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四個導向

時間:2022-08-27 09:23:07

導語:淺析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四個導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析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四個導向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特殊的社會實踐活動,實踐性是其重要特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要注重四個導向,即時代導向、問題導向、學術導向、實踐導向等,以適應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的實際需要。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范式轉型;方向問題

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產生的學科,其理論研究既來源于實踐,又要應用于實踐,必須不斷回答解決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并在解決實踐問題的過程中不斷促進學科發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深化,豐富和發展其特有的知識與方法體系。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要努力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規范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時代導向

社會生產實踐、生活實踐尤其是政治實踐具有鮮明的時代性。作為一種特殊社會實踐活動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體現時代性。指出,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作為研究、傳播和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融入并推進新時代的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是規范和引導人們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必須把時代主題作為思想之源,把生動的社會實踐作為理論研究的立足點和出發點,具備鮮明的時代眼光與國際視野,立足于時代背景、社會環境與教育對象,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引領多元化社會思潮的有效方案。要強調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性不排斥教育的國際化,尤其要向國際進行有益借鑒。在這一問題上,思想政治教育要有自己的定力,要體現自身特色,堅持弘揚民族精神,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與文化自信。

二、問題導向

堅持問題導向,回應與解決各種各樣的思想問題,引導人們確立正確的思想方式與行為方式,促進人的和諧發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所在。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要針對問題本身,更要分析問題背后的根源,運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去解決問題。思想政治教育應該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觀點與現實問題結合起來,把握受教育者的思想動態,聚焦熱點和難點問題,把這些問題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和實際工作的切入點。當前,我們在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政治觀、道德觀、法制觀等方面認識與行為的偏差問題上,解釋不力,說服不到位,教育效果不明顯,總體體現為教育的有效性不足。這既有宏觀層面的問題,也有微觀實踐上的問題和思想政治教育實施方法上的問題。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必須堅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問題導向,轉變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回答和解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體問題。問題導向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確立問題意識,既要回應老問題,又要研究新問題,更要切準真問題。就宏觀層面來看,社會在不斷進步,理論在不斷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在不斷變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問題層出不窮;就微觀層面的學生個體而言,他們在學業、生活、交友、擇業等方面表現出來的思想與行為問題越來越多,也導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問題日益多樣和多變。發現其中的真問題,抓準教育的著力點,引領大學生思想與行為的養成與發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職責所在。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面對問題、回答問題、解決問題,才能適應教育環境與教育對象的變化,促進教育對象健康發展。

三、學術導向

思想政治教育要體現學術思維、學術方法、學術規范、學術表達,這不僅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學科建設的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具體實踐和思想政治教育科學性的內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對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政治觀、道德觀、法制觀等五個方面的觀念及行為教育。其中,世界觀、人生觀教育涉及人的思想觀點、思想方式等問題,政治觀教育涉及人的政治立場、政治觀點及對政黨的認識與態度等問題,道德觀教育涉及人的思想品德等問題,法制觀教育涉及人的行為方式及規則意識等問題。這五個方面的教育可以概括為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兩個部分的養成與教育。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發生、發展和變化有其內在的規律性,研究其規律,把握其本質,是思想政治教育學術性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從表象看,是社會對人的一種外在要求和規范。但是,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符合社會要求規范也是人實現自身成長發展與進步的內在需求,具有內生動力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外在客觀要求與內在自身需求的統一性。實現這種內外在統一是一種學術性很強的實踐活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把豐富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識體系、方法體系,并以科學規范的方式表達出來,應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實踐,是思想政治教育學術性的基本要求。

四、實踐導向

實踐是檢驗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唯一標準,也是指導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基本憑據。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是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定位的基本理論依據。實踐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首要觀點。馬克思主義哲學從主體與客體、主觀與客觀的關系中把握實踐,把實踐看作是溝通主體與客體、主觀與客觀的紐帶,認為人是實踐的存在物。實踐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動方式,實踐的本質既不是片面的主體性,也不是片面的客體性,而是以科學的實踐觀為基礎的主客體相統一的總體性。馬克思從人的現實和生產勞動實踐出發,闡述人在改造物質環境的同時改造著自己,從而人才得以全面發展。他明確提出“把教育同物質生產結合起來”[1](P422)的教育思想,并認為這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馬克思主義認為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來源。人們在實踐中獲得認識,并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認識。認識對實踐具有能動的反作用,認識可以指導實踐。在《實踐論》中指出,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決定其他一切活動的東西。人的社會實踐不限于生產活動一種形式,還有多種其他形式,如階級斗爭、政治生活、科學和藝術活動等等,總之社會實際生活的一切領域都是社會的人所參加的。這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實踐論的核心,也是馬克思主義教育觀的重要觀點,同樣是指導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根本方法。

馬克思主義面向社會實際生活的知行統一觀,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著眼于在實踐中解決人們思想方式與行為方式的問題、解決知行統一的問題,提供了根本遵循。堅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定位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最基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在社會生活中發現問題,在教育實踐中解決問題,不斷總結、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成果。由于社會生活不斷發展變化、新生事物不斷涌現,學生在思想、道德、行為等方面的新問題也層出不窮,在實踐中回答與解決這些新問題成為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提升解釋這些問題的水平也成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關鍵。我們還應借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道法自然”等社會政治思想,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實踐性、整體性思維。發揮自然運化過程、規律、自發秩序的作用,正確對待長期以來形成的傳統生產生活方式實踐,尊重實踐并在思政實踐中探索引導人們思想及行為的有效方式。[2]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陳紅兵,楊龍.道家的“無為而治”及其可持續發展意義[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7,(2).

作者:楊曉春 楊 雨 單位:山東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