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傳統文化教育對策
時間:2022-10-19 03:41:27
導語:中小學生傳統文化教育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主要闡述了“00”后中小學生的性格特點產生的原因,以及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利用“互聯網+”的方式,對“00”后中小學生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和對策。
關鍵詞:互聯網+;“00”后;中小學生;傳統文化教育
目前的中小學生主體是生活在物質豐裕條件下的“00”后,他們聰明伶俐、思維活躍、自信心強,追求時尚、個性,樂于接受挑戰,喜愛創新,但責任感弱,缺少歸屬感。在核心小家庭環境影響和信息多元時代背景下,他們的獨立意識越來越強,逆反心理突出;喜歡網絡、手機等新型的交流方式,和同齡人可以無話不說,卻不愿意接受大人的教導,喜歡美國、日本、韓國的影視作品和外來文化,對我們自己的民族文化表現冷淡,因此筆者嘗試從互聯網+入手,思考對中小學生傳統文化的教育教學活動。
一、“00”后中小學生特點
(一)“00”后中小學生受互聯網影響大。2000年1月1日,李彥宏在中關村創建了百度公司,第一次互聯網的大浪潮已經就緒。在之后,我國的互聯網事業突飛猛進的發展,“00”后群體正是在這段時間出現在社會中的。“00”后中小學生對互聯網的認識和認可,遠比前幾代人更加深刻,很多“00”后沉迷于網絡無法自拔,由于年紀太小,不僅沒有足夠的自控能力,更是缺少一定的行為認知能力,面對良莠不齊的信息很難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容易在紛繁復雜的網絡世界里迷失自我。(二)“00”后中小學生生活優渥。作為“00”后出生的兒童,他們有比前幾代人更加優渥的物質生活。不可否認,隨著我國經濟越來越好的發展,我國的物質基礎極大豐富,30-50歲人群的收入不斷增加,因此,對孩子的物質生活會極大滿足,在這種情況下,很多“00”后中小學生過早地享受到了本應在相對成熟后才能享有的物質生活,因此,他們的責任意識,歸屬意識,社會意識相對比較淡薄,容易產生出逆反心理。(三)“00”后中小學生受到溺愛。“00”后群體的父母一般多為“70”后,還有少數的“80”后,這些“70”“80”的父母們正處于社會的變革期,很多機遇和挑戰都迎面而來。有些父母為了獲得更多的經濟收益,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加之缺乏一定的照看小孩的能力,會將孩子交由爺爺奶奶或者是姥姥姥爺來照看,這些老人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對孩子產生更多的關愛,關心,甚至是溺愛,會無條件的為孩子提供更多便利,相比之下對孩子嚴格的管教卻欠缺很多,造成孩子的任性,自我現象出現。
二、利用“互聯網+”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和對策
(一)利用“互聯網+”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正因為“00”后的這些特點,想要在“00”后群體中推廣傳播中華傳統文化,使他們對中華傳統文化有較高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就需要投其所好,根據他們的喜好,來傳播文化,才能提高興趣,事倍功半。加之“00”后學生年齡小,社會閱歷淺,對是非善惡的辨別能力不足,對良莠不齊的信息難以甄別,而且他們獨立意識更強,容易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對此進行研究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國外有調查顯示,8—12歲兒童每天消費在各種媒體上的時間是成人的兩倍,國內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和家庭網絡的快速普及,中小學生接受互聯網影響的機率進一步提高。在互聯網帶來的碎片化背景下,中小學生周圍充斥著良莠不齊的信息,因此,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需要立足時代,依托家庭與社區、深入校園,與時俱進。“互聯網+”與文化教育領域的深度融合,既可以賦予傳統文化新的內涵,又可以使優良傳統文化的保存方式、傳承方式、發展方式以多元化的形式呈現,易于“00”后中小學生學習、掌握、吸收、發展。以網絡為媒介,以各種微載體為渠道,如QQ、微信、微博等,向中小學生群體傳播優良傳統文化,不受時間與地域的限制,內容簡短、通俗易懂,符合信息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趨勢。(二)利用“互聯網+”實施中小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對策。1.發揮政府核心作用。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對構建和諧社會、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正視民族傳統文化,選擇其積極的成分,摒棄其消極不良的因素,才能不斷地豐富、發展民族文化。世界主要國家無不重視本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并在政策法律、組織宣傳、資金籌集、活動培訓、挖掘保護等方面采取了有力措施。因此,想要從根本上利用“互聯網+”實施中小學生傳統文化教育,就需要政府發揮調控作用,發揮頂層設計,自上而下的開展“互聯網+”傳統文化教育。2.發揮學校的主體作用。學校是學生學習知識,認識世界的重要場所,開展“互聯網+”中小學生傳統文化教育,要充分發揮學校的主體作用,可以與市區青教辦、宣傳部、部分中小學教導處及家長委員會共同研討利用互聯網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對策,根據研究出的對策和方法,在學校內試點開展,根據反饋的學習教育情況,對開展“互聯網+”中小學生傳統文化教育方式及時調整,使之更適應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更有助于在學校推廣和傳播“互聯網+”傳統文化教育。3.充分重視互聯網平臺的作用。網絡信息是由網絡平臺負責維護的,作為網絡平臺有責任也有義務對在該平臺上的信息把關。一些負面的信息,傳播假丑惡的信息應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對信息的作者也應根據實際情況,配合公安機關進行處理,同時要充分利用平臺一些與中華傳統文化相關的信息,或定時為中小學生推送一些相關文章或者漫畫圖片,增加他們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周劉波,劉航.教學月刊•中學版:政治教學[J]2016(6):20-22
[2]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作者:姜淼 高爽 單位:沈陽市實驗學校
- 上一篇:一帶一路跨文化教育改革策略
- 下一篇:供給側改革與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