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公共文化論文
時間:2022-03-13 05:16:57
導語:歷史公共文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是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文化主體地位。人民群眾是文化創造的主體,同時也是享有文化的主體。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應縣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敞開文化大門,堅持把人民群眾作為文化建設的重要依靠力量,做到文化發展為了人民,文化發展依靠人民,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文化建設方面,尊重群眾的文化意愿。在文化活動的開展方面,順應群眾的文化需求。在文化產品創作和文化服務方面,盡力滿足群眾的文化期待。培養和激發全社會參與公共文化建設的熱情和積極性,由社會力量捐助的文化活動和群眾自發組織參與的民俗表演、戲曲演唱等文化活動方興未艾,實現公共文化全民共建全民共享。
二是堅持現代文明在歷史文化的傳承中進步發展。應縣地處大同盆地南端,歷史上屬塞外地區,多民族交融,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未曾中斷,保持了相對的完整和傳承發展,歷史與文化交相輝映,古老文化與現代文化產生共鳴,牢固樹立了歷史文化意識,推動歷史文化資源活起來,一步一個腳印,扎實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應縣可稱其晉北民俗文化和歷史文化的“富礦區”。全縣擁有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項,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1處,省級非遺2項市級非遺11項,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幾乎每個鄉村都有自己的“村俗”。佛教文化資源周邊地區無法相比,建于遼清寧二年,國家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應縣佛宮寺釋迦塔為全國唯一的塔式木結構建筑,被稱為斗拱博物館,塔內供奉的兩顆佛牙舍利為世界佛教界尊崇的圣物;凈土寺創建于金天會二年,其玲瓏剔透的木雕大殿,八門九量天宮樓閣藻井,堪稱古代藝術珍品之絕,這些為應縣的旅游文化鑲了一塊金字招牌。撥地擎天的木塔,它代表著應縣文化巨筆書寫云天,彰顯著巨大文化效益。應縣是文化部首批確立的“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民俗文化資源豐富,有秧歌、耍孩、道情、旺火、抱跤人、高蹺,車車燈、龍燈、腰鼓、腦閣、一挖轎、竹馬等等,表演藝術形式多樣,全國罕見。其中地方小戲耍孩兒、道情和大秧歌三個劇種都發源于應縣。遇到天旱年間,農民帶上供品到“西滴水”祈雨的民俗活動;楊家將鐵甲嶺梁牧馬的“馬刨泉”;北路口傳統廟會等遺存地標,均建立旅游保護區。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應縣一方面注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應縣現代文明,另一方面注重保護和傳承鄉村傳統文明,不斷強化民間文化的挖掘整合,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納入公共文化體系,南泉絲網花在纖纖指尖中綻放,大黃魏剪紙在婦女們手中活了起來,南河種的刺繡讓繡娘們走出家門,臧寨面塑花饅反映智慧結晶,大臨河民俗傳統廟會綻放現代氣息。以保護促進發展,以發展帶動保護,讓傳統文明和現代文明相得益彰。非物質文化資源通過市場運作,轉化為產品,事業變產業,釋放出巨大活力。
應縣的歷史人文資源引領著現代文化的高速發展,攀星摘月,勢不可擋。從金代狀元高汝礪到現在中科院院士高福、郭正堂,以一種無形的力量影響著有形的存在,風流千年,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名片。從遼代邢抱樸創辦山西第一所書院———龍首山書院和世界最早的幼兒啟蒙教育書———《蒙求》,到現在全縣高等中學3所,普通中學15所,職業技術學校3所和67所小學、45所幼兒園,無不彰顯著應縣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從明清兩朝66位舉人、15名進士到當今難以記數的碩士、博士、教授,在全國各地的工作崗位上奉獻著自己的智慧,為社會經濟發展做貢獻,可見應縣文化之積重積深。從金代著有《兌齋文集》的曹之謙隱居茹越口的書堂崖傳教授業,到進入諾貝爾文學復評名單的作家曹乃廉,這些積淀深厚、源遠流長的塔鄉文化,凝聚的是應縣精神,提升的是文化自覺,增強的是文化自信,實現的是文化自強,更重要的是文化發展的擔當。在《通鑒紀事本》中批注“生子當如李亞子”的后唐莊宗皇帝李存勖(亞子是李存勖的乳名)不僅文采照人,雅好詞賦,而且精通韻律,親自作曲填詞,奠定了地方戲曲耍孩劇的發展,蜚聲梨園,被尊為耍孩劇的創始人,開啟了應縣公共文化傳播第一人。從邊耀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北路口商貿古隘,到現在商幌搖曳霓虹閃爍的商貿旅游集散地;從后漢黃花嶺胡服騎射狩獵皇帝劉知遠,躬耕務農邊耀山種瓜,到當今科技發展形成的立體農業種植的農耕文化,從叱咤風云的帝王將相到名垂青史的科技英才,無不推動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
三是堅持文化資源為公共文化服務。應縣人特別喜歡看戲、聽戲,每年在中秋節和正月元宵節期間,大部分村莊都要自發籌集資金唱幾天大戲,慶賀豐收,祝福來年風調雨順。應縣基本上村村都有古戲臺,有十分之一戲臺被列入省、市、縣級文物保護名錄。古戲臺均系宮殿式磚木結構,飛檐翹角,雕梁畫棟,建筑面積約在50平方米左右,戲臺前可容納千人觀看。應縣的古戲臺一般都和廟宇建在一起,正面為廟,對面為戲臺,仿古式四合大院。如粟家坊、楊街、大營、花寨、中曹山、小山門等村的古戲臺始建于清朝和民國初期,北路口村古戲臺在乾隆年間建造,至今完好,并立有碑文記載。近年不少村莊又新建了磚混結構的現代式凸字形,200平方米左右的大戲臺,臺前可容納觀眾2000多人,在無演出時段成為群眾文化娛樂的文化活動廣場。應縣是地方小劇種的發祥之地,晉劇、道情、大秧歌是當地群眾最喜愛最常看的戲曲,應縣耍孩劇是應縣眾多戲種的主要戲劇之一,也是一項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過去應縣不少村莊都有自己的演出團體,特別是耍孩劇最多,如馬蘭莊、赤堡、大柳樹、大穗稔、肖寨等村耍孩知名度較高,并涌現出不少名演員,像奮地的大秧歌劇團在周邊鄰縣非常有名氣。近年來,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的聽戲、看戲需求,應縣許多村莊自籌資金對原有的古戲臺進行了修繕保護。在重大節慶時,為了增加喜慶氣氛,他們還邀請外邊的大型劇團名家來村演出,或與地方演出團體互動展演,縣文化部門根據農村節氣節點組織文藝團體開展“梨園唱響大舞臺”送戲下鄉演出,使戲臺成為開展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載體。唱戲是千百年來文化傳播的橋梁,也是播種機。戲曲小舞臺,人生大智慧,廣大群眾依托聽戲了解真善美,靠看戲吸取文明知識素養。此外,縣、鄉、村還加強了對國家級、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修繕與保護,并舉辦了文化遺產保護知識進企業、進校園、進社區、進農村活動,使文化遺產保護成為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內容。今年應縣釋迦塔和凈土寺聯袂被評為“中國傳統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稱號,釋迦塔歷史文化挖掘整理工作也全面啟動,這將有力地推動應縣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四是堅持文化創意與產業經濟實現有機融合。強化人才培養,把公共文化與產業創意向精、特、新方面發展,培養一大批具有文化創新能力的藝術人才,提高人文素養,為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提供方式,激發創意產品服務、消費,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創意產品,發展中華老字號民間特色服務理念,在商貿流通中促進市場和特色商業的發展。塔尖傳媒公司的廣告創意推動全縣商品的附加值增長,天通元高科技有限公司的龍首山功名甲“文房四寶”在北京博覽會獲得大獎,帶動了文化創新發展;以木塔為模型的木雕產業拉動了旅游繁榮與發展,非物質文化產業“梨化春酒”外包裝設計“老釀坊1975”催生效益攀升,成為山西省第二大酒類著名企業;以“應州綠”蔬菜等農業品牌創作的綠色生態為主題的文藝作品,文化優勢日漸突顯。縣政府依托現有各類文化創意引導產業集約化發展,在政策扶持、人才培養、投資融資、交流合作等方面,高起點、高標準促進文化創意與產業相結合,推動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發展進程,創意讓文化軟實力“強起來”,服務引領文化創業上檔升級,形成區域間發展格局,提高產業效益。
作者:于天山單位:應縣科技文化廣電體育局
- 上一篇:安全生產心得體會專題5篇
- 下一篇:農民工與公共文化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