學生心理問題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首要內容,關系到社會長治久安與和諧發展,在教育體系中具有其獨特地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順利進行和增強有效性的重要基礎;大學生心理因素的干擾,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質量。

心理問題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主要表現在:

(1)心理問題影響思想政治教育者與學生之間的溝通

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是師生間信息傳遞的互動過程和情感交流的人際交往過程。有心理問題的大學生往往會伴隨人際交往障礙的現象,不愿意讓他人覺察自己的內心思想動態,拒絕向教育者反饋自己的心理活動與思想,導致教育者不能夠準確掌握思想政治狀態;同時,又由于其與他人交流的機會少,也會出現不合拍、受局限的現象,也給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了大挑戰。

(2)心理問題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有意識、有目的的系統性教育,他是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方式來使得大學生能動的自我發展、提升辨別是非的能力。心理存在問題的大學生,一種是過于自負或自卑的學生,他們或者高估自身的能力與價值,固執地認為思想政治教育使自己的思想意識受到了控制和約束,產生極大的抵觸情緒與逆反心理,或者自身自生怯懦、自我封閉,害怕與他人接觸,將老師的幫助理解成為批評甚至嫌棄,從而產生畏懼與逃避的心理;還有一種學生過于偏激,主觀固執、敏感多疑、自尊心過強,將這種引導式的思想教育,看作是對自身的無端指責,從而厭煩、排斥教育行為,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無從談及。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實踐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可能性。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標上具有一致性。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大學生提高自我認知能力,優化心理品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為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信念為核心的,以思想道德建設為基礎,提高大學生們思想意識與道德覺悟,把大學生培養成為社會需求的有用之人。二者的共同點都在于為社會的建設和發展培養全面、健康、可用之才。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感性的教育,他是通過個體的自我感知、自我調試、自我表現、自我約束來達到其教育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屬于理性教育,它既關注社會發展與學生政治思想行為的要求,也關注學生的內心需要。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心理健康教育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益的補充,使得傳統的說教性的思想教育更附有人文主義關懷氣質,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促使學生發展人格,完整人格,為大學生們用良好的心態來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創造條件。

(二)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實踐路徑。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是對新時期高校人才培養需求的適應,是應對新時期大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及思想政治教育面臨挑戰的有效手段。

1.要創新二者結合的理念

不同年齡層次和年級的大學生在學習、生活、社會工作等方面遇到的情況和挑戰各有不同;不同氣質類型和性格的學生接納事物的方式與程度有所不同;學生的興趣和特長也各有側重,這就需要二者的教育相結合,通過認真的分析與歸納,制定不同的方案與教育重點,才能有的放矢的做好相關教育工作。建立聯動

育人機制,調動校內外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2.要明確二者結合的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等為教學形式存在的,相關的活動、方案較為明確;而心理健康教育尚未成為專門的學科來開展普及型的教育教學工作,這就需要高校在培養大學生的過程中,達成二者結合的學科地位共識,從教育資源、教材內容、師資隊伍等方面充實完善,找準發展支點,將心理健康教育逐步納入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范疇之內,從而使二者由理論到實踐更趨完善。

3.要建立二者結合的保障

二者相結合要通過制度進行統一領導和分層化管理,明確職能,規范工作機制,制定好教學規范綱要和教學考核體系,規范課外實踐教學制度,從專業化的角度培養師資隊伍,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干部的綜合素質和人格魅力,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最終目的是使大學生們以更為合適的方式思考人生,處理社會性事物,朝著積極的方向改變和完善自己。

4.要營造二者結合的環境

篇5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 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效果

引 言:

心理健康教育是目前備受我國各級教育機構重視的教育活動,尤其對于小學教育來說,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不僅在于保證小學生的心理健康、避免各種心理問題的產生,還能夠為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打下基礎,因此,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成為目前小學教育研究中的熱點話題。

一、 小學高年級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1.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多樣化

小學低年級的心理健康教育受學生接受程度的限制,因此系統性不強,心理健康教育常是滲透于學科教育之中的。但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已經能夠對心理健康形成認識,因此,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動形式更專業,更多樣。除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進行之外,學校還提供心理咨詢室以及心理健康宣傳活動,作為小學高年級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

2. 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有待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體現在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心理發展的提高方面,雖然目前小學高年級心理健康教育已經形成系統,但是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是有限度的,很多學生還存在厭學情緒,由于學生早熟,青春期心理對他們的學習發展以及性格發展的影響也沒有減弱,可見小學高年級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還有待提高。

二、 提高小學高年級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策略

1.采用團體心理輔導的教育方式

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已經能夠理解集體和個人之見的關系,而普通的心理健康課程并不能展現出心理健康教育中有關于集體和個人成長之見的關系,因此,可以采用團體心理輔導的方式提高小學高年級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比如,我在一次以“增強自信”為目的的團體心理輔導活動中,以“自我認識與發展”為主題,設置了“成長三步曲”、“讀箴言,訴心聲”、“紅色轟炸”、“做一幅成功的形象圖”等心理游戲及心理情景內容,使學生學會從生理、心理、社會等不同的角度去認識和評價自己,了解自己的個性特征,使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更加客觀,學會準確定位自己,悅納自己,堅信自己;成員從相互之間的優點贊賞中,體驗到彼此的支持和被支持,達到共情,增強自信心。團體成員的相互交流分享,成員之間的認同感,使學生心理困擾通過學生自我教育得到緩解。

2. 在班級管理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通過一次或幾次集體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提高小學高年級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其作用是有限的,要全面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還需要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對后進生進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就需要班主任付出很多努力。班主任可以將心理效應運用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當中,例如,針對經常與同學吵鬧、打架的后進生,班主任經過多次教育仍然沒有效果,可以使用瓦拉赫效應,即發現后進生身上的閃光點并通過對他們的優勢的開發進行轉化,很多后進生會因為班主任對自己的優點的重視和開發而產生自豪感,為了維護自己在教師和同學面前的形象,后進生的問題行為可能大量減少。由此可見,在班級管理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小學高年級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徑。

3. 建立學校和家庭一體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統

要使小學高年級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光憑學校和教師們的努力是不夠的,家庭作為小學生生活的基礎,始終對學生的心理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學校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老師應該加強與學生家長的聯系,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和內容傳達給家長,使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在家庭教育中得以鞏固。建立學校和家庭一體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統,是提高小學高年級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根本。

三、 提高小學高年級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應注意的問題

1.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符合學生心理發展實際

在小學高年級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眾多可供選擇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內容,但是,并不是所有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都能與高年級小學生的心理發展實際相契合,很多涉及到道德發展和人格發展的內容學生不能理解,不宜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因此,要想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首先應保證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能夠被學生接受和理解。

2. 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符合學校實際

實施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各種教學輔助器材如多媒體器材和體育器材等,還需要有適當的場地。心理健康教師應該根據學校所擁有的資源選擇合適的教育方法,盡量使學校資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并符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只有這樣,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才能夠真正發揮作用。四、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高年級心理健康教育已經基本形成體系,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還有待加強。要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成為學生成長的護航者,心理健康教師可以采用團體輔導的形式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班主任也應該在班級管理中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另外,形成學校和家庭統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是十分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達成有賴于教育內容的選擇以及教學資源的應用,這也是教師們在教育過程中需要注意的。

參考文獻:

[1]張 燕.小學高年級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淺析[J].小學教學參考,2014(01):220-222.

[2]夏 慶.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小學生學習倦怠的實驗研究[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2014(03):200-202.

[3]馮程程.大連市高年級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D].遼寧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5月:10-12.

[4]李 園.運用暴擊團體輔導技術對小學高年級學生學習心理干預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5月:8-10.

篇6

關鍵詞:小學體育;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功能;實施策略

學校體育教學不僅具有向學生傳授體育知識和體育技能,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作用,同時還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特別是在新課程標準實施以后,這一點更是廣泛地得到了教育界人士的認可。《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決定中》中指出:“學校體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從而進一步肯定了學校體育工作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性,使得在傳統的學校體育教學中長期得不到重視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了一個新的定位。而針對小學生來說,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不但正處在身體生長發育的高峰期,同時,也正是心理素質逐漸成熟和心理習慣逐漸形成的關鍵時期,此時,任課教師在開展體育教學活動時,如果能夠充分發揮體育教學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將對學生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鑒于此,為了加深對小學體育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認識,促進小學體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實施,本文就針對小學體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及實施策略問題進行了簡要的分析。

一、小學體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1.有助于緩解學生的不良情緒,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健康、穩定的情緒是讓學生保持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學習態度的前提,也是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保障。小學體育教學中所開展的各種體育活動,能夠為學生消極的、負面的情緒提供一個發泄口,有助于消除學生輕微的情緒障礙,減緩和預防某些心理問題的出現。例如,小學生在與其他同學出現矛盾或者是不和時,受自身閱歷和能力的局限,無法做出正確的處理,常常出現情緒低落或是氣憤難平等情況。在出現這種情況時,體育任課教師如果能夠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一個集體性的體育活動或是體育小游戲,在參與活動或是游戲的過程中,學生的這種消極的、負面的情緒很快就會得到緩解,并通過相互之間的合作積極地讓矛盾化的學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這種成效是簡單的說教難以取得的。

2.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絕大多數體育運動項目都具有對抗性和競爭性強的特征,從而也會因此而呈現出艱苦、疲勞、緊張以及激烈的特點。因此,學生在參與所開展的體育教學活動時,往往就會伴隨著激烈的情緒體驗和明顯的意志努力,借此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養成勇敢頑強、吃苦耐勞、堅持不懈的思想作風,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和機智靈活、沉著果斷等優良的意志品質,進而使學生保持積極、健康、向上的心理狀態,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

3.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對于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有著十分關鍵的影響。對于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來說,具有寬容、友愛、合群等特點,并能妥善地處理好人際關系是必不可少的。由于體育運動具有明顯的集體性和公開性,且總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和群體關系中進行的,因此,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與其他學生和集體進行聯系和交往,從而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交往機會,在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過程中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小學體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策略

1.重視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全面了解和掌握

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比較特殊,如果不經過細心的觀察和深入的探究是很難把握的,而在沒有掌握學生目前心理健康狀況的情況下,要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更無從談起了。因此,體育任課教師在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時,只有通過細心的觀察和深入的探究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有了一個全面具體的了解和掌握,在開展體育教學活動時才能有針對性地開展活動。

2.重視課堂教學活動的科學組織

體育課堂教學活動是影響小學體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能否得以充分發揮的關鍵。要想在開展小學體育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實現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滲透,體育任課教師就必須要重視課堂教學活動的科學實施。概括來說,要想確保小學體育課堂教學活動的科學性,可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

(1)要注意教學內容的組織和篩選

教學內容是教育的載體,在利用小學體育教學開展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時,教學內容的組織和篩選非常重要。體育任課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不但要考慮小學生的身心特點,研究和分析小學生的體育興趣,滿足他們的體育需要,還要適當地擴大教學內容的組織篩選范圍,以此來調動學生的體育積極性,提高利用體育教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例如,傳統武術、跆拳道等均可以合理地穿插在體育教學之中,不但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水平,還有助于緩解學生焦慮、膽怯等不良的情緒,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要注意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和優化創新

對于小學生來說,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更有助于激發他們進行體育學習的積極性,從而也就能夠讓貫穿其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得以更有效的滲透和實施。例如,游戲是小學生非常喜愛的一種活動方式,體育任課教師就可以將其引入體育教學活動之中,利用游戲教學法來開展教學,讓學生通過各種體育小游戲的開展,在體質、意志、智力以及心理等多個方面得到共同提高。特別是針對那些性格較為自我或是較為孤僻的學生,任課教師更應該有針對性地設計與集體合作相關的小游戲,讓他們通過游戲學會與人溝通、團結合作,從而克服學生不良的個性品質,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3.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在課后延伸中的滲透

要利用學校體育來進行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但要充分利用體育課內的教學活動,還要注意利用體育課外活動。體育課外活動與體育課堂教學活動相比較而言往往具有更強的趣味性和實踐性,更符合小學生的身心特點,所以,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和參與興趣比較高,在其中貫徹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時學生也更容易接受。

綜上所述,小學體育教學對于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不但能緩解學生的負面情緒,還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和人際交往能力。因此,小學體育教育工作者在開展體育教育教學工作的過程中,應重視小學體育教學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不斷探索和研究利用教學活動來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途徑,以最大限度地促進小學體育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充分發揮。

參考文獻:

[1]劉謙.談學校體育與高校學生心理健康[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

[2]王華葉,林嶺.學校體育對心理發展的促進作用及其機制剖析:北師大附中學校體育案例的啟示與思考[J].安徽體育科技,2005(4).

篇7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學;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為了更好地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的基本精神,響應“科教興國”基本戰略的號召,新一輪課程改革正在我國如火如荼地開展,旨在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是新課改的重要理念,這就要求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克服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從學生的身心特征出發開展教育活動。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也要關注學生的道德素質發展和心理健康發展。如今,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小學生承受著越來越大的學習壓力,心理發展方面需要得到教師和家長的高度關注。小學音樂教學是美育的有機組成部分,而美育以塑造健全人格為終極目標。通過小學音樂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有著廣泛而現實的意義。筆者根據已有的工作經驗,略談幾點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構建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

教師是學生的引路人,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學生。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小學音樂教師要用愛呵護自己的學生,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關注和尊重,從而愿意投入音樂教學,接受音樂旋律的感染。一方面,教師要在課堂中積極創設理解、寬容、關愛、輕松的心理氛圍,使學生沉浸在一個充滿愛的環境中,讓他們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另一方面,教師要從學生的身心特征出發開展教學。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現,有的學生天生表現欲望強,性格比較外向;而有的學生顯得比較內向和拘謹。針對能力強的學生,筆者經常對他們豎起大拇指,以欣賞的方式促使他們獲得學習成就感,激勵他們爭取獲得更出色的表現;對于能力弱的學生,筆者用和藹的態度和溫和的語言引導他們大膽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即使說錯了也沒有關系,告訴他們音樂世界中沒有正確與錯誤,只要敢大膽表現自己就是最棒的,以此樹立學生的自信心,讓他們感受到安全感和親近感,感悟音樂的魅力。事實證明,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教師的關注和肯定。教師要用足夠的愛心與耐心引導學生,并針對小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實現因材施教,以此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實現音樂教學生活化

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老先生明確指出:“我們的教育要實現活教育,即把大自然作為出發點,讓學生直接從自然界中學習知識,培養情感。”小學生對自然界有著天然的親近感,藍天、白云、鮮花、綠樹……這些都是小學生喜聞樂見的。小學音樂教師應該從身邊的自然條件出發,讓小學生走進大自然,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為大自然盡情歌唱。比如筆者在教學“春天”這一主題時,沒有按部就班地讓學生坐在課堂中,對著教材唱歌,而是組織學生走出課堂,走進校園,為他們布置了“盡情玩”的任務。在筆者的帶領下,學生們盡情追著蝴蝶,嗅著花香,嬉笑打鬧,當他們的心情達到時,筆者帶領他們一起歌唱《小燕子》《春天在哪里》《讓我們蕩起雙槳》等歌曲。在美好的心境中,孩子們唱出的歌曲和沾了蜜糖一樣甜,情感得到了升華,并深刻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麗。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不僅能使他們的心靈得到滿足,還能逐漸培養他們發現美、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三、營造團結合作情境

從目前來看,大多數小學生都是獨生子女,他們集完全寵愛于一身,很容易缺乏團結合作意識,部分學生還表現得比較孤僻、任性,并以自我為中心,這種情況極不利于小學生的全面發展。所以小學音樂教師為小學生提供團結合作的機會至關重要,引導小學生多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培養他們的集體主義意識。在教學中,筆者經常組織舞蹈、合唱等教學活動。在合唱中,要求學生的聲音強弱、氣息、口型以及表演姿態都要盡量保持一致,要學會互相協調。在合作過程中,每個小學生都有自己的位置,不管是高聲部還是低聲部,不管是領唱還是伴唱,小學生都要恪盡職守,不斷努力,以此實現和諧統一的合唱效果,給人帶來一種美的享受。同時,在群舞過程中,筆者要求學生要保持隊形整齊、動作一致,以達到整體美感效果。通過這些訓練,小學生會逐步領會到團結合作的真諦,養成主動關心他人、注意集體合作的良好習慣。總之,小學音樂教學有著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天條件,教師要努力挖掘音樂課程的有利因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心理發展,培養他們的健全人格,為小學生的日后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都群.淺談音樂教育的育人功能[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2卷[C].2010年.

[2]羅家萍.淺析音樂教育離不開欣賞[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4卷[C].2010年.

篇8

關鍵詞:小學數學 心理健康 課堂氛圍 學習興趣

中小學階段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奠基期,也是少年兒童社會化的關鍵期。要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協調的發展就離不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成為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學校教育的重要一環。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自覺地、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的原理和方法,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技能,使他們的智力和能力得到發展的同時,也使他們的心理健康得以維護和增進,從而使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要做到這些,我們可以采取多種積極措施。

一、創造優質課堂氛圍,使學生心中充滿期待

優質的課堂氛圍是一節成功課堂教學的基礎,是有效進行教學的重要條件,是指課堂上學生和教師之間圍繞教學內容展開的一系列活動而形成的一種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在心情愉悅時,更容易接受事物。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說“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也正說明只有使學生身心暢快地進入學習,形成師生彼此接納的心理進而調動他們以飽滿的情緒參與到課堂學習中,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美國心理學家威譜?詹姆斯:“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的加以賞識。”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習效果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內在心里狀態如何,心理積極愉悅,則效果倍增,相反則效果甚微。”將兩者結合起來思考,不難看出良好的課堂氛圍需要教師先從自身做起:熱愛學生,鼓勵學生,然后才能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賈可布森做了個實驗,他們煞有介事地對一所小學所有的學生進行智能測驗。然后把一份學生名單交給有關教師,并告訴老師這些學生具有在不久的將來產生“學業沖刺”的潛力,并再三囑咐教師對此“保密”。其實,這份名單并沒有什么依據。但幾個月后再次對所有學生進行智能測驗時出現了奇跡:凡名單上的具有“學業沖刺”的學生,不但成績提高很快,而且性格開朗,求知欲望強烈,與教師的感情也特別深厚。羅森塔爾和賈可布森將這個實驗命名為“皮格馬利翁效應”,又稱“羅森塔爾效應”。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奇跡呢?由于羅森塔爾和賈可布森都是著名的心理學家,教師對他們提供的名單深信不疑,于是在教育過程中對名單上的學生產生一種積極的情感。盡管名單對學生是保密的,但教師們掩飾不住的期盼還是通過語言、眼神等表現出來。在這種深情厚愛的滋潤下,學生自然會產生一種自尊、自愛、自信、自強的心理,在這種心理的推動下,他們有了顯著進步。這個實驗也再告訴我們熱愛學生可以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課堂中,主動參與到數學學習中。所以,教師在走進課堂之前,就要調整好自己的心理狀態,而且自始至終要保持這種良好的狀態,用愉快的心情的對待學生,用飽滿的情緒感染學生,將枯燥的數學課堂演繹得生動活潑,充滿生機與活力。雖然“潤物細無聲”卻能消除學生的緊張感和不良情緒,讓學生對數學教師和數學課堂產生親近感,調動起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形成美好的心理感受,讓學生對數學課堂充滿期待,就像教師對他們充滿期待一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較好的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到數學課堂中來,才能輕松、愉快地進行學習,也才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內在動力

數學學科具有抽象性和系統性的特點,這一特點使得抽象思維能力弱的學生和不能及時掌握所學內容、思維不夠靈活的學生產生學習障礙,時間長了就會對數學的學習產生畏難情緒。這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危險的信號,無論對學習還是對生活都是不利的,所以我們要幫助他們克服這種不良的情緒。在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的前提下,要提高他們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推動學生學好數學的內在動力,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效果。我們在平時上課時,給學生講一些數學家的故事、我國古代數學的偉大成就,生活中的數學等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他們有了學習動機和興趣之后,我們就要運用智慧使數學課堂變得簡而精,使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直觀而形象,使學生易于接受。這樣就會減輕學生學習數學的精神壓力,從而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數學的心理環境,消除他們的畏懼心理,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三、開展多種多樣的數學活動,讓課堂探究更愉悅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心理學也有研究表明:人的學習結果受感官參與的制約,多種感官的參與還有利于人的心情開朗。所以,我們有理由認為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既有利于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又能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這些活動可以是室內的也可以是室外的。比如在教學“千米的認識”時,為了讓學生對千米有更直觀的認識,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組織去實際測量一千米,教師只提供測量工具和負責學生安全。在這一活動中既促使他們自己動腦思考如何完成任務,也鍛煉了他們合作交流的能力,還讓他們走出課堂,帶著愉快的心情去探索體會和掌握數學知識,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了數學課堂。

總之,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數學課堂教學中,有許多種方法和途徑,但需要我們數學教師從學生這一主體出發,挖掘整合教材資源,發揮教師的各種能力,三者結合起來去思考去發現去應用,才能使數學課堂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實處,讓健康的心理在學生的成長中發揮其作用。

參考文獻:

[1]王鋒.關于構建小學數學活動化教學體系研究方案[A].探索創新發展[C],2000.

[2]李遂寵.淺析在數學教育中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J].甘肅科技,2010(1).

[3]謝青花.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積極心理之引導[J].教育革新,2012(2).

篇9

關鍵詞: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對策

近幾年,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事業發展迅速,在是否對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問題上,理論界已達成共識。可以看出,目前討論的焦點不再是是否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而是如何實施。近年來,高職院校在實施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暴露出了許多問題,認識上存在著誤區,不少高職院校仍然將自身職責定位在建立咨詢室、配備咨詢教師,被動地等待學生咨詢。本文認為,這種形式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會嚴重阻礙我國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高職院校必須加快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轉變的步伐。

一、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著形式化誤區

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目前教育界討論的一個熱點問題,引起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有研究者認為,當前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實踐存在著諸多問題:將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與一般院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混為一談;將思想道德教育片面的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忽視高職院校學生從業心理健康教育等等。通過研究,筆者認為,目前,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以下幾點誤區:

1.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

(1)投資形式化。資料顯示:在設立心理咨詢機構的院校中,6.6%掛靠在學校醫院,70%掛靠在分管學生工作的部門諸如學生處、團委或者黨總支等,23.4%掛靠在其他部門。

(2)衡量指標形式化。最典型的就是將對學生進行心理測量、咨詢和治療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不少學校僅僅通過心理測量建立心理檔案,用幾個數字來突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以此表現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而忽略了問題的解決措施。

2.心理健康教育環節存在問題

(1)心理健康教育對象狹隘。專家明確指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咨詢和治療,而是一種服務,是協助所有學生健康地成長和發展,因此,它是面向全體學生的。”而長期以來,高職院校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仍然將教育對象局限在有心理障礙和存在心理疾病的學生身上,因此,這種模式嚴重制約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發揮。

(2)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方法失當。目前高職院校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仍然處在一個比較被動的局面:學校建好了心理咨詢室,但一個學年下來,前來咨詢的學生寥寥無幾。

(3)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失當。高職院校學生正處在不斷摸索學習的階段,伴隨著生理心理的成熟以及交際范圍的擴大,所產生的心理問題大多都是正常的、普遍存在的。學校設立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為了完善學生的性格品質,引導一種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只有極少數的學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疾病,需要開展心理治療。因此,“診療式”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生的真實需求相沖突,不符合學生發展的實際,在工作中推行這種模式有失妥當。

3.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專業水平低

最主要的表現是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目前,我國高職院校中,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員缺乏,很多長期從事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師半路出家兼任學校心理健康咨詢教師,并將心理咨詢僅僅等同于說話聊天,不能有效疏導學生的心理問題,導致學生產生不信任、無用感。因此,在開展心理咨詢與治療時,心理咨詢教師們往往感到力不從心,容易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部分教師甚至自我懷疑:“我是教師還是醫生?”這種做法顯然與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無法融合,只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專業水平越來越差,路子越來越窄。

二、高職院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基本內容

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國素質教育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在于促進廣大高職院校學生健康發展,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全面素質,促進學生潛能的自主發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務不是心理咨詢和治療,被動的矯正學生心理上的問題是一種消極的解決路徑,預防和發展才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根本出發點。具體來講,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維護學生心理健康

研究表明,相對于其他一般院校的大學生,除了擇業焦慮心理、人際交往障礙心理等,高職院校學生還普遍存在自卑、厭學以及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心,依賴性強等心理問題。所以,在對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行維護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以下幾方面:一是智能提升,加強對學生注意力、觀察力、理解力的培養;二是學習指導,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動機,端正的學習態度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三是情感教育,幫助學生合理的控制情緒,體察理解別人的情感;四是人際關系指導,指導學生處理人際交往中出現的問題,培養學生正確的競爭意識,做到彼此間相互尊重。

2.心理咨詢和治療

心理咨詢和治療主要面向存在比較嚴重的心理疾病的學生展開的。調查研究顯示,高職院校學生中心理障礙的發生率在20%左右,其中心理癥狀比較嚴重者約占1%~2%。由于癥狀嚴重的學生所占比重較小,加之學校并不是專門的心理治療部門,因此,心理治療不應當是學校的主要任務,而只是作為一個輔助項目以盡量減少由于心理原因給學生帶來的危害。

3.開發學生潛能

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潛能開發是相互促進、互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為二者的協調發展創造了必要的條件。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受教育者可以提高對自身能力的認識,以此提高對環境的適應能力,通過反復不斷的自我認識—自我提高過程,使潛能得到充分發展。

所以,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應該只是矯治學生的異常心理活動,更重要的是著眼于學生的健康和發展,幫助學生激發自身的潛能,完善個性性格,更好地實現自身價值。

三、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加快由矯治性向發展性推進的步伐

目前,高職院校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多是一種事后補救方式。在開展工作過程中,只是將服務對象限定在個別有心理問題或者有心理疾病的學生,而忽視了廣大正常學生的發展,等問題發生以后才采取措施。為了全面的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心理品質,高職院校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工作重點必須從事后補救向事前預防轉變,具體方法如下:

1.加快矯治性教育向發展性教育轉變

傳統的西方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矯治性教育,服務對象主要是一些有學習困難、適應障礙、退縮行為等問題的學生,服務目標是幫助他們消除異常心理和行為以更好的適應環境。雖然我國目前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正處在發展階段,但不能一味的挪用西方經驗,而應當順應國際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基本趨勢,并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向發展性教育的層面推進,全面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須盡快適應教育對象、內容和目標以及形式的改變,全面推動我國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事業的發展。

2.團體輔導與個別輔導相互依托,共同發展

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存在兩種方式:個別輔導和團體輔導。對學生這一特殊群體而言,團體輔導更容易取得成效:一是團體輔導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學生的突出特點是從眾性強、易受團體成員影響,在彼此的交流中積累生活經驗,改變不良行為。二是團體輔導節約了教育資源,有效的解決了由于師生比例懸殊而造成的顧此失彼現象。三是適合中國人心理特點。傳統意義上,中國人不輕易袒露內心情感,不到萬不得已不會主動尋求幫助。團體輔導恰恰彌補了這一缺憾,通過團體的交流,心理老師可以更好的把握學生情緒的真實變化,有效地防止了一般心理問題發展成心理疾病。

盡管現階段團體輔導的方式更適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但并不意味著可以放棄個別輔導。對一些有嚴重心理疾病的學生,個別輔導仍然是重要的治療手段,在實施個別輔導的過程中,則需要針對學生的特點進行全面系統的輔導,這就對心理輔導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將心理健康教育貫穿于學校教育的全過程

學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影響著他們的日常學習與生活,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應該納入到學校的日常教育教學中。每一位教師都應該根據實際情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例如可以組織各種繪畫展、辯論賽、演講賽等,讓學生在實際活動中獲得成長與發展;發揮各種輿論媒體的宣傳作用,推廣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提高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矯正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與能動性。

4.現代技術與傳統方法并舉

學生是最容易接受現代技術的團體,在運用傳統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同時,更應該迎合學生的特點,廣泛引入先進科技手段,既提高了心理輔導教師的專業水平,又主動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輔導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廣泛地學習參考個案,擴大自身的知識儲備量。普及測量技術,通過觀察、訪談、問卷、實驗等方法對學生心理健康進行數量化測量,如建立測試學生發展常模、人格測量技術等。

總之,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重視,努力做好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適應能力,對于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侯麗杰,陳永進,魏昌武,劉建.論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與對策[J].職業教育研究,2008,(1):32-33.

[2]張璐.淺析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與對策[J].2009,(5):167-168.

[3]吳翠玲.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誤區及對策探析[J].2010,(11):59-61.

[4]金志明,李建平.面向全體,重視個別———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調查與思考[暈].中國教育報,1999-02-21(2).

篇10

關健詞 厭學心理 從眾心理 逆反心理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Study on Common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Students

LIU Xiaoqin

(Xizhangzhuang Elementary School, Heze, Shandong 274700)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asons of primary common mental weariness. And then promoted some suggestions to overcome the above unhealthy psychology. These measures show good effects on practical teaching.

Key words studying-weariness psychology; mass-following psychology; antagonistic psychology

現階段,學生的心理健康已經越來越受到學校和家長的重視。作為一名小學教師,在與學生學習、生活的過程中如何對他們進行心理健康輔導,已成為衡量一名教師教學水平的重要標準。班主任不僅是學生的老師,更要成為學生的朋友。當學生在學習生活別是在心理上遇到困難時能夠及時察覺并給予幫助。結合多年來的班主任工作,筆者談一談如何在教學工作中開展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小學階段是小學生長身體、長知識、長智慧的時期,也是其道德品質與世界觀逐步形成的時期。他們好奇心強,容易受到外界不良思想的影響。加之緊張的學習,很容易產生心理上的不適應。在學習生活中,小學生容易出現以下幾種心理特征。

一是“厭學”心理。厭學心理是指學生在主觀上對學校學習失去興趣,產生厭倦情緒和冷漠態度,并在客觀上明顯表現出來的行為①。主要表現為在校學習狀態消極,學習效率低下,人也會變得煩躁不安,注意力不能集中。據我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表明,目前約有70%多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厭學心理。這就是說厭學心理普遍存在。事實上不管是優等生,還是學困生,或多或少地存在著厭學情緒,只是表現程度不同罷了。現在學校里往往只重視教學成績,教師加班加點備課,學生起早摸黑的學習。很多學生都是被動地跟著老師學,這種忽視學生的正常要求和興趣愛好的做法,會使學生漸漸失去學習和生活的樂趣,容易滋長厭學情緒,優生也是如此。

二是從眾心理。從眾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于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②。通常情況下,多數人的意見往往是對的。從眾服從多數,一般是不錯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獨立思考。不顧是非曲直的一概服從多數,隨大流走,則是不可取的,是消極從眾心理極的“盲目從眾心理”。從眾心理可以形象的概括為“跟風”心理。小學生的行為具有群體性,每個學生都想成為事件的焦點,成為談論的中心。一旦在他們的圈子中失去發言權,心理上就會感到失落、自卑。典型的事例就是在放學后,大批的學生不回家而是到網吧玩游戲。第二天,他們就會聚到一起,興高采烈的談論自己在游戲中扮演的角色和得到的裝備。而“不合群”的學生在那里往往一言不發,感到非常的孤立。

三是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指人們彼此之間為了維護自尊,而對對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③。小學生由于見識能力低,往往容易“認死理”,思維短路。個別人甚至有極端心理,只要是家長說的一律不聽,只要是老師教的一概不學。這種與常理背道而馳,以反常的心理狀態來顯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為,往往來自于“逆反心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小學生可塑性強,只要對他們進行細致地了解和具體地分析,抓住他們的優勢和長處,就可以此為突破口,實施有效的方法糾正學生的不良心理。

對于有厭學心理的學生,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首先是減少作業量,降低作業難度。我們知道,小學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要比成人短,長時間從事教師布置的作業,往往導致注意力轉移,做錯題,使學生越來越害怕做作業,厭煩作業。作業難度大,經過一定的努力仍無法解決時,一般情況下,學生會產生焦慮不安的情緒。國內有人做過實驗,每天課外作業的時間以30分鐘左右為最佳,這是值得參考的一個數據。其次是培養學生的業余興趣。有些家長為了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不讓孩子有一些其他的活動。實際上,廣泛的興趣所產生的是一種對事物、對世界的態度,這種態度是探究的。因此,抑制兒童的興趣,實際上抑制了兒童對事物的積極態度,自然也包括對學習的態度。對于小學生的厭學,我們應全面考慮、分析諸多因素,重視對學生厭學心理的疏導,盡量減輕學生的心理和學業負擔,使他們充滿興趣,充滿信心地學習、生活。

從眾心理具有兩重性,消極的一面束縛思維,扼殺創造力,使人變得無主見。但也有積極的一面,即有助于學習他人的智慧經驗,克服固執己見、盲目自信。在教學過程中,要克服從眾心理的消極影響,使其發揮正向心理效應,從而發掘出學生的學習潛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課堂上,經常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鼓勵他們不唯師、不唯書、不盲目、不輕信,敢于大膽發表獨立見解。對于他們提出的見解,只要是有自己的想法,即使是錯誤的,我也會對他們獨立思考的方式給予肯定和贊揚,對克服人云亦云的從眾心理起到了顯著的矯正導引作用。教師要有意識地對從眾心理的消極效應進行調控和克服,比如在和學生交流時,用疑問的語氣探究學生的態度;問問題時不是簡單地索取答案,而是鼓勵學生說出思維的過程;適當地開展“錯例”、“反例”教學,讓學生人云亦云的從眾心理遭受失敗的“打擊”,從而克服隨著大流走的盲從習慣,認識到盲目從眾的誤導性、危害性。

對于學生的逆反心理,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采用三條途徑。一是真誠的溝通。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教師生硬的教育態度,呆板的教育方法,常常是造成學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教師在給學生提出要求時,應該使學生明白是非。學生有了缺點錯誤,應該正面說服教育,不要采取簡單粗暴的辦法,不可將自己的主觀好惡強加于學生。二是引導學生增強社會知識。一個人如果有淵博的知識,憑直覺就能認識到逆反心理的荒謬之處,從而采用一種更科學、更寬容的思維方式。在實際教學中,可以采取讀報、看新聞和分組討論的方式,讓他們關心社會時事,開闊視野。三是增強學生的想象力,改變傳統的思維方式。一個問題往往有多種解決方式,但在問題未解決之前卻存在著幾乎是無限的可能性。寬容的思維方式和想象力是可以通過自我不斷的思維訓練來獲得,它能激發出我們的創造力。

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對教師的綜合素質有很高的要求。教師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要善于和學生溝通,抓住學生的特點,充分發揮他們的優點和長處,可以通過家訪、熱情談心、同學互助等渠道和方法,共同努力地做工作,那么學生就一定能夠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陰影,積極健康的成長。

注釋

① 范源清.青少年學生厭學心理探究及其矯正策略.現代技能開發,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