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銀行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2 04:32:4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外資銀行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外資銀行論文

中資銀行應對外資銀行分析論文

一、問題背景及研究意義

中國銀行業進入后WTO時代,外資銀行可以在中國境內不受地域和客戶的限制開展人民幣業務,中資銀行與外資銀行將在同一環境和條件下公平競爭。但是絕對的公平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在外資銀行的強大實力和多年全球化運作經驗面前,中資銀行短期內不可能獲得絕對占據上風的競爭優勢。雙方雖然在同一環境內,但是并不在同一個起點上。同時,作為國內商業銀行,尤其是國有銀行,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我國政府的協助和支持。其多年在本土經營的網絡和理念根深蒂固,是中國民眾長期信賴和依靠的銀行。顯然在此方面,雙方也不在同一起跑線上。雙方的優勢和劣勢相當明顯,究竟如何處理雙方的關系,中資銀行又該在這樣的對壘中如何擺放自己的位置,都是亟待解決的課題。

是否能處理好雙方的關系,對于中資銀行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合理地應對外資銀行的市場入侵和挑戰,不僅能使在國內市場上壟斷經營多年的中資銀行在“鯰魚效應”作用下開始關注更高效、更合理的發展途徑,而且理智的應對思路和方案也有利于中資銀行在未來合作與競爭共存的中國銀行業市場上保持優勢,站穩腳跟,也更有利于中資銀行實施內部改革,提升內在競爭力,加速規模化,盡快走向世界,成為有全球影響力的金融集團。

此外雙方和諧相處,還有利于中國金融市場的長足發展和中國金融安全的穩定。能否處理好雙方關系,將雙方的優勢發揮出來為國民經濟的增長做出積極貢獻也關系到我國綜合國力的增長和在全球的影響力。

二、問題的提出

對于雙方關系的問題,學界大致有兩種理論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外資銀行兵臨城下,中資銀行大敵當前,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制定有效的競爭策略,堅決地固守陣地。另一種觀點認為,既然銀行業市場的對外開放不可阻擋,合作已成為必然,不如干脆擺出合作的架勢,與外資銀行一道重新洗牌,將目前國內的銀行業市場重新分割,會使中資銀行的實力在短時間內獲得較大提升,擴大其市場份額。兩種觀點,一種是“主戰”,另一種是“主和”,但無論哪種觀點,其本質都在于如何使中資銀行在面對外資銀行挑戰的情形下,盡快提升自身實力,維護中資銀行利益。然而兩種觀點都對如何處理中外資銀行關系考慮得過于片面,沒有從外資銀行作為跨國公司的特殊形式來分析其發展趨勢,從而正確把握中資銀行在處理對待外資銀行的關系上究竟選擇是合作還是競爭。

查看全文

外資銀行監管體系研究論文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我國外資銀行市場準入監管法制的不足;我國外資銀行市場準入監管制度的完善等進行講述,包括了立法層面上、監管內容上、完善外資銀行市場準入的立法、市場準入方面具體制度的完善、地域限制的開放、加強外資銀行監管的國際合作、開業條件的放寬等,具體資料請見:

摘要:結合我國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我國對外資銀行市場準入的監管存在自己的特殊需要也存在著諸如政策寬嚴不一等不足,本文從立法層面、監管內容方面分析其不足,進而對我國外資銀行市場準入的監管制度從立法、監管的具體制度、國際合作等方面提出完善建議,以期對我國外資銀行市場準入的監管有所裨益。

關鍵詞:市場準入監管法制不足完善

一、我國外資銀行市場準入監管法制的不足

我國對外資銀行市場準入的監管主要是通過對外資銀行的組織形式、開業條件、業務范圍等方面對外資銀行的市場準入實施規制。但我國并未樹立明確的監管原則,政策上寬嚴不一,某些存在的模糊性給實際操作帶來麻煩,而有些真空地帶又為經營者留下可乘之機。

1.立法層面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及其實施細則與我國的《商業銀行法》相比,前者更多的是原則性的規定,且其是國務院的行政法規,其立法層次低于《商業銀行法》。同一監管當局對外資銀行和內資銀行所依據的監管法律在效力層次上的不一致易使被監管者對執法的公平性和可靠性產生懷疑,破壞法律權威,導致執法環境的惡化。而且,在很多新型的準入問題上如海外市場的準入等問題,我國尚未有配套的管制措施,立法漏洞明顯。

查看全文

外資銀行監管制度完善論文

一、當前外資銀行經營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我國的金融市場對外資銀行進一步開放,大量的外資銀行涌入中國,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但是,目前外資銀行的經營也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多存少貸。在國內主要從事吸收存款的業務,但同時又借貸,將在境內吸收的外匯資金轉移到境外套匯和套利。

(二)轉移在境內營業獲取的利潤。一些外資銀行往往以高利率向其總行借款,同時又將在中國以低利率吸收的存款匯往總行,從而向國外轉移利潤,并逃避我國的稅收管理。

(三)違規經營,少交存款準備金。按照《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規定,外資銀行應按照一定的標準向中央銀行繳納存款準備金,但一些外資銀行總是想辦法少繳、漏繳存款準備金。

(四)片面追求高額利潤,主要從事一些成本低、風險小、收益高的中間業務。

查看全文

外資銀行進入我國分析論文

一、跨國銀行進入東道國動因的一般分析

對跨國銀行進入一般動因的研究很早就在理論界展開。最主要的成果就是鄧寧的“折衷理論”(ILO理論)。這一理論最早產生并應用于國際直接投資領域,后來有關學者將這一理論延伸到跨國公司領域和跨國銀行領域。根據這種理論可以認為,跨國銀行的進入是內部化優勢、區位優勢和所有權優勢三者共同作用的結果。

內部化優勢(Internalizationadvantages)。在企業利潤最大化和外部市場不完全兩個假設前提下,內部化優勢是指擁有無形資產所有權優勢的企業,通過擴大自己的組織和經營活動,將這些優勢的使用實行內部化的能力。因為內部化使用,可以比非股權式的轉讓帶給無形資產所有者以更多的潛在利益。對于跨國銀行來講,內化優勢可以細分為五個方面:資金在跨國銀行之間轉移的可能性與成本、客戶合同的有效性、轉移定價的控制、信息收集網絡和盈利波動的潛在減少。由于信息不對稱、中間產品難于定價、商業機密難于保護,存在著不完全的外部市場。為了克服外部市場缺陷,跨國銀行必須通過其信息和客戶資源優勢的跨國界延伸,組織內部市場來保存其特有優勢。商業銀行跨國經營與整個國家經濟的對外戰略有著緊密的關系,銀行業作為一種虛擬程度較高的經濟形式,無論如何對實體經濟都存在著依附關系,實體經濟對外投資的增長必然會帶動商業銀行跨國經營的發展。

所有權優勢(Ownershipadvantages)。這主要表現為企業所擁有的某些無形資產,特別是專利、專有技術和其他知識產權,由于國際專利制度或技術本身的復雜性,使得該企業在某個時期在這些資產的擁有上具有排他性的權利。跨國銀行的所有權優勢體現在:熟練員工與管理才能的獲得性、有利的金融資源、廣泛而高效的銀行網絡、跨國經營知識與經驗、服務特殊客戶群的技能、信用狀況、銀行產品的差別化、影響力等等。所有權優勢是跨國銀行海外經營的優勢中最重要的一項,因為擁有這一優勢意味著跨國銀行能夠克服東道國銀行的在位優勢,從而擁有與這些國內銀行進行平等競爭的能力。

區位優勢(Locationadvantages)。這是指特定國家或地區存在的阻礙出口而不得不選擇直接投資,或者使直接投資比出口更有利的各種因素。前者如關稅和非關稅貿易壁壘,后者如勞動成本相對便宜、優惠的吸引外資政策等。區位優勢是造成對外直接投資的充分條件。跨國銀行的區位優勢可以細分為:管制框架、有效的利率差異、不同的經濟狀況、銀行的國別性、社會經濟差異。在銀行的跨國經營中,區位優勢只是作為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發揮作用。其無法單獨解釋跨國銀行為什么能與國內在位銀行展開有效競爭。

在以上這三種優勢的基礎上,學者們又不斷提出了各種理論來解釋跨國銀行海外投資的動力,如“追隨客戶(Clientfollowing)”理論等等。這些理論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跨國銀行進入的基本動因。

查看全文

外資銀行改革論文

銀行業改革是當前中國經濟改革中最緊迫、最重要和最棘手的問題。對中國而言,金融改革是“背水一戰”,“只能成功,不能失敗”,是一場“輸不起的實戰”。

中國的銀行業改革之所以舉步維艱,主要原因在于存在兩個“兩難”:一個是效益與風險的兩難,另一個是改革緊迫性與完善制度環境長期性的“兩難”,也就是“快”與“慢”的“兩難”。

我想講的主要有三點:(1)現有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造所存在的問題;(2)應對之策:大力引進外資戰略投資者和民營投資者;(3)國際經驗與未來銀行治理模式的選擇。

國有銀行的基本現狀可以用“高、低、差”來形容:不良資產比例高,資本充足率低,盈利能力差,公司治理結構落后。中國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大政方針已定,打算采用三步走的戰略:商業化、股份化、上市。堅持國有股份占主導的前提下實現商業化經營,通過內部改造來提高國有商業銀行的效益。

但可以斷言的是,即使國有大銀行上市,只要銀行的產權結構仍沒有什么變化,經營決策權由國有大股東的人來掌握,管理體制就不可能發生大的變化,就不可能提高效率。因而,現有國有銀行的改革目標和方式將會遇到三個問題:(1)國有股東控股導致產權不清,外部監督不力,軟預算約束問題;(2)導致銀行內部治理結構與真正的現代銀行治理結構“貌似神異”,從而不能真正的改善現有銀行內部的治理結構。現在中國的A股市場1000多家上市公司,好公司沒有多少,其原因就是它們只是想圈錢,公司的治理結構沒有發生什么變化,股市沒有起到篩選企業、篩選管理人員的作用;(3)現有的改革模式也不能解決當前完善外部制度環境的長期性和加速銀行改革、提高銀行效率所面臨的矛盾。

銀行業的技術特點導致銀行具有三大風險:經營風險大、道德風險大、外部危害性風險大。銀行業的技術特點所造成的高風險,決定了銀行業的發展對外部制度環境的高度依賴性。那么,如何在銀行業所具有的“三高風險”、當前銀行改革存在的兩個“兩難”、以及對國有商業銀行實行股份制改造的這些約束條件下,使得股份制改造后的國有商業銀行具有良好的盈利動機,堅持市場行為而不是政府行為,真正改變銀行治理結構,即使在當前經濟制度環境不健全的條件下,降低改革的社會風險呢?我們認為,首先要打破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造走向“一股獨大”的公司治理形式,積極引入多元戰略投資者,這包括民營投資者,特別是大力引進外資戰略投資者,政府不再干預銀行的經營活動,從而真正營造起適應現代經濟條件的治理制度。

查看全文

外資銀行監管分析論文

一、對外資銀行實施監管的意義

銀行監管,是經濟金融監管的一個分支,是由中央銀行、銀行監督委員會或其他金融監管當局、有關機構,代表社會公眾對銀行經營管理的各個方面實施監督管理的行為。

銀行作為一國金融體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擔負著重大的社會責任。其能否穩健運行關系該國的經濟、政治的穩定,具有極其重要的社會意義。因此,銀行監管受到了各國金融監管當局的普遍重視。各國金融監管當局紛紛根據本國銀行業運行的實際情況對本國范圍內的銀行實行嚴格的監管。這里當然也包括該國境內的外資銀行。隨著經濟的全球化,金融市場的界限越見模糊,外資銀行大量存在于各國金融領域,它的高速發展給該國經濟穩定和金融安全帶來了多方面的影響。各國不得不加強對它的監管置于重要位置。但截至目前,理論界尚未形成完備的外資銀行監管理論體系。各國的外資銀行監管實踐仍依靠原有監管理論體系的指導。對此,作者認為,外資銀行本是銀行,對其監管的區別主要來自各國實際情況的不同,而監管理論對它是完全適用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中國尚屬發展中國家,對發展迅速、影響日益擴大的外資銀行實行審慎的監管,能維護國家經濟穩定,保證國家金融安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外資銀行在我國的發展現狀和特點

(一)外資銀行在我國的發展現狀

截至2007年10月,我國已有外資獨資銀行20家;中外合資銀行3家;另有72家外國銀行設立了130家分行,191家外國銀行設立了241家代表處。截至2007年底,我國共批準匯豐、渣打、花旗等21家外資銀行將在華分行改制為法人銀行。(注:法人銀行在業務范圍、稅收等方面享有優惠。外資銀行隨時可轉為法人銀行。)外資銀行在我國發展十分迅速,現已具有相當規模。

查看全文

外資銀行監管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7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對銀行的監管都由合規性監管轉向了風險性監管。本文在研究巴塞爾協議體系對銀行風險監管規定的基礎上,參照英國的“比率風險監管體系”和美國在外資銀行風險管理方面的先進經驗,對我國外資銀行的風險性監管做出了具體分析和提出了完善建議。

關鍵詞:風險性監管外資銀行

風險性監管(Risk-basedSupervision)是西方發達國家自70年代以來普遍運用的用以管理銀行金融風險的科學而系統的管理方法。美國著名學者威廉姆斯(C.ArthurWilliamsJr)和漢斯(RichartclM.Heins)在《風險監管與保險》一書中對風險性監管作了如下定義:風險監管是通過對風險的識別、衡量與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將風險導致的各種不利后果減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學管理方法。其主要通過風險識別(riskidentification)、風險衡量(riskevaluation)、風險控制(riskcontrol)和風險決策(riskdecision)四個階段來達到“以盡量小的機會成本保證處于足夠安全的狀態”的目標。

一、巴塞爾協議體系對銀行風險監管的基本規定

專門針對跨國銀行監管問題而成立的巴塞爾委員會,于1988年7月頒布的《關于統一國際銀行資本衡量和資本標準的協議》(即通常所說的“巴塞爾協議”)和于1997年9月頒布的《有效銀行監管的核心原則》共同構成對外資銀行風險性監管的基本規定。

《有效銀行監管的核心原則》①指出銀行業的風險包括信用風險、國家和轉移風險、市場風險、利率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法律風險、聲譽風險等。針對銀行業的這些風險,監管者應當制定和利用審慎性法規的要求來控制風險,其中包括資本充足率、貸款損失準備金、資產集中、流動性、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等。

查看全文

迎接外資銀行挑戰論文

中外資銀行現有的市場格局并不是充分競爭的結果。入世后,隨著中國銀行業對外開放的發展,外資銀行必將日益成為活躍在中國銀行業市場的重要力量。

與外資銀行相比,中資銀行現有的優勢主要是規模優勢,而在利潤和成長性等方面處于劣勢地位,這將對未來的市場競爭格局產生根本性的影響。

中資銀行現有的規模優勢掩蓋了其利潤指標和成長性等方面的劣勢。從資本充足率、不良貸款比率、資本收益率等基礎指標和效益指標看,中資銀行與外資銀行之間存在不小的差距。

入世后,外資銀行將憑借其自身的優勢,搶灘中國市場,中國銀行業市場競爭將更趨激烈。

一、中、外資銀行的競爭優勢比較

1、外資銀行的競爭優勢

查看全文

中資銀行與外資銀行分析論文

1外資銀行的競爭優勢

1.1外資銀行長期以來積累了先進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方式

外資銀行的經營理念是以客戶為中心,以利潤最大化為最終目標。外資銀行的管理方式靈活而有效,很少采用直接的、行政的管理手段,主要采用市場化的、以利潤為導向的管理方式,建立了健全的財務指標體系和風險管理體系。這與中資銀行長期以來受行政干預較多、機制較為僵化相比,顯然更加適應國際競爭的需要。作為從事跨國經營的商業銀行,外資銀行擁有成熟高效的風險評估和風險控制機制,并能確保在高風險和信息化的經營環境中,防范各種金融風險,實現其安全性和盈利性的經營目標。

1.2外資銀行在體制及經營機制方面的優勢

相對于中資銀行,外資銀行不僅具有高度現代化的公司治理結構,其全能型銀行的體制也占盡了優勢。外資銀行具有經營多元化優勢,歷經多年的發展以及市場經濟的長期運作,金融工具和服務手段遠遠走在了中資銀行前列,金融品種齊全、科技含量大,自助化程度高,可為儲戶及企業提供廣泛的產品,滿足客戶多元化的要求,大大優于分業經營的中資銀行。外資銀行經營策略明確,管理機制靈活,所從事的業務活動商業動機強。同時跨國銀行的全球化經營方式,也為其優勢資源的最佳配置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1.3外資銀行提供多樣化的產品,重視產品創新和品牌建設

查看全文

外資銀行進入中資銀行論文

【摘要】本文通過介紹外資銀行在我國市場的現狀,分析了外資銀行在我國的競爭優勢和遇到的問題以及外資銀行向中資銀行提出的挑戰和中資銀行業面臨的機遇。

一、外資銀行在我國金融市場的現狀

近年來,我國改革開放主要是商品市場的開放。與中國民族工業發展水平相比較,中國民族金融業與西方先進國家的差距較大。金融市場開放的時間短,范圍較窄,而且外資金融機構是無形的,國際資金的調動、金融資產的轉移、日常金融服務的提供都在看不見、摸不著的情況下進行。從外資銀行那里得到的主要是短期資金的融通和國際結算等服務,獲得的管理經驗并不多。

上世紀80年代初,外資銀行進入臺灣,雖然受每年只能開一家分行的限制,但是它們一邊建設分支行,一邊開展并購擴展市場份額,取得長足發展。以花旗銀行為例,到90年代末,成為臺灣最賺錢的銀行,在2003年以前,是臺灣發卡量最大的銀行。

1979年,第一家外資銀行——日本輸出入銀行經批準設立北京代表處。1982年,我國開始引進外資金融營業性機構的試點,香港南洋商業銀行被批準在深圳設立分行。2001年12月11日,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同時,取消了外資金融機構外匯業務服務對象的限制,允許在上海、深圳、天津、大連4個城市設立外資金融機構并正式經營人民幣業務。2004年深圳成功引進美國新橋投資集團,成為國內首家外資第一大股東的中資銀行。2005年12月1日,銀監會宣布對外資銀行開放本地企業的人民幣業務。至2006年末,22個國家和地區的74家外資銀行在中國25個城市設立了200家分行和79家支行;42個國家和地區的186家外資銀行在中國24個城市設立了242家代表處。在中國加入WTO的過渡期內,外資銀行主要經營指標的增速快于中資銀行。在我國經濟金融發達地區的銀行業中已占有重要地位,已經成為中國外匯市場上最積極、最活躍的參與者。

在經歷了WTO規則對銀行業五年的保護期后,《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及其《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已于2006年12月11日起正式施行,規定只有外資法人銀行,才可以不受限制,在中國全面經營人民幣業務。但如果是外資銀行分行,則在人民幣業務方面對普通居民還設有其吸收的人民幣定期存款不少于100萬元的門檻。2007年3月20日,匯豐銀行、渣打銀行、東亞銀行和花旗銀行獲得中國銀監會批準在中國從事全面外匯和人民幣業務,29日他們獲得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頒發的法人銀行營業執照,已于4月2日開業。9月21日,中國銀行業協會外資銀行工作委員會在北京正式成立。匯豐銀行、東亞銀行、星展銀行、渣打銀行、三菱東京日聯銀行、瑞穗實業銀行、華一銀行、恒生銀行、廈門國際銀行9家在華外資銀行法人機構成為中國銀行業協會正式成員。這表明外資銀行從此可以享受和中資銀行同等的國民待遇。目前已有16家外資銀行獲得銀監會批準,將其國內分行改制為外資法人銀行并開展相關業務。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