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鋼琴藝術創作論文
時間:2022-09-09 06:08:32
導語:我國鋼琴藝術創作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文化差異的音樂形式分析
從音樂調式來看,四音音列構成了西方調式體系,且由于音程的多變組合又產生了各種不同的調式,即常被人們稱作“中古調式”或“教會調式”。文藝復興之后,調式不斷發展,我們熟知的自然大調和自然小調也分別由愛奧尼亞調式、利底亞調式和混合利底亞調式以及伊奧利亞調式、佛里吉亞調式和多利亞調式逐漸演變而成,它們之間互相融合、滲透,進而形成了現在的和聲大、小調以及旋律大、小調。而中國音樂的調式則采用五聲性結構,通過演繹構成宮、商、角、徵、羽五種五聲調式。在內在的構成上,西方的音樂比較復雜、精致,更加適用于表現華麗、細膩的音樂情感,而中國音樂形式比較簡潔、質樸,可用來表現粗線條的音樂風格。從音樂織體來看,以主調音樂為主的西方音樂體系中,主調貫徹整個音樂織體表現音樂的主體旋律或完整旋律的意義,和聲和音列均對圍繞主調起到了襯托的作用,音樂的織體思維是以縱向和聲為主的網狀立體結構思維。而中國音樂的音樂織體注重各聲部旋律橫向性的線性展開,思維方式屬于單純的橫線性織體思維,即使是多聲部音樂的織體也是以西方音樂織體的復調音樂來構成而非主調音樂。究其背后的文化原因,則主要在于中西文化傳統與美學傳統的不同,西方音響的立體化體現了西方音樂文化將時間過程空間化的傾向,使得西方音樂多呈現奔放之態。而中國的音樂文化特點是時間型的,在流動中建立審美文化方式,追求溫婉綿延的單線延伸的橫線性織體思維,將空間形態時間化的傾向,使音樂呈現出了內涵含蓄深邃的音響效果以及游動的音樂線性軌跡。從音樂節奏看,西方音樂節奏多為“功能性均分律動”型,即在這個節奏體系中,強弱拍規則均勻地交替進行,強弱幅度明顯,且具有第一拍為強拍、其余為弱拍的固定模式,節奏感較為強烈。中國音樂節奏雖然也有與西方音樂節奏相同的“功能性均分律動”及規則均勻的強弱拍安排,但在此基礎上又加入了變化性節奏,樂曲節奏更加自由,在音樂中并沒有按照“首拍強”的規律進行創作,強拍在小節中的位置是不斷變化的。中西節奏的區別究其原因在于“西方人的思維常規是數學式的,中國人思維常規是邏輯式的”。西方的文化模式注重理性的分析與知識的精準,追求科學知識的內在結構以及人為的改造世界觀念,這與他們的哲學發展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是機械自然觀的產物;而中國文化注重人的自然發展以及無為而為的哲學觀,這使得音樂節奏呈現出隨意的特點,由創作者自主決定,而沒有一定的規律去遵循。
二、鋼琴音樂藝術創作在我國的發展
通過以上差異的分析,我國鋼琴音樂的創作和發展,在追求西方音樂復雜、精致的音樂情感的同時,也融入了我國音樂的民族風格。中國早期從事鋼琴音樂創作的作曲家打破了以傳統的線性思維單音體系為主的創作模式,轉而較多地去嘗試西方音樂作曲技法來進行創作,并開始對作品中的和聲、旋律、調性布局和曲式結構安排等加以重視,這為當時我國的音樂創作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轉變了音樂研究者的思想意識,用西方音樂的縝密思維豐富了我國民族音樂的形式和內容,使音樂呈現出了內涵含蓄深邃的音響效果以及游動的音樂線性軌跡。我國最早出版的鋼琴音樂作品是作曲家趙元任先生的《和平進行曲》(1915年),該曲表達了熱愛和平的心聲,從這部作品的創作可以看出趙元任先生有意識地將功能和聲與中國民族音調進行結合,為創作出更多的中國鋼琴作品確定了方向、奠定了基礎。20世紀30-40年代,中國處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特殊時期,反映時代精神成為當時音樂創作的主題,此時鋼琴創作中的傳統音調與民族和聲被運用得愈加成熟,作曲家們也更加注重使用中國音樂思維和音律來創作鋼琴作品,使之具有濃郁的民族韻味。作為這一時期最具代表性的鋼琴音樂作品,賀綠汀的《牧童短笛》正是通過簡潔的創作手法使旋律及節奏變得更加緊密,所使用的民族化的和聲與復調手法,使音樂織體與旋律互相襯托,另外,其所創作的富于歌唱性的旋律也使中國特有的含蓄優雅的藝術內涵得以充分的展現。而在民族音樂與鋼琴藝術融合的過程中,桑桐所創作的《在那遙遠的地方》更是將自由無調性的創作原則加入其中,為了拓寬調性布局與和聲結構變化的可能性而將多聲部的作曲技法與民族音調相結合來使用。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文化的頻繁交流,更多的創作思維和技法傳入到中國,這使得鋼琴音樂的創作進入了多元化的時代,如儲望華的《新疆隨想曲》、朱踐耳的《云南民族五首》、王建中的《櫻花》和《彩云追月》等,這些鋼琴作品或是以聲樂曲的旋律、民族音樂的音調為基礎而改變的鋼琴曲,或是根據作曲家自創的作曲技法而寫成的實驗性鋼琴曲,或是運用無調性、十二音技法等現代作曲技術而創作的鋼琴曲,而不論是哪種鋼琴曲,創作者均意識到了東西方音樂結構以及音樂文化的差異,并在此基礎上,以中華民族音樂的神韻為基礎進行著鋼琴音樂創作。
三、我國鋼琴藝術的發展必須立足于中國傳統的音樂文化
從音樂技法來看,縱觀中國鋼琴藝術的發展歷程,我國鋼琴音樂作品均是圍繞中西音樂形式的融合而進行創作的,其創作手法經歷了從初期探索到成熟發展的一個過程。早期作品的曲式結構與和聲構思一直有著歐洲古典樂派的烙印,而現如今的鋼琴音樂不僅沒有了歐洲古典樂派創作手法的印記,還融入了現代創作技法,注重中西方音樂結構的融合,用西方音響的立體化來體現中國音樂文化線性化的特點,使得音樂的形式更加立體、飽滿,豐富了音樂的縱向結構,更好地體現了我們的民族韻味。從中西音樂形式的文化差異和審美共識的角度看,鋼琴藝術的發展不能過分地強調音樂民族元素、強調差異,這樣西方音樂有價值的東西極有可能被擯棄,不利于我國的鋼琴藝術發展。但也不能一味地強調共性,沒有創新,我們的民族音樂極有可能逐漸地萎縮。在機械論和唯理論文化背景下,西方的音樂文化呈現出了注重理性的分析與知識的精準,追求科學知識的內在結構以及人為改造世界的觀念,而中國的自然觀和無為的哲學觀卻使得音樂文化形式自由奔放。如果能夠找到一個突破點使得二者進行融合,通過中西音樂形態的文化差異分析鋼琴音樂,并立足于我們的民族文化,借鑒西方優秀的技法和文化價值為我們所用,就一定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弘揚民族音樂文化。從文化傳承角度看,縱觀整個鋼琴音樂的發展史,優秀的鋼琴作品的產生無一不是植根于自身的民族文化,鋼琴藝術在我國的發展如果只是一味依賴于西方的音樂創作技法,那么鋼琴的發展也就只是發展了他國的文化,而我國的音樂文化仍然處于被忽視的地位,難以得到良性的發展。因此,鋼琴藝術從業者需要從我國的民族民間音樂技法和文化入手,結合西方鋼琴藝術發展的文脈,將西方鋼琴藝術的大氣磅礴之勢巧妙地融入到我國的音樂藝術中,進行鋼琴藝術的創作和表演。目前我們已經朝著這個方向發展鋼琴音樂藝術,在鋼琴音樂創作中已經不是簡單地采用民歌旋律與和聲織體的手法,而是深入到了民族精神和時代內涵,并在傳承的基礎上大膽革新了西方鋼琴音樂創作技法,將其與中國民族五聲音階相結合來表現作品的意境和韻味,豐富了鋼琴的民族語匯。由此可見,鋼琴藝術的靈魂就是民族音樂文化,中國鋼琴藝術必須植根于中華民族的音樂文化之中,立足于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之中。否則,如果一味地采用歐洲的音樂體系進行創作和訓練,那民族音樂文化以及傳統的美學思維和民族思維則會在我們的心中不自覺地喪失。
四、結語
總之,鋼琴音樂的創作與發展中,創作者和實踐者應以自身的審美價值進行取舍和創作,立足于當下的文化土壤,在技法上有所提升,在可聽性上有所重視,在文化上有所歸屬,以具有中國特色的情感表達方式創作出符合大眾審美的音樂作品。
作者:徐露單位:沈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 上一篇:我國數字藝術創作論文
- 下一篇:保健食品化妝品清源行動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