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改革趨勢
時間:2022-03-10 10:06:00
導語:行政改革趨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人本主義的含義
1.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人本觀
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沒有直接使用過“以人為本”這個概念,但馬克思、恩格斯決不否認人本主義的思想,只不過在他們那里,賦予了和資產階級人本主義價值觀所不同的科學內涵,他們根據所發現的人類社會發展客觀規律,吸收了包括人本主義思想的合理因素在內的人類文化的精華,明確提出了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決定力量等重要論斷,并賦予人本主義以嶄新的內涵。馬克思說:“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本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本主義,等于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之所以把共產主義等同于人本主義,那是因為共產主義社會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可見,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整個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思想。這種發展是人的“一切天賦得到充分發展”,體力和智力得到“自由而充分的發展”。可見,在馬克思那里,生產力高度發達是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前條件,人的“一切天賦得到充分發展”,體力和智力得到“自由而充分的發展”是生產力高度發達的真正目的。資本主義的人本主義是建立在抽象的人性基礎之上的,在這種制度下,工人的發展只能是片面的、畸形的發展,生產力是根本原因,而生產關系則是直接原因。資本主義人剝削人的生產關系不可能是人獲得全面的發展,只有改變其生產關系,廢除私有制,使社會全體成員得到全面發展。這樣,馬克思在揭露資本主義的人本主義價值的虛偽性的同時,確立了“全面而自由的發展”觀,為人本主義注入科學的內涵。同時也確立了以全人類都得到自由解放和一切人都獲得全面發展為目標的科學共產主義信仰和理想。
2.人本主義在我國行政管理中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公平、競爭等市場經濟的法則的深入人心,個人的價值開始越來越被顯現出來,個人的利益和需求開始為社會越來越重視,人本主義的價值開始回歸并滲透到各個領域。直到十六大以后我們黨確立“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特別是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使得人本主義思想重現光芒,成為一種人們認可并得到重視的社會基本價值。應該說,改革開放以來的幾次大的行政改革特別是2003的改革在很多方面和環節都體現著人本主義價值的取向2。一些有違人本主義的法律、規定的條文被廢除,比如城市收容制度;而與此同時一些體現著人本主義價值的新的制度開始出臺,比如,新的信訪條例就有很多人性化的規定,再如城市拆遷條例的出臺等等。政府的很多設施建設開始體現出人文關懷,政府的執法手段開始逐步擯棄簡單粗暴而向耐心的溝通和依法方向發展。
雖然如此,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的行政管理還沒有發展到人本管理,并且在一些方面還存在著突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首先,人本主義的思想和理念并沒有貫徹到所有的行政管理人員,相反,傳統的甚至是封建的官僚行政理念還有很大市場,“官本位”的思想還比較嚴重。表現在不惜犧牲個人和人民的利益大搞政績工程,大樹官位形象,存在著嚴重的官僚主義現象和嚴重的形式主義。有些官員為了GDP增長,不惜掠奪資源、破壞生態、污染環境,根本不考慮子孫后代的發展和生存,這是典型的與人本主義相對立的“物本位”表現。其次,效率與公平的關系處理不好。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地區發展越來越不平衡,差距有越拉越大的趨勢,特別是城鄉差距已經成為制約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社會分配不公現象嚴重,高收入和低收入的差距越來越大,嚴重的貧富懸殊已經使得一部分人的生活除了問題,這與人本主義思想是嚴重背離的。究竟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還應該是兼顧效率和公平,是很值得思索的。第三、一些法規中還存在著不符合人本主義思想甚至相抵觸的條文,比如城鄉的戶口管理問題,存在著很多不公平甚至是對農民歧視的現象,不平等就不可能落實人本主義思想。第四、政府的管理手段尤其是執法手段過于簡單粗暴,甚至有些時候個別現象缺少人道主義。還存在著嚴重傷害人們利益和傷害人們感情的執法情景,這些不僅缺少起碼的人文關懷,還嚴重干擾著人本主義思想的實施。這些問題表明,我國的行政管理里人本管理還有很大的差距,迫切要求我們在行政改革中去落實人本主義思想。
二、我國行政管理趨向人本化的原因分析
1.行政管理人本化是全球化趨勢的客觀要求
目前,從世界范圍內來看,一場大的趨勢正來勢兇猛并在不斷加強,這就是以經濟全球化作為原動力,推動經濟的非國家化、一體化的全球化趨勢。正如英國政治學家約翰·貝里斯(JohnBayhs)和史蒂夫·史密斯(SieveSmi山)所說“全球化就是世界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效果越來越相互連接、相互影響的過程”3。全球化對主權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諸多方面產生影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定義認為,經濟全球化包括資金、技術、勞動力、資本的流動和意識形態的交流,以及由此而需要進行的國際協調,即包括組織管理形態的全球化。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本質內涵在于經濟資源跨國流動與經濟相互依存、影響。但絕不僅僅限于經濟,甚至主權國家的政府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其傳統權力也受到了來自主權國家領土內外的限制,發生變異。正如托夫勒所言,“有一些力量試圖把政治權力從民族國家向下轉移到次國家的區域和集團中去。另外又有一些力量則試圖把權力從國家向上轉移到跨國性的機構和組織中去。”世界上很多國家為因應全球化趨勢的加強,紛紛進行行政改革,特別是一些西方國家的行政改革呈現出“政府職能的市場化、政府行為的法治化、政府決策的民主化、政府權力多中心化”的趨勢。
2.行政管理人本化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過程中,政府的行政管理工作起著決策、引導、協調、監督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處理好國家和社會、國家和社會組織、國家和公民的關系,是行政管理的重要職能之一。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如果不能堅持人本主義價值觀、如果偏離了人本主義這個原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會出現問題。事實上,我們黨之所以提出科學的發展觀,也真是基于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沒有很好堅持人本主義價值的所帶來的諸多問題,是總結我國近二十年來經濟一直高速發展的經驗教訓得出來的。在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同時,存在著某種對發展問題的片面認識,認為發展就等于經濟的快速運行,發展就等于國內生產總值(GDP)的高速增長4。這種錯誤認識直接導致了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出現了諸如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失衡,貧富差距拉大、人與自然關系惡化、生態環境嚴重污染、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片面追求高速發展等嚴重問題。長此以往,我國的經濟將難以為繼,可持續發展將成為不可能。這些問題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的行政管理工作偏離了人本主義價值觀,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的行政管理的工作者尤其是領導干部沒有意識到人本主義價值觀對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性,沒有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沒有處理好經濟發展和人民根本利益之間的關系所造成的。從這個意義上講,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上提出的“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對于我國的行政管理工作意義尤其重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行政管理部門首先要樹立人本意識,以人民群眾為本,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本,把滿足人民群眾的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作為自己的管理目標,服務社會、服務群眾,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大力發展生產力,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最終實現人的自由的全面的發展。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行政管理部門就必須實現人本管理,徹底改變官僚主義作風,徹底改變“官本位”思想,徹底改變簡單粗暴的管理手段,真正的深入到人民群眾去,放下架子,為市場服務、為群眾服務,只有這樣,行政管理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發展的要求。所以,我們可以說,市場經濟是行政改革人本化趨勢的內在動力。
3行政管理人本化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2005年2月在中央黨校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會上,同志為我們描繪出了和諧社會的宏偉藍圖,他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這里,“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成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而要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須堅持以人為本這個基本的價值基礎。
首先,人本主義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價值基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一個充滿人文關懷的社會,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堅持以人民群眾為本。人民群眾是和諧社會的主體,離開了這個本,和諧社會就會成為無本之末。要牢固地確立人民群眾的主人翁地位,尊重人民群眾的意愿,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和創造才能,極大地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堅決維護人民湊眾的利益。其次、構建和諧社會,必須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黨和國家各項大政方針的制定和實施及各項具體工作的開展都必須著眼于維護、實現和發展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必須把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高興不高興作為衡量黨和國家一切工作成敗得失的最高價值標準。維護好、實現好和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正是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目的之所在。
三、我國行政管理人本化改革的方向
1.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強化政府的發展職能
發展職能或者經濟職能是現代政府的最重要的行政職能之一,行政改革中落實人本主義,必須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強化政府的發展職能5。這是因為:
首先,強化政府的發展職能,必須堅持“發展才是硬道理”。實現人本主義,經濟發展是一個先決條件,這個現實途徑是無法超越的。
其次,強化政府的發展職能,必須實現全面發展。全面發展至少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社會的全面發展,在大力發展生產力、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絕不能忽視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后者一樣是社會文明的基本構成,是社會進步程度的反映,三個文明相互影響,相互制約。
第三、強化政府的發展職能,必須實現協調發展。所謂協調發展,就是要統籌兼顧,協調各種利益關系,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五個統籌”的根本要求,要求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使它們良性互動、協調發展。這應該成為新時期政府職能轉變的重要內容。
第四、強化政府的發展職能,必須實現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提出的一個新概念。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第一次闡述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現代人的需求以不損害后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換句話說,就是指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問題的研究之所以成為熱點,其原因就是人類的發展由于陷入到片面性,依靠對自然界的掠奪和破壞環境來發展經濟,而自然界對人類采取了報復,各種災害不斷發生,給社會帶來了很大破壞。說到底,可持續發展是關系到人和自然的關系的問題,經濟和社會發展不超過環境的容許極限,以滿足人類的生態需要,這就需要合理調節人類與自然的關系,正確協調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將成為檢驗政府是否真正堅持人本主義價值觀的重要標準。
總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踐中,強化發展職能,就是要牢牢抓住“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這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質特征,牢固樹立“以人為本,全面、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以滿足近13億人口的基本生活和發展需要為目標,保證人們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使人們的小康生活水平更加寬裕,人的潛力發揮和素質提高的基本條件不斷改善:以迅速發展經濟,以提高群眾生活水平為目標,加快產業結構升級,提高勞動者素質,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規模效益、科技進步效益、結構效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質量效益型與內涵集約發展之路,不斷增強綜合國力;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前提下,促進三個文明協調發展,社會全面進步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緊緊抓住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就從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本質,使強國富民的要求不斷得到實現。
2堅持人本主義思想,建設服務型政府
在我國,改革開放前的計劃經濟條件下,無論是服務意識、服務手段都十分欠缺。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政府職能的轉化,服務行政開始提上議事日程。早在1985年鄧小平就提出:“什么叫領導?領導就是服務。”’他要求所有的行政領導、黨員干部都要樹立服務意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6。服務型政府是市場邏輯的必然要求。隨著我國市場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對公共服務需求日益強烈。一是市場化改革喚醒了公民的權利意識,社會組織和公眾迫切要求政府保障其基本權利。二是政府是公平公正的守護神。政府通過提供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制定公平的規則,從而確保市場競爭的有序性和有效性。三是市場經濟產生了多元化的利益主體,并導致嚴重的社會分化與利益失衡,政府必須建立不同利益主體的利益表達機制,當好規則的制定者和沖突的裁決者,協調、平衡好好各種利益的矛盾點,尤其要特別關注和保護弱勢集團,建立并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為農民工和城市下崗職工提供必要的幫助與救濟,使弱勢群體的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權益得到有效保障。
服務行政是人本主義在行政管理中貫徹落實的最好表達,因為服務必須考慮服務對象的需求和利益,并不斷去滿足這種需求和利益。離開這個出發點,服務無從談起。從本質上講,人本主義是服務行政的核心理念。近年來,我國政府和理論界也將建立服務型政府作為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一個選擇目標。這就要求政府:首先是要改變以往“重管理,輕服務”的管理方式和傳統的管制型模式,樹立“以人為本”的意識和施政原則,把實現公民政治經濟文化需求和利益服務作為重要的管理目標,把社會和公眾作為服務對象,為社會服務。其次是政府權力要從無限轉向有限。從管制型向服務型轉變,即必須仔細區分政府的權限,哪些是政府需要管理的,哪些市場需要管理的,哪些是需要社會管理的。政府必須向市場和社會分權,積極培育和健全各類社會中介組織,使它們成為政府管理公共事務的具體組織者和運行者,并向社會逐漸轉移權力和放權,將原來政府承擔的部分社會職能和經濟職能推向社會,推向市場,增強社會的自我調節能力,從而減輕政府負擔,縮小政府規模,精簡政府人員。最后是政府要調整管理方式和手段,適應服務行政的要求。服務行政還要求各級政府部門在服務規則、管理方式、服務程序等方面作出相應調整。在具體服務規則方面,政府部門應注重提高服務效率,特別要強調公開性和透明度。公開與透明,能夠減少政府與服務對象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減少公職人員貪污腐敗的可能性。在管理方式方面,要從直接管理轉為間接管理,從微觀管理轉為宏觀調控;政府部門應趨向于協商、解釋、說服,注重政府與企業、政府與公眾之間的互動。在服務程序方面,注意便捷性、規范性和可操作性,使公民到政府機構辦事能享受到“一站式”服務。唯有這樣的政府,才能較好地體現公共服務精神。在管理手段上,要放棄過去單一的命令式的管理手段,而代之以綜合運用經濟、法律、行政手段,為市場經濟穩定持續健康發展的環境提供服務和法律保障。
3轉變管理理念、樹立人本意識
執政理念和管理理念都將制約著行政管理的行為和成效。“以人為本”己經成為我們黨和政府的執政理念,這種理念所要求的政府必須是服務型政府,在管理上必然是服務行政。它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管理的終極目的,與全球化所要求的政府管理理念應具有顧客導向和市場導向在本質是上是一致的。如何把這些理念和政府公共部門存在、發展以及政府改革、組織設計方案、管理手段結合起來,應該是新一輪行政改革必須考慮的。必須強化“以民為本”的意識,在管理體制、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管理設施等方面倡導人性化,突出公眾的利益。要更新管理觀念,倡導和樹立服務意識、民主意識、法制意識、參與意識、公開意識等。
4堅持人本主義思想,大力推進民主行政和依法行政
在行政執法中落實人本主義,首先就要求行政法律法規的人本化。目前,最突出的問題在于行政執法的人本化。行政執法中的簡單粗暴甚至野蠻無理己經成為一大社會公害,嚴重損害著政府的形象,阻礙著人本主義的落實。政府行政執法方式的人性化趨向需要執法觀念變革和執法制度創新的支持,政府執法應當強化以人為本的觀念,發展執法制度的人本主義精神,表達法治的人文關懷,對真實的個人的價值與尊嚴、人格與精神、生存與生活、現實與理想、命運與前途要真情關切。應該說,這些情況正在改進,也是2003年來人本主義加強的一種表現7。在行政執法中落實人本主義的另一個重要標志就是要尊重人權。人格尊嚴不受侵犯是法治原則的基本要求之一,政府執法應充分尊重行政相對人和相關人的人格,嚴禁毆打或采取其他侵害其身體的暴力行為,不對當事人實施精神折磨或其他侮辱人格的行為,如游街、示眾、罰跪(站)、辱罵、公開隱私等。充分尊重公民的人格尊嚴是行政執法堅持人本主義的基本要求。
由此可以看出,在行政執法中堅持人本主義已經成為我國行政管理中依法行政的重要標志。
5.堅持人本主義思想,大力推進制度創新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通過理論創新推動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創新,不斷在實踐中探索前進,永不自滿,永不懈怠,這是我們要長期堅持的治黨治國之道。”十六大報告深刻地闡述了制度建設和制度創新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意義,同時對于我國的行政改革也具有指導意義。制度文明,本質上是如何善待人類自己,如何尊重人,平等待人,如何為多數人服務。我國的行政改革必須堅持人本主義價值取向,還要從制度、體制和機制上入手。這是實現行政管理向人本化管理轉化的根本之道。行政改革的制度創新,就是要為為最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增強國力服務。為經濟主體服務,為方便民眾服務,為平等對待公眾服務,這就是政府制度創新的方向。
參考文獻:
[1]胡敏中:《論人本主義》,《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4期(總第130期)。
[2]薛建平,沈建軍:《人本主義的科學發展觀》,《中共樂山市委黨校學報》2004年第6期。
[3]陳志尚:《準確把握以人為本的科學內涵》,《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2005年第2期。
[4]汪信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價值訴求及其實現途徑》,《光明日報》2005年11月10日。
[5〕趙汝周:《中國地方政府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職能分析》,/download/zhaoruzhou.doc
[6」肖振遠:《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中共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04年第1期。
[7]黃鑄:《試論科學社會主義與人本觀的統一》,《人民日報》2004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