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行政壟斷成因

時間:2022-03-29 09:37:00

導語:國企行政壟斷成因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企行政壟斷成因

一、國企壟斷地位的形成

經濟學認為形成市場壟斷的原因大體有五種:一是由資源的天賦特性帶來產品與服務的獨行性,使資源所有者擁有排他性控制權,如龍井茶、劉歡的歌;二是專利發明與商業秘密,在政府提供的保護期內,企業具有排它性控制權;三是競爭中的勝出者憑借實力與策略在一段時期內擁有排他性控制權,如IBM在硬件市場、微軟公司在軟件市場淘汰了競爭對手而占據絕大部分市場份額;四是在“自然壟斷”行業中的在位者也具有排他性控制權,如電解鋁、汽車制造等行業,因為新競爭者要支付巨大的初始投資而在成本上居于劣勢就會面臨很高的“進入壁壘”;五是運用非經濟的強制力量清除競爭對手,保持對市場的排他性控制權,這種強制性勢力,可以是高度非制度化的勢力,如欺行霸市、強買強賣。一般而言,這種情況往往是局部的,如某些地區建筑市場中出現的沙霸、磚霸等,而且當情況十分嚴重時,政府也會出面干預甚至取蒂。

以上從壟斷的成因來對壟斷類型的劃分是簡單的,但在現實中的形成是很復雜的,壟斷的成因往往還是變化的。在中國經濟轉型期國企獲得壟斷地位更主要的可以是高度制度化的勢力,如政府管制或由立法來阻止競爭而產生的行政壟斷。一般而言,由于政府介入,行政性壟斷的影響是全局的,使經濟效率受到的損失也是最嚴重的,這也是當前國企壟斷倍受關注的原因之所在。

比如美國AT&T公司,早年是因為發明電話這一創新帶來了壟斷,后來是因為在全國鋪建電話網絡而形成了自然壟斷,而1926年以后就通過法律確立了電話市場獨占權,從而享有強制性壟斷。又如前幾年鬧得沸沸揚揚的微軟反壟斷案,就是因為控方指出微軟公司創新的壟斷可能伴有其它“不正當手段妨礙了競爭”,也就是限制了其他公司參與競爭。

市場經濟遵循的一般原則是鼓勵競爭反對壟斷,然而競爭的結果很可能導致壟斷,于是我們面臨的問題是,應該反對什么樣的壟斷?;卮疬@個問題,需要借鑒產權保護理論加以分析。

二、產權的保護性分析

以上關于產生壟斷的五種原因,實際上可以劃分為兩大類,一是保護產權所產生的壟斷,二是侵犯他人產權所產生的壟斷。

先看由資源獨特性產生的壟斷。僅靠資源獨特性能否永久性控制價格而獲取壟斷利潤呢?不能。因為絕大多數獨特資源而生產的產品或服務都可能存在替代品。比如龍井茶的替代品有碧螺春、黃山毛尖等,劉歡的歌的替代品有香港四大天王的演唱等。如果獨特產品漫無邊際要價,就等于為替代品提供市場,因此這類產權產生者壟斷是不可能被保護的,因為市場規律在起作用。

再看創新的壟斷。政府應該在一定期限內保護創新專利,但不能永久性保護,因為這樣就會剝奪其他人創新的權利。何況當某個廠商通過創新獲得壟斷利潤時,將會刺激其他很多廠商加快發明替代,而這個廠商的壟斷地位也不會長久,除非他不斷創新。因此,對創新權利及其結果的有期限的保護,將會推動技術進步,因為技術進步的本質就是不斷發現或發明替代,使競爭更有活力和效率。

其次再看競爭勝利者的壟斷。當競爭中的贏家淘汰了競爭對手以后,通常會以減少產量提高價格的手段獲取壟斷利潤。但是這種做法無異于鼓動輸家卷土重來或潛在競爭對手進入市場,也就有可能出現新的贏家。這類事情由市場去運作,政府一般不應該去管。

最后來看“自然壟斷”。對這種壟斷的態度比較復雜。傳統經濟學認為,巨大投資而形成的沉沒成本提高了潛在進入者的“進入壁壘”,從而構成在位者的壟斷優勢。如果進入壁壘真正是自然形成的,那么政府要做的事情就只是監督在位者,不讓其用不正當手段阻止其他競爭對手進入,以及用質次價高的新產品去損害消費者的利益。在此情況下,技術創新尋求替代品或成本更低的生產方法的競爭活動就不會停頓,在位者受到潛在競爭力的作用,其壟斷行為將受到約束。但是,實際中進入壁壘有時不是“自然”形成的,歷史上西方市場經濟國家和現階段中國的自然壟斷行業進入者,往往是由政府選擇的,出現自然壟斷不自然的局面,其主要弊端是限制了競爭和損害消費者利益。

從產權理論角度看,以上四種壟斷都是從“產權排他性”派生出來的壟斷。產權就是排他性的專用權利,是市場經濟的基礎,而政府依法保護產權則是維護現代經濟秩序最重要的環節。從這個意義上講,政府保護產權這種排他性權利,也就保護了一些壟斷。不過,需要強調的是,政府保護產權必須遵循一個主要的普遍性原則,那就是當保護一部分產權主體的產權時,不能妨礙另一部分產權主體行使產權。應該看到,這一原則的意義還在它鼓勵了技術創新和競爭,使得壟斷和競爭互為因果關系,提高了經濟效率。按照這一原則,我們再來看強制性壟斷,就能明顯看到這種壟斷是一種外生的很強的排他性權利。因為這種壟斷主要是行政壟斷,是政府有意安排一部分產權主體或利益主體進入某些產業,而限制甚至禁止其他產權主體進入產業,所以這種強制性壟斷嚴重侵犯了其他產權主體的產權,從而扼殺了創新和競爭,使經濟失去活力效率低下。從以上討論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對于由經濟內生的一些壟斷,只要不妨礙競爭和損害消費者權益,作為產權就應該保護或不干預;對于強制性尤其行政性壟斷必須限制和反對。

三、開放市場才能打破國企壟斷

國企壟斷也就是行政壟斷或政府壟斷,其主要特征是封閉市場和政企不分。現階段,我國的政府壟斷主要集中在基礎產業部門或者說國民經濟命脈部門,其中也包括一些自然壟斷行業,如電力、電信、石油、民航、鐵路等。正因為是命脈部門,事關國計民生,目前學術界有兩種基本看法:一是認為應該開放市場、引入競爭、打破行政壟斷;二是認為這些部門對國防和廣義的國家安全具有重要影響,而且這些部門的技術經濟特征決定其投資巨大建設周期長,因此必須實行政府壟斷。我贊成第一種觀點。大量實證研究已表明政府壟斷存在不可克服的種種弊端,此處不再贅述。只就這些部門能否開放市場談談看法。為此,來看看美國的經驗。

美國作為一個高度競爭法治健全的市場經濟國家,也經歷了政府管制過多而窒息經濟的過程。到1975年,美國聯邦與州設立的諸如海運委員會、民用航空委員會、鐵路局、能源管理局等政府部門管制機構多達一百幾十個,而受管制行業的產值占到全部GDP的四分之一。過多的政府管制直接干預市場進入和企業定價等經營活動,使經濟效率受到很大損害,引起政府和許多經濟學家的反思和質疑。連在羅斯福新政時代為創建美國式管制體制做出重大貢獻的蘭迪斯也開始指責管制體制的僵化與無能,他說“拖沓已經成為聯邦管制的標志”。繼芝加哥大學教授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勒提出“管制者是被管制行業和企業的俘虜”的著名論斷之后,由于一些奉行中間政治路線的經濟學家加盟,于是掀起了“管制改革”的思想解放研究熱潮。從20世紀30至70年代美國管制實踐中發掘出來的大量資料證明,“管制失靈”對經濟的負面影響要比所謂“市場失靈”更加嚴重。在操作層面,前康乃爾大學教授卡恩被里根總統任命為聯邦民航局長。卡恩在事事要靠行政審批的民航業引進競爭,由市場代替原來民航局作決策的五個委員會,直至解散民航局。后來被稱為“開放天空”的卡恩改革的結果,是民航票價大幅度下降,民航服務的市場需求量急劇上升;在優勝劣汰中一些航空公司出局而另一些航空公司則做大做強;在競爭壓力下還創造了“樞紐港模式”這一新的運營方式,極大地提高了效率。卡恩改革開了美國“解除管理”之先河。隨后,鐵路與貨車運輸、電信、金融、電力等部門紛紛解除“管制下的壟斷”體制,按照行業技術特性引進市場競爭。當然,解除管制并非政府什么都不管,而是政府從最不適宜的領域和環節退出,以便于在需要政府管理的環節加強管理。比如聯邦民航局撤消后又成立了聯邦航空安全局,依法專司航空公司安全管理之職。30多年來,美國政府開放了命脈部門的市場,并沒有對國防和國家安全產生威脅,也并沒有因為政府沒有投資這些產業就萎縮了。所以,對命脈部門開放市場的種種擔心是沒有必要的。

在我國已經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模式后,國民經濟命脈部門也卷入了這一潮流。如電信等部門的由獨家經營改為幾個寡頭經營,像民航等部門的定價也開始反映供求變化。但是,政府壟斷并未得到根本改革,有些部門的壟斷仍然霸氣十足。比如中國石油市場主要由中石油和中石化壟斷,對內擁有幾乎全部油氣資源,對外則壟斷石油進口。在煉油領域連同屬央企的中海油也不許插足,民營企業更是靠邊站。中國政府這樣做的目的之一,是想當國際石油市場劇烈波動時由它們來穩定國內市場,但事與愿違。如2005年7月開始在廣東出現成品油供應緊張的局面,兩個寡頭本來有能力緩解油荒但卻不承擔責任。有業內人士坦陳,此次油荒實際上是兩大集團造局,試圖以社會恐慌要挾政府,使其提高成品油售價。由此看出,我們真正要擔心的是政府壟斷行業的市場化改革能否徹底進行,能否真正開放市場、引入競爭、打破壟斷。日前國防科工委表示,要鼓勵非公有制企業參與軍品研究(武漢晚報24版:中國新聞2007.3.2.),軍品研制不再是國有“鐵板一塊”的消息已傳出,這預示著國企行政壟斷的危害性已經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打破行政壟斷的改革已拉開帷幕。當然,命脈部門的市場化改革也確非易事,首先需要政府作為第一推動力,然后有計劃有步驟地逐漸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