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設計類課程結構革新
時間:2022-08-24 04:50:10
導語:藝術設計類課程結構革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藝術設計教育最初源于工藝美術教育,1998年7月,教育部頒布實施新修訂版《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正式確立了藝術設計本科專業。該目錄的頒布,標志著我國長期以來實行的工藝美術教育,由此轉入到藝術設計教育的全新發展階段。[1]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天津美術學院開始了對藝術設計專業發展走向及新課程體系建立的探索。
一、變革歷程
第一階段經驗總結期
新專業目錄頒布不久,天津美術學院開始思考設計藝術學科的發展模式。在實踐中,學院逐步認識到原有的藝術設計專業各系分散管理的模式忽略了學科各專業間共性因素的相通共濟及各專業間個性因素的互補作用,妨礙了學科結構調整和體系化建設,不利于人才培養。[2]2000年8月,天津美術學院在裝潢設計系、環境藝術設計系、工業設計系、服裝染織系的基礎上成立設計藝術分院,并按照“大學科”概念,建立基礎課教學部承擔一年級新生專業綜合基礎課的教學任務,以打通學科內各專業的基礎課教學。基礎部的成立集中體現了課程結構的變化。[3]雖然,當時學院已經提出了本著“厚基礎,寬口徑”的原則正確處理設計教育“通才”與“專才”培養的關系的指導思想,并且提出了了優化課程結構、更新教學內容的問題,但藝術設計專業課程結構的調整事實上還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發展階段,這一點可以從幾年間基礎部開設課程的變化情況清晰地反應出來。2000-2001學年基礎部開設的課程可分為兩部分:其一,各專業學生均須修讀課程29周。包括:素描、平面構成、立體構成、色彩、計算機等;其二,各專業分別開設的課程3周。一年后、基礎部面向全體學生新開設了“創意思維”課程并將各專業分別開設的課程增至6周。而在02-03學年,基礎部課程又發生了與上一年調整方向相反的變化,取消了各專業分別設置的課程。02年修訂完成的《天津美術學院設計學科(全日制本科)教學計劃與課程大綱》統一了各專業課程的結構。將藝術設計本科專業課程設置分為必修課與選修課兩大類,并要求學生學習期間進行不少于4周的市場調研或產品開發等實踐活動。其中,必修課部分包括:公共基礎課966學時、專業綜合基礎課910學時、專業課1784學時、畢業設計與畢業論文300學時。而選修課總學時為200學時、允許學生跨專業修讀,其目的在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拓寬知識面、提高綜合能力。以此《教學計劃與課程大綱》的頒布為基礎,藝術設計專業教學與課程建設全面展開。
第二階段:理性探索期
2002年初,天津美術學院啟動由“學年制”向“學分制”改革的研討。同年,以“21世紀初天津市普通高校教學改革項目”申報為契機,天津美術學院掀起一次理論研究的高潮。《藝術設計學專業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的整體優化與實踐》、《創建現代化的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新模式》等課題從不同的角度對教學改革進行深入的探討。2004年,這些課題相繼完成,比較系統地為“學分制”的實施在理論上做了奠基性的工作。學院明確建立“學生選課”“、導師導學”與“科學管理”相結合的運行機制是學分制改革的中心任務。[4]2004年秋,天津美術學院全面實施以學分為基礎、基本學制為四年的彈性學制。同年,再次修訂了《天津美術學院設計學科(全日制本科)學分制培養方案、教學計劃與課程大綱》。鑒于該次修訂確立了現行的天津美術學院藝術設計專業課程體系基本架構,本文對其略加展開說明。新的課程體系意在體現“完善綜合能力系統,注重創新能力培養”的理念,致力于構建“厚基礎、寬口徑、重結構、多元化的課程修讀架構,強調學生實踐力、創造力和適應力培養。整體架構為包括必修課、專業限選課、專業任選課和全校性任選課四大類課程,分“公共文化課程”“、專業綜合基礎課程”及“專業方向課程”三個層次的模塊結構,共3206學時,155.5學分。(如圖)學生在一年級時,統一由設計學院基礎部管理,學習“公共文化課程”與“專業綜合基礎課程”。1、公共文化課程由學校(社科部)統合管理,面向學校全體學生,1090學時、38.5學分。2、專業綜合基礎課程定位于共性的設計基礎教育,544學時、22學分。包括專業綜合理論基礎課、專業綜合造型基礎課,采取教學組的方式,面向設計學科全體一年級學生。學生升入二年級后由各系管理,學習專業方向課程。1、專業主修課程專業主修課程為1092學時、65學分。其中“專業方向基礎課”定位于各專業方向的共性基礎教學,包括各專業方向理論知識、專業技能和設計表達等設計基礎課程,為主修方向課程的前置課程。“主修方向課程”由若干課程群組構成,包括設計觀念、設計技巧、設計程序與管理、設計與創新方法等內容。2、專業拓展課程學生可在“專業拓展續修課程”或“專業拓展延修課程”中自由選擇共480學時、30學分的任選課程。二者皆由專業方向基礎和主修方向課程交叉而成,其不同點體現在兩個方面:面向對象不同,設立目的不同。前者面向本專業方向學生開設,其目的在于滿足學生在完成主修限選課的同時對本專業領域繼續拓展、深化的學習要求,而后者面向除主修本專業以外的全校各學科、專業的學生,以滿足各專業學生在完成各自主修專業課的同時,向其他專業領域拓展延伸的學習需求。3、拓展綜合課屬實踐性質的“拓展綜合課程”包括:參加學術活動、市場調查與設計采風、社會設計實踐以及作品參展參賽與各種技能資格培訓等。也是在這個時期,學院形成了以實驗室(工作室)教學為紐帶,理論、實訓、實驗(工作室)與實習(社會實踐)教學結合互動的課程體系,優化了理論與實踐教學的兩翼關系。[5]在教學管理方面,學院自主研發了學分制教學管理系統、明確了實行“長短學期制”具體措施、建立了有效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出臺了一系列管理規章,保證了04年學分制改革的順利實施。
第三階段:深度優化期
2005年,天津美術學院在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獲得優秀,教學改革在新的起點上不斷深化。在發展定位問題上,學院明確培養目標是高素質的具有的藝術創造力的人才,既有應用型特征,也有學術研究型特征。[6]學院制定的《關于加強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較為系統的回答了課程建設的指導思想、工作重點和基本措施。各專業相繼制定了課程建設規劃,有力地推動了課程建設工作。幾年間,設計藝術學科7門課程建設成為天津市或天津美術學院精品課程,一批主干課程教材相繼出版。這些教學研究成果,使得教師群體對課程體系有了更加全面深刻地認識。2008年,學分制教學方案完成一個周期的運行。在對四年多教學實踐進行反思的基礎上,學院第三次修訂了培養方案、教學計劃與課程大綱。本次修訂強調將學科發展與地域特點相結合、與國家發展戰略相結合。要求課程設置保持適度的前瞻性、凸顯創新能力培養,提高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修訂的重點是主修方向的調整,在確定的主修方向內繼續強化主干課程的建設,而課程結構基本保持了05年培養方案所確立的課程整體架構,其變動之處主要體現在教學內容變革上,有兩個特點:
1、課程模塊化特征更加凸現本次修訂按照“擴大信息量、增加新知識”的原則,引入了專業領域的新知識并刪減了重復或過時的內容,將課程作了相應的調整。各專業方向限選課程均調整為“專業方向基礎模塊”與三到四個“研究方向模塊”相組合的結構。以視覺傳達專業平面設計主修方向為例,在05年制定的教學計劃中開設的限選課程為26門,這些課程的教學內容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重疊現象,各課程間的關系較為松散。本次修訂后重組為以專業方向基礎、視覺形象設計、印刷設計、平面廣告設計四個模塊為基本內容、共18門課程的結構。課程模塊化特征更加凸現,達成了把本學科領域中反映時代特征和發展趨勢的新理論、新觀念、新方法,融入到教學中的目標。
2、注重綜合能力培養新修訂的教學計劃優化了不同性質課程間的相互關系,形成與理論教學和各類專業課程有機結合、更為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無論從開出課程數量或學時安排來看,都表現出更加強化培養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綜合能力。
二、啟示
梳理天津美術學院藝術設計專業課程體系的變遷,其脈絡清晰可見:第一階段課程體系的確立是以解構與重構的方式、通過對以往教學內容的揚棄和新課程建設的途徑逐步確立了新的課程結構,是由內容更新推動結構調整的自發過程;第二階段的課程體系的確立則是在明確的理念指導下,依據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按照既定的課程結構重新組織課程內容的過程,是一個由結構變革促進內容變化的自覺調整過程;而第三階段的調整則是在結構內部以內容整合為特征的一次深度優化過程。在近十年的探索過程中,藝術設計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思路逐步清晰,學院的基本經驗是“以理論研究為先導、以教學管理為支撐”是保證教學改革成功的重要基礎。正如美國學者韋迪所指出的“課程與教學的本質是變革”。藝術設計學科與社會經濟生活緊密聯系的屬性決定了其課程體系必須保持與時偕行的品質。惟有敏銳把握時展的客觀要求并自覺地轉化為綜合推進的教學改革行為,培養機構才能塑造出高素質的藝術設計人才。
- 上一篇:藝術設計教學模式革新
- 下一篇:應用科技對藝術設計觀念影響及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