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農業的發展范文

時間:2023-07-11 17:51: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精準農業的發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精準農業的發展

篇1

關鍵詞:精準農業;研究進展;發展方向

中圖分類號:S-0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3)09-0118-04

我國農業資源約束日益突出,農業生態環境退化加劇,化肥占農業生產成本25%以上,但利用率僅為30%~35%,遠低于發達國家的50%~60%,不僅造成了經濟上的巨大損失,更帶來了嚴重的地下水污染和生態環境破壞。國內外研究表明,精準變量施肥可使多種作物平均增產8.2%~19.8%,降低總成本約15%,化肥施用量減少約20%~40%,土壤理化性質得到改善。因此,解決上述問題的最佳途徑是大范圍地推廣應用按需變量施肥的精準農業和測土配方施肥技術。

1 精準農業及其在我國的實踐與發展

精準農業[1~5]又稱精細農業,它以信息技術為基礎,根據田間每一操作單元的具體條件,定位、定時、定量地調整土壤和作物的各項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優化各項農業投入的量、質和時機,以期獲得最高產量和最大經濟效益,同時兼顧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土地等農業自然資源。

精準農業技術是基于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和工程裝備技術等一系列科學技術成果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農業生產技術,由全球定位系統、農田信息采集系統、農田遙感監測系統、農田地理信息系統、農業專家系統、智能化農機具系統、環境監測系統、網絡化管理系統和培訓系統等組成。其核心技術是“3S”(即RS、GIS、GPS)技術[6,7]及計算機自動控制技術。

遙感(RS)技術[8]的主要作用是農作物種植面積檢測及產量估算、作物生長環境信息檢測(包括土壤水分分布檢測、水分虧缺檢測、作物養分檢測和病蟲害檢測)、災害損失評估。地理信息系統(GIS)[9]是精細農業技術的核心。應用該系統可以將土地邊界、土壤類型、地形地貌、灌溉系統、歷年土壤測試結果、化肥和農藥使用情況、歷年產量等各種專題要素地圖組合在一起,為農田管理提供數據查詢和分析,繪制產量分布圖,指導生產。應用全球定位系統(GPS)可以精確定位水、肥、土等作物生長環境和病、蟲、草害的空間分布,輔助農業生產中的播種、灌溉、施肥、病蟲害防治工作。另外,農機具上安裝GPS系統還可以進行田間導航,實現變量作業。

我國在1994年就有學者進行精細農業的研究。國家“十五”科技戰略重點將發展精準農業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水平作為重中之重,并首次在“863”計劃中支持研究機構進行精準農業技術自主創新。目前一些地區已經將精細農業引入生產實踐中,在北京、上海、黑龍江以及新疆一些地區建立起一批精細農業示范基地,并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2 國內精準農業技術研究現狀

從技術角度來看,完整的精細農業技術由土壤及作物信息獲取、決策支持、處方生成、精準變量投入四個環節組成(圖1)。信息獲取技術、信息處理與分析技術、田間實施技術是精準農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三者有機集成才能實現精準農業的目標。

圖1 精準農業(PA/PF)技術組成

2.1 土壤及作物信息獲取[10,11]

由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獲得的定位信息、遙感系統(RS)獲得的遙感信息和基礎、動態信息構成了農業生物環境監測數據信息。

2.1.1 土壤環境信息的獲取 (1)土壤養分信息的獲取:土壤養分的快速測量一直是精準農業信息采集的難題。目前主要的測量儀器一是基于光電分色等傳統養分速測技術的土壤養分速測儀,其穩定性、操作性和測量精度雖然尚待改進,但對農田主要肥力因素的快速測量具有實用價值。如河南農業大學開發的YN型便攜式土壤養分速測儀[12],相對誤差為5%~10%,盡管每個項目測試所需時間仍在40~50 min,但較傳統的實驗室化學儀器分析在速度上提高了20倍。二是基于近紅外(NIR)多光分析技術、極化偏振激光技術、離子選擇場效應晶體管(ISFET)集成元件[13,14]的土壤營養元素快速測量儀器,相關研究己取得初步進展,有的已裝置在移動作業機上支持快速信息采集。

(2)土壤水分信息的獲取:土壤水分的測量是精細農業實施節水灌溉的基礎。目前常用的水分測量方法有基于時域反射儀(TDR)原理的測量方法、基于中子法技術的測量方法、基于土壤水分張力的測量方法和基于電磁波原理的測量方法[15]。

(3)土壤電導率信息的獲取:土壤電導率能不同程度地反映土壤中的鹽分、水分、有機質含量、土壤質地結構和孔隙率等參數的大小[16,17]。有效獲取土壤電導率值對于確定各種田間參數時空分布的差異具有重要意義。快速測量土壤電導率的方法有電流-電壓四端法和基于電磁感應原理的測量方法。

(4)土壤pH值的獲取:目前適合精細農業要求的pH值檢測儀器主要有光纖pH值傳感器和pH-ISFET電極[18~21]。光纖pH值傳感器雖然易受環境干擾,但在精度和響應時間上基本能滿足田間實時快速采集的需要。基于pH-ISFET電極的測量方法具有良好的精度和較短的響應時間,但易受溫度影響,需要溫度補償,且電極的壽命較短。

(5)土壤耕作層深度和耕作阻力:圓錐指數CI(Cone Index)可以綜合反映土壤機械物理性質,表征土壤耕作層深度和耕作阻力[22]。圓錐指數CI是用圓錐貫入儀(簡稱圓錐儀)來測定的。圓錐儀的研制工作不斷發展,從手動貫入到機動貫入,從目測讀數到電測記錄,出現了多種多樣的圓錐儀。

2.1.2 作物生長信息的獲取 作物生長信息包括作物冠層生化參數(葉綠素含量、作物水分脅迫和營養缺素脅迫)、植物物理參數(如根莖原位形態、葉片面積指數)等。作物長勢信息是調控作物生長、進行作物營養缺素診斷、分析和預測作物產量的重要基礎和根據。主要方法有三種:一是從宏觀角度利用RS遙感的多時相影像信息研究植被生長發育的節律特征[23]。二是在區域或田塊的尺度上,近距離直接觀測分析作物的長勢信息。三是基于地物光譜特征間接測定作物養分和生化參數。

2.1.3 病蟲草害信息的采集 病蟲害和雜草是限制農作物產量和品質提高的重要因素,及時、準確、有效檢測病蟲害的發生時間、發生程度是采取治理措施的基礎。目前,病蟲草害信息的自動快速采集主要是基于計算機圖像處理和模式識別技術,以研究植株的根、莖、冠層(葉、花、果實)等的形態特征作為診斷判讀的目標。主要分析方法有光譜特征分析法、紋理特征分析法、形狀特征分析法等[24~29]。

2.1.4 作物產量信息的獲取 獲取作物產量信息是實現作物生產過程中變量管理的重要依據。國際上已商品化的谷物聯合收割機產量監視系統主要有美國CASE IH公司的AFS(advanced farming system )系統、英國AGCO公司的FieldStar系統、美國John-Deree公司的Greenstar系統、美國AgLeader公司PF(precision farming)系統及英國RDS公司的產量監測系統等[30]。這些系統具有功能較強的GIS綜合功能,能自動完成產量監測和生成產量分布圖。我國谷物產量測產系統的研究起步較晚,目前尚在研制中。

2.2 決策支持與處方生成

分析決策系統[31]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系統(GIS)、作物生產函數或生長模型和決策系統三部分,決定變量施肥效果[14]。

地理信息系統(GIS)用于描述農田屬性的空間差異和建立土壤數據、自然條件、作物苗情等空間信息數據庫,進行空間屬性數據的地理統計。它主要應用于離線的處方控制方式中,而在實時控制模式中沒有使用的必要。

作物生產函數或生長模型是生物技術在農業實際生產中的應用。它將作物、氣象和土壤等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考慮,應用系統分析的原理和方法,綜合農學領域內多個學科的理論和研究成果,對作物的生長發育與土壤環境的關系加以理論概括和數量分析,并建立起相應的數學模型。該模型描述了作物的生長過程及養分需求,是變量施肥決策的根本依據。

決策系統根據農業專家長期積累的經驗和知識或GIS與作物生長模型的組合分析計算[11],這些存儲在GIS系統中的數據信息經由作物生產管理輔助決策支持系統,最終生成具有針對性的優化了的投入決策及對策圖,即進行時、空、量、質全方位的田間管理實施處方圖,得到施肥的處方圖(離線形式)或具體的施肥量(在線形式),并將其存入存儲卡或者數據庫中,供施肥作業使用。

2.3 變量投入技術

由配套農業設施設備(ICS農機裝備和VRT變量投入設備)組成調控實施系統,經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定位,在田間管理處方圖的指導下實施精細控制,田間實施的關鍵技術是現代工程裝備技術,是“硬件”,其核心技術是“機電一體化”。田間實施技術應用于農作物播種、施肥、化學農藥噴灑、精準灌溉和聯合收割機計產收獲等各個環節中。

3 國內精準農業發展對策

3.1 宣傳普及,提升對精準農業的認識

精準農業技術本身能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生態效益,同時對提高農民收入、減少農民勞動強度、改善環境質量等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精準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涉及精準農業技術本身的發展、農業機械化水平、農業技術培訓、農民承擔生產風險的能力等,其中農業技術培訓是推廣應用過程中的關鍵。由于農民獲得信息的渠道有限,只有通過農業技術培訓,農民才能認識到精準農業技術的優點并在技術培訓過程中掌握這項技術,精準農業技術才能在生產實踐中大范圍地推廣應用。

3.2 完善精準農業的配套技術

通過測土配方和相應的變量施肥技術,改變農民傳統施肥觀念,根據土地的肥力現狀按需變量配合施用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減少面源污染,增產增收。

做好精準農業資料收集和信息標準化工作,應用3S技術建立農作物品種、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等技術信息網絡以及農業科研成果、新材料等科研信息網絡,實現農業資源的社會化、產業化。

3.3 選準適合國情的精準農業項目

我國大部分地區尤其是較落后地區的農村承包地普遍處于碎片化狀態,難以支撐起發展精準農業的要求,必須通過土地流轉達到規模經營的效果。

另一方面,隨著農村市場化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在墾區農場(如黑龍江大型農場、新疆建設兵團)和大面積作物生產平原區建立“精確施肥”技術示范工程,或聯合一些高效益企業(煙草企業、中藥材企業等)帶動“精確施肥”的發展是結合中國國情發展精確施肥的有效途徑。

4 結束語

精準農業的發展在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面臨諸多問題與困難。而且我國土地相對分散,技術落后,環保意識不強,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仍然是小農經濟占主導成分。因此建立一個集資源化、信息化、知識化、生態化于一體的全方位生態系統,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精準農業發展之路,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然。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明確把農業精準作業與信息化作為農業領域科技發展的優先主題,精準農業對提高我國農業現代科技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參 考 文 獻:

[1] 汪懋華.“精細農業”發展與工程技術創新[J].農業工程學報,1999, 15(1): 1-8.

[2] 汪懋華.發展精細農業的思考[J].農機科技推廣,2002,2:4-6.

[3] 汪懋華.“精細農業”的實踐與農業科技創新[J].中國軟科學,1999,4:21-25.

[4] 趙春江,薛緒掌,王 秀,等.精準農業技術體系的研究進展與展望[J].農業工程學報,2003,19(4): 7-12.

[5] 劉 微,趙同科,方 正,等. 精準農業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科學, 2005,33(3):506-507.

[6] 母金梅,申志永. 3S 技術在我國農業領域的應用[J].農業工程,2011,1(2):68-70.

[7] 索全義,白光哲,孫 智.精準農業下的土壤養分管理——3S技術在施肥中的應用[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1,土肥專輯:22-24.

[8] 蒙繼華,吳炳方,李強子,等. 農田農情參數遙感監測進展及應用展望[J]. 遙感信息,2010,3:35-43.

[9] 潘瑜春,趙春江. 地理信息技術在精準農業中的應用[J]. 農業工程學報,2003,19(4):1- 61.

[10]王鳳花,張淑娟. 精細農業田間信息采集關鍵技術的研究進展[J]. 農業機械學報,2008,39(5):112-121.

[11]羅錫文,臧 英,周志艷. 精細農業中農情信息采集技術的研究進展[J]. 農業工程學報,2006,22(1):167-173.

[12]胡建東,段鐵城.便攜式土壤養分速測儀技術研究[J].現代科學儀器, 2002,4:27-30.

[13]Hummel J W, Sudduth K A, Hollinger S E. Soil moisture and organic matter prediction of surface and subsurface soils using an NIR sensor[J]. 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 2001,32(2):149-165.

[14]Birrell S J, Hummel J W. Real-time multi ISFET/FIA soil analysis system with automatic sample extraction[J].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 2001,32(1):45-67.

[15]張小超,王一鳴,方憲法,等.精準農業的信息獲取技術[J].農業機械學報, 2002,33(6):125-128.

[16]李子忠,龔元石.農田土壤水分和電導率空間變異性及確定其采樣數的方法[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 2000,5(5):59-66.

[17]Sudduth K, Drummond S, Kitchen N. Accuracy issues in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sensing of soil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for precision agriculture[J]. 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 2001,32(3):239-264.

[18]張 靖,李先立.光纖pH計的設計[J].環境科學與技術,1999,1:46-49.

[19]荊 淼,李 偉,莊峙廈,等.光纖化學pH傳感技術的現狀和進展[J].傳感技術學報,2002,3:263-267.

[20]貢 獻.離子敏場效應晶體管pH電極[J].分析儀器,1995,4:44-47.

[21]楊百勤,杜寶中,李向陽,等.全固態復合pH傳感器的研制與應用[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2006,34(10):181-183,188.

[22]張利民,羅錫文.差分GPS定位技術在土壤耕作阻力測量中的應用[J].農業工程學報, 1999,15(4):35-39.

[23]楊敏華,劉良云,劉團結,等.小麥冠層理化參量的高光譜遙感反演試驗研究[J].測繪學報, 2002, 31(4):316-321.

[24]紀壽文,王榮本,陳佳娟,等.應用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識別玉米苗田間雜草的研究[J].農業工程學報, 2001,17(2):154-156.

[25]王月青,毛文華,王一鳴.麥田雜草的實時識別系統研究[J].農機化研究,2004,11:63-68.

[26]馬 駿,王建華.一種基于數學形態學的植物病蟲識別方法[J].深圳大學學報(理工版), 2004,21(1):72-75.

[27]陳佳娟,紀壽文,李 娟.采用計算機視覺進行棉花蟲害程度的自動測定[J].農業工程學報, 2001,17(2):157-160.

[28]田有文,李成華.基于統計模式識別的植物病害彩色圖像分割方法[J].吉林大學學報, 2004,34(2):291-293.

[29]田有文,張長水,李成華.基于支持向量機和色度矩的植物病害識別研究[J].農業機械學報, 2004,35(3):95-98.

篇2

關鍵詞:精準農業 管理技術 應用研究

傳統農業發展過程中采用了高耗能的管理方式,投入了過多的農藥、化肥、等化學物質,也投入了大量的機械動力。但是,這種高耗能的發展模式是不適合現代農業發展的,導致了生態環境的惡化,土壤酸堿度失衡,致使農產品質量日益下降。在農產品市場競爭日益增強的現代社會,這種不符合可持續發展農業戰略的管理模式必將被先進的精準農業管理模式所取代。

一、農業精準化生產管理技術的現狀分析

精準農業是一種新型的農業生產管理思想,是在人工智能技術高速發展和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基礎上誕生的。精準農業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指明了未來農業發展的方向。精準農業管理模式是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統、GPS衛星定位系統以及RS遙感系統等技術,及時了解農作物的生產環境、生長變化狀況、病蟲災害情況等。為分析、模擬農作物災害的發展趨勢提供具體的作物信息、數據,作為進一步解決作物災害問題提供參考標準。在此基礎上,精準農業發展模式,利用各種智能系統,準確、細致地計算出精準治理措施。包括:噴灑農藥、施肥灌溉、播種收獲等生產管理方式。

精準農業的目的是為了通過先進管理模式對農作物進行管理,以最小的投入獲得經濟和環境的最大利潤。目前,精準管理模式的主要技術支撐即以3S技術為基礎的多種數據系統為技術支撐的管理模式。包括:變量控制技術、生物信息技術、專家系統、決策支持系統、產量分布圖生成系統等。隨著數據處理技術的提高,可視化技術和計算機科學的發展,還有網絡數據庫系統的開發,精準農業獲得了快速發展,成為了國際上農業領域的發展熱點之一,大大促進了農業產業的升級。

二、發展精準農業的必要性

發展精準農業是我國的社會發展的需要。目前,我國耕地面積大量減少,自然災害發生頻繁,再加上病蟲災害,旱澇災害等,農業生產的發展也面臨著更大的挑戰。為了在世界農作物市場上占據優勢,只有提高農業生產領域的管理模式,才能更大限度的提高農產品的利潤,擴大市場占有率。精準的農業生產模式可以實現對農作物的精準化管理,解決上述各種問題。

發展精準農業是世界農業產業發展的需要。精準農業在世界范圍內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推廣,成為了國際農業學、農業技術等高領域的研究對象,世界各國都在采用新型的精準農業管理模式。這符合國際農業發展的趨勢。

發展精準農業管理模式是由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決定的。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對生態環境的各方面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在能源資源供不應求的現代社會,發展精準農業更有利于建設可持續發展的農業體系,緩解建設現代農業過程中遇到的緊張局面。

三、精準農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對策

在發展精準農業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水資源利用不當、施肥結構不合理、信息體制不健全的問題。發展精準農業就要著重發展灌溉精準農業、節肥精準農業、精準設施農業。發展精準灌溉農業就要根據信息系統反饋的數據因地制宜地選擇灌溉設施,開源節流,節約水源,解決好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均的問題。發展節肥精準農業需要系統分析、預算出恰當的施肥時間,施肥數量,以及肥料品種。發展精準設施農業就是利用機械設施改變或者提供農作物生長的小氣候,從而為農作物生長提供更為適宜的生長環境,提高作物產量。

更重要的是,要加大3S技術的應用范圍,建立全面的農作物管理系統,在GPS和RS技術的基礎上運用GIS技術準確分析數據信息,可以先建立實驗基地對比分析。另外,建立肥料信息系統和土壤肥力系統,收集不同的土壤類型、作物類型、肥料的使用情況等做好統計分析,隨時了解不同地區的土地肥力變化狀況,以便進一步進行管理。

精準農業發展模式需要協調好人力與機械的關系,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減少生產成本投入,目的是為了增加我國的農業市場競爭力。

此外,政府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管理模式的創新,利用政府的力量大力支持信息技術的提高,建立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統。建設全方位的農業信息管理中心,及時引進新型農業發展技術,形成農業精準化的發展規模。

結束語:

信息采集技術、網絡技術和專家決策系統共同構成了農業精準化生產管理模式。精準化生產模式可以彌補傳統生產模式的不足,在此基礎上又可以降低生產成本,節約人力。在這種生產模式下可以對農作物信息進行智能采集、計算、判斷、分析、預測與預警等,以達到提高農作物質量和產量的目的。由于精準化生產方式涉及到更多信息網絡智能領域,因此要加強信息技術的推廣。發展農業產業也要考慮地區差異,要根據不同地區的土地狀況和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選擇不同的發展方式。

精準化農業生產模式符合國際農業發展的趨勢,我們作為發展中國家,在發展精準化農業的過程中要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學習先進管理模式,引進先進技術,爭取在精準化農業發展過程中走出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精準農業,應用現狀,北斗導航,農業機械,自動駕駛系統

1引言

精準農業是以實現農業高產、優質、高效為目的的現代農業生產模式和技術體系,是以信息技術為支撐,根據空間變異,定點、定時、定量的實施一整套現代化農事操作與管理的系統。新疆精準農業始于20世紀末,初期發展緩慢,隨著北斗導航技術、移動通信網絡的發展,精準農業技術發展迅速。新疆以棉花為主要經濟作物,根據國家統計局2018年棉花產量的公告數據,新疆棉花總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83.84%,新疆生產的棉花約三分之一產自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近年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正式開啟團場改革,兵團職工自主組建農工合作社,新疆兵團土地流轉活躍,據新疆農業農村部門統計,到2018年全新疆家庭承包耕地流轉面積已達745.8萬畝。合作社規模不斷增大,田塊不斷整合集中,對于成套精準農業技術應用模式在新疆的深入推廣打下了基礎。當前,精準選種、精準播種、精準施肥、精準噴藥、精準灌溉、精準田間監測、精準收獲等所涉及的精準農業技術,已有部分在新疆兵團規模化應用。本文基于北斗導航融合精準農業賦能新疆創新試驗區建設項目,通過對新疆兵團石河子市石總場大田種植數字農業建設試點、石河子市北泉鎮鴻興翔種植專業合作社等多家大型農業合作社進行了實地調研,對新疆兵團精準農業技術應用現狀及發展需求進行總結分析。

2新疆兵團精準農業技術應用現狀

精準農業技術已應用于新疆兵團農業的耕、種、管、收四大環節,根據農戶對各種精準農業技術的接受度和該技術的推廣應用程度,本文主要從農機自動駕駛系統、水肥一體化系統、農業信息化管理系統三方面,對新疆兵團精準農業技術應用現狀進行分析。

2.1農機自動駕駛系統

如圖1,電機式農機自動駕駛系統主要由電機、角度傳感器、GNSS天線、高精度GNSS接收機、平板電腦、電臺及天線等部分組成。該技術可實現1000m播行水平誤差不超過3cm,播幅連接行誤差不超過3cm,能有效解決農機播種作業中出現的“播不直、接不上茬”的老大難問題,可以減少用工成本,延長作業時間,提高作業質量和土地利用率。2012年,新疆兵團農機推廣部門開展了衛星導航自動駕駛技術試驗示范工作,將該技術產品應用在棉花播種作業中。2013年,財政部、農業農村部在國家農機購置補貼目錄中,增加“農業用北斗終端(含漁船用)”的財政補貼,當年補貼額達到3.12萬元/臺套。2014年,國家發改委支持新疆兵團第八師開展區域精準農業示范,對首批800臺套的北斗農機自動駕駛導航系統雙重補貼,包括國家購機補貼和1萬元的項目補貼。截至2019年4月,兵團農八師已安裝3000余臺套農機自動駕駛系統,基本實現了全覆蓋。農機自動駕駛系統逐步從小面積試驗向大面積試驗示范邁進,且國產化品牌實現了從零到主導的突破。

2.2水肥一體化系統

水肥一體化系統是通過配置田間信息精準監測系統,全程監測農田墑情、氣象、設備工況等信息,為水肥決策和作業管理提供信息支撐。目前,使用者可通過PC或手機APP來發送指令,通過GPRS通訊模式實現閥門和自動施肥機的遠程控制,實現田間的無人作業功能,全年無需下地手動開關閥門。該技術既能滿足作物生長過程中對灌水時間、灌水量、灌水位置和灌水成分的精確要求,又能按照田間的每個操作單元的具體條件,精細準確地調整農業用水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水的利用率。水肥一體化系統局部設備示意圖如圖2。20世紀后期,新疆兵團開始引進噴灌、滴灌技術。2008年以來,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得到當地政府的大力扶持,隨著配套基礎設施技術的發展,逐步將滴灌節水技術向智能化、水肥一體化、遠程操作控制方向發展。水肥一體化系統已形成了對應的服務體系,可大面積應用于大田作物。新疆自行研發的系列自動反沖洗網式過濾機組及自動施肥機,單套控制面積100-166.67hm2。當前,兵團高新節水灌溉面積1129.07千公頃,是全國最大的節水農業灌溉區。

2.3農業信息化管理系統

農業信息化管理系統可提供綜合服務,如利用北斗導航定位終端、農機工況采集終端,通過蜂窩網絡將農機位置信息、工況信息傳輸至農業信息化管理系統,可實現農機運行軌跡的回放、作業面積的統計、農機健康情況的監管和預測。另外,還可通過各種傳感器采集的信息,形成水、肥、藥的變量噴施處方圖,基于農業信息化管理平臺進行監管和下發作業任務。基于該類系統,可提高管理、調度、維護效率。圖3為新疆兵團八師石總場信息化管理平臺界面。農業信息化管理系統是隨各類采集終端發展而來,當前,眾多企業及政府分別建立了對應的農業信息化管理系統。

3新疆兵團精準農業技術發展需求

新疆兵團精準農業在北斗農機自動駕駛方面已取得了矚目的成就,但仍然存在差分信號服務受限、基準不統一等問題。當前農村實際情況是勞動力驟減,滿足農業生產需求的勞動力嚴重不足,因此,北斗農機自動駕駛技術應向農業全產業鏈方向發展,來彌補勞動力減少的現況。2015年,農業農村部《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和《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但新疆在節肥、節藥等技術的應用方面發展緩慢,且新疆是缺水地區,因此,水、肥、藥變量噴施技術的發展迫在眉睫。因棉花等作物的覆膜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為了環境可持續發展,必須提高殘膜回收技術和發展可復用膜。下面主要從三方面來分析新疆兵團對精準農業技術的需求。(1)簡約式農機自動駕駛技術農機自動駕駛系統主要應用在精準播種環節,同樣也可應用在不同作物的耕地、施肥、施藥、收獲等環節。當前的農機自動駕駛系統還需由專業人員安裝、調試和教學,嚴重限制其推廣。因此,農機自動駕駛系統應該向安裝簡便、“傻瓜式”操作方向發展。(2)水、肥、藥變量噴施技術中國是全球農藥、化肥用量第一大國,但噴施流程和利用率遠遠低于先進國家水平。基于農作物的實際需要,將水、肥、藥定時、定點、定量的噴施是節約資源、提高農作物產量的發展趨勢,但投入產出比是當前最大的限制。如底肥的施用,需基于土壤采樣、上季作物的產量分布圖等共同決定。通過信息技術手段,感知作物的實際需水、需藥、需肥量,采用變量投入技術,實現按需精準灌溉施肥施藥,將是發展新方向。因此,應高度重視研究開發智能感知技術、深度學習算法、變量投入技術、機器人等。(3)殘膜回收技術地膜使用量不斷增加,但回收率偏低,土壤中的殘膜量逐步增加,土壤結構遭到嚴重破壞、耕地質量逐步下降。現今,新疆已成為殘膜污染嚴重的地區之一。因此,應向新型可復用農膜和提高殘膜回收技術方向發展。

4新疆兵團精準農業技術應用發展建議

篇4

生產效率的提升是農業機械對生產力提高的主要保證,農業機械應用于傳統農業后農業生產效率會大幅提升,進而增加了在單位時間內和單位資源內的整體農業商品產出率,滿足了社會對農業產品的需求。農業機械生產效率的提升在客觀上促進了農業社會的專業化發展,并實現了促進農村社會加速分化的目的,市場經濟對自然經濟的沖擊在這2項趨勢的作用下被不斷加深。同時農業社會和農業生產結構獲得合理分解,并綜合提升了整個社會勞動效率、生產效率。

2 農業機械有提升農業資源利用率的作用

單位土地資源的產量在使用農業機械的條件下能夠獲得有效提升,并促進各種資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實現農業深層次發展的目的。特殊農業生產的需求可以通過農業機械的較大功率、較大速度、負責組合的綜合作用得以實現,這不僅能夠有效的把握農業生產時機,還能形成對各種自然風險影響農業生產的防范,最終實現農業生產成本的有效控制。人畜所不能實現的種子精選、農藥化肥噴灑、微灌滴灌、深耕除草等一系列農業耕作,都可以利用更為準確、定位的農業機械操作實現。農業機械的使用實現了在相同資源和時間范圍內農業生產產出的大幅提升,在這個過程中農業的集約化發展不斷深化,廣大農村更加認可農業機械的應用。

3 農業機械可促進非農業和農業協調發展

非農業的現代化和信息化以農業的有效發展為基礎,同時社會的工業化發展以農業機械的廣泛應用為前提。當前農業與非農業協調發展需要農業機械的運用,相關產業生產、加工、裝配是農業機械生活的必要流程,其他非農業產生的發展需要農業進步的推動。與此同時農業的支撐也是其他產業進步的必要條件,整個農業效率和價值在大量使用農業機械的基礎上才能夠獲得發揮,進而為其他產業提供更加穩固的基礎。通過以上內容可知,農業與非農業相互協調實現了農業機械的使用、生產、更新,只有實現農業機械的快速發展,才能夠重新平衡非農業發展和農業發展,進而為各個產業的有序發展提供保障。

4 使用農業機械能夠促進新技術革命

材料科學和其他技術的快速發展是農業機械的動力、傳統等系統發展的必要前提,同時其他技術和科學的突破也是農業機械其他系統發展的重要基礎,農業機械只有在相關科技不斷進步的條件下才能實現不斷發展。精準農業技術理念在上世紀美國被提出,通過更為全面的協調控制和機電一體化技術實現農業機械對農業經濟化作業的支撐是其主要的目的。先進的農業機械在精準農業的概念影響下應運而生,而各類科學和技術的發展仍是支撐先進農業機械產生、發展的主要動力,農業機械的實際需要通過技術現實性和應用性的轉化獲得滿足。

例如精準農業以機電為載體的機械電子與農藝的相互深入滲透為基礎,其主要技術包括生物動態監控技術、精準種子技術、精準土壤測試技術、精準平衡施肥技術、精準收獲技術、精準灌溉技術、精準播種技術等,并按照植物不同生長期的實際需要和自然資源實際情況開展相應的收獲、灌溉、施肥、播種、耕作等農業活動。以高新技術投入和科學管理換取對自然資源的最大節約和利用是精準農業的最大特點,進而促進農業向著環保、優質、高效、低耗的方向發展。

5 使用農業機械能夠保障糧食安全

篇5

一、農業機械自動化的現狀分析

(一)精準化農業發展水平低下

目前,因我國的農業水平較低,相應的先進科學技術在農業機械操作方面沒有得到廣泛應用。此外,計算機GPS監控系統以及GLS系統等,特別是傳感器與動態化控制系統等一些能夠適合精準農業快速發展的硬件化設備在實際發展水平方面顯著較低,從而使得我國的精準農業發展水平不夠成熟。

(二)農機制造業發展不成熟

實質上,與一些發達國家的農業發展水平相比較,我國農業發展速度相對較慢,水平較低,農機制造業的發展水平也不例外,總體來說水平不高。諸多農業機械僅僅是對國外農業機械產品的仿造,而且在一些農業機械自動化裝置當中,只是對農業機械的一部分做了改進或者是增添了部分設備零件來有效提升整個農業機械的實際工作效率與整體操作性能,但是這種做法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農業機械在構造方面的復雜程度,還將會因生產成本的不斷提升而使農業機械的購買價格更昂貴,從根本上促進維護成本的增加,阻礙其廣泛應用與推廣。所以,大力研發能夠符合生產需要,而且價錢合理的自主化品牌農業機械設備屬于我國農業機械制造業未來發展方向之一。

二、農業機械自動化推廣途徑

(一)促進精準化農業發展

目前,我國精準農業在發展方面還不成熟,與部分發達國家農機發展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大力推進精準化農業的實際發展進程,不但有助于促進農業機械在自動化技術發展上的日益完善,還是我國有效展示科技發展水平以及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與爭取話語權的重要條件。現階段,國際方面在社會化精準農業上的具體發展重點主要集中到節水技術體系以及節肥技術體系控制管理方面,要求以上技術都實現自動化操作,節水以及節肥都能夠借助精準化灌溉以及施肥來完成,從而達到最大限度減少資源浪費以及提升農業化肥利用率的效果,與此同時,這也是有效建立環境友好型以及資源集約型現代化社會的重要體現。所以,在對外國先進經驗進行學習借鑒的基礎上,我們必須要集中增強科技研發力量,攻關科技難題,突破精準灌溉技術以及精準施肥技術,促進精準化農業的進步發展[1]。除此之外,隨著先進智能化技術的快速發展,農業方面的人工智能發展將會成為新時期農機自動化的具體發展重點。部分農業機器人以及智能化系統在發達國家農業方面的大力推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給予我國農業發展諸多借鑒,由于我國在農業智能化上的發展起步相對較晚,與一些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是顯而易見的,所以,我國農業機械的相關研究人員必須要認識到差距,然后奮起直追,緊抓新時期的發展機遇,始終堅持科技創新以及自主研發,大力促進我國的農業自動化向智能化發展,提升農業機械利用率。

(二)科學選擇農業機械自動化模式

為實現農業機械在自動化模式上的科學化,相關人員必須按照我國農業生產的實際條件與技術化水平,以工作效率的高效化、作業精度的精細化、安全性能的合理化以及節約能源等為發展標準,準確評價自動化模式在實際發展過程中所具有的效果,之后再按照順序對相應的自動化模式進行合理選定,進而階段式推進農業機械的自動化進程[2]。

(三)推動認識上的轉換

針對農業機械自動化裝置在操縱性能以及作業性能方面的提升問題,之前大部分都是借助改善機械結構或者是增加裝置來實現所要獲得的效果,這種操作方式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機械構造復雜化以及價格上升,農業機械的維護修理也會更加困難,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此,自動化進程的推進,不能僅僅將眼光放到機械改造上,而應從農業生產角度出發,充分考慮農作物以及土壤等因素,積極開發能夠適合生產條件,且價格便宜的機械,例如應充分考慮到小規模生產模式,從普及大型機械逐漸轉化為價格相對較低的小型自動化機械。

(四)強化政府引導,落實扶持政策

為加大農業機械的自動化程度,政府可以借助農機購買補貼政策以及其他優惠政策,積極鼓勵農民購買響應的自動化農業機械,從而使農機得到廣泛應用,擴大農業機械的實際推廣范圍。此外,政府可以通過減稅等政策來扶持相應的農業機械生產企業,設置科技創新獎來鼓勵生產企業與科研機構對農業機械設備進行科研創新,切忌一刀切政策的制定,國家政府以及主管部門需綜合考慮每個地區的不同情況包括自然條件、作物種類與勞作方式等,出臺適宜農業經濟進步發展的優惠政策,從根本上推進農業機械技術創新和社會化服務的大力推廣,促進科技成果的廣泛應用,強化質量管理以及安全監督管理。此外,農業機械的相關生產企業也應加大科研力度,確保行業內部的良性競爭。

篇6

關鍵詞:精準農業;技術推廣;案例研究

中圖分類號:F32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9)33-0029-03

中國農業正處于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階段,農業整體發展水平與世界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農業科技水平低則是重要因素之一。精準農業――未來農業的雛形,是一種基于知識的農業技術體系,是實現精準農業效益的必經之路,發展和推廣精準農業技術對于加速中國農業現代化可持續化進程、占領未來農業領域競爭制高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推廣精準農業的意義

1 發展精準農業是實現中國農產品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需要。加入WTO后,發達國家和地區的一些農產品憑借其質量和價格優勢,將更多地進入中國農產品市場,中國農業面臨著更嚴峻考驗,依靠科技進步,努力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質量成為中國農業發展的當務之急。精準農業是質量效益型農業,以優質高效為目標,重視農產品的質量,追求以最少的投入獲得優質的高產出和高效益。

2 發展精準農業是中國有效利用生態資源,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中國人口最多但自然資源狀況較差且惡化趨勢嚴重,如人均耕地占有量逐年下降,近十年人均占有量由0.09公頃下降到0.08公頃。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及工業廢水、廢氣、廢渣的任意排放造成農田環境和農作物的嚴重污染,約占目前耕地總面積1/5的土地受到污染;土地退化嚴重,致使自然災害愈加頻繁。優化資源,保護環境,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戰略。但從傳統農業的角度來看,環境保護與農業發展間存在著一定的矛盾,農業可持續發展需要新型技術的支持,依靠科技技能提高農業生產中的資源利用率,以充分利用有限的自然資源。

3 發展精準農業是轉變農業經濟增長方式和增加農民收人的有效途徑。中國以往農業經濟的增長主要是靠投入,以粗放經營解決供不應求的總量問題。但在農產品基本形成買方市場的條件下,數量問題已不再是主要矛盾,而被品種、質量矛盾所代替。農業面對和所要解決的主要是農產品的質量問題。粗放經營難以解決這一矛盾,唯有靠以現代科學技術為基礎的集約經營方是正途。發展精準農業也是增加農民收入的必由之路。增加農民收入是關系全局性的問題,也是農業發展的根本目的。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僅靠擴大數量和提高農產品價格已沒有多大潛力,必須瞄準市場,發揮資源優勢,發展精準農業。

二、大河沿子鎮現代精準農業技術推廣現狀

大河沿子鎮位于新疆精河縣以西45公里處,面積1435.45平方公里,總人口3.25萬,其中農業人口2.6萬。下轄15個農牧業村,1個新農生態農業有限責任公司和2個社區居委會。大河沿子鎮共有耕地11.7萬畝,農業生產以棉花為主,2007年全鎮棉花播種面積為11.4萬畝,是一個以農為主、農牧結合的大鎮。從2006年開始至今,大河沿子鎮緊緊圍繞著促進農民增收,實現農業快速發展和農村經濟繁榮這一主題,在全鎮開展了以現代精準農業技術為主的一系列農業科技推廣工作。

1 現有棉花種植技術。一直以來大河沿子鎮的棉花種植都是很傳統的,2006年開始采用新技術,大面積棉田采用了“一穴一粒”精量播種技術,農民從繁重的定苗中解放出來,過上了休閑的節日。“一穴一粒”精量播種對種子加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種子生產的有關標準,發芽率達到80%的種子才算合格種子。土壤耕作層90%以上殘膜都得到清理回收,避免因棉種播在殘膜上出不了苗的問題。為消除農戶擔心“一穴一粒”不保險的心理,政府部門還給予農戶適當的補貼和優惠政策,精量播種技術就這樣在不被普遍看好的情況下推廣下去了。與精量播種相配套的是精準灌溉,雖然大水漫灌已經是落后的灌溉方式了,但在大河沿子鎮依然存在,只有部分耕地采用加壓灌,膜下灌等精準灌溉方式,2008年還采用了埋式滴灌植棉新技術,并將繼續推廣。棉田施肥同樣離不開“精準二字”,依托滴灌系統實施的“隨水施肥”在大河沿子鎮也得到了應用。

2 精準技術設施配套狀況。大河沿予鎮已推廣加壓灌8000畝,膜下灌7000畝,設立了兩個示范點,其中一個采用精良氣吸式點播及高壓滴灌技術相配套;第二個示范面積為125畝,采用精良氣吸式點播及常壓滴灌技術相配套,都通過精量播種、精肥精管,實施標準化作業。以建立誘蟲燈監測預報系統為主,采用頻振式殺蟲燈和生物藥劑防治技術的綜合應用,完善植保體系,降低生產成本。與此同時,該鎮已引進小型精量播種機18臺,一機三膜大型精播機2臺,拔桿清膜機100臺,引進優質高產品種標雜Al達150畝,新陸早33號5000畝。2008年大河沿子鎮還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建立蔬菜大篷,增加了高壓滴灌等設施,其植棉技術在全縣還處于領先水平,如高產優質新品種的引進、推廣和滴灌技術的應用。由于棉田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技術,農機標準化作業等常規技術和新技術的綜合應用為棉花高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自從2006年推廣精準技術以來,大河沿子鎮棉花種植不僅減少了投入成本和勞動力,而且還提高了棉花產量,增加了收入。在2007年由于采用了新技術,大河沿子鎮11.4萬多畝棉田平均單產籽棉341.5公斤/畝,比去年增加29.1公斤/畝,同年滴灌棉田比淹灌棉田平均畝產高出30-40公斤。

三、大河沿子鎮精準技術推廣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 農業技術推廣資金投入不足,制約著推廣力度。由于農業技術的公共物品屬性,現代農業技術的推廣,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動。發達國家每年農技推廣經費一般占到農業總產值的0.6%~1.0%,發展中國家也在0.5%左右,而中國在現行的農業技術推廣體制下,政府對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重視力度不夠,農技推廣經費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不足0.2%,人均經費更少,多數技術推廣機構“無錢打仗”已嚴重影響到技術推廣工作的正常開展。每年僅由不到20%的縣會下撥一定的技術推廣經費,很多時候下撥經費還會發生截留現象,使經費不能最終用到技術推廣活動中來。因經費不足等原因,只能夠勉強維持工作人員的工資,而用于技術推廣項目的資金就很少了,部分地方政府“卸包袱”,還出現了“線斷、網破、人散”的被動局面。大河沿子鎮農業技術推廣經費主要是農民自籌或非政府部門提供,政府下撥技術推廣資金經費很少,甚至沒有,2008年大河沿子鎮6個農業村自籌資金68萬元,增加實施棉花加壓滴灌面積6700畝。由于推廣經費少,制約著精準技術進一步在更大范同內的采用。

2 農民對現代農業高新技術接納能力差。一方面,農民的文化素質制約了他們對高新技術的接納能力。另一方面,在農業內部,作為市場主體的農戶更加懂得比較科技投入的成本和預期收益,只有當他們認為預期收益高于預期成本時才會選擇新的生產技術,農業科技使用的高風險性又使得他們在有限的資本和勞力的投向上顯得更為謹慎,農戶對可替代的新技術選擇反應遲鈍,缺乏內在的需求動力。大河沿子鎮農戶基本上都是小學、初中學歷,無法很快接受新技術,他們最注重眼前經濟效益,然而采用新技術有時要很高的成本,而且新技術的優勢也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后才會發揮,這就導致農戶看不到他們想要的收益,造成農戶對高新技術避而遠之不愿接受的局面。

3 農民居住地分散,組織化程度低,農業技術推廣缺乏有效的渠道。下農民對自家的土地具有決定權,很難統一規劃和生產,這增加了新技術推廣工作的難度。農業生產的高度分散性和農民組織的缺失,使得技術推廣成本高,導致技術與產業的割裂。在現行農業推廣制度下,農業技術推廣及開發的速度,效果,服務質量,最后效益不能和推廣主體的努力程度或付出掛鉤,導致農業制度對農業科技進步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大河沿子鎮的技術推廣工作之所以艱難主要是缺乏有效的農民組織,雖然設有農業技術推廣站,但還是無法填補農民組織的作用。

4 農業技術推廣隊伍不穩定,精兵強將少。從目前專職農業技術推廣隊伍的現狀分析。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站有近1/3的人員不具備農業專業學歷或根本是外行。大河沿子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屬于基層推廣部門,現有專職人員8人,大多為高中學歷,導致新技術的推廣工作無法順利進行。

5 精準技術推廣人員分布不盡合理。當前,中國農技推廣體系的一個突出問題是農技推廣人員分布過于集中于縣級,使技術推廣的供給與需求發生錯位。隨著經濟迅速發展和城鄉人民需求的多樣化,農民對技術的需求也越來越細,隨時需要得到農技推廣人員的指導。但與此需求不相適應的是,鄉鎮級農技推廣人員力量相對薄弱。目前多數鄉鎮級農技推廣站的農技推廣人員只有2―3人,且設備簡陋。大河沿子鎮技術推廣人員雖然有8人,但真正在基層做實際工作的人卻只有3~4人,多數推廣人員都在精河縣,很難起到新技術宣傳推廣作用,加之基層推廣人員少且工作量大,工資水平低,推廣工作舉步維艱。

四、深化精準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對策

1 加強政府對農業技術推廣的保障和支持。農技推廣是個系統工程,能否更好發揮作用和發揮更大作用,除了農技推廣體系自身要深化改革、創造條件外,還需要各級政府、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也需要相應的政策措施、資金支持等外部環境和條件作為堅強的后盾。加強財政支持力度,增加農技推廣資金投入。首先,保證承擔公益性技術推廣職能的鄉鎮以上農技推廣人員全額撥款,確保人員工資。其次,增加農技推廣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添置必要儀器設備,搞好技術示范點建設,不斷提高現代化水平。2008年大河沿子鎮就增加了蔬菜大棚,加壓灌,低灌等設施農業設備。

2 確立農民對技術需求的主體地位,提高農民采納農業新技術的自愿性。農民是經營主體,也是農業技術的需求和市場主體。采納新的農業技術應該是農民市場經營的理性選擇。傳統觀念通常是從技術供給者的角度看問題,把農技推廣的過程僅僅看做是向農民提供農業技術的過程,是農業技術的被動消費者,而沒有對農民的技術需要給予足夠關注,缺乏針對性。因此,今后要注重建立農民參與選擇推廣技術的機制,改變“你給的我不要,我要的你沒有”的技術供給狀況。作為大河沿子鎮職能部門的農業推廣部門應及時地把市場需求正確信息、先進技術傳遞給農民,讓農民自己選擇和自愿采納農業新技術。

3 把技術推廣與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密切結合起來,提高推廣效率。農業推廣體系直接面向經營規模小、高度分散的農戶進行高新技術推廣,成本高,效果低。單個農戶直接參與農業技術市場交易,由于經營規模限制,技術交易成本非常高。通過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形成“技術推廣站―農民專業化合作組織―農戶”的推廣模式,使農民專業化合作組織成為聯接農技推廣主體和農戶的橋梁,則能降低推廣成本和技術交易成本,有效提高新技術推廣效果。從“技術推廣站一農民專業化合作組織”的轉移過程來看,一方面,合作制度保證了成員在技術獲取過程中費用較低;另一方面,其組織制度保證了各成員在選擇決策中的主體作用,保證了技術適用性;其次,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由于聚集了更多能人,接納高新技術的能力更高。從“農民專業化合作組織―農戶”的擴散過程來看,是農民自己來傳播農業技術,其良好效果是其他推廣組織和推廣手段難以替代的,主要原因在于傳播者本人也是農民,具有與他人相同的社會背景和社會關系結構,了解當地實情和農民實際,更易為農民所認同接納。特別是若他們在接受信息后再加以利用,并取得良好績效,這種“再傳播”的影響力不言而喻。由于大河沿子鎮在管理運行上形成了農民合作組織形式的運作模式,據摸底調查全鎮已有76%的農民愿上強壓滴灌,如今棉農的種植意識已從過去高強度、低效益的淹灌向高成本、高效益的加壓滴灌轉變,認準了搞滴灌節水才能給自己帶來最大回報。所以,由農民專業協會來推廣、普及農業技術,容易做到操作性更強,費用更低,更為農民所接受,實際效果亦更為顯著。

4 穩定農業推廣隊伍,提高技術推廣人員素質。據有關統計,在縣級以上的農業推廣機構工作人員占60%以上,而在鄉鎮及鄉鎮以下農業推廣部門工作人員占40%以下,并且推廣人員的素質遠遠低于縣級以上的推廣人員。為此必須出臺相關政策,鼓勵技術推廣人員到基層去工作,精簡上層,充實下層,優先充實鄉村站工作人員,滿足從事實際農業推廣的需要。加強農技推廣人員的技術培訓和政治教育工作,提倡“獻身農業,服務農民”的奉獻精神。重視農業推廣人員脫產學習和在職進修工作,鼓勵農業推廣人員努力學習專業知識,提高業務能力,開闊視野,拓展知識面和專業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不斷豐富推廣經驗,提高推廣技能。就大河沿子鎮的實際情況,應定期對技推人員進行培訓,補發津貼以穩定推廣隊伍。為搞好農業推廣工作,促進農業科技成果廣泛、迅速地應用于農業生產經營實踐,建立一支數量與素質兼顧的農業推廣隊伍。

5 合理布局,形成以鄉鎮為重點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鄉鎮是農業技術走向農民用戶的真正出口,鄉鎮農業推廣機構的改革和隊伍建設刻不容緩。針對大河沿子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設置不完善和人員不足的情況,采取各種措施,加強基層農技隊伍建設。調整內部,減少精河縣級農技人員,充實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數量。廣開門路,從各相關部門抽調富余人員,增加基層推廣人員數量。打破條塊、部門和地區分割,統籌安排,協調互補形成統一的農業技術推廣網絡。以政府投入為主采取各種途徑,多渠道、多門路集資以安定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特別是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從業信心和決心,穩定農業技術隊伍建設。

6 加大信息資源開發力度。農民的信息意識問題,大河沿子鎮農戶的信息意識較為低下,信息資源作為一種戰略資源的重要性還沒有被人們普遍認識。為此,要加大農業基層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大信息的宣傳力度,擴大宣傳領域,提高廣大農民的信息意識。為促進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發展,深挖農業內部增收潛力,信息資源的捕捉和收集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大河沿子鎮已經建立了農村信息化體系,建立了以“農信通”為主的農業科技、農資行情、農產品交易的農業信息傳遞系統,只是信息化體系和機制還不健全,有待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陳榮毅,朱建軍,龔江,王榮棟,試論新疆精準農業實施中的幾個問題[J],新疆農業科學,2004,(2)。

[2]扈立家,唐雪漫,中國發展精準農業問題研究[J],農業經濟,2006,(5):27-28。

[3]劉焱選,白慧東,蔣桂英,中國精準農業的研究現狀和發展方向[J]中國農學通報,2007,(7)。

[4]劉愛民,封志明,徐麗明,現代精準農業及中國精準農業的發展方向[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00,(2):24-29。

[5]劉偉明,精準農業及其應用[J],安徽農學通報,2006,(6):8-35。

[6]李亞芹,夏峰,中國發展精準農業的必要性[J],農機化研究,2006,(6):4-6。

篇7

關鍵詞:互聯網;氣象服務;農業研究

1氣象為農服務現狀

互聯網背景下,氣象為農服務得到了明顯的發展,但依然存在一定的制約因素,一方面,部分地區的農民思想依然停留在“經驗農業”階段,依靠祖輩的經驗和農諺進行種植、澆水等作業,缺乏氣象服務獲取的主動性,此外部分地區氣象服務不到位也導致了農民對氣象服務緊迫感降低,氣象預報缺乏時效性;另一方面,農業發展過程中,氣象為農服務的傳播渠道依然是以傳統電視、廣播為主,缺乏創新性,近些年一些地區開始探索氣象對點扶持的方案,但多是以特色農業作物為主,覆蓋范圍比較窄,無法滿足農業、農民的需要。

2互聯網背景下氣象精準為農服務

2.1進一步完善農業氣象

觀測網在氣象為農服務發展過程中,氣象部門應積極利用互聯網技術的優勢,進一步完善農業氣象觀測網絡。一方面,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和實施,氣象為農服務會進一步根據各地區的實際情況開展氣象觀測網的完善工作,農業氣象觀測站、農業氣象試驗站、自動土壤水分觀測站覆蓋率明顯提升,各地區根據實際情況按照部署進行建設,而且氣象觀測網中的站點的數據利用互聯網技術得到了互通,有效提高了局部地區氣象為農服務的精準性,為農業發展提供了更為準確的氣象服務;另一方面,各地區根據實際情況,開展了農業氣象觀測網的綜合建設,實現了自動氣象觀測站、農田小氣候站、光電式數字日照計、植物生長實景監測儀,氣象監測無人機等先進技術的全覆蓋,利用互聯網技術進一步實現了信息的整合,進一步提升了對小氣候特征和中小尺度災害性天氣的預報準確度,為農業發展提供了精準氣象服務。

2.2特色農業作物對點扶

持和實時監測特色農業為代表的智慧農業、觀光農業等都需要進一步提高氣象為農服務的精準性,在氣象服務要求方面提供了更高的要求。依托互聯網技術優勢,各地區氣象部門積極探索智慧農業、觀光農業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的扶持力度,通過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綜合監測網的建設,將農業作物所在區域進行精準監測,提高了氣象為農服務的準確性。部分地區的特色農業作物對點扶持和實時監測均實現了自動化管理,農業設施可以根據氣象數據的反饋及時進行生物補水,種植時機最優化等工作,有效推動了特色作物和農業的發展。

2.3進一步拓展傳播的渠道

氣象為農服務過程中,氣象部門應積極利用互聯網的優勢,拓展傳播的渠道。除了傳統電視、廣播為主的氣象服務以外,氣象部門應積極利用微信、微博、微信公眾號等進行氣象服務信息的,形成宣傳矩陣,確保農民可以從多種渠道獲取氣象內容,提高內容的準確率和時效性,各地區氣象部門要合理選擇宣傳的渠道,要符合當地地區農民信息獲取的需要,同時做好信息的共享,及時與相關部門進行信息溝通與協調。此外,氣象為農服務拓展傳播渠道應積極建立一支氣象應急處理隊伍,堅持有政府部門為主導,整合所在地區通信、氣象、水利、交通等各個部門,一旦發生氣象災害要及時啟動應急處理措施,統籌協調各部門資源,最大限度降低氣象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篇8

關鍵詞:現代農業;農業機械;自動化;技術

傳統農業體系中,人工是農業生產的基礎,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業產品市場需求增加,人工生產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現代農業的生產要求。在此背景下,農業機械化、自動化概念應運而生,轉變了現代農業生產模式,在各類自動化農機設備的使用中,農業生產效率明顯提升,為建設精準化現代農業生產模式提供較大可能性。

1農業機械自動化概述

農業機械自動化是基于現代互聯網信息技術,將自動控制技術、計算機軟件、大數據分析技術高度整合在農業機械生產研發中,使其能夠在具體使用時,高效率地處理各類農業生產、管理事務。現代農業體系中,農業機械自動化趨勢逐漸明朗,其在農業生產中的推廣、應用價值愈發突出。在此背景下,農機設計中的自動化程度不斷提高,自動化技術成為創新、完善農機功能的核心技術,可以幫助農業生產人員優化調整生產模式,智能、有效地管控農業機械設備,最大限度地改善農業生產條件[1]。隨著現代農業體系的完善,農業機械自動化可以滿足新時期農業高效、高質量生產的基本要求,并且對解決農村勞動力問題、轉變農村傳統勞作及生產模式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一方面,農業機械自動化能夠進一步提升現代農業生產效率,節約農作物成長期間的勞作時間,同時有助于減少人力、財力成本,落實各種有利于農業生產的新興技術。另一方面,基于農業機械自動化,農業生產模式改變,農業生產人員可借此構建信息化、自動化的農業生產管理系統,全方位地監控農產品生產鏈條,逐步地落實“精準農業”的理念。

2現代農業的發展現狀分析

現階段,農業機械自動化成為“現代農業建設”的基本內容,但在提升現代農業自動化程度時,仍存在較多問題,具體可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農業機械設備先進性不足。機械設備的實際性能、機械自動化水平直接關系著現代農業生產創新的效果,但根據當前農村地區對農業機械的使用情況可知,多數農村區域,農民所使用的農機設備較為落后,缺乏先進性。設備功能、設備自動化程度均不符合現代農業的生產需求,制約著現代農業的生產效率、生產模式。導致現代農業在機械化、自動化發展中,農業體系中的生產觀念、生產流程、區域農業發展均受到較多限制,使得農業機械自動化的推廣、宣傳范圍難以持續擴大。對此,相關農業部門還應基于農作物生產的現狀,加大對自動化農機的宣傳力度、政策扶持力度,促進農業生產模式的轉型與升級[2]。其次,農業生產中農機設計的科技水平低。目前,現代農業體系中,農業生產中的各類農機的自動化水平逐漸提升,但農業機械中的科技含量較低,其所包含的技術優勢不明顯,設備功能創新性較弱,使得我國農業機械化、自動化發展中,完善農產品生產模式的進程緩慢。所以相關研究人員還應及時借鑒國外成熟的農業機械研發技術,針對性分析農業機械化、自動化發展需求,逐步地融入各類先進技術,提高農機設備中的科技含量。最后,農業機械自動化區域發展不均衡。我國土地資源豐富,國土遼闊,農業種植區域大、分布廣,但不同區域的農業經濟增長速度、區域經濟水平存在較大差異,繼而使得農業機械自動化推廣、應用受到較多影響,各個區域內農業機械自動化發展呈現出不均衡的特點。

3現代農業中農業機械自動化的具體應用

3.1生產監測自動化

現代農業生產中,農業機械自動化在具體應用時,能夠實現農業生產監測的自動化。具體來說,在農機設備自動化設計后,計算機成為自動化控制農業生產設備的核心工具,在農業生產活動中,計算機可操控農機設備的運行與管理,將其投入農業生產活動中獲取相關數據,而系統可自動化分析農業生產中的各項信息,對農機設備下達指令,使其自動調節農業生產設備功能[3]。例如,在現代農業中,農產品種植、栽培場所逐漸改變,對于生長在溫室內的農產品,農業機械設備的自動化技術,可以利用功能完善的感應裝置,監控農業生產區域內的含水量、溫度,評估現有的溫濕度是否符合農作物萌芽、抽芽、生長要求。與此同時,相關人員可基于計算機技術,自動化地分析處理溫室內的各項數據,智能調節農業生產中的光照、溫度,為農作物提供更為適宜的生長環境。比如,在農業機械自動化發展中,GPS技術被應用在現代農業生產中。該技術可自動收集農作物生長數據,改善農作物生長條件,并在與GIS技術聯合應用的過程中,準確獲取農作物土壤結構內的營養元素,使農業生產人員可以依據土壤數據,精準除草、施肥、澆水灌溉,夯實農作物生產基礎。不僅如此,農業機械自動化在現代農業中的應用,同樣可將“生產監測自動化”滲透在農作物的整個生命周期內,從農作物萌芽、生長、成熟、收割等各個環節進行自動化監控。部分農業機械設備可及時對農作物進行采摘、初步清理、存儲,及時清空農作物生長區域,為后期種植做好準備,全面地提升農業生產效率。

3.2農業灌溉自動化

灌溉是農作物生產中的重要環節,在將農業機械自動化技術應用在現代農業時,部分農機設備可實現農業生產中排水灌溉的自動化。具體來說,在全球范圍內,水資源短缺問題尤為突出,而農業生產中的水資源卻屬于不可缺少的生產要素。在農業灌溉中應用農業機械自動化技術,不僅是為了提升農業生產灌溉效率,更是為了通過精準地控制農業灌溉時的用水量,以節約農業生產中的水資源,將“節約用水”理念滲透到農業生產活動中[4-5]。在此背景下,現代農業體系中的灌溉設備功能逐步完善,正式灌溉農作物前,相關人員可根據農田面積、農田內農作物的密集度以及農作物生長需求,自動化分析每畝農田的需水量,繼而通過現代農機設備的精密控制,科學地對農田進行灌溉,落實自動化的農業生產灌溉技術。在此期間,農業灌溉所用的農業機械設備包括農機傳感設備、大數據監控分析平臺、計算機系統,是自動化控制技術與現代農業相互融合的載體,對節約農業生產中的水資源、灌溉成本意義重大。農業生產人員可利用農業生產灌溉的自動化,進一步改善農作物生產條件,使其健康成長,保障農作物生產質量、生產效率。

3.3農產品裝檢機械化

現代農業體系不僅包括農作物生產,農產品產銷、包裝均屬于現代農業的生產管理工作。所以農業機械自動化的應用不僅局限于農作物生產,同樣可以應用在農產品包裝、質量檢測等方面。首先,農業機械自動化會促進現代農業生產結構的創新,優化農業生產管理流程,并根據市場對農產品的實際需求,改進農產品質量檢測、農產品包裝模式。在傳統農業生產管理中,農業機械化、自動化技術水平低,人工是農產品包裝與質檢的主體。而隨著農業機械自動化發展,相關人員研發出“自動檢測包裝設備”,該設備的核心技術是自動控制技術,可以自動檢測農產品外觀、大小,合理地對農產品進行分類包裝。其次,在農產品裝檢機械化中,相關人員同樣可借助自動化影像技術,實時監測農產品生長中的各項指標,全面監控農作物種植區域。然后,利用計算機軟件,整理農作物生產數據、成長信息,構建可視化的三維立體模型,為農業收割、采集、包裝、質量檢驗提供詳細的參考數據,使相關人員在農業生產實踐中制定出更為科學的管理方案[6]。最后,在農業機械自動化發展中,現代農產品的裝檢機械化趨勢愈發明顯,并且在現代農業創新發展中,農產品包裝、質量檢測等流程呈現出“集約型”的管理特點。各個農業生產區域中,農業機械自動化推廣效應不斷擴大,集約化的農產品分揀、包裝會突破傳統農業生產管理困境,使非生產環節的農業機械自動化水平不斷提高,促進了現代農業結構、農業機械自動化技術的相互融合,進一步增強現代農業生產人員的專業能力、綜合素質,為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3.4農業管理精準化

農業機械自動化應用于現代農業時,可促進農業管理精準化。首先,農業生產人員可基于計算機技術,開發農田管理軟件,該軟件在與UPS接收器連接后,能夠繪制農田地圖,記錄各個區域中的農作物產量,匯總UPS衛星數據。之后,在農業生產管理中,農業生產人員可檢測農田土壤樣本,測定農田中的土壤成分,并根據農作物葉子顏色、植株顏色判斷農作物生長情況。與此同時,在農作物生長過程中,該軟件具有獲取農田航拍圖像的作用,可以按照農作物健康狀況的檢測結果,精準地確定各個區域農作物施肥需求量、農作物種植的合理密度[7-8]。其次,UPS接收器與自動化農業生產管理軟件融合后,可監測農田內拖拉機、深耕設備、收割機等農用機具的位置,便于農業生產人員精準地管理農作物施肥、打藥、收割、播種工作,精準地管控各環節的操作成本,有效地改善農作物周圍的生態環境。另外,現代農業體系中,農業機械自動化能夠更為準確地定位農機,甚至可以自動化控制農機操作過程。比如,在使用農業機械播種、施肥、打藥時,UPS接收器與計算機管理軟件可精準地將種子、農藥或肥料投入對應的區域,實現高效收割、高效播種、高效施肥等精準化管理目標,突出農業機械自動化在現代農業中的應用優勢。

4基于農業機械自動化的現代農業發展趨勢

4.1農業生產模式智能化發展

隨著農業機械自動化的推廣與應用,農業生產模式的智能化發展趨勢會更加明顯。基于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各類先進技術,將成為農業生產的技術支撐,所以在農作物播種、生產管理、收割、運輸、銷售等環節中,農業活動的智能化水平會逐步提高。在未來農業體系中,農業機器人會被廣泛應用在現代農業生產中,用以監控、預測農業生產參數,獲取完整、真實且準確的農業生產數據。而農業生產人員可利用智能化管理平臺,遠程記錄、分析農業生產數據,提前做好病蟲害、排水灌溉、施肥等工作,人工下田操作會逐漸減少,農業機械設備會代替人工,有序地完成農業生產任務[9-10]。不僅如此,在現代農業中,農業機械化、自動化水平會持續提高,農機生產、研發中可利用的先進技術增多。相關人員可進一步完善農機性能,使其具有智能操控、自動控制的基本能力,農業生產人員可利用升級后的農機設備,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構建智能化、自動化的農業生產管理系統,高效率、精細化地完成農業生產管理工作,滿足現代農業的發展需求,促進農業經濟增長。

4.2精準化農業生產模式逐漸完善

農業機械自動化發展中,農業生產流程、生產管理等操作更為“精準”,所以在未來“精準化生產模式”會更加完善,農業生產活動會在農業科技水平的提升中不斷優化。農作物生長周期內,農業生產人員對澆水、施肥、除草、病蟲害防治等工作的控制更為精準,可以有效提升未來農業生產管理質量,使農作物健康成長。另外,基于“精準化生產模式”,農業機械自動化會支持市場上農產品品質、品種的創新,從而帶動農業經濟發展,有利于夯實我國社會經濟建設基礎,增強我國農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5結語

綜上所述,為在現代農業發展中有效地應用農業機械自動化技術,相關人員還應積極創新農業機械設計,將更多先進、新穎的自動化技術融入農業生產中,從而為農業發展構建完善的技術體系。與此同時,相關農業部門還應順應時展趨勢,強化農業機械自動化推廣、宣傳力度,在堅持因地制宜原則的基礎上,擴大區域范圍內的農業機械自動化應用范圍,建設精準化的現代農業,助力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梁瑞儀.先進適用農機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策略思考[J].南方農業,2019,13(12):156-157.

[2]李艷杰.農業機械自動化技術的應用與推廣策略[J].農機使用與維修,2020(3):54.

[3]劉博.基于PLC自動化技術的農業機械電氣控制應用[J].南方農機,2020,51(22):50-51.

[4]張珍,趙書玲.自動控制技術在農業機械中的應用探討[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9,18(14):57-58.

[5]孟慶亮,陳亦軍,范巍挺.自動控制技術在農業機械中的應用[J].農機使用與維修,2020(10):130-131.

[6]岳建林.試探機械工程自動化當中的農業智能化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20(2):99.

[7]尹輝錄.農業機械技術在現代農業中的作用研究[J].經濟技術協作信息,2021(5):88.

[8]李曉玲.現代農業中農業機械技術的推廣作用分析[J].南方農機,2020,51(23):94-95.

[9]白躍輝.農業機械設計制造工藝與精密加工技術分析[J].時代農機,2020,47(4):91-93.

篇9

關鍵詞:數字化;農業裝備;現狀;發展思考;措施;建議

“數字農業”是由美國科學院、工程院兩院院士在1997年正式提出,它是將信息作為農業生產要素,用現代信息技術對農業對象、環境和全過程進行可視化表達、數字化設計、信息化管理的現代農業。數字農業主要包括農業物聯網、農業大數據、精準農業和智慧農業四個方面。我國于2019年在《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中就提出“推動農業裝備智能化”,要求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裝備制造業結合,研制推廣農業智能裝備;鼓勵農機裝備行業發展工業互聯網,提升農業裝備智能化水平;推動信息化與農業裝備、農機作業服務和農機管理融合應用。數字化農業裝備的發展對改造傳統農業、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具有重要意義。

1發展情況

蘭溪市和東陽市是金華市探索和推進數字化農業裝備應用的先行者。蘭溪市農機管理站于2017年在“蘭溪市農業信息中心數字農機信息系統”開設了“北斗農機作業精細化管理平臺”子系統,分別在46臺拖拉機、13臺插秧機、34臺收割機共計93臺大型農機具上安裝北斗數字終端,實現農機作業數據采集、數據分析和精細化管理等功能。扶持政策明確規定,以“北斗農機作業精細化管理平臺”收集的數據為依據,推行農機作業環節補貼,按作業服務面積,水稻機插補貼750元/hm2,油菜機收補貼600元/hm2。東陽市農機管理站也于2017年應用“北斗終端”解決農機作業服務監管問題,實現對所有132臺水稻插秧機機插服務的作業軌跡、作業面積、作業地塊、作業時間、作業圖片等信息的監管,農戶、鄉鎮和市級農業管理部門都可以在手機微信端或電腦端點擊查看所有的情況。除了上述先行者外,全市各地都在努力嘗試農機化和數字化、信息化的結合。如金東區金華綠盛源果蔬專業合作社于2019年安裝了一套智能物聯網管理系統,配置了光照度傳感器、土壤溫濕度傳感器、土壤養分含量傳感器和環境溫濕度傳感器,主要用于設施大棚內的環境控制和作物生長管理。

2發展思考

2.1推進種植業信息化

發展數字農情,建設數字田園,推動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技術與裝備在大田種植和設施園藝上的集成應用,建設環境控制、水肥藥精準施用、精準種植、農機智能作業與調度監控、智能分等分級決策系統,推進種植業生產經營智能管理。

2.2推進畜牧業智能化

推進畜禽圈舍通風溫控、空氣過濾、環境感知等設備智能化改造,集成應用電子識別、精準上料、畜禽糞污處理等數字化設備。

2.3推進漁業智慧化

推進水體環境實時監控、餌料精準投喂、病害監測預警、循環水裝備控制、網箱自動升降控制、無人機巡航等數字技術裝備的普及應用,發展數字漁場。

3問題分析

3.1投入成本大

數字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智能控制設備、傳感設備和軟件系統的支撐,設備一次性投入成本相對較高,少則幾萬元,多則幾十萬元,還不包括運行成本,對于一般中小規模的農業經營者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投入。而作為農業經營者首先考慮的是成本核算,投入和產出的快速對比,使得經營者在經營規模不足和經營能力較弱的情況下,就不愿意考慮對這些設備的投入,只有在政策扶持和生產現實需要的情況下才會考慮投入。如金東區金華綠盛源果蔬專業合作社在相關政策的扶持下,于2019年底一次性投入49萬元安裝了這套環境控制和作物生長管理的智能物聯網管理系統。

3.2應用要求高

數字農業裝備的應用離不開操作分析人員的專業知識和素質,真正要達到數字農業裝備應用的良好效果,必須具備專業知識和數字農業裝備的應用能力。而目前大部分農業經營者缺乏此方面的專業背景,返鄉創業的大學生絕對數量還不多,一些農二代也缺乏相應的專業知識等。如在調研金華綠盛源果蔬專業合作社時,合作社負責人就表示應用還不熟練,雖然操作還容易,但對于數據結果應用還有一定難度。

4措施與建議

4.1政策推動

以全市各地出臺的農機化扶持政策為基礎,加大數字農業裝備應用和示范的政策及資金扶持力度,提高資金扶持比例,降低農業經營者的投入成本,提高應用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還可以結合全市“機器換人”示范基地創建工作,推動數字農業裝備及技術的示范與應用,實現以點帶面,擴大影響力。

4.2合理布局

依據金華市主導產業發展要求,根據全市各地現代農業及特色產業發展情況,可以對數字農業裝備發展進行合理布局,以實現有效推動數字農業及裝備技術的快速發展。具體建議如下。(1)糧食:全市地域,重點推廣水稻生產智能農機裝備(北斗數字終端應用系統、無人駕駛高速插秧機、自動控制的耕整地機械裝備、可控施肥裝備等)、無人機智能控制技術(無人機播種、施肥、噴藥裝備)等。(2)茶葉:武義縣、磐安縣、東陽市等區域,重點推廣茶葉智能生產與加工裝備(如智能耕整地機械裝備等)、無人機植保技術與裝備、水肥藥精準施用數字化控制裝備等。(3)蔬果:浦江葡萄、金東草毒、蘭溪楊梅、永康方山柿等特色產業,重點推廣水肥藥精準施用數字化控制裝備、設施農業環境數字化控制裝備、智能控制栽植與收獲機械等。(4)食用菌/中藥材:磐安縣、武義縣、東陽市等區域,重點推廣食用菌/中藥材智能生產與加工裝備、設施農業環境數字化控制裝備等。(5)畜禽水產:金東區、蘭溪市、婺城區、武義縣等區域,重點推廣畜禽養殖環境智能裝備,精準上料、畜禽糞污處理等數字化設備;推廣水產養殖水體環境實時監控、智能控制餌料精準投喂、病害監測預警、循環水裝備控制等數字技術裝備。

篇10

[關鍵詞]金融精準扶貧;問題;對策

[DOI]10.13939/ki.zgsc.2016.29.079

精準扶貧相對于“大水漫灌”式粗放扶貧來講,扶貧對象更加明確,扶貧責任更加清楚,扶貧考核機制更加扎實,扶貧實效更加顯著。作為扶貧開發的重要方式,金融扶貧也應符合“精準的要求”。

1 金融扶貧的理論依據

傳統的經濟增長理論對于資本和勞動力要素的積極作用更為關注,卻忽視了金融要素在經濟增長中的地位和作用。自從Goldsmith(1969)等人開創金融發展研究以來,金融和經濟增長的關系問題才逐漸受到學界的重視。至于金融發展與貧困減緩之間的關系研究,是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現有的國內外研究成果基本都承認:金融發展可以通過經濟增長、收入分配等機制作用于貧困減緩,并對貧困減緩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此種促進作用是有條件的:一是必須在貧困人口有能力承擔金融服務成本的前提下;二是收入分配不平等效應必須小于經濟增長的貧困減緩效應。

金融扶貧可分為兩種模式:一是直接金融扶貧,即金融機構直接向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提供金融服務,以促其脫貧;二是間接金融扶貧,即金融機構向一些企業或產業提供金融服務,通過企業或產業的發展,既可吸納貧困人口就業,帶動其脫貧,也可為貧困地區及貧困人口的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近幾年的一些學術研究成果表明:金融間接扶貧比直接扶貧的效果好。如章元等(2012)在總結中國扶貧經驗時指出:金融機構支持勞動力密集型企業、產業的發展,可為貧困人口增加更多的就業崗位,此舉對于貧困人口脫貧的積極影響明顯。江春等(2015)認為,兩種金融扶貧方式:直接給窮人提供貸款,通過發展金融改善宏觀經濟和市場運行環境。相比較來說,后者扶貧的實效更為顯著。丁志國等(2011)的研究成果顯示:在我國,金融間接扶貧效應明顯大于其直接效應。[1]

2 金融精準扶貧面臨的現實困難

2.1 扶貧困難大

在2011年,我國上調了貧困線標準,從原來的1196元提升到2300元。隨著貧困線標準的提高,我國貧困人口也大幅增加。截至2015年年末,我國農村貧困人口仍有5575萬人。[2]貧困人口多,所需的扶貧資金數額就大,單靠扶貧貼息貸款和財政轉移支付,遠不能滿足扶貧資金需求。而且,我國現有的貧困人口是多年扶貧而未見效果或者是脫貧之后又返貧的,他們大多身處老少邊窮地區,基礎設施落后,生產、生活條件惡劣,扶貧困難大。

2.2 扶貧信貸風險大

建檔立卡貧困戶收入低且不穩定,還款能力弱,導致扶貧信貸風險大。首先,貧困戶大多處于傳統農業領域,生產經營受氣候因素影響大,收入的穩定性低。其次,農產品的需求彈性小,盈利空間非常有限。再次,農產品價格波動大,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弱。最后,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普遍落后,貧困農戶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少,這些都限制了貧困戶的增收空間。

2.3 扶貧金融成本高

面對貧困地區、貧困戶的貸款,一方面,金融機構承擔的運營成本高;另一方面,其貸款利率浮動空間又非常有限。這兩方面因素的夾擊,導致金融扶貧往往是微利甚至虧本經營。首先,貧困地區的貸款對象居住分散,貸款供需雙方信息不對稱問題凸顯,加大了管理難度。其次,貧困戶貸款筆數多,單筆貸款的數額小,貸款的平均成本大。再次,相比于金融支農來說,更需要政策傾斜的金融扶貧資金成本并沒有享受到與貸款用途相適應的優惠政策。[1]最后,為了減少貧困戶的利息負擔,金融扶貧貸款一般實行基準利率,浮動空間也小。

2.4 金融服務產品精準供給不足

金融扶貧產品精準供給不足表現在以下三方面:一是申請貸款的流程復雜、環節多,所需材料多,審批鏈條長。對于文化素養不高的貧困戶來說,申貸無疑是一個太過復雜而困難的問題。二是貸款的準入門檻高,超越了貧困地區所能達到的條件。如一些金融機構要求擬建公路必須達到一定等級標準,這對于貧困地區來說,他們急需建設的村級公路就會因為低于等級標準而不能得到金融支持。三是金融服務產品的設計不太合理。如金融機構為貧困戶生產經營發放的流動資金貸款期限與農作物的生長周期不一致,影響和制約了貧困戶的農業再生產。

3 進一步推進金融精準扶貧的思考

3.1 扶貧模式多樣化

對于貧困地區、貧困戶來說,為其投放資金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為其選擇合適的、有發展前景的項目,給予其技術和信息的支持,這就需要金融扶貧模式與其他扶貧模式相結合,形成互補余缺、相互促進的扶貧有機系統,以提高金融扶貧效率。可采用 “龍頭企業+金融+貧困農戶”的扶貧模式,貧困戶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實現脫貧,可降低單個農戶創業的風險。[2]應不斷完善農業保險制度和擔保基金制度,可將財政貼息資金用于繳納農業保險或擔保基金,為扶貧貼息貸款建立風險補償和激勵機制,進一步提高金融機構發放扶貧貼息貸款的積極性。

3.2 建立健全抵押擔保機制

進一步加強財政、銀行、保險等部門的協同,重視金融扶貧體系中農業保險的積極作用,營造適合金融扶貧發展的良好環境氛圍。[3]為了滿足銀行對擔保公司的最低資本金要求,可提高擔保公司的注冊資本金,從而促進銀行與涉農擔保公司的互信合作。[2]對農業保險機構可給予稅收優惠,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引入再保險機制以分散保險業務風險。建立完善扶貧協作新機制,包括大型金融機構、小額貸款組織、扶貧基金會等,為各自優勢競相發揮創造條件。

3.3 推進農村金融機構的多樣化發展

首先,應鼓勵、支持大型金融機構向貧困地區的微型金融機構發放批發貸款和委托貸款。其次,積極引導并監管扶貧互助資金的發展,要求其將幫扶貧困戶培育發展產業、增收脫貧作為自身的重要任務,充分發揮其在精準扶貧中的積極作用。最后,應大力發展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機構。[2]

3.4 金融扶貧的方式和領域都要精準

應結合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特點,為其量身定做合適的金融服務產品。可以采取直接金融扶貧方式,為那些有借貸意愿、有勞動能力、有一定預期收入用于還款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直接提供信貸。也可采取間接金融扶貧方式,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良性發展,并確保建檔立卡貧困戶從中獲益。金融機構應加大對貧困地區的以下領域進行資金支持:一是特色產業和優勢產業,以發揮當地的比較優勢;二是基礎設施建設,為提高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提供保障;三是教育事業發展,為提高貧困人口的文化素養和謀生技能創造條件;[1]四是小微企業發展,通過促進就業帶動增收脫貧。

總之,面對精準扶貧的新形勢、新任務和新要求,金融扶貧必須做到:既履行好社會責任,又有利于金融可持續發展;既激活貧困地區和貧困戶的發展潛能,又不斷完善金融精準扶貧機制,以提高其扶貧效率。

參考文獻:

[1]么曉穎,王劍.金融精準扶貧:理論內涵、現實難點與有關建議[J].農銀學刊,201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