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額外匯儲備影響分析論文

時間:2022-12-05 06:09:00

導語:我國高額外匯儲備影響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高額外匯儲備影響分析論文

摘要:外匯儲備作為一個國家經濟金融實力的標志,它是彌補本國國際收支逆差,穩定本國匯率以及維持本國國際信譽的物質基礎。但是,外匯儲備并非多多益善,近年來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的急劇擴大對經濟發展產生了許多負面影響。對此我們必須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解決。

關鍵詞:外匯儲備;消極影響;適度規模

自1994年外匯體制改革以來,我國連續多年保持國際收支雙順差(1998年除外),外匯儲備也逐年快速增長,截至2005年底,外匯儲備已高達8189億美元。充足的外匯儲備是我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對外開放水平日益提高的標志,有利于增強國際清償能力,維護國家和企業的對外信譽,有利于應對突發事件,防范金融風險。但是,外匯儲備的快速增長對我國經濟發展和經濟政策產生了深刻影響,也引發了國際上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呼聲。那么,我國外匯儲備的合理規模應為多少?本文根據相關材料,對我國外匯儲備適度規模進行了定量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相關的政策和建議。

一、對我國外匯儲備適度規模的定量分析

確定合理的外匯儲備規模,減少外匯資源的低效和浪費,應是中國最明智的選擇。傳統觀點認為:一國外匯儲備能夠滿足該國的2-5個月的進口用匯需求即可,東南亞金融危機以后,對外匯儲備又有了新認識:一個國家的外匯儲備不能低于該國短期的外債規模,以防止金融危機的發生,但一些國際金融機構提出:一個國家的外匯儲備的規模應當能起到維護金融穩定的作用。事實上,由于各國實際情況的不同,市場經濟發展及對外經濟交往程度的不同,因此對外匯儲備的要求也不相同。

需要說明的是,從我國實際情況看,目前我國的資本項目沒有完全開放,證券投資整體規模不大,外商證券投資收益匯出的用匯需求不大,所以這一因素可以忽略。另外,目前我國企業“走出去”戰略剛剛啟動,對外投資的用匯需求也不大,這一點我們同樣忽略。因此,我國外匯儲備主要用于滿足以下四個方面:

1.外匯儲備支付進口用匯需求(D1)。美國經濟學家R.特里芬(R.Triffin)教授在《黃金和美元危機》(1960)提出:若排除一些短期或隨機因素的影響,一國的外匯儲備與它的貿易進口額之比,應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這個比例以40%為標準,以20%為低限。按單位時間(月)進口額來換算,約為滿足5個月進口需要為標準,滿足2個月進口需要為最低。

2.外匯儲備支付外債的能力(D2)。20世紀80年代中期興起一種新的關于外匯儲備的理論觀點,認為一國外債規模與儲備之間應保持一定的正比例關系,即一國應把外匯儲備規模維持在其外債總額的30—40%左右。

表1單位:億美元

進口總額外債余額外商直接投資余額GDP

6601.22810.56224.322257

數據來源:國家外匯管理局網站、國家統計局網站

表2單位:億美元

D1D2D3D4D

1980.361124.20622.43534.174261.16

3.外商直接投資利潤匯出的用匯需求(D3)。對于外商直接投資企業,國外投資者的投資回報率一般在10%左右。

4.干預外匯市場、保持宏觀經濟環境穩定(D4)。這一指標一般用外匯儲備占本國當年的GDP比重來衡量,根據國際經驗這一比重大約為2.4%.

在以上分析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建立這樣一種測算模型:我國適度外匯儲備水平(D)=D1(進口總額的30%)+D2(外債余額的40%)+D3(外商直接投資余額的10%)+D4(GDP的24%)。根據表1所示的2005年我國的相關數據,可計算出2005年我國外匯儲備適度規模為4260億美元左右(由表2得出)。因此,目前我國8189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大大高于最優規模。

需要指出的是,4260億美元的適度外匯儲備規模是一個動態概念,當國際國內經濟金融形勢發生重大變化時,適應客觀形勢的變化,國家可對適度外匯儲備規模進行適當的調整,以確保國家經濟形勢安全和經濟的正常、穩定發展。

二、過高的外匯儲備對經濟產生的消極影響

1.不同來源的外匯儲備形成不同的經濟影響。

貿易順差形成的外匯儲備增加說明國內總需求不足,外需的增加有利于經濟增長和就業擴大,過大的順差也表示大量的資源被外國利用,不利于國內居民的生活福利提高,而且持續的順差往往引起貿易磨擦。外國直接投資形成的外匯儲備增加說明外國資本看好中國經濟,有利于經濟發展和人民福利提高。短期資本流入形成的外匯儲備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實體經濟的發展和活躍,因為它增加了資金易得性和可融通性,但是過多的短期資本特別是純粹的投機資本流入易導致經濟的泡沫化,隱含著經濟危機,具有很高的風險性。

2.人民幣升值壓力加大,不利于對外貿易順利開展。

目前我國外匯儲備的規模和增長速度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國際上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呼聲加大,尤其是美日等國更是極力地鼓吹人民幣升值。大量資金通過各種渠道進入我國,而且過去外逃的資金也在回流,期待人民幣升值后獲利。據有關專家估計,2005年進入我國的短期投機資金大約有500億美元。流入的資金進一步加大了我國外匯儲備的總體規模,引發了關于人民幣升值的新一輪爭論,我國有可能陷入“外匯儲備增長較快—人民幣升值預期—資金流入—外匯儲備繼續增長—進一步的升值和資金流入”這種惡性循環。自2005年匯率調整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一路小幅上升,到目前已突破1美元兌80人民幣的關口。

3.高額外匯儲備并不經濟,降低了資金資源的利用效率。

中國外匯儲備的結構與日本、香港、臺灣相比可能有很大差別,后者是自有儲備為主,而中國則借入儲備的比例比較大,過高的借入儲備也就表明容易造成資金資源的浪費。因為,外匯儲備是一種實際資源的象征,它的持有是有機會成本的。目前我國外匯儲備主要是以活期存款和國庫券等方式放在海外生息保值、套利套匯,這種行為實質就是國際貨幣流通國無償或低息長期使用外匯儲備國資源,并可獲得大量的鑄幣稅,使我國變相地成為資本輸出國。另外,中國的大量外匯儲備投資于美國債券,而美國債券的收益僅為35%左右,美國人將這一收益率戲稱為“傻瓜收益率”。相反,外資投資于我國的收益率一般在10%以上,7%的收益率差額給我國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因此,過高的外匯儲備實際上一種資金的閑置即放棄了國內眾多的較高投資收益,形成外匯儲備的機會成本,無法實現貨幣這種資源的最優配置。

4.影響對國際優惠貸款的運用。

外匯儲備過多會使我國失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優惠貸款。按照IMF的規定,外匯儲備充足的國家不但不能享受該組織的優惠低息貸款,還必須在必要時對國際收支發生困難的其他成員國提供幫助。這對我國來講,不能不說是一種浪費。

5.影響貨幣政策的有效性。目前我國實行強制結售匯制,所有外匯必須交于指定結匯銀行進行結匯。因此,外匯儲備規模增大導致外匯占款增加,基礎貨幣投放量相應增加,再通過貨幣乘數作用,貨幣供應量也隨之增加。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2001—2005年我國每年新增加的外匯占款分別為3565.29億元、5366.91億元、11623.58億元、17745.72億元及16199.97億元人民幣。從中可以看出,2002年末以來,我國每年新增外匯占款增速呈逐年上漲之勢。外匯占款增加成為基礎貨幣投放的主要渠道,這不僅加劇了物價上漲的壓力,而且弱化了貨幣當局對貨幣供應量控制的能力及其效應,加大貨幣政策調控的難度和不確定性,影響貨幣政策的執行效果。

三、化解高額外匯儲備的消極影響的有效措施

外匯儲備規模應是適度的,并非越多越好,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外匯儲備的快速增長給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為適當地控制其增長規模,可采取如下對策:

1.實施積極的外匯儲備管理政策,促進中國經濟快速、健康的發展。國際經驗表明,國家對外匯儲備的管理政策有兩種:一種是穩健的儲備政策;另一種是充分利用的儲備政策。兩種政策的目標不同,政策的效果也不同。前者使一個國家在資金力量上有備無患,產生較高的信譽;后者可避免資金積壓的損失,充分利用資金用于經濟建設。當前中國執行的是穩健的儲備政策,雖然這種政策使中國外匯儲備實力雄厚,綜合國力增強,但缺點是造成外匯資源極大的浪費和損失。因此,當前中國決策部門應改變觀念,摒棄外匯儲備越多越好的想法,實現由原來的穩健的儲備政策向穩健與充分利用并重的儲備政策調整。這一戰略性的調整將對中國經濟的穩定、持續和高效率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當然,在調整的過程中,國家在外匯儲備資金的使用上仍然要堅持:以安全性、流動性、效益性和盈利性的四性原則為出發點,在保留一定比例的外匯儲備作為支持貿易進口、外債和QFII境內資本市場變化等支付需要的安全前提下,要更好地實現股權、債權及信用支付權等多元化投融資運用的戰略。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內外部均衡,促進中國經濟快速、健康的發展。

2.適度調整外匯儲備結構,推進外匯儲備的多元化,適度減持美元資產,改變“美元獨大”的狀況。按照“買漲不買跌”的市場原則,美元越是下跌,美元資產越是不能輕易拋售。因此,當前對外匯儲備進行大規模存量調整是不明智的。然而,這并不妨礙我們對外匯儲備進行增量調整,即停止購買新的美元資產,使新增的外匯盈余以其他硬通貨形式儲備起來。近幾年,我國外匯儲備增量相當可觀,如2004年、2005年的增量分別為2067億美元和2090億美元。這樣,我們就可在不聲張之中改變目前外匯儲備中“美元獨大”的局面,使幣種結構變得較為合理。

3.通過鼓勵資本輸出,控制資本輸入,減輕外匯占款的壓力。一方面,引入外資要有戰略性安排,應重視技術與管理的引進,適當控制外資進入的速度,調整外資的結構,引進外資需要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應重新審視中央與地方引進外資的各項優惠政策,實現平等“國民待遇”,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率,并淘汰一批能耗高、污染重的外資項目,切實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效益;同時也要加強外戶管理,抑制各種渠道的非法資本流動,可以嘗試收取跨境資本交易稅或引入國際上比較成功的無息存款準備金制度(URR),要求特定項目的資本流入交存無息存款準備金,以抑制短期投機性資本的流入。一方面,要拓寬外匯使用渠道,增加企業和個人的外匯需求,統籌制定企業“走出去”戰略,支持企業進行資源戰略儲備,并以政府和企業相結合的市場策略與海外經濟取得互利共贏的局面。

4.加快外匯管理體制的改革,由強制結售匯制向自愿結售匯制轉變。放寬企業和個人用匯自由度,放寬其外匯賬戶的限額,逐步向自愿結售匯轉變。這樣既能藏匯于民,分解外匯過度集中于政府的匯率風險,又能便利企業和個人的經濟活動,更是經濟市場化的要求。同時,也要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保持匯率的穩定性和宏觀經濟的健康發展。要進一步放寬對經常項目下的外匯限制,包括對旅游、留學等外匯匯兌的限制,完善人民幣匯率的決定基礎。推動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進程,擴大外匯交易主體、放開主要外貿企業進入外匯市場,提高外匯交易規模,減少央行干預市場的頻度,放寬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幅度,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消除短期套利資本投機空間,防止經濟的泡沫化。

5.提高外匯儲備在國內的運用效率。在對外匯儲備適度規模測算的基礎上,可考慮動用部分儲備資產發行美元債券或其他外幣債券(2003年9月19日國家開發銀行在我國境內首次發行了美元債券,但只在銀行間市場面向具有外幣業務經營資格的中資金融機構發行),允許企業和個人用人民幣購買,這樣做可以緩解儲備增加的壓力,減少因外匯存款增加而增發的基礎貨幣,減輕通貨膨脹的壓力,提高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同時,可考慮發展境內外幣債券市場,以減少到國際市場籌集資金,并替代部分外商直接投資。

6.可以用外匯儲備成立一個“戰略發展基金”,用于促進我國經濟的長遠發展。“戰略發展基金”主要從事兩類投資:一是選擇對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有重要影響的行業進行戰略性海外投資;二是對中國國內的基礎設施、自然資源、教育、科學研究等領域進行戰略性投資。前者是以走出去的形式對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作戰略投資,而后者其實是針對長期經濟發展而采取的政府消費。

這兩個投資方向應該有不同的操作方式:海外投資業務方面,可以以控股的形式來投資于類似于高科技及自然資源之類的戰略性行業,要求取得有競爭性的回報。海外投資可采取直接投資或收購股權的形式。為避免政治敏感性,有些投資可通過間接控股的形式,比如基金可投資于海爾這樣的民營公司,然后通過后者進行海外投資。

而國內投資方面,可以用部分外匯儲備購買原油來充實戰略石油儲備,進口高科技設備來支持科研與開發,進口先進的醫療設備,為研究人員提供出國交流或培訓的經費,或者用于引進國外的專家和顧問等等。此外,還可以部分儲備進行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改造和某些救濟,將外匯儲備用于環境保護和污染處理,但必須是從國外獲得資源。

參考文獻

[1]程剛。專家評說中外匯儲備[N].環球時報,2006-01-18(15)。

[2]杜艷。內地外儲將成世界第一—外匯儲備管理的新可能[N].經濟觀察報,2006-01-18.

[3]劉光溪,王大偉。貿易政策滯后與人民幣生值的“虛擬性”[J].國際貿易,2006(2)。

[4]吳念魯。加強我國外匯儲備管理的探討[J].國際金融研究,2003(7)。