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經濟責任審計案例范文
時間:2023-07-17 17:01: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國企經濟責任審計案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經濟責任審計 工作機制 分類管理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綜述
國內關于經濟責任審計的研究多集中在政府部門、國企等單位,涉及高校的并不多,并且主要以本科院校為研究對象,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關于經濟責任審計評價內容研究。陳曉芳、桂珍若(2006)區分高校不同部門、不同性質單位的負責人的經濟責任審計內容作了明確闡述。張曉紅(2009)分析了高校經濟責任審計現狀及原因,指出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高校經濟責任審計的優化框架。王亞榮、馮民柱(2011)認為應當從高校經濟責任審計對象入手,分析其應當履行的經濟責任,最后確定詳細的經濟責任審計評價內容。石莎莎、楊明亮(2012)基于受托責任理論,分析了將社會責任納入高校領導經濟責任審計內容的必要性。賈明春、張鮮華(2013)以教育部直屬高校為樣本,實證分析了影響高校科研績效的各項因素,提出應當強化高校校長經濟責任審計中對科研績效的評價。胡萍(2015)將高校經濟責任審計對象進行分類,將不同類型審計對象的經濟責任分為“共性責任”和“特性責任”,并詳細列出了“共性責任”和“特性責任”的內容。
(二)關于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指標研究。王奇杰、陳悅東(2008),朱瑩、 楊柏冬(2010)將層次分析法用于解決高校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指標的權重分配問題。王奇杰等(2008)基于科學發展觀的視角構建了高校校長經濟責任審計的指標體系,包括定量指標和定性指標。吳秋生(2012)認為,經濟責任有積極面和消極面。對積極經濟責任應當采用指標分析評價法,消極經濟責任應當采取問題責任界定法。耿彥軍(2013)分析了高校不同財權配置模式下,高校院系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的主要內容和評價指標。張凱(2015)設計了高校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評價的共性指標,還設計并詳細解讀了高校不同職能部門、教學部門負責人的個性指標。
(三)關于經濟責任審計其他方面研究。孫寶厚(2008)認為審計質量與審計風險成反比。劉更新(2012)分析了經濟責任審計運行機制框架。楊玉新(2012)分析了審計各個階段的流程及存在的風險,提出了完善方案和風險防范措施。楊從印、劉琴(2015)以教育部直屬高校為樣本,調查了以經濟責任審計發現問題整改為重點的經濟責任審計開展情況。
高校中本科院校和高職院校無論是辦學規模、組織結構還是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區別,這也決定了本科院校和高職院校經濟責任審計管理、實施、評價、成果運用等方面存在顯著不同。首先,財務管理模式方面,與本科院校多實行分級管理的財務管理模式相比,高職院校由于辦學規模小,其組織結構相對簡單,大多實行集中的財務管理模式,即學校只設一級財務部門,統一進行整個學校的所有財務管理、經費收支、預算及決算。校內所有二級單位均無權設置財務機構,也無任何財權。在這種模式下,二級學院(系部)及不同職能部門負責人經濟責任審計的重點就與本科院校有著很大的區別。其次,內部審計隊伍建設方面,本科院校大多設置了獨立的內審機構,設置不同專業領域的專職內審人員。相比之下,很多高職院校的內審機構尚未獨立設置,內審人員的專業水平、業務能力也與本科院校有很大的差距。
從國內學者的研究來看,多以本科院校作為經濟責任審計研究的潛在對象,并沒有區分本科與高職院校的現實差別。而且在目前實際工作中,高職院校也沒有專門的經濟責任審計工作機制作為參考,實施及管理經濟責任審計過程中存在著不同學校不同做法的普遍現象。
二、建立健全高職院校經濟責任審計制度工作機制的探討
(一)建立健全高職院校經濟責任審計制度保障機制。
1.加強內部審計組織領導。(1)進一步提高高職院校領導對于內審工作重要性的認識。高職院校的主管部門應當把內部審計的開展情況列入學校主要負責人的業績考核內容之一。在對高職院校負責人任中和離任經濟責任審計時,將內部審計工作的開展情況和效果作為審計的側重點,以此提高高職院校領導層對內部審計工作的重視程度。(2)要求高職院校校長參加全省教育內部審計工作會議。(3)保證學校審計部門的知情權。學校審計部門作為高職院校的內部監控機構,應當充分享有對學校重大事項的知情權,校長辦公會議紀要應及時抄送內審部門,必要時學校審計部門主要負責人應列席校長辦公會議,便于內審工作的有效開展。(4)組織校內審計培訓。在校內積極舉辦內部審計以及財務規范培訓,要求校級領導及中層干部參加。通過相關法規與案例的學習,加強其對內部審計及財務風險的了解,充分認識內部審計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即內部審計將防范關口前移,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整改,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降低領導的財務風險,也能提高整個學校的資產使用效益。(5)加強上級主管部門對高職院校的走訪調研。上級主管部門加強對高職院校的實地走訪督查或調研,與學校黨政領導進行深度交流。對專職審計人員配備、內審經費、經濟責任審計輪審情況等問題進行深入探討,使高職院校領導意識到內審工作的必要性。
2.加強經濟責任審計制度建設。(1)建立健全內部審計聯席會議制度。學校主要負責人應直接領導內審工作。建立健全以校長為組長,分管審計校領導、分管財務校領導為副組長,組織人事、紀檢監察、財務、審計等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內部審計聯席會議制度,并明確各部門工作職責,制定議事規則,及時研究解決審計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定期將審計結果在聯席會議上通報,以制度促進審計信息的公開,從而充分發揮審計的作用。有關基建修繕工程項目審計的專題聯席會議,應該要求基建后勤部門和工程項目管理的主要負責人參加。年度審計計劃、審計報告應納入校長辦公會議研究范圍,在會上傳達新形勢下教育廳、審計廳等上級部門對教育系統內部審計的工作要求,提高學校領導的審計意識。把審計結果作為學校相關決策的重要依據。(2)確保高職院校內審機構的獨立性。(3)建立全面、系統、可操作的學校內審規章制度體系。根據國家和上級主管部門最新出臺的相關審計法規和會議、文件精神,針對學校實際和審計工作新形勢新要求新情況,及時制定、修訂學校內部管理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基建修繕工程審計、教學科研實驗室建設等各類專項資金審計方面的規章制度,規范內部審計的立項程序和操作規程,做到學校內審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4)完善學校內控制度建設。建立健全內控制度建設長效機制。深入分析審計中發現的問題所產生的原因,提高內部管理水平。對屬于內控制度缺失的要及時提出整改意見和要求,不定期地對學校的管理制度進行梳理和修訂,不斷完善內部規章制度體系。屬于人員操作層面的,要加強人員管理,對流程不規范不清晰的要加強過程管理。學校要加強資金監管,結合學校實際,建立完善覆蓋項目決策、管理、實施主體的逐級考核問責機制,實行全過程信用記錄制度和責任倒查制度,加大對違規行為的處罰。加強資金預算和項目論證工作,在實施過程中,要嚴格按照經費管理辦法及財務制度執行,以控制業務活動的真實性為重點,加強經費支出的報銷審核,規范報銷流程,提高項目風險管理與控制能力。加強內部監督管理部門間的溝通交流,不能以審計監督來代替內控機制,協調發揮各類監督綜合作用。
(二)建立健全高職院校經濟責任審計分類管理機制。
1.明確經濟責任審計對象。將凡是負有經濟責任的部門、單位“正職”及主持工作一年以上或者實際主持本部門本單位工作的副職領導干部全部納入經濟責任審計范圍,形成全覆蓋格局。在高職院校的經濟責任審計中,不同被審計人員的經濟責任存在著很大差異。在審計原則、審計程序及評價標準的選擇上,根據被審計人員的不同類別有所側重,以確保科學、客觀、公正地評價。高職院校內無論是什么部門,其主要負責人的經濟責任都存在著共性。主要是(1)資產的管理和使用情況。(2)預算執行情況,包括財務收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3)內部控制的建立和執行情況。(4)任期內遵守廉潔規定情況。在這些共性的責任之外,各部門由于工作崗位性質、部門職責不同及經濟活動復雜程度等因素,負責人的經濟責任也有著很大的區別,可以據此將經濟責任被審計人員分為四類。第一類是學校下屬經營活動頻繁、實行獨立核算的法人單位的主要負責人,其經濟責任除了共性責任之外,還在于各項經濟指標的完成情況。第二類是承擔著重要經濟管理職能、管理使用學校資金數額大的職能部門的主要負責人。如財務、基建后勤、資產設備、網絡中心等。這些部門管理整個學校的財務收支、基建維修工程、設備采購、實驗室網絡及設備使用等,由于其部門職能所致而使得主要負責人的經濟責任重大。第三類是承擔著重要的經濟管理職能、管理使用學院資金數額大的系部(二級學院)、教學管理等職能部門的主要負責人。這些部門管理使用著大量的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學生幫困資金、獎助學金等專項資金,除了共性的經濟責任外,其責任重點還在于專項資金管理使用的合規性、效益性。第四類是其他職能部門、科研單位、群眾團體的主要負責人。這些部門由于崗位性質其經濟責任較小,管理資金也少。
2.實施經濟責任審計分類管理。由于經濟責任審計對象不同,相應的經濟責任也有所區別。為了提高審計工作效率,針對高職院校實際情況,遵照全面審計與重點審計相結合的原則,按照被審計人員經濟責任的分類,對學校內部管理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實施分類管理。對于第一類獨立經營核算的下屬單位的主要負責人,采用對單位財務審計或主要負責人任中審計加離任審計方式,至少每年對單位開展一次財務審計或者任期內對主要負責人進行一次任中審計,離任時進行經濟責任審計。對于第二類經濟責任重大、承擔重要經濟管理職能的部門主要負責人,實行任中審計加離任審計,一個任期內必審一次,離任時進行經濟責任審計。對于第三類管理著各種專項資金的部門主要負責人,宜采用專項資金審計與經濟責任審計相結合的方式,以離任審計為主,加以必要的任中專項審計。對于第四類其他職能部門、科研單位、群眾團體等單位的主要負責人,一般實行離任經濟事項交接制度,必要時開展審計調查或抽審。
(三)建立健全高職院校經濟責任審計運行機制。經濟責任運行機制就是處理經濟責任審計的委托人、審計人、被審計人以及信息使用人之間關系以及保證經濟責任審計工作有效開展的各項程序和制度。具體來看,主要有委托人與審計人之間的委托機制,審計人與被審計人之間的執行機制,信息使用人與被審計人之間的成果運用機制。
1.經濟責任審計委托機制。經濟責任的產生起源于財產、資源的所有權與管理權的兩權分離。財產、資源的所有者將其經營管理權委托給無所有權的人,由此而產生關系。為了降低成本,所有者委托獨立的第三方對人的管理行為進行監督。在高職院校經濟責任審計實踐工作中,校內管理干部經濟責任審計的委托人通常是組織人事部門。雖然這些部門不是公共財產的所有人,但是經濟責任審計是對領導干部的審計,對他們的管理一般是由組織人事部門進行的,所以組織人事部門作為經濟責任審計的委托人是符合我國國情的。在操作中,高職院校組織人事部門向內部審計聯席會議提出學校內部管理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建議,經聯席會議研究審議后,報校黨委或校長辦公會議批準通過。組織人事部門向審計部門發函,由審計部門具體實施。
2.經濟責任審計執行機制。經濟責任審計執行過程一般分為三個階段,審計準備階段、審計實施階段、審計終結階段。(1)在審計準備階段,審計部門按照組織、人事部門的書面委托書,對被審計部門進行審前調查。根據調查結果,可單獨立項,也可將經濟責任審計與專項資金審計、財務收支審計、內部控制審計、績效審計等聯合立項,制訂切實可行的審計實施方案,組成審計工作組,向被審計人員送達審計通知書并開展審計。(2)在審計實施階段,現場審計正式開始前,應當召開審計進點會,審計工作組全體人員、被審計對象、所在部門或單位相關人員參加,必要時可邀請分管校領導出席,通報審計工作具體安排和要求,聽取被審計人員介紹履行經濟責任情況等。在實施審計時,應當根據被審計對象的類別,明確相應的經濟責任,側重不同的審計重點。除了查閱會計憑證、文件記錄等原始資料、實地盤點以及對一些疑問進行詢證之外,還可以通過與被審計干部談話,與被審計部門或單位其他干部、教職員工代表分別座談,多渠道了解被審計對象執行財經紀律、“三重一大”、廉政從業等方面的情況。(3)在審計終結階段,審計人員在充分整理、分析審計工作底稿和詢證單的基礎上,編寫審計報告征求意見稿送達被審計對象,充分征求其及所在部門的意見。如果對審計報告征求意見稿持有異議,審計人員則需要進一步核實。根據最終無異議的征求意見稿出具正式審計報告,并做好文件歸檔。正式審計報告應送達委托審計的組織人事部門,被審計人員本人及其分管校領導。對審計報告提出的有關整改事項,被審計部門現任領導干部應積極采取措施進行整改,并自收到審計報告2個月內提交審計整改結果報告,已離任干部應予配合。內部審計聯席會議應對有關審計意見落實情況進行督查,必要時審計部門可開展回頭看檢查整改情況。后一輪審計時要將前一輪審計提出的整改事項作為審計內容。
3.經濟責任審計成果運用機制。經濟責任審計的最終目的是審計結果的有效運用。兩辦《規定》中雖然已提出應當將審計結果作為考核、任免、獎懲被審計領導干部的重要依據,但缺乏強制性,經濟責任審計結果運用率仍然不高。干部管理監督部門對審計結果的應用不夠重視,審計結果還未真正成為干部使用和監督的重要依據。要進一步明確經濟責任審計在干部考核中的具體作用,積極探索經濟責任審計結果在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的分析運用,健全與經濟責任審計相配套的組織人事工作制度。此外,還必須強化以下幾個方面:建立健全審計結果公開制度;加強對基建工程的審計整改;加強對科研項目及專業建設、課程建設等專項的審計整改,進一步規范科研及專項經費使用;加強對財務的審計整改,確保資金運用安全規范高效。
(四)建立健全高職院校經濟責任審計人才保障機制。
1.加強組織保障力度。學校內審人員的年度績效考核應當單獨進行,根據內審人員的職責履行情況及工作業績,由內審部門負責人與分管審計的校領導直接考核評價,切實保護內審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2.提升內審工作的效度。鑒于內部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特殊性,以及高職院校同類崗位經濟責任的同質性和可比性,可探索實行同類崗位附近高職院校內部聯合審計,尤其是經濟責任較重的崗位,增強內審工作的獨立性和權威性,加大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質量保障力度。
3.加大人才保障力度。應當出臺政策為高職院校內審人員的后續教育、學歷進修和職稱晉升等提供有利條件。同時要重視實踐對業務能力提升的重要性,為高職院校內審人員參與上級主管部門開展的各類經濟責任審計項目積極創造條件。加強各個高校之間內部審計工作的交流,研討在經濟責任審計工作中遇到的難點和熱點問題,不斷提升業務水平。
參考文獻:
[1]耿彥軍.新形勢下我國高校院系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研究[J].中國內部審計,2013,(1)
篇2
關鍵詞:風險管理 內部審計
一、內部審計與企業風險管理研究文獻綜述
我國企業實行內部審計制度已有20多年的歷史。在這20多年的實踐中,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存在著一些困難和問題,尤其是很多企業并未意識到內部審計可以參與到企業的風險管理過程當中,而付諸實踐者更是少而又少。內部審計參與風險管理是內部審計的最新發展方向,這不僅為內部審計的自身發展提供了契機,而且有利于企業在市場競爭中防范風險,取得優勢地位。
二、內部審計和風險管理界定
(一)內部審計
企業的內部審計是從19世紀中葉開始,伴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企業規模的擴大而逐步興起的。
我國審計署在2003年3月4日的《審計署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中指出:“內部審計是獨立監督和評價本單位及所屬單位財政收支、財務收支、經濟活動的真實、合法和效益的行為,以促進加強經濟管理和實現經濟目標”。
我國內部審計的內容隨著國家方針政策和企業實際情況而改變,不同時期,內部審計的側重點不同,經歷了以財務收支審計為主、 在注重財務收支審計的同時,更加關注企業經濟效益審計、以經濟責任審計為主,在關注財務收支的合規性和企業經營效益性的同時,加強對業務控制和管理控制的評審、對企業的內部控制系統進行評審,以保障企業內部控制系統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等四個階段。
(二)風險管理
風險管理較為全面而又確切的定義,最早是由美國學者威廉斯和漢斯提出的。他們在其著作《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中指出,風險管理是通過對風險的識別、衡量和控制而以最小的成本使風險所致損失達到最低程度的管理方法。美國學者克里斯蒂(James C. Cristy)認為風險管理是企業或組織為控制偶然損失的風險,以保全所得能力和資產所做的一切努力,另外兩位美國學者威廉斯(C. Arthur Williams. Jr.)和理查德.漢斯(Richard M . Heins)認為,風險管理是通過對風險的鑒定、衡量和控制,以最低的成本使風險所造成的損失控制在最低程度的管理方法。70-80年代以后,風險管理迅速發展。
三、內部審計與風險管理的關系分析
(一)內部審計與風險管理有機結合的邏輯分析
在現代企業中,由于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所有者將資本投入企業,但不直接參與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活動,而授權董事會經營企業,即經營企業的決策權掌握在董事會手中,與這一權力對應的是董事會負有按照股東意志行事的責任,這是第一層經濟責任關系。這一關系的存在,使得對承擔責任者的責任履行情況進行監督成為必然。在董事會做出相關決策后,董事會聘任的經理人作為執行機構,擁有授權范圍內的具體經營管理權,這些權力的擁有也對應著相關責任的承擔――切實執行董事會的各項決議,高效組織企業運營,給企業帶來盡可能多的收益。這一權責關系的對應實際上構成了公司的第二層經濟責任關系。這一層經濟責任關系的存在也使得對其責任履行情況進行鑒定成為必然。內部審計的本質是確保受托責任有效履行的管理控制機制。
(二)內部審計與風險管理有機結合的條件分析
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CIA)執行主席張紹普先生認為:內部審計就是風險評估師,內部審計的職能是對整個管理系統進行分析評估,促進完善內部控制。未來的審計事業是建立在風險評估的基礎上,作為審計師應在風險高的領域去檢查,成為管理風險評估的專家,保證管理系統的有效運行、財務信息的及時準確、投資決策的正確、經濟活動的合法。IIA主席伍頓安.德森(2004)指出:內部審計在風險管理中的角色和作用有兩個方面:一是協助風險估算程序(企業風險的估算不是單靠內部審計部門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內部審計部門協助其他部門共同對企業風險進行評估);二是對風險管理程序的評價,對風險管理的恰當程度做出保證。
因此,內部審計部門參與風險管理必須同時具備以下兩個條件:
第一,內部審計部門的獨立性與客觀性。
應使內部審計組織直接受單位最高管理層的領導。因為這樣的機構設置能使內部審計人員無論在收集信息,進行風險分析上,還是在按風險大小選擇審計項目上,都會從單位的整體利益出發,同時,這也使得內部審計的工作不受其他部門的干擾,為內部審計機構實施審計程序提供權利上的保證。
第二,內部審計人員的勝任能力。
內部審計不再是對過去的評價,應該洞察風險,評估風險、尋找機會,成為增值業務的推進器。內部審計參與風險管理與以往各階段相比,對內部審計人員的要求更高。美國大型百貨公司JC Penny的內部審計經理、IIA1999~2000年度主席約翰遜(Howard Johnson)認為,在風險導向階段,內部審計人員必須具備以下七個品質:1.具有廣博的知識。了解組織、行業境況與競爭情況、特定機能和流程與整個組織的關系,同時必須善用信息科技分析有關資料。2.化被動為主動。在多變環境下主動確認、分析風險,尋找問題所在,尋找服務機會。3.年度審計計劃應關注現在及未來,具有前瞻性和某種程度的彈性。
第三,內部審計與風險管理有機結合的案例分析: 國內H公司內部審計部門參與風險管理活動的案例
1. 事項:(1)NOKIA公司一直是H公司的芯片供應商。(2)DAA公司并未與H公司建立合作關系。DAA公司的芯片在某些國家是禁用的。為了打開銷售渠道,DAA公司采取了以下迂回策略:①私下與H公司相關的開發人員進行聯系,讓開發人員在研發過程中試用這種芯片; ②向研發人員打聽到了H公司從NOKIA公司購買這一芯片的價格; ③口頭承諾給H公司一個大大低于NOKIA公司的價格。DAA公司的芯片的確性能不錯,開發人員認為完全可以取代NOKIA公司的芯片,于是在開發產品中計劃采用DAA公司的芯片。
2. 由于可能要更換芯片供應商,H公司內部審計部門向產品開發部了解相關情況,并設計了風險管理過程,如下表:
3. 內部審計部門根據風險管理過程進行的風險管理如下表:
首先,H公司內部審計部門了解到本公司可能要使用另外一家公司提供的芯片,由此可能中斷與NOKIA公司的長期合作關系,此項行動很可能給公司帶來潛在的風險。因此,內部審計部門設計了風險管理過程的圖表報送董事會并參與風險管理的過程。①內部審計部門對潛在風險進行了分析與識別,此項行動可能帶給公司法律風險。風險的來源是: DAA公司沒有兌現他所口頭承諾的芯片的低價格。②確定了可能的風險后,內部審計部門對風險進行了評估,把風險的等級定為5級。并對風險進行描述:如果DAA公司不兌現口頭承諾,本公司買入的芯片價格就可能高于DAA公司口頭承諾的價格,而沒有享受到低價格的優惠。對于風險的處理,內部審計部門提出建議:提前通知NOKIA公司,H公司要中斷與其的合作關系,并和DAA公司簽訂合同,規定相關的權利和義務,并且確定了風險責任人是公司的采購部門。
案例帶來的啟示:
1. 內部審計參與企業風險管理是內部審計的最新發展方向,內部審計參與企業風險管理對企業而言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因此,企業管理層要高度重視內部審計作用的發揮,建立、健全企業內部機制,使內部審計部門積極參與到企業風險管理的過程中。
2. 由本案例可以看出,企業在運營過程中,可能遇到諸多風險,如法律風險、運營風險,但企業業務部門可能并未察覺潛在的風險,這就需要內部審計部門參與到企業日常運作當中去,去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3.過去以及現在,很多企業的內部審計部門對風險的關注主要集中在內部控制領域,然而,在風險日益增加的新經濟時代,內部審計僅通過內部控制來關注風險是遠遠不夠的,內部審計應該深入到風險管理的第一線,進行風險分析、確認,揭示關鍵性的風險。
四、內部審計在企業風險管理中的作用
(一)內部審計在風險管理中的識別與檢查作用
所謂風險識別是指對企業所面臨的以及潛在的風險加以判斷、歸類和鑒定風險性質的過程,換言之,就是要確定企業正在或將要面臨哪些風險。內部審計部門和人員應該對風險識別過程進行審查與評價,重點關注企業面臨的內、外部風險是否得到充分、適當的確認,即企業所面臨的主要風險是否均已被識別出來,并找出未被識別的主要風險。
(二)內部審計在風險管理中的管理與協調作用
在企業的組織架構中,內部審計機構一般都處在企業的董事會、總經理和各職能部門之間的位置(內部審計機構受董事會下設的審計委員會的直接領導,獨立于總經理和各職能部門),正是由于這種特殊的位置使得內部審計人員能夠充當企業長期風險策略和各種戰略決策的協調人。
參考文獻
1. 盧才武.孫慶文.奕曉慧.企業風險管理應對策略談,經濟論壇,2004年第2期
2. 朱榮恩.賀欣.內部控制框架的新發展――企業風險管理框架――COSO委員會新報告《企業風險管理框架》簡介,審計研究,2003年第3期
3. 王志楠.加強審計項目計劃管理的思考與實踐,審計研究,2005 總第125 期
篇3
關鍵詞:內控評價;計劃;創新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27-000-01
一、內控評價項目的基本程序
在當今復雜的商業環境中,每個企業都面臨眾多的風險因素,包括戰略風險、市場風險、財務風險、運營風險和法律風險等,自2008年以來,我國財政部、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保監會陸續聯合了《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指導企業建立健全以防范風險、規范管理、促進可持續發展為中心的內部控制體系。
企業內控評價項目是指企業為對本企業或其所屬單位內部控制設計、運行有效性進行全面評價,形成評價結論而開展的活動。根據《內部控制評價指引》,內控評價項目按其基本程序可分為準備階段、實施階段、報告階段;具體包括制定評價工作方案、組成評價工作組、實施現場測試、編制評價底稿、認定控制缺陷、匯總評價結果、編制評價報告等環節。
二、內控評價項目準備階段工作創新
在管理實踐中,計劃是其他管理職能的前提和基礎。開展內控評價項目,應當對項目計劃予以充分的重視,只有在評價組進點前做足準備工作,才能事半功倍,使項目取得預期成效,并提升項目的經濟性、效果性、效率性。
一般在內控評價項目進點前3日應當正式內控評價通知書,在此之前,均可視為項目準備階段,該階段的工作不僅僅是成立評價小組,制定內控評價方案,至少還應重視以下工作內容:1.項目立項;2.設計內控評價表;3.培訓。
(一)項目立項
凡擬納入內控評價年度工作計劃中的項目,應當至少綜合考慮以下因素:被評價單位的運營狀況、以前年度審計(內控評價)發現問題、所處行業形式、企業年初編制的風險報告、企業年度工作計劃等。以2015年某電力國企對旗下一家電解鋁企業開展內控評價項目為例,在年初立項時,綜合考慮了電解鋁行業發展趨勢、公司電解鋁企業扭虧控虧的工作計劃、年度風險報告中指出的電解鋁市場風險以及該子公司2014年度原經理離任經濟責任審計等因素,才納入內控評價年度工作計劃。如此才能突顯開展該項目的必要性,并可高屋建瓴指導內控評價工作方案的制定,使工作方案目標清晰、重點突出,令內控評價項目為企業降低成本、規范管理、應對風險多提良策,不僅發揮內控評價的免疫功能,更要發揮其增值功能。
(二)設計內控評價表
《企業內部控制應用指引》明確了內部控制體系至少包括18項業務流程(內控要素)。對每一項業務流程(內控要素)的內控評價,都可針對內控設計完整性和內部控制遵循性分別進行評價,評價發現的缺陷分別定性為設計缺陷和執行缺陷。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特點于《企業內部控制應用指引》之外細化或新增一些內控要素,如對標管理、稅務管理、生產運營管理、制度管理、綜合事務管理等,并按設計完整性、內控遵循性編制相應的業務流程主要風險點(關鍵控制點)。
根據評價前調查情況,可對項目評價的內控要素進行刪選,擇其重點,如被評價單位無擔保業務、研發業務,則可剔除該項評價要素。另外,根據評價前調查情況,可針對某項內控要素的不同關鍵控制點考慮賦予不同的分值或權重,如調查發現某電解鋁企業將其廠內炭塊短倒、裝卸業務進行外包,則在業務外包設計完整性中,外包業務安全管理制度設計比承包方資質遴選制度設計更加重要,應當賦予更多的分值或權重。
設計內部控制評價表是內控評價項目實施前的一項重點工作,是內控評價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最終的填報完成即是項目的主要工作目標與成果。內部控制評價表與評價前調查工作相輔相成,它可有效指導調查工作,同時也根據調查情況進行調整。設計內部控制評價表應遵循SMART原則,做到:1.針對內部控制不同的要素或流程分別制表,2.針對被評價單位的特點羅列內控要素涉及的關鍵控制點(主要風險點),并賦予分值,注明評分規則,3.應便于內控評價項目實施階段的抽樣、測試、評價結果的填寫,4.應考慮與評價底稿建立索引關系,5.可對內部控制的設計有效性和執行有效性得分進行統計分析和整體評價。
(三)培訓
任何一個項目都有其自身特點,所以無論評價組的人員是專職內控評價人員、企業系統內借調人員還是外聘事務所人員,均需參加評價前的培訓,以便熟悉項目特點,申明工作紀律(尤其是保密紀律),增強業務水平,提高工作效率。
評價前的培訓形式多種多樣。如召開內控評價方案討論會,通過召開討論會,集思廣益,一方面可調整方案與分工,一方面可讓評價組成員熟悉項目目標與工作重點。也可將評價前調查獲取的資料作為培訓材料發放給評價組成員,如可研、工藝流程的PPT、預算、明細賬、合同臺賬、各類會議紀要、制度框架及文本等,讓評價組成員提前熟悉,可安排評價組員根據分工,提前搜集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國標、行業標準等,以提前掌握評價依據,上述工作內容布置后應盡可能召開專題會議進行討論,一方面檢驗評價項目準備工作的充分性,一方面通過交流令全體組員對評價項目測試工作“心中有數”,為項目實施做好鋪墊;可召開專題會向評價組進行介紹被評價單位工藝流程,令評價組成員進點后現場查看時把握主動權,降低盲目性,提高工作效率。
凡召開專題會議開展的培訓,應當做好記錄,以便于后期項目資料歸檔所用。
三、小結
開展企業內控評價項目,應當充分重視項目準備階段的各項工作,加強項目計劃管理,合理優化設計內部控制評價表,并勇于創新,做好評價前培訓工作。總之,只有為內控評價項目做好“鳳頭”,方可保證項目實施階段、報告階段的工作質量。
參考文獻:
[1]財會[2008]7號.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Z].
[2]財會[2010]11號.企業內部控制應用指引[Z].
[3]財會[2010]11號.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指引[Z].
[4]國資發改委[2006]108號.中央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指引[Z].
[5]企業內部控制編審委員會.企業內部控制主要風險點、關鍵控制點與案例解析[M].立信會計出版社,2015.2
篇4
關鍵詞:鐵路施工;企業內部控制;存在問題;建議
中圖分類號:F27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11-00-01
一、施工企業內部控制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目前鐵路施工企業內部控制的現狀
近幾年來,隨著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及配套指引的出臺,鐵路施工企業依據自身的特點及內在管理方面的需求,也相繼制定并形成了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從內部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內部監督五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相應的內部控制措施,尤其是在企業財務會計內部控制方面,形成了系統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對企業財務會計活動進行了系統的規范。對于規章制度的建設方面,逐步形成了定期修訂、清理制度,每年根據企業生產經營的實際情況,定期對已形成的各項規章制度進行完善修訂,并及時下發至企業的各分公司、子公司及項目經理部,使各項規章制度得到有效的貫徹執行。
2.目前鐵路施工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
①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有些主要的控制環節沒有相關的控制制度。內部控制的全面性原則要求企業的內部控制應當貫徹決策、執行和監督的全過程,覆蓋企業及所屬各單位的各種業務和事項實現的全過程,實行全員性控制,不存在內部控制的空白點。但從目的情況來看,有的企業未設立財會部門的稽核崗位,有的內部稽核不規范,未形成制度,有的形成了制度并記載在冊,但形同虛設;在會計電算化執行方面,未制定嚴格的制單、審核、記賬崗位及權限控制制度;對于工程施工過程中的關鍵控制點和特殊施工過程,雖然進行了有效的控制,但無相關的過程控制規范性控制制度;對外分包工程方面無詳細的分包過程控制程序及分包結算相關的規范制度,導致項目結算隨意性大,甚至有些工程款的結算無現場原始資料及現場負責人的簽字;設備租賃、物資采購無合同或者合同中對于單價不明確,沒有質量要求,有的是設備材料進場后再補簽合同等,這些都從不同方面不同層次上反映出制度的不健全,內部控制無力,影響了工程的進度甚至工程質量,進一步影響了企業的經濟效益。
②內部控制制度執行不力,很多制度形同虛設,造成內部控制制度執行方面的缺失。企業管理層重生產、輕經營、重開發、輕內部管理,甚至把內部控制看成僅僅是財務管理部門亦或是幾個人的事情,而沒有把內部控制放在企業中各個層級的人員共同實施,沒有把內部控制放在整個企業經營管理的策略高度來考慮;有的項目出現由于人員素質差、責任心不強等造成人為的失誤;有的項目雖有一些規章制度,但流于形式或應付檢查,實際未得到切實有效的貫徹執行。如財務付款方面手續不健全,未按合同規定付款、超進度付款甚至無合同付款;設備租賃等業務未按照制度規定的內部牽制原則進行,合同的簽訂、執行以及付款的手續辦理全部由一個人來完成。很多制度雖然裝訂成冊或者制度上墻,但執行過程中卻隨意性很大,有的制度僅僅是為了應付上級的檢查,這些都體現了內部控制制度在執行過程中的不力。
二、加強鐵路施工企業內部控制體系建設的建議
1.建立健全企業人力資源政策,加強企業文化建設。人力資源政策是影響企業內部環境的關鍵因素,良好的人力資源政策,能夠有效的促進內部控制在企業中的順利實施,并保證內控實施的質量。針對國有施工企業自身的特點,在崗員工文化層次及業務素質參差不齊,企業應當加強業務人員的專業勝任能力以及職業道德素養的培訓,切實加強人員的培訓和繼續教育,不斷的提升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企業應當加強對員工的薪酬、考核、晉升及獎懲等制定明確的內控制度,對于每一崗位的職責履行情況進行季度考核和年度考核。企業文化體現為人本管理理論的最高層次,用一種無形的文化力量形成一種行為準則、價值觀和道德規范,企業應當加強文化建設,施工企業應當培育屬于自己企業的積極向上價值觀和社會責任觀,提倡愛崗敬業,將企業文化融入職工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2.加強鐵路施工企業的風險評估及風險應對措施。風險是一個潛在事項的發生對目標實現產生影響的可能性,鐵路施工企業面臨的最多的就是安全質量事故風險。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點指定相應的風險應對措施,對施工生產過程中的每一個事項進行風險識別,對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影響程度等進行描述、分析、判斷,充分識別各種潛在的風險因素,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按照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及其影響程度進行過程控制,堅決杜絕安全質量事故的發生。
3.加強內部稽核制度,確定關鍵控制點,并針對關鍵控制點設計和執行各種制度、程序。如對工程的關鍵過程和特殊過程制定的控制規定,應體現質量有目標,資源配置有要求、人員職責明確,檢驗試驗有記錄,以此來保證工程的質量。設立材料稽核員,不定期對材料的價格、質量進行抽查。
4.充分發揮內部審計的監督、評價和服務職能。內部審計是企業自我獨立評價的一種活動,內部審計可以通過協助企業內部監督其他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并促成良好的內部控制環境的建立。內部審計可以通過對內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有效程度和執行情況進行審查監督與評價,并提出管理建議和意見,并在執行中不斷的完善。企業內部審計可以每年對所有下屬單位進行一次經濟責任審計,審計計劃中要求對被審單位的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執行的有效性進行評價。實施審計過程中,可以通過各種形式,深入項目一線,對被審計單位的各項內部控制,包括崗位責任履行、業務審批授權程序、貨幣資金管理、機械租賃、材料采購、合同管理與執行等方面進行記錄和評價,并根據其內部控制的情況,對被審計單位進行實質性的測試,進而對其產值收入、成本控制、效益情況進行審計和認定,并提出管理建議書和審計報告。通過每年的聯系審計,檢查上一年審計建議的落實及整改情況,從各方面促進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的健全和完善,提高管理水平,增加經濟效益,實現企業發展目標。
三、結語
企業內部控制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完善的過程,它持續地流動于企業之中,并隨著企業經營管理的新情況、新要求適時改進。鐵路施工企業作為大型的國有施工企業,面臨著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為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鐵路施工企業必須具有良好的管理制度作為基礎。因此,鐵路施工企業必須加強內部控制制度,結合企業特有的優勢,提高管理人員的專業管理水平,同時加強對全體員工的業務能力的培訓,以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市場適應力。
篇5
關鍵詞:政府審計 注冊會計師審計 人力資源整合
自2003年國家審計署發表的《2003-2007年審計工作發展規劃》中第十四條第一次明確提出“整合審計資源,實現審計業務的科學管理”的未來國家審計發展規劃以來,政府審計對象經歷了由單一財政審計到財政審計與經濟責任審計、績效審計等多方審計共同發展的演變。審計范圍亦日漸廣泛,審計任務、業務量日益繁重,審計內容日益龐雜,審計線索與技術路線日益復雜,與此同時,飛速發展的經濟使得政府部門對審計工作日益重視,對審計人員的需求與日俱增,而現實卻是與之對應的審計人力資源極其有限,這種有限性不光體現在審計人員的數量上,也體現在審計人員的綜合素質上,審計人力資源力量的薄弱與審計任務繁重、審計內容龐雜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亟待解決。目前而言,政府審計想要完成審計工作,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尋求外在審計力量的協助。民間審計以其自身具有的專業性以及獨立第三方的社會屬性成為政府審計資源整合的不二選擇。
一、政府審計與注冊會計師審計人力資源整合的必要性
(一)審計力量的有限性要求必須進行人力資源整合。我國政府審計機關的審計人員錄取具有嚴格的控制,被錄用的政府審計人員被納入國家公務員序列管理,并對審計人員實行審計專業技術職稱考試和評審制度,審計機關人數因此受到一定限制。與之相對應的是,我國擁有龐大的需被審計的政府機構,只中央一級預算單位就有100多個,政府審計人員的有限使得一級預算單位每年的審計覆蓋面不足50%,二三級預算單位每年審計的覆蓋面大約只有20%,更不用說縣以上國稅局、海關系統等單位的審計覆蓋率。與此同時,政府審計機關審計人員素質也參差不齊,人員專業知識結構較為單一,人員結構以會計、審計人員為主體,缺乏具有計算機、財政、法律、金融、環保、工程技術等學科背景的復合型人才。由此可見,目前的政府審計人員力量與素養皆存在不足之處,整體而言,尚不能滿足國家某些重大項目審計的要求。
(二)審計人員的供求失衡促使人力資源整合。審計產生的基礎條件是審計資源的社會需求,審計發展受審計資源供給的限制,政府審計資源主要來自國家的預算撥款,具有絕對的獨立性和強制性,這也是其優勢所在。注冊會計師審計資源主要來自被審計單位,但其人力資源較政府審計雄厚。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2年,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人員有30多萬人,其中注冊會計師有15.5萬人,執業人員與非執業人員各有8.5萬人和7萬人。然而,政府審計與注冊會計師審計分別是兩個獨立的個體,在資源配置上未達成優化共識。審計資源的供給決定了審計的發展方向,有效的審計資源供給必須滿足社會需求,由此可見,我國審計資源供給在數量、質量、結構上尚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與社會需求存在明顯的不對稱,導致“不均衡”現象的出現,這將不利于審計資源的有效發揮。
(三)整合審計資源是實現審計高效率的必然要求。把握總體、突出重點是政府審計的基本要求,牢牢抓住把握總體的前提,才能有效突出重點,在把握總體的基礎上深入細致分析,準確突出重點,進而提高審計效率。社會審計人員對于審計工作有自己的審計套路,在執行審計工作時一般都按照原有套路按部就班進行,特別是對于其主要審計項目財務報表的審計往往過于細致化進而忽視了把握整體的重要性。由此可見,注冊會計師執行審計時就需要政府審計發揮其把握整體、突出重點的優勢為社會審計指明方向,才能有的放矢,提高審計效率。
(四)整合人力資源是與國際協調的有效途徑。無論是我國還是其他國家,審計機關人員在數量上都比較少,大量政府審計工作的繁重任務決定了政府審計對社會審計外包服務的依賴,且已成為國際社會普遍做法。如美國、瑞典、德國等國家審計機關已試行將績效審計業務外包給社會審計組織,只對其進行必要的監督管理。澳大利亞率先對外包審計項目聘請注冊會計師審計機構人員的費用預算與來源、數量等進行了明文規定,開創了政府審計利用社會審計的先河。由此可見,利用社會審計力量對國家審計項目進行審計在西方國家已日臻成熟。
二、審計資源整合困難的原因所在
(一)審計人員專業領域的不同。無論是審計署還是各地特派辦,每年都會從不同專業招聘人才,專業范圍涵蓋面廣,如食品、環境等專業領域,以拓寬政府審計的寬度與廣度;而注冊會計師審計一般招聘具備一定審計基礎的會計、審計專業人員,在執業過程中通過事務所規章形式要求執業人員具備過硬專業審計知識,如取得注冊會計師證書等。兩者在審計人員的素質和專業領域上的差別,帶來審計心理、審計計劃、重點關注領域的分歧,使得整合過程中必要的交流溝通、相互認可等人員的心理活動迥異,造成資源整合的阻礙。
(二)兩者利益主體不同。行政型審計體系的主體奠定了政府審計的主導地位,決定了政府審計的對象為國家公共資源。作為國家的內審機構,無論是對財務行政起監督與促進的作用,還是對財務行政活動合規合法性的保證作用,政府審計都是為政府部門服務,其委托與受益方都是國家權力機構。注冊會計師作為民間審計力量,是一種獨立的外部機構,其審計對象主要是社會市場團體,受所有者委托對上市非上市公司的審計是民間審計的主要范疇,不難看出,注冊會計師審計的利益主體為使用財務報表的利害關系人或是其他委托人。這與政府審計的利益主體明顯不同,利益主體的不同必然導致對審計結果要求的差異,成為審計資源整合的阻礙。
(三)兩者的審計地位不同。政府審計作為國家治理的有效手段,實質上構成國家的內部審計機構,被賦予了其他審計機構無法比擬的權力和地位,在對國有企業及相關政府部門執行審計時具有絕對的強制性。注冊會計師審計作為民間審計力量,很好地詮釋了受托理論,由于會計師事務所是自負盈虧的企業,存在盈利性質的承接業務活動,在對社會組織執行審計時,注冊會計師審計不具有強制審計的權力,其審計工作的具體執行也會受到委托者意愿的限制,甚至會受到審計收費等外在條件的威脅。即使在審計資源整合的今天,政府審計也只是將注冊會計師審計作為一支候補力量加以利用,并且在利用的同時又對如審計風險、審計職能、審計信息和審計責任等方面的安全性加以考慮,其對注冊會計師審計工作的利用非常有限,這種尷尬的局面使得注冊會計師的審計地位遠低于政府審計,兩者權力地位較為懸殊。
(四)整合費用較高。政府審計與注冊會計師審計人力資源的整合主要指政府審計對注冊會計師審計的資源利用,在這一過程中,會產生較高的整合費用。主要有對會計師事務所進行挑選時的調研成本、對事務所審計的監督參與成本、對審計結果的甄選利用成本等,這些成本的存在不可避免,拉低了審計資源整合的性價比。無論是政府審計還是注冊會計師審計,都會在執行審計工作時在保證審計質量的前提下對成本進行考慮,當整合的成本大于整合的成效時,政府審計無疑會放棄整合,成為資源整合的阻礙。
三、政府審計與注冊會計師審計資源整合的基礎
(一)政府審計和注冊會計師審計在審計目標上達成共識。《審計法》指出,政府審計的審計目標表現為對政府部門財經活動的真實性、合法性、效益性進行監督。而注冊會計師的審計目標定位為:對財務報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適用的財務報告編制基礎編制發表審計意見,為財務報表不存在重大錯誤提供合理保證,從而確保其公允反映企業經濟活動。這是對被審計單位財務信息的真實性和公允性發表意見,與政府審計目標中的真實性、合法性高度吻合。
(二)審計范圍上的重合。以《審計法》為指導的政府審計范圍與以《注冊會計師法》為指導的注冊會計師審計范圍在內容上的重合主要體現在對國有企業的審計業務上。對國有大型企業的審計屬于政府審計范圍,然而,隨著國有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數量的不斷增多,單純依賴政府審計已顯得力不從心。為貫徹落實黨的十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響應國家“抓大放小”的改革思路,政府審計應將部分審計對象移交給注冊會計師審計或者實行合作審計戰略。如對一些大型國有企業的審計,可由政府審計負責公司財務活動的真實性、合法性、效益型,重點關注公司的社會效益,而將財務報表的審計權下放給注冊會計師審計,重點關注其經營目標和經營效率。此外,注冊會計師審計是受市場經濟監督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社會審計,因此,對于國有企業中國有控股比例不高以及實行上市的國有企業審計可以完全交由注冊會計師審計,以充分體現市場經濟的監督原則。
(三)政府審計與注冊會計師審計在審計技術方法上的同質性。雖然政府審計和注冊會計師審計是兩種不同的審計模式,但他們在實質上都是審計機構代表所有者對其擁有或管轄的經營活動進行監督審查的理論的應用,他們在審計技術方法上存在共性。如對貨幣資金和實物資產的盤點,對市場交易的真實性進行調查,對單位人員進行詢問,對特定的經營活動進行觀察,收集足夠的審計證據以形成審計結論。另外,政府審計與注冊會計師審計在審計程序的安排上也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從審計計劃的制定、審計程序選擇、審計證據獲取到審計結論形成都大同小異。由此可見,政府審計和注冊會計師審計在技術方法上的整合具有堅實的基礎。
四、政府審計與注冊會計師審計資源整合方法
(一)審計人員具有整合的意愿是實現整合的重要前提。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主觀能動作用。審計人員在觀念上充分認識整合的重要性是做好審計整合工作的首要前提,通過對政府審計和注冊會計師審計中存在的溝通不足、互補利用不充分等問題的揭示,使審計人員認識到整合的重要性,加強其對資源整合的意識滲透,使不同類型的審計以統一的審計體系形式深深根植于審計人員的觀念里,從而深刻認識到資源整合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審計人員看到的資源整合后對人力、物力、財力的節約,對審計效率的提高,對審計行業在社會中公信力的提升,是其積極主動參與到資源整合隊伍中的動力,是審計整合的大前提。
(二)合理分工,因地制宜地利用審計資源是實現整合的有效途徑。政府審計對注冊會計師審計常用的利用方式就是審計外包,如何實現有效外包是關鍵。政府審計可將對國有上市企業的財務審計業務通過公開競標方式外包給會計師事務所,只需在審計過程中實行有效的監督或適當的參與。政府審計可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到其他重點領域的審計中去,這樣不僅能提高對國企財務狀況的審計質量,而且能提高其審計效率。
(三)民間審計地位的提高為整合掃清內部障礙。政府審計受人追捧擁有較大權力,民間審計權力較小、工作量大是目前審計領域普遍的觀點,而與此對應的人才選拔卻有所不同。政府審計的人才選拔一般通過公務員考試途徑,民間審計的人才選拔要求入選者在有限年限內通過注冊會計師考試。地位的懸殊、權力的不同導致兩者人力資源在整合過程中難免出現情緒上的波動抵觸,因此可通過將民間審計作為政府審計外部人才儲備庫或培養基地的形式,提高民間審計地位,為整合掃清障礙。
(四)健全的法律法規是整合成功的法律保障。審計人力資源的整合并非易事,在具備了一定的主觀條件后,創造客觀條件也是必不可少的,即要推行法律強制手段。法律手段的實施并非一味的強迫整合,而是在合理范圍內,以科學的手段使人力資源整合規范化、合理化、科學化。健全的法律法規為審計資源整合提供了科學合理的參考,為整合指明了方向,使整合有據可考,有法可依。
(五)健全的整合監督激勵機制是整合的動力。政府審計與注冊會計師審計是兩種審計制度,相應的激勵機制也有所差別。政府審計作為國家的審計部門,其審計理念是維護國家利益,保護國家利益免受侵害,避免國有資產的流失。其審計人員的心理需求是將審計項目保質保量的完成,審計人員的廉政品質至關重要,這就決定了對政府審計人員的激勵機制既不能采用薪酬獎勵也不能采取權利獎勵,外在的激勵機制不符合要求時內在激勵機制就顯得尤為重要。內在激勵機制能從審計人員自身出發,實現其內心的滿足感與自豪感,這種內在激勵機制主要有建立審計項目公告制度與審計人員績效考評制度,由審計署每年對各個地方的工作人員進行統一的考核與審查,評選優秀審計項目并對相關負責人進行表彰。注冊會計師審計是以利益為導向的審計,其本質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相應的激勵機制可根據項目金額大小以及重要程度進行薪酬或權利的激勵。對于兩種不同機制的監督激勵機制的整合,關鍵是要從兩者皆適用的內在激勵機制出發,制定多樣性激勵方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做到審計資源利用最優化。
(六)將對國外的借鑒運用于審計人力資源的整合。可通過借鑒美國、瑞典等發達國家的整合成功案例,將部分審計項目通過合理安排審計人員分工,有效實現審計外包服務,如將績效審計外包給注冊會計師審計,但外包并非完全的放權,政府審計機構在外包的同時可建立合作監督機構實現對外包業務的間接參與與管理。政府審計也可將與注冊會計師審計的合作意向納入每年的年度審計計劃中,詳細指出擬利用注冊會計師審計的審計對象、項目、費用、人數等,從而使資源的整合有條不紊。S
參考文獻:
1.Johnp Formby James,R. Keeler,Paul D..This X-efficiency,Rent-Seeking and Social Costs[J].Pubiic Choice,1998.(57):115-126.
2.Michael Naughton,Roger Frante,X-efficiency,rent-seekig and Social costs[J].Comment Public Choice,1991,(68):259-265.
3.劉波,陳雄智.審計效率與審計資源優化配置[J].審計月刊,2005,(6):9-10.
4.劉正毓.整合審計資源之我見[J].商場現代化,2007,(8):324-325.
5.朱光晴.淺議現階段下審計資源的管理利用[N].中國審計報,2002-01-07.
6.池凌娜.對審計資源整合的探討[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8,(1):19-20.
7.劉永輝.整合審計資源,擴大審計成果[J].上海綜合經濟,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