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理解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約束條件
時間:2022-04-07 11:13:00
導語:正確理解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約束條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堅持和發展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必須要堅持科學的方法。同一研究對象因具有不同的研究角度和思路,分析不同的問題也有不同的概念系統,不同的假設系統也給理論留下不同的發展空間和方向。所以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因其研究對象的特殊也形成特定的約束條件。我們從“問題域”約束、“工具論”約束和“方向性”約束三個層面,分析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約束條件問題,進而準確理解其勞動價值論的內涵。
一、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問題域”約束
理論就是對“問題域”的一種應答。“問題域”指提問的范圍、問題之間的內在的關系和邏輯可能性空間。法國著名的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路易·阿爾都塞,將其稱之為“問題框架”,它指由一系列問題結合起來構成的特定的問題結構或問題體系。阿爾都塞認為任何“文本”都是雙重的或雙層的結構。第一層是表面的文字結構,即“可見的話語”,表現為概念、句子之間的邏輯聯系等。第二層是深層的、潛藏在無意識層次中的語言結構。他把潛藏在“文本”深處的結構稱之為“問題框架”。“正是問題框架的概念在思想內部揭示了由該思想的各個論題組成的一個客觀的內在聯系體系,也就是決定該思想對問題作何答復的問題體系?!保ㄗⅲ郝芬住ぐ柖既侗Pl馬克思》中譯本,第47頁。)認為脫離“文本”的“問題框架”,從字面行文來對原著和思想進行閱讀和理解,極易造成誤斷和歪曲。
經濟理論只是用來說明和解釋某一“問題”的簡單或理想化的“模型”。不同的經濟理論也就構成對“問題域”的“應答域”。提出問題的“方式”、“角度”和“問題本身”,就引導理論研究到何處尋找問題的解,它主觀上指示了求解的方向,預設了“應答域”的范圍。所以必須梳理價值論發展的內在邏輯,把握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深層結構。馬克思勞動價值論要解決的問題及其內在聯系,就構成其特定的“問題域”或“問題框架”。對古典政治經濟學價值理論中的邏輯矛盾或悖論的發現,事實上成為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研究的起點。正確的問題是理論和現實相結合的“橋梁”,是實現理論革命的關鍵。
古典政治經濟學價值論概念的歧義性,導致價值論的混亂和不徹底性。古典政治經濟學在價值論方面存在的邏輯矛盾和顯示出的演進方向,就成為作為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批判者和繼承者——馬克思研究勞動價值論既定的約束條件,并決定勞動價值論研究的突破口和切入點的選擇。
亞當·斯密認為生產商品時所耗費勞動和商品交換中所購買的或支配的勞動,在量上看作是相等的,不變的。以“勞動的價值永遠不會變動”為前提得出了勞動決定價值和收入決定價值二元價值論。馬克思在批判“馬爾薩斯片面發展了斯密價值論錯誤”時,明確指出:把“勞動量和勞動的價值這兩個用語等同起來”,“純粹是同義反復”,“直接同工資相交換的不是勞動,而是勞動能力,正是這個混淆造成了謬誤”,“但決不能從上述反復中得出這樣的結論:一定的勞動量等于工資中或者說構成工資的貨幣或商品中包含的價值量?!膊荒苷f,工資的價值等于代表(同工資相交換的)勞動的產品的價值,……因此,代表所能買到勞動的價值所包含的勞動的那些商品價值和用來購買或支配這一定勞動量的那些商品的價值,是不大相同的?!保ㄗⅲ骸妒S鄡r值理論》第三冊,第18-19頁。)斯密有時把商品的價值量歸結為勞動時間,主張“客觀價值論”;也有時把形成價值的勞動看作勞動者對“安樂、自由與幸?!钡臓奚?,而不是把勞動看作是“人的腦、肌肉、神經、手等等的生產耗費”(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7頁。)這樣對勞動價值論做出了主觀主義的解釋。斯密價值論多元性是造成價值論在不同的方向發展的根源。
李嘉圖混淆了作為勞動產品的商品之間的交換與資本與勞動(力)本身商品的交換的區別,價值論從商品之間交換向勞動力商品轉移時,出現了價值規律的例外和反常?!耙驗樗ɡ罴螆D)始終是以在資本家和工人間分配的成品為前提,卻不去考查導致這一分配的中介過程——交換?!保ㄗⅲ骸妒S鄡r值理論》第三冊,第8頁。)“李嘉圖對表現在使用價值上的勞動和表現在交換價值上的勞動沒有加以應有的區別?!罴螆D那里,到處都把表現在使用價值上的勞動同表現交換價值的勞動混淆起來?!保ㄗⅲ骸妒S鄡r值理論》第三冊,第149頁。)其他經濟學家,混淆使用價值與價值的區別,價值與交換價值的區別,價值與其獨立形式貨幣的區別,價值量與價值實體的區別,形成了這樣或那樣的錯誤認識。通過上面的分析可知,馬克思把價值理論邏輯上的矛盾或認識上的錯誤的根源,同時指向了“商品的價值和商品特殊形式——勞動力價值的關系問題”,從深層次上洞見到:古典政治經濟學價值理論的混亂、不徹底、庸俗化等都與無法正確把握“商品的價值和勞動力的價值”這一“共性與個性”的關系相關。商品價值與勞動力價值問題相互依托、相互參照,成為同一問題兩個方面,成為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內在結構。因此,馬克思從商品價值的共性和勞動力商品價值個性的辯證統一中,建立了勞動價值一元論,實現了勞動價值論的一場革命。只有從這一特定結構出發,才能理解勞動價值論的精髓。
二、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概念約束
價值概念的多義性和使用中的混亂,直接影響了價值理論的相互溝通,成為深入研究價值理論的最大障礙。馬克思勞動價值論首先要清除對價值概念的誤解,明確價值概念的內涵,設定其適用條件和范圍。
第一、價值是社會關系范疇,而不是物自身的不變的“實體”范疇或“屬性”范疇。馬克思明確反對把價值看作是絕對東西,看作物的屬性的作法。把“價值變成某種絕對的東西,變成‘物的屬性’,而不是把它看作僅僅看成某種相對的東西,看成物和社會勞動的關系,看成物和以私人交換為基礎的社會勞動的關系,在這種社會勞動中,物不是作為獨立的東西,而只是作為社會生產的表現被規定的?!保ㄗⅲ骸妒S鄡r值理論》第三冊,第140頁。)馬克思強調價值是不同于使用價值的另一種相對的社會存在,勞動價值論是為了說明:“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以“商品交換”為媒介的社會中,如何實現“普遍的社會物質交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體系”的問題。(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04頁。)簡單地說,就是揭示在什么利益關系或生產關系條件下才能使私人勞動變成社會勞動,而這與個人具體勞動的特點沒有任何關系。
第二、價值是社會勞動,而不是具體勞動或私人勞動。價值必須通過交換環節而實現私人勞動向社會勞動轉移。用來自己消費的勞動,無法社會化的具體勞動或使用價值都不是價值。勞動交換和勞動社會化是價值的本質。馬克思強調“商品作為價值是社會的量,因而和他們作為‘物’的‘屬性’是絕對不同的。商品作為價值只是代表人們在其生產活動中的關系。價值確實包含交換,但是這種交換是人們之間物的交換;這種交換同物本身是絕對無關的?!畠r值’的概念的確是以產品的‘交換’為前提的。產品作為商品的交換,是勞動的交換以及每個人的勞動對其他人的勞動的依存性的一定形式,是社會勞動或者說社會生產的一定方式?!钡侥壳盀橹?,還沒有一個自然科學家發現,鼻煙和油畫由于什么自然屬性而彼此按照一定比例成為‘等價物’?!保ㄗⅲ骸妒S鄡r值理論》第三冊,第139頁。)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第三、價值是衡量社會勞動的尺度,只是財富的一種形式,而不是財富本身。配弟在《租稅論》中也講到,“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財富是自然物品本身固有的和人類勞動創造的所有使用價值的總和,價值只是衡量社會勞動的一種形式,這種形式隨著人類必要勞動耗費的減少,社會生產力、自然生產力的極大提高而變得沒有意義,終久要退出歷史舞臺?!半S著大工業的發展,現實財富的創造,較少地取決于勞動時間和已消耗的勞動量,較多地取決于在勞動時間內所運用的動因的力量,而這種動因自身——它們的巨大效率——又和生產它們所耗費的直接勞動時間不成比例,相反地卻取決于一般的科學水平和技術的進步,或者說取決于科學在生產上的應用”。又說:“一旦直接形式的勞動不再是財富的巨大源泉,勞動時間就不再是而且必然不再是財富的尺度?!保ㄗⅲ骸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19-200頁。)馬克思、恩格斯一再批評“勞動是財富的惟一源泉”,“勞動是一切財富的源泉”的說法。價值作為財富的一種暫時的歷史的形式,并不是對所有使用價值的衡量,只是對商品交換過程中的勞動耗費的比較和核算。商品交換的雙方要計較各自為生產商品花費了多少勞動,計算和比較二者是否相等,是否可以相互補償,如果可以,就成交。吃虧的事是誰也不愿意干的。這里加以計較和要求補償的勞動耗費就是價值。
第四、價值既是一種矛盾關系,又是解決矛盾的中介手段。商品生產中包含的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的關系是價值產生的內在根源。商品在物物交換過程遇到的困難是這些矛盾的直觀表現。一般等價物的形成,即價值從觀念形式發展到獨立的貨幣形式,為解決這一矛盾提供了有效的中介和手段。人們在進行勞動耗費的計算和補償時,抽象掉各種不同的具體勞動的特點,把它們一律當作人類一般勞動的消耗,即同質的抽象勞動的消耗。簡單地說,價值就是為生產商品所耗費的一般的人類勞動,這種勞動耗費由于要計算和補償,所以被當成價值。商品的價值量由社會平均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社會平均必要勞動時間,只是一種理論抽象,事實上它是商品生產者不同生產條件下競爭的產物。不同商品生產者的社會生產條件在事實上是永遠不會相同的,并處于不停的變化之中。同一商品勞動耗費的不同,表明生產條件、技術條件、勞動經驗和勞動強度的不同。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的價值量,生產者在生產之前是不能預見和預期的。生產者只能千方百計降低個別必要勞動時間,而實現在商品交換中不虧本或盈利。
第五、勞動力的價值是商品價值的特殊形式,與商品價值是個性和共性的關系。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正是脫離勞動力價值論這一特殊形式,所以根本無法理解勞動者的工資、資本利潤的實質,無法解釋剩余價值對于價值規律的反?;虮畴x。“李嘉圖實際上卻沒有闡明,按價值規律(按商品中所包含的勞動時間)進行的商品交換中,如何產生了資本和活勞動之間的、一定量的積累勞動和一定量的直接勞動之間的不平等交換,也就是沒有說明剩余價值的起源(因為在李嘉圖那里資本是直接和勞動相交換,而不是和勞動能力相交換)?!保ㄗⅲ骸妒S鄡r值理論》第三冊,第7頁。)只有理解了勞動力的價值問題,才能深刻理解使用價值與價值區別對于科學理解商品價值的重大意義,才能擺脫使用價值對于價值的各種“糾纏”。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分析的落腳點和出發點就是要說明商品價值與使用價值是截然不同的,只有把商品使用價值與價值相區分,才能把勞動力商品中勞動力的使用價值與和價值區分開來。兩者互為條件、互為前提。可見勞動力的價值問題才是馬克思批判和發展勞動價值論的突破口和切入點。
三、發展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方向性約束
近一段時期,關于堅持和發展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討論不斷深入,理論工作者提出了許多有見地和有新意的觀點。但也出現了一些忽視馬克思勞動價值論自身“容納”限度,把邏輯性矛盾的或馬克思明確反對的觀點,通過“拼湊”和“嫁接”等外科手術的形式,實現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新“融合”或新“發展”,客觀上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理解帶來混亂,造成混淆視聽的不良影響。發展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不能脫離原有理論的條件性和約束性,要在原有的理論空間中,探索正確的發展方向。而不能從相反的方向使勞動價值論走向庸俗和倒退。
第一、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是商品交換的理論,不能作為財富分配的惟一的理論依據。因為物質財富分配的具體方式有不同的制約條件。比如財富的分配除了生產條件的決定作用,還有非經濟的因素如政治權力、社會暴力、道德理念、宗教思想等起著十分重要作用,這些超經濟的權力可能凌駕于經濟之上成為分配的有形的“指揮棒”,進而掩蓋經濟活動的本質。馬克思雖然創立了勞動價值論,但他并沒有以此作為分配的根據。勞動價值論和剩余價值論,是用以揭示資本主義內在的經濟關系的,并不意味著只有參與價值的創造,才有參與分配的權利。要把價值的創造與價值的分配區分開來。馬克思認為利潤、利息、地租是資本所有權、土地所有權在經濟上的實現。資本、土地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根據是對資本、土地等要素的經濟所有權,體現了商品生產和交換不平等的地位,并不是因為創造了價值。所以把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與社會主義實行按勞分配的理論聯系起來,認為按勞分配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是一種理論誤解。因為馬克思設想未來的社會主義制度,是商品生產消亡,價值不再作為衡量勞動的尺度,按勞分配是個人消費的實物分配,不再存在價值分配??梢?,馬克思認為勞動價值論它只能說明商品交換中的勞動耗費問題,在非商品的未來社會已失去其存在的社會經濟基礎,也失去其自身存在的理論意義。因此,馬克思從來沒有用勞動價值論來說明社會主義按勞分配。即使社會主義國家事實上存在商品經濟和價值關系,也應把價值的生產與價值的分配區分開來。至于我國現階段存在多種分配方式,允許和鼓勵各種生產要素參與分配,存在按生產要素分配的方式,并不意味著對勞動價值論的否定。因為勞動價值論是實現勞動社會化的一種最有利生產方式,不是生產方式內容的全部,只適用于商品生產和交換的歷史條件。
第二、資本、土地以及機器設備等物化勞動是否創造“價值”的問題。我們必須明確價值的概念。如果把“價值等同于物質財富或使用價值”,這里毫無疑問,自然資源、自然工具、人造工具都是人在勞動中創造新的使用價值的輔助條件,是財富的源泉。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也強調“自然界”同勞動一樣也是使用價值即物質財富的源泉。并指出“自然界”也是“一切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第一源泉”。雖然這些物化勞動可以商品化,但他們本身不是價值,不是價值的實體,更不是價值的源泉。因為它們都是“實體”性要素,是作為“物”的絕對不變的屬性而存在。不反映商品交換者的相對的社會關系。它們只是作為社會生產條件的重要因素,使社會生產條件不斷進步。它們是社會生產條件本身,而不是這種社會條件下的社會生產關系。這些物化勞動作為影響個別必要勞動時間決定性因素,凸現了個別必要勞動時間和平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存在的競爭關系。對這些物化勞動的不同占有和使用權,反映生產者在生產過程中不同的生產地位、生產條件等歷史現狀。另外須澄清的概念是“勞動”和“創造”,“勞動創造價值”與“勞動創造財富”這兩句話中“勞動”和“創造”的涵義是不同的。在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語義框架內,勞動創造價值指勞動在商品生產中進行了勞動的耗費即消耗的體力、腦力的支出,為了商品交換的順利進行就必須以價值形式進行比較或給以補償,這里的“勞動”是抽象勞動;“創造”是一般勞動的“凝結”,在這個意義上勞動是價值的惟一源泉。勞動創造財富,是說勞動者運用生產資料對某些物體進行改造,改變它們的原有狀態,造出某種適合人的某種需要的新使用價值,這里的“勞動”指具體勞動,“創造”是改變物理狀態?!拔锘瘎趧印保ㄙY本、土地、機器設備等)只是作為具體勞動的形式或條件,在改變勞動對象原有狀態過程中起作用?!拔锘瘎趧印睂崿F商品化也要進行一般勞動的“抽象”,放棄在具體勞動中的一切“外觀”和“重要性”。人們只所以會產生物化勞動能創造價值的誤解,主要由于生產條件不同,個別必要勞動時間少于社會平均必要勞動時間,結果按平均必要勞動時間為同一尺度,帶來了盈利,用較少的勞動支配了較多的勞動,形成勞動創造的財富在社會的不平等、不均勻占有。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正是為了揭示和批判這種經濟關系的局限性。不能把批判“對象”偷換成批判“工具”,使“工具”喪失它的批判功能和批判使命。
第三、科技、知識、信息等腦力勞動要素、勞動產品及腦力勞動本身創造價值的問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科技進步,科學技術日益成為創造和增進財富的決定性力量。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和信息作為一種巨大的無形資源,在人類的生產活動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同樣,科技、知識、信息這些作為社會的生產條件與資本、土地、機器設備等“硬件”相比,是社會生產條件的“軟件”,它們決定了商品生產者腦力耗費的強度,也是衡量、比較平均的、正常社會生產條件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樣它是社會生產條件本身,而不是在這種生產狀況下的社會生產關系。
總之,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建立在以下幾個前提假設之上。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并沒有研究商品生產的社會生產條件問題,而是把“現有的社會生產條件”、“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相同的勞動強度”作為商品交換價值論的既定的前提條件,而這個前提又是商品生產者充分自由競爭的基礎。也就是說,不管生產商品的社會生產條件的具體特點如何,只要社會是充分自由競爭的,社會平均必要勞動時間就存在一個相對確定的趨勢。馬克思說過,沒有充分的自由競爭,沒有勞動者從一個部門向另一個部門的自由流動,勞動就只能是具體勞動,抽象勞動就是一種虛構,商品價值量的確定就沒有任何科學性。另外一個前提就是生產資料的私有制。所以我們發展勞動價值論只能在對勞動價值論的約束條件進行分析,勞動價值論向哪些方面發展不是我們主觀任意選擇的。研究在公有制和市場長期的非充分競爭狀態條件下,如何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商品生產的競爭力,最大限度地實現勞動的社會化;在社會意識形態克服商品拜物教的危害,實現社會公平和共同富裕,這才是發展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應堅持的正確方向和選擇。
【參考文獻】
[1]何煉成.堅持和發展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02(2)。
[2]馬克思.剩余價值理論[A].資本論·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3]蔣自強,張旭昆.三次革命和三次綜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