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3 09:18:5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公共文化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公共文化論文

公益文化公共文化論文

一、利用資源,豐富公益文化服務的內涵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為文化工作提供了大量的資源,包括政府資源、政策資源、管理資源、服務資源和其它社會資源等等,要做好公共文化服務工作,讓老百姓充分享受文化利益,就要合理利用這些資源,以公共文化服務的理念為指導依據和價值導向,探索文化發展、創新之路。為群眾提供更多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是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主要要求,也是政府執政為民理念的重要體現,文化館要明確自身的定位,樹立健康良好的嶄新文化形象,利用各種資源來激活公共文化服務的元素,充分發揮公共文化服務的示范作用。在打造文化服務品牌的過程中,改變因循守舊的傳統,不斷增強文化服務項目的娛樂性和群眾性,使每一項活動都具有強烈的吸引力與感召力,形成公共文化服務的多樣性。文化館的作用不能只局限于青少年活動中心,文化館要成為面向全社會開放的真正的文化藝術中心。在傳統文化館的運作管理模式中,多樣化、全民化,高品質的公共文化服務項目其潛能未被真正開發出來。這就涉及到進一步提升文化服務能力的問題。在進一步開發文化館價值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文化活動中心的載體作用,讓文化服務機制更加靈活,讓運作模式豐富多樣,不斷改變服務手段,開辟文化領域主戰場,讓文化融入市民生活,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使公益文化事業得到更廣泛,更有效的推進。讓公民得到多層次、多彩新穎的文化服務,實現資源的綜合利用和共享,讓文化最大限度地為社會服務。

二、以人為本,實現公益文化服務的全面覆蓋

公共文化服務強調文化“公平性”,何謂“公平性”,即確保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面向全體公眾,確保每個社會階層和群體都享有文化服務的權力,確保人人都能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務的果實。在提倡文化公平的呼聲下,切實維護人民的基本文化權益已成為一種現實需要。要實現文化共享,就要讓文化服務“低門檻”或“零門檻”,不讓一個人因費止步,確保所有人都有參與文化活動的機會,這是我們對公共文化服務的基本思路。但我們在提倡文化公平,無償服務的過程中,也要直面一些現實問題,市場經濟下群眾文化工作存在自身的運動規律,活動經費的短缺仍是影響群眾文化工作開展的重要因素。無償服務,受到經濟條件的制約。公益性需要堅強的物質基礎。與圖書館、博物館相比,文化館在公共文化服務中,堅持無償服務的情況更為復雜,圖書館每年都有固定的購書經費,而文化館的陣地建設完全靠自給自足,陣地開放必須面對添置器材、支付教師工資等一系列現實問題。歸根結底,實現文化公平、無償服務,依賴強大財政力量的支撐。

三、上下聯動,彰顯公益文化服務的特色

文化工作不是一個封閉的圈子,文化具有輻射、滲透、影響等功能。在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的過程中,要發揮文化館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帶頭作用,建立以文化館為龍頭,上下聯動,左右通達的合理科學的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水上舞臺周周演活動是武進地區一項頗具影響力的品牌文化活動。武進文化館在承辦這項活動時,與政府各條戰線聯動,有機地把文化、財政、科技、建設、衛生、勞動等部門的力量進行整合,把政府各級部門推向文化建設的前沿陣地,讓他們到周周演這個文化平臺上一展風采。為了保證演出質量,文化館無償為參演單位提供藝術指導和服務。水上舞臺的這種做法是是對公共文化服務的創新和實踐,在武進文化館的協調組織下,各條戰線各展其能,形成合力,把公共文化服務工作不斷推向深入,這也是武進的公共文化服務走向成熟的一個重要標志。

查看全文

農村先進公共文化論文

一、基本做法

1.梯次聯創,逐步推進

農村文化建設需要步步推進,不能一蹴而就,尤其是對于沒有強大經濟實力支持的中小縣城來說更要穩扎穩打。東平縣委、縣政府立足于本縣實際情況,避免好大喜功、華而不實的突擊建設,以“文明誠信戶—文明示范街—村文化大院—文明生態村—文明集市—文明鄉鎮‘六級梯次聯創’活動為載體”〔3〕,從農戶、街道、大院、鄉村、集市到鄉鎮步步晉級,層層推進?!拔拿髡\信戶”具體分為“生態文明戶、致富文明戶、信用文明戶、文化文明戶、孝老文明戶”,其評選標準、程序、表彰方式都有相應的規章制度。在構建農村“文明示范街”的過程中,為了宣傳泰安市政府提出的愛德、誠德、孝德、仁德“四德”工程,東平縣專門印發了“四德”榜建設內容及說明,涉及模板的印制、責任劃分等,指導性、可操作性極強。農村文化大院的建設標準則劃分為一類、二類、三類,譬如一類有“五室一校一廣場一櫥窗”,對于藏書量、管理人員、房間面積、配備器材設備等都規定詳盡??梢哉f,落實一處、推進一步,在推進的過程中務求落到細處,不求假大空,夯實每條細則。

2.雙聯四包,掛鉤個人

從2013年8月起,東平縣開始著力實施“雙聯四包”民心工程?!半p聯”是指縣直機關事業單位局鄉級干部每人聯系一個村,直接聯系該村所有戶?!八陌笔侵笇λ撓荡宓摹懊裆鷮嵤隆⑿麄魅罕?、村級穩定、組織轉型”四項工作實行包保責任制,把村級突出問題和群眾所急所難解決好?!半p聯四包”的核心是“到戶、連心、辦事”,干部重點履行群眾的服務員、信息員、宣傳員和組織員等“四大員”職責〔4〕??梢哉f,每個村都有一名局鄉級領導負責,經濟最落后的鄉村,掛鉤第一書記。這樣,農村公共文化建設推進緩慢的,落實效果差的,直接問責到該村的掛鉤干部。此外,山東省實行“第一書記”這一政策以來,在推進農村文化建設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東平縣今年有25個省派第一書記,27名市派書記等。第一書記肩挑農村“五通十有”的工作重擔。“五通”即村村通路、通電、通自來水、通廣播電視、通信息;“十有”即有旱澇保收田、有致富項目、有辦公房、有衛生室服務、有衛生保潔制度、有學前教育、有文化活動室、有健身場所、有良好生態環境、有就業保障措施。“五通十有”中有五項是專門針對農村文化建設方面的??梢哉f,落實第一書記的工作,對于促進農村公共文化建設有很大推動作用。東平縣委、政府非常重視第一書記的工作開展,多次跟他們進行工作溝通。從目前成效來看,第一書記在東平縣各級機關的配合下,放開手腳大膽實踐,聚集鄉村發展合力,切實幫助村里解決了許多群眾關心的民生問題,大力推動了農村公共文化建設。

3.踐行價值觀,傳遞正能量

查看全文

農村公共文化論文

一、理論上的探討

在此基礎之上,課題組也對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進行了自己的定義。課題組認為,所謂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就是以基層政府為主導,為實現農民基本文化權利,滿足農民的基本文化需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傳承民族文化,促進農村社會的精神文明,向農民群體提供公共性較高的文化產品及服務的行為及其相關制度的總稱,是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隨著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越來越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界也開始關注這一問題并逐漸成為近年來的熱點話題。為了全面了解我國農民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滿意程度,并為下一步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改革提供科學依據,課題組決定于2013年8月在全國農村地區組織開展“農村地區公共文化服務現狀抽樣調查”活動。抽樣調查包括全國9個省市(湖南、河北、山西、甘肅、廣東、浙江、北京、黑龍江和山東)的45個縣,在每個縣調查8個村莊,每個村莊分別調查10位居民,實際調查了348個農村行政村,3698位農村居民?!?〕

二、農民群體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滿意度

根據國家的相關政策文件以及諸多學者的論述,課題組在調查中主要涵蓋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四大工程:農家書屋、文化活動室、農村電影放映工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在調查中,課題組要求村民們對這四大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工程的滿意程度進行了匯報。

(一)農家書屋

農家書屋建設工程是一項由政府統一規劃和組織實施的利國惠民工程,是農村文化建設的基礎性工程,可以說幾乎村村都有農家書屋。課題組要求農村居民對于本村農家書屋的綜合運行狀況進行一個滿意度評估,20.0%的村民對于本村農家書屋的總體狀況感到滿意,37.0%的村民對于本村農家書屋的總體狀況感到比較滿意。這樣的結果說明,超過一半以上的村民對于本村農家書屋的總體運行狀況還是認可的。當然,有34.5%的村民對于本村農家書屋的總體狀況感到一般,認為還有進一步改進的余地。此外,有7.7%的村民對于本村農家書屋的總體狀況感到不太滿意??傮w而言,課題組的結論是,對于農家書屋的建設與運行,已經有相當一部分村民經常使用并且對此感到滿意。但不可忽視的是,仍有為數不少的村民對于農家書屋的建設與運行感到不滿意,需要我國政府進一步改善農家書屋的運行現狀。

查看全文

農村現代公共文化論文

一、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提出和目標要求

地區差距基本消除,中、西部和東部一樣享有基本相同公共文化產品供給和服務;社會階層差距基本消除,人人都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目標得到實現。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夢”。

二、構建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幾項主要任務

推進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戰略任務。下面主要根據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著重闡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期構建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必須抓緊抓好的深化改革幾項主要任務。

(一)建立協調機制,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建設

《決定》指出: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必須“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機制,統籌服務設施網絡建設?!痹O施網絡建設是硬件基本建設,是剛性要求。要建立協調機制,努力建設形成比較完備的國家、省、市、縣、鄉鎮、村六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國家制定方針政策,提出目標要求,進行國家的投入;省市落實國家方針政策,制定地方法規和措施,保證建設經費;地市級進行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規劃和部署,加強對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指導;縣級建設好圖書館、文化館并指導鄉鎮綜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的建設,努力形成級級相聯、環環相扣的設施建設網絡。特別要著重抓好農村基層縣、鄉、村三級公共文化服務的硬件平臺和設施網絡建設。第一級是縣級文化設施和場所的建設與服務。按照國家的要求,縣應具備文化館、圖書館和文化活動廣場等基本設施??h文化館要體現實用性、普及性和綜合性的特點,開展經常性的文化活動。圖書館要增添新書和報刊雜志,加強數字化建設,體現現代氣息,改善閱讀條件,提高服務質量和利用率??h城一般應具備有開展演藝、集會、群眾文體活動的文化廣場或禮堂,同時成為群眾日常休閑娛樂的場所。此外,紀念館,文物館,博物館和民俗館等可依據自身的資源和條件來建設,不必樣樣齊全,但要有自身的優勢和特色。同時,縣級要指導下級的文化設施建設,要注重以服務人口為依據,完善農村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和配置標準。第二級是鄉鎮綜合文化站的設施建設與服務。農村鄉鎮是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重點,長期以來,設施建設薄弱,欠賬很多。一些地方沒有公共文化設施,有些公共文化設施“空殼化”嚴重。鄉鎮綜合文化站應建有圖書室、放映室、培訓教室等基本設施,有文化專干和相關服務人員。圖書室要定時開放,設施不得挪作它用。廣播室在農村具有特殊的功能,是農村中有較長歷史的群眾喜愛的文化傳播工具,保留下來對傳播本地信息和文化具有重要價值。培訓教室可與鄉鎮會議室等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其綜合效應。有條件的鄉鎮,一般還應建有群眾休閑娛樂、體育健身的游藝室、健身房等。農村遠程教育是現代新興的文化服務設施,在新農村建設中具有誘人的前景,鄉鎮應加強管理,充分發揮遠程教育的功能?!稕Q定》特別強調:要整合多種設施,建設好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因此,建設高質量的鄉鎮綜合文化站尤為重要。第三級是村文化活動室的建設與服務。村文化活動室在一些農村并沒有普遍設置,已有的大多規模小,設施缺乏,利用有限??梢圆扇≌兑稽c,集體出一點,農民湊一點,把活動室建立起來,這樣村文化活動才有基本的載體。村文化活動室可與村會議室、農家書屋、廣播室等結合起來,成為農民開會學習、看書讀報、棋牌活動的場所。由于農村居民的分散性和作息的不規則性,流動服務就成為十分重要的服務形式。這就要求建立從上到下的流動服務網絡,配備必要的流動文化設施,多配置一些流動圖書館、流動舞臺車、文化大蓬車等深入到各村服務,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服務瓶頸。

查看全文

城市公共文化論文

一、我國城市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現狀

隨著各級政府不斷加大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方面投入力度,我國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已經初步的表現出繁榮的景象,但隨之而來的卻是各種各樣管理難題的顯現,我國自80年代起進入改革開放的歷程,但對文化體制的改革明顯落后于經濟體制的改革,文化建設明顯滯后于經濟建設[2]。目前在文化設施規劃建設中,還采用統一的規范,使用剛性的定額、指標,忽略了文化設施與各地民俗民風、經濟差異、群眾文化需求差異的關系。

二、我國城市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問題

1.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資金緊缺

公共財政投入是公共文化設施發展的堅實基礎。目前許多城市里的社區和街道所能得到的用于文化設施建設的資金少之甚少。他們所得的資金無法達到他們對文化的需求,所以導致文化設施建設受到阻礙。城市里的那些文化設施也都是政府出資金的,但是政府用于文化建設的資金也是有限制的??偟膩碚f,被安排用于文化設施建設的資金無法滿足公民的需求,所以最終造成了整個文化設施管理的失敗。

2.現有的公共文化設施不能夠被充分的利用

查看全文

歷史公共文化論文

一是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文化主體地位。人民群眾是文化創造的主體,同時也是享有文化的主體。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應縣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敞開文化大門,堅持把人民群眾作為文化建設的重要依靠力量,做到文化發展為了人民,文化發展依靠人民,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文化建設方面,尊重群眾的文化意愿。在文化活動的開展方面,順應群眾的文化需求。在文化產品創作和文化服務方面,盡力滿足群眾的文化期待。培養和激發全社會參與公共文化建設的熱情和積極性,由社會力量捐助的文化活動和群眾自發組織參與的民俗表演、戲曲演唱等文化活動方興未艾,實現公共文化全民共建全民共享。

二是堅持現代文明在歷史文化的傳承中進步發展。應縣地處大同盆地南端,歷史上屬塞外地區,多民族交融,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未曾中斷,保持了相對的完整和傳承發展,歷史與文化交相輝映,古老文化與現代文化產生共鳴,牢固樹立了歷史文化意識,推動歷史文化資源活起來,一步一個腳印,扎實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應縣可稱其晉北民俗文化和歷史文化的“富礦區”。全縣擁有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項,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1處,省級非遺2項市級非遺11項,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幾乎每個鄉村都有自己的“村俗”。佛教文化資源周邊地區無法相比,建于遼清寧二年,國家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應縣佛宮寺釋迦塔為全國唯一的塔式木結構建筑,被稱為斗拱博物館,塔內供奉的兩顆佛牙舍利為世界佛教界尊崇的圣物;凈土寺創建于金天會二年,其玲瓏剔透的木雕大殿,八門九量天宮樓閣藻井,堪稱古代藝術珍品之絕,這些為應縣的旅游文化鑲了一塊金字招牌。撥地擎天的木塔,它代表著應縣文化巨筆書寫云天,彰顯著巨大文化效益。應縣是文化部首批確立的“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民俗文化資源豐富,有秧歌、耍孩、道情、旺火、抱跤人、高蹺,車車燈、龍燈、腰鼓、腦閣、一挖轎、竹馬等等,表演藝術形式多樣,全國罕見。其中地方小戲耍孩兒、道情和大秧歌三個劇種都發源于應縣。遇到天旱年間,農民帶上供品到“西滴水”祈雨的民俗活動;楊家將鐵甲嶺梁牧馬的“馬刨泉”;北路口傳統廟會等遺存地標,均建立旅游保護區。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應縣一方面注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應縣現代文明,另一方面注重保護和傳承鄉村傳統文明,不斷強化民間文化的挖掘整合,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納入公共文化體系,南泉絲網花在纖纖指尖中綻放,大黃魏剪紙在婦女們手中活了起來,南河種的刺繡讓繡娘們走出家門,臧寨面塑花饅反映智慧結晶,大臨河民俗傳統廟會綻放現代氣息。以保護促進發展,以發展帶動保護,讓傳統文明和現代文明相得益彰。非物質文化資源通過市場運作,轉化為產品,事業變產業,釋放出巨大活力。

應縣的歷史人文資源引領著現代文化的高速發展,攀星摘月,勢不可擋。從金代狀元高汝礪到現在中科院院士高福、郭正堂,以一種無形的力量影響著有形的存在,風流千年,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名片。從遼代邢抱樸創辦山西第一所書院———龍首山書院和世界最早的幼兒啟蒙教育書———《蒙求》,到現在全縣高等中學3所,普通中學15所,職業技術學校3所和67所小學、45所幼兒園,無不彰顯著應縣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從明清兩朝66位舉人、15名進士到當今難以記數的碩士、博士、教授,在全國各地的工作崗位上奉獻著自己的智慧,為社會經濟發展做貢獻,可見應縣文化之積重積深。從金代著有《兌齋文集》的曹之謙隱居茹越口的書堂崖傳教授業,到進入諾貝爾文學復評名單的作家曹乃廉,這些積淀深厚、源遠流長的塔鄉文化,凝聚的是應縣精神,提升的是文化自覺,增強的是文化自信,實現的是文化自強,更重要的是文化發展的擔當。在《通鑒紀事本》中批注“生子當如李亞子”的后唐莊宗皇帝李存勖(亞子是李存勖的乳名)不僅文采照人,雅好詞賦,而且精通韻律,親自作曲填詞,奠定了地方戲曲耍孩劇的發展,蜚聲梨園,被尊為耍孩劇的創始人,開啟了應縣公共文化傳播第一人。從邊耀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北路口商貿古隘,到現在商幌搖曳霓虹閃爍的商貿旅游集散地;從后漢黃花嶺胡服騎射狩獵皇帝劉知遠,躬耕務農邊耀山種瓜,到當今科技發展形成的立體農業種植的農耕文化,從叱咤風云的帝王將相到名垂青史的科技英才,無不推動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

三是堅持文化資源為公共文化服務。應縣人特別喜歡看戲、聽戲,每年在中秋節和正月元宵節期間,大部分村莊都要自發籌集資金唱幾天大戲,慶賀豐收,祝福來年風調雨順。應縣基本上村村都有古戲臺,有十分之一戲臺被列入省、市、縣級文物保護名錄。古戲臺均系宮殿式磚木結構,飛檐翹角,雕梁畫棟,建筑面積約在50平方米左右,戲臺前可容納千人觀看。應縣的古戲臺一般都和廟宇建在一起,正面為廟,對面為戲臺,仿古式四合大院。如粟家坊、楊街、大營、花寨、中曹山、小山門等村的古戲臺始建于清朝和民國初期,北路口村古戲臺在乾隆年間建造,至今完好,并立有碑文記載。近年不少村莊又新建了磚混結構的現代式凸字形,200平方米左右的大戲臺,臺前可容納觀眾2000多人,在無演出時段成為群眾文化娛樂的文化活動廣場。應縣是地方小劇種的發祥之地,晉劇、道情、大秧歌是當地群眾最喜愛最??吹膽蚯?,應縣耍孩劇是應縣眾多戲種的主要戲劇之一,也是一項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過去應縣不少村莊都有自己的演出團體,特別是耍孩劇最多,如馬蘭莊、赤堡、大柳樹、大穗稔、肖寨等村耍孩知名度較高,并涌現出不少名演員,像奮地的大秧歌劇團在周邊鄰縣非常有名氣。近年來,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的聽戲、看戲需求,應縣許多村莊自籌資金對原有的古戲臺進行了修繕保護。在重大節慶時,為了增加喜慶氣氛,他們還邀請外邊的大型劇團名家來村演出,或與地方演出團體互動展演,縣文化部門根據農村節氣節點組織文藝團體開展“梨園唱響大舞臺”送戲下鄉演出,使戲臺成為開展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載體。唱戲是千百年來文化傳播的橋梁,也是播種機。戲曲小舞臺,人生大智慧,廣大群眾依托聽戲了解真善美,靠看戲吸取文明知識素養。此外,縣、鄉、村還加強了對國家級、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修繕與保護,并舉辦了文化遺產保護知識進企業、進校園、進社區、進農村活動,使文化遺產保護成為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內容。今年應縣釋迦塔和凈土寺聯袂被評為“中國傳統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稱號,釋迦塔歷史文化挖掘整理工作也全面啟動,這將有力地推動應縣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四是堅持文化創意與產業經濟實現有機融合。強化人才培養,把公共文化與產業創意向精、特、新方面發展,培養一大批具有文化創新能力的藝術人才,提高人文素養,為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提供方式,激發創意產品服務、消費,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創意產品,發展中華老字號民間特色服務理念,在商貿流通中促進市場和特色商業的發展。塔尖傳媒公司的廣告創意推動全縣商品的附加值增長,天通元高科技有限公司的龍首山功名甲“文房四寶”在北京博覽會獲得大獎,帶動了文化創新發展;以木塔為模型的木雕產業拉動了旅游繁榮與發展,非物質文化產業“梨化春酒”外包裝設計“老釀坊1975”催生效益攀升,成為山西省第二大酒類著名企業;以“應州綠”蔬菜等農業品牌創作的綠色生態為主題的文藝作品,文化優勢日漸突顯??h政府依托現有各類文化創意引導產業集約化發展,在政策扶持、人才培養、投資融資、交流合作等方面,高起點、高標準促進文化創意與產業相結合,推動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發展進程,創意讓文化軟實力“強起來”,服務引領文化創業上檔升級,形成區域間發展格局,提高產業效益。

作者:于天山單位:應縣科技文化廣電體育局

查看全文

文化館公共文化論文

一、文化服務建設存在的問題

工作人員專業素質不足從事文化服務的工作人員必須具備腳踏實地的工作態度,而且還要具備高度的奉獻精神,為公共文化服務培育先進的人才。但是從目前的狀況來看,從事文化服務的相關工作人員在工作方面仍然存在一系列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政府雖然已經采取了解決措施,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從長遠來看,現有的成果是遠遠不能滿足未來的發展需要的,所以一定要加強對文化的管理。此外,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不足也是一個極大的問題,并且文化工作人員在結構方面也并不合理,服務能力還需要提高,這些問題都會導致文化建設工作出現失誤。

二、文化館的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物質生活逐漸變得充裕,在這種情況下,人們追求更高的精神層次方面的需求,黨和政府立足于現實情況,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其中建設文化館就是發展文化公共服務中重要一環。

1.促進作用文化館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文化館的各種設施是文化的體現,文化設施中折射出的文化底蘊是不容小覷的,文化館作為文化的載體之一,能夠促進先進文化的建設,但前提是文化館的文化內容是先進而健康的,要發揮文化館對文化建設的促進作用,就必須在文化館中加入積極健康的內容,也就是建設先進健康的文化設施,通過這種方法來引導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

2.引導作用文化的質量有著巨大的影響,文化館對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有著引導作用,文化館在文化設施方面要有所選擇,選擇代表健康文化的文化設施,這樣才能發揮先進文化的引導作用,讓人們形成正確的三觀。文化館的文化設施也是文化價值取向的一種體現,如果文化館能夠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就能夠引導人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反之,則不利于人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由此可見,文化館對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引導作用是非常大的。

查看全文

文化館的現代公共文化論文

1公共文化的幾項服務特征

(1)基層文化的公共性。

服務社會上所有的成員是基層文化的公共性,它還主要體現在為人民群眾提供著最基層的文化服務。

(2)基層文化的緊密型。

群眾文化工作網絡里有著廣泛的基層文化庫,而這個網絡有著公共文化的覆蓋范圍,并且基層文化館成了網絡文化的龍頭,因此基層文化館在構建公共文化體系有著“緊密”而獨特的作用。

(3)基層文化的服務性。

查看全文

文化館公共文化論文

一、公共文化服務背景下的文化館(站)建設滯后于社會需求

(一)頂層設計存在短板

在我國文化館事業發展中,一直沒有設立國家文化館。這與同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圖書、文博事業發展存在巨大不同。缺少國家級文化館,尤其是在今天看來,它不僅僅是一個機構設置問題,其根本性表現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文化館(站)建設出現斷層。沒有國家級文化館,公共文化館(站)這個龐大的體系建設中,一是缺少國家層面的政策實踐平臺,使全國文化館(站)建設的標準化引領和示范性帶動缺乏載體;二是國家在制定文化館(站)發展政策中的“智庫”作用缺位;三是缺乏系統性的資源信息“數據中樞”和推廣平臺。與我國同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圖書、文博事業發展建設是從中央、省、市、縣一體化設置不同,無論是在政策設計,還是在發展建設中都呈現出區域化現象,我國公共文化館(站)設置則是以省級為“龍頭”,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是典型的“地方團隊”,自身發育存在先天性不足。由于缺乏國家層面的事業發展參照系,文化館(站)發展建設容易形成條塊分割、區域阻隔和地區差別。比如全國文化館的名稱長期存在著各種不同的稱謂,有的叫藝術館,有的叫群眾藝術館和文化館,如此雜亂的稱謂,表現出文化館(站)系統一體化連接不緊密的行業特性。

(二)政策導向性作用還沒有得到應有發揮

文化館(站)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體量最大、涵蓋最廣,深入社會最底層、聯系群眾最廣泛、服務大眾最直接的服務平臺和重要載體。然而,龐大的機構陣容政策卻顯得長期助推乏力。在計劃經濟時期,文化館曾經走過了一段“以文養文”、“以文補文”的彎路,這段經歷給文化館(站)的功能發揮和職責履行造成了深遠的負面影響,即使在回歸公益過程中仍在遭受著歷史陰影的困擾。當下,有些現象尤其值得關注:有的公共文化館至今仍在實行自收自支的財政體制,在我國事業單位管理體制中,“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在文化體制改革中已經整體退出體制之外的當下,這種現象確實讓人匪夷所思;還有的基層公共文化館至今沒有財政戶頭,資金受上級主管部門完全控制,單位經費缺乏自主,公共資金(如免費開放經費)被隨意截留、挪用,極大地影響到公共文化單位的工作開展和事業發展。這些現象對公共文化館(站)的定位和業務的有效開展均將產生負面效應。

(三)公共文化理論建設嚴重滯后

查看全文

公共文化論文:公共文化的農民需求思索

本文作者:孫浩朱宜放工作單位:湖北工業大學管理學院

農民的文化需求表達呈現精英化、非制度化特征文化權利與政治權利、經濟權利一樣都屬于憲法賦予人民所享有的基本權利。人大、政協和黨代會等正式組織是農民文化權利表達和行使的重要渠道,但這些主渠道表達方式正日益顯示出精英化的特性,即在參與表達和投票的主體構成上,農民的比重和份額嚴重偏低,農民的呼聲和吁求趨于衰弱,決策權和話語權正逐步被其他群體和階層所掌握,農民的文化需求和權益很難滿足和實現。一旦商政精英、文化精英和社會權貴階層結成聯盟時,他們就擁有了扭曲和改變公共文化政策的力量,使得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向有利于利益聯盟的方向發展,造成社會中強勢階層和弱勢階層之間的結構性斷裂。身處弱勢的農民群體不僅文化需求表達空間遭受嚴重擠壓,而且在文化權益受損時,現有的渠道和框架體系不能有效地保護農民利益,導致權利人采取非常態、非制度化的方式手段來維護自身權益。農村自治組織中的文化需求表達異化村委會的自治制度與結構,有效填補了農村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后農民由嚴密的機械性組織化突然變成相互分離的原子式結構所帶來的農村社區公共權力、公共物品與事務管理的真空。但這種自治性結構并未必然帶來農民文化需求的有效表達。這是因為在現有的壓力型管理體制下,基層政府總是把村委會作為自己的派出機構,視其為控制管理農村各項事務的工具。另一方面,農村實施稅費改革后,村級財政的困難境地也使村委會更加依賴上級基層政府。結果是農民最具根本性的文化需求表達渠道成為上級政府的“傳話筒”和“穩壓器”,基層農民的文化權益不能得到保障。此外,現有的《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對落實“五項民主”缺乏行之有效的具體程序性規定,這就使得在村級層面農民公共文化的需求表達缺乏可操作性,農民不再信賴自治組織對需求表達的保障,轉而尋求制度外表達的幫助,反過來進一步縱容了現有自治結構的異化。

農民公共文化服務需求表達不足的原因

需求是物品供給和生產的邏輯起點。從需求表達機制的環節和要素構成來看,制約農民文化服務需求表達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農民文化需求的偏好顯示和加總存在困難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作為公共物品的組成部分,同樣會面臨著“搭便車”的問題。雖然農村不同地域或村落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意識和消費習慣,但在“大一統”的公共文化供給格局中,文化的地域特征越是突出和明顯,其對共同的公共文化服務需求的偏好表達就越是容易隱瞞。加之農村地域廣闊,農戶居住分散,信息不對稱發生的可能性就越高,尤其是將農民的文化服務需要與其自身的收入和消費水平掛鉤時,農民更是會隱瞞或從低呈報自己的需求偏好,從而造成服務供給與需求之間的不平衡。確立農民文化需求偏好的投票機制存有先天不足為了解決公共物品和服務供給不足的問題,實踐中人們利用投票機制來顯示需求者的偏好及強度。由“阿羅不可能定理”可知,將不同社會成員個人的偏好都予以滿足是不可能的,通過投票機制是永遠也不可能產生一個為“大多數人”所認可的方案,即使是強行通過的某個方案,也只是滿足了少部分人的需求偏好,形成“少數人對多數人的暴政”。農村現有的村民自治和“一事一議”的民主議事制度為農民的需求表達和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給提供了良好的制度基礎。雖然連續多輪投票之后通過的方案可以用來反映農民對該公共物品的“集體偏好”或“公共偏好”,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涉及的內容形式廣泛、受益范圍也有大有小,確立一個能為各方所認可并能實現帕累托效率的投票規則并非易事。投票規則的確立需要耗費大量的資源、成本和精力,當村民的認知能力、掌握信息量的程度和決策水平不同時,指望通過這種多輪投票方式確定最優供給的方法是值得懷疑的。前置意識形態不當介入農民的文化需求表達意識形態前置是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社會主義價值目標引領下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其“意識形態原則和價值訴求已經前置性內存于國家概念中”,因為“它符合中國當前所處歷史時代的國家根本利益,社會主義的根本制度屬性和根本價值目標內在地制約著中國的公民社會進程和對國際公共生活空間的融入,這意味著一方面我們追求人類的普適價值和公共生活理想,另一方面我們的追求絕不能以放棄原則為代價”。[3]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的有效性取決于前置的意識形態是否具有清醒而理性的自律。這種自律表現為它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制度設計和體制運轉中擁有充分的前置選擇權力,一旦文化服務體制和制度建立起來,它就應該最大限度地確保政府公共文化治理制度的科學性和技術規范性,并極力地克制自己對文化服務體系和公民文化權利的干預。然而,現實中政府行政文化權力的行使、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都烙上了意識形態的屬性印記,政府在更多時候把民眾當作“受教育的對象”,而非公共文化服務的主體;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內容和形式取決于上級意志,突出了方針政策和時事政治的宣傳功能,尤其是考慮到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質整體偏低的狀況,在首長意志和政治形態意識的影響下,鄉鎮政府忽視農民文化需求和文化權益成為一種必然。結果是造成文化資源浪費,供給了不受歡迎、沒有多大實效的文化服務,加劇了公共文化服務供需之間的矛盾。農民文化需求表達具有主體分散性特征在經濟社會加速轉型時期,作為身份的農民和作為職業的農民的角色開始分離,不同層級的農民文化需求也開始分化,他們對文化利益的表達呈現多樣性的特征。農民原子化的個體利益表達方式使得他們的文化利益表達更具分散性,農民個體的利益表達和需求成為整個政治系統的末梢環節,農民在需求表達中受教育程度、參與意識和能力的影響,表現為一種缺乏組織性的松散參與,缺乏需求表達的話語權,很多時候是處于一種“被表達”境地。農民缺乏競爭力的表達不僅不能有效地將農民階層整體的文化權益和文化需求輸入到政治系統里并最終轉化為政治輸出,也造成一旦農民的文化權益受損或與其他階層發生沖突時,現有需求表達渠道“虛化”的弊端被暴露無遺,農民被迫選擇制度外表達。

農民公共文化服務需求表達的重構

農民文化需求多樣化和復雜化已成為文化消費的主要趨勢,增強農民公共文化服務需求表達的能力,拓寬需求表達的渠道,完善需求表達的機制是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效率和質量的根本要求。強化農民在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決策中的中心地位傳統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體制中,農民主體地位的邊緣化不僅增加了無效公共文化服務的數量,造成有限文化資源的浪費,更破壞了公共文化服務應有的信譽。強化農民在供給決策中的中心地位,就是要求政府改變傳統的壟斷管制型供給方式,形成多元共治格局;要針對農民多樣化的文化需求結構,設計、提供理想的公共文化服務;要以服務的高效率和多樣化文化需求的滿意度為考核標準;要鼓勵農民積極表達意愿,創造條件讓農民參與文化事務的管理。完善農民現有文化需求表達渠道的制度安排暢通有效的需求表達渠道能很好地聚集農民的需求表達并形成合力推動農民文化權益的實現。有效的需求表達制度安排一方面要充分發揮人大、政協等表達渠道的功能,要增加農民代表在人大和政協國家權力運行機構中的人員比重,將各代表的責任與農民的需求表達和利益維護直接掛鉤,通過影響公共文化政策的制定,保障農民文化需求和文化權利的實現,化解城鄉文化供給失衡所帶來的分歧和矛盾。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農村基層居委會和村委會作為自治組織渠道的需求表達功能,正確處理政府行政權力和農村居民自治權利之間的關系。具體來說,提高農村基層自治組織的文化需求表達和供給服務能力,一是要進一步明確界定政府行政部門和基層自治組織的權責范圍,從源頭上切斷上級的不當干預。二是政府可以為村莊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提供詳細的資金扶助或獎勵政策,包括文化項目建設資金的籌措、運營管理、配套和獲取途徑等內容。三是要推進村莊決策和管理的科學化、民主化。四是推行村干部述職述廉、工作年度民主評議、接受村民詢問質詢以及召開座談會等方式,調動農民參與文化服務供給的積極性。提高農民文化需求表達的組織化程度農民想將自己的文化需求和權利訴求表達輸入到民主社會的政治制度中,就只能靠社會化的組織而不是原子化的個人。為提高農民公共文化需求表達的有效性,增強農民整體文化利益表達和博弈的能力,就必須建立和培育能代表農民文化利益的各種文化類組織,包括農村民辦文化組織、農民自娛自樂組織以及各種非營利文化組織。這些文化組織作為一個整體反映農民整體的文化需求特性,積極主動與其他階層交流協商,通過接觸關鍵性人物或者參與關鍵性文化服務供給,影響農民文化服務供給政策的出臺,保護農民的文化權益。提高農民文化需求表達的權利意識和能力農民文化需求表達權利意識和能力的培養要靠后天外部的培育和灌輸。表達意識和能力的培養重在后天對農民文化常識和政治理念、技能的教育。一方面可以通過村文化室、村民代表會、農民夜校、宣傳欄和櫥窗、農村遠程教育活動室,讓農民了解并掌握依法表達需求和權利的知識,提高依法參與管理的能力和質量,增強依法履行應盡義務的自覺性;另一方面通過開展廣泛深入的村民自治活動,將決策權交給村民自己,讓他們在民主選舉、決策、管理和監督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主人翁意識和民主法制意識,推進農村由傳統的“臣民文化”向現代“公民文化”的轉換。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