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臨床醫學教育模式對比及改革措施
時間:2022-10-31 09:23:02
導語:中外臨床醫學教育模式對比及改革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針對臨床醫學高等教育模式的特點,提出招生、培養是其最核心的兩個方面。從招生和培養兩方面闡述中外臨床醫學高等教育模式的不同,并對國內教育模式中的不足提出改革措施。
關鍵詞:臨床醫學;高等教育模式;改革措施
1臨床醫學高等教育模式
作為一門與人類生命健康息息相關的學科,臨床醫學與其他高等教育學科相比,在人才培養機制、學科人才選拔等方面存在一定特殊性。只有完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機制、人才選拔方法,才能有效提高臨床醫學教學質量,為社會輸送優秀的臨床醫學人才[1]。對于高等教育臨床醫學專業而言,招生、培養是其最核心的兩個方面。這就要求高等醫學院校一方面在招生環節制訂合理的招生政策及科學的錄取標準,同時在培養環節注重教學資源的開發,并不斷優化教學方式,使臨床醫學教學效果達到最佳。
2中外高等醫學院校臨床醫學專業招生與培養模式比較
2.1招生模式
2.1.1招生政策
國外大部分高等醫學院校具有一定的招生自主權,在此基礎上進行招生計劃的制訂。美國、德國、法國等歐美國家高等醫學院校依據科研、企業集團以及政府機構的需要進行招生規模、招生計劃的制訂。日本高等醫學院校招生計劃則根據學校導師的學生培養能力制訂。國內高等醫學院校招生計劃主要由行政主管部門制訂。由于高等醫學院校辦學經費主要由行政主管部門提供,因此行政主管部門實際上扮演著高等醫學院校辦學者和管理者的角色,高等醫學院校招生計劃、招生規模很大程度上受政府部門教育經費投入情況的影響。這種招生模式一方面沒有考慮招生單位的人才培養能力,同時也大大制約了市場經濟對高等醫學教育的調控作用,不利于高等醫學教育的健康發展。
2.1.2錄取標準
(1)招收對象: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家招收的臨床醫學生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受過醫學教育,二是具有學士學位。國內高等醫學院校臨床醫學專業招生主要面向應屆理科高中畢業生,他們參加高考達到院校錄取分數線,且體檢合格即可順利進入醫學院校。這種招生模式對于重點院校而言十分有利,能夠招收到數量充裕、質量有保證的優秀高中畢業生。而對于地方性的一般醫學院校,招生質量、招生數量很難得到保證,不利于其醫學精英教育的開展。(2)入學條件:大部分發達國家高等醫學院校采用筆試、面試結合的方式進行學生的入學選拔,很多院校對面試十分重視,通過面試對申請者學醫動機、社交能力、臨場反應能力等進行考查。美國、加拿大等國家除對申請者本科課程學習情況、本科階段平均成績以及指導教授評價進行考查之外,還會結合申請者實習經歷、對醫學的看法等決定是否錄取。
2.2培養模式
2.2.1教學資源
教學資源分為人力資源和物質資源兩種類型,是保障學生學習活動的人力、物資基礎。對于醫學教學而言,教學資源包括教學硬件資源、師資力量等,是醫學教學活動開展的基本保障。
2.2.2基礎資源
醫學教學過程中的硬件資源即基礎資源,具體包括教材、基礎設施等。臨床醫學教學涉及生理學、藥理學、人體解剖學、外科學、傳染病學等內容,需要的教學基礎資源較多,教學基礎資源與教學質量具有密切聯系。
2.2.3教學方式
(1)課程設置。國外高等醫學院校課程設置較為人性化,以美國為例,美國近三十所高等醫學院校以混合架構模式、模塊整合模式、器官系統模式等進行課程體系設計,不再沿用傳統的學科中心課程模式。哈佛大學醫學院對一年級本科生設置的人群健康課程,將其作為醫學基礎學科對醫學生進行培養,能夠使醫學生掌握基礎性的醫療知識。這種先進的醫學課程設置模式,對于醫學教學質量的提升具有顯著效果。國內醫學高等院校大多數教材統一、教學大綱統一、教學計劃統一,以知識講授為主要教學模式進行醫學生的培養。從課程設置方面看,以學科為中心的教學體系仍占主導地位,在臨床醫學生培養方面存在基礎課、臨床專業課、臨床實習3個階段相互脫離的現象。課程設置不合理使醫學生接受的醫學教育存在一定的重復、脫節現象,交叉學科、邊緣學科、人文學科嚴重不足,對臨床醫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十分不利。
(2)教學方法。教育發達的國家大多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圍繞學生展開醫學教學。以哈佛大學醫學院為例,其醫學教學以問題為中心,教師輔助學生展開研究型學習,徹底消除了傳統醫學教學模式學生被動接受的弊端,教師以指導者的身份與學生進行問題討論和知識學習,通過不斷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解決問題,促進學生知識水平的提升,使學生快速掌握解決問題、應用知識能力。當前我國高等醫學院校采取“先基礎、再見習、后實習”的教學模式,即先進行基礎課程的講解,然后進行見習和實習。這種教學模式很容易造成學生理論學習與實踐脫節,使學生無法快速、正確掌握臨床醫學技術,造成醫學教學與臨床實踐脫離。這種過度重視理論灌輸,忽視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培養的教學模式必然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產生不利影響,也不利于我國醫學教育的發展。
3臨床醫學高等教育模式改革措施
臨床醫學高等教育模式改革應圍繞以下目的:首先,應充分體現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的融合;其次,要重視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再次,要注重醫學專業學生社會、心理、生物相關知識的綜合培養。本文就招生和培養兩方面提出臨床醫學高等教育模式改革的措施。
3.1招生方面
3.1.1招生自主權的擴大化
將更多的招生權賦予高等醫學院校,使其能夠為招收更多綜合素質高、基礎好、熱愛醫學的高中畢業生,為高等醫學院校教育質量的提升奠定基礎。行政主管部門應進行醫學院校招生政策的宏觀調控,使高等醫學院校結合社會需求、自身師資力量及教學條件制訂最終的招生方案。
3.1.2招生規模的合理化
按照社會需求、學校教學條件、教學資源情況進行招生規模的控制,由行政主管部門對學校招生數量進行審核,將醫學院校師生比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在具備擴招條件后再適當擴大招生規模。也可以通過發展護理、藥學等輔助專業的方式進行擴招,培養更多的專業醫學人才。
3.1.3入學標準的多元化
首先,可以將臨床醫學招生范圍由理科畢業生放寬為文理兼收以擴大招生范圍,使熱愛醫學科學、具備醫學入學條件的文科生進入醫學院校。通過統一高等醫學院校入學考試,高等醫學院校可進一步對文科生進行篩選,以確保學生的整體質量。除傳統的高考招生渠道之外,也可從綜合型高校的低年級本科生中進行人才選拔,吸引一批熱愛醫學、適合醫學專業的學生進入醫學院校學習。其次,除傳統入學考試之外,還可以設置面向社會的醫學筆試、面試,進一步將社會上適合學醫的人引入醫學院校學習。
3.2培養方面
3.2.1合理規范運用教學基礎資源
首先,合理利用教育經費進行醫學教育基礎條件的改善,通過合理配置、高效利用進行醫學教學條件的優化,如教材、教具的更新,網絡教學系統建設,實驗儀器設備的購買等。其次,加強對醫學教學資源的管理。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實驗設備、教具的保護,提高實驗設備、教具的利用效率。
3.2.2建設一支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
首先,從教師團隊年齡、職稱、學歷、專業等多個方面完善師資結構,加強教師團隊的教研能力。年齡方面,以老教師為核心、中青年教師為主體,建設臨床醫學教研團隊;學歷方面,力求博士學位人員任主干課程教師、碩士學位人員任非主干課程教師,并對青年教師不斷加強繼續教育;職稱方面,高級、中級、初級職稱比例應盡量合理;專業方面,教師團隊應在具備廣博的醫學專業知識的同時,具有豐富的社會科學知識和人文知識。其次,合理控制師生比。當前大部分醫學院校師生比均超過1∶16,部分院校師生比甚至超過1∶30,一名教師帶著十多名甚至幾十名學生進行實驗、實習,很難培養出高質量的醫學人才,特別是對于強調精英教育的臨床醫學專業。因此,醫學院校應當盡量控制師生比,確保醫學專業學生接受高質量的醫學教育。
3.2.3優化臨床醫學課程結構
優化課程結構對于臨床醫學教學質量提升具有積極意義,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課程結構的優化。首先,課程設置應當充分結合社會需求,即根據群眾健康服務需求、群眾衛生服務需求進行臨床醫學課程設置:(1)構建以八年制教育為主、五年制教育為輔的臨床醫學教學體系,取消原有的三年制專科教學計劃;(2)將理論教學與臨床實踐充分結合起來,培養醫學專業學生牢固的臨床專業思想。其次,進行課程內容的持續優化。課程內容的優化體現在4個方面:(1)課程內容緊跟醫學發展步伐,不斷更新;(2)圍繞臨床醫學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原則進行課程設置;(3)課程內容應盡量生動,提高醫學教學效果;(4)教學內容綜合化、系統化,提升學生的醫學綜合能力。
4結語
雖然我國臨床醫學教育還存在許多問題,但隨著國家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教育體制的不斷完善,臨床醫學高等教育模式今后將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謝安邦.比較高等教育[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謝宏,姚竹秀.新建醫學院師資隊伍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6(6):46-47.
[3]陳律,肖水源,孫振球.我國醫學教育面臨的新問題與對策分析[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6,16(17):2710-2713.
作者:李翀 單位:常州市第一人民醫院
- 上一篇:簡談“一帶一路”國際物流績效影響
- 下一篇:桂林米粉連鎖經營發展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