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聞報道論文
時間:2022-09-15 10:35:00
導語:民生新聞報道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關鍵詞]新聞學;新聞媒體;新聞報道;民生;和諧社會
[論文內容摘要]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了“促進社會和諧”“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任務。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無論是總理做的“政府工作報告”,還是許多代表參加的“討論發言”,都十分重視并且熱議著“民生”的話題。可見,民生的改善是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關鍵。在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進程中,新聞媒體要充分發揮民生新聞報道的輿論導向作用。在具體的新聞實踐中應以黨的十七大報告的內容為指針,確定好民生新聞報道的重點。
2007年10月15日,同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做了題為《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的報告。報告中提出要“促進社會和諧”“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在2008年3月5日召開的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無論是總理做的“政府工作報告”,還是許多代表參加的“討論發言”,都十分重視并且熱議著“民生”的話題。
無疑,民生的改善是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關鍵。在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進程中,新聞媒體要充分發揮民生新聞報道的輿論宣傳導向的重要作用。在具體的新聞傳播運作中,要以黨的十七大報告的內容為指針,確定好民生新聞報道的重點。
一、民生新聞報道符合“以人為本”的時代內涵
關于民生新聞的概念,不同的學者和業內人士有不同的看法。在當前有關民生新聞的討論中,主要存在著“合一說”“平民說”和“群眾說”三種說法。這些說法,均從某一個特定的角度對其本質特征的某一方面進行了闡釋,有一定的道理。然而,并沒有全面準確地概括好民生新聞的本質內涵。朱壽桐等人從民生新聞關注的對象、反映的內容、采取的視角和表現的價值理念出發,將其定義為:“以民眾的日常生活為主要內容,以民眾的人生訴求為基本出發點,以民眾的生存狀況為關注焦點,以民眾的視角表現民生價值和人文關懷的理念,從民眾的生存空間開拓資源的新概念新聞。”
民生新聞是富有中國特色和時代特色的新聞樣態。作為新聞,它必須遵循黨和政府對于一般新聞的原則要求,體現新聞的黨性原則;同時,它又要突出民生,反映民聲,表達民心,體現出它不同于一般新聞的顯著特色。民生新聞的這種“民生內容、民眾視角、民本取向”的基本定位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時代內涵。進入21世紀以來,黨中央在指導思想上一直強調人民大眾的利益和民生價值,無論是同志提出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還是同志提出的“三為”方針(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務),無論是新聞業界里貫徹執行的“三貼近”(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原則,還是今天社會里強調落實的“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都明顯地透現出了對于“民生”問題的高度關注。我們的新聞業,尤其是公家的新聞媒體,更應該注重民生新聞報道,體現出重視個人的全面發展和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這種深蘊時代內涵的民生新聞報道,符合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就今日各家新聞媒體所報道的民生新聞來看,從新聞傳播這一特定的行業角度,正是體現了我們黨和國家政府的這一根本宗旨。
二、民生新聞報道在推進和諧社會建設中的作用
在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進程中,新聞媒體,尤其是晚報、都市報這類適宜民生新聞報道的媒體,要自覺擔負起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責任。要深入基層了解社情民意,傾聽群眾的呼聲,及時化解各種社會矛盾,理順群眾的不滿情緒,充分發揮民生新聞報道在推進和諧社會建設中的作用。
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必然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社會矛盾。比較常見的如干群之間的矛盾、消費者與商家的矛盾、個體企業主與打工者的矛盾等等。盡管大多數屬于人民內部矛盾,但是如果不及時化解,把這些矛盾消除在萌芽狀態,就有可能使矛盾激化,出現嚴重的后果,影響安定團結、影響社會和諧。所以,新聞媒體要利用民生新聞報道及時發現和化解各種矛盾,理順群眾的不滿情緒,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盡可能減少負面影響,發揮民生新聞報道在推進和諧社會建設中的宣傳鼓動和輿論導向的重大作用。
1.利用民生新聞報道,維護群眾的合法權益。由于一些人法律意識薄弱,受利益驅動,見利忘義,損害了群眾的利益,受到傷害的群眾心中不平,強烈不滿。如果不及時使矛盾解決,極少數人就有可能一時想不通而走向極端,造成嚴重后果。如果新聞媒體得知此類新聞線索或得到他們的“投訴”后,及時利用民生新聞輿論監督的力量,取得社會各界的支持,與有關部門配合,使群眾的合法權益受到保護,那就可避免矛盾激化,不至于出現不和諧因素。如《燕趙都市報》接到群眾“一打工妹被個體老板剃了陰陽頭遭到人身侮辱”的投訴后,將個體老板的不法惡行予以曝光,執法部門對惡老板予以懲處,為打工妹伸張了正義,并對打工妹進行了妥善安置,避免了不良后果。又如他們接到群眾投訴,利用輿論監督的力量,成功解救了被困在外地的受傳銷所騙的群眾,避免了惡性事件的發生。群眾的合法權益得到了維護,也就理順了情緒。這樣把不安定因素化解在基層,對社會的穩定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像一些群眾受騙受欺,把一些心中的不平反映到新聞媒體,該媒體組織派人調查核實,將事實真相予以公布,批評了不良行為,也讓這些群眾出了口怨氣,得到了宣泄,心理上得到了安慰,便可以化解許多矛盾。
2.利用民生新聞報道,消除群眾的各種疑惑。喻國明教授把新聞媒體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劃分為三個階段,上世紀80年代是“解氣”的時期,90年代是“解悶”的時期,進入2l世紀是“解惑”的時期。改革開放是前人沒有做過的事業,也是走別人沒有走過的道路。實行改革開放,會涉及到一些人的切身利益,甚至在一些很是特殊的時候,相當一部分群眾對社會轉軌過程中的各種變化(譬如政策的調整或新規定的制定),由于一時不理解,或從局部利益出發,產生了不滿甚至對立情緒。如果不及時理順這些群眾的情緒,就會影響社會和諧。這就要求新聞媒體要發揮民生新聞報道聯系群眾的優勢,針對群眾的不滿情緒,多做宣傳解釋工作,讓群眾了解新的政策調整、采用新規定的意義,解除群眾的疑慮,消除群眾的困惑,使群眾心平氣和。
如國家“房改政策”“醫保政策”的頒行,新聞媒體就宜用大量篇幅進行宣傳,解答群眾的各種疑問,群眾心里清楚了,疑慮消除了,就會轉向支持和配合。又如城市整容,必然使馬路邊上的攤販產生怨言,新聞媒體要多做宣傳解釋工作,取得廣大群眾的理解與支持。另外,新聞媒體也要為群眾開辟“來電來信”“百姓心里話”等欄目,讓群眾有反映意見、抒發心聲的地方,這也是理順群眾情緒的一種有效途徑。
由此可見,新聞媒體所做出的民生新聞報道,應從民生角度悉心解讀我們黨和政府的政策,盡可能地滿足民眾思考、行動和日常生活的需要,從民生的角度詮釋“國計”,關注政策影響下的社會生活狀態,更好地服務大眾。
3.利用民生新聞報道,揭露消極腐敗現象。廣大群眾對腐敗現象,社會不良風氣、壞人壞事極為不滿。新聞媒體要與紀檢、監察、執法部門密切配合,不斷揭露消極腐敗現象,揭露壞人壞事,使腐敗分子、壞人惡人受到懲處,讓群眾拍手稱快。群眾消了氣,去掉了堵心的事,才能促進社會和諧。
化解社會矛盾時,新聞媒體既應重視主要矛盾,又不可忽視次要矛盾。看似是生活中的平常小事、細小糾紛,但總有人有“不平”、有痛楚,因而應讓群眾有苦有處訴,問題有人揭,困難有人幫,要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如一家小店與周圍住戶因“采光”產生了矛盾,投訴到報社,如果不管,最后可能鬧到打架斗毆或到法院打官司。報紙干預了,批評小店不應影響住戶采光,結果小店進行改建,把矛盾解決了,小店主和周圍住戶雙方也就相安無事了。現在許多為難事、不平事、不順心的事,就是因為沒人問、沒人管,所以群眾才產生一些誤解,甚至還會產生比之以前還要激烈的矛盾心理,從而引發一些難以預料的重大事件。如今,許多新聞媒體都設立了“新聞熱線”“全天候”地接受群眾的來信來電來訪,群眾把新聞媒體當成他們傾吐心聲、抱怨不平、尋求公平、討回公道的地方。這就說明了新聞媒體采寫的民生新聞報道確實有一定化解矛盾的威力,也說明了新聞媒體在具體的新聞傳播實踐活動中為化解社會矛盾、理順群眾情緒方面所做的工作受到了群眾的肯定,獲得了群眾的信賴。
當然,任何新聞媒體在利用民生新聞報道為大眾服務時,都要注意策略、把握時機。一是要加強社會性合作。記者不是法官,也不是裁判員,在采訪報道中所遇到的許多問題,須由執法部門配合,最終才能解決。二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一些涉及面廣、錯綜復雜的現象,新聞媒體要慎重行事,不能盲目干預,輕易表態,以防事態擴大,干擾大局。因為有的矛盾需要內部解決,有的矛盾解決需要時間,需要做深入細致的工作,不可操之過急、匆忙行事。三是正確對待群眾性行為。如群眾上訪、請愿等,記者不要盲目參與,否則會火上澆油,幫倒忙,給各級領導部門的工作造成被動。四是解決矛盾要有始有終。對一些一時解決不了的問題,要耐心向群眾做解釋報道,或請有關部門對群眾有所答復,不要有頭無尾,不要讓切盼很快解決問題的群眾大失所望。
三、對于民生新聞報道之重點的確定
民生,是一個社會發展的動態性表征,其內涵隨社會發展而不斷變化。現在人們熱議的民生話題,已不是單純的百姓衣食住行的問題,而是與社會和諧、國家發展、人民幸福關系更加密切的現象,涉及到接受教育、勞動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衛生和社會管理等相當突出的社會生活層面。這些關乎社會民生的話題給新聞媒體開展民生新聞報道提供了新聞線索和豐富資源。在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進程中,新聞媒體應根據以下六個方面的內容來確定民生新聞報道的重點。
1.重視教育報道。“教育是民生的基礎”,是社會和諧的根本大計。教育與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對于提高人民的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是黨的十七大報告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進程中,新聞媒體應加大教育新聞的報道力度。如報道教育結構優化的問題、教育觀念更新的問題、考試招生制度及教學質量評價制度改革的問題、公平教育、教育收費、助困體系建設等問題。
2.重視就業報道。“就業是民生之本”,是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因素。只有“耕者有其田”,才能饑者有其食、寒者有其衣。就業是人民群眾生存生活發展的基本前提,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所在。在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進程中,新聞媒體應加大就業問題的新聞報道力度,大力宣傳國家實施的積極就業及自主創業政策等。如大力報道高校畢業生、退役復轉軍人、新增勞動力的擇業、就業、自主創業實際情況以及國家對農民工的善待政策、國家對困難群眾的援助措施等實際情況。
3.視收入分配報道。“收入分配是民生的源泉”。收入分配是人民群眾休養生息最為直接的物質來源。只有解決好收入分配問題,體現社會正義、公平合理,人民才算真正當家作主,改革發展成果才算讓人民共享,人民群眾才會以更大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去“奔小康”。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完善和改革開放進程的加快,我國城鄉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越來越大。那些處于低收入水平的弱勢群體難免會有消極情緒和挫敗感,他們會懷疑我們的政策、制度和措施,質疑我們行進的路向、目標和前景。做好他們的思想工作,離不開各地新聞媒體的民生新聞報道。在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進程中,新聞媒體應大力報道我國的社會制度及收入分配制度,宣傳各地所做出的縮小收入差距的種種努力,以消除人民群眾內心的積怨。
4.重視社會保障報道。“社會保障是民生的依托”,是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保證。我們所做的關于民生新聞報道,應注意宣傳已在逐步形成并且日趨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之實際情況,使大家對生產生活有安全感,體會到各級黨組織和政府部門所做的事情,都是為他們辦的好事、實事,讓他們由此感受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在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進程中,新聞媒體應大力報道全國各地的社會保障制度,讓人民群眾感到一種“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安全感。如大力報道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殘疾人事業、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問題等內容。
5.重視醫療衛生報道。健康是人生存的基本前提,事關千家萬戶。在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進程中,新聞媒體應大力報道城市和農村現行的醫療衛生制度。如大力報道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建設,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的建設、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食品藥品安全檢測、突發性或流行性病害預防等以及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的檢測、咨詢服務等情況。
6.重視社會管理報道。社會管理是維護社會和諧、安定團結的必要手段,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前提。在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進程中,新聞媒體應大力報道我國的社會管理狀況。如報道信訪制度、特大安全事故的調查、處理以及整治城鄉社會治安秩序、限制特殊時段的糧油食品價格等活動。
總之,在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進程中,新聞媒體應充分發揮民生新聞報道在推動和諧社會建設中的輿論導向作用,以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的“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為依據,確定民生新聞報道的重點,做好、做快民生新聞報道的本職工作。
參考文獻:
1.:“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載《中國改革報》2007年10月25日。
2.朱壽桐:《民生新聞概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
3.張換喜:“報紙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積極作用”,載《新聞采編》2005年第4期。
4.趙杰:“‘民生年’與民生新聞”,載《新聞愛好者》2007年第8期(下半月)。
- 上一篇:媒介融合動力分析論文
- 下一篇:出版改革與發展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