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農民培育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03 05:00:00

導語:新型農民培育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型農民培育分析論文

一、思想和鄧小平理論關于農民教育的思想

1.關于農民教育的思想

(1)嚴重的問題是教育農民。新中國成立前夕,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第一次提出了“嚴重的問題是教育農民”的著名論斷,深刻地闡述了教育農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這一思想是農民教育思想的指導方針。在不同的著作中,從不同角度深刻地分析了教育農民對中國民主革命乃至整個社會主義建設的影響。他從農民本身的歷史和階級局限性出發,強調農民教育的必要性。井岡山革命斗爭時期,就深刻分析了中國特殊的社會環境和歷史條件,提出了必須通過經常性的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意識教育來克服農民和小資產階級的狹隘性的毛病。這也是我黨在農民成員占大多數的情況下能保持黨的無產階級的革命性和黨的純潔性的重要保證所在。

(2)農民教育與生產實踐相結合。農民教育與生產實踐相結合,是農民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則。抗戰時期,由于國民黨反動派與日本帝國主義的封鎖,陜甘寧邊區經濟非常困難,那時的提出以教育促生產以生產助教育的主張。其間,他還提出為農民編《莊稼識字》等讀本,提出在邊區的中小學都應該開設農業常識課,使教育更能反映農村、農民生產生活的需要。建國后,他進一步深化了“教育與生產相結合”的內涵。1958年1月,他總結了我國廣大師生實行生產勞動與教育相結合方面的創造性的經驗,開始提倡半工半讀。

(3)在農民教育形式上,主張應采取靈活多樣、符合農民生活實際的方式對農民進行教育。在他的這一思想的指導下,抗日戰爭時期各抗日根據地紛紛興起了民辦村學的高潮,冬學、讀報識字組、夜校、民教館等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要創造符合農民生活方式和便于農民學習科技文化的新的形式,創造農民自己的學校和適合的教育模式。

(4)農民教育應基于農民的自覺和自愿。一貫強調應根據農民的自覺和自愿來進行農民教育。在領導根據地農民開展文化教育時,他就認為農民教育應貫徹群眾需要與自愿的原則。農民是革命的動力所在,農民和農村問題要發揮和調動農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農民教育特別要注意這一點,根據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的觀點“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教育的問題其實就是思想的轉變問題,如果采取強制性的政策,農民會有抵觸情緒,效果將不會很理想。

2鄧小平理論關于農民教育的思想

(1)鄧小平強調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農民教育的首位,同時也注重提升農民的文化素質教育。在這一點上和關于農民教育的思想在重點和平衡把握上不同。認為農民教育的內容包括兩個層次:一是從階級主體的角度對農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使農民由小生產者轉化為無產階級的革命戰士,并最終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二是從個人主體的角度對農民進行文化素質教育。在整個民主革命時期,時常強調在對農民的教育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極端重要性。

鄧小平意識到封建殘余意識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目前,農村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基本上仍然處于以分散經營為特征的狀態,這就在客觀上更使農村易于保存舊的傳統,農民之間的交往和社會聯系相對較少,農村開展大規模的文化活動較為困難,封建殘余思想和落后觀念在農村大有死灰復燃之勢。因此,必須在廣大農村進行移風易俗的宣傳教育,必須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引導農民樹立科學、進取的理念以及正確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成為社會主義的新型農民

(2)鄧小平繼承和發展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理論,對它作了進一步的論證,并對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貫徹教育與生產相結合的社會主義教育方針,賦予了新的內容。鄧小平說:“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和同志都非常重視教育與生產勞動的相結合,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里這是改造社會的強有力的手段之一;在無產階級取得政權之后,這是培養理論與實際結合、學用一致、全面發展的新人的根本途徑,是逐步消滅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差別的重要措施。”鄧小平指出:“為了培養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合格人才,我們必須認真研究在新的條件下,如何更好地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

(3)關于對農民進行科學文化知識教育的思想。1982年10月,鄧小平指出:農業的發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學。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作用是無窮無盡的。在明確了農業的戰略地位并確立了正確的思路之后,我國農村最突出的就是科學技術水平的落后和科技人才的缺乏,而更深層次的困難莫過于農民文化素質水平的低下。目前,從事農業勞動的人員中具有初中、高中文化水平的僅占15%。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要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提高整個民族的文化科技教育水平,這為當代農民教育提出了現實目標。因此,正如鄧小平指出的,我們的事業是不是會成功從一定意義上說,關鍵在人。

二、思想和鄧小平理論關于農民教育的思想對現階段探索培育新型農民的途徑的啟示

思想和鄧小平理論雖然受當時歷史發展水平和認識發展程度的限制,關于農民教育的思想還沒有也不可能系統化,但是關于農民教育的一些原則和政策措施在我們今天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背景下對如何培育新型農民仍有著重要的啟迪作用。

1.堅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農民教育的首位。積極開展農村思想道德教育。提高農民的現代文明素質。培育和造就現代新型農民,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除了依托產業發展,廣泛開展各種形式的農村實用技術培訓、職業培訓和勞動力轉移培訓外,還應開展形式多樣的思想道德教育,以不斷提高廣大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要用科學理論、先進科學文化知識武裝廣大農民,引導廣大農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要在廣大農村持續開展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學習教育,增強廣大農民群眾對社會主義的熱愛和對改革開放的認同感,激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熱情。

2.大力發展農村教育是培養和造就大批新型農民的必由之路,教育對提高人的素質有著基礎性、根本性、全面性的重要意義。農村教育是農民學科學、學技術,實現職業轉化的必要基礎,發展農村教育是培育新型農民的重要途徑。

(1)大力發展農村基礎教育,提高農民文化素質。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農村基礎教育直接關系到農村青少年的素質教育狀況,而農村青少年的素質教育狀況將直接決定我國未來農民隊伍的素質。從長遠看,提高農民素質,必須要高度重視農村的基礎教育。首先,要把農村義務教育擺到整個教育發展的戰略地位和整個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的優先領域,確保農村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和青少年學習發展的基本權利。其次,要進一步鞏固和完善現行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明確各級政府在農村教育發展上的責任和義務,鞏固以財政投入為主的經費保障機制,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力度。最后,農村基礎教育要與農村社會經濟實際緊密結合,結合農村現實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幫助農村青少年提高認識社會、理解社會的能力。應增設一些能夠適應本地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專業技術科目,使青年學生掌握一些從事生產和工作的實際本領。

(2)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大力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培訓,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和經營素質。文化素質的提高對于農民建設新農村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農村職業教育對于提高我國農民的生產技術水平和科學意識所起的作用是直接和有效的。目前我國農村基礎教育落后以及農民收入水平較低的現實,使很多農民子弟在完成基礎教育后,過早地步入社會加入到低層次的勞動力大軍隊伍。針對這一現狀,必須重視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一方面,加強對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的培訓,采取有針對性和實用性的措施,以現代適用技術和實用技術培訓為主,結合發展現代農業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促進科學種田、科學養殖,切實把農業發展轉入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提高的軌道上來。另一方面,搞好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技能培訓。對擬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的農村富余勞動力,要以崗位培訓為重點,進行權益保護、法律知識、城市生活常識、尋找就業崗位等引導型培訓,結合產業發展需要,進行家政服務、餐飲、酒店、建筑、制造等職業技能培訓,使他們初步掌握城鎮非農產業所必需的技能,并獲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和培訓證書,以提升他們在二、三產業的就業能力和競爭力。當然,對農民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形式要靈活、多樣,充分考慮到農民自身的特點和農業這一產業的特點,根據農民自身素質基礎、農民生產經營方向、當前急需解決的技術問題等,結合農時季節,多層次、多形式、多主體地開展培訓工作,真正做到培訓與農時季節相結合,符合農民的實際生活并注意不要加重農民的經濟負擔。

3.尊重民意。農民教育要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貼近群眾需求。農民教育應基于農民的自覺自愿,要把農民作為價值主體和創造主體。無視群眾的主體作用,只會遭受農民心理排斥,陷入尷尬局面;忽視農民承受能力,生搬硬套所謂的“先進模式”,只會勞民傷財,搞成華而不實的形象工程。只有想農民所想、急農民所急、解農民所難,才能使新農村建設定位準、目標實,才能讓農民群眾真正感受到溫暖,享受到實惠。造就新型農民,實現農業現代化,關鍵是對農民進行再社會化和角色的再分配,進行農民人力資源開發,促進人力資本的積累和釋放。

4.在引導上典型示范,激發動力。發動群眾自主建設新農村,關鍵是引導、激發群眾的激情。而引導、激發激情的一個最好的辦法,就是以典型說話、以典型引路、以典型輻射。一種是學習借鑒先進發達地區的典型經驗,樹立和增強農民群眾建設新農村的信心;一種是以身邊典型教育農民,不僅在于通過典型報告會、座談會等形式讓典型人物介紹創業成功之路,更重要的是把創業致富的技術送給農民,讓農民群眾看到致富奔小康的希望;在看得見摸得著、可親可敬的典型面前,農民群眾建設新農村的積極性在無形中得到了極大的激發,這顯然是任何說教都難以起到的效果。

5.新農村建設要鼓勵青年農民在農村創業。應該通過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把單純鼓勵農民進城打工的做法,至少改變成既鼓勵勞務輸出,又鼓勵有為青年農民留在農村建設家園。至于資金方面:一是加大財政投入。二是建立農戶自立能力建設項目小額信貸制度。政府要鼓勵金融機構對農民自立能力建設發放小額信貸,提高農民的自立能力和就業能力。這是種全新的小額信貸模式,無需擔保,只要誠信,數額不大,壓力很輕,定期還款,分批還清,容易承受。這也是提高農民能力的重要途徑。否則,農業和農村的凋敝會更顯突出,城鄉的差距會越來越大,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就不可能實現。

6.加大農村技術推廣力度。普及良種良法,廣泛開展技術培訓和服務工作。按照農民教育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定期開展實用農業技術培訓班,教授農民缺乏的現代化的農業技術,使農民學以致用,學就能用。農民嘗到了甜頭之后就會激發他們學習科學技術的極大熱情。同時通過教育和宣傳,引導廣大農民樹立敢打敢拼的創業精神,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化大生產和現代文明進步相適應的新思想、新觀念,積極參與市場競爭。

[摘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農村全方面的社會變遷的過程,它歸根到底是人的現代化,是農民素質的提高,因此培育新型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重中之重。文章從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啟迪出發探尋培育新型農民的路徑。

[關鍵詞]思想;鄧小平理論;新農村建設;新型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