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優秀案例范文
時間:2023-07-19 17:37: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公共管理優秀案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電力設備 檢修施工 安全管理
電力設備在其運行過程中,會受到各種各樣外部因素的影響,包括外部環境的變化、人為的破壞等,電力設配正常運行也受設備本身的影響,設備本身可能出現故障。因此,在電力設備運行過程中,必須要對設備的檢修與維護進行管理,做好相關管理工作。電力設備的檢修,要按檢修的程度進行分類,依次是大修、小修與臨時檢修,這三種檢修的范圍不同,且大修與小修都是定期進行檢修與維護的,而臨時檢修則是依據機器設備發生故障臨時進行檢修,對電力設備進行檢修施工必須嚴格按照相關手續與規程,認真對電力設備及其有關內容進行維護與檢修。
1 電力設備檢修施工安全管理的現狀
雖然電力企業在電力設備的檢修與維護工作上投入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但電力設備的檢修與施工安全管理上還存在諸多問題。電力工程在施工過程中遭遇許多重大安全事故,這些安全事故可能是由客觀因素造成的,但是安全措施落實不到位、工作人員安全意識不強也是造成安全問題頻發的原因。電力工程在施工過程中,將很多安全問題浮于表面,沒有認真將安全管理工作落實到位,很多安全管理制度也只是口頭宣讀,工程規劃得不到落實,安全管理工作沒有做細。管理工作不能有效落實的原因是管理人員只是為了應付上級檢查而管理,因此,安全管理工作流于形式,安全生產意識缺乏。此外,電力安全管理施工過程中,管理人員素質不高,整體管理隊伍的素質有待提升,安全管理人員缺乏創新意識,對新知識與新思想的接受能力弱,安全管理人員憑工作經驗處理問題,缺乏系統平臺以及系統有效的理論知識為支撐。管理體制存在誤區,現階段,電力設備檢修以及安全管理體系與電力設備的整體發展不相匹配。電力設備檢修施工安全管理單位缺乏對員工的培訓意識,很多一線職工平時都缺少安全教育,且培訓內容缺乏針對性,在現場進行設備檢修的同時宣傳安全教育,具有良好的宣傳效果。
2 電力設備檢修施工安全管理
對電力設備進行檢修,采用存在專門的組織指揮機構,這是組織機構負責檢修計劃的設定,以及安排各項管理工作,例如人力、運輸、物力等工作,安全管理工作需要貫穿于設備檢修的整個過程,保證整個檢修過程順利進行。設計檢修計劃,是一項系統完整的工作,設定需要考慮各個部門、各個專業之間的聯系,將部門之間連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檢修需要設定有一個全盤計劃,檢修工作需要明白每個專業之間都是相互聯系的,專業排列也有先后順序之分,只有明確檢修工作的內容,才能有效進行安全管理工作。安全教育是提升全體檢修人員責任意識與安全意識的好方法,因此,在進行檢修時,有必要對全體檢修人員進行安全教育,保證工作人員在進行檢修時嚴格遵照相關制度,按照電力安全工作的規程行事。進行安全檢查,需要對檢修現場進行巡回檢查,此外還要對機具與項目進行檢查。檢修項目的制定需要明確檢修方案,了解安全技術措施,進行有效安全的檢修。檢修器具時,要檢修所有有用的器具,包括安全器具、起重機具等。整個檢修過程,都需要安全檢查人員進行檢查,及時發現問題、糾正問題并解決問題。
3 電力設備檢修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進行
3.1 檢修前的準備工作
為了做好電力設備檢修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必須要做好檢修前的準備工作,在進行設備檢修前,保證充足的材料的配件的供應,對配件的質量與數量進行嚴格檢測,以此滿足工程需要,且對工作負責人與工作操作員的選擇要依照客觀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人選。材料與配件都是按照國家指定標準,嚴格按照出廠順序,選擇合格產品。部分配件與材料需要長期存放,對于該類材料,需要定期進行檢查,防止存放過程中的損壞。加強管理人員與操作人員的素質培訓,以此滿足工程管理需要。確保施工現場的安全,檢測腳手架、欄桿、起重裝置等是否牢靠。施工現場的所有裝置與設備必須嚴格按照安全條例,以此保證施工的安全。檢修前還需準備必要的工具、材料,嚴格對其進行檢查,確定符合操作要求。工作負責人與管理人員要對工作的危險點進行分析,并認真研究與學習,了解工作程序,嚴格執行。檢修前的準備工作包括對存在問題的分析,嚴格制定組織措施、制定安全檢修規定、明確施工要求,確保工作人員能相互合作、相互配合,層層落實分解目標,對工作內容、工作進度、安全標準等進行劃分。
3.2 檢修的實施
狀態檢修(Condition Based Maintenance,簡稱為 CBM)是一種以設備實時運行狀態為檢修依據的檢修方式。狀態檢修建立的基礎計算機技術、檢測技術、電力技術、在線診斷技術等多學科技術的融合,其核心是在線監測和分析診斷技術。狀態檢修的目的是在不影響設備正常運行或盡量減少影響的前提下,通過在線精確測量得到電力設備相關技術參數,經過狀態檢修專家系統的分析,提煉出設備發生故障時的早期征兆和特征,對設備發生故障時的故障點、故障深度以及發生故障的發展趨勢做出準確的判斷,指導檢修計劃的制定,使得設備能夠得到更好的維修以及保養。檢修的實施必須要辦理工作許可手續,工作許可手續需要工作許可人向工作負責人證明電力設備已進入檢修狀態。這一過程涉及到施工場合進行一系列的交待、證明等工作程序,工作許可人要向檢修人員表明設備周圍的帶電部位,強調工作的相關注意事項,交待完畢,并得到工作負責人的認同之后,并可在工作票上簽字。辦理好工作許可手續之后,工作負責人還需向工作班成員交待具體的檢修施工的情況,讓檢修人員明確工作范圍,掌握安全技術措施,指明設備周圍的帶電部件。工作負責人宣讀任務方案、工作票,讓工作班人員明確了解工作的任務與內容,確保工作內容的有效執行。工作負責人對工作全面負責,落實安全措施,交待注意事項。因此,工作負責人要維持施工現場的安全,設置安全界,定期派專員清理施工現場,保證施工道路的通暢。做好相關記錄工作,對設備的缺陷狀況、檢修的內容、更換附件等做好詳細記錄。對于電力設備檢修的關鍵過程,相關部門要做好監督工作,操作人員嚴格按照規章制度,進行相關操作,工作負責人及時糾正檢測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給予必要的技術性支持。
比如,油浸式電力變壓器的故障常被分為內部故障和外部故障兩種。變壓器運行管理人員主要關注變壓器的內部故障,因此,故障診斷的重點也是針對起內部故障,內部故障主要類型有:各項繞組之間發生的相間短路、繞組的線匝之間發生的匝間短路、繞組或者引出線通過外殼發生的接地故障等。從性質上來分,內部故障一般又可以分成熱故障和電故障兩大類。熱故障通常為變壓器內部局部過熱、溫度升高。
4 結語
電力設備檢修安全管理工作對電力設備的安全運行意義重大,為了維持電力系統的穩定,促進經濟生活正常運行,必須要采用安全有效的方式對電力設備進行檢修,不斷提高設備的安全管理質量與水平。
參考文獻:
[1]趙憲忠.國電蓬萊電廠作業生產現場安全管理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北京),2011.
[2]李文福,趙柏濤.配電線路設備檢修應實行標準化[A].2010.
[3]李義倉.淺析電力設備檢修安全過程管理[J].內蒙古電力技術,2005(06).
篇2
關鍵詞:石油化工裝置 檢修過程 安全管理
石油化工產品具有燃點低、爆炸極限低等特點,造成其易燃易爆、毒性高、腐蝕性強等危險性。這些危險因素,造成石油化工企業在進行裝置檢修過程中經常出現安全事故。據統計[1],國內大型石油化工企業的重大安全事故中,約43%都是在檢修裝置過程中發生的。由此,預防和控制加強石油化工裝置檢修過程中的危險因素,并加強相關安全管理措施對石油化工企業實現安全生產具有重要意義。
一、石油化工裝置檢修特點
當前石油化工企業內多數生產設備裝置為定做型,而不是常規定型設備,并且其規格大小、種類數量不一,這就對相關檢修人員的知識和技術水平提出更高要求。檢修人員對不同的設備構造、特性應深入了解和熟練掌握。石油化工裝置檢修具有復雜性特點,這是由于其檢修工序多、工期短、工種復雜以及檢修外界環境和氣候等因素造成的,此外,檢修人員技術能力欠缺、實踐經驗不足也對石油化工裝置檢修具有影響。由于石油化工產品具有易燃易爆、毒性高、腐蝕性強等特點,造成石油化工裝置檢修過程中也存在危險性的特點。
二、石油化工裝置檢修潛在威脅分析[2]
1.石油化工裝置停工前,裝置內的壓力、溫度、液位以及流量等在短期內急劇變化,若停工前未制定全面詳細的可行性停工方案或相關操作人員未嚴格按照停工方案操作規程進行操作,則極易造成安全事故。
2.石油化工裝置檢修過程是一個控制環節多、工種復雜、不同工種交叉作業的施工過程。進行檢修前,需制定詳細全面的安全施工規程和事故處理預案。若各工種間工作不協調、過程控制不嚴格、未嚴格遵守安全施工規程等,則極易造成安全事故。
3.石油化工裝置檢修前應針對各檢修施工單位和個人進行安全教育培訓,將安全責任落實到位,組織施工人員施工技能培訓以及相關安全事故典型案例分析學習。若檢修前安全培訓力度不足,培訓要點分析不明確,極易造成施工管理單位勞動組織和分工模糊以及施工單位工作不協調,造成施工現場混亂,無組織性。此外,施工人員安全意識、自我防護意識淡薄也同樣造成施工過程存在潛在危險性。
三、石油化工裝置檢修過程中安全管理措施[3]
1.加強現場指揮力度,提高工作效率。在進行檢修過程中,設立臨時現場檢修指揮中心,對現場檢修統一領導,集中指揮,實現各方面信息匯總和反饋、各方面建議集中和處理等工作的高效性。指揮中心設立兩級指揮部,一級指揮部由現場施工單位負責人組成,主要負責每天施工進度匯總、現場施工困難情況匯總以及相應解決措施的制定。二級指揮部由各現場施工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和辦公專業人員組成,主要負責現場施工工藝指導、檢修過程中物料領取、票據辦理等工作,同時還負責施工過程的安全和質量管理。
2.實行區域分工管理模式。在檢修過程中,安全管理工作實行區域分工管理模式,將安全管理人員按區域進行各自分工管理,主要負責各區域相關檢修方案審定、證件辦理、施工安全監督檢查以及各種HSE問題。將安全管理人員分為廠級、車間級、施工隊伍級別三級管理級別,對施工過程進行全過程、全方位、無死角的安全監督管理。
3.規范各作業許可、票證的管理。檢修過程中實行各項作業辦理許可證管理制度,規定進行各項作業前,需向安全管理部位申請辦理相關作業許可證,安全管理人員對作業方案進行審核,達到要求為施工人員后出具相關作業許可證。安全管理人員辦理許可證時,應認真把關,確保施工條件和措施符合安全操作要求,并保證各證件的辦理效率。
4.加強現場施工秩序管理工作。檢修過程中,應使用較醒目的警戒線對現場進行分區隔離,將不同功能區域區分,保證現場施工人員對施工整體熟悉。對現場中重要操作規程、勞保穿戴規范要求、各類作業許可證辦理程序、現場各施工單位主要負責人等情況制作成看板,以方便現場施工人員對各項規章制度熟悉掌握。對現場重點危險源區域進行警告牌標注,提高現場施工人員安全意識。
5.現場設立獎懲情況公示欄,實行獎懲制度。檢修過程中,現場安全管理人員在日常巡檢時對施工現場進行拍照取證,通過現場辦公例會對施工質量和安全管理優質的施工單位進行表彰和獎勵,對施工質量和安全管理混亂的施工單位進行通報批評,并視情況嚴重情況進行現金處罰,若施工違章極其嚴重,則取消相關施工單位施工資格。
6.加強施工作業過程的監護力度。檢修過程中,施工人員在進行管道動火作業、受限空間內作業時,應加強相關監護人員的監護力度。首先,對監護人員進行相應知識技能和安全培訓;其次,監護人員應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對相關作業進行前期審核,確保防范措施到位;最后,監護人應全程跟蹤施工作業過程,對作業環境變化、人員狀態以及其他狀況進行全程監視,若發現施工環境出現變化或施工人員違章作業情況,應及時采取停工整頓措施。
四、小結
隨著國內石油化工行業的不斷擴大,石油化工裝置的使用和檢修也不斷發展,優化裝置檢修措施和提高裝置檢修安全管理,對石油化工企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檢修過程中核心問題是安全管理和控制。在檢修前,制定嚴格檢修安全操作規程和安全責任制度,加強求安全管理人員責任意識,并通過培訓教育方式提高施工人員安全意識。檢修過程中,制定全面、有效、科學、安全的檢修方案,同時制定相關的事故應急預案,加強安全管理人員監督管理力度,并嚴格要求施工人員按照安全操作規程進行施工作業。總之,不斷強化石油化工裝置檢修過程中的安全管理,加強對各施工環節的管理和監督力度,對整體檢修工作的順利完成,實現石油化工企業安全生產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劉曉冬,淺談石油化工裝置檢修安全管理[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3.NO09(上)
篇3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做好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和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發放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1999〕10號文件,以下簡稱“國辦1999年10號文件”)和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于制止和糾正違反國家規定辦理企業職工提前退休有關問題的通知》(勞社部發〔1999〕8號文件,以下簡稱“勞動和社會保障部1999年8號文件”)精神,結合我市實際情況,為加強企業職工退休審批管理工作,現將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要嚴格執行國家關于企業職工退休年齡的規定,堅決制止企業違反規定為職工辦理提前退休的行為國家法定的企業職工退休年齡是:男年滿60周歲,女干部年滿55周歲,女工人年滿50周歲;因病或非因工致殘,依照勞動鑒定程序經市、區、縣勞動鑒定委員會鑒定達到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退休年齡為男年滿50周歲,女年滿45周歲;從事高空和特別繁重體力勞動工作累計滿十年、從事井下和高溫工作累計滿九年或從事其他有害身體健康工作累計滿八年的,退休年齡為男年滿55周歲,女年滿45周歲。
曾從事過兩個以上提前退休工種工作的人員,其從事某一提前退休工種的工作年限達不到提前退休的工作年限,可以將從事兩個以上提前退休工種的工作年限相加,并按從事提前退休工種要求工作年限長的年限執行。
對于國家規定企業職工的退休年齡和條件,各單位必須嚴格執行,不得隨意降低,不得弄虛作假,嚴禁擴大適用范圍。今后,凡是違反國家規定辦理提前退休、退職的企業,要追究有關領導和當事人的責任,已辦理提前退休、退職的職工要清退回企業,并追回已由社會保險基金支付的這部分人的基本養老金。
二、規范退休審批程序,健全審批制度加強企業職工退休審批工作的管理,明確審批權限,規范審批程序,統一審批標準,認真做好企業職工退休的審批工作。
(一)企業職工退休的審批工作,按照養老保險費的繳撥渠道實行市、區、縣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審批制度。未實行養老保險費繳撥屬地管理的企業和中央在京11個行業、16個系統的企業,職工退休由市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負責審批;已實行養老保險費按區、縣屬地繳撥的企業,職工退休由其所在區、縣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負責審批。
(二)對于職工出生的時間難以確定的,以居民身份證與檔案相結合的辦法進行認定,當本人身份證與檔案記載的出生時間不一致時,以本人檔案最先記載的出生時間為準。
(三)企業在申報職工按因病或非因工致殘完全喪失勞動能力辦理退休、退職時,須持有市、區、縣勞動鑒定委員會出據的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鑒定結論(《職工勞動鑒定表》),否則不得批準其辦理退休、退職。
(四)提前退休工種的范圍,要嚴格按照勞動和社會保障部1999年8號文件規定的“原勞動部和有關行業主管部門批準的特殊工種,隨著科技進步和勞動條件的改善,需要進行清理和調整。新的特殊工種名錄由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會同有關部門清理審定予以公布,公布之前暫按原特殊工種執行”要求進行認定。經批準的行業提前退休工種和適用范圍,只適用于本行業所屬企業,其他行業和企業不得參照,任何單位不得擅自擴大提前退休工種的范圍。
企業應根據原勞動部或行業主管部門確定的提前退休工種標準,將適用于本企業的提前退休工種的崗位名稱列出明細,經行業主管部門和企業局、總公司勞動處匯總確認后報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的職業安全衛生監察處和養老保險處審核。經確認后,按養老保險繳撥關系報區、縣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備案。
企業對從事提前退休工種的人員要建立檔案管理制度,統一填寫《提前退休工種崗位登記表》(表樣附后),嚴格記載職工從事提前退休工種的工作時間及變動情況。
企業在申報職工按提前退休工種辦理退休審批時,要按照北京市勞動局《關于加強對提前退休工種審批工作的通知》(京勞險發〔1998〕89號)的要求,填寫《職工提前退休審批表》一式三份并提供職工的檔案。各級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在審核時,要對照職工從事提前退休工種的名稱和檔案記載的從事該工種的工作時間,經審核完全符合條件的方可批準其辦理提前退休;在職工檔案中沒有《提前退休工種崗位登記表》或表中記載不全的,不得按提前退休工種辦理提前退休。
(五)對于按因病或非因工致殘完全喪失勞動能力和按提前退休工種退休的職工,企業要嚴格把關,必須履行民主、公開、監督的程序,接受職工監督。對于在申報、辦理提前退休中弄虛作假的企業,一經發現除將違規辦理提前退休的職工退回原單位,還要追回由社會保險基金支付的這部分人的全部基本養老金。
三、嚴格按照國家規定,認真核定提前退休人員的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根據國辦1999年10號文件和勞動和社會保障部1999年8號文件,對于部分提前退休的人員適當減發養老金的有關規定,按國務院確定的111個“優化資本結構”試點城市的國有破產工業企業中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5年辦理提前退休的職工和按三年內有壓錠任務的國有紡織企業中,符合規定條件的紡紗、織布工種的擋車工辦理提前退休的職工,其基本養老金按本人距正常 退休年齡(男年滿60周歲、女年滿50周歲)的年限(計算到月,保留一位小數),每提前一年減發基本養老金2%(不含個人帳戶養老金),即提前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全額基本養老金-個人帳戶養老金)×(1-提前退休年限×2%)+個人帳戶養老金;當基本養老金低于本市基本養老金最低標準時,按基本養老金最低標準發給。
企業核定職工退休條件和基本養老金待遇時,要嚴格按有關政策及標準執行。各級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要依據政策嚴格把關審批。各級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在退休職工待遇納入養老保險基金時要進行復核,對于按因病或非因工致殘辦理退休的,要有勞動鑒定委員會確認的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職工勞動鑒定表》,對于按提前退休工種辦理退休的,要有經批準的《職工提前退休審批表》方可納入統籌基金支付范圍。
四、本通知自發文之月起執行 附件一:提前退休工種崗位登記表
-------------------------------------
|姓名| |性別| |出生年月| |參加工作時間| |職務| |
|---------------|-------------------|
|工種名稱|列為提前退休工種依據| 從事的時間 |單位負責人簽名蓋章|
|----|----------|---------|---------|
| | | 年 月至 年 月| |
|----|----------|---------|---------|
| | | 年 月至 年 月| |
|----|----------|---------|---------|
| | | 年 月至 年 月| |
|----|----------|---------|---------|
| | | 年 月至 年 月| |
|----|----------|---------|---------|
| | | 年 月至 年 月| |
|----|----------|---------|---------|
| | | 年 月至 年 月| |
-------------------------------------
附件二:提前退休工種的確認和職工退休的審批程序一、提前退休工種的確認程序提前退休工種的確認,要按照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于制止和糾正違反國家規定辦理企業職工提前退休有關問題的通知》(勞社部發〔1999〕8號)中規定的“原勞動部和有關行業主管部門批準的特殊工種,隨著科技進步和勞動條件的改善,需要進行清理和調整。新的特殊工種名錄由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會同有關部門清理審定后予以公布,公布之前暫按原特殊工種名錄執行”進行確認。經批準的行業的提前退休工種,只適用于本行業所屬企業,其它行業和企業不得參照,任何單位不得擅自擴大提前退休工種的范圍。具體認定程序是:
(一)各企業局、總公司勞動部門要提供上級對本行業提前退休工種的有關文件,并確定本行業企業的適用范圍。
(二)企業根據上級主管勞動部門認定的提前退休工種的適用范圍,將本企業提前退休工種的崗位名稱,報上級主管勞動部門審核。
(三)各企業局、總公司勞動部門,將所屬企業上報并經審核的崗位匯總后,按屬地原則分別列出企業名單和適用范圍報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職業安全衛生監察處和養老保險處確認。經確認后,分別送各區、縣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
(四)企業隸屬關系發生變更的,由企業現在的上級勞動主管部門與企業原上級勞動主管部門聯系,企業原上級勞動主管部門應提供該企業提前退休工種的確認件并對其提前退休工種的崗位給予認定,由現企業上級勞動主管部門將有關材料報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職業安全衛生監察處和養老保險處確認并送企業所在區、縣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
(五)企業對從事提前退休工種的人員要建立檔案管理制度,依據檔案記載和職工實際從事特殊工種的工作時間,及變動情況如實填寫《提前退休工種崗位登記表》。對于以前職工檔案記載不全的,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查找原始依據,不得弄虛作假,要民主、公開、接受職工的監督,企業填報《提前退休工種崗位登記表》時,要由單位負責人和企業勞動部門簽名并加蓋公章后報局、總公司勞動部門確認。
對于曾經在原企業從事過提前退休工種工作后調離到其它企業的職工,其從事提前退休工種檔案記載不全的,由現企業勞動部門和原企業勞動部門按上述辦法給予認定。
二、職工退休的審批程序
(一)企業申報職工退休時,需帶職工檔案、個人繳費結算單,并由企業填報《職工退休審批表》,女職工還應帶勞動合同書。
篇4
【關鍵詞】公共管理課程 案例教學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0-0107-02
一、引言
公共管理課程的教學需要大量的案例做以支撐。案例教學需要教師對案例進行精心策劃和處理,在學生掌握相關基本知識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指導,將學生引入特定案例現場,再通過學生對案例的獨立思考和集體協作共同完成案例分析,從而起到提升學生識別、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法能夠對提升公共管理課程教學效果起到重要作用。本文針對現階段教師在對公共管理課程教學上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探討,使之通過案例教學的方式來提升公共管理課程的教學水平。
二、公共管理課程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公共管理專業是為政府部門和其他重要企事業單位培養高層復合型人才的專業,開設的課程種類較多。公共管理課程的學習具有較強的實踐性要求,尤其對于一些抽象性較強的知識點需要倚靠大量的實踐課程幫助學生吸收理解。但是,但是,在公共管理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仍存在重理論、少案例、輕參與的現象,使得公共管理課程教學沒有達到最佳效果。比如,學生參與機會較少,獨立思考及案例討論少;案例選擇不恰當,偏離學生實際生活,學生難以在案例教學中積極地代入角色。除此之外,雖然在教學方式中采用了案例教學方式,但是由于教師沒有在教學前對案例進行精準的編寫和分析,案例在教學應用中缺乏可行性與代表性。為實現對公共課程的實踐性教學,需要對這一課程進行教學方法改良。
三、公共管理課程案例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案例教學的成功應用需要教師在教學前進行精心準備,不僅要做好備課過程,更需要在選擇案例時對案例進行有效分析,從中找到典型的案例應用于教學當中。
1.案例的選擇和編寫
有效的備課是提升教學水平的首要條件。雖然案例教學方式是作為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方式存在的,教師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再是傳統的灌輸知識的角色,需要學生自己對教學內容進行分析和探討,但是案例的選擇和應用是由教師來完成的,也就是說案例教學的成功與否歸根結底還是要根據教師對案例的選擇和對學生自主探討的積極引導作用,這種方式較過去的傳統教學方式而言,對教師的要求更高,需要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能夠精心的準備教學案例。
(1)案例選擇需注意的問題
教員要掌握足夠豐富的案例來源,從各種書籍、學術刊物、統計資料上“下載”案例,只有儲備好一定數量的案例,才能在選取時做到“游刃有余”。選擇案例可以參照三點,一是時代性。所選用的案例在內容上具有時代精神,在時間上是新發現或新產生的信息或經驗。二是真實性。在教學中所運用的案例,必須是高校現實情況的記錄。案例教學就是讓學生以某種角色進入實際情景之中,建立真實的感受。三是針對性。案例的內容必須針對一定的教學目標。案例必須包含需要探討的問題,具有典型性和說服力。
(2) 案例編寫需注意的問題
教師在對公共管理教學內容的案例準備上,需要教師擁有實際編寫案例的能力。一方面要符合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內容上盡量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貼近,在案例場景選取上可以適當征求學生意見,在案例的寫作中注重對案例的趣味性搭配,在對學生任務的分配方面盡量選用非固定搭配,非固定性的伙伴搭配更有益于提升學生的合作能力,在增強學生對案例的學習興趣基礎上實現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通過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編寫更貼近學生生活的案例,便于學生接受和代入角色。通過教師對學生生活和相關課程的實地調研工作,使教師在案例編寫中能夠更具有實踐性和可行性,有助于教學工作的開展。為實現案例教學的成功進行,需要教師秉承還原案例事實的精神對教學相關的內容進行長期觀察、歸納和總結。
2.案例的討論和總結
(1) 案例討論需注意的問題
案例討論是案例教學的關鍵環節,是影響案例教學成功的關鍵要素。組織實施案例討論應做到以下幾點:
1)案例討論要準備充分
教師引導學生在案例討論前預先思考一些問題,對于營造案例討論的氣氛是至關重要的。要讓學生知道怎樣學習案例,怎樣為案例討論做準備。從學生的角度看,討論不僅需要知識上的準備,同樣需要心理和情感上的準備。
2)案例討論要結合重點
教師通過組織學生演習案例,從中發現問題并予以討論,在這一過程中應當結合公共管理課程的教學要點來討論,以幫助學生消化吸收新學習的知識點。從學生的角度看,及時對所學知識學以致用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從中獲得收獲感。
(2)案例總結需注意的問題
教師總結已有的見解或者提出討論中學生未發現的問題的解決方案。如果案例提出的根本問題是發現新的、獨創性的或創造性的解決方案,那么在結束討論時,教師應當強調學生提出的新觀點或其他方案的效果。如果案例提出的根本問題是有關實質性問題的分析和解決,教師可以采取重新回顧這些問題以及總結歸納學生對這些問題的看法來結束討論。
3.案例教學評價體系的改革
通過教學改革,建立和完善合理的教學評價體系。一是對學生的考核方式進行改革。將實踐性的環節納入到考核方式中,并加大分值比例,按形成性考核的思路進行考核制度的改革,將學歷需求和實踐需求結合起來,促進案例教學的推廣;二是加大對教師的激勵力度。對案例教學進行教育評比,將教師總結的優秀案例作為案例教學模板加以推廣,并賦予獎勵。三是加大公共管理課程案例教學的科研,努力獲取政府支持以及公共管理課程案例教學的研究經費,增強教師對案例教學研究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 潘秀珍.公共管理課程案例教學的現狀分析與對策探討[J]. 梧州學院學報. 2010(02)
篇5
公共管理課程的教學需要大量的案例做以支撐。案例教學需要教師對案例進行精心策劃和處理,在學生掌握相關基本知識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指導,將學生引入特定案例現場,再通過學生對案例的獨立思考和集體協作共同完成案例分析,從而起到提升學生識別、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法能夠對提升公共管理課程教學效果起到重要作用。本文針對現階段教師在對公共管理課程教學上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探討,使之通過案例教學的方式來提升公共管理課程的教學水平。
二、公共管理課程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公共管理專業是為政府部門和其他重要企事業單位培養高層復合型人才的專業,開設的課程種類較多。公共管理課程的學習具有較強的實踐性要求,尤其對于一些抽象性較強的知識點需要倚靠大量的實踐課程幫助學生吸收理解。但是,但是,在公共管理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仍存在重理論、少案例、輕參與的現象,使得公共管理課程教學沒有達到最佳效果。比如,學生參與機會較少,獨立思考及案例討論少;案例選擇不恰當,偏離學生實際生活,學生難以在案例教學中積極地代入角色。除此之外,雖然在教學方式中采用了案例教學方式,但是由于教師沒有在教學前對案例進行精準的編寫和分析,案例在教學應用中缺乏可行性與代表性。為實現對公共課程的實踐性教學,需要對這一課程進行教學方法改良。
三、公共管理課程案例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案例教學的成功應用需要教師在教學前進行精心準備,不僅要做好備課過程,更需要在選擇案例時對案例進行有效分析,從中找到典型的案例應用于教學當中。
1.案例的選擇和編寫
有效的備課是提升教學水平的首要條件。雖然案例教學方式是作為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方式存在的,教師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再是傳統的灌輸知識的角色,需要學生自己對教學內容進行分析和探討,但是案例的選擇和應用是由教師來完成的,也就是說案例教學的成功與否歸根結底還是要根據教師對案例的選擇和對學生自主探討的積極引導作用,這種方式較過去的傳統教學方式而言,對教師的要求更高,需要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能夠精心的準備教學案例。
(1)案例選擇需注意的問題
教員要掌握足夠豐富的案例來源,從各種書籍、學術刊物、統計資料上“下載”案例,只有儲備好一定數量的案例,才能在選取時做到“游刃有余”。選擇案例可以參照三點,一是時代性。所選用的案例在內容上具有時代精神,在時間上是新發現或新產生的信息或經驗。二是真實性。在教學中所運用的案例,必須是高校現實情況的記錄。案例教學就是讓學生以某種角色進入實際情景之中,建立真實的感受。三是針對性。案例的內容必須針對一定的教學目標。案例必須包含需要探討的問題,具有典型性和說服力。
(2)案例編寫需注意的問題
教師在對公共管理教學內容的案例準備上,需要教師擁有實際編寫案例的能力。一方面要符合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內容上盡量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貼近,在案例場景選取上可以適當征求學生意見,在案例的寫作中注重對案例的趣味性搭配,在對學生任務的分配方面盡量選用非固定搭配,非固定性的伙伴搭配更有益于提升學生的合作能力,在增強學生對案例的學習興趣基礎上實現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通過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編寫更貼近學生生活的案例,便于學生接受和代入角色。通過教師對學生生活和相關課程的實地調研工作,使教師在案例編寫中能夠更具有實踐性和可行性,有助于教學工作的開展。為實現案例教學的成功進行,需要教師秉承還原案例事實的精神對教學相關的內容進行長期觀察、歸納和總結。
2.案例的討論和總結
(1)案例討論需注意的問題
案例討論是案例教學的關鍵環節,是影響案例教學成功的關鍵要素。組織實施案例討論應做到以下幾點:
1)案例討論要準備充分
教師引導學生在案例討論前預先思考一些問題,對于營造案例討論的氣氛是至關重要的。要讓學生知道怎樣學習案例,怎樣為案例討論做準備。從學生的角度看,討論不僅需要知識上的準備,同樣需要心理和情感上的準備。
2)案例討論要結合重點
教師通過組織學生演習案例,從中發現問題并予以討論,在這一過程中應當結合公共管理課程的教學要點來討論,以幫助學生消化吸收新學習的知識點。從學生的角度看,及時對所學知識學以致用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從中獲得收獲感。
(2)案例總結需注意的問題
教師總結已有的見解或者提出討論中學生未發現的問題的解決方案。如果案例提出的根本問題是發現新的、獨創性的或創造性的解決方案,那么在結束討論時,教師應當強調學生提出的新觀點或其他方案的效果。如果案例提出的根本問題是有關實質性問題的分析和解決,教師可以采取重新回顧這些問題以及總結歸納學生對這些問題的看法來結束討論。
篇6
關鍵詞:實踐教學;公共管理;體系
公共管理類專業所要研究的是政府和非政府公共部門為實現公共利益,針對公共事務而開展的管理活動,公共管理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本身就是一種實踐。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通過構建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切實提高學生公共管理專業技能,培養和鍛煉學生公共管理能力。近年來,公共管理類專業發展很快,但是,該專業的實踐教學環節普遍較為薄弱,實踐教學體系不完善。探索建立完善的公共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提升實踐教學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一、當前我國高校公共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1.培養目標模糊,對實踐教學的重要性認識不夠
隨著近年來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轉型,社會管理任務日趨繁重,對高校公共管理類專業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要求,即從學術型(理論型)轉變為應用型(務實型)。這就要求高校在培養公共管理類人才時必須高度重視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但是,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許多高校過分重視理論教學而忽視實踐教學的重要性,錯誤地將實踐教學看作理論教學的一部分,認為其可有可無。這種觀點直接導致高校培養的公共管理人才綜合實踐能力薄弱,難以滿足社會需要。
2.實踐教學體系不完整,缺乏系統性
目前部分院校雖然開設了有關實踐教學課程,盡量為學生提供各種實踐機會,但并沒有圍繞應用型管理人才的培養目標建立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如何遵循實踐教學的規律制定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計劃,如何圍繞人才培養方案建立計劃實施的保障機制和管理機制等都是亟需解決的問題。在現實中實踐教學的教學計劃、硬件設施、理論指導、評估機制等方面均不夠完善,實踐教學體系缺乏系統性和完整性,各個實踐教學的模塊之間也缺少協調性和銜接性。
3.實踐教學手段方法陳舊,形式單一
目前國內高校公共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的方法和手段傳統陳舊,缺乏創新性。一方面,學校在教學方面一直是以理論教學為主導,只注重基礎知識傳授和灌輸,因此缺少對實踐教學的深入研究和系統規劃。學校采用的實踐教學方法依然是業已形成的傳統方式,缺少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效果很差,難以激發起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新性。另一方面,目前高校開展的實踐教學活動基本都是以教師為主導,教師講的多、布置多、規定多,而學生只是模仿、生搬硬套、照葫蘆畫瓢進行學習。由于在學習中學生不能獨立進行“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這一完整的行動過程,因此難以有效學習和掌握工作過程中的經驗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
4.實踐教學師資力量薄弱,素質不高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大眾化,高學歷人才已經成高校教師隊伍的主力,高校教師隊伍明顯地呈現出年輕化、專業化和知識化的趨勢。但年輕教師的動手能力和實踐教學經驗嚴重不足,也沒有相關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的工作經歷,這直接導致他們在指導學生開展實踐活動時力不從心,底氣不足。許多高校并沒有專門的實踐教學指導老師,專業教師因為科研和教學壓力比較大,很難有充足的精力去開展實踐教學工作。而且隨著高校擴招,學生數量急劇擴張,實驗教師更難以滿足需求。
5.實踐教學的組織實施難度大,管理混亂
與理論教學組織相比,公共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的組織管理難度更大。如在案例教學和校內實踐教學的組織中,教師首先要為學生準備相關的公共管理案例資料、應用軟件,表格數據資料、文件模板等。其次還要扮演導演、教練、演員等多重角色,既要介紹理論知識,還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案例分析及實訓的各個環節,啟發學生思維,提升操作能力,培養創新理念。這些都需要教師和學生的高度配合及學校的支持,組織實施的難度很大。另一方面,由于缺少系統性、完整性的技能和管理培訓,許多實踐教學管理人員還停留舊有的水平上,缺乏創新性和積極性。實踐教學管理涉及學院、人事、教務、設備、總務等單位,各部門管理職責不清晰,增加了部門或崗位之間的摩擦、推諉、扯皮。
二、我國高校公共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重構
1.認知實踐體系構建
認知實踐主要是以課堂教學為依托,通過傳授和習得來增加知識,對學科(專業)形成初步認識,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主要方式有認知實習、課堂討論、講座、實驗等。認知實習階段應安排在1-4學期。首先,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采用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是集理論性和實踐性于一體的教學方法。實踐證明,這種方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也可以培養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好充分準備,熟諳材料和案例的內容,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思考和討論。其次,學校可以有組織地安排學生到其所在市(區)行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參觀和見習。可以幫助學生在較短的時間里了解相關單位的概貌,包括公共管理組織的實際運作情況、特定政策的演變過程等。
2.實驗教學體系構建
實驗教學不僅有助于增強學生對所學基本理論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通過模擬政務、在線業務處理等活動,提高學生實施公共管理基本方法和策略的技巧,培養學生處理政府事務的實際動手能力。首先,建立先進的電子政務實驗室。電子政務實驗教學具有實際操作、互動體驗、學以致用等特點,對提高學生通過電子政務平臺處理政府事務的能力起著關鍵性作用。其次,情景模擬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圍繞相關管理課題,結合管理實踐、案例和材料,將管理實踐活動搬進課堂,讓學生扮演其中的各種角色,從而提高學生的管理素質。可以采用模擬公共決策、公務員面試、政務會議、行政聽證、行政訴訟等形式,使學生充分融入課堂教學過程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并通過自己組織活動提高自身的交流、溝通、協調以及團隊合作能力。
3.社會調查實踐體系
社會實踐調查是已經被國內高校廣泛采用的較為成熟的實踐教學方法,但是關于社會調查的組織實施還有諸多需要改善之處。首先,在開展社會調查之前,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興趣和關注的問題,據此設置相關調查課題(就公共管理學而言,一般圍繞國家近期發生的重大事件、社會熱點問題、民生問題等)供學生選擇。并且根據需要選擇相關的調查區域,盡可能地爭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其次,在開展社會調查的過程中,由社會學專業老師進行全程安排和指導,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保證社會調查的順利開展。最后,在社會調查結束后,學生要根據調查所得到的結果撰寫調研報告。將社會調查作為學生的必修課,對表現優秀者給予一定的物質或精神獎勵。通過社會調查,使學生完成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轉變,切實提高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能力。
4.畢業實習實踐體系
畢業實習是實踐教學活動中較為集中地參與到工作崗位中的實踐形式,對于提高學生實際工作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首先,借鑒國外本科實踐教學經驗,應加強產學研合作辦學,拓寬實習渠道,依靠企事業單位,建立產學研結合的校外實習基地,形成有效運作機制,逐步形成教學、科研、生產一體化的多功能綜合性教育實習基地。其次,由專門的實習指導教師與學生交流,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和以后的就業傾向,并據此安排學生到政府或企事業單位實習。為避免學生的實習流于形式、走馬觀花,要盡可能安排學生到真正的工作崗位上實踐,并且聯系所在單位的高層管理人員指導和監督學生。學校教師也要定期與實習單位和學生進行交流溝通,以便指導和規范學生的工作。最后,加強對畢業實習的監督考核。學生要在實習結束后將自己的工作經歷和所得以實習報告的形式匯報給指導老師。
三、結語
加強公共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工作,首先要轉變教育理念,徹底改變傳統教育模式下實踐教學處于從屬地位的狀況,實現從注重知識傳授向重視能力和素質培養的轉變,充分認識實踐教學對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意義,從政府、社會和學校三個層面共同構建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
作者:程琳 單位:渤海理工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MPA;教育;品牌
作為對發達國家公共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的借鑒,我國從2001年開始的MPA(MasterofPublicAdministration,公共管理碩士)教育,是繼工商管理碩士、法律碩士之后,職業研究生教育中的又一個重要舉措。我國公共管理者隊伍的現狀(僅政府公務員就有540萬,其中年齡35歲以下的占40%,具有公共管理類專業研究生學歷的比例很低)表明,MPA教育對于建立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國家公務員隊伍,提高各級政府和其他公共組織治理社會的水平,具有重大深遠的意義。總體上看,MPA教育作為一個市場化程度較高的新的職業教育類型,在我國經過近3年的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和經驗,也產生了一些問題。鑒于MPA教育在培養公共管理專門人才中的重要地位,作為MPA教育的參與者和管理者,我們深切地感受到,MPA教育只有被打造成中國公共管理教育乃至所有職業研究生學歷教育中的優秀品牌,才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承擔起它應承擔的歷史重任。基于這一理念,本文從當前MPA教育的實際出發,就如何打造MPA教育品牌提出幾點看法。
一、打造MPA品牌,關鍵是對優秀生源的吸引力和培養能力
MPA教育能培養出優秀公共管理人才的一個重要前提,是能夠從現有的和潛在的公務員人群中吸收到優秀生源。但近幾年的實際情況是,MPA教育對優秀生源的吸引力呈下降趨勢。
統計表明,MPA舉行全國聯考三年以來,報考人數迅速下滑:2001年報考人數達到1.2萬人,2002年下降到9000人,到2003年更是下降到6000人1。與報考人數下降相聯系的,是各招生院校的入學錄取分數線也在下調。反映在各高校的招生上,除2001年外,2002年及2003年的報考人數集中在24所試點院校中的少數幾所院校,以至大部分招生院校報考人數較2001年大為減少,有的招生院校甚至出現報考人數不及招生計劃數的尷尬局面。
為什么社會考生對MPA的報考熱情迅速地由熱轉冷?原因是復雜的,歸納起來,大體有以下幾方面。
1.有關政策不到位和不配套
作為專業學位教育的MPA,現有的規定是:學員畢業后只有學位,沒有研究生學歷;而現在的公務員人事制度,主要以學歷為標準,這就使得兩者不相銜接。由于學歷所涉及的是任職資格準入問題,沒有學歷,MPA畢業生就不具有在重要部門和崗位上任職的前提,因此,MPA學員畢業后不能獲得研究生學歷這一點,就使不少本來有意接受MPA教育的公務員失去興趣,轉而去尋求與自己所從事的公共管理職業關系不大、但有學歷的其他研究生學位教育。另外,目前非公務員身份的MPA畢業生沒有一條進入公共部門任職的“綠色通道”,也影響了非公務員中的優秀人才報考MPA的積極性。
2.MPA教育較高的學費,使部分生源望之卻步
目前MPA教育學費,是參照工商管理碩士(MBA)等職業研究生教育的標準制定的,大體在2.5萬至3.5萬元之間。但MPA學員與MBA學員在經濟承受能力和對經濟回報的預期是存在差別的:MBA學員來自市場部門,對讀MBA有較高的經濟回報預期;而MPA學員按規定必須80%以上來自公務員,畢業后回公共管理部門也不存在高薪預期。由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牽頭、在讀MPA學員參與完成的一項調查表明[2北京大學全國MPA教育狀況調查報告,北京大學首屆全國MPA論壇論文匯編,2003.]2,在讀MPA學員中的73%年收入在3萬元以下。可見,如果沒有其它經濟資助,MPA的學費負擔是所有考生的一個不小的壓力,如果考慮到MPA在學期間的交通費、住宿費、參考資料費等,讀MPA的費用還會上升。因此,學費是許多考生尤其是經濟不發達地區考生在報考MPA不得不考慮的關鍵因素之一。
3.MPA教育目前還缺乏相應的配套制度支持
MPA教育主要以在職學習的方式進行,除少數學員可以安排為周末學習外,大部分學員每學期需要有一個月左右時間參加集中授課,同時他們在讀期間的工作也需要根據MPA學習的要求作相應的安排調整。但是,目前針對這種在職學習做出的制度性安排才剛剛開始。可以說,MPA學員從報名、入學到學習的過程都面臨不少困難。
4.試點學校在提供符合MPA特點的教學上普遍存在困難
MPA教學作為一種教育類型在我國的迅速鋪開,參與辦學試點的高校或多或少都有些準備不足。集中的表現就是在師資、教材、教學方式和教學管理上,難以適應實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以研討班、案例分析、模擬訓練和社會調查為代表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還難以全面鋪開。這就使得有些MPA學員產生某些看法,認為目前的MPA教育特點不鮮明、優勢不突出、金錢精力等投入與回報的“性價比”還不盡人意,這也對后面MPA的報考工作產生了一些不利影響。
另外,目前MPA的入學考試大體上還屬于對指定參考書目死記硬背式的考試,而這種考試制度不利于那些因工作繁忙復習時間不足、但實際能力很強的優秀考生脫穎而出。
顯然,以上這些問題不妥善解決,MPA的報考就難以踴躍,吸引優秀生源就只能是一廂情愿。
二、打造MPA品牌,重點要處理好兩對矛盾
從近幾年的MPA辦學實踐看,在打造MPA品牌方面,存在以下兩個突出矛盾:
1.擴大MPA辦學規模與穩定辦學質量的矛盾
MPA教育是隨著社會轉型而出現的社會管理模式的產物。公共管理的法制化、科學化和現代化,要求大批新型的、高素質的公共管理人才脫穎而出。與這種需求相適應,相關各方表現出很大的熱情:從考生看,都希望通過MPA學習成為這支新型人才隊伍中的一員;從參與MPA辦學的各高校看,由于開展MPA教育具有明顯的經濟收益(通過收取學費)和社會效益(能增加校友資源和學校的知名度),都有辦學并不斷擴大辦學規模的積極性;從政府看,也希望通過MPA教育,盡快培養出更多的公共管理人才。但問題在于,從專業水準的角度看,目前國內真正具備MPA辦學能力的學校為數不多,而且,這種辦學能力的形成與計算機室、案例室等硬件設施的配置不同,需要一個相對緩慢的積累過程。然而,在目前的體制下,參與MPA教學的各方都熱衷于MPA辦學規模的擴大:有可能躋身于MPA試點的學校,都在四處活動,力爭分享MPA教育這塊蛋糕;進入了試點的學校,都在盡力地擴大招生規模。政府有關主管部門在宣布第一批24個MPA試點學校(其中不少學校在試點之時甚至沒有公共管理專業)后不到3年,意猶未盡地將試點學校由24所一下子增加到47所。部分考生和學員,為MPA的“光環”所吸引,力圖用權力和金錢來“套現”MPA文憑,也為MPA增加了幾分虛火。與這種MPA教育“大干快上”的熱潮相比,人們對MPA辦學質量的關注就要少很多。迄今為止,仍缺乏保證MPA辦學質量的制度性約束。可以說,事態的發展使人們不得不產生這樣的擔憂:中國MPA教育會不會重蹈中國MBA教育在泛濫中貶值的覆轍?
2.MPA教育的內涵超前與我國當前公共部門現實的矛盾
這是中國MPA教育發展中的一個深層次矛盾。眾所周知,MPA教育是西方社會的“舶來品”。如同MBA教育產生于對職業經理人的巨大需求一樣,MPA教育也來自于公共部門尤其是政府部門職業化過程中對職業官僚——文官的需求。MPA教育作為一種職業教育,強調的是公共管理作為一個職業活動應該具有的職業責任和職業技術,關注的焦點不是權力的運用而是組織活動效率的提高。應該說,西方社會的MPA教育是與建立在西方成熟的市場體制之上的公共部門對人才的要求相適應的。因此,MPA教育培養的不只是純技術層面的、無差別地用于所有社會環境的人才,而是適用于以法制、民主和效率為特征的公共管理環境的人才。反觀我們的社會,由于正處在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階段,我們的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門,也在由與計劃管理體制相適應的權力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但就目前而言,以政府為代表的公共部門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權力機關,其管理理念和方法在總體上也是傳統的居多。這種情況使得MPA教育的理念和主要教學內容對我國目前的現實而言,具有某種超前性,即MPA教育所培養的人才與當前公共管理環境的契合度不高,它更能適應的是公共部門未來的需求而不是當前的需求。MPA人才培養規格與現實的這種反差,使MPA畢業生的實力和潛力往往得不到充分發揮,他們通過MPA教育獲得的管理理念和技術,在現實中不一定有用武之地。這種情況使MPA畢業生在公共部門職場上的競爭力蒙上陰影。因此,對MPA教育而言,一直面臨一個兩難抉擇:如果繼續走西方式的職業化教育之路,就容易出現用人單位的認同度不高,從而對MPA教育的發展不利;如果向現實妥協,不在MPA要求的職業化和現實行政的權力化之間維持某種必要的張力,又不利于我國公共管理品質的提升。
三、打造MPA教育品牌,需要冷靜的思考和理性的抉擇
3年來,MPA教育由倍受關注到歸于平淡。同時,MPA教育的一些問題和內在的矛盾也在MPA辦學過程中逐漸反映出來。毫無疑問,中國需要MPA教育。因此,面對MPA教育中的矛盾和問題,不是要不要發展MPA教育,而是如何立足長遠、理性地選擇和合理地規劃MPA教育發展之路的問題。基于這種認識,對如何發展MPA教育,特提出如下看法。
1.采取有效措施,增加MPA教育對優秀生源的吸引力
具體地講,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第一,在通盤考慮MPA教育定位的前提下,妥善解決MPA畢業生的研究生學歷和非公務員畢業生的公共部門“準入”問題。作為與MPA教育配套的問題,它們需要政府在充分評估的基礎上做出政策抉擇。我們認為,從MPA教育在公共管理人才培養中的地位看,MPA畢業生的學歷和公共部門“準入”問題不應成為MPA教育發展中的政策障礙。因為,如果是由于MPA學歷和公共部門“準入”問題而將一大批優秀生源阻攔在MPA教育門外,或者說MPA優秀畢業生由于政策障礙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最終受損的還是社會。當然,解決MPA畢業生的學歷和公共部門“準入”的政策要付諸實施,必須有一個基本前提,那就是MPA教育的高質量。沒有保證質量的有力措施,MPA教育勢必出現大規模貶值的現象。第二,采取措施,將MPA學員的學費負擔控制在適當的范圍內。MPA教育作為一種職業化的學歷教育類型,市場化的付費方式是它的一個重要特點。但是,公共部門與市場部門不同,不是高收入行業,因此,對于來自公共部門的考生應從經濟上給予鼓勵,在他們獲得MPA學位后,尤其是其中的學習優秀者能夠由國家或所在單位報銷部分學費。第三,制定必要的政策,使以在職方式接受MPA教育的學員的學習能獲得制度上的保證。另外,還應不斷地探索MPA入學考試和入校后考試制度的改革,讓優秀的學員能夠在MPA教育中脫穎而出。
2.以品質為中心,使MPA教育走以質量促發展之路
MPA教育盡管有自己相對獨立的招生對象,有來自政府和組織部門不同程度的支持,但MPA教育有沒有生命力、能不能不斷發展壯大的關鍵,還是能不能培養出適應我國公共管理發展要求的、高質量的畢業生。我們認為,提高MPA教育質量是一個系統工程,當前和今后一個時間的重點,應放在如下方面:(1)在宏觀環境上,國家有關部門應盡快制定和完善MPA教育的有關政策,使MPA教育有一個明確的定位和制度安排,為提高MPA培養質量營造一個好的外部環境;同時,要充分發揮全國MPA教學指導委員會等機構的作用,適時地制定出切合實際的全國MPA教育的指導綱要,嚴把MPA試點學校的遴選關、評估關,使各試點學校始終存在辦好MPA的壓力和動力。(2)在微觀管理上,以精心制定培養方案、狠抓課程體系的建設和改革為基礎,以建立一支符合MPA教學要求的、高素質的師資隊伍為核心,以實踐型教學、案例教學、場景教學等教學環節為重要手段,使承擔MPA教育的學校真正將培養出具有公共精神、專業意識、現代管理理念和技能的應用型高級人才放在首要的位置。
3.在堅持MPA培養基本規格的前提下辦出特色
根據王樂夫教授的觀點[3中國MPA通訊,2004(2):11-13.]3,中國MPA教育應有3個特色:一是MPA特色,即區別于其他類型人才培養的特色;二是中國特色,即與我國的政治制度、公務員制度、經濟發展水平和文化傳統相吻合;三是各個MPA辦學單位根據自己的特點和優勢,在符合國家總體要求的前提下,打造自己的品牌,形成自己的特色。筆者認為,在辦出特色方面,除了全國的MPA教育管理部門和教學指導部門在MPA教育的基本點上定好調、把好關外,關鍵是調動各個辦學主體的積極性,鼓勵他們辦出特色。為激勵各學校在MPA教育中辦出特色,應引進競爭機制和某些市場化的辦法,并盡可能使各個學校辦學的質量和特色高度透明,讓MPA考生去選擇自己心儀的學校。而參與MPA辦學的學校也應該有進有出,及時肯定那些辦學質量好、特色鮮明的學校,讓那些辦學質量不好、缺乏辦學特色、嚴重違紀的學校被市場淘汰,或被國家主管機構責令暫停招生、限期整頓,甚至取消其在若干年內的MPA辦學權。
4.堅持MPA教育職業化取向,培養具有現代性的中國公共管理人才
篇8
1.新公共管理的典型實踐。上世紀80年代,一場追求3E(Economy,Efficiency,Effectiveness)目標的政府改革運動率先在西方國家展開,并逐步擴展到全球,引起了強烈反響。新西蘭改革因其系統和持久被譽為“新西蘭模式”。雖然各國具體改革實踐有所差異,但都表現出共同傾向:“采用商業管理的理論、方法和技術,引入市場競爭機制,以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務質量。”這里以“企業家政府”為例,介紹新公共管理的典型實踐。美國的新公共管理改革開始于1978年卡特政府實施“文官制度改革法案”。1981年里根上臺后成立格魯斯委員會負責推行改革,大規模削減政府機構和縮小公共服務范圍。克林頓1993年后進行了大規模的“重塑政府運動”,成立了國家績效評價委員會,主張放松行政規制,實行嚴明的績效目標控制,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努力創建一個“少花錢多辦事的政府”。改革的理論支撐是奧斯本和蓋布勒的《改革政府》。2001年小布什上臺后美國政府的改革仍延續,改革繼續重點關注政府績效。布什政府重建了總統管理委員會,負責在不同機構和跨部門之間提供政策執行的整合機制。總之,美國“以顧客為導向,以結果為中心,以市場為基礎”的新公共管理改革表現出明顯的“管理主義”。經過改革,政府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有了很大改善,政府重獲了民眾的信任與支持。
2.新公共管理的基本主張。目前關于新公共管理尚未形成統一的內容與形式,但各國理論和實踐包含著共同傾向,構成了新公共管理的基本主張。(1)公共部門管理與私人管理并無本質差別,政府應廣泛引入私人部門優秀管理方法,如成本—效益分析、全面質量管理等。(2)政府的管理職能是掌舵而不是劃槳,應將制定政策和執行政策分開。(3)政府提供公共服務應以顧客為導向,只有顧客驅動的政府才能實現高效管理。(4)政府應采用授權和分權的管理方式,將社會服務和管理的權限通過民主參與方式,下放給社會基本單元。(5)將市場競爭機制引入公共管理領域,這是新公共管理最鮮明的特點。公共服務社會化和市場化打破了政府對公共服務的壟斷地位,極大改善了公共服務供給質量和效率。(6)放松嚴格的規制,實施明確的績效目標控制。管理者應適度放權并為組織和個人制定明確目標,定期對人員進行績效考核并作出激勵,使組織更具靈活性和創新性,更好地管理和服務社會。(7)重視產出和結果,強調提供公共服務的效率和質量,按效果決定投入和預算。(8)公務員可不必政治中立,文官與政務官之間可密切互動。尤其主張對部分高級文官實行政治任命,讓他們參與政策的制定過程,并承擔相應責任,以保持他們的政治敏感性。
二、新公共管理的成效及評價
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一場超越經濟政治體制和黨派斗爭的政府改革運動吹響號角。改革不僅解決了各國的管理困境,還促成了一種新治理模式的萌生。新公共管理理論和實踐取得顯著成效,但同時也遭受批評,在公共行政領域引發激烈爭論。
1.新公共管理的成效。新公共管理運動起源于英美澳新,隨后發展到歐洲大陸,最后波及亞非拉等廣大發展中國家。我國學者周志忍將西方行政改革的主要內容歸納為三方面:調整政府與市場、社會的關系,優化政府職能;利用社會力量,實現公共服務社會化;改革政府內部的管理體制。經過新公共管理改革,各國政府紛紛宣稱縮減了政府規模,降低了政府支出,改善了公共服務,提高了管理效率。但改革效果究竟如何?英國政府的“雷納評審”、“下一步行動方案”和“公民”等改革計劃成效顯著。但過度分權導致了公共服務碎片化,“整體政府”理論對改革進行修正。美國1993年通過《政府績效與結果法案》以改善政府績效管理,但并未取得預期效果,改革出現許多問題。法德等國漸進、碎片式的改革也沒有明顯成效。發展中國家的私有化改革不僅沒有促進經濟增長,反而加劇了社會不公。可見源于西方的新公共管理并不具有普適性,即使在其發源地,改革也出現了新問題。新公共管理“市場無所不能”的神話被打破,人們紛紛提出新理論,以回應新公共管理改革。
2.對新公共管理的評價。新公共管理提倡市場導向的公共行政,堅持管理和服務的效率至上,給政府注入了活力。但過分注重效率而忽視社會公平等價值的新公共管理也遭到了各種批判,集中表現為:(1)公共管理和私人管理存在本質差別,即效率和公平的分歧。新公共管理忽視公共管理的公平價值,一味強調提高效率,最后導致公共部門公平價值和公共責任的缺失,損害公共利益。(2)新公共管理顧客導向降低了公民在國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合乎民主的要求。(3)新公共管理主張建立小型分散化的公共機構,專門負責某一公共服務的供給以提高效率,但卻導致服務供給碎片化。(4)新公共管理過分崇拜市場,倡導公共服務市場化,夸大市場作用。諸如服務外包、合同出租等市場化方式也會產生尋租,導致市場配置資源的低效率。公共服務的盲目市場化會產生許多負面問題。此外,新公共管理對公共服務多元供給主體之間的責任分配也未清晰界定。正是由于新公共管理的內在缺陷,“新公共服務”、“整體政府”和網絡化治理等一系列新理論相繼誕生。新公共管理并非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各國要結合國情批判吸收其合理因素。
三、新公共管理對我國公共管理的啟示
西方新公共管理作為傳統官僚制的替代物而出現,提出了與官僚制截然不同的主張。兩者最重要區別在于政府在公共服務提供中的地位和作用。新公共管理打破了官僚制中政府對公共服務的壟斷,提倡服務社會化和市場化。但西方新公共管理有著特定的時代背景,我國公共管理亦具自身特色,在借鑒國外經驗時絕不能盲目照搬。
1.我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的不同背景。新公共管理在英美等發達國家確實取得了突出效果,但這是基于發達國家特定政治經濟和社會背景。雖然我國也面臨全球化、信息化和政府管理模式創新的要求,但我國公共管理改革有著特殊背景。第一,西方正步入后工業時代而我國仍處于工業社會。作為工業社會產物的官僚制行政在西方后工業時代顯示出種種弊端,不適應公共管理新要求。但對處于工業社會的我國而言,官僚制中許多合理因素仍有重要價值。官僚制在我國實際上發育不足,公共管理改革不能全盤否定官僚制而是要對其改造,克服等弊端,充分發揮其優勢。第二,西方法治化水平高而我國法律體制機制不健全。新公共管理中諸如放松規制實行績效控制、公私合作等公共服務社會化措施都需要健全的行政法律法規作支撐,使政府合理地自由裁量,保證公共責任的實現。而我國當前法律法規不健全,行政法亦缺乏統一法典,依法行政水平有待提高。政府濫用行政權力侵蝕公共利益隨處可見,行政審批領域腐敗案例頻發。現實決定了我國不能照搬西方改革實踐。第三,西方市場化程度高而我國市場經濟不成熟。新公共管理強調公共服務市場化,主張通過各種方式將服務外包給市場和社會,以提高服務效率。西方發達的市場和社會為這種外包提供了基礎。而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不成熟,社會中介組織發育不夠,市場和社會還無力承接政府待轉移的職能。如果盲目進行市場化和社會化,會導致公共服務偏離公共利益,損害社會公平。
篇9
參與式教學法在2000年開始在我國教育界悄然興起。當時的研究認為,參與式教學法是一種合作式或協作式的教學法,這種方法以學習者為中心,鼓勵學習者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加強教學者與學習者之間以及學習者與學習者之間的信息交流和反饋。[2]現在看來這種認識有重大缺陷,主要是沒有明確教師在教學活動的地位和作用,沒有確立師生之間的互動關系。說到底還是“一個中心”,即以學生為中心,實行自由自主的興趣導向學習。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教師在知識傳承中的主體作用被弱化,對大多數普通大學(非重點大學)的學生來說,難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也不利于學生主體性的生成。以教師和學生的主體間關系為紐帶,強調二者互動與發揮各自主動性,共同利用教學資源,認識客觀世界,教學質量可能更好一些。教師與教學資源、學生與教學資源之間的關系構成了主體———客體關系。參與式教學法體現的是教師與學生的主體間性關系。[3]本文主張的參與式教學,跳出教師與學生主客二元對立的模式,教師與學生都是主體,教師教的過程和學生學的過程是教學過程的兩個方面,教學活動的兩個主體呈現出豐富多彩的主體間平等合作關系。
1.1課堂教學:對話理解
參與式教學強調主體間的交流與對話、平等與尊重、寬容與理解,而不是單向度的知識傳遞。教師不以“真理的壟斷者”的面孔出現,學生也不再以記筆記為主,教學方法不再以灌輸、強制為主,在“學什么”、“怎么學”等問題上,學生有發表意見的自由和選擇的權利。教師不僅僅提供學生一定的知識,還要讓學生理解知識的價值及意義。教師以積極和寬容的心態、飽滿的熱情鼓勵學生學會合作、積極參與,構建一種和諧的課堂氣氛。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情感、個性得到相應的發展。在面對學生疑問尤其是面對學生的質疑時,秉承“師不必強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的求真態度,以平等的身份直面學生的疑惑與問題,為學生提供更寬廣的思路和更豐富的選擇。課堂教學不是簡單的傳授知識,也不是教師的演講或表演,它承載更為豐富的內涵,其核心是師生間的對話與交流。教師介紹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不執迷于“標準答案”,鼓勵他們敢于且善于向教師發問。“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應成為學生的價值導向,學生主動提出問題,才會積極思考問題,并通過對話和探究等方式解決問題。課堂還是增強表達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場所,教師應培養學生積極發言的勇氣。教育學的相關研究證明,當教師熱情鼓勵學生的時候,學生更有創造性,師生之間的積極情感會促進認知學習。筆者在課堂中遵循“友誼教學法”,學生在平等輕松的氣氛中展現自我和自我表達。每一堂課前,學生自愿(或按學號順序)講自己的理解和觀點,每課不少于3個人,每人不少于10分鐘。這個環節還鼓勵其他同學對這些理解進行提問,發言者要作出回應。在討論情境中,教師導引進入新課程的學習。筆者宣布一條課堂規則:教師講解過程中任何人可以自由發問,教師要立即回應這些疑問,也可組織班級展開討論。為了將課堂教學內容更好地消化,在每一堂課結束前,留至少5分鐘時間給學生提問、討論。這些措施,是為了貫徹民主和參與的教學理念。全面創建良好的課程互動態勢,一方面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另一方面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之間的理解碰撞往往更能啟發他們的思維。這些措施的前提是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參與式教學的一個黃金原則就是處理好教師與學生的關系。
1.2課堂討論:開放辯論
課堂討論的有效性是參與式教學的重要保證。對公共管理實踐問題的討論,可以提高學生對理論的理解程度和對現象的思維素質,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思辨能力和合作能力。為保證課堂討論的開放性,要防止兩個傾向,一是教師的主體性膨脹,學生變成了提問的對象,參與流于表面;二是學生主體性膨脹,課堂討論的內容膚淺,秩序失控。解決的方法是,教師和學生都應做相應的充分的課外準備。筆者在教學中,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和特定的教學內容,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要求學生閱讀相關文獻,查找相關材料。討論過程遵循議事規則規范。鼓勵學生質疑,主動發現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一般實行“小組討論,代表發言,同一成績”模式,讓學生集體完成作業,既訓練團隊精神,也讓學生在課下有“知識上的團結”。如,讓學生以小組形式整理案例,學生的一半案例就來自于身邊的事情。這樣的案例與學生沒有距離感,也容易激發討論熱情。討論的功課都在課外完成。采取分組討論、小組交流的方式,遴選代表在班級發言,對這些觀點展開辯論。這個過程,往往不能達成完全共識,對爭議焦點,教師適當引導、啟發和點撥,采取激勵、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學生繼續思維。把選擇的機會留給學生自己,將課堂討論延伸到課下,把別人的疑惑作為自己的問題。通過開放的論辯,培養學生主動探索,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形式不僅活躍課堂氣氛,培養學生的交流能力,更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是創造性思維訓練的一種有效方式。
1.3課堂作業:自由選題
課堂作業是為了改革“滿堂灌”的教學而做的規定,時間一般為10分鐘,跟課堂討論一起構成課堂教學的重要互動形式。具體內容可能是相關教學材料———思考題或案例,也可能是學生自己的一些聯想,個別學生的一些困惑。不拘泥于純知識性題目。鼓勵學生“于不疑處有疑”。一般情況,學生對理論知識不求甚解而向教師提出來解答,教師將這些問題“公共化”。這個環節是學生的選擇,是理論運用與批判的過程。這一環節改革了理論講授內容,突出了重點,也有利于教師檢測教學效果,及時調整教學方案。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師生關系。參與式教學要求教師主動接近學生,了解學生,熟悉學生,深入學生的生活,了解學生的思想、交往等方面的情況。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的地位和作用需要重構,從外在于學生情境轉向內在于學生情境。隨著我國大學走入大眾化時代,教師與學生的交往越來越功利化,精神交往越來越淡漠,需要引起教育界的深度反思。
2課外學習的重點
參與式教學要促進的是學生的全面發展。師生主體間關系必須在課外得到發展。良好的師生關系建構往往是在實踐活動或合作、聊天、談話等形式中完成的。課外學習就是第二課堂,第二課堂是學生閱讀與思考的場域,是健康成長的場域,也是師生健康交往的場域。將自學作為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生自己閱讀、思索、查工具書,掃除學習中的障礙,并組成小組相互研究。通過自學探討,形成一定的條理和看法,并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這些問題成為教師課堂講授的基礎。
2.1實踐教學:知識檢驗
實踐教學是人才培養方案中一個重要的核心的組成部分。參與式教學如果僅停留在課內還不夠。目前普通高校開始重視實踐教學,建立了實地基地。公共管理是一個理論性、實踐性強的專業。在設立專業伊始就重視實踐教學活動,開設了各類實訓課程,如城市管理模擬實驗、公共政策演講與辯論等,學生運用政策理論分析現實政策實踐,增強公共管理科學的時代感和現實感。學生利用實驗室,模擬集體決策。開展學術論文寫作,優秀的由教師推薦發表。在校外,重視學生認知實習,建成相對固定的實習基地。通過實習,增強學生對公共管理實踐的了解和公共管理操作層面的經驗積累,與課堂教學形成了良好的互補關系。學院鼓勵學生在寒暑假進行社會調查與實踐活動,教師在暑期結合自己的研究課題,帶領學生一起社會調研,撰寫調研報告。普通高校學生的學術寫作訓練,重在社會調研,提高綜合素質,為學生走向社會打好基礎。
2.2課外作業:深度探索
目前的制度下,教師與學生的面談時間(officehour)很少,教師并不愿意付出更多時間。學生的課外學習實際上已經無法與教師取得良好的溝通。如果不在課外發展主體間性師生關系,教師與學生開展深入的交流對話,合作式教學難以取得積極成果。也因為受制于師生結構,沒有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大學生活容易趨于盲目,自我放任。筆者在課外給學生指定了一系列的輔資料和著作,包括中外相關的權威論著。這些教材和政策分析資料反映了學科最新動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不同情況選擇閱讀學習。教師組織讀書會,每個月進行一次集體研討,每位學生都要發言,談讀書心得。學生還根據教師確定的課題范圍,自己選擇論題,在一定時間內進行相對獨立的探索性研究,提交文獻綜述、研究報告(案例報告)或論文。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完成課題,有利于培養主動學習的能力和獨立探索的意識。有些課題要求組成學習小組,共同討論、分工完成。課外作業給很多同學提供了學術論文的寫作訓練機會,每年的畢業論文中這樣產生的“優秀論文”占到三成。另外通過多種方式,如通過網絡交流的方式,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指導學生閱讀和獨立思考。關注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了多少,向“教是為了不教”的目標邁進。
2.3課外輔導:及時答疑
公共管理專業的課程信息量較大,如何利用課下的時間給學生答疑解惑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關鍵。本課程組將授課內容透明化、網絡化,向學生公布教學大綱、教案、案例、參考書目、教學要求以及授課計劃等。教師為學生安排方便的答疑時間,同時,建立課程QQ群、班級郵箱,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可在網上同教師探討,平時作業可以通過網絡提交。教師及時批改和反饋學生的作業、論文和報告,及時回應來自學生的各種詢問。利用電子郵件、在線聊天工具、電話等指導學生小組研究。筆者的體會是,越是個人性的輔導,效果越好。這對教師來說要占用大量的課外時間,如果校方在考核評價體系中能體現這個內容,無疑就會有可持續性。
3教學質量的保證
參與式教學的教學質量提高,在學生評教與教學檢查中得到了驗證,究其原因,主要靠明晰的教學目標、多元的教學方法、過程化的評價體系來保證。
3.1教學目標:清晰明確
參與式教學在應然層面追求讓教育回歸生活世界,抵制功利主義。普通本科大學的公共管理專業的教學目標,以課程目標為依據,但不能以課程目標代替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應結合學生和學校實際,符合本校人才培養方案。筆者的教學目標比較務實,即,讓學生了解公共管理各種理論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理論觀點;理解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及專業整體結構框架;掌握公共管理基本運行規律與基本分析方法;學會用現代公共管理學科視角與方法分析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具體設計每節課的目標,突出重點,哪些需要詳講,哪些需要討論,哪些需要自學,都要合理設計。圍繞教學目標,強調能力培養,合理調整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不能超越學生的接受能力,教學內容和進度也要符合學生的知識基礎。
3.2教學方法:豐富多元
在教學方法上,以問題為主線,開展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如案例教學法、啟發教學法、互動教學法、情境教學法,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知識與技能相結合的培養方式,注意訓練學生的專業思想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自主創新意識和政策分析能力。學院加強實習基地建設、公共管理實驗室建設和圖書資料建設,為教學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撐和教學環境,為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提供平臺。教師進行許多方面的準備工作,包括編寫課程指南、選擇學生參考書目、收集與研究教學案例、確定課堂討論題目、挑選與復印學生閱讀材料、設計課后作業等等。教學過程在傳統的講授法、實驗法和練習法的基礎上,采用視聽教學法、計算機輔助教學法、網絡教學法等高效率的教學方式方法,通過現代教學技術的合理應用來實現高質量教學的要求。
3.3考核方法:重視過程
在教學評價上采用多元方式,突出過程考核。對傳統考試方式進行改革,加強學生素質和能力的培養與訓練。不僅考核學生的記憶性知識,還考核學生的自學能力、創造性能力和探索能力。過程考核占較高比例(40%)。由案例介紹、課堂討論、出試題的作業、以及其他課后作業綜合構成。期末閉卷考試成績占60%。這個考核方法還需要進一步探索,教務管理部門應授予所在學院或教師個人相當獨立的決定權力。
篇10
優秀的管理者能變草為金;低劣的管理者卻恰恰相反。It]這句名言反映出管理者對組織生存和發展的重要作用。政府與公共組織承擔了實現公共利益,優化資源配置,提升人類共同福祉的重任。公共管理者受國家和人民所托,代表組織行使公共職權,從事日常公共管理活動,其一舉一動牽涉到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公共管理活動的效能更是關系著公共利益的實現、社會的長遠發展和國家的興衰成敗。上世紀9O年代以來,信息社會逐漸建立,知識經濟初露端倪,信息科技密切聯系了地球的每個角落,全球化成為歷史發展的趨勢。在這個高速發展和瞬息萬變的社會中,公共管理者需要具有系統的思考方式、廣闊的知識視野和高超的管理能力。一句話,公共管理者必須具有主動學習的能力,通過有意義的學習實現個人成功和社會成功,承擔起自身的重擔。現代教育的目標不僅僅是促進學生知識的量變積累,而且要培養學生創造性學習的能力、自己主動汲取任何所需知識的能力。從國外教育經驗來看,已經對新社會環境下學生所應具備的綜合能力達成了基本的共識,包括:批判性思考,獲取信息,解決問題,反思和改進自己的工作,以及創造新的想法、產品和解決方案瞄。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具有項目管理、收集信息、使用工具、系統思考、自我定位和團隊合作的能力。具備這樣能力的人才能順應復雜多變的社會形勢,協調復雜的利益關系,實現職業化、專業化與社會化的統一。•從2000年國務院學位辦批準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吉林大學等24所高等院校為首批MPA培養試點單位以來,我國MPA教育規模不斷擴大:截止2010年底,MPA培養院校達到146所,覆蓋了28個省(市、自治區);截至2009年共有65147名MPA研究生走出校門,服務于我國公共管理實踐活動;按照我國現有公務員680萬人計算,可以說大約1%的公務員都接受了MPA教育(根據中國MPA教育發展報告計算而得)。MPA教育在國家公務員隊伍建設、公共管理者能力提升上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十年的教育實踐也暴露出MPA專業學位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體現在教學模式、教師和學生三個方面。
第一,教學模式上主要呈現出兩方面的不足:一是課堂互動交流不夠充分。現在大部分MPA課堂仍以“講授式”教學方式為主,這是一種知識從教師向學生單向流動的教學方式。由于教師需要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講授大量基礎知識,教學任務繁重,案例教學、情景模擬等教學形式還不普遍,教師無法在課堂上與學生進行充分的互動交流。二是教學案例本土化程度低。MPA最早起源于美國,至今已有87年歷史,是一個非常成熟的專業,已經開發出足夠的案例等教學資源。我國MPA教育歷史較短,還沒有形成完善的案例采集模式,沒有建立起能滿足實際需要的案例庫,教學過程中需要引用國外案例,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影響了MPA教學質量。
第二,教師教學內容總體上偏學術性、重理論性。我國MPA專業學位的設立大多依托于培養公共管理學術型人才的教育體制,MPA任課教師大都是重理論輕實踐,重研究輕應用,重科學輕技術的傳統教育模式培養出來的。他們有著濃厚的理論功底和學術研究激情,但在MPA教學中,難免會過分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和理論的重要性,忽視學術型研究生和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不同需要。這并不是說MPA碩士不需要學習理論,而是說不能脫離實際地學習理論,使學生困惑于多種理論和原則的爭辯。沒有理論與實踐相聯系的過程,理論就會喪失生命力和光彩,成為屠龍之術。
第三,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無法提高。首先,根據我們的了解,MPA研究生雖然多來自公共管理部門,但來自基層的比例并不高,他們大多具備部門管理經驗,卻缺乏綜合管理經驗。當前的研究生培養模式沒有實現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的有效銜接,既無法通過管理實踐的經驗來深化和發展理論,也無法在理論與實踐的良性互動中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應用能力。其次,學生互動交流不夠深入。受限于有限的教學和課堂討論時間,學生盡管對教學案例有興趣,也會在討論中自說自話,難以真正分享寶貴的管理經驗,更難以通過深入交流求得思想共識。再次,學生研究能力提高不顯著。研究能力的提高不是體現在學生撰寫出高水平的學術論文上,而是體現在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從目前MPA教育總體情況看,并沒有有效的途徑切實提高學生的研究能力,學生仍被動接受理論和知識,既沒有很好的消化理論和知識,更談不上運用理論與知識分析實際管理難題,沒有切實參與研究課題的經驗,學生研究能力的提高也就無從談起。最后,學位論文形式單一,偏離工作需要。雖然相關文件允許學生以調查報告、案例和設計等形式完成學位論文,但實際中大多數學生仍選擇撰寫學術論文,教師也習慣于用學術型碩士論文的標準去要求學生,很少結合學生本身的工作需要,更無法解決學生在實際中面臨的問題。
總之,我國MPA教育雖然取得了相當的成績,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大批公共管理專門人才,但是,社會公共事務管理范圍擴大、難度加大,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與要求越來越高,但MPA教育培養模式單一,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不夠緊密,人才培養質量無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要解決這一矛盾,就必須進行教學改革,創新培養模式。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是解決教育目標與現實需求之間的矛盾,彌合理論與實踐的差距,構建理論與實踐的良性互動途徑。因此,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應該可以全面提升學生能力,為學生提供一種允許他們探究現實生活情景以及重要問題的學習環境I3J,實現有意義的學習;可以為教師提供實踐經驗,改變教師的知識結構,全面提升MPA教師教學水平;可以促進高校知識整合,學科與資源重組,實現知識的創新與融合;可以加強政府與學校的聯系,更好地開拓公共管理人才培養的新領域,建立長期有效的實習基地和合作平臺;可以為國家經濟社會建設輸送具備現代政治學和管理學素養的復合型、應用型公共事務管理人才;可以通過培養高素質、學習型公共管理者,以個人帶動組織,引導全社會共同學習。
二、“雙循環”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依據與創新
能實現理論與實踐良性互動的人才培養模式應包括內外兩個循環圈:內循環是學生從社會回到學校的學習過程。MPA研究生具備工作經驗,可以將工作中發現的問題帶到課堂上,以現實存在的問題為起點,結合教師講授的知識和理論,大膽提出假設,認真觀察反思,運用理論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方案,指導實踐工作。內循環過程重視實踐經驗,以現實問題為契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不斷提升理論水平,同時運用理論解決現實問題,在“做中學”,將客觀的理論知識轉變為主觀的個人經歷,這種有目的的學習才是有意義的學習,才能切實提高學習的有效性。外循環是學生從學校再進入社會學習的過程,是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重點。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會將所學理論與現實經驗相對照,會產生驗證理論或解決現實問題的沖動,對這些理論與現實問題進行匯總和提煉,就形成了調研課題,學生重新回到社會中開展課題調研,在無形中就把現實問題與理論知識結合了起來;調研過程也要求學生增強規劃和管理復雜任務的能力,從而提升學生團隊合作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調研過程還要求將機關和學校結合起來,密切溝通,切實解決機關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尋找適合解決問題的理論前沿專題。調研有助于發現并形成具體案例,慢慢積累,形成本土化的公共管理案例庫,反饋到教學活動中,為前人理論提供現實佐證或者為未來理論發展提供思考方向。兩個循環密切聯系,缺一不可,兩者不斷循環,協同發展,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促進學生理論知識的擴展、思維訓練的養成和價值觀念的形成。這種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可稱為“雙循環”(DoubleLoop)模式,是一種旨在充分發揮學校、政府和社會共同作用,實現社會實踐和理論知識雙向融合、雙重循環,實現個人學習與團體學習協調發展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雙循環”培養模式的提出并非憑空臆想,而是在既有理論基礎之上,結合MPA教育規律和培養目標提出的。在這里,我們著重探討一下“雙循環”模式與學習循環圈理論、“三基于”探究式學習方法和學習型組織理論之間的關系。
(一)“雙循環”模式與學習圈理論
1984年,大衛•庫伯(Da~dK0】b)在總結了約翰•杜威0ohn.Dewey)、庫爾特•勒溫rtLewin)和皮亞杰(JeanPiage0經驗學習模式的基礎之上提出經驗學習圈理論(如圖2)。他認為學習過程由兩個基本結構維度——領悟維度和改造維度組成,由領悟方式不同和改造內容不同形成四個適應性學習階段:具體經驗、反思觀察、抽象概括、主動應用,這四個階段循環往復,“螺旋升”,不斷推進。同時,他還認為,不同的人在學習風格上存在個體差異,不同學習風格的人對于各個階段的偏好不一樣,他們在各個階段中學習的效果也有不同,根據這種不同,學生可分為主動型、反思型、理論型和應用型。經驗學習圈理論立足于經驗的學習,透徹分析了如何將經驗帶到課堂上進行學習的過程,但這只是一個“單循環”學習過程。“雙循環”人才培養模式與學習圈理論一樣,把學習過程看作是一個持續不斷、分階段、分層次的循環過程,也重視學習者的既有經驗,學生從工作實際中發現問題,到最后解決問題的過程符合經驗學習圈理論的學習過程。具體經驗是讓學習者完全投入一種新的體驗,帶著實踐工作經驗投入學習;反思性觀察是學習者在校學習時對工作經歷與實際問題加以思考;抽象概念化是學習者必須達到能理解所觀察的內容的程度并且吸收它們使之成為合乎邏輯的概念,這是將理論轉化為自身知識的過程;到了主動實踐階段,學習者要驗證課堂習得的知識并將它們運用到制定策略、解決實際問題中去。“雙循環”中的內循環正是從感知的具體經驗到通過看與思考進行反思觀察,再加上課堂理論知識學習,領悟、概括理論,‘提出解決問題的可行性方案,最后回到實際部門中,具體實施解決方案。與學習圈理論相比,“雙循環”模式增加了外循環圈,把學生由單純的學習者轉變為研究者,要求學生帶著經由反思而產生的理論問題返回實踐,在實地調研過程中采集現實素材,尋求解決問題,同時也檢驗理論、發展理論和創新理。
(二)“雙循環”模式與“三基于”探究式學習方法論
“三基于”探究式學習方法是達林•哈蒙德教授領導其團隊在探究學習方法的過程中總結出來的。“三基于”指的是基于項目的學習、基于問題的學習、基于設計的學習。這三種方法旨在促進學生學會如何高效學習,為了有意義的學習而學。“雙循環”培養模式主要沿用了基于項目和基于問題的學習方法。應該說,“雙循環”借鑒的不僅僅是一種學習方法,更重要的是宣傳一種觀念,借助這樣的觀念和方法,探索、實現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目標。托馬斯(Thomas)認為,基于項目的學習(PBL)應該以課程為中心,充分尊重學生的主動性,組織學生接觸涉及核心概念或者原理的真實世界的問題和人們關心的問題,引導學生不斷深入探究并且嘗試建構知識體系[41。“雙循環”模式重視項目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推動作用,將學生分組后長期研究探索某一項目(或問題),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連續性,鍛煉學生自己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培養現代社會所需的技能。基于問題的學習是基于項目學習的“近親”,可以理解為特殊類型的項目,為了教授學生界定和提出解決策略Is]。MPA研究生大多來自實際公共管理部門,在實踐中發現很多問題,這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契機和起點,更能促進學生充分理解理論并能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提高學生專業化、科學化水平。
(三)“雙循環”與學習型組織
學習型組織理論是由彼得•圣吉(PeterM.Senge)提出的。他認為學習型組織是指一個不斷創新、進步的組織。在這個組織中,人們不斷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創造真心向往的結果,培養全新、前瞻而開闊的思考方式,全力實現共同的抱負,以及不斷一起學習如何共同學習。學習型組織的本質是深層學習環路。“雙循環”培養模式充分認可深層學習環路,并將其運用到培養MPA研究生學習與實踐中。學習型組織理論認為偉大的團隊就是學習型組織,是一部分人相互信任、親密關系、相互接納、齊心協力共同創造的符合他們共同價值觀的東西。成功的團隊往往建立在團隊成員個體深層學習循環基礎之上的。“雙循環”培養模式為了培養能運用各種知識和方法處理復雜公共問題的未來通才,從而建立高效率、重服務的公共管理組織。“雙循環”培養模式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深層學習循環,通過課堂教授、項目調研等教學過程,培養學生的技能和能力,改變學生主觀感知與認知,并鼓勵學生回到工作部門,結合實踐增強自身態度和信念的轉變,完成個人的學習循環。學生個人學習循環的實現,改變了這個人的行為方式,將學習作為日常習慣。學生畢業后仍然會保持這種習慣,通過與人接觸交流帶動周圍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帶動周圍團體乃至整個組織的共同進步。這樣就實現了個人與社會的統一,把個人的學習進步與整個社會的發展結合起來,通過MPA研究生帶動公共管理組織再到帶動整個社會的共同學習。
三、“雙循環”人才培養模式的特點與優勢
“雙循環”培養模式是一種新型的學習模式,也是一種適合于MPA研究生培養的教育模式。“雙循環”模式的創新性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研究性學習
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依托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機制發展起來的,必然受到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深刻影響,比如強調對理論知識的系統把握卻忽視實踐能力的提高。但無論是學術型研究生還是應用型研究生,終歸都要符合“研究生”的共性要求,都應該把增強研究性學習能力放在突出位置上。就MPA教育來說,要有效提高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能力,就應該以問題為導向,用具體的科研任務驅動學生在“做中學”,通過調查研究完成科研項目,通過科研項目提高研究能力。“雙循環”模式以科研項目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驅動學生主動學習,由學生去尋找身邊存在的問題和自己思考所得的困惑,在教師的指導下制定研究計劃,認真分析問題、收集信息、調查研究,然后形成調研報告、案例分析等成果。“雙循環”培養模式注重利用真實問題和項目為學生提供獨特的機會,由學生自主性學習來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研究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研究性學習要求改變傳統的師生關系,在項目研究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不僅是指導與被指導關系,更是合作研究的關系,科研項目會激發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帶動教師與學生共同學習成長。
(二)團隊式學習
“雙循環”培養模式強調學習團隊的作用,將學生按照項目的內容和個人興趣愛好分成項目小組,讓學生在項目組中不斷認識自我、認識他人,樹立團體意識、合作意識,共同研究學習,生產和傳播知識。團隊學習是從自我超越和自我認知開始的同。MPA研究生首先要進行自我定位,充分認清自身的優勢和不足。在科研項目申報階段,學生就會根據自身的特點和項目要求組成若干團隊,共同設計研究計劃,分配研究任務。一旦團隊獲得了有價值的任務,也便有了奮斗的方向。每個學生都需要參與到分工明確的集體任務中,團隊成員既要在增進友誼過程中完成任務,也要在完成任務過程中相互學習。實踐證明,集體學習比個體學習更有效率。集體崇尚開放式的學習氛圍;反對把學習看作孤立和封閉的行為;倡導學習者之間的交流、溝通;重視學習者的相互啟發、分享知識。學習者具有不同的學習風格,他們對事物有不同的看法,不同思想的“交換”使得每個學習者得到更多的思想。毋庸贅言,這種集體學習的學習模式有利于學生演練未來的集體活動,拋棄自我為中心的觀點,重視集體合作;有利于學生親自實踐、溝通交流,相互寬容;更有利于知識的生產和傳播。
(三)社會性學習
MPA專業學位教育旨在培養應用型、實踐型人才,理論聯系實際是不二法門。以往教學改革中比較強調案例教學等方式,試圖在課堂中模擬社會現實。但事實上,課堂終究無法替代現實,案例研討也無法替代社會實踐。“雙循環”模式把人才培養從課堂拓展到社會,把在課堂中學習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與在社會發現、分析和解決真實存在的社會問題有機結合起來。基礎理論和基礎知識是前人長時間親身體驗、實踐的成果,但對學生而言,這是間接經驗,應允許學生帶著批判、發展的眼光去分析思考。在真實的社會環境中,學生通過參與社會實踐,與外界相互交流,將前人經驗和當代社會無縫隙對接,形成自身的知識體系,這樣更加貼近理論的本質、貼近現實、貼近本真、貼近學習的真實意義。“雙循環”培養模式打破學校與政府的壁壘,將知識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雙循環”模式中問題和項目著重來源于政府機關或咨詢部門和學生工作中面臨的問題,將這些問題匯總成若干個項目,到實際工作部門進行調研,把問題放在真實的社會環境中,實現“做中學”,最終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塑造和提高學習能力。
(四)創新性學習
傳統教育中,學習被理解成知識的獲得和記憶過程,但是“雙循環”模式提出了一種新的學習:幫助人們學會如何去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完成深層學習循環。“培養了新技能,人們的認識和感知也將得到發展。經過一段時間后,當人們開始以不同的態度看待并體驗這個世界時,就會有新的信念和假設,從而進一步促成新技能的培養。”t~MPA教育通過“雙循環”培養模式,在學習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技能,培養學生具有公共精神、法治意識、全球視野、國情意識、務實作風,影響著學生價值觀、世界觀。學生將這些觀念和能力帶回到工作崗位上,經過長時間的摸索、傳播,使自身態度和信念發生轉變,用另一種眼光去看待中國現實,為中國特色道路尋找新的發展機遇,促成國家、政府、社會和個人的共同發展。
四、“雙循環”模式的實施流程、預期成效和保障措施
“雙循環”人才培養模式以科研項目的設計和實施為主線,通常要經歷包括6個階段的培養周期:
1.項目準備階段。在這一階段,主要任務有設立機構和建章建制。機構是改革推進的載體,在準備階段要成立項目工作小組和教學指導委員會,保證項目的順利進行、持續發展。規章制度是規范項目的保障措施,是為了項目有秩序、有條理的發展。
2.項目啟動階段。這個階段,主要有三項任務:一是確立項目選題庫。選題可以來源于多個渠道:當地政府招標的政策咨詢項目;人才培養單位的教師申報的項目中應用性較強的子項目;學生在實際工作中發現的問題,尤其是跨領域、面向現實、涉及公共部門的有價值的選題;人才培養單位長期發展中形成的研究方向,申報的重大項目中的部分實踐性問題。二是項目申報。將學生4-6人分為一組,形成科研團隊,自主申報項目。三是項目評審。對項目的可行性、研究性和最佳研究團隊進行評定,并及時給予師資支持,鼓勵使用“雙導師”制和支持青年教師作為指導老師。
3.項目實施階段。各項目小組開始進行調查研究和小組討論。各個研究團隊在指導教師的領導下,制定研究計劃,實施實地調研;圍繞計劃和實地調研結果進行交流,做匯報準備。在這個階段,學生親身體驗實踐,能直接感受到理論和實踐的碰撞,積極參與,將明顯地提高自身能力,促進個人學習的循環。
4.項目交流階段。在這個階段,可以以“公共管理論壇”的形式為各個研究團隊提供交流平臺,做調研匯報,促進學生之間的自我學習和自我溝通,帶動下一屆學生的學習循環;同時,應該加強項目基地的建設,及時收集學生調研反饋的結果,提供項目的單位機關協商合作,建立校地合作研究基地,這是為人才培養提供長效機制,使研究長期化、制度化。
5.顧目評估階段。評估就是要獎優懲劣,鼓勵認真研究、效果明顯的團隊,懲處敷衍了事、項目中斷或沒有實際效果的團隊。最后將優秀成果匯編,形成案例、調研報告。這個從正負激勵手段出發,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保障研究科學性和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