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扶貧思想研究
時間:2022-02-21 10:40:51
導語:精準扶貧思想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繼承馬克思反貧困思想的基礎上,充分吸收、鄧小平等脫貧理論和我國實踐經驗,創造性地發展形成了以精準扶貧為核心的扶貧開發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精準扶貧思想內涵豐富,提出了扶貧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扶貧開發成敗之舉在于精準,精準扶貧的關鍵是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切實解決好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構建全黨全社會共同關心的大扶貧格局,實行最嚴格的考核制度,消除貧困是人類的共同使命。精準扶貧思想的價值和意義重大,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反貧困思想,創新了中國特色扶貧開發理論,推動了精準思維在治國理政中的深化,為全球貧困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譜寫了人類反貧困史上的輝煌篇章。
關鍵詞:;精準扶貧思想;理論品格;時代價值
黨的十八大以來,把精準扶貧事業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對精準扶貧作出了符合中國實際的科學判斷,形成了以精準扶貧為核心的扶貧開發戰略思想。這是在馬克思反貧困思想的基礎上,繼承新中國成立以來的脫貧經驗和理論,創造性地發展形成的科學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精準扶貧思想契合了時代的要求,對打贏脫貧攻堅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及促進世界反貧困進程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一、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及新中國成立以來的脫貧思想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無產階級的貧困問題高度關注,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很大程度上正是為了徹底解決無產階級的貧困問題,進而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是對貧困問題現象和本質、解決貧困問題的方法和途徑作出理論闡釋的科學學說,理論內容主要包括:一是私有制是導致貧困的根源。馬克思和恩格斯對無產階級貧困問題進行了深入剖析,認為無產階級的貧困化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必然產物,無產階級的貧困包括“絕對貧困”和“相對貧困”,只有徹底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才能最終消除貧困。二是發展生產力是減少貧困的重要途徑。馬克思認為只有通過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達到或超越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水平,才能最終戰勝資本主義,從根本上減少貧困。三是全面自由發展才能真正消除貧困。馬克思認為無產階級最終必須要依靠自身解放,實現自身全面自由的發展,才能夠徹底解決無產階級的貧困問題。新中國成立后,以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的貧困理論同中國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提出了共同富裕思想,將消除貧困作為奮斗目標,指出新成立的中央政府必須“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掃除舊中國所留下來的貧困和愚昧”,確立了中國共產黨是消除貧困的堅定領導力量,農民是反貧困的主導力量,工業化和現代化是反貧困目標的前提和基礎,合作化是反貧困的基本戰略。改革開放以來,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揭示了生產力落后是導致貧窮的重要根源,必須從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入手,探尋擺脫貧困的道路,并將堅持社會主義政治制度作為扶貧開發的基本前提,實現共同富裕作為扶貧開發的總目標。系統闡述了中國扶貧開發工作的性質、對象、主體、組織形式、實現途徑等重大問題,形成了中國扶貧開發理論的基本框架。科學判斷了中國扶貧開發所處的歷史階段,明確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扶貧開發的總體目標等。可見,經過我國幾代中央領導集體的實踐和經驗總結,逐漸形成了治理貧困的一系列理論,為形成新時代中國精準扶貧的理論體系提供了深厚的思想淵源。
二、精準扶貧思想的基本內涵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扶貧開發工作面臨的新形勢和新特點,提出并形成了一套科學的精準扶貧思想,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行動遵循。扶貧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指出: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如果貧困地區長期貧困,面貌長期得不到改變,群眾生活長期得不到明顯提高,那就沒有體現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那也不是社會主義。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三農”工作是重中之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在“三農”工作中要把扶貧開發作為重中之重,對困難群眾,我們要格外關注、格外關愛、格外關心,千方百計幫助他們排憂解難。扶貧開發成敗之舉在于精準。改革開放初期,由于農村普遍貧困,需要通過普惠性的政策措施,使大部分地區和群眾受益。現在經過長期發展,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貧有百樣、困有千種,過去那種大水漫灌式扶貧很難奏效,必須采取更精準的措施。指出:“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各地都要在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上想辦法,出實招、見真效。”要看重扶貧開發的成效,做到識真貧、扶真貧、真扶貧。解決好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指出:要解決好“扶持誰”的問題,確保把真正的貧困人口弄清楚,把貧困人口、貧困程度、致貧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戶施策、因人施策。要解決好“誰來扶”的問題,加快形成中央統籌、省(自治區、直轄市)負總責、市(地)縣抓落實的扶貧開發工作機制,做到分工明確、責任清晰、任務到人、考核到位。要解決好“怎么扶”的問題,按照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具體情況,實施五個一批工程(即發展生產脫貧一批、異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真實解決貧困群眾的困難。精準扶貧是為了精準脫貧,要設定時間表,實現有序退出,既要防止拖延病,又要防止急躁癥。要留出緩沖期,在一定時間內實行摘帽不摘政策。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指出:脫貧致富貴在立志,只要有志氣、有信心,就沒有邁不過去的坎。堅持扶貧先扶智、扶貧先扶志,深入細致做好群眾的思想工作,幫助貧困群眾提高增收致富的能力,幫助貧困群眾擺脫思想貧困、意識貧困。通過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訓,幫助貧困地區群眾提高身體素質、文化素質、就業能力,阻止貧困現象的代際傳遞。構建大扶貧格局。指出:扶貧開發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必須堅持充分發揮政府和社會兩方面力量作用,構建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互為補充的大扶貧格局,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引領市場、社會協同發力,形成全社會廣泛參與脫貧攻堅格局。實行最嚴格的考核制度。指出:必須堅持把全面從嚴治黨要求貫穿脫貧攻堅工作全過程和各環節,實施經常性的督查巡查和最嚴格的考核評估,確保脫貧過程扎實、脫貧結果真實,使脫貧攻堅成效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要加強督查問責,對不嚴不實、弄虛作假的嚴肅問責。要實行嚴格評估,按照摘帽標準驗收。要實行逐戶銷號,做到脫貧到人,脫沒脫貧要同群眾一起算賬,要群眾認賬。消除貧困是人類的共同使命。指出:中國在致力于自身消除貧困的同時,始終積極開展南南合作,力所能及向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的援助,支持和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消除貧困。中國在國際減貧領域積極作為,為全球減貧事業提供中國方案,為攜手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為各國人民帶來更多福祉。
三、精準扶貧思想的價值和意義
精準扶貧思想是以習為核心的黨中央在貧困治理領域取得的實踐經驗與理論成果,在實踐中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反貧困思想的深化和發展,彰顯著鮮明的時代特征和理論品格,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指導作用。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受客觀條件限制,馬克思反貧困理論主要關注資本主義制度下城市工人階級的貧困問題。在繼承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的基礎上,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對我國貧困問題的特征和深層次矛盾進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適合我國國情、符合反貧困客觀規律的理論和方略,開創了社會主義制度下反貧困理論新境界,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反貧困實踐相結合的最新成果。創新了中國特色扶貧開發理論。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扶貧開發步入攻堅拔寨重要時期,貧困問題的復雜性、艱巨性前所未有,扶貧理論創新十分迫切。立足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社會主要矛盾,以“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為底線任務,針對當前貧困問題的復雜性,通過分析致貧的共性要素和個體致貧的具體因素,提出既要以共性要素為依據,因地制宜探索多層次扶貧脫貧路徑,又要考慮到具體情況,開展多層次、精細化的幫扶政策,探索形成了綜合性扶貧理論,創造性地提出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基本方略,創新了我國反貧困的價值理念、工作模式、組織方式。精準扶貧思想解決了我國脫貧攻堅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極大地創新發展了中國特色扶貧開發理論。精準扶貧思想拓展了治國理政的視野和維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貧困治理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需要從完善國家治理體系的高度,建立健全貧困治理體系。將治國理政思想貫徹到扶貧開發領域,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強調脫貧攻堅“要強化領導責任、強化資金投入、強化部門協同、強化東西協作、強化社會合力、強化基層活力、強化任務落實”,以戰略思維謀全局,以系統思維聚合力,為更好實施精準扶貧、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重要保障。的精準扶貧思想,極大拓展了治國理政思想的內涵,完善了我國貧困治理體系的內容,在脫貧攻堅實踐中取得的成功,也推動了精準思維在治國理政中的深化。為全球貧困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消除貧困是當今世界面臨的最大全球性挑戰,把扶貧資源更好地瞄準貧困目標人群是一個世界性難題。發達國家貧困人口少、國家財政能力強,在減貧上通常采取高福利的普惠性政策,基本上不存在瞄準精度問題。而發展中國家貧困人口眾多、國家財政能力有限,往往需要采取選擇性瞄準并建立相應減貧干預體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不同發展時期選取了片區瞄準、縣級瞄準、村級瞄準等多種瞄準貧困的方式。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精準扶貧思想的指導下,我國逐步形成和完善了自上而下(指標規模控制、分級負責、逐級分解)與自下而上(村民民主評議)相結合的精準識別機制,逐步構建了一整套科學高效的貧困治理體系,我國脫貧攻堅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績,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中國的精準扶貧方略和經驗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有益借鑒,為“共建一個沒有貧困、共同發展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全球貧困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精準扶貧思想在實踐中成效顯著。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精準扶貧思想的指導下,我國實施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全面部署脫貧攻堅戰。從2013年至2017年,我國貧困人口每年減少超過1000萬人,累計脫貧6853萬人,相當于一個中等國家的人口總量。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年底的10.2%下降到2017年年底的3.1%,成功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扶貧開發道路。我國貧困人口累計減少7.4億人,貧困發生率下降94.4個百分點,讓占全世界貧困人口總數3/4的人群擺脫了貧窮,從而成為世界上減貧人口最多、率先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國家,譜寫了人類反貧困史上的輝煌篇章,為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
作者:任俊英 單位: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 上一篇:精準扶貧駐村干部勝任能力分析
- 下一篇:精準扶貧集體經濟影響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