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的法律意識范文
時間:2023-10-10 17:44: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正確的法律意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法律意識;現狀;途徑
“依法治國”的治國方略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法治目標的確立,使中國步入了法制現代化的快車道。任何一項偉大事業的背后,必然存在著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宏偉目標的確立,不僅僅是一個簡單選擇和積極著手實施的問題,而首先是個理性思考、樹立法律意識和法治新思維的問題。大學生是未來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中堅力量,其法律意識的狀況將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成效。
一、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內涵
大學生法律意識是我國社會法律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具備社會主義現代法律意識的基本內容和特征,又有自己的特征,同時還區別于一般社會群體的法律意識。具體來說,與其他社會群體的法律意識相比較,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層次性。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層次性,指的是由于大學生所處的年級、專業的不同,從而具有不同水平的法律意識,表現出一定的層次性。第二,矛盾性。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在總體上具有一定的矛盾性。大學生一方面對我國的法制建設非常關心,表現出要求加快和完善法制建設的迫切心情和強烈愿望,也認識到法制建設是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另一方面,有時有部分同學對我國的法制狀況仍持冷漠、偏激的態度,甚至對我國的法治表示懷疑和不信任。第三,不平衡性。大學生法律意識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大學生的憲法意識弱于部門法律意識;在具體的部門法里,大學生的民法意識、經濟法意識、刑法意識、婚姻法意識、繼承法意識等普遍高于行政法意識;大學生的實體法意識普遍高于訴訟法意識。第四,不成熟性。由于大學生尚未形成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觀察問題、分析問題還不夠全面,使得他們的法律意識的內容帶有明顯的易變性和不成熟性。
二、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
(一)法律認知偏差
法律認知是人們對法律現象,主要是對現行法律制度內容的了解和把握程度。法律認知是法律情感和法律信仰的前提,影響和決定著法律情感和法律信仰的形成。大學生的法律認知是建立在大學生對法律知識的了解和掌握的基礎之上的。由于大學生法律知識的缺乏,經常表現出對一些我們常說的法律詞語的不理解或是理解不準確。
(二)法律情感淡薄
在法制現代化和法律意識現代化的過程中,作為法律意識還相對淡薄的大學生來說,這些方面的情感就比較缺乏。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法律正義感不強。大學生對法的民主基礎尚未有明確的意識,仍然秉持一種作為統治工具的傳統意義上的或者說專制統治下的法律觀,對法律正義性的信賴不足;大部分大學生不了解現行法律現象和法律制度,對其公平和正義性也不甚理解,也就很難有法律的情感產生。其次,法律信任感較差。當前我國法制建設不能夠跟上市場經濟建立的步伐,致使存在一定的、甚至是嚴重的腐敗行為,使得大學生片面的觀察這樣的狀況,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對法律的信任感。表現在日常生活中,部分大學生覺得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夠懲惡揚善,因而對法律的信任感也就比較差。
(三)法律信仰缺失
大學生的法律信仰卻令人擔憂,部分大學生并未形成一定意義上的法律信仰。具體來看,大學生法律信仰的缺乏主要表現在:首先,法律規范的信仰失落。當前大學生對法律規范的信仰日漸失落,主要表現在有一部分大學生對法律不信任、不尊重和不服從,更有甚者對合法效力的法律予以蔑視、踐踏,公
然以身試法,最終造成害人害己、令人扼腕的后果。其次,社會秩序的信仰缺失。大學生缺乏一定的對社會秩序的信仰,或者簡單的過分夸大或者否認良好法律秩序的存在,進而也就很難將之轉化為自覺服從和自覺遵守法律,并且在必要的時候甘愿為了法律而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
三、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途徑
(一)樹立以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為目標的教育理念
傳統的教育模式沒有把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法律意識作為其目標的理念,這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方方面面。因此,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必須首先轉變教育理念,樹立全新的以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為目標的教育理念。教育機構要樹立注重法律意識培養的新教學理念,即轉變教學觀念,摒棄過去那種只注重理論方面的教學、只傳輸給學生法律知識的舊理念,而重新樹立一種注重知識的輸送更注重法律意識的培養的新教學理念。
(二)合理設置大學生法律課程
合理設置大學生法律課程,是指基于對國家的教育方針、高等院校培養人才的模式以及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重要性方面因素的綜合考慮而合理安排相關的大學生法律課程。通過問卷調查和收集學生的反饋信息了解到,現在一些大學的法制教育供需矛盾很尖銳。一方面,學生希望學校開設系列法學選修課或法學輔修課,給他們提供更多的接受法制教育機會,滿足他們學法的需求。另一方面,原來學校還有一門法律基礎課,能夠對學生進行相對系統的法制教育,而隨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改革,《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兩門課程合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一門課。遠遠不能滿足學生求知的欲望。
(三)大膽探索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方式
法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它與我們每個人的社會生活緊密相關,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一定要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讓他們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是很有必要也是切實可行的。教學中,要運用多種教學形式,大膽探索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方式。首先,案例教學要貫穿始終。案例分析一定要透徹,不能只講出法院的判決結果和法律條文就行了,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思考法律規定的合理性與科學性,以及法律思想和法律精神所在。其次,討論式教學應該經常運用。尤其是要留一些問題給學生課后討論,這樣會促進學生積極去思考問題和探討問題,經他們激烈討論過的問題會給他們留下深刻印象。再次,開放式教學也不可缺少。開放式教學就是教師事先不給學生留特定問題,讓學生自己去尋找與法學有關的問題,而后到講臺上去講。這樣做一方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另一方面鍛煉了學生的口才,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此外,利用多媒體等電化教學手段、請法學專家、學者、知名律師搞講座等也很重要。
(四)充分利用各種渠道和途徑
要充分利用各種渠道和途徑,強化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首先,健全法律運行機制,為培養和強化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提供法制保障。健全法律運行機制,要求立法民主化和科學化,執法程序化和公正化,守法自覺化,法律監督制度化。其次,加強權力道德建設,懲治腐敗,為培養和強化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再次,社會、家庭、學校三位一體,有機配合,形成強化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社會合力。要積極營造有利于強化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社會氛圍;家庭要加強基本道德規范的教育,為強化大學生法律意識提供適宜的土壤;學校要發揮法律意識養成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采取措施提高教育效果。
(五)建立高素質的師資隊伍
具體來說,法律教師要秉承法治觀念,具備多種能力與素養:首先,應當熱愛法律教育事業,對法律教育抱有很強烈的熱情,應有忠誠和獻身于國家法律教育事業的崇高使命感和強烈的工作責任心。其次,教師應適當參與法律實踐,更充分地了解司法實踐,提高自身的法律運用能力和知識含量。再次,教師應該具有使用專業的法言法語的語言能力。法律是一種專門的技術知識,法律語言是這項專門知識中的最基本的要素。法律教師應該持之以恒地把法律語言滲透到教學過程中。
篇2
[關鍵詞]傳統文化 社會法律環境 規則意識
[中圖分類號]G4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4)08-0214-02
大學生法律意識是大學生這個群體對于法律的知識、看法和評價及信仰等方面的一種綜合性的心理體驗。[1]其中最為重要的包括兩個層面的內容:第一是基本的知識,也就是對于法律當中至少和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一些法律常識的掌握程度;第二是對于法律的信仰程度,也就是是否對待法律有著發自內心的尊重和信仰。這兩個方面也是密切相關的,第一個層面決定了大學生在面對法律困境時能否做出正確的判斷,第二個層面決定了大學生能否做出正確的選擇??梢哉f,正是這兩個方面的共同作用,才使得大學生得以形成正確的法律意識。
一、我國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
關于大學生法律意識的調查,在近些年已經受到了高校中許多研究者的重視。各個學校以及地區已經進行了很多相關問題的調查研究,這樣的嘗試是有其實際意義的。
(一)從法律知識的層面上來看,有這樣的一些統計
2006年,對重慶地區五所高校851名三年級大學生的調查表明,對問卷所列的14個法律法規的認識情況,58%的學生選擇“知道一些,但對其內容不甚了解”,57%的學生對法律基本理論不感興趣,只對民法刑法等實體法感興趣。[2]
2009年,北京某研究人員對北京市四所高校的學生進行法律意識問卷調查時發現,憲法的基本問題也不甚了解,如在國家權力和公民權利的關系上,只有41.9%的人回答是公民權利產生國家權力,而48%的人回答是國家權力產生公民權利。[3]
從這些統計中可以看到,多數的大學生對于一些法律常識還缺乏基本的掌握,這樣他們在面對法律糾紛的時候就很難做出正確的選擇和判斷,他們也很難對自己的正當權益加以保護。
(二)從法律信仰的層面上來看
從2009年河北省某高校進行的問卷中我們可以看到,當代大學生對待法律的態度問題。當問及“當自己的介法權益受到侵害,選擇何種途徑解決”時,有近31%的學生認為“私了更有利于問題的解決”,有10%的學生選擇“自認倒霉”,有6%的大學生選擇“以牙還牙”,采用報復式的乎段討回“公道”。在被問及“在平時的生活中,能否做到依法辦事”時,38%的人選擇“能走捷徑就不依法辦事”。[4]從這些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大學生在面對法律問題時無法采取正確的態度去處理。也就是說,即使具有法律知識,他們也會考慮采取非法律的途徑去解決問題。這從側面體現出了在當代大學生的心目中,法律所占有的位置是較為低下的,甚至只是其他解決問題途徑的備選,這更加反映出了大學生法律意識之薄弱。那么,造成這樣較為混亂狀況的原因是什么呢?
二、造成這樣現狀的原因
顯然這是由諸多綜合性的因素共同導致的,其中重要的因素有以下一些:
(一)流行的多元化的思維所導致的思想混亂
當今多元化的社會背景下,很容易造成人們的思維混亂。講求實用主義,金錢至上,特權思想,使得大學生很難不受影響。在考級、拿證、期末考試的壓力之下,他們無暇顧及法律知識的學習。因為這些并不能給他們帶來直接的金錢利益,而且和他們大多數人的工作也不相關,他們也就不會把很多的精力投入到這個方面去。所以大學生普遍性的法律知識的匱乏并不稀奇,甚至有些“理所應當”,這些方面都是我們應當予以反思的。
(二)傳統文化中的負面影響
我們國家從傳統上就是講求人治的,極度缺乏法治的土壤和社會環境。即使從歷史上來看,那些重視法律的人們所采取的也是典型的法律工具論,即只把法律當做治國治民的手段,而對法律本身缺乏基本的尊重和信仰。換句話說,這樣的大學生即使掌握法律知識,很多也只是為了知道如何鉆法律的空子,而不是去遵守它。因此,這些傳統文化對于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
(三)社會法律環境影響
很多成年人在法律的環境建設上給大學生甚至未成年人都做出了不好的榜樣。以筆者親身經歷的一個事件為例。筆者在XX市,一次在一個繁華路口過一個紅綠燈時,一對父母帶著一個孩子過馬路。當時顯示紅燈,但是還是有許多人沒有在路口等候,而是冒險在車流中穿行。當時這個母親指著人流對那個小孩子說:“寶貝,你知道這叫什么嗎?這叫法不責眾?!本哂羞@樣觀念的公眾肯定不在少數,而這樣情況的形成也不是偶然的,它是整個社會的法律執行力度不足,而使很多人有空子可鉆,而且在短期內得以獲益而形成的“示范”效應。特別是,如果許多的大學生都是在這樣類似的環境當中長大,那么將難免會受到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下,希望大學生能夠形成正確的法律意識,簡直就是奢求。
(四)法律基礎課程的不足
當前的大學教育中,將非法律專業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的教育基本上依托于法律基礎課程的學習,而這是不夠現實的。法律基礎類的課程是大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因此在很多的場合中,這門課程也被賦予重望,認為它是在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中占據核心地位的一個環節。[5]但是對于絕大多數大學生來說,這門課程僅僅是他們要完成的諸多課程之一,僅僅是可以量化的1個學分而已。從目前的課程設置上看,大學生的法律基礎課大約占10―20個學時。[6]希望通過這樣有限的課程學習,就使得大學生們能夠獲得充分的知識是不現實的。
筆者當然同意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盡量將這門課程教學進行得生動、靈活一些,以期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但是筆者始終認為,這個課堂的效果始終是有限的,因為受到太多外部條件的限制。有些研究者所提出的目標是根本無法實現的。例如,有人建議在講授刑法、刑訴部分時帶學生去監獄參觀。[7]估計任何一個高校中,學生的人數都要達到幾千人以上,甚至達到萬人,這么多的學生怎么可能都去監獄參觀。而且這樣的做法即使實現了,與其說是教學教育,還不如說是人生觀的教育。所以,與課程本身的關系反而并不算密切。
三、我們應當采取的對策,即規則意識的培養
筆者認為,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首先要有一個正確的定位,法律是與道德息息相關的,法律的要求是在道德層面上最低的一個部分。從消極的層面上看,不違法,不犯罪,從積極的層面上來看,懂得保護自己的權益,這些就足夠了,否則更多的就是非法律層面上的問題了。而從構成正確法律意識的要求上也包括兩個層次,第一個較低層次的是基本的法律常識,這個一方面在課堂上講授,另一方面是使得學生明確法律的重要,與生活的關聯,而主動去學習,這才是更主要的途徑;第二個較高的層次是對法律的信念,或者拔高一些,是對法律的信仰。沒有信仰,大學生不可能真正發自內心的去尊重和遵守法律,而只會將法律作為工具去使用,這是非??杀摹>哂羞@樣想法的學生,他的法律知識即使再多,也只會成為他規避法律的手段而已。所以,具有對于法律的尊重和信仰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在這個特定的環境――大學校園當中如何去做就是關鍵的問題。
因為就現實的狀況而言,整個社會的大環境的改善需要一個較長的周期,這也不是個人之力可以做到的。但是在校園當中,我們卻可以從小環境入手去強化大學生的規則意識。因為規則意識就是法律的雛形,當大學生真正能夠做到認真的遵守校園中的各種規則,將對他們的法律意識的進一步強化起到重要作用。
校園中的規則其實也是多個層面的,從學校的總體上有校規、校紀;從學生的學習上有學習管理辦法;從教師的授課上也有要遵守的準則等,還有許多的方面。從具體的做法上,要求事無巨細,校園中的各個角色都要求其扮演好自己的本分,盡到自己的責任。為師者,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應該讓大學生們看到學校及老師的態度。對學生進行校規和法律的教育,當學生有違背它們的時候,務必嚴厲懲處,不要在這樣較低的層面上就故意的去損害規則的公信力,否則想要讓學生真正去尊重和遵守它們是很難實現的。更重要的是,在校園里一些涉及到獎勵和懲罰的規則時,一定要力求做到公正、公平。只有將這些方面都完成的周全,才能讓學生真正懂得規則的作用。這樣,推而廣之,國家的法律本質上也是規則,那么要求學生去認真遵守貫徹也就是理所應當的事。而且,由于規則意識的培養,也會使得學生能夠逐步具有對法律的發自內心的信仰,這才是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精要所在。
【參考文獻】
[1]余立.大學生法律意識及其培養.理工高教研究,2009
(5).
[2]楊莉,葉文明.大學生法律意識狀況的調查與研究.統計教育,2006(9).
[3]余立.大學生法律意識及其培養.理工高教研究,2009
(5).
[4]王.大學生法律意識現狀的調查與分析.學理論,2010(3).
[5]席小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思想教育研究,2007(12).
篇3
關鍵詞:創新;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大學生;法律意識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03-0295-01
法律意識是人們需要具備的一種基本社會意識,能夠充分反映出人們對現有法律的看法以及對自身權利義務的認識程度,并影響著人們法治觀念和日常行為。大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其法律意識的培養更需要受到高校的重視,因此,要求高校能夠通過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創新,增強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以幫助其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規范其日常行為。
一、大學生法律意識現狀分析
法律的學理性較強,沒有一定的法律理論功底,難以形成正確的法律意識[1]。而從現階段的情況來看,非法律專業學生的法律知識來源主要是依靠《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獲得,但是很多高校在這一課程的安排上,課時相對較少,教授的知識內容也較為淺顯,再加上學生過于注重學分,對課程學習的要求不高,能夠通過考試即可,導致很多大學生對法律知識僅是一知半解,甚至存在錯誤理解的情況。例如硫酸燒熊事件中的當事人曾表明,自己學過這一課程,知道獵殺野生動物違法,但是并不知道用硫酸燒傷動物也算違法。由此可見,現今大學生的法律知識嚴重不足,其法律知識水平已經難以支撐起自身法律意識。針對現階段大學生法律意識單薄的情況,還需要學校能夠加強教育,創新課程,是學生認識到法律的重要性,利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身權益,從而加快我國法治社會的建設。
二、以增強大學生法律意識為目標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創新方法
(一)教學觀念的創新
高校必須意識到法律教育不是德育教育的從屬,應有自己的獨立地位[2]。從而加強對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重視程度,適當增加《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課時,并要求授課教師能夠轉變原有教學觀念,實現自身觀念的創新,明確認識到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不僅僅是對其進行法律知識的傳授,更是幫助其樹立正確的法治理念的過程,將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作為課程教學的核心目標,從以往教學中單純理論知識的培養,拓展到知識運用等方面的教學,提升大學生的法律運用能力,促進其綜合素質的發展。
(二)教學方法的創新
教學方法是幫助教師實現教學目的、完成教學內容的重要手段,教學方法的有效運用,對提升學生學習效果有著重要作用。因此,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中,教師應加強對教學方法的創新,以增強對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效果。傳統教學方法過于枯燥、單一,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學生較為感興趣的內容,有針對性的對學生實施教學。例如大學生對身邊發生的事情較為關注,教師可以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實際案例,利用案例對學生實施教學,使《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更貼近大學生的實際生活,從而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意識到法律的重要性,實現法律意識的提升。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多媒體技術在高校教學中也得到了廣泛運用,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同時刺激學生的視覺、聽覺神經,以提升教學效果。例如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堂教學中,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法律講堂》、《社會與法》或者《今日說法》等法制節目,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能夠通過節目獲取更多的法律知識,以支撐其法律意識。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創設情境的方法,設計課程相關的法律課題,為學生創設辯論、法庭等情景,使學生融入情境之中,切身體會法律的作用,獲得一定的情感體驗,從而實現法律意識的提升。另外,還要求教師能夠盡可能多的為學生安排教學實踐活動,例如旁聽法庭審案、擔任社區矯正志愿者等,使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意識熏陶,引起其對法律的深思,實現其法律意識的有效提升。
(三)考核制度的創新
為有效解決學生過于重視學分的問題,實現法律意識培養有效性,高校應加強對考核制度的創新,采用多種考核方法,例如寫論文、開卷考試等,并充分結合學生的考勤、作業完成情況、學習態度等對學生進行綜合、公平的評價。
三、結論
法律意識是大學生的必備素質,目前大學生法律意識較為薄弱,因此,要求高校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作為培養途徑,加強對教學理念、教學方法、考核制度等方面的創新,以實現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有效培養。
[參考文獻]
[1]魏敏.論大學生現代法律意識的培養———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實效性為視角[J].法制與社會,2010,1(1):225-226.
[2]楊燁.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與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0,7(14):82-85.
篇4
建設現代的法治國家,不把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當做根基,那所謂的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便成為了一句空洞的口號,真正法治社會的建設便成為無本之木,無水之源,是無法成為現實的,至多成為夢中的桃花源和烏托邦。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從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在社會中開展的廣泛的普法活動,這些活動紛紛取得了成功,也取得一定的效果,它使人民群眾掌握了一些法律知識,對如何依法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等有關的法律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開始有了依法辦事、依法治理的覺悟,人們的法制觀念初步形成。但是這對于建設現代法治國家,又似乎是杯水車薪。這種不能滿足需要使得如何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仍是一個具有時代意義的課題。
對于如何培養和普及中國公民的法律意識,筆者有如下幾點想法:
1、強化憲法觀念是培養公民法律意識的基礎。
培養全民的法律意識,首先應當強化公民的憲法觀念,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一切其它法律的“母法”。因此,我們要培養公民的法律意識,必須強調強化憲法觀念、樹立憲法的絕對權威、提高全體公民維護憲法尊嚴和保證憲法實施的自覺性。因此,強化憲法觀念應是培養高公民法律意識的基礎。
2、提高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法律意識是提高公民法律意識的核心。國家機關是實施國家各項權力的機關。這就是說,國家權力說到底是這些機關依法行使的職權。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法律意識高低就直接影響著國家權力行使的正確程度。因此,這就要求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不僅要熟練地了解與其自身職責有關的法律知識,有堅定的法律信念,同時必須有較高的法學理論水平。正因為國家機關是國家權力的代表,因而國家機關也就成為國家法律的象征。公民法制觀念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國家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所產生的榜樣力量。因此,提高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社會主義法律意識,是其他公民法律意識提高的重要條件。
3、深入開展法制宣傳,加強媒體運用
以我國現階段的情況為基準,公民廣泛掌握法律常識,增強法制觀念和擁有正確的法律觀點是需要依靠廣泛而深入的宣傳來完成的。要堅定的實施普法活動,不斷將法律意識灌輸給人民群眾,將最新,最基本,最平易近人的法律常識帶給人民群眾。不斷改善法制宣傳的方式和內容,用親和力抹除法律的過分威嚴和疏離感,讓人民深刻感受,法律就在生活之中,法律無處不在,從而使公民的法律意識在耳濡目染中逐漸成形。
在現代社會中,輿論和媒體是一種大眾化而具有相當廣泛性的宣傳方式,我們要加強對輿論的引導和對媒體的運用。無論是紙質媒體或者電視媒體,都能對人們產生迅速而廣泛的影響,只要我們善加利用,可以最大限度的涵蓋不同文化和經濟層次,不同地區,不同領域的人參與到法律生活中,幫助其形成正確的法律觀點和判斷,了解法律,懂得法律和運用法律,形成強大的輿論和氛圍,使法律意識深入人心。
4、提高青少年學生的法律素質是提高公民法律意識的長遠方針。大、中、小學校的學生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從培養新一代接班人的高度出發,加強青少年學生的法制教育,提高他們的法律意識,既是國家法制建設的百年大計,也是我們國家的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切實保障。
5、開展法律研究,培養法律人才
法律研究是培養健全法律意識的重要條件,在當今社會中,還有很多領域沒有完善的法律去監督,法律本身也還有很多未知的領域,在社會的不斷發展中,法律也應該隨之進步,而法律進步的一大推動就是法律的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在不斷的法律實踐中,不斷有新的問題被提出,也不斷有新的經驗,新思想需要被總結和推廣,而不論是對新問題的解答和新經驗新思想的總結,都需要法律工作者對其研究和探討。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法律意識的普及工作也不是能一蹴而就的。正如經濟上有讓一部分人先富,然后先富帶動后富,在法律意識的普及工作中,我們同樣可以采用此種方法。提高法律工作者的素質,培養法律人才,由他們逐級下推,逐漸完成法律的宣傳和法律意識的普及。因此,培養法律人才是我國正在進行也需要一直堅持下去的工作。無論是司法制度的改革,還是對法律職業人的高要求,都是基于對高素質法律人才的渴望,雖然有急功近利之嫌,但其初衷是值得堅持的。
人民的意識隨著物質生活的改變產生不斷的變更,社會生活中的各種變化和各種意識思想制約和影響著人們法律意識。而在我國現階段,又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人們的法律意識便顯得復雜許多,但這就更需要我們從實踐出發,不斷探索法律意識的培養和普及之路,深入到各個階層,各個領域,各種群體之中,傾聽他們的聲音,收集各方意見,走群眾路線,從群眾中來,再通過事后的分析,總結,歸納和概括,去粗取精,辨偽存真,棄其糟粕,取其精華,將其中有用的主張看法收納推廣,運用多種手段,用更加具有親和力的方式,到群眾中去,不斷推進公民法律意識的進步,而在市場經濟的繁榮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大背景下,公民法律意識的提高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龍凱.公民法律意識的形成機理和途徑[J]. 黔西南民族師專學報. 2001(01)
[2]何紅霞.加強法制宣傳教育促進社會和諧發展[J].大學時代(B版). 2006(10)
[3]付建成,趙崇巖,李秀梅.我國公民法律意識淡薄的原因及對策[J]. 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9(03)
篇5
關鍵詞:思想品德;生命觀;人際關系;法律意識
在新課程改革下,教師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打造具有生機的課堂,使思想品德摘掉枯燥的帽子。所以,教師要立足于思想品德教材,從學生的學習特點出發,促使學生通過思想品德課獲得健全的發展。
一、借助思想品德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
生命是一個沉重的話題,也是一個陌生的話題,對于初中生來說,他們對生命的價值與意義的認識是非常淺薄的,甚至可以說是不能做出正確的理解,從而,導致社會上一些正值豆蔻年華的孩子們因為這樣、那樣不是理由的理由而選擇放棄生命。所以,作為思想品德教師,要正視這個問題,促使學生在教師恰當的教學方法中樹立正確的生命觀。
例如:在教學《人生當自強》時,為了使學生養成勇于克服困難和開拓進取的優良品質,使學生能夠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生命。在授課的時候,我借助多媒體向學生播放了成功的“男兒當自強”,并引導學生講述有關“自強”的故事,如:有學生講述了“張海迪的故事”,有學生講述了“邰麗華的故事”,還有學生講述了“獨臂舞者馬麗的故事”等等,目的是讓學生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感受生命的價值,使學生認識到困難不是不可戰勝的,要學會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它,去克服它,最終,使學生以正確的生命觀面對生活。
二、通過思想品德課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對于“90后”和“00后”的學生來說,他們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較強,個性獨立,導致一些學生在與人交流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障礙,使得一些學生不懂得與人交流。所以,在授課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借助小組合作交流的教學方法,加強學生之間的溝通,使學生在相互了解的過程中改變自己的行為,進而提高學生與人交往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學會溝通和交往》時,我選擇了材料分析教學方法,將學生在生活中的一些現象以材料的形式進行分析。如:小x是一個熱心腸,同學有困難總是愿意伸出援助之手,但到最后因為自己能力有限,往往不能對解決困難有所幫助,使得同學并不喜歡小x,這讓小x很苦惱。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結果呢?小x應該如何正確地與同學交往呢?這樣的材料分析不僅可以讓學生掌握本節課的中心思想,也有助于高效課堂的實現。
三、利用思想品德課幫助學生樹立法律意識
作為一個法治國家,幫助學生樹立法律意識,使學生懂得用法律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而且,對社會的發展也起著一定的推動作用。因此,在授課的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法律觀念,使學生能夠用法律指導生活。
例如:在教學《感受法律的權威》時,為了讓學生具有一定的規則意識,也為了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在本節課的導入課時,我引導學生思考討論了下面一個問題“如果沒有法律,我們的國家,我們的生活將會是什么樣?”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目的是讓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清楚地認識到法律存在的價值,從而幫助學生學會用法律保護自身合法權益。
總之,作為思想品德教師的我們,要充分發揮其育人功能,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在思想品德學習中樹立起正確的意識,進而使學生做一個健全的人。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人才培養;法律意識;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9 — 0120 — 02
近年來,大學生犯罪的報道頻現各大媒體,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如清華大學劉海洋硫酸潑熊案、云南大學馬加爵殺人案、浙江大學周一超兇殺公務員案、藥家鑫殺人案、復旦大學研究生林某投毒案等等,犯罪案件及人數逐年上升,犯罪類型也逐步走向多樣化,這些被人們視為社會精英和天之驕子的大學生因觸犯刑律而鋃鐺入獄,令人十分心痛。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高校將一個無知(犯罪)的人送到社會,就是給社會增加一個危險分子?!弊鳛楦咝=逃ぷ髡撸覀儾荒芸傇诒瘎≈蟛欧此?,而應當主動承擔教育的責任,幫助大學生提高法律意識。
一、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的重要意義
1.隨著高等教育入學率的增加,大學生正成為未來中國社會的主體
在高考擴招后,中國一舉成為高等教育第一大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階段進入大眾化階段,自1998年起至今,高考錄取人數已連續14年快速增長,高等院校在校生規模也實現了跨越式增長,從2002年的1600萬,增長到2012年的3167萬人,躍居世界首位。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2002年的15%提高到2011年的26.9%,我國提出的目標是到2015年達到36%,2020年達到40%。由此可見。大學生正成為未來中國社會的主體,而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導致生源的差異化也越來越大,素質也參差不齊,他們法律意識的培養更顯得十分重要和緊迫。對他們進行社會主義法律意識教育,在他們內心建立法律信仰、追求法律正義,從而樹立正確的法律價值觀,自覺養成依法辦事的習慣,進入社會后,會優化社會法治環境,促進社會良性有序的進步,對構建安定有序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有重要的意義。
2.增強大學生法律意識是實現依法治國戰略的需要
早在1995年,原國家教委、中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辦公室、司法部聯合的《關于加強學校法制教育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學校法制教育是學校德育的重要內容,是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教育,培養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法律意識,增強法制觀念的重要途徑,是實現依法治國的百年大計?!秉h的十報告中提出“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新的16字方針,表明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進入了全新的階段。實現依法治國有兩個必要條件:一是建立起完備的法律制度,二是公民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的提高。如果一個國家雖然有完備的法律制度,但卻無人遵守,法律制度就形同虛設,而法律意識對法律的適用和遵守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作為建設社會主義事業中堅力量的大學生,他們法律意識的高低直接關系著我國法治目標的實現。
3.增強法律意識是大學生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需要
當今社會,大學生們不僅面臨著挑戰和機遇,同時有嚴峻的就業壓力,實施大眾化教育背景下的精英教育,應當堅持“通識為體,專業為用”的人才培養理念,兩者相互滲透、有機融合,才能使大學生得到全面發展。從這層面講,大學生除了要有廣博而精深的專業知識,作為必備的法律素質,對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意義同樣十分重大。只有具備了一定的法律意識,才能明白自己在參與社會活動中的權利與義務,才能用法律思維方式來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知道通過法律程序維護自己的利益,運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才能抵御社會不良現象的影響,預防和減少犯罪。唯有如此,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才能應對全球化的挑戰,才能滿足自我生存的需要。
二、對策建議
成功地培養一名大學生,對國家、學校、家長來說都非常不易。因此,作為高校工作者,我們應當盡一切力量,以培養大學生學法、知法、守法和用法、樹立法律意識和增強法律觀念為宗旨,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預防大學生犯罪,使“天之驕子”們健康成長。
(一) 增強法律教育實效性是迫切需要解決
的的問題
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法律意識教育,必須在觀念上和內容上進行創新,走出課堂灌輸知識和課外活動形式化的誤區,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切實增強法律教育的實效性。
1.發揮好課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當前,高校對學生法律教育主要途徑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作為任課教師,應當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靈活處理課程內容多,課時少的矛盾;高校應當積極開設法律相關內容的選修課,拓寬教學渠道,與必修課相輔相成,給大學生的學習提供課程保障。教學時應避免對學生進行枯燥的法條教育,主要教學目的應當是使學生由被動接受法律知識轉化為對法律的信仰,從而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美國比較法學家和法制史學家伯爾曼說過:“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只有在法律信仰的基礎上,人們才能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法治建設才會有堅實的社會心理基礎,才會有強大的精神力量〔1〕。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觀念,改變純理論灌輸的模式,以學生能夠接受的方式進行教學,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更深刻地理解與領會社會主義法律的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法制觀念,如使用案例教學法,組織學生進行案例分析和討論,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自覺加強法律素養,從而達到掌握法律知識,進而形成正確的法律意識的目的。
2.積極開展課外活動,豐富大學生的第二課堂
高校除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對大學生進行法律意識培養外,還必須抓住課外活動這個主陣地,豐富校園文化,與課堂教學相輔相成。高校應當結合大學生思想實際和身心特點,采用喜聞樂見的方式,潛移默化、有的放矢地開展工作,構建立體的教育模式。如充分發揮法律社團的引導作用,組織學生進行社會實踐,開設專門的法律網站來提供法律資訊,提供討論法制建設的論壇,設立征文比賽,安排學生去監獄參觀教育,開設法制講座、模擬法庭等等活動,形成濃厚的法制教育氛圍,讓學生在親身參與中學到有用的知識,自覺獲得價值判斷,這樣既能豐富校園生活,也促進了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形成。 (二)依法治校,營造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的良好環境
首先,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是依法治校的前提條件。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國理念在高校教育領域的必然延伸〔2〕,高校應改變仍然存在的“人治”現狀,推行以“依法治校”為核心的管理模式〔3〕,用合法合理、科學有效的規章制度來維護教師和學生的合法權益,來保證學校日常管理的良性運作。高校的各項工作應從主要依據政策逐漸過渡到依據法律,從根本上解決高校長期依靠“人治”和“行政”管理模式造成的管理落后的問題〔4〕。在制定本校規章制度的時候必須以現有的法律、法規為依據,做到職權法定和不抵觸。學校教職工和學生在從事工作和活動的時候必須嚴格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環境,不斷提高學校管理者和教師的法律素質,提高學校依法治校能力。
其次,對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除了嚴格遵守,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外,還必須有相應的救濟制度來保障廣大師生員工的合法權利,否則規章制度就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當師生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通過裁決糾紛,糾正、制止或矯正侵權行為等方式,妥善處理問題,使受害者的權利得以恢復,利益得到補救。當師生員工對處理的有異議時,學校應當給予申訴的制度保障來重新審查處理決定,保障師生員工的合法權益。
再次,學校對師生員工的處理要慎重,不能出現權力濫用等不良現象,更要避免以權代法等現象的發生,特別是對學生的違紀行為,處理過程要有章可循,做到程序正當、證據充足、依據明確、定性準確、處分恰當,決不能因人而異,更不能侵犯學生的合法權利,要給大學生們樹立榜樣,以此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體驗到依法辦事的氛圍,達到潛移默化地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效果,創建和諧校園。
(三) 關注心理健康、幫助心理調適,防患于未然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大學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識,培養意志力和穩定情緒,在面對問題時做出冷靜的、正確的判斷,從而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F階段大學生正處于青年時期,感情豐富易沖動,且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不容易認同和接納別人的觀點和意見,缺乏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承受力,當面臨復雜人際關系的時候,會使很多人迷盲退縮,產生強烈無助感,導致他們敏
感孤獨,這種心理容易使他們受到挫折,如果沒有正確引導,很容易誤入歧途,走上犯罪道路。高校應當根據大學生心理發育的特點,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對大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培養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學專業知識、掌握心理輔導技巧和心理訓練方法的教師隊伍至關重要。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僅靠幾位心理輔導教師遠遠不能滿足要求,日常教育活動應成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才能將這項工作真正落在實處,所以,高校要對在一線工作的輔導員、班主任開展心理健康知識教育,使他們掌握正確的教育方式和有效調適學生異常心理的方法與技巧,按照科學的規律和方法開展教育工作,處理學生日常表現出的心理行為問題和意外事件。其次,采用多種形式對學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使學生學會自我調適不良心態,增強心理適應力,進而達到了預防學生違法犯罪的目的。如利用講座、班會、心理咨詢等形式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并授之以自我調控的技巧與方法,讓他們學會如何恰當有效地應對現實生活中所面臨的各種壓力、如何進行情緒調節等,增強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參 考 文 獻〕
〔1〕黃巧蓉.論當代大學生現代法律意識的培植〔d〕.華中師范大學,2004.
〔2〕譚秀森.高校內部管理制度建設存在的問題、成因及對策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2006,(19):65-68.
篇7
關鍵詞:高中生;法律意識;實踐;探索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在新時期的發展中人們具備法律意識的重要性已經愈發突出,這直接關系到社會是否穩定,人們的生產生活能否正常進行。由此可以認為,法律意識是實現社會發展的必要前提,是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環節,深諳法律意識的重要性已經成為高中學校思想教育學習中的重點內容之一,而我們作為高中生,已經成為了需要對自己行為能力負責的完全行為能力人,所以只有加強對法律意識重要性的認識,才能為我們今后的人生之路作出重要的鋪墊。
1 提高高中生法律意識的重要性
樹立健全的法律意識是每一個人應該具備的素養,我國是一個法治社會,正在飛速發展的進程中,更加需要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應該具備一定的法律觀念,這樣才能進一步落實法治社會的實現。人們都應該崇尚法律,尊重法律,將法律的重要作用放在首要的位置上,但是法律意識的形成并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在生活以及學習中不斷培養出來的,我們獲取法律意識的主要途徑就是通過教師的講解,并且耳濡目染的聽取一些法律事件,觀看一些法制類的節目,才逐漸形成了法律意識。對于一名高中生而言,我們正面臨著人生的第一個重要階段,所以為了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作出正確的選擇,更加應該重視起法律意識的養成,這樣才能在今后的學習與生活中規范自己的行為,讓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的高中生。
但是因為在高中生活中,我們的學業比較繁重,經常無暇顧及其他方面的事情,只將重點放在學習中,法律意識的培養往往被忽視了,正是因為如此,所以目前高中生的犯罪率持續上升,這就是因為法律意識不受重視導致的。造成這些問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學校與家長沒有起到一個良好的帶頭作用,沒有向學生灌輸正確的法律教育。法律與人們的生活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系,實際上生活中出現的每一件事情都潛在著法律的約束,為了保護自己的權益不受侵犯,同時也維護其他人的合法權益,更加應該在高中階段建立起完善的法律學習課程,使同學們都具備這樣一種態度,那就是法律是實現現代法制型社會發展的前提條件,作為社會發展中重要的一份子,更加應該樹立起相應的法律意識,這是現代高中教育過程中勢在必行的舉措,是今后步入社會的敲門磚。作為一名新時期的高中生,我們應該樹立起一個健康的人格,而這一前提條件就是對法律意識的進一步強化。
2 高中生法律意識不足的原因
法律意識在高中學習中沒有得到相應的重視,是影響同學們缺乏必要法律意識的主要原因,因為在現代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人人都應該在遵法守法的前提下開展各項社會活動,中國有句俗話:“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可見,只有建立起完善的制度,才能對言行舉止起到一定的約束性作用,雖然學校在思想教育課程上開設了法律學習這一板塊,但是這些知識卻僅僅局限在課本之上,沒有做到與實際生活相聯系,所以我們也無法理解法律知識的重要性以及應用的范圍,本人認為這是造成同學們法律意識不強的重要原因,法律的作用是在實際生活中得以實現的,如果缺少了理論聯系實際的環節,那么再健全的法律也培養不出我們健康的品格,更不必說為我們今后的社會生活提供重要的保障了。所以在高中階段要想樹立起法律意識,還需要學校進一步提升重視程度,加強這方面的學習,這樣才能使同學們在頭腦中進一步深化法律的重要性,也可以有效的降低學生中出現犯罪率的可能性,這是本人的一些拙見,但是也是廣大高中學生的心聲,希望可以得到重視。
3 提高高中生法律意識的途徑
3.1 強化自律意識,提高法制觀念
通常我們對不同的事物都有分界的觀念,因此也就有了界限的意識生活中有很多界限,有的是有形的規則,有的是無形的約束這些界限的存在,就好像是內心的道德法庭一樣,讓我們堅守著內心做人做事的底線。有了規則,生活才有了遵守和自律,社會才有了井然有序、安定和諧因此,作為一名學生,我們要學會自律,堅持自律,做一個遵紀守法的高中生,讓我們的學習和生活在有界限中綻放光彩。在學習和生活中,我們要對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
3.2 利用法制課堂,提高法律意識
對于高中生而言,只要你關注法律,法制課堂就在身邊如利用學校開展的法制課堂,吸收一些法制信息,并將法制與道德緊密相聯,讓我們樹立一種尊重,一種責任關注生活中的法律案例,比如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自身權益被侵害事件,讓學生自覺拿起法律的武器,切實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既能讓我們感受到法律是保護社會成員合法權益的利劍,也能讓我們認識到它是人民行為的一把最公平的尺子,從而認識到法律的價值,只有法律能夠使人民獲取自由、安全、權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認識到法律及各種法律規則的價值時,會在潛移默化中調整自己的內心需要,在尊重自己,尊重別人的同時更加尊重法律,接受與法律規范相一致的人與人之間的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
3.3 學會尊重生命,增強法律素養
現實生活中,高中生對于生命歷程中的種種曲折、不幸等,住住缺乏必要的應對準備,面對某些生命歷程中的意外事件,也可能缺乏適當的應對能力。如片面追求升學率使一些心理脆弱的孩子可能因此產生輕生念頭;因人際關系及情感導致心理問題并最終導致白殺的事件屢見不鮮等等因此,對高中生生命意識的教育應當成為高中道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他人生命的尊重和對自己生命的保護是每一個高中生應當牢記終生的警句,也是法律賦予他們的權益。
結束語
法治意識的形成是一項長期而且艱巨的工程,作為一名即將邁入大學校園的高中生而言,學習文化知識是我不容推卸的責任,但提高自身的法律素養也是我們成長道路上不可拋棄的義務在。我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逐漸趨向成熟的階段,如不正確引導便會誤人歧途。我們要加強自律,關注法律,尊重生命,不斷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識,做新時期知法、守法的優秀學生。
參考文獻
[1]江小敏.中學法律意識教育淺析[J].新課程(中),2015(10).
篇8
關鍵詞:中專生;法律意識;培育與探討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12-0247-01
法律意識的培育是新時期新形勢下職業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我國的職業教育改革已進入一個更深的層次,對中專生進行法律意識的培育,是培養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法律意識、增強法制觀念的重要途徑。
1.培育中專生法律意識的重要意義
1.1 培養中專生是綜合素質構建的需要。教育部、司法部等聯合的《關于加強學校法制教育的意見》也明確指出:"學校法制教育是學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 是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教育, 培養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法制意識, 增強法制觀念的重要途徑, 是實現依法治國的百年大計",這就為學生的素質教育提出了明確要求。中專生正處在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對社會生活的很多看法還不成熟。中專生只有樹立正確的法律意識,增強法制觀念,學會從法的角度去認識社會和體驗人生,以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要求,使之真正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人才。
1.2 貫徹教育方針、實現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要求。目前我國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做人+技能"教育,我們只有把教學和管理有機的結合起來,相輔相成,保證和提高學生整體素質,促進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1.3 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以法制為基礎構造的市場經濟。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對外開放的擴大和教育改革的深化, 我國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職校生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日益增強,法律素質與科學文化素質發展失衡, 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這更需要加強法律意識的培養, 提高其法律素質, 促進其全面成才。
2.違法犯罪的原因分析
2.1 學生缺乏對法律的信任感和依賴感。雖然職業學校開設了《法律基礎知識》課,但大多數學生都只重視專業課的學習,而對作為公共課的《法律基礎知識》往往存在應付了事的心理,尤其在一些職業學校中把《法律基礎知識》作為考查課,考試形式是開卷考試或者寫篇短文就可以了,法律意識比較淡漠,甚至有一些模糊乃至錯誤的思想認識。
2.2 青少年自身的生理、心理特點較易走上人生的歧途。中專生的年齡一般在16歲-18歲之間,正處于生理和心理發育的成長階段,該年齡段具有模仿性強、好奇心強、易表現自己和沖動的特點,辨別是非、區分良莠和抵御外界影響的能力差,自控力弱,行為不穩,模仿力強,易誤入歧途。
3.中職生法律意識的培養途徑
3.1 學校應高度重視法制教育。中職生在初中階段沒有經過正規的、系統的法制教育,進入中職學校后,面臨一個相對較大,也相對復雜的環境,碰到一些社會現象,他們心里會感到迷惘和困惑。此時,學校除積極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外,還必須抓住時機,給學生傳授法律知識、增強學生的法制觀念。學校的任務是既要教會學生立足社會的本領,又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即做一個遵紀守法的人。
中職學校的學制一般是3年,學生有一個較長且比較穩定的學習時間和空間,學校應該從課時、師資、教材等方面向法制教育傾斜,安排足夠的課時。比如可規定如果法律課不及格不能畢業,同時可配備有針對性的教材,配備既懂教育又精通與中職生相關的法律知識的專職教師。通過系統的、正規的法律知識學習,使學生具備一定的法律知識和法律意識,提高其法律素養,知法才能守法,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才不至于偏離方向。
3.2 加強中職生的法律基礎課教學。課堂教學是法律意識培養最有效的途徑,在學校,法律基礎課是學生獲取法律知識的基本學科。職校教師不僅要將法律知識告訴給學生,而且,還應當指導學生正確理解法律所具有的價值。比如在進行《治安管理處罰法》和《刑法》的教學時,要讓學生初步認識和區分什么是違法,什么是犯罪,哪些行為是法律、法規禁止的,哪些行為又是法律、法規準許乃至鼓勵的;同時,通過身邊人、身邊事,特別是選取與青少年的年齡、特點相符,從鮮活的日常生活中總結、提煉出來的典型案例,讓其自我教育,明辨是非,理論密切聯系實際,有的放矢,預防和減少中職生違法、犯罪,教育學生如何應對處理別人的違法、犯罪行為,避免和減輕不必要的傷害,怎樣更好地保護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權益,達到一般預防和維護中職生權利的雙重目的。
3.3 開展多種形式的法律教學與實踐 。一是在教學活動中進行實踐。學校可組織學生參與喜聞樂見的教學活動,如:組織學生開設模擬法庭,組織開展辯論賽以及法律知識競賽等。二是指導學生開展法律實踐。經常性組織學生收集身邊的真實案例,開展分析與討論,并設立法制宣傳園地,在校園內外開展法律咨詢活動,定期組織學生到法院進行旁聽,讓學生在實踐當中學習并掌握法律知識,提高理論聯系實際能力;三是定期組織學生收看法治節目。如每周組織學生觀看一次中央電視臺的《今日說法》《法治在線》以及《經濟與法》等法制類節目,并讓同學根據節目中的案例寫出觀后體會,從而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學到鮮活生動的法律知識。
4.結束語
總之,提高職校生的法律意識非常重要,非常緊迫。學校是培養學生法律意識的重要場所,但僅靠學校的法律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它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家庭、學校的緊密結合,形成良好的法律教育大環境,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才能造就新一代的四有新人。
參考文獻:
篇9
(一)心理上的變化需要以法律意識予以調整中等職業學生年齡大部分在15——20歲之間,處在人生成長過程中極其重要且特殊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等職業學生處在一個及其危險的時期,貪慕虛榮,社會閱歷淺,辨別是非能力差、逆反心理強烈,盲目跟從、尋求刺激,如果不進行正確的引導,很容易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二)預防違法犯罪行為的不斷發生必須以提高法律意識為著力點從實際情況看,中等職業學校的在校學生,中學時期學習成績長期處于班級和年級的尾部,有的學生思想純正、品德優良,但有的學生在思想品德、行為規范方面卻很欠缺,屢犯校紀校規,惹事生非,玩心極重,自由散漫,極想表現自己,遵守行為規范差,經常是“大錯不犯,小錯不斷”。而且,他們也面臨著離開學校后直接步入社會的現實。所以,幫助他們去學習法律知識進而形成基本的法律意識,培養他們對法律規范的內在信仰從而自覺遵守法律,預防和遏制日益嚴重的青少年違法犯罪。
二、法律意識的培養是實施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素質教育是素質的培養與錘煉過程,是以人的身心發展為目的,以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性、獨立自主性、積極性、創造性等個性品質為出發點,使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得到和諧而全面發展的教育活動。法律意識屬于歷史范疇,具有明顯的階級性和政治性。法律意識也屬于法律文化范疇,它是人類法律實踐活動的精神成果,包含著人類在認識法律現象方面的世界觀、方法論、思維方式、觀念模式、情感、思想和期望,蘊涵著個人及群體的法律認知、法律情感、法律評價。法律意識與素質教育是具有十分密切的關系。素質教育是法律意識的基本宗旨和要求,法律意識是素質教育的基礎。素質教育往往是本質的問題,而法律意識相對與素質教育是現象和表現。法律意識也可以反映一個人素質教育的水平與內涵。在實踐中,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生往往他的法律意識也是很強的。
三、強化法律意識的途徑
(一)強化學校的民主法制機制,為中等職業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創造良好的環境。只有加強學校的民主法制建設,做到依法決策、辦事民主,建立起嚴格的規章制度,才能在師生中樹立起一種以遵紀守法、民主決策為榮,違法亂紀、破壞民主為恥的良好校風。為此,我們首先要著重提高領導班子的法制觀念和依法辦事、民主決策的能力,把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同步推進。
(二)提高教師隊伍的法律意識。教師隊伍的法律意識現狀如何,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教師為人師表,言傳身教,身體力行,一切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領導、教師、學生都是平等的主體,法律地位也是平等的,任何不尊重和損害別人權益的行為都是違法的。因此,我們一定要抓好教師隊伍的法律意識的提高。
(三)多種方式綜合運用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首先,要充分利用法律課的教學效果,適當增加法律部分的教學課時和內容,及時修改不合時宜的法律常識。其次,利用多媒體教室,多給學生播放涉及未成年人的普法教育相關的短片,通過短片的觀看,加深學生對短片所涉及的相關法律知識的理解。第三,帶領學生多參加與法律相關的社會實踐,比如到法院參加審理過程的旁聽,讓學生真真切切地體會到提高法律意識的重要性,從而使學生學習和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識。中等職業學校培養的是實用人才,而實用人才作用的發揮離不開法律意識的提高,如果沒有法律意識,或者法律意識低下,這樣的人才是不能被社會所接受的,所以,提高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法律意識非常重要,它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國家、社會、學校的相互配合與共同努力,才能卓有成效地培養出社會主義建設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四、結語
篇10
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是我國公民法律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中不乏精英和驕子,作為國家的棟梁與未來,對這一群體的法律意識的關注與培育,將會直接影響我國法治化的進程。高職生作為大學生中的一部分,培
養他們法律意識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一、目前高職生的法律意識基本情況
高職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他們一方面思維逐步走向成熟,另一方面又充滿青春的躁動和思想的波動。他們經過十余年的學習,掌握了一定的理論知識,但卻缺乏相應的實踐經驗。他們渴望了解和認識這個豐富多彩紛繁蕪雜的大千世界,也渴望融入社會并得到社會的理解和尊重。在理論與實踐發生碰撞時,他們又顯得有些無所適從,甚至思想發生波動,導致價值觀念發生偏差。
通過對我校各年級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知識的調查,我們發現高職生們的法律意識呈現如下特點:
1.法律基礎知識薄弱。法律知識是法律意識的一個重要內容,學習法律知識是提高法律意識水平的主要途徑。雖然我國各高校均開設有法律基礎課,但大部分學生平時的學習,都比較重視專業課,而對于法律基礎課,只是臨到考試的時候突擊一下,應付了事,這種學習狀態勢必決定高職生不可能有扎實的法律基礎知識。而且從課程設置來看,整個大學期間,高職生的法律基礎課只有28學時,在這么短的時間內要完成包括法理、憲法、刑法、民法、訴訟法等多門法律知識的學習是不可能的。由此高職生在有限的課時里獲得的法律知識也是極其有限的。
2.法律觀點偏差,對待是非清楚,但態度不夠堅決。法律觀點也是法律意識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它是衡量法律意識水平的依據。由于當前有很大一部分學生的法律知識水平較低,極容易產生錯誤的法律觀點,甚至有部分學生對現有法律持懷疑、不信任態度,以偏概全。
3.法律觀念淡薄。一般而言,法律觀念往往與個人所受到的法律教育、法律知識水平以及外界的法制宣傳教育有關,即豐富的法律知識易形成正確的法律觀念,從而也就容易增強一個人的法律意識。雖然有相當一部分高職生法律知識懂得不少,然而現實生活中,守法的自覺性較差,其有些行為與法律規定背道而馳。
4.比較關注切身相關的法律。高職生關心法律的現象也在逐年提高,尤其關注教育、經濟、勞動就業、婚姻家庭方面的法律法規。這些說明學生對法律的關注多來自自身的需求,渴望通過學習了解法律、法規,以便更好的解決自己的實際問題。一般高年級學生對法律知識的需求基本上都與自己專業和將來的發展方向有關,有打工經歷的學生更渴求了解諸多有關合同、勞動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
二、高職生法律意識的培養
從前面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現狀的分析中,我們認為,對高職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可以從以下這兩個方面著手:
1.培養和塑造高職生自覺、自愿的守法精神
首先,要營造對高職生進行法律意識教育的環境。學習上,在講授《法律基礎》課時強調,法除了階級統治職能外,還有保護民利和調節組織的社會職能;通過講授法律與經濟、社會秩序、公民權益的密切關系來幫助學生認識法律的保護功能,形成正確的現代法律觀,努力提高學生對社會主義法制的信任感;注意把制定法律的目的、社會主義法律與黨的政策、社會主義道德的關系、社會主義法制的含義和基本要求等問題,講清講透,然后結合實際進行歸納總結,正確引導,使學生認識到法制建設的艱巨性和復雜性;指導學生既要正視現實中存在的問題,又要看到法律建設不斷發展的進程,從而減少疑慮,增強信心。在對學生的日常管理中,應貫徹“依法治校,以法育人”的理念,在校規校紀方面要做到“有章可依,有法可循,對學生違規違紀行為的處理,要照章辦理,為學生營造濃厚的法治氛圍,為學生樹立“有法可依,依法辦事”的榜樣。
其次,不斷加強道德教育,為增強高職生法律意識奠定基礎。法制教育一定要向高職生充分展示法律的道德合理性,獲得大學生對我國法律的道德認同和理解,實現法律他律向法律自律的轉化才有望強化其與“法治”相適應的法律意識。堅持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結合,將極大促進對高職生法律意識培養的效果。提高高職生的道德素養,必將有利于增強他們的法制觀念,促使高職生自覺遵紀守法。
再次,高職生法律意識的培養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高職生法律知識的積累也不是朝夕可成的。而且,法律本身的特性,也決定了對它的學習也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所以在法律學習的過程中,除了法律基礎知識的學習外,還應鼓勵和引導學生學習與切身利益相關的法律。
2.培養高職生們積極的參與意識,弘揚社會正義精神
首先,引導和鼓勵學生廣泛關注法制節目,閱讀參考法律書籍?,F代社會是一個信息社會,靈通快捷的信息交流促進了社會的迅速發展?!耙婪ㄖ螄钡闹螄铰?,使各類媒體對法制宣傳教育也漸趨廣泛。作為知識結構層次較高的高職生,更應該關注法制節目,閱讀一些與法律有關的報刊、雜志,來培養自身的法律修養。
其次,指導學生克服以訟為恥,以忍為貴的陳舊觀念。通過同學們親眼看到和親耳聽到現實生活中一些活生生的法制教育實例,不僅可以強化所學到的法律知識,激發學習興趣,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提高對法律現象的認識和評價能力,學會用法律調節、約束自己的行為的本領。針對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學生之間可經常展開討論,闡述自己對法律的觀點和看法。這些形式都可在無形中提高高職生的法律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