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新聞教育理念小議

時間:2022-03-29 10:11:00

導語:新時期新聞教育理念小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時期新聞教育理念小議

摘要:新聞教育改革要在科學的理念指導下進行。在培養學生政治意識、社會責任感和人文關懷精神的同時,提高學生參與國家和民族事業發展的能力,是新時期新聞教育的主要目標。因此,新時期新聞教育理念應“以認知理論為中心、以語言實踐為中心”,科學組織與設計教育內容,從而切實提高新聞教育效果,滿足社會需求。

關鍵詞:新聞教育教育理念

傳統意義上,接受新聞教育是個體從事新聞職業的一個重要途徑。近年來,新聞專業學生的畢業人數與媒體的用人人數間差距加大,媒體對新聞專業學生的職業技能要求更高。有學者提出,新聞教育改革的重點應針對長期以來陳舊、保守、不適應時代需要的教學內容,要以提高受教育者的新聞技術性能力為核心教育內容;還有學者重拾上世紀已被否定的“新聞無學論”,提出新聞教育改革的關鍵是減少在校理論學習的時數,加大技術性能力訓練的力度;更有甚者,認為當前四年制的本科教學可以二二分段,即兩年完成所有課程的教學,兩年時間進入到各類新聞媒體工作,以媒體教育替代學校教育。筆者認為,這些看法有失偏頗。

一、新聞教育目標的設定

美國著名報人普利策提倡新聞教育的專業性,他認為通過新聞專業訓練,國家可以“擁有訓練有素、是非分明、有勇氣為正義獻身的智能型報人,有能力、公正、具有民眾精神的媒體,就能夠維護那種公眾品德”。[1]普利策的意圖良好,然而在具體教育實踐過程中,為適應傳媒業發展需求,新聞專業教育受制于傳媒業的“人才”標準狀況日益嚴重,新聞教育在“引導”與“迎合”傳媒業標準上游移不定。在就業的工具性目的下,新聞專業訓練初衷被扭曲,從一定意義上講,新聞教育成為失去獨立品格的主體。

在維護新聞業的專業性過程中,新聞教育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對新聞教育本質的認識,應是學術性與應用性的統一:新聞教育是一種新聞素質、素養和專業理念的全面教育,決不僅僅是一種實踐技能、方法和應用知識的技能教育。新聞教育不僅僅“需要最好的通才教育”,還應培養學生的自主性、約束性、參與性與責任性。新聞教育的效果,主要表現為兩個維度:在學校,要求學生完成認知型和技術型知識的掌握后,學思有悟,通過思考整理出符合特定情境需要的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進入社會后,學生能夠“一方面發揮高效率的生產作用,另一方面,這些人由于具備了新經濟社會所需要的知識結構和素質,從而也改變了過去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他們的思想和行為成為引導社會活動觀念和方式變遷的主要因素”。[2]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新時期新聞教育的目標可以確立如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及意識形態,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人文關懷精神,提高學生參與國家和民族事業發展的能力。

二、“兩個中心”的新聞教育理念的提出

在新聞職業高度專業化的社會背景下,新聞教育要履行社會功能,就必須滿足新聞職業的需要,獲得新聞職業的支持。當前社會對新聞教育的不滿,主要集中在受過專業訓練的學生不能適應職業的技能需要,這一問題固然需要正視并積極解決,但若以職業技能需要作為衡量新聞教育成功與否的惟一標準,并不妥當。

首先,新聞教育與新聞職業不是簡單的對應關系,教育有其自身的獨立品格。“2009年我國大學生在學人數總規模為2979萬人,居世界第一,毛入學率增至24.2%,可以說進入了國際上公認的大眾化階段。”[3]對于新聞教育而言,“大眾”主要表現在受教育人數增多,并非指教育理念的“大眾性職業訓練”,更不是“大眾性的勞動力生產”。全球化背景下,新聞教育首先傳承社會的文化遺產和價值觀念,其次承擔新聞職業的期望。

其次,教育主體將已經定型的知識傳遞給學生,并且引導學生認識、理解新聞職業,學生主動獲取新聞職業所要求的成績與文憑,在這個過程中,定型的知識無論是認知性的理論還是技能性的技術,當它以教科書的面貌出現在學生面前時,多少都有些滯后于實際的職業需求。而作為知識的傳授主體,教師在具體的新聞技能操縱上,與專業新聞職業人士相比只能算是“業余人士”。因此,無論在新聞教育理念中如何強調“技術中心論”,其結果都無法充分滿足新聞職業的需求。

鑒于此,我們提出“兩個中心”的新聞教育理念,即新聞教育主體在確定教育目標、締構教育內容時,根據自身的素養及對政治、經濟、意識形態等形勢的總體把握,形成以“認知理論為中心、語言實踐為中心”的教育認識。

三、新聞教育中心內容的解讀

(一)新聞教育以認知理論教育為中心的必要性。

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改變大學教育重成績輕能力的現狀。對于高校工科類專業,延長實踐學習、強化技能掌握是必須與必要的。

但是,新聞學是一門獨特的社會實踐學科,新聞學教育從根本上說是一個人文過程,而非一個技術過程,理論與實踐是新聞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忽視任一方面都不利于學生素質的整體提升。

我們必須承認,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當前的新聞理論課教育效果,主要表現在學生對知識的記憶上,并未著力作用于學生情感、思想和行動的改變。壓縮理論課特別是倫理道德課時,讓學生更早、更多地參與新聞實踐和創新,的確能最大程度地滿足媒體的職業技能要求,降低媒體的人員培訓成本。但是新聞媒體是“‘社會的鏡子’,而且在多數情況下媒體的政治屬性、社會功能和運行方式是與該媒體所在國家的政治體制、經濟模式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平行’的”,[4]新聞媒體的這一特殊性,決定新聞教育必須以意識形態領域的教育為核心,以社會學、社會史的教育為脈絡,以新聞、傳播理論的學習為基礎,努力提高學生的政治覺悟,增強其深入社會時的思辨能力。

因此,以犧牲理論教育來擴充實踐,無異于飲鳩止渴。新聞教育要關注人文精神的養成,使學生成為更完善的人。新聞專業的學生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一個有責任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一個技術工人。無道德的新聞實踐,不僅不會對社會建設有些許貢獻,而且會形成許多潛在的負功能,新聞教育主體應正視這一點。

(二)新聞教育以語言實踐為中心的必要性。

理論的學習,旨在提高實踐的即時能力與延時能力。前者指學生在具體的新聞業務中,能夠完成新聞的采訪、寫作與基本的文字編輯、版面設計等工作;后者則指學生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以學校理論學習的積淀,勃發出可持續的新聞發現與再現能力。這一任務的完成,需要以新聞教育內容的豐富與科學為基礎。長期以來,新聞教育內容偏重新聞采、寫、編、評等業務類課程的教育價值,以其作為學生實踐能力表現與提高之根本,這一觀念應當轉變。新聞實踐課程的教育內容設計,不僅僅是一種技能的掌握,還是社會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以語言類教學內容作為新聞業務類課程的核心,是新時期新聞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

傳統上,新聞教育主體多將語言課程定位于學科基礎課,并未將其納入業務類課程的設計視野中。語言是一個民族重要的文化組成部分,語言的學習是文明傳承和歷史接續的活動,輕視語言類課程,將大大降低新聞實踐課程的教育價值。

現代漢語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普通話”。[5]報紙上所刊發的新聞稿件應成為“典范的現代白話文”,但是,受外語及新興網絡語言的影響,更重要的是新聞從業者自身運用現代漢語能力的減弱,“典范的現代白話文”數量在急劇下降,甚至還出現了由于語言運用失當而形成的稿件失實,或造成不良社會影響。

語言運用行為是一種過程性行為,新聞報道的語用行為,一方面要遵守語言方面的規則,另一方面要考慮詞語安排時,受眾在接受過程中可能形成的誤解以及所帶來的負面效果。如“8月4日到8月12日,短短9天內,新疆自治區連續發生3起嚴重暴力事件———‘8?4’喀什暴力襲警案、‘8?10’庫車連環爆炸案、‘8?12’疏勒暴力襲擊案。其中前兩個案件,已被國家公安機關定性為暴力恐怖事件。至8月14日,上述3案已造成21人死亡、22人受傷(均不包括犯罪嫌疑人)。

同時,警方共擊斃犯罪嫌疑人8人,逮捕4人,2人自爆身亡,另有多名犯罪嫌疑人在逃。”[6]這篇新聞稿件以《新疆暴力恐怖連環案追蹤》為題,報道了2008年8月發生在新疆的新聞事實。稿件的標題中,將“連環”安排在標題峰中,起定性作用。“連環”作形容詞時,其解為“屬性詞,比喻”。[7]新疆發生的三個新聞事實,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官方新聞中,并未認定三者是“一個接著一個互相關聯的”,因此,報道標題中使用“連環”一詞為事實定性是不恰當的。同時,該報道在詞語安排時,在稿件的起首焦點處,突出強調“9天”時間之短,“連續”發生的“3起”“嚴重”“暴力”事件之密集,很容易引起受眾對于新疆社會形勢的恐慌性解讀。

新聞報道是一種語言表達性行為,一端連著語言系統,一端連著話語篇章,對語言的認知程度與表達行為質量有著密切關系,表達行為質量與話語篇章質量也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話語篇章是語言及其文字符號系統的具體體現者,在反映符號系統面貌的同時,透露出表達主體的標準意識與規范意識。如果新聞工作者在締構話語篇章時,不能成為語言運用的典范,就可能成為反面教材。語言類課程的教學,對于新聞報道的標準與規范,對于民族語言文字的標準與規范,具有重要的意義。語言類實踐內容作為新聞教育的中心,所起到的是一種潛在的、持續的作用,是以“新聞之道”執以“新聞之術”的基本物質保證。

參考文獻:

[1]陳昌鳳.美國新聞與傳播教育的認證指標:設定價值取向和教育目標[J].國際新聞界,2006,(12).

[2]錢民輝.教育社會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3]教育部解讀教改綱要取消高校行政級別是大勢所趨[EB/OL].,2010-03-03.

[4]魯曙明,洪浚浩.傳播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5]吳啟主.現代漢語教程[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6]李微敖.新疆暴力恐怖連環案追蹤[EB/OL].,2008-09-17.

[7]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