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三農”問題不可忽視生態途徑

時間:2022-02-19 06:04:00

導語:解決“三農”問題不可忽視生態途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解決“三農”問題不可忽視生態途徑

“三農”問題的解決,已是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問題的關鍵。如何解決“三農問題,決策部門有他們的許多措施和政策,學者們有自己的探索和思考以及對策建議。從生態的角度看,“三農”問題也是一個生態問題。所以,“三農”問題的解決,不可缺少生態的方式。

——農民問題:一個嚴重的人口生態失衡問題

“三農”問題說到底就是農民的問題。因為解決農業和農村問題最終都是為了解決農民問題,農民問題是“三農”問題的關鍵點和出發點。我國的農民問題最關鍵的是農民人口太多,打破了農村生態系統的平衡,由此引發了很多的問題。

首先,農民人口太多引起農村耕地資源人均嚴重不足。人多地少的問題就是生態系統里的非生物環境與消費者和生產者失衡的問題(生態系統的生產者是指綠色植物和某些細菌,它們是人類食物的最初來源)人口作為消費者的數量太大,非生物環境與生產者相對太少,因此,造成“三農”中農民和農業、農村發展不平衡,使“三農”問題自身比例失調,因而引發“三農”問題。

其次,農民人口太多造成農民在農村就業壓力巨大。有些地方的農民只有幾分責任田和幾分自留地,一年大部分時間都閑著,有力沒有地方使,由于收入不高,只能維持一般的溫飽,造成農民勞動力巨大的浪費。

其三,農民人口太多,還使農村穩定問題嚴重。

——農業問題:生態破壞造成的問題

眾所周知,我國現在由于生態的破壞,每年都有局部的洪水和局部的旱災、蟲災,加上生態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失,最終都將降臨到農民的頭上——農業歉收甚至完全失收,山于生態環境的破壞,現在農業生產條件正在日益惡化。

首先,農業生產的氣候條件在日益變壞。農業生產在氣候條件的影響下,或減少產量,或降低質量。增產不多,甚至要用高成本才能維持原來的產量,致使農業的增產問題日益嚴重。

其次,生態的破壞引起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局部的災難在我國從沒有間斷過,自然災害每年造成的損失,據專家估計遠遠超出了農業的增長。

再次,生態的坡壞使農業的生態鏈被損害,影響農業的收成。森林砍伐、草地破壞、殺蟲劑的過度使用、化肥的濫用,已經使土地的生產能力在日益退化,這需要生態的長期恢復和環境的逐步優化才能徹底解決的問題。同時,自然環境的破壞也嚴重影響著農業的發展。使農業的生產活動存在巨大的危機。

——農村問題:生態制約不可持續的問題

我國農村的主要問題是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問題,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土地等資源的可持續,但是,我國農村的生態可持續問題十分突出,所以也是一個生態問題。

首先,生態失衡使我國農村的資源正在日益減少,影響農村的可持續發展。一是農村的耕地資源正在工業化與城市化中銳減。我國現有近1億農民工和4000萬失地農民由于土地資源缺乏而加重農村問題。據國土資源部和農業部的統計,我國耕地面積1996年為19.51畝,到2003年減少到18.51畝,七年間竟減少1億畝。同時,農村的其他資源也在日益減少。

其二,農村生態環境的破壞阻礙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其三,生態問題也威脅我國農村在世界市場競爭中的生存。

我國當前的許多農產品由于生態問題而被拒絕在國際貿易之外,我國不解決生態環境問題,農村就不能參與世界的貿易競爭,這不僅會使農村的發展受到阻礙,而且會使我國農村在競爭中被擠垮

——生態方式:標本兼治求解“三農”問題

由以上得知:“三農”問題是一個生態問題,那么我國解決三農問題就必須用生態的方式。只有生態方式,才能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標本兼治的方法。

其一,樹立科學的生態觀。在農村,必須從保護農村生態環境出發,切實維護農村的良好生態環境,堅持農村、農業、農民的可持續發展。樹立科學的生態觀,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統籌發展觀。

其二,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建設生態農村。生態農業既是人類的自然需要,也是當前世界農業發展的趨勢。社會發展的趨勢將是生態化的,人類社會也只有在生態平衡的條件下才能發展自己和使自己幸福。

其三,以生態的標準進行城市化和工業化。城市化為解決農村的就業壓力、緩解農民勞動力過剩的問題、增加農民收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城市化進程中對農村土地資源的侵占,對農村生態環境的破壞也是巨大的。這種破壞如果不考慮生態的代價,可能我們今天的發展,是對明天恢復生態的預支,甚至明天還要付出更大的代價去恢復生態。因此,我們必須以生態為標準,科學而慎重地進行城市化和工業化,給農村以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最后,科學設置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的法律法規并切實貫徹執行。一方面要制訂科學可行的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的法律法規,使農村的生態環境保護有法可依,特別是要用法律限制損害農村生態環境的項目上馬,要杜絕損害生態環境的政績工程、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另一方面要嚴格執行法律,懲罰破壞農村生態環境的各種違法行為,做到執法必嚴。只有這樣,農村的生態環境才能得到嚴格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