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外向型單位品牌戰略探析

時間:2022-05-03 03:28:00

導語:我國外向型單位品牌戰略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外向型單位品牌戰略探析

[摘要]:對外貿易將決定我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和競爭力,今年出口繼續保持高增長態勢,經常項目順差創歷史紀錄,人民幣在小幅升值后基本穩定,進口增速明顯加快。需要注意的問題,外貿出口順差帶來壓力;高能耗、高污染和資源性產品出口增長較快。

關鍵詞:順差、國際竟爭力、出口退稅機制改革

一、外向型企業品牌戰略探析

今年1—10月,出口繼續保持高速增長的態勢,進口增速下降幅度較大,外貿順差創歷史最高記錄。據海關初步統計,1—10月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達11486.1億美元,已逼近2009年全年11547.9億美元的進出口總額,比去年同期增長24%;進出口順差803.7億美元。其中出口6144.9億美元,增長31.1%;進口5341.2億美元,增長16.7%。預計全年對外貿易總額將達到1.4萬億美元左右,增長20%以上,進出口順差可能超過1000億美元。

外貿進出口的特點是出口繼續保持快速增長,進口增速明顯放慢。1—10月,出口增速比去年同期下滑3.4個百分點,進口增速比去年同期下滑20.5個百分點。進口增速大幅下滑情況為近幾年來所少見,其原因在于,一是國內上游產業投資逐步形成生產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某些地區昔日“大進大出”的加工貿易轉為“小進大出”。二是與去年同期相比,國內投資增速有所回落,機器設備和重要原材料進口增速開始減緩。進口金屬加工機床9.6萬臺,同比下降8.4%;進口鐵礦砂2.2億噸,增長32.2%,考慮到2009年同期100%以上的增長率,鐵礦砂的進口增速降幅非常明顯。三是汽車、鋼材等部分產品國內產量增加,市場需求回落。盡管存在配額取消和關稅進一步降低等有利于進口的因素,汽車和鋼材進口同比仍然大幅下降。四是今年上半年市場上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很大。國際游資在人民幣升值預期驅動下通過高報出口價格、低報進口價格的方式而內流。正是這個客觀存在的升值預期,使得前7個月進口增幅減少而出口增加。隨著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措施的出臺,人民幣在小幅升值后保持基本穩定,8、9、10三個月進口增速明顯加快,當月增速均為23.4%。

二、當前對外貿易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粗放型外貿增長方式帶來的弊端日益突出

雖然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三貿易大國,一些優勢產品的貿易規模很大,但獲得的相對利益還不多,對外貿易增長仍主要依靠各種要素的粗放式投入,核心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比較低。根據商務部的調查,目前在我國的出口產品中,擁有自主品牌的產品尚不到10%。由于出口產品在國際分工中處于低端環節,附加值較低,產業鏈較短,既對國內產業結構升級、國民福利的貢獻有限,又因大量廉價輸出國內亟需的能源資源,降低了我國的經濟安全系數,增加了對外政經依存度,并將大量社會問題留在國內。

(二)、外貿順差大幅增長帶來壓力

我國貿易順差有可能超過1000億美元,比歷史最高水平1998年的435億美元高出兩倍以上。貿易順差的大幅增加導致我國與主要貿易伙伴的貿易摩擦加劇。同時,由于出口快速增長,貿易順差大幅增加,國家外匯儲備迅速攀升,加大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特別需要關注的是我國對美歐的貿易順差過高。我方統計,1—9月對美順差812億美元,對歐盟順差490億美元。按照美方的統計,中美貿易順差繼2003年1240億美元、2004年1620億美元之后,今年可能達到2000億美元。巨額貿易順差日益成為中美經貿關系中的焦點問題。中美貿易不平衡,美方有巨大逆差,且迅速增加,這是個老問題。隨著金額的擴大,逆差問題日益被美方政治化。壓人民幣升值、部分議員提議對中國產品征收27.5%的附加稅、指責中國產品加劇美國工人失業,以及對華紡織品設限、彩電反傾銷等問題,主要誘因是中美貿易順差問題。

(三)、貿易摩擦問題更為突出

近年來,原產于我國的出口產品一直是國外反傾銷措施最大的受害者。去年我國首次遭遇反補貼調查,而且保障措施涉案金額成倍增長。針對我國出口產品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日趨多樣化,勞工標準問題也成為導致貿易摩擦的原因之一。據商務部統計,今年1—8月,除242紡織品特別限制外,共有13個國家和地區對我國發起貿易救濟調查44起,涉案金額高達15.4億美元。其中,反傾銷調查35起,一般保障措施調查4起,特保調查5起。案件數量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但涉案金額增長22.5%。其特點有五個方面。首先,歐盟今年對我國反傾銷調查勢頭較猛,涉案金額已達9億美元,占同期我國貿易救濟調查總涉案金額的60%。其次,盡管美國對我國的反傾銷調查數量有所減少,但對我國進行知識產權調查的案件卻日益增多,而且還通過修改反傾銷規則等手段加緊在制度層面對我國實施貿易限制。再次,印度、土耳其、南非、哥倫比亞等發展中國家與我國不斷出現摩擦新熱點。今年以來,發展中國家對我國發起貿易救濟調查29起,占案件總數的66%。其四,7、8兩個月,我國接連遭受5起特保調查,其示范效應及可能引起的連鎖反應不能輕估。最后,貿易摩擦逐步從產品、企業等微觀經濟層面向我國宏觀經濟政策、體制和制度層面不斷延伸。

從數量和金額來看,遭受貿易摩擦的出口產品占我國總出口品的很小部分,但是必須看到,受到摩擦的產品主要是充分市場競爭下的強勢產品,都是我國在國際市場上最具競爭力優勢的產品,也是我國貿易順差的主要來源。遭受貿易摩擦導致的產品出口受阻往往會使過剩的產能轉向國內市場,必然使國內市場價格受到沖擊,進一步縮小原本已經比較微薄的下游企業的利潤空間,導致這些企業陷入生存危機;同時勞動密集型企業受到沖擊對就業等方面都會帶來不利的影響。例如歐盟對我國化纖布的反傾銷直接影響了浙江紹興、江蘇吳江地區相關企業的生存。而遭遇紡織品服裝特保又有可能使相關紡織品、服裝企業重新洗牌。

(四)、一些高能耗、高污染和資源性產品出口增長較快

去年上半年,國家為抑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產品出口過快增長,先后下調甚至取消電解鋁、鐵合金、鋼材、煤炭等產品的出口退稅率,并提高黃磷、硅鐵等產品的出口關稅。但是,受近年來國內產能過剩、生產成本低估、國際市場價格上漲等因素的影響,一些高能耗、高污染和資源性產品出口增長仍然較快。以鋼鐵原料出口為例,今年上半年,我國鐵合金出口量達到96.8萬噸,比去年同期增長17%。其中錳鐵出口量同比增長60.42%,硅鐵增長28.03%,鎢鐵增長8.95%,硅鎢鐵增長4995.69%,鈦鐵及硅鈦鐵增長92.38%o生鐵出口量達168.7萬噸,同比增長845.25%o此外,錳礦、鉻礦、焦炭的出口量同比分別增長19.12%、11.88%、16.24%。與進口同類產品相比,我國出口的鐵合金、生鐵、鋼坯等資源性初級產品在產品結構、技術含量、產品價格上存在較大差距。如今年上半年,鋼材進口與出口的平均價差達到346.95美元/噸。我國出口產品效益低下,其中一個原因是對出口產品成本存在低估現象。以鋼坯、鐵合金為例,目前的出口價格只反映供求關系,而沒有全面體現出資源、環境、安全等社會成本。此類產品出口在資源消耗、環境污染方面造成的損失,甚至比出口獲得的效益要大得多。

(五)、石油等原料價格持續走高對我國外貿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由于石油需求的快速增長、重要產油國局勢不穩、石油期貨投機者的惡意炒作等因素,導致國際原油價格持續攀升。原油價格走高對我國外貿發展乃至整個經濟增長都有較大的不利影響。除原油外,農產品和礦產品等初級產品價格也居高不下。這使得制造業的生產成本提高,同時帶來通脹風險。原料或上游產品價格的上漲,將在一定程度上帶動半成品、成品或下游產品價格的上漲。如原油價格上漲已帶動一些石化產品如乙烯、石腦油、汽油和聚氯乙烯等價格上漲;天然橡膠價格上漲也帶動輪胎價格上漲;廢鋼、焦炭和鐵砂等價格上漲,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鋼材價格的上漲。

三、匯率機制改革對外貿的影響

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攬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兌美元升值2%。人民幣匯率調整總的來說正面影響大于負面影響。

從正面影響來看,首先,人民幣匯率調整有利于緩解對外貿易不平衡,改善貿易條件,擴大內需。其次,有利于促使企業轉變經營機制,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提高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這次匯率機制改革,會減少企業的一些收益,出口收匯一美元要影響O.16元人民幣。但這種小幅調整,通過提高賣價、降低生產和管理成本等努力是可以彌補的。按照現在這種匯率小幅度變化的趨勢,中國后期的出口形勢不會出現惡化的情況。第三,人民幣升值有利于中國對原料、能源產品的進口。分行業來看,橡膠、原木、紙漿、毛料、銅礦石、塑料、原油和有色金屬等產品進口對匯率比較敏感,人民幣匯率的升值將降低人民幣進口價格從而帶來進口量的增長。但匯率的升值不會帶來制造業產品進口量的顯著增加,其原因在于進口替代效應在這些產品上表現突出。

從負面影響來看,對紡織、家電等傳統出口行業會有一定沖擊,但影響較為有限。人民幣升值時,出口導向型行業將會遭受出口收入轉化成人民幣時的匯兌損失,以及由于出口量減少造成的損失。就行業情況來看,紡織、家電等出口企業經過國內外市場的競爭,長期依賴出口,且以價格為競爭手段,利潤一般都比較低,將面臨收入下降的沖擊。其中受人民幣升值負面影響最大的是紡織行業,特別是出口依存度較高的服裝行業。這些行業有的企業利潤率只有2%至3%,人民幣對美元的升值,這些企業的消化能力有限。對于紡織出口企業來說,人民幣升值無疑將對紡織企業出口產生一定的影響,一些依靠低附加值產品、低價競爭的中小企業面臨倒閉厄運。

四、出口退稅機制改革對外貿的影響

從2004年初開始,我國對出口退稅機制進行了改革,改革總體上是成功的,但在落實中出現了一些問題。主要是中央和地方出口退稅的分擔機制不盡合理。2004年之前,出口退稅全部由中央財政負擔,改革之后對超基數的部分,由中央和地方共同分擔。雖然新機制是按增值稅中央和地方分享比例負擔出口退稅的,但這種做法對出口產品的跨地區采購和流動是非常不利的,人為強化了行政區劃對商品自由跨境流動的限制。

今年8月,國務院決定,在堅持中央與地方共同負擔出口退稅的前提下完善現有機制,并自2005年1月1日起執行。把中央與地方出口退稅分擔的比例從目前的75:25調整為92.5:7.5。這一改革將大大減輕地方政府財政支出的壓力,化解中央與地方在出口退稅問題上的矛盾,將使“出口退稅越大、地方財政支出壓力越大"的矛盾將得到有效緩解。因此,從這一點看,廣東、江蘇以及其他幾個出口退稅大省,將從此次新政策調整中受益最為明顯。

五、發展對策建議

(一)、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調整外貿進出口結構

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進一步實施以質取勝的戰略,優化對外貿易結構,提高出口競爭力,提高對外貿易的質量和效益。要在充分發揮我國比較優勢的同時,擴大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擴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的產品和服務出口,擴大附加值高的產品出口,提高加工貿易的產業層次并增強國內配套能力。

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特別是考慮解決就業問題的需要,我國貿易結構調整與升級應遵循多層次發展、多種模式并存的戰略。一是積極發展適應國內需求升級,立足國內市場,開發和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和部門。二是發揮比較優勢,尤其是加快具有動態比較優勢的邊際部門的發展,通過有效競爭和資產重組,培育我國自己的跨國公司。同時,調整傳統勞動密集型部門的技術升級戰略和競爭戰略。改善勞動密集型行業的勞動條件,為整合國內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源,形成設計、研發、品牌和營銷網絡提供支持,促進競爭重點由成本和價格競爭向提高檔次、設計水平和品牌競爭轉變。三是根據國家戰略,對一些“戰略性行業"進行扶持,爭取在高技術部門實現局部突破。跟蹤國際高技術前沿,實現高技術產業某些領域的重點突破,搶占產業技術的制高點。四是以服務業開放為契機,加快服務貿易發展。鼓勵我國有優勢的服務貿易出口,提高服務貿易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穩步地發展對外承包工程、勞務輸出、設計咨詢和對外經濟技術援助。通過信息化建設和國際化經營人才的培養,發展國際第三方物流業務、發展轉口、轉運業務,使我國成為周邊經濟體的轉口貿易中心、國際采購中心、國際貨物調配中心,擴大對外貿易的內涵和外延。

(二)、妥善處理貿易摩擦

一是進一步探索建立我進口協調機制的可能性,主要是棉花、石油、大豆以及對國內產業形成重大影響的產品;二是進一步探索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出口協調機制,主要是在國外容易引起貿易報復、貿易摩擦和沖突的產品;三是進一步探索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多邊和雙邊經貿關系協調機制,尤其是雙邊協調機制,如相互反傾銷,在對待東亞、東北亞周邊國家,應更多通過雙邊協調機制來處理,而不是硬性反傾銷措施;四是在出現重大貿易摩擦并有可能引發爭端時,政府部門應快速做出決策,行業組織全力配合,使應對工作的各個環節如搜集情報與數據、總體應對預案策劃、多面交涉與游說、媒體宣傳報道、司法準備與反制措施等,都要有序而富有效率地進行,最大限度地維護國家利益和產業經濟安全。五是提早考慮應對國際摩擦的對策,如設立敏感產品的臨時調節稅。針對具體的敏感性商品,在可能遭遇WTO成員的摩擦或對提出磋商的情況下,建議采取臨時出口調節稅辦法,抑制出口數量過快增長,所征調節稅完全用于建立該產品同業企業的創新基金。六是加快行業組織和自律協調機制的改革。

(三)、繼續加強對高能耗、高污染以及資源性產品出口的限制

繼續加強對高能耗、高污染以及資源性產品出口的宏觀監測,充分運用世貿組織規則允許的手段,包括取消出口退稅,征收出口關稅、資源稅、污染費等,有效限制這類產品的大量出口。這些產品出口高速增長進一步加劇了國內對于能源、原材料的需求矛盾。因此對該類產品,應繼續有針對性的出臺一些控制措施,來彌補國內資源、環境的消耗。

(四)、建立戰略性資源的進口機制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對一些戰略性資源產品的進口依賴程度將持續提高,過去幾年我國進口的快速增長和今年的快速回落,已經并將對一些資源性產品國際市場價格產生重大影響。應該抓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的機會,與相關出口國之間尋求建立穩定的進口機制。

做好資源性產品進口的協調和管理。在這些產品的進口中,政府要加強引導,行業要做好自律,企業要聯合對外。要大力推進大宗資源類產品的聯合采購機構機制,最大限度地體現我進口規模優勢,避免惡性價格競爭,增強我對外談判的“話語權"。加快實施資源“走出去"戰略,支持和鼓勵企業“走出去",掌控海外資源,進一步提高我國進口中權益礦資源比例.

(五)、建立和完善貿易促進體系,為外經貿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與國際通行做法相比,我國現行對外貿易促進體系存在著政策內容不全、體制機制不順、促進手段不多等問題。政府對外貿的促進方式已經落伍,政府對企業的公共信息服務等已遠遠不能滿足企業的需要。因此,應改變過去較為單純的“鼓勵出口"政策,全盤規劃構建貿易促進體系,以求在國際貿易中獲取更多的比較利益,促進國民經濟整體發展。一是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承諾,進一步改革外經貿體制,建立統一、穩定、規范和高效的貿易管理和服務促進機制。加快外經貿法規的修改、完善工作。政府除了制定貿易政策、實施宏觀管理外,應該更多地轉向為企業提供貿易促進服務。二是大力推進國有外經貿企業的戰略性改組,形成外經貿領域多種所有制并存、大中小和內外資企業共同發展,互為補充的多元經營主體結構。三是促進產業、企業和貿易有機結合。政府從扶持為主轉變為營造良好的貿易環境,在原有扶持政策基礎之上,進一步優化貿易環境,簡化進出口環節審批程序。為高新技術企業提供便捷通關服務,進一步擴大產品免驗或便捷檢驗檢疫的范圍。發揮中介組織作用應對貿易摩擦,維護正常出口秩序的作用。建立科技出口信息服務數據庫,為企業提供技術貿易、高新技術產品國際市場動態、行業發展、技術標準、國別貿易政策等各類信息。

結語:后今年出口繼續保持高增長態勢,經常項目順差創歷史紀錄,人民幣在小幅升值后基本穩定,進口增速明顯加快。需要注意的問題,外貿出口順差帶來壓力;高能耗、高污染和資源性產品出口增長較快。建議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調整進出口結構;繼續加強對高能耗、高污染和資源性產品出口的限制;建立戰略性資源進口機制。加快國內的調整和改革,全面、穩步、著眼于長遠地提升中國經濟的競爭力,同時為世界經濟的穩定和發展做出更多貢獻,實現人們所期待的“多贏”局面。

參考文獻

1、國生彥著,恒方譯《國際金融法讀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2、北京大學金融法研究中心編《金融法苑》2004第5期,法律出版社

3、非利普.伍德著<國際金融的法律與實務>6、76、2002年版,香港商務印書館

4、薛榮久、劉光溪《學會面對入世》,山東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