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西方政黨制度簡述

時間:2022-12-05 05:51:00

導語:當代西方政黨制度簡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代西方政黨制度簡述

政黨是近代政治發展的產物。作為封建專制君主的對立物,它伴隨著民主的潮流而出現。自18世紀政黨在英國議會出現以來,政黨已日益成為當今世界各國政治舞臺的主角。政黨的確立和發展,已經成為現代國家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于是,政黨和政黨制度研究自然成為現代政治學研究關注的焦點之一。本文試圖從當代西方發達國家政黨制度的比較分析中,對政黨的現代功能及西方政黨制度的類型作一簡要的理論概括。

一、政黨及政黨制度的概念。

科學理解政黨制度的前提是明確界定政黨概念,而西方學者對政黨的概括可以說是各種各樣的。一種被較普遍接受的觀點是,政黨是一個由具有相近觀點的個體聯合起來、通過選舉控制政府的人事與政策的有組織的團體。如,美國政治學家布洛克斯在《政黨與選舉問題》一書中指出:“政黨乃是一個由個人基于自愿所組成的政治團體,為政府提供一般措施、建議,或者制定政策,選舉與支持領導人物為公職候選人,以作為實現其主義與政策最有效之方法。”這一定義表明,政黨是一種有著政治目的的組織,而且這種目的主要通過選舉過程來實現。那么,何為政黨制度?政黨制度的內容包括一個國家的各個政黨在政治生活中所處的法律地位,政黨同國家政權的關系,政黨自身的運轉方式,以及政黨在行使國家政權或干預政治的活動方式、方法、規則和程序。

二、當代西方政黨的功能。

在西方民主政治中,政黨執行著許多十分重要的、有助于維持政治體制存在并使之正常運轉的功能。

一是利益聚合功能。在現實政治生活中,來自社會各方的政治利益要求紛繁復雜,不一而足,如果任由各利益主體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與其他利益主體斗爭,并試圖沿著自己的偏好改變政府的方向,那么,整個社會將幾乎沒有共同的價值、目標或意識形態來尋求全國性的支持。而政黨作為通過選舉來實現控制政府政策的政治組織,必然要代表一定社會階層的利益,總是要吸納盡可能多的社會力量在自己的周圍,它可以通過將各利益主體不同的利益聚合到一個更高的組織從而有助與消除與緩和利益主體間的沖突。

二是利益表達功能。政黨是公民與政府之間信息傳遞的橋梁或中介。系統理論將其比喻為“輸入”裝置,它使得公民的需要與希望能夠被政府聽到。個體公民必須以政黨的形式組織起來,如果沒有政黨,個體將是孤立的和不被政府重視的。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整體就是力量”、“組織就是權力”。通過在一個政黨內工作或者為政黨投票,公民可以影響政府的政治決定。至少,政黨可以給人們一種他們并不是完全無權利的感覺,而這一信念可以維持政府的合法性,這是一個連獨裁者都需要有政黨的理由。

三是政治動員和社會化功能。一個政黨,從自身的發展--爭取盡可能多的民眾支持--來說,它必須進行自我宣傳,自我推銷,使盡可能多的公眾了解它,熟悉它的政治主張和綱領,使民眾相信它的政治主張和綱領是代表他們的利益的。如果說政黨的選舉和競選是為了謀求支配或影響政治系統,從而支配或影響政治過程,那么,政治上的宣傳鼓動就是通過直接的或者潛移默化的手法去教育群眾,爭取群眾,把盡可能多的群眾誘導到它的思想路線上來,從而支配或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的轉變過程。所以,無論從什么角度來看,政黨在傳播觀念,推銷自己的過程中,都會自覺或不自覺的促進政治社會化。

四是政治競爭功能。競爭是一切社會發展的動力。沒有利益聚合的競爭,是無序的競爭;不同利益通過政黨聚合同樣是為了競爭----政黨的作用在于把這種競爭提升到更高的層次,控制在秩序的范圍內。資產階級政黨往往把政黨稱為選舉組織,這不但是因為選舉是政黨的最重要的活動,而且還因為選舉的結果不僅關系到政黨能否執政或者能在多大程度上影響政治過程,關系到政黨在國家和社會生活重點地位,關系到政黨本身的存亡。

五是公共行政管理與干預功能。政黨在一次選舉中勝利的獎勵是政府工作與權力,以便使政府政策轉向他們認為應當采取的方式。在美國,白宮的主人可以任命3000多人到高級執行部門工作。西歐議會民主制中政黨對政府的控制要比美國嚴厲地多,因為議會民主制同時給予政黨對立法與執行機構的控制。然而,沒有一個政治體制中,政黨對政府的控制是完全的,因為既存的政府官僚機構有著相當鞏固的權力。除了執政黨,我們甚至可以認為民主體制下的反對黨也在一定意義上有著政府管理功能。這是因為不僅它們有相當的機會在適時條件下成為執政黨,因而必須有著穩定而負責的經濟社會政策主張,而且往往正是在野的條件使它們容易發現現任政府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框架性的解決方法。

三、西方政黨制度的類型。

當今世界,政黨制度已成為各國政治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同國家,不同政治體系,政黨制度千差萬別。其中當代西方國家政黨制度主要表現為兩種類型:即兩黨制和多黨制。

1、兩黨制是指在一國之中存在勢均力敵的兩個政黨,通過控制議會多數席位或贏得總統選舉的勝利而輪流執政的制度。在競選中獲勝的一黨,行使國家權力,被稱為“執政黨”或“在朝黨”;在選舉中失敗的黨被稱為“反對黨”或“在野黨”。實行兩黨制的國家,除對立的兩大政黨之外,還存在著一些較小的黨派,如美國除民主、共和黨外,還有共產黨、社會黨、社會勞工黨、社會主義工人黨;在英國,除保守黨和工黨兩大政黨外,還存在自由等若干別的政黨,甚至還存在威爾士民族黨、蘇格蘭民族黨等地方性的政黨,而這些較小的政黨,在議會或總統選舉中,均無法同兩大主要政黨相抗衡,在政治生活中也不能與之相提并論,甚至還經常受到兩大政黨的排擠和分化瓦解,因此,不能簡單認為實行兩黨制的國家只有兩個政黨,也不能認為一個國家存在兩個政黨就是兩黨制。

政黨制度的傳統分析傾向于兩黨制的好處。首先,兩黨制被看作是一個較負責任的體制,選民可在兩個可替換的政黨中作出明確的選擇;其次,兩黨制被看作一種公平的體制,它鼓勵政府更換,防止任何一個政黨或政黨集團無限期地壟斷行政權力;三是兩黨制被視為鼓勵和平的、溫和的政治活動的體制,因為兩個競爭者都為贏得中間人士而競爭。

目前兩黨制在西方國家中,有三種不同的模式:第一種模式,是英國議會制度的兩黨制;第二種模式是美國三權分立的兩黨制;第三種是澳大利亞、加拿大、新西蘭等英聯邦國家,受英國兩黨制影響,又不同于英國兩黨制的政黨制度。

2、多黨制是指一個國家中三個以上政黨并立,互相爭奪政權的政黨制度。多黨制源于法國的大革命以后,1870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建立后,多黨制在法國正式確立,以后,多黨制陸續為大多數資本主義國家特別是西歐、北歐國家所接受。目前,世界實行多黨制的國家多于實行兩黨制或一黨制的國家。

實行多黨制的國家,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在某一國內存在著三個以上的政黨,其中沒有任何一個政黨多年長久的維持其絕對優勢的地位,只是與其他政黨形成聯盟,來共同掌握國家政權,這以法國最為典型;另一種是在許多政黨并存的情況下,有一黨處于壓倒優勢地位,一直單獨掌握政權,例如日本,從1955年11月自由黨同合并為自由之后,到1993年8月,它一直單獨執掌政權。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墨西哥、突尼斯、印度也是長期由一黨執政。墨西哥的革命制度黨、突尼斯的社會主義憲政黨、印度的國民大會黨都是長期執政幾十年。因此,有的學者稱這種現象為“一黨獨大制”或“獨大黨制”。

在現今歐洲國家中,多黨制占多數,法國、意大利是多黨制的典型,此外還有德國、比利時、丹麥、挪威等國。在多黨制國家中,政黨數目不同,少則三五個,多則十幾個甚至幾十個。一般來說,過多的政黨同時并存只是一種暫時的現象,各黨派斗爭的結果,必然是一些政黨消失,另一些政黨分化組合為若干大的政黨。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同一種類型的政黨制度運用于不同的國家,也都各具特色。如:同是兩黨制,在美國是三權分立的兩黨制;在英國是議會制的兩黨制。同是多黨制,在意大利是典型的議會制的多黨制;在法國是“半總統半議會”的多黨制;在日本則是自民黨一黨獨大的多黨制。因此,建立適合本國國情的政黨制度是國家社會發展中至關重要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